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反应能力差的原因:毛泽东为何重用林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1:49:15
毛泽东为何重用林彪

送交者: 熟知党史军史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有人
认为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甚至比林彪
还高出许多。白崇禧也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但毛
泽东却对他别有看法,为何?

其实,如果熟知党史军史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八一南昌起义时,刘伯承就已是党内公认的军事家,是周
恩来依靠的军事参谋团团长,这使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创始人之一。而林彪当时仅是个连长。军事参谋团是起
义军的主要军事决策和指挥机构。起义军很快被击溃,原
因固然很多,但军事指挥屡屡失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对
此刘伯承是有一定责任的。

1928年刘伯承到苏联学习军事,32年到中央苏区,他与其他
从苏联回来的人一样,对毛泽东的一套战略战术不以为
然,对苏联的战法推崇备至,使毛泽东备感压抑。而在这
期间,年仅24岁的林彪已在腥风血雨的反围剿战争中从一
大批红军将领中脱隐而出,成为中央红军战斗力的核心---
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并与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经
常交替担任前敌总指挥在前线指挥中央红军对敌作战,其
指挥艺术和战绩甚至超过了当时最著名的战将彭德怀。在
第四次反围剿中,毛泽东被排斥,刘伯承再次担任周恩来
的军事参谋长,竟与周恩来、朱德一起命令前敌指挥员林
彪“以遭遇战的方式消灭来敌”, 多亏林彪机断专行,连
夜将遭遇战改成了大规模伏击战,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一举
歼敌二个师,使第四次反围剿转危为安。

对当参谋长的经历,刘伯承自己在建国初期中央希望他再
次担当总参谋长时曾说过“总参谋长都当了四次了,总也
没参谋好,还是不当总参谋长了,去办军校,当教书匠
吧”。

当参谋长没当好,单独领军打仗如何?应该说刘伯承领军
打仗在中国现代军事家中还是比较出色的一位,但与林彪
相比还是略有逊色。

长征途中,在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攸关的泸锭桥争夺战
中,毛泽东决定由林彪和刘伯承各领一路人马沿两岸狭江
而上,限时两天半内竞相夺取320里之外的泸锭桥。本来这
次机遇是偏爱刘伯承的,因为他这一路已经过了河,在夺
取泸锭桥时至少不需要在铁索上爬过桥。然而左路军在林
彪的强令和激励下,雷厉风行,一路昼夜兼程,当刘伯承
的右路军人马到达时,林彪的部队早已在九小时前冒着枪
林弹雨强攻夺取了铁索泸锭桥,创造了红军战史中最传奇
的部分。这九小时恐怕正是刘、聂所部按常规宿营吃饭睡
觉的时间。

抗日战争初期,在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面前,国民
党军队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毛泽东也主张八路军以游击
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不要与日本人硬拼。在“皇军不可战
胜”、“亡国论”甚嚣尘上之际,林彪率115师逆势而上,
勇不可挡,首战平行关痛击日本侵略军,举国为之一震。
毛泽东虽电贺八路军首战胜利,却将115师一分为三, 再次强
调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但林彪率不足一个旅的兵力
(缺6个连)仍杀性不减,在广阳设伏再次告捷。这两次歼
敌每次都在千人以上,都是抗战初期共产党军队对日作战
打的最大最漂亮的歼灭战。林彪在外敌面前不屈不铙的勇
气和精湛的指挥艺术,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让中国
人不禁拍手称快。而同期刘伯承率129师出师未捷就差点损
失一个团,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命刘伯承率13万人马挺进中原,以
解延安之围,哪知刘邓大军在中原自身难保,被白崇禧逼
困在大别山,人马损失近一半,辎重也几乎丢失干净。白
崇禧戏称刘伯承是“共军第一号悍将”恐怕更多的是为了
抬高自己。林彪率11万“多山头部队”去东北,却由弱到
强,愈战愈强,在消灭了蒋介石百万精锐部队的同时,自
己也迅速发展成为一只百万雄师,其人马之众多、装备之
精良、战略战术之精湛、士气之高昂、战力之强大、运动
之神速令中外敌友人士瞠目赞叹不已。

积现代战争之大成的辽沈战役是林彪的辉煌已不必多说,
平津战役中林彪作为前委书记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却很少有
人提及。当时,毛泽东提出的平津战役的总战略是“先打
两头后打中间”,即:北打新保安、绥远、大同,南打塘
沽、大沽、芦台,然后再对北平、天津之敌包围歼灭。对
这一战略当时上下均认为很高明。但林彪却对这一战略做
了根本性的重大调整。即:“放弃两头打中间”。南面放
弃打塘沽、大沽,集中兵力包打天津,北面放弃打绥远、
大同,调“两杨兵团”参与集中兵力围打北平。林彪担心
按毛泽东的打法,在我先打两头时,北平、天津的敌人重
点兵团会乘我中间兵力相对薄弱,“以孤注一掷之决心强
行突围,以图饶幸之成功。”那样的话,平津战役打成怎
样的结果就很难说了,至少敌我的伤亡要增加很多。毛泽
东当然也是聪明人,林彪一点即通。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一
点也不固执己见,立即同意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即改变
战略部署,集中所有的兵力将北平、天津之敌50余万人团
团围住,形成 “不战而趋人之兵”的巨大军力优势。一着
“臭棋”在落子之前终于变成了一着妙棋,而且一步就
“将死”了傅作义,弄的傅作义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
了。天津之战粉碎了傅作义的最后一点饶幸之心,使他不
得不举起了白旗,共产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津战役的
彻底胜利。

林彪一生以善战著称,打了无数的胜仗,有常胜将军的美
誉,是共产党内公认的征战能手。有人说这是因为林彪的
机会好,但机会从来只亲昧勤奋而有准备的人。林彪不但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战机,而且机断专行,敢于
打没有命令、变更命令、甚至违抗命令的胜仗。林彪打仗
都是深思熟虑,精心组织。在强敌面前不莽撞,不盲干,
以智取胜。自己占优时也从不骄傲、不轻敌,而且“勤于
学习,做事认真,”这一点最受毛泽东的喜爱。打仗是一
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正确果断的决策和严密的组织外,
还需要整个参战部队的良好综合素质。林彪不光能打仗,
而且善于带兵和培养干部,无论是在红军时期的井岗山还
是在后来的东北野战军,林彪一贯注重部队战术素养的提
高和战斗意志的培养,“他带的部队平时管理很严,但他
却又得士兵的爱戴,训练有办法而积极,他的部队特别整
齐而又有朝气。”从井岗山开始林彪所部就一直是共产党
军队中士气最高、战术素养最好、装备最整齐、战斗力最
强、机动性最好的部队。林彪“作战时,身先士卒,勇敢
善战。给他的任务,虽艰险而不辞,且均能彻底执行。”

对这一切,作为诸多军事事件的当事人和知人善认的统帅
毛泽东是最清楚不过了。因此,毛泽东重用林彪也就一点
也不奇怪了。

综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林彪堪称是与韩信、李广齐名的
屈指可数的若干真正中华名将之一。但他的下场与他的历
史前辈差别不大,甚至更惨,客死他乡,身首异处,至今
还在蒙着巨大的冤屈。 9.13后,一贯宣称“与人斗其乐无
穷”的毛泽东大病一场。在病床上思绪辗转多日之后,毛
泽东在公开场合发动批林批孔,把文革之错推给林彪。私
下里他却从浩瀚如烟、其中不乏斥责奸臣的中国古诗中选
择了两首著名的怀念之诗悼念林彪:杜莆的古迹怀旧和李
攀龙的怀明卿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杜莆的原诗是“生长名妃尚有村。”)

怀明卿

豫章西望彩云间, 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镜, 秋风憔悴侍臣颜

(注:在这里毛泽东把“侍臣”比作林彪。周恩来后来对
人说“侍臣”指的是叛徒。显示毛周对林彪不同的态
度。)

铁石心肠的毛泽东对这位生前为自己出生入死生后还要代
自己受过的爱将表现出了一种少见的复杂情感,这与他对
刘少奇、彭德怀死时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九泉之下的林
彪如果知道可能多少也会感到一点安慰。这两首诗清楚的
表明:在明察秋毫、洞查一切,据说在临死之前脑袋都十
分清醒的毛泽东眼里,林彪尽管对自己有意见、有怨恨,
甚至离己而去,但他就象古时的王昭君、吴国伦一样,并
不是个奸臣,而是一个受“冤屈”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