网上如何查询车辆信息:【麒麟收藏】《东莞印象》——一部值得珍藏的土文化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9:26:58

《东莞印象》

——一部值得珍藏的土文化经典

 东莞《文化周末》报社采编   朱爱民先生

        现在,我有一件最怕的事——就是朋友们送书给我。十几年前,我的朋友说不看书,当时我十分不理解作为省(江西)作协的中坚力量的他居然不看书的说法。现在,才深有体会。

        来东莞时间不长,受到朋友们赠送的各种书籍书多达二十几本。更主要的是他们在送书的时侯,他们都是很谦虚的说多提意见,这一点让我很为难。说实在的,本人胸无点墨,面对朋友们的宏篇巨著,心里怀着万分的敬意;再加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很很难一目十行看完这些书,又怎么能去提什么意见呢?这些书中,笔者仅读了一个全本(王一丁、汪晟合著长篇小说《国家责任》);三个半本:“一为祝成明诗集《河流有下下流》,刘枫老师的《身边的风景》,另一部就是这部《东莞印象》。

        我这人喜爱文字质朴无华,内涵丰富的作品。《东莞印象》就是这样,这部书不是一本在形式上能令人一见钟情的书,但是《东莞印象》一书后来对我一股奇妙的吸引力,竟陆陆续续的读完了。

        开篇之作“对岸,残阳如血”是一篇“逃港”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于逃港之途的种种危难表象得动人心魄、夜梦惊醒。但对于人们为什么要这样(逃港)做,也就是主人公的行为动机没有一个必要的铺垫。我认为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现象,这一点必不可少。我最认为最好的唐诗之一《江南逢李龟年》中,先有“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铺垫,然后才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艺术张力。这才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时代的衰败、崩溃呈现出来。

       “青丝,为谁梳起”的确可以作为压轴之作,这篇小说,构思比较巧妙,将一个卑微的女佣作为女主角,通过她懵懂的人生认识、到爱情的逐渐觉醒,描述了民主、革命、自由的艰难历程,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悲惨来表现一个时代的社会主题,是非常有艺术功力自信的表现。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还表现在本土风情的表述,拜七节、重阳、婚嫁、自梳女等风俗的描述,让小说增添了无限的艺术感染力。怪不得子木老师对曾明了先生的《百年莞香》一书,提出了质疑。子木老师的这部作品一改往日谦谦君子的老师形象,在《东莞即将失语》一文中难得一次地露出了知识分子对学术精益求精的执著精神及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

       由于能力有限,下面仅作蜻蜓点水式的点评。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十八年前飞那间老屋”、“猫婆”、“天地一沙鸥”、“血手印”等这些作品,散发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完全有大家手笔的风范,这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忆经完全具备了进行更上一层楼的文学素养,是难能可贵的一种社会良知。不由得让我心里暗暗佩服!另外《东莞美人》略显灵魂救赎深度的缺失,因而主体的表达效果大大减弱,读者的情感共鸣也就所剩无几了。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部著作的价值正如书名中的“印象”二字,为东莞的本土文化的传承与留下了活生生的、不可替代的珍贵史料。“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曾这样说过。我想在这个日益千里的现代化城市里,人们更需要记住这句话。

       两位作者,一位是生长于斯的老莞人,一位是来自于孔孟之乡、在莞授业传道的师尊,两位作者的区域文化背景之间碰撞和互补产生出独特的文化大融合成果。俩人的配合可以成为“梦幻组合”,笔者在这里祝愿这对“黄金搭档”继续合作,期待着,这对组合为我们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笔者一孔之见,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外,当是比如,心中愈加惴惴不安。聊以自慰的是朋友们需要的是真言,而不在乎赞与否、不在于对与错。于是心中稍安。现诉诸于笔端,一起与各位网友共享,望大家不吝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