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英语说激活码:行测如何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45:13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有两大特点:一、题量大、时间紧;二、全部题目都为选择题。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解题就成为关键,很多简单快速的解题思维也应运而生,如直接代入思维、数字特征思维、设“1”思想、方程思想和难题放弃思想等。但对于每道题用何种思想来解题却对考生来说是个难题,尤其是在考场上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其实,这就需要的是考生的“第一反应”,即“机械思维”。本文中华图“机械思维”在具体解题过程中的运用。
 
  一、“第一反应”(机械思维)的含义
 
  “第一反应”(机械思维)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指的是“定势思维”,即看到题目机械反应出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并快速准确定位出该题型有哪些解题方法;第二重则是指“简单思维”,即在解题方法中优先选择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如直接代入法和方程法,放弃需要复杂逻辑思考的。
 
  二、“第一反应”(机械思维)典型例题
 
  1、方程思想的运用
 
  例1:有一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15头牛吃10天,则它可供多少头牛吃4天?(   )
  A.20  B.25  C.30  D.35
  答案:C
  解析: 该题属于“牛吃草问题”,对于牛吃草问题,一定要抛弃奥数的分析方法,直接机械的采用列方程求解。利用牛吃草的核心公式:y=(牛-x)×天,列出方程组:

解得N=30,因此选C
  例2:有一堆螺丝和螺母,若一个螺丝配2个螺母,则多10个螺母;若一个螺丝配3个螺母,则少6个螺母。共有多少螺丝(   )[2007年北京社会在职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19]
  A.16  B.22  C.42  D.48
  答案:A
  解析: 该题属于“盈亏问题”,对于盈亏问题,直接采用列方程求解。设螺丝为x,螺母为y。对于盈亏问题,最绕的是系数乘在哪个未知数上,还有加减的问题。列方程时记住两个原则:一、系数乘在小的未知数上;二、系数小的用加,系数大的用减。列出方程:
 
  
 
  解得x=16,选A
  华图提示:方程思想广泛应用于:牛吃草问题、盈亏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利润问题、平均数问题等,对于这类问题,第一选择的就是方程思想。
 
    2、直接代入法的运用
 
  例3:一个五位数,左边三位数是右边两位数的5倍,如果把右边的两位数移动前面,则所得新的五位数要比原来的五位数的2倍还多75,则原来的五位数是(   )[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I类-44]
  A.12525  B.13527  C.17535  D.22545
  答案:A
  解析: 该题属于多位数问题,解决多位数问题最常用的是直接代入法。同时,从特点上看,该题属于从题目得到答案很难,但从答案代入到题目验证非常简单。因此直接将选项代入题目中验证,选择A
 
  例4:篮子里装有不多于 500个苹果,如果每次二个、每次三个、每次四个、每次五个、每次六个地取出,篮子中都剩下一个苹果,而如果每次七个地取出,那么没有苹果剩下,篮子中共有多少个苹果?(   )[2005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13]
  A.298  B.299  C.300  D.301
  答案:D
  解析: 该题属于同余问题,对于同余问题,如果问的是具体的数,直接用代入排除法进行排除。每次两个余一个,说明是奇数,排除AC,每次三个余一个,说明该数减一能被3整除,因此选D
  华图提示:直接代入思维广泛应用于多位数问题、不定方程问题、余数相关问题等
  例5:把圆的直径缩短20%,则其面积将缩小多少?(   )[2007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II类-20]
  A.40%  B.36%  C.20%  D.18%
  答案:B
  解析: 该题涉及到的数据都是比例关系,对于这种题型,应用设“1”思想。设直径是20,则半径是10,刚开始圆的面积是100π,缩小后的半径为8,面积为64π,因此缩小了36%。选B
 
  3、设“1”思想的运用
 
  例6:甲班与乙班同学同时从学校出发去某公园,甲班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乙班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学校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是每小时48千米,这辆汽车恰好能坐一个班的学生。为了使这两班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那么,甲班学生与乙班学生需要步行的距离之比是(   )[2006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14]
  A.15∶11  B.17∶22  C.19∶24  D.21∶27
  答案:A
  解析: 该题属于行程问题,题干长且绕。对于此类比较难的题目采用常识代入思维或着是难题放弃思维。从甲班的速度比乙班的快可以得知,最后车会照顾速度慢的班级,因此甲班走的路程应该比乙班多。答案中只有A表明甲班走的路程多,因此选A。如果没有看出该点,直接应用难题放弃思维放弃该题目。
  华图提示: 设“1”思想应用于比例问题:浓度问题、工程问题、价格问题和加权平均等问题当中http://www.htexam.com/a/ziliao/gwy/xingce/2010/1016/55513_4.html

程问题几乎成了必考的题型之一,在解决之类问题时,如何设置一个不影响题目的最终结果,而又能使计算简单的变量,则成为了做题关键,这里就用到了“设1思想”。所以“设1思想”,并不是把所需要的变量设为1,这里的“1”只是一个代词,是在题目中没有涉及某个具体量的大小,并且这个具体量的大小并不影响最终结果的时候,我们使用设“1”思想,将这个量设为某一个利于计算的数值,从而简化计算,下面我们看几道典型的例题,从而更形象的解释如何“设1思想”。


  例1、如果甲比乙多20%,乙比丙多20%,则甲比丙多百分之多少?(2008年天津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A、44  B、32.72  C、36  D、20

  解析、A 本题是一道非常典型且简单的设“1”问题,乙比丙多20%,如果把丙设为100的话,则乙为100×(1+20%)=120,同理甲比乙多20%,则甲为120×(1+20%)=144,所以甲比丙多(144-100)/100=44%。

  例2: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甲挖1天,再由甲接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共用多少天挖完?(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110题)

  A、14  B、16  C、15  D、13

  解析:A 这是一道典型的工程问题,需要用到设“1”思想。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则设工作总量为20,所以甲一天干1,乙一天干2,而题目中要求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甲挖1天,再由甲接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干,则令甲干一天、乙干一天看成一个周期,所以一周期内,两人可干3,总量为20,则大约能干6个周期,干了18,还剩2,6个周期是12天,第13天轮到甲干,只能干1,还剩1,第14天轮到乙干,则乙可以干完,所以共用14天。

  例3:一篇文章,如果由甲乙合作,需要10小时,如果由乙丙合作,需要12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丙合作4小时,剩下的再由乙单独去做,需要12小时,则这篇文章如果全部由乙单独做,要( )小时完成。(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

  A、15  B、18  C. 20  D. 25

  解析:A 此题用到的“设1思想”比较巧妙,需要一定的运算后才可用到。条件给了甲乙合作、乙丙合作,而问题中却给了甲丙合作,因此我们需要把甲丙合作转化为甲乙、乙丙,甲丙合作4小时,剩下的再由乙单独去做,需要12小时,可以转化为甲乙合作4小时,乙丙合作4小时,然后乙单独干了4小时,则甲乙合作4小时干了总量的2/5, 乙丙合作4小时干了总量的1/3,所以设总量为15,则甲乙合作4小时干了6,乙丙合作4小时干了5,还剩4,乙干了四小时,所以乙一小时干1,总量为15,所以如果由乙单独做,需要15小时。

  这是两道非常典型的工程问题,此外“设1思想”不仅在工程问题里可以用到,混合配比问题、加权平均问题、往返行程问题、和差倍比问题等问题中也可使用“设1思想”。如下面的几道例题。
 
  例4:市场上买2斤榴莲的价钱可以买6斤苹果,买6斤橙子的价钱可以买3斤榴莲。买苹果、橙子、菠萝各1斤的价钱可以买1斤榴莲。买1斤榴莲的价钱可以买菠萝(   )(2009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A.2斤   B.3斤   C.5斤   D.6斤

  解析:此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读起来特别拗口,但分析之后,找到其中一个不变的量,即变得相当简单,题目中2斤榴莲的价钱等于6斤苹果,则令2斤榴莲的价钱为12,则1斤榴莲的价钱为6,1斤苹果的价钱为2,买6斤橙子的价钱可以买3斤榴莲,1斤榴莲为6,所以3斤榴莲的价钱为18,所以1斤橙子的价钱为3,买苹果、橙子、菠萝各1斤的价钱可以买1斤榴莲,所以菠萝的价钱为1,所以1斤榴莲可以买6斤菠萝。

  例5:李森在一次村委会选举中,需2/3的选票才能当选,当统计完3/5的选票时,他得到的选票数已达到当选票数的3/4,他还需要得到剩下选票的几分之几才能当选?( )(2007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A.7/10   B.8/11   C.5/12   D.3/10

  解析:C.此题也用到“设1思想”,题目中就给了三个分数,没有总量,因此我们需要把总量设出来,总量应设为3、4、5的最小公倍数,即60,则当选票数为总量的2/3,即为40,统计完3/5的选票,即统计了36票,还差24票,得到的选票数已达到当选票数的3/4,是当选票数的3/4,即40的3/4=30,所以还差10票才能当选,即还需要得到剩下选票的10/24=5/12。

  因此,熟练掌握“设1思想”,对解决工程问题或合配比问题、加权平均问题、往返行程问题、和差倍比问题等问题十分重要,我们需要找出题目中所需要的量,并将其设为令计算简单的数,这就是“设1思想”。
 行测考试数量关系的特效运算法则
数量关系的运算最为关注。然而,在公务员行测考试数量关系试卷中,经常会用到快速而简单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之为“数字特性法”,这中方法适用范围非常的广泛,从基本的应用题,到溶液问题,费用问题等等都可能会用到这样的一种解法。

  【方法介绍】

  在数字特性法中,常见的是其中的三种:加减奇偶法,十字交叉法,以及整除判断法。加减奇偶法指的是利用运算结果的奇偶性进行答案的选择,由于只需要进行奇偶性的判断,因而受到很多考生的青睐,考生亲切的称之为“定性秒杀法”。

  加减奇偶法的核心在于,关于加法或减法结果奇偶性的判断。一句话来总结加减奇偶法就是:加法或者减法的运算是不会改变运算结果的奇偶性的。

  总结来说是: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一、任意两个数的和如果是奇数,那么差也是奇数;如果和是偶数,那么差也是偶数。

  二、任意两个数的和或差是奇数,则两数奇偶相反;和或差是偶数,则两数奇偶相同。

  【例题讲解】

  例1、某次测验有50道判断题,每做对一题得3分,不做或做错一题倒扣1分,某学生共得82分,问答对题数和未答对的题数相差多少(   )。(200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第12题)

  A.33       B.19

  C.17       D.16

  解析:由题目很容易的可以得到:答对题目加未答对题目=50,50是一个偶数,所以答对题目与未答对题目的差一定也是偶数,所以答案选择D。
  例2、某人做一道整数减法题时,把减数个位上的3看成了8,把减数十位上的8看成了3,得到的差是122,那么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2008年山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第45题)

  A. 77       B. 88

  C. 90       D. 100

  解析:有题目很容易知道,被减数减去一个个位数字为8的减数(个位为8,该数为偶数)得到122,那么被减数减去个位数字为3的减数,结果一定为奇数,所以答案选择A。

  例3、一次数学考试共有20道题,规定:答对一题得2分,答错一题扣1分,未答的题不计分。考试结束后,小明共得23分,他想知道自己做错了几道题,但只记得未答的题的数目是个偶数。请你帮助小明计算一下,他答错了多少道题?(201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第45题)

  A. 3       B. 4

  C. 5       D. 6

  解析:小明答对一题得2分,所有答对的题目总得分一定是偶数,答错一题扣1分,最终小明得了23分,可以确定小明的错题数一定是一个奇数,排除BD。假设A为答案,答错3道题目,那么答对了(23+3)/2=13题,未答题目为20-3-13=4道题,符合要求,所以答案选择A。

  例4、哥哥5年后的年龄和弟弟3年前的年龄和是29岁,弟弟现在的年龄是两人年龄差的4倍。哥哥今年(   )岁。(2009年北京上半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第24题)

  A.10       B.12

  C.15       D.18

  解析:哥哥5年后和弟弟3年前的年龄和为29岁,那么哥哥和弟弟现在的年龄和一定是29-5+3=27岁,弟弟的年龄是年龄差的4倍,也就是说弟弟的年龄一定是一个偶数,所以哥哥的年龄一定是一个奇数,答案选择C。
数字推理解题方法汇总
有很多的考生奋战在各省公务员备考的前线上,挑灯夜战,在让人头疼的数量题中做着反复摔到、爬起的循环运动,其实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平时大家也做了好多真题,但是真正考试的时候还是感觉毫无头绪,无从下手。等看见解析的时候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我也知道啊,但是怎么当时就没想到呢?

  原因可能是由于只顾着赶路了,而错过了欣赏风景。也就是只顾着做题,而没有去想这个题为什么这样出?为什么出这个题?这个题想考什么?为什么这么解?只有类似的这样想通了,其实数字推理部分就非常轻松了,根本用不着做大量的题,只要看见题的样子就知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下面帮助大家把去年上半年的联考题大概解释下,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例1、0,0,6,24,60,120,(   )(2010年4月25日各省公务员联合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

  A.180    B.196    C.210    D.216

  这是一道典型的数字推理题,一组数字,缺少一项,需要大家根据所发现的规律来补足缺失的一项。那规律该如何去寻找呢?

  当然藏于已给出的数字之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待同一样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殊途同归,要与出题人的结论想一致,如果与领导的意愿背离,那结果你懂的。

  解法一:有人数字敏感度非常好,明显发现有数字“0”出现,那他立即联想到了数列的乘积,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而且“6,24,60,120”也都可以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故可以试着拆解6=2×3,24=4×6,60=6×10,在加上前面出现的项“0”,可容易得到×号前面的数列为0,2,4,6是有规律的,而且验证120=8×15也符合规律,那么猜想0,0,6,24,60,120是通过两个数列相乘得到,×号前面的数列为-2,0,2,4,6,8,那么×号后面的数列通过运算得到位0,(),3,6,10,15。

  现在原题转化为判断一个新的数列0,(),3,6,10,15是否有规律,到这里就简单了,因为这个数列就是我们常见的8个基本数列中的等差数列了,差值分别为(1),(2),3,4,5,故×号后面的数列0,1,3,6,10,15也是规律的。

  那么原数列0,0,6,24,60,120,也是有规律的,即-2,0,2,4,6,8与0,1,3,6,10,15通过乘法关系得到,故推知下一项为(10)×(21)=(210)。选择C选项。

  但是有的人觉得这个方法变态,不好找,其实这个规律可以掌握,当你发现某个数列的数字都可以写成两个因数相乘,切相邻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那么这个题也就可以快速搞定了。
  解法二:如果数字敏感度不够高的话,但是对8个基本数列都非常熟悉的话,那么这个题也可以快速做出来。这个正好与0,1,8,27,64,125的立方数列变化趋势一致,故可以将0,0,6,24,60,120,写成0,1,8,27,64,125与0,1,2,3,4,5的做差运算,答案就为216-6=210了。

  若没有发现趋势一致,那么根据分辨数列性质的优先顺序,我们可采用大数下手,区分幂次的方法,猜证120=125-5,60=64-4,发现减号前后都分别有规律,那么继续验证24=27-3,6=8-2,0=1-1,0=0-0,故猜想规律存在,答案为()=216-6=210。

  解法三:这种解法也需要我们数字相对敏感,或者熟记幂次数列,但是如果有人就是没有敏感度呢,那这个题也能轻松搞定,因为0,0,6,24,60,120 的整体变化趋势递增,且变化趋势平缓,这是典型的多次数列做差性质的外在特征。故将0,0,6,24,60,120快速相邻项做差,做一次差得到0,6,18,36,60,没有明显发现什么规律,那么再做一次差得到6,12,18,24的等差数列,可知下一个差值为30,所以可推出第一次差值为90,原数列缺少的项为120+90=210,即C选项。

  当然此题还有其他一些变态解法,在这里由于操作性不强,我们不做讨论,也就是任何题都会在其外在特征上体现出其内在的实质,我们只要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自身的数学基础,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就能够达到在40秒之内轻松搞定这个看起来烦的数字推理题了。

  解法加深练习

  例2、1,9,35,91,189,(   )

  A、301    B、321    C、341    D、361

  解析:能很容易发现9=3×3,35=5×7,那么1=1×1,乘号前面的1,3,5是明显有规律的,所以验证91=7×13,189=9×21,规律成立,乘号前面为1,3,5,7,9;乘号后面为1,3,7,13,21的等差数列,故答案为11×31=341。
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点睛一
   【华图教育阅读提示】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的主旨概括题考查了考生在短时间内把握一个文段中心思想的能力。纵观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对于主旨题的考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在考试中的比例都很大。那么考生如何准确地理解文意,推断结论?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通过历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介绍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技巧。
 
    典型真题精讲
    【例1】虽然中国现行文物法规中还缺少直接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条款,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还不能简单对接,但是中国遗产保护的实践充分证明,文物法的基本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文物工作的方针,完全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性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本质是相同又相通的。
    这段文字讨论的问题是()。[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66题]
    A. 中国现行文物法规有哪些主要特点
    B. 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性
    C. 怎样看待中国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D. 中国文物法是否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
    【答案】 D
    【华图解析】题目的论述主体中提到了“中国文物保护法”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此外在文段中间部分通过转折词“但是”引导出文段的主题句,即“文物法……完全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因此该文段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D项。
    【例2】所谓“建筑艺术”指的只是建筑的“艺术性”,单纯就此而言,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纯艺术的“艺术性”相较,有时并不在其下,甚至还可能超过而且不可替代。但除了纪念碑、纪念塔、凯旋门等极个别者几乎可以视同为雕塑那样的纯艺术以外,建筑多具有实用功能,不能与其他纯艺术作品简单混同。
    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卷-125题]
    A. 建筑艺术与纯艺术有差异    B. 建筑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
    C. 建筑中只有部分是纯艺术    D. 建筑艺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答案】 B
    【华图解析】题目中首先明确了“建筑艺术”的概念,即体现了其“艺术性”,然后通过转折词“但”表达了大多数建筑具有的实用功能,即“实用性”。因此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建筑兼备的两个特性,即“艺术性”和“实用性”并举。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误区警示】A项强调差异,并且论述主体为“建筑艺术”,而非文中的论述主体“建筑”,因此予以排除;C项虽然表述没错,但是并非文段强调的主要内容;D项的“不可替代性”表达有误,文中很明显表述出只有极个别的建筑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的都具有实用功能。
   【例3】旱情如此严重的元凶固然是气候,但这也足以说明当前灌溉能力之脆弱。影响气候可能尚非人力所及,以灌溉为主的抗旱能力却是可以增强的。比如以色列,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沙漠和荒丘为主的土地上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还出口大量的农副产品。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卷-128题]
    A. 干旱的原因主要不是气候恶劣    B. 旱情严重不能完全归咎于气候
    C. 以色列农业灌溉能力非常强    D. 提高抗旱能力依靠政府重视扶持
    【答案】 B
    【华图解析】一道典型的主旨题,文段首句即为主旨句。前半句先提到了气候是干旱严重的元凶,后半句通过转折词“但”强调灌溉能力的脆弱,即旱情并不完全归咎于气候,还有人为补救不及的因素在内。之后的语句都是对于首句主旨句的解释,还举了以色列的例子来证明首句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误区警示】 A项表述有误,文中已经承认了“气候是干旱的元凶”,即为主要原因;C项围绕以色列的例子进行论述,很显然不是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D项属于引申项,为文段的言外之意,并不是主旨题的解题思路。
    【例4】随着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日益激烈,一个名为“继续前进”的反布什民主派政治团体网站上出现了一个政治广告,将布什比作纳粹元首希特勒,引起了共和党和美国犹太团体的愤怒。其实这则引起争议的广告只是“继续前进”网站推出的“布什30秒”政治广告大赛的参赛作品之一,而从各方面抨击布什错误施政方针的广告作品竟多达1512则。
    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是()。[2004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布什在日益激烈的总统竞选活动中受到反对派的攻击
    B. 反布什的美国政治团体把他比作纳粹元首希特勒
    C. 布什错误施政方针受到多达1512则广告作品的抨击
    D. 对布什的恶意攻击,激起了共和党和美国犹太团体的愤怒
    【答案】 C
    【华图解析】这个段落表面上可以理解为“随着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日益激烈”,“反布什民主派政治团体”运用各种广告作品对布什的错误进行攻击。然而本段真正表达的主要信息却是由“其实”引导的长句:“这则引起争议的广告只是‘继续前进’网站推出的‘布什30秒’政治广告大赛的参赛作品之一,而从各方面抨击布什错误施政方针的广告作品竟多达1512则。”前面的句子仅仅是个引子而已。
    【例5】北京市采取的公交优先战略除了是为奥运会创造畅通的交通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北京市居民的公交意识和某种程度上的公民意识。北京市居民的这两种意识塑造,对北京市的长远发展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北京奥运会    B. 奥运会的交通环境
    C. 北京人的两种意识    D. 北京市公交的优先战略
    【答案】 C
    【华图解析】题干首句明确指出,“采取公交优先战略……更重要的是……公交意识和……公民意识”。“……更……”表明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那么中心应该在后,而下文也是围绕着“两种意识”展开的,可见本段讨论的重点是两种意识,排除A、B、D项,C项为正确答案。在前面我们多次提到过,在表示偏正关系的复句里,作者的意思往往通过“正句”表现出来,递进关系的复句也是如此,作者的意思往往是落在后一个分句上。
    【例6】由于1990年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收益和负担分配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而承担的调整负担太多,因此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更有其现实意义。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有权利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运用特定政策工具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这段话的主旨是()。[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
    A. 中国自1990年以来所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
    B.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收益和负担分配失衡
    C. 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D. 中国有权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答案】 D
    【华图解析】这段文字的前一部分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大复句,“由于……因此……”。这个大复句所得出的结论是“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更有其现实意义”,那么这个现实意义是什么呢?也就是下面所说的“中国有权利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运用特定政策工具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因此这段话的主旨应该是D选项。
    【例7】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客观对象的分析以及认识手段不断更新的基础之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判断与综合,强调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在对具体对象的细究与深层次分析方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具有近代以来西方思维方式的优势,从而限制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74题]
    A. 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B.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
    C. 中国科技落后有思维方式的影响    D.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各具特点
    【答案】 C
    【华图解析】文段首句先提出了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依靠的思维方式,接着又陈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差别。最后正是由于这种差别造成了文中尾句的结论,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具有近代以来西方思维方式的优势,从而限制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由此可知C项表述“中国科技落后有思维方式的影响”一句即为核心观点的同义表述。
    【例8】和谐社会不仅要关注财产的原始来源问题,还要关注财产的分配问题;不仅要关注财产的消费问题,还要关注财产的交换问题。我国物权法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将宪法中保护人权和保护财产权的规定,通过具体的条文加以落实,防止出现新的不公。
    这段文字的核心含义是()。[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
    A. 和谐社会需要关注财产的原始来源和分配问题
    B. 和谐社会需要制定保护人权和保护财产的物权法
    C. 和谐社会需要关注财产的消费和交换问题
    D. 制定我国物权法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的意见
    【答案】 D
    【华图解析】本题首先使用了两个并列关系的复句,“不仅要……还要……”,说明了和谐社会关注的四个问题,因此A和C都是片面的。正因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很多内容,因此作者的结论是“我国物权法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否则会出现“新的不公”。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D选项。“保护人权和保护财产权”只是宪法中的规定,而“物权法”正是要使之细化,因此B选项不正确。
    【例9】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白化,正威胁着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冰川不断退化,加重了中国长江水资源短缺的危险。从海龟到老虎,从内华达荒漠到亚马逊河,这些自然奇观都由于温度的升高而面临险境,虽然应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战略可以拯救部分自然奇观,但只有政府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使其免遭毁灭的厄运。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卷]
    A.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使其免遭毁灭的厄运
    B. 全球变暖威胁着世界各国的自然奇观
    C. 政府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采取严格措施
    D. 亟待制定气候变暖适应战略保护世界自然奇观
    【答案】 C
    【华图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总式结构试题,本题的最后一句“但只有政府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使其免遭毁灭的厄运”是主旨句,其中又通过引导对策的关联词“只有”强调出“制定严格措施”这一主题。前文叙述的只是种种现象,因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例10】现代中国大学生求职的压力越来越大,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有失落的感觉和悲观情绪。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对于大部分从小到大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令拼命读书,考上重点大学后却不知道该干什么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无疑需要切实有效的指导。
    这段文字的论述中心是()。[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大学生的求职压力
    B. 如何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展前途
    C. 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D. 大学生需要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指导
    【答案】 D
    【华图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总式结构题,题干末句“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无疑需要切实有效的指导”回答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更广阔的领域寻找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的疑问,也是解决“失落的感觉和悲观情绪”的关键,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因此D为正确答案。
    【误区警示】 A、B和C都只是论及其中一个方面。在解题的时候,片面地理解文段的意思是大忌,尤其是对文章的主旨、中心、主要内容的把握,更要全面。
    【例11】诺贝尔发明烈性炸药的出发点是造福人类,但在实际运用中,它也会成为杀人武器;电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电脑病毒就如幽灵一般时刻困扰着人类;医用克隆技术可以保障人的健康,但生殖克隆技术却给人带来了伦理上的挑战。
    上述事实支持的要点是()。[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科技给人类什么取决于如何应用科技
    B. 必须规范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行为
    C. 科技进步同时带给人类威胁与困扰
    D. 科技进步带给人类全新的挑战与问题
    【答案】 A
    【华图解析】题干是对某一结论的分项说明阐释,而问题则要求考生自己作出结论。由题干中的“炸药”、“电脑”、“克隆技术”的例子可知,科技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关键在于如何应用。选项A为正确答案。
    【误区警示】题干中并未涉及“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行为”,因此B为无关选项,可以排除;C项含义错误,科技进步本身并不会带给人类困扰,排除C;D项与C项问题相同。
    【例12】解放初期,有一次毛泽东和周谷城谈话。毛泽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回答说:“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你讲得好。”
    上述文字所要强调的内容是()。[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
    A. 戒骄戒躁    B. 毫不气馁
    C. 忍辱负重    D. 持之以恒
    【答案】 A
    【华图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的重点是周谷城的观点,即“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如果我们成功之后,不思进取、骄傲的话则会由成功转化为失败,由此得知,我们应该在成功的时候戒骄戒躁。
    【例13】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本段的主旨可概括为()。[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
    A.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 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C. 新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快速发展    D.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答案】 A
    【华图解析】一道主旨题,文段可以概括为三点内容,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贫困人口减少,这三点综合起来即是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A项正确。
    【误区警示】 B选项,文段中并没有阐述我国国际地位的问题,属于无中生有。C选项,只涉及文段中我国取得成就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D选项,也只是涉及文段中我国取得成就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例14】按照近代政治学理论观点,共和含义比较广泛,涵盖着民主概念。具体来说,共和国相对于君主国而言,凡是非君主制国家便是共和国,共和国在历史上分成贵族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应当说,这种政治理论观点可能适用于近代国家情况,但不合乎古代政治观念。共和国概念源于古罗马,在西塞罗的著作中共和国基本上相同于城市国家,用来表示一种国家形态。
    概括这段文字主题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
    A. 共和含义比较广泛,涵盖着民主概念
    B. 共和国的概念在古今有所不同
    C. 凡是非君主制国家便是共和国
    D. 共和国在历史上分成贵族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
    【答案】 B
    【华图解析】一道主旨概括题,通过文段的中心句“应当说,这种政治理论观点可能适用于近代国家情况,但不合乎古代政治观念”,可以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误区警示】 A选项只是阐述了一个方面,即“共和”一词的近代含义,以偏概全。C、D选项都是对第一个方面的具体阐述的复述,也不全面。
    【例15】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对人的本性有着透彻的分析,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孔子学说从汉代以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支柱,统治着广大学者以至普通人民的思想。后梁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信条是,每个人必须知道他或她在社会等级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必须固守而不能逾越。这就大大妨碍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就限制了人对自己周围事物的自由探讨。
    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
    A.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
    B. 孔子对人的本性等有着透彻的分析
    C. 孔子让每个人必须知道他或她在社会等级制度中所处的地位
    D. 孔子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
    【答案】 D
    【华图解析】文段共三句话,前两句话阐述了孔子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最后一句阐述了孔子学说的缺点,综上所述概括最完整的是D选项。
    【误区警示】 A、B、C三个选项都只是阐述了孔子学说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
介绍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技巧。

    典型真题精讲
    【例16】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反假币工作,始终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反假币工作逐步深入。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侦破了一批大案要案。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反假币宣传,特别是在农村偏远地区,通过各种形式,持续宣传货币防伪常识、社会公众识假辨假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下列说法准确概括文章的是()。[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71题]
    A. 银行目前发现的假币越来越少    B. 社会公众识别假币能力提高
    C. 我国反假币工作逐步得到深入    D. 公安机关打击假币力度加大
    【答案】 C
    【华图解析】 一道典型的总—分式文段结构。文段首句提到了核心的观点,即我国反假币工作逐步深入。接下来分别陈述了具体执行机构公安机关和人民银行的做法,加强对首句核心观点的论述说明。由此可知概括文意最准确的一项是C项。A项表述不妥,“越来越少”在文中并未提及,无从得出;B项和D项仅仅是“分”论点中的具体内容,并非核心观点。
    【例17】从“娱乐化应用”到“价值应用”,互联网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着实实在在的服务:中学生的“网络课堂”,大学生求职的“网申”,农民土特产的“网络推销”,都市白领热衷的网上“淘宝”……互联网的价值应用正在走近每一个人;更有专家预言“数字化生存”的诱人前景。
    对文意概括最准确的是()。[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61题]
    A. 互联网走进价值应用的新时代    B. 互联网给予人们生活上的便利
    C. 互联网引导进入数字化生存    D. 互联网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答案】 A
    【华图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总—分式文章结构,其中首句明确指出互联网已经从“娱乐化应用”发展到“价值应用”的层面。接下来列举了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首句的观点,为分述句。符合文段首句意思的即为A项。
    【误区警示】 B项仅仅提到了生活上的便利,为表面现象,并非对于文意的准确概括;C项表述有误,“进入数字化生存”意思是已经达到这一状态,而文中的表述是有专家“预言”,即尚未达到,时态上表述有误;D项也仅是表面现象的陈述,并非对文意的准确概括,也应排除。
    【例18】一个社会有希望、有可以让人讴歌与向往的前景,关键就在于公民既有权利追求自由,又有义务担负责任。“只讲自由,不讲责任”和“只讲责任,不讲自由”一样,都因为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而使社会迷失于个人和集体两个极端,使社会最终失去前途,而身处其中的任何个人也因此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全与幸福。
    这段话强调的是()。[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64题]
    A. 公民不能只讲自由或只讲责任
    B. 公民既要追求自由也要承担责任
    C. 公民权利与义务应该相应对等
    D. 公民权利和义务与自由和责任共存
    【答案】 D
    【华图解析】 该文段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总—分式,首句明确提出观点,公民有权利追求自由,也有义务承担责任。接下来的表述都是来论述只有自由没有责任和只有责任没有自由的失衡,属于对于总论点的分述。因此只有D项是对首句主旨句的准确概括和复述,正确答案应该是D项。
    【误区警示】 A项仅仅为分论点中的一个表述而已,并非强调的主要内容;B项表述中仅仅提到了自由和责任,并没有谈到对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不是最佳答案;C项仅仅提到了权利与义务,并没有结合责任与自由,均属于不全面的表述,因此均予以排除。
    【例19】以植树造林为主,建设京津地区生态屏障;以退耕还林为中心,在内蒙古中西部浑善达克建设生态恢复保护带,严禁过度放牧,恢复和保护草地资源,适度建设防风林;建设以黄河灌溉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保护水资源和天然绿洲,控制土地沙化,逐步扩大人工林。上述措施的共同目标是()。[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建设生态屏障    B. 保护草地资源
    C. 控制土地沙漠化    D. 建设防风林带
    【答案】 A
    【华图解析】 一个典型的总—分式行文结构,通过文段首句即能确定答案所在,即文中多次提到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带”等词语,可见建设生态屏障才是共同的目标,A选项是正确的。
    【误区警示】 B项和C项都是建设生态屏障的目的,而D项则是建设生态屏障的一项内容措施,因此只有A项概括了题干主旨,为正确答案。
    【例20】德国电脑专家正在开发一种新系统,这种系统能利用视觉、语音和触摸技术收集一个人情绪状态的数据,并做出反应。例如,如果电脑感觉到用户情绪激动,它可能会自动让屏幕色彩变得柔和,关闭背景音乐,放大或缩小图形数据,甚至直接表示歉意。这种系统可在用户与电脑互动时感知他们的情感。
    对这段话概括最准确的一句是()。[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卷]
    A. 新型电脑会收集人情绪状态的数据
    B. 新型电脑可与用户自由互动
    C. 新型电脑会感觉到用户情绪激动
    D. 能够感知用户情绪的新型电脑系统在研发中
    【答案】 D
    【华图解析】 一道典型的主旨题,总—分—总式文章结构,首句将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之后的分句通过“例如”进行论证说明。最后一句总结这种系统的功能。因此此题的解答关键就在于把握首尾句,文段的主干是“德国电脑专家正在开发一种新系统,这种系统可在用户与电脑互动时感知他们的情感。”D选项对其进行了压缩概括。其中“正在开发”的意思也就是“在研发中”的同义表述。
    【例21】水吸到气管、肺里面去会令人发呛,如果只在人的鼻子里装点水而没让他吸进去,他也不会发呛。大象就是一个例证。如果你细心一点观察,会发现大象在饮水时是先用鼻子吸一点水(并没有吸到肺里去),然后抬起头来,把鼻子里的水放到嘴巴里去喝。在此过程中,它只是把鼻子作为吸水的工具,而并没有把鼻子当成饮水的器官。
    这段话要论证这样一种观点()。[2004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你必须细心一点观察
    B. 大象的鼻子是取水的工具
    C. 大象喜欢用鼻子吸一点水放到嘴里去喝
    D. 水吸到气管、肺里面去才会发呛
    【答案】 D
    【华图解析】 这个段落,其实都是围绕着中心句“水吸到气管、肺里面去会令人发呛”来写的,下面举大象为例是作为证明这句话的论据。故而选D。
   【例22】投资开放式基金不但会取得较高收益,还能达到合法避税的效果,由于基金获得的股息、红利及企业债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在基金派发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因此,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日前,居民可以投资的开放式基金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以货币基金为例,日前货币基金的年收益虽然降到了2%左右,但考虑不纳税因素,仍然比一年期的税后储蓄收益高0.2个百分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居民投资开放式基金的种类    B. 投资开放式基金收益较高
    C. 货币基金应考虑不纳税因素    D. 上市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答案】 B
    【华图解析】 这是一段典型的总—分式文字叙述。一开始就确定自己的观点,即“投资开放式基金”的两点好处,其实第二点好处可以和第一点合并,意思也是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后则主要叙述原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文字的主旨应该是B选项。
    【例23】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尸臭了。一些学者专家教授的文章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活物,他们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卷]
    A. 历史的遗产与人生体验的关系    B.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C. 研究者的文字表述问题    D. 一些历史研究文章呆板无趣的原因
    【答案】 A
    【华图解析】 此文段属于非常典型的总—分式文章结构。其中首句“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就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后面则是对这一中心句的具体阐述和例证。材料主要强调了研究对象应该是“活生生”的东西,也就要和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即人文研究者的人生体验对研究历史遗产的重要性。
    【误区警示】 B项的范围过大,C、D项理解片面,只有A项概括了题干的主要内容。有些考生可能会受到“归根结底”的干扰,认为是一个结论句,其实并非如此,“归根结底”是进一步补充说明原因的引导词,并非文段重点。
    【例24】7对行贿者“宽宏大量”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于社会文化意识之中。人们容易认为与那些高高在上的贪官相比行贿者往往处在被动甚至被迫的情境中,被涂抹上了“弱者”的色彩。在一个权利缺乏制度保障的社会里,甚至将行贿理解为一种礼尚往来的社会风尚,对行贿者的宽容形态也就逐渐形成。
    这段文字主要分析的是()。[2007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行贿者产生的社会文化    B. 贪官与行贿者都可恨
    C. 人们原谅行贿者的心理原因    D. 行贿者对社会的危害
    【答案】 C
    【华图解析】 由首句可知,本段的主旨是论述“对行贿者‘宽宏大量’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于社会文化意识之中”,即文段是一个总—分式。接下来的表述都是来解释人们为何原谅行贿者的原因的。C项是主旨句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误区警示】 A项偷换了概念,本段没有讨论行贿者产生的社会文化,排除A项;B项是主观臆断,而不是文中所表达的内容,排除B项;D项与题意无关,也不能选。
    【例25】研究人员比较了在乡间公园步行30分钟和在室内购物中心步行30分钟的两组抑郁者。结果表明,在公园步行的一组中,71%的人表示心情感到舒畅许多,90%的人表示觉得拥有更多自信了;而室内步行的一组中,只有45%的人表示心情变得更好,22%的人表示觉得更郁闷了,50%的人更加紧张,44%的人自信心下降。
    对文意概括最恰当的是()。[2009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卷-63题]
    A. 散步可以有利于治疗抑郁    B. 室内散步治疗抑郁没有疗效
    C. 抑郁者更喜欢在室外散步    D. 户外散步对缓解抑郁有作用
    【答案】 D
     【华图解析】文段通过两组对比的数据揭示了一个科学实证研究的结论,即通过实验发现户外散步要比室内散步对人心情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着抑郁情绪的人。因此符合文段意思的选项为D项。
    【误区警示】 A项表述有误,“散步”一词太宽,文中通过对比发现户外散步对人情绪的调节才更为有效;B项表述“没有疗效”过于绝对,排除不选;C项表述有误,并非“抑郁者喜欢”,而是客观事实在室外散步有助于心理调节。
   【例26】藏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为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物种,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的高原地区,另有零星个体分布在克什米尔地区。历史上藏羚羊的数量曾经达到百万只之多,20世纪最后20年,以藏羚羊绒为原料的世界上最昂贵的披肩莎图什在西方极度流行,使越来越多的藏羚羊成为盗猎者枪口下的牺牲品,数量急剧下降。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卷]
    A. 藏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B. 现在无法知道确切的藏羚羊种群数量
    C. 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    D. 藏羚羊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答案】 A
    【华图解析】 这个段落所围绕的中心句其实在段首,即“藏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后面的文字都是介绍藏羚羊的,如分布数量减少的原因等,因此文段的中心应该是“藏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即A选项。
    【例27】室内装修设计以简约、环保和节能为基调,不但可以防止室内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减少资源和材料的浪费。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不但要符合国家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还要尽量使用节能材料、保温隔热效果好的材料和新型节能洁具与电器。工程结束时要求进行装饰工程质量检测和室内环境检测,检测合格再交工。
    这段文字阐述的是()。[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B类卷]
    A. 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和环保问题
    B. 室内装饰工程质量检测和室内环境检测制度不健全
    C. 室内装修环境污染严重,材料浪费惊人
    D. 室内装饰装修要有一定的检测标准
    【答案】 A
    【华图解析】 题目中的文字“室内装修设计以简约、环保和节能为基调”为中心句,以下的几个分句都是说明这一中心句的作用和如何实现这一设计目标的。只是在最后又提到了“质量”问题。因此总的来看,这段文字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即“环保”和“质量”,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而B、C、D三个选项在文中都没有涉及。
    【例28】(江苏2006A类)经济学家试图从多方面来改进国民收入或国民财富的计量,近来在两个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值得高度重视。首先是在国民财富的计算中考虑贫富差距,1998年获诺贝尔奖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迪亚·森对贫穷问题研究最为深入,并设计了考虑贫富差距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数,为联合国所采用。另一个重要发展以诺德豪斯为主要代表,充分考虑环境对国民财富的影响以及家务活动对国民财富的贡献。
    在国民财富计量上的两项巨大进展是()。[2006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卷]
    A. 阿马迪亚·森和诺德豪斯    B. 考虑贫富差距和环境因素、家务活动
    C. 考虑贫富差距和环境因素    D. 考虑环境因素和家务活动
    【答案】 B
    【华图解析】 文中已经明确说明经济学家在国民财富的计量上取得的两个方面的进展,而问题则是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A项的阿马迪亚·森和诺德豪斯两个人并不是进展本身,他们所做的事情才是进展。那么可以看到,前者所做的事情是考虑贫富差距,而后者所做的事情是考虑环境以及家务活动,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而C、D两项则都不全面。
 判断推理常考逻辑矛盾的类型透析
    【华图教育阅读提示】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付连奎老师针对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判断推理试题中经常涉及的逻辑矛盾进行了归纳与解读。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判断推理试题中经常涉及的逻辑矛盾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肯、否矛盾
    例如:(1)“这件事是A干的。”与“这件事不是A干的。”
    例(1)中两个判断,是因为“一方的肯定”与“另一方的否定”形成的矛盾。很明显:如果某一方的判断是假的,则另一方的判断一定是真的,反之亦然。
    肯、否矛盾的判断又如:
    “马是动物。”与“马不是动物。”
    “天下雨了。”与“天没下雨。”
    (二)场境矛盾
    例如:(2)“这部汽车是A的。”与“这部汽车是B的。”
    请注意:(2)中的两个判断,并不是逻辑矛盾。因为除了A、B以外,也存在着“汽车”既不是A的也不是B的,恰恰是其他什么人的客观情况。很明显,如果其中一个判断是假的,另一个判断并不必然为真。但是,如果“强硬”地设定场境:以上两个判断中只有一个为真!那么,两个判断就形成了矛盾。在逻辑考题中,设定场境而形成矛盾的情况比较多见。
    例如:(3)“李明与张力有一人是博士研究生。”
    根据设定,我们显然知道李明和张力不能都是博士研究生,也不会都不是博士研究生,二者必有一真一假。由于场境设定,使原本不是矛盾的判断之间形成了矛盾关系。

    (三)量化矛盾
    量化是对事物“量”的明确表达,通常要借助“所有的”和“有些”等量项表述。在具体表述的语句中有时省略量项,好在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可以正确理解“量”的所指。全称量项有:所有的、全、一切、任一、……;特称量项有:有些、一部分、存在着、至少一个、……
    量化矛盾有以下两种:
    1.A、O矛盾
    我们知道,在逻辑中,将全称肯定判断称做“A命题”,将特称否定判断称做“O命题”。如:
    (A命题)“所有考生都通过了考试”。
    (O命题)“有些考生没有通过考试。”
    上例中前者是A命题,后者是O命题。想一想,前后两个命题可不可能都是真的或都是假的?其实,它们既不能同真,也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和一假,完全符合矛盾特征,所以,同一个素材的A命题和O命题就是一对矛盾命题,简称A、O矛盾。
    O矛盾命题经常运用不同的概念表达相应语义。如:
    “大学都有英语教学。”与“日贸大学只开日语课。”
    其中“日贸大学只开日语课”与O命题“有的大学没有英语教学”,在既定的场合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相同的。再如:
    “国人都恪守信誉。”与“国内*商没有信誉。”
    “有想法的人都会实现他们的愿望。”与“难道军国主义者实现了霸占中国的野心吗?”
    其中“难道军国主义者实现了霸占中国的野心吗”是一个反诘句,反诘句也是表达判断的命题,等同于“军国主义者不能实现霸占中国的野心”,在这种既定场合,其逻辑意义等同于O命题“有些有想法的人不会实现他们的愿望”。
    2.E、I矛盾
    将全称否定判断称做是“E命题”,将特称肯定判断称做是“I命题”。如:
    (E命题)“所有考生都没有通过考试。”
    与
    (I命题)“有些考生通过了考试。”
    例中前者是E命题,后者是I命题。前后两个命题同样不可能都是真的,也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真和一假,符合矛盾特征。所以,E命题和I命题也是一对矛盾命题,简称E、I矛盾。
    E、I矛盾命题亦经常运用不同的概念表达相应语义。如:
    “人都不故意损害他人利益。”与“歹徒害人不浅。”
    其中“歹徒害人不浅”可以看作是I命题。因为在这个语境中,其表达的逻辑意义,同I命题——“有些人故意损害他人利益”——的逻辑意义可以是一致的。再如:
    “汽车尾气都不能排除对空气的严重污染。”
    与
    “液化气做能源的新型轿车符合卫生组织的排气鉴定标准。”
    其中“液化气做能源的新型轿车符合卫生组织的排气鉴定标准”是I命题。其表达的逻辑意义,在这个语境中,可以看作同I命题“有些汽车尾气能排除对空气的严重污染”是一致的。
    注意:特称肯定I命题和特称否定O命题之间不是矛盾关系。
  (四)复合矛盾
    复合矛盾由一个既定的复合命题及对其否定的命题(负命题)构成。如:
    (1)如果上大学,那么接受高等教育。p→q
    (2)并非:如果上大学,那么接受高等教育。 -(p→q)
    (1)和(2)是两个互为矛盾的命题。可用符号形式 p→q/ -(p→q)表达。
    因为 -(p→q)=p,-q则有:p→q/ p,-q
    许多复合命题与复合命题之间,都能构成矛盾关系。至于怎样判定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用三言两语不容易做到!全国各地历年公务员逻辑考试中,主要考核两种常用的复合矛盾关系,我们不妨先忽视对它们的理解,采取死记硬背的笨法,记住以下两个复合矛盾的规律。
    S1(死记矛盾一):
    “如果p,那么q”互为矛盾命题是“p并且非q”。
    可以解释为:“如果下雨,那么地湿”互为矛盾命题是“下雨并且地不湿”。
    S2(死记矛盾二):
    “只有p,才q”互为矛盾命题是“并非p并且q”。
    可以解释为:“只有学计算机,才会编程”互为矛盾命题是“不学计算机并且会编程”。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快速地正确分析和解答与矛盾相关的考题。常识判断解题技巧及复习策略
    【华图教育阅读提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题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题干给出一个常识性的现象,备选项提供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要求考生选出最合理的;另一种是单纯性的知识测试,要求考生对题目涉及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从备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其解题技巧比较灵活,但首要一点是考生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知识积累。除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于基础性的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以及历史人文常识要能够巩固掌握,对于社会中的新鲜事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要通过多看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熟悉外,本文介绍了排除法、去同存异法、第一印象法、比较法、胆猜测法等在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解题常用五种技巧及其复习的战略、战术。
   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常识判断具体的解题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排除法。如果考生细心的话,便能够发现排除法似乎适合于每一种题型。在这里,常识判断题也不例外。在考生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在这部分题中,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便会轻易的将最不适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甚至有些题可以直接将其他三项排除掉,选出正确答案。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立即排除一个。其实有些题考生即使不能直接通过排除得出答案,也可以减小试题的难度,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去同存异法。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当考生在阅读完试题题干和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将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缩小目标,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第一印象法。有些试题,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完试题及选项的瞬间,大脑便有这样的一个强烈的信号,此题选某项。但静下来仔细考虑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选项,便可将第一印象的选项选出。虽然这种选法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4)比较法。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考生可以将各个选项同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5)大胆猜测法。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靠的是运气,正确率相当小。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猜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耗费过多时间并影响考生的情绪。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一)复习的战略问题
    所谓复习战略,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向度理解,从纵向上说,指复习进程的规划,从横向上说,指复习内容的取舍布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善于制定复习战略,才能把握复习的主动权,胜人一筹,对于考生,尤其是初涉公考的朋友来说,复习战略实为一重大之先决问题。
    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对现状的探究,我们认为,如下战略是实事求是的,谨供参酌采纳。
    第一,从纵向上说,宜先广泛阅读,后大量做题。
    阅读为本。广泛阅读背景材料,好比建房要打地基,正如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阅读正是获取第一手感性认识,夯实知识之基的手段。为此,材料的搜集、准备就是理所当然之事。我们认为,对于历史、地理、医学这样的科目,中学教材或读物是很实用的材料,对于时政,则可以经常浏览报章(如《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亦可考前突击掌握本年度重大时事,对于法律,则有必要使用专门针对公考的辅导教材。阅读的方法以浏览为主,不必强记,可反复多次翻看,但求达到留有印象,不致遗忘即可。
 
   做题为用。在阅读材料,积累知识之后,还要通过大量做题来深化理性认识,提高解题速度。换句话说,阅读可以让我们做对题目,但在公考中,仅仅能将题目做正确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还必须在做正确的基础上做得够快,而这只能通过反复练习来保证。
    那么,总体上说,对每一个科目,都应当按照这样的进程进行准备。
    第二,从横向上说,宜突出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如前所述,“时政、历史和法律”是09真题的三大重点板块,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对这三部分内容就应当多下些功夫,在时间和资源上都应向这三个板块倾斜,而对于其他部分,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少看或者不看。
    (二)复习的战术问题
    复习的战术问题,实则对既定战略如何具体操作的问题,或者说如何阅读和如何做题的问题。
    如何阅读呢?
    首先,常识题具有涉及面广的特点,要求阅读范围尽可能广泛,因此,阅读速度一定要快,以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
    其次,由于材料内容太多,强行记忆、机械记忆几乎没有可能,我们提倡柔性记忆,也就是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化大脑中的记忆痕,形成大致印象,事实上这对于公务员考试已经足够。
    再次,遵循记忆规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对同一材料,在1天后,2天后,4天后,7天后,15天后多次复习,就会记得很牢,而这已为众多过来人的经验所证明。
    关于做题,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重视做错的题。错题反映了我们知识的盲点或者我们解题方法的不足,多做错题,就能消灭盲点,优化解题技巧——这也是屡试不爽的应试铁律。
行测之判断推理速解锦囊(一
   公务员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智力测验试题屡见不鲜。面对试题,若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的真、假时,“假设”是重要方法。请看试题:
    试题1.甲说乙说谎,乙说丙说谎,丙说甲和乙都说谎,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 甲和乙诚实,丙是说谎者B. 甲和丙说谎,乙是诚实者
    C. 乙和丙说谎,甲是诚实者D. 乙和丙诚实,甲是说谎者
    题干给出的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确切的,要运用假设辅助解答。假设的思路是:假设某个条件为“真”的推演无矛盾,即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假设真”就是确定的真条件或答案了。若“假设真”的推演出现矛盾,就可断定这个条件是“假”的,“条件假”也是确定的条件或答案。我们运用假设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根据题干三个条件,假设甲诚实,那么乙就是说谎者;乙是说谎者,则丙诚实;若丙诚实,则甲和乙都是说谎者,这个推演结果与我们的初始假设“甲诚实”不一致(矛盾),于是可定论:甲不诚实。
    (2)从定论“甲不诚实”,可推知乙诚实;从乙诚实,推知丙说谎;从丙说谎,推出甲和乙不都说谎(乙诚实),推演结果成立,结论是:甲和丙说谎,乙诚实。答案为B。
    解析上述类型试题,关键把握三点:
    第一,题干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这是运用假设对策的直观特征。
    [提示]凡属“如果A,那么B”类的假言条件和“A不是B”类的否定条件,都是没确定的条件。
    第二,倘若假设为“真”不成立,则果断断定其必“假”,这是假设的要点。
    第三,对“‘真’不成立”要严格定义,即:有证据证明“真”一定是不可能的。
    素朴思维中,在假设“真”不成立(矛盾)的结果面前,也不敢断定其为假,往往会影响推理连贯性。
    还有些条件不确定的试题,对题干条件或对备选项运用假设法,都可快速得到答案。如:
    试题2.(山东2008-88)已知:①只要甲被录取,乙就不被录取;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③甲被录取。已知这三个判断只有一个真,两个假。
    由此推出()。
    A. 甲、乙都被录取B. 甲、乙都未被录取
    C. 甲被录取,乙未被录取D. 甲未被录取,乙被录取
    [解析]
    第一种方法:对题干条件做“假设”分析。

    (1)题中提示:三个判断一真两假。分析①②两个判断都是要么录取甲而不录取乙;要么录取乙而不录取甲,究竟录取谁却不能确定。但两者语义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真或假”也必然相同。假设两者“同真”则不合题义(题:只有一真),即可推知①②两判断都假。
    (2)剩余的判断③“甲被录取”就是真的。
    (3)根据“甲被录取”真,又知道①②都假,可推出:乙也被录取。正确答案为A。
    第二种方法:对选项做假设分析。
    (1)假设选项A“甲、乙都被录取”是正确答案,则③“甲被录取”就真。而①、②都说“只能录取一个”皆假。A项刚好符合“一真两假”的题义。假设成立,正确答案A。
    在应试实战中,通过假设确定选项A已经符合“一真两假”,就果断选择A,若再分别验证其他选项,则不仅影响解题效率,也没有意义。如果验证,情况如下:
    (2)假设B“甲、乙都未被录取”正确,就构成三个判断都是假的。
    首先推出③“甲被录取”为假;再推出②“只要乙不被录取,甲就被录取”也假;同理,最后根据“甲没被录取”从②逆否推出“乙被录取”还是假。 B项与题干相悖。
    (3)假设C项正确,则三个判断都是真的,C也不行。
    (4)假设D项正确,则①②都真。D也不行。
    有些题,题干条件有些啰嗦或干扰,需要对题干条件整理后再假设,如:
    试题3.一位哲学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在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标,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个路牌。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①向东的路牌上写:此路可通智慧酒店。
    ②向南的路牌上写:此路不通智慧酒店。
    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哲学家径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A. 向东的路B. 向南的路
    C. 向北的路D. 向西的路

    [解析]
    (1)题中条件: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
    条件③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
    既然题干申明“真话是唯一的”,条件③的向北路牌又说“两个真”,因此,向北路牌是假的,剩余东、南两路牌就是一真一假!经过整理,复杂情况简化了。
    (2)因为“东、南”路牌的真假不能确定,所以,需要运用假设。
    (3)假设“东路牌”(通酒店)为真,那么“东路”就通酒店;而南路牌(不通酒店)为假,则也通酒店。两路都通酒店与题矛盾,“东路牌”为真不成立了,即“东路牌”假、南路牌真!
    (4)从断定“东路牌(通酒店)假”推演:则“东路”不通酒店,再从“南路牌(不通酒店)真”推演,则南路也不通酒店。结论:排除“东和南”,只有“向北的路”通酒店(只有可去的路上有路牌,不考虑向西的路)。答案C。
    假设方法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应用亦非常广泛。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判断推理模块宝典》第二版稍后介绍的多种试题类型和习题。
    [付老师点拨]快读:题中条件不明,不必再读多遍;
    快解:设真不成则假,设真成立立断(当机立断是结论甚至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