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红灯保险公司赔吗:尽力写出中国气派——访作家贾平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50:03

  在贾平凹的记忆里,父亲只落过一次泪。

  文革的时候,当教师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被押送回村劳动改造,那一天贾平凹正在地里干活,听人说父亲回来了,就赶紧就往家跑。父亲一见他就哭了,说:我把我娃害了,我把我娃害了!

  这一幕,刻在贾平凹的心里。时光的流逝没有丝毫冲淡这历史长河中平淡的一瞬,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深刻且不吐不快。44年后,终于发酵了今天64万字的长篇小说《古炉》的写作。

  他把故事的镜头,拉回到山水美丽、六畜兴旺、极其闭塞贫穷的山村,借一个叫狗尿苔的丑陋、怪异、自卑、天真的孩子的眼光,看20世纪60年代那场最大的政治运动,看当大风刮来,所有的草木是怎样的摇摆和倒伏?这更是他极其用心的一部作品,修改了三稿,每一稿都是一字一句重写,写作字数前后达200万字,用坏了300多支签字笔,他为此感激那300多支签字笔“它们的血是黑水,流尽了,静静地死去在那个大筐里”。

  没有怨恨、没有激愤,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轨迹,在贾平凹平静的叙述中,有缓慢的沉重感,也有荒诞的戏剧性。但是其中对于历史浩劫的解读,对于人性深刻的解剖,又无处不在。

  读书报:这是一部必须让人慢下来阅读的作品。您写作的时候,考虑过读者能接受吗?

  贾平凹:生活节奏快并不是都要求文学作品的节奏也快,有时恰恰相反,需要慢的东西,静的东西。所谓节奏快,是没有整段的时间去读长篇,但既然是长篇小说,当然不可能像读散文那么方便,古人说“读书为福”,现在好多人是没有了读书的福。也许是电视连续剧看多了,可不能以看连续剧的那种习惯去读长篇小说呀。在写作过程中,我一般不考虑市场、读者,这话可能听着不好听,但我觉得作家不光要适应读者,还要改造读者,让读者跟着你来阅读,如果总是去迎合读者,你一写完读者口味又变了,永远跟不上读者。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可以卖些字画,经济上能保障生活了,写作上自由度就大一点,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写。我想,我和读者都在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里,我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的感受会和他们一样的,也相信他们能来读的。不可能是所有人都喜欢,但总会有一些人喜欢它。

  读书报:是什么触动了您动笔写作《古炉》?

  贾平凹:我一直想写这段历史。家庭的变故对我的影响刻骨铭心,想抹也抹不掉。这一场运动如二战一样,在人类历史上是绕不过去的。我既然经历了那场运动,而且我快60岁了,文革中我是十二三岁,比我小几岁的人大概模模糊糊知道一些,再小的就全不知道了,我应该写写,这也是责任和宿命吧。我一直关注着当代,作品都写当代生活,写完《秦腔》、《高兴》,就那么强烈地冲动着要写文革,于是就动笔了。文革过去了那么多年,什么都沉淀了,许多问题都值得反思,我的兴趣在于文革之火虽不在基层引发,但为什么火一点,基层就熊熊燃烧了呢?我熟悉基层,我觉得社会基层的土壤应该是最重要的,也是小说最能表现的。我写的是小说,不是回忆录,不是报告文学,小说的兴趣在于人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