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校改名:书法作品的幅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28:26

书法作品的幅式


  由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同,由于书写目的、应用场合不同,由于特定作者的艺术意趣、具体构思不同……书法作品历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从作品的幅式方面来看,常见的类型有条幅、中堂、横披、手卷、斗方、册页、对联、屏联、扇面、镜心等等。
  条幅: 也称为主轴。一般是指高度明显长于宽度的幅式,也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常见形式。这种幅式,适应中国传统书法的竖行、从右向左排行的写法;与中国传统的居室建筑、室内陈设协调一致;适宜挂在墙壁上长时间、反复仔细地观赏……是明清以来书法作品中数量最多的、至今仍然普遍使用的一种幅式。条幅的装裱方法有的简便有的复杂。装裱本身就是一门装潢艺术,这里只能简略地加以说明。条幅的装裱形式一般由天杆、天头、画 (诗) 塘、上隔水、字(画)心、左右边条、下隔水、地头、地轴、轴头等部分组成。复杂一些的装裱还要加“惊燕”、各种“锦牙”、锦盒等等。
  条幅中幅面比较大的又称为大轴。幅式狭长的,例如四尺、五尺宣纸对开的又称为条屏、长轴。
  中堂:一般是指悬挂在住宅主厅——中心客厅的书画作品。中堂一般也是高度长于宽度,不过常常是指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律(1:0.6左右)的、幅面比较大的一种幅式。中堂的装裱形式与条幅近似。中堂绘画作品的两侧往往配有对联。不过也有单挂中堂的,特别是中堂书法作品,单独悬挂的比较多。
  横披:也称为横幅、横额。一般是指宽度长于高度的幅式。这种幅式比较适合书写成语警句、斋馆名号,比较适合悬挂在房屋墙壁的高处。横披的装裱形式一般由左右木杆、左右“耳”、上下边条、字(画) 心、包首、签条等部分组成。
  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巨大的横幅书画作品,这是对于传统横披的一种发展。从幅式方面来看,还是应该划分在横幅的类型之中。
  手卷: 也称为长卷。一般是指宽度很长,不宜在一般场合全部展开、观赏,而适合卷裹成圆筒状收藏的一种幅式。例如,书法作品中唐代怀素的《自叙帖》,绘画作品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手卷这种装裱形式一般由引首、前隔水、字 (画)心、后隔水、拖尾(跋尾) 等部分组成。
  斗方: 小型方形幅式,以正方形为多。一般为四尺宣纸的八开或十二开。
  册页:把斗方或其他幅式的作品装裱装订在一起称为册页。历来有推篷式、蝴蝶式、 经?式、散装等多种装订方式。页数一般由四页至二十四页不等,也有更多的。往往册页的外边镶有边框,前后附有衬页,有的又加上护板,有的还加上函套,这样观赏、携带都很方便。
  对联: 也称为楹联、对幅。通常是指把一副对联写成两条条屏。楹联的原意是指贴挂在厅堂前部柱子上面的对联,后来泛指一切书写两个对仗语句这种文体的书法作品。有的分挂在中堂画的两侧,有的并挂在一起。据说,明代项子京家里的“中堂为书法,两边分挂画对”,不过这种挂法总是少数。在当今的展览、出版的书法作品中,有的作者把对联的上下两联合写在一张宣纸上。这应该看成是对联书法作品进一步向艺术欣赏领域发展的一种表现。
  联屏: 又称为通屏、海幔。是指把几幅条屏合挂在一起的一种幅式。多数是四幅条屏合挂在一起,称为“四条屏”、“堂屏”。也有多至十二幅甚至十六幅合挂在一起的。例如,著名的书法作品《滕王阁序》,就是由多件木雕条屏组成的,气势宏伟,十分壮观。
  扇面:原来是专指书写在折扇扇面上的书法作品。由于扇面的形状除折扇外,还有团扇(圆扇)等,近些年来,有的书法家往往是把作品书写在多种扇面形状的幅式中,装裱成条幅或装入镜框中展出,别具一格,不乏欣赏者。由此可以认为,只要实际需要、合适,书法作品也可以像工艺美术设计中的适合纹样那样,书写在各种各样变异的幅式之中。
  镜心: 指安放在画框里面的、经过托背的书画作品。一般没有固定的长宽比例,可高可宽。有的四周衬地很大,别是一种装饰效果。衬地有纸类、丝织品、化纤织物等质料,有各种纹理图案。画框有木材、铝合金、石膏等多种质料。画框表面有的镶罩玻璃,有的覆盖塑料薄膜,有的喷涂透明涂料。
  近些年来,由于书法创作思路的迅速拓展,由于书法作品装裱、装潢的日趋多样化、现代化,书法作品的幅式、材料以至书写用具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越来越丰富多采令人目不暇接。
  在多方面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在主客观条件十分不同的、为数众多的书法家的艺术探索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更加新颖、精美、多样的书法幅式、装潢形式。祝各位书法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做出新的有益的贡献。

书法作品的题款


  在古代,书写在书法作品正文、画面的前边的文字称为“题”,书写在后边的称为“跋”。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足部》的注释中写道: “题者,标其前;跋者,标其后。”
  款识的历史更加久远。商周时代的钟、鼎等铜器上面已经镂刻文字。《汉书·郊祀志下》中写道:“……今比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颜师古注解说:“款,刻也; 识,记也。”关于款识的含义,《通雅》卷三十三所引用的资料还有三种解释: 一,款是阴文,是凹入的字款;识是阳文,是凸出的字迹。二,款在器物的外部;识在器物的内部。三,器物上的花纹图案称为款; 器物上的篆体文字称为识。
  明清以来,书写在书画作品上的附属文字,统称为题款。对于现代书法鉴赏的要求来说,一幅书法作品除了用特定书体书写是有一定社会思想内容诗文的正文之外,还要求按照一定的格式书写出相对完整的题款,才能够算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题款,不仅从其文字内容,而且从其艺术形式,都是整个书法作品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些书法家认为,对于一件书法作品来说,特别是对于篆书、隶书、楷书等比较规范工整、不容易表现出个人艺术风采的书体来说,三分在正文,七分在题款。这种说法不一定十分合适,可是,由此可以看出题款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艺术意义。
  书法作品中的题款一般分为上款和下款两部分。
  上款书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创作的对象、目的,简单地说就是作品送给谁的、做什么用的。一般包括受赠者的姓名或雅号,其与作者的关系,作者的敬意、意愿的缀语等等。例如,清代冯敏昌撰写的一副八言行书对联的上款是: “拙句奉呈耕亭少字伯节使大前辈大人钧诲。”
  有些作品是作为一般艺术作品而创作的,观众力求广泛,可以不题写上款。有的作品是专门为了某人、某单位、某事件而创作的,为了强调具体对象、目的,一定要题写上款。例如“祝贺新华书店建店五十周年”等等。
  不少书画史料表明,有些购买名家书画的人,为了标榜自己与著名书画家的关系亲密,表明自己具有鉴赏名家书画的能力,往往不惜重金要求题写上款。而有的著名书画家,对于素不相识的人要求题写上款或者断然拒绝,或者不客气地收取双倍润笔费用。由此可见,不论是作者还是收藏者,历来对于书画作品的上款都是十分重视的。
  下款书写的主要内容是:作品中所书写的诗文出处、作者姓名、字号、籍贯、书斋名号、书写日期、书写地点、表达作者心情、意愿的缀语等等。例如,明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一幅书法作品的下款是: “大德十一年岁在丁未十二月廿六七日吴兴赵孟??书”。
  上款一般写在作品的右上方,多数比正文的上端略微低一些。下款一般写在作品的左下方,多数比正文的下端略微高一些。题款的字体要与正文有些差异而又协调,字型一般要适当缩小。
  书法作品的上款虽然往往只有几个字,但是其中有许多讲究,学习研究书法的人应该有些了解。
  为了表示郑重,有些作品的上款在受书者的姓名之前加上“抬头”。例如:
  奉呈——恭敬地呈献给。
  敬赠——尊敬地赠送给。以上一般用于为长者、上级书写的作品。
  为——为了。
  赠给——赠送给。以上一般用于为同辈人、朋友书写的作品。
  赐——赐予,赐给。
  示——指示、示明。以上一般用于为后辈人、下属人员书写的作品。
  在书画作品的上款中,为了表示尊重或亲密,一般省略接受对象的姓氏,甚至也不写名字,而写雅号。
  书法作品上款名号后面的称谓、缀语各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
  先生——意指作者敬重的人物。有时则是作者出于行文礼节对于陌生人士的称呼。
  同志——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士。革命工作的战友、同事。
  道兄——一般指共同学习研究艺术的兄弟、朋友。
  仁兄——作者尊敬、信赖的兄长、朋友。
  老兄——与作者关系深厚、亲密的兄长、朋友。
  世兄——父亲或父辈朋友的子弟。
  贤弟——作者信任、钟爱的幼弟、朋友。
  贤契——作者的良好伙伴、亲密朋友。
  方家——一般指精通书法艺术的内行、专家。
  书友——共同学习、研究书法艺术的学友、朋友。
  同道——与作者共同爱好、学习书法艺术的人。
  大雅——书法艺术修养高深、趣味高雅的人。
  法家——精通、掌握书法艺术法则、技巧的人。
  同学——学友,一起学习书法艺术的人。
  伉俪——夫妇,用于夫妇二人的姓名之下。
  陈位昆先生主编的 《书赠荟萃》中的《题写称呼一览表》以家属、亲戚关系为重点,列举得比较详细,可以作为参考。引录如下: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妻之祖父母 内祖父母大人嘱书 外孙婿××敬书   妻之伯叔父母 内伯叔父母大人嘱书 侄婿××敬书   妻之父母 岳父母大人嘱书 婿××敬书   妻之继父母 尊外父母大人嘱书 外女婿××敬书   妻之母舅 ××外母舅大人嘱书 甥婿××敬书   妻之姑夫 ××内姑夫大人嘱书 内侄婿××敬书   妻之姨夫 ××内姨夫大人嘱书 襟侄婿××敬书   妻兄弟之岳父 ××尊亲翁嘱书 姻家眷侄××敬书   妻姐妹夫之父 ××尊亲翁嘱书 姻家眷侄××敬书   妻之兄弟辈 ××老贤舅兄台指正 愚内弟××书 或称眷教弟 妻之兄弟妻 ××尊贤几妗指正 愚内弟××书   妻之已嫁姐妹 ××尊贤几姨指正 襟弟××书   妻之未出嫁姐妹 ××尊贤几姨指正 愚姐妹夫××书   妻之表兄弟 ××表舅台指正 表内弟兄××书   妻之表兄弟妻 ××内表妗指正 表内弟兄××书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妻之已嫁表姐妹 ××内表姨指正 表襟兄弟××书   妻之未嫁表姐妹 ××内表姨指正 表姐妹夫××书   妻之表姐妹夫 ××表襟丈指正 表襟弟××书   妻兄弟辈之子 ××贤内侄惠存 愚姑夫××书   妻姐妹辈之子 ××贤襟侄惠存 愚姨夫××书   妻表姐妹之子 ××表襟侄惠存 愚内姨夫××书   表姐妹夫之侄 ××贤台惠存 姻家××书   妻兄弟之姻家 ××老姻翁嘱书 姻家眷教弟××书   妻姐妹之孙 ××襟侄孙存念 祖姨夫××书   妻兄弟之孙 ××贤内侄孙存念 祖姑丈××书   母之父母 尊外祖父母嘱书 外孙××敬书   母之伯叔 ××尊外伯叔祖嘱书 外侄孙××敬书   母之父兄弟 ××尊外伯叔翁嘱书 外侄孙××敬书   母兄弟之子 ××表兄弟指正 表兄弟××书   母之母舅 ××外舅祖大人嘱书 外甥孙××书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母之姑夫 ××外祖姑翁大人嘱书 外甥孙××书   母之兄弟 ××尊外母舅大人嘱书 外甥××书   母之表兄弟 ××尊外表母舅大人嘱书 表外甥××书   母之姐妹夫 ××尊姨夫大人嘱书 姨甥××书 母之姐夫
  称大姨夫、
  母之妹夫
  称姨夫。 母姐妹之子
  母姐妹之孙 ××姨表兄弟指正
  ××表侄惠存 姨表弟兄××书
  表伯叔××书   父之姐妹 姑母大人嘱书 侄子××书 父之姐姐
  称大姑母,
  父之妹妹
  称姑母或
  姑姑。 父之姐妹夫 ××尊姑夫大人嘱书 侄子××书 父之姐夫
  称大姑父,
  父之妹夫
  称姑夫。 姑夫之父 ××尊姻祖嘱书 姻晚生××书   姑夫之伯叔 ××姻伯叔祖嘱书 姻眷晚生××书   姑夫之兄弟 ××尊姻伯叔大人嘱书 姻眷侄××书   姑夫之表兄弟 ××尊姻翁大人嘱书 姻眷侄××书   姑夫之姻家 ××尊姻翁大人嘱书 姻眷侄××书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姑夫之子 ××贤表兄弟惠存 表弟兄××书   姑夫之婿 ××表姐妹夫指正 表内兄弟××书   姑夫之侄 ××贤表兄弟惠存 姻眷教弟××书   姑夫之子姻家 ××尊姻台指正 姻家眷教弟××书   姨夫之父 ××尊公爹嘱书 姻家晚生××书   姨夫之伯叔 ××姻伯叔祖嘱书 姻家眷晚生××书   姨夫之兄弟 ××表伯叔祖嘱书 姻家眷侄××书   姨夫之姐妹夫 ××尊姑丈嘱书 姻家眷侄××书   姨夫之姻家 ××尊姻家嘱书 姻家眷侄××书   姨夫之子 ××贤表兄弟惠存 表弟兄××书   姐妹夫之祖父母 ××尊姻祖嘱书 姻晚生××书   姐妹夫之父母 ××尊姻翁母嘱书 姻侄××书   姐妹夫之伯叔 ××尊姻伯叔嘱书 姻眷侄××书   姐妹夫之兄弟 ××姻伯叔台嘱书 姻眷教弟××书   姐妹夫之姐妹 ××尊姻姑嘱书 姻家眷弟××书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姐妹夫之表兄弟 ××表伯叔台嘱书 姻家眷教弟××书   姐妹夫之姻家 ××尊姻翁嘱书 姻家眷教弟××书   姐妹夫兄弟之姻家 ××尊姻翁嘱书 姻家眷教弟××书   姐妹夫之子女 ××贤外甥甥女惠存 舅舅××书   姐妹夫之婿 ××贤甥婿惠存 愚外母舅教弟××书   姐妹夫之侄 ××贤台惠存 姻眷侍教弟××书   姐妹夫之外甥 ××贤台惠存 姻眷侍教弟××书   姐妹夫之孙 ××贤甥惠存 祖母舅××书   女婿之祖父 ××尊姻翁嘱书 姻侄××书   女婿之伯叔祖 ××尊姻伯叔祖嘱书 姻眷侄××书   女婿之外祖父
  女婿之父 ××尊姻翁嘱书
  ××尊姻翁指正 姻家眷侄××书
  姻教弟××书   女婿之伯叔 ××姻伯叔台指正 姻眷教弟××书   女婿之姑夫
  女婿之舅舅
  女婿之姨夫
  女儿之夫 ××姻姑夫指正
  ××老舅台指正
  ××尊姨夫指正
  ××贤婿惠存 姻家眷教弟××书
  姻家眷教弟××书
  姻家眷教弟××书
  外父××书赠   侄女之夫 ××贤侄婿惠存 愚内伯叔××书赠   女婿之兄弟 ××姻伯叔台指正 姻侍教弟××书  

续表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男姻家之侄 ××姻伯叔指正 姻眷侍教弟××书   男姻家之婿 ××贤姑丈指正 姻家眷侍教弟××书   姻家之孙 ××贤台惠存 姻眷侍教生××书   老师之祖父 ××太夫子正腕 门下晚生××书   老师之伯叔祖 ××太老伯叔祖正腕 世曾侄孙××书   老师之父 ××太老夫子正腕 门生孙××书   老师之母 ××尊师祖母正腕 门生孙××书   老师之伯叔 ××老伯叔祖正腕 世侄孙××书   老师之老师 ××太老夫子正腕 门下生××书   老师之兄弟 ××几夫子正腕 世侄××书   老师之子 ××几世兄指正 世小弟××书   老师之女 ××尊世娣指正 世小弟××书   老师之妻 ××尊师母正腕 门生(或写学生)
  ××书   学生之祖父 ××尊世伯正腕 通家眷侄××书   学生之父 ××尊世兄指正 通家眷小弟××书   学生之伯叔 ××几世兄指正 通家眷小弟××书   学生之兄弟 ××贤台惠存 通家眷侍教弟××书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同学 ××学兄指正 弟××书 也可写学
  长、同学 同学友之祖
  同学友之父 ××世伯翁正腕
  ××尊世伯正腕 世眷晚生××书
  世侄××书上   同学友之兄弟 ××几会兄指正 世眷小弟××书   同学友之子
  同学友之侄 ××贤世兄指正
  ××贤世兄指正 世眷教弟××书
  世眷侍教弟××书   己夫之祖父母 曾祖父母大人嘱书 愚孙妇女××书 (以下为女书
  家用) 己夫之祖姐妹 曾祖母姑大人嘱书 愚侄孙妇女××书   己夫之母 母亲大人嘱书 愚媳妇××书   己夫之父兄弟妻 尊伯叔姆婶大人嘱书 愚侄妇女××书   己夫之父姐妹 ××尊母姑指正 愚侄妇女××书   己夫之兄弟妻 ××尊贤几姆婶指正 娣妹妇或愚姐妹××书   己夫之姐妹 ××尊贤几姑指正 弟愚妇嫂××书   己之兄妻 ××尊兄嫂指正 女弟××书   己之弟妻 ××贤弟妇指正 愚嫂××书   己之姐妹
  儿子之妻
  女 儿
  儿 子 ××尊贤姐妹指正
  ××儿媳妇惠存
  付××女儿藏
  付××儿子藏 愚妹姐××书
  母亲或舅姑××书
  母(父)书
  母(父)书   己夫之侄妻 ××贤侄妇惠存 伯叔姆婶××书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己夫之侄女 ××贤侄女惠存 伯叔姆婶××书   孙 子
  孙 女 付××孙藏
  付××孙女纪念 祖母(祖父)书
  祖母(祖父)书   己夫之出嫁母 尊母姑亲大人指正 愚媳妇××书   己夫之继姐妹 ××尊贤外姑指正 愚外弟兄妇××书   己之继姐妹 ××尊贤外姐妹指正 愚外妹姐××书   己夫母之母 尊外祖母大人教正 愚外甥妇××书   已夫母之祖母 外曾祖母大人教正 愚外曾孙妇女××书   己夫母之父姐妹 外祖母姑大人教正 外侄孙妇××书   己夫母之母姐妹 外祖母姨大人教正 外甥妇××书   己夫母之姐妹 尊母姨大人教正 外甥妇××书   己夫姑夫之母 姻祖母大人教正 姻侄孙妇××书   己夫姑夫之父姐妹 姻祖母姑大人教正 姻眷侄孙妇××书   己夫姑夫之姐妹 姻母姑大人教正 姻眷侄妇××书   己夫姑夫之女 ××尊贤表姑惠存 表兄弟嫂妇××书   己夫姑夫之子妻 ××尊贤表兄弟娣妇惠存 表女弟兄××书   己姑夫之女 ××贤表姐妹惠存 表妹姐××书   己夫姨夫之母 姻祖母大人教正 姻家侄孙妇××书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己夫姨夫之姐妹 姻母姑大人教正 姻家眷侄妇××书   己夫姨夫之女 ××贤表姐妹惠存 表妹姐××书   夫君兄弟姻家
  之兄弟妻 ××尊姻姆婶教正 姻眷妻弟××书   夫君兄弟
  姻家之姐妹 ××尊姻姑教正 姻眷弟女姐弟××书 (以上为女书
  家用) 祖父之表兄弟 ××尊表伯叔大人教正 愚表侄××书   祖父表兄弟之婿 ××表姑夫教正 愚表内侄××书   祖父表兄弟之子 ××尊表伯叔教正 愚表侄××书   祖父表姐妹之婿 ××表姑夫教正 眷愚表内侄××书   父之表兄弟 ×尊表伯叔大人教正 愚表侄××书   父表兄弟之子 ××尊贤表兄弟指正 愚表弟兄××书   父表姐妹之子 ××尊贤表兄弟指正 愚表弟兄××书   父表兄弟之婿 ××表姐夫教正 表内弟××书   父表姐妹之婿 ××表姐夫教正 表内弟××书   父表兄弟之孙 ××表贤侄存念 愚表伯叔××书   朋友之父母 ××世伯父母教正 世侄××书   朋友之妻 ××会世嫂指正 夫窗弟××书  

续表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朋友之姐妹 ××会兄姐妹指正 世眷弟××书   朋友之兄弟 ××兄弟指正 世眷弟××书   年龄和你一样
  或稍大的朋友 ××同志指正 ×××书   年龄比你大的
  知识界朋友 ××先生教正 ×××书   年龄比作者较
  大的知识界
  已婚女朋友 ××女士教正 ×××书   年龄和你一
  般或较小的
  未婚女朋友 ××小姐指正 ×××书   年龄和你一
  般的好朋友 ××知友指正 ××书 也可称“知
  交”、“老
  友”。 年龄比你小
  很多的朋友 ××老弟惠存 ××书   领导
  领导 ××主任教正
  ××处长教正 ×××敬书
  ×××敬书 领导是什
  么职称,便
  可写什么
  称呼,如是
  部长,可写
  为“××部
  长同志教
  正”,以此
  类推。“教
  正”也可换
  写“指教”、
  “指正”或
  “正腕”。

对外国友人的一般称呼

关 系 上款称呼 下款称呼 备 注 对方是位博士
  和他的夫人 ××××博士先生
  ×××××夫人指正 ×××书   对方是位教授
  和夫人 ××××教授先生
  ××××夫人指正 ×××书   对方是实业家
  或其他工作者 ××××先生指正 ×××书   对方是已婚的
  女性社会活动
  家、实业家
  或其他职业 ××××夫人指正 ×××书 “夫人”也可
  写“女士”。 对方是位小姐 ××××小姐指正 ×××书   朋友托你写给
  外宾的又需朋
  友和你的名都
  写上 ××××先生指正 ×××赠
  ×××书  


  注:
  1. 凡送给外国朋友的书法,多数是朋友相托,应以朋友告诉你的关系来写。
  2. 下款的年、月、日,写在人名之前或之后均可。
  3.凡给自己直系亲属、内亲或较知己的朋友、同学的书法,下款都可以不要写自己的姓,以示亲近,特别是写给自己直系的长辈,更不应写姓。

  在上款的名号、称谓后面,多数还要加上“缀语”,进一步表示作者谦恭的意愿、敬意。例如:
  雅正——请用您高深的艺术修养、高雅的艺术意趣来指正。
  斧正——请您大刀阔斧地、毫不客气地加以纠正、矫正。
  郢正——意思与斧正相似。《庄子》中有关于郢匠使用斧子动作神速、准确,技巧非常高明的记载。郢正不但表明作者愿意大幅度地修改自己的作品,更包含着对于指导者信赖、敬仰的心情。
  指正——请给予指导、教正。
  指疵——请指出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迷误、作品中的错误之处。
  正腕——在传统书论中,腕是运笔的关键部位,引申为书写的方法、技巧。正腕,意思是请纠正书写方法、技巧中的不当之处。
  哂正——即“笑正”。意思自己的作品不成熟、不正规,让您见笑了,请给予指正。
  一笑——自己的作品只能够为您提供一点笑料、娱乐而已。意思是自己的作品还很不像样子。
  教正——请给予教诲、指正。
  存正——请给予保存,请加以指正。
  存念——请给予保存,以作纪念。
  鉴正——请给予鉴定,批评,指正。
  两正——请对于作品中的诗文、书法两方面都给予指导、矫正。
  大教——劳您的大驾,请给予指教。希望得到您高明的教诲。
  惠教——请加以关照、教诲。希望得到您有益的教诲。
  法鉴——请您这位掌握书法艺术创作规律、法则的、具有高度技巧的专家给予鉴定、批评。
  雅鉴——请用您的高深艺术修养、高雅艺术意趣加以鉴定、批评。
  惠存——我荣幸地请您加以保存。
  赐教——请给于教导、教诲。
  补壁——请您随便挂在墙壁的什么地方。意思是自己的作品很平常,没有多大艺术价值。
  ……
  有些特定场合,比如为祝贺寿辰、新婚而创作的书法作品,上款可参考下列格式:
  敬贺○○○ ○○寿辰
  祝贺○○○ ○○寿辰
  为 ○○○ ○○生日而作
  祝贺○○○○○○新婚
  为○○○○○○新婚而作
  下款中的正文诗文出处、说明,本来是正文的组成部分。可是,一般都是使用较小的字与下款连接书写,所以也放在下款部分略加叙述。关于正文的出处,应该根据出处的具体情况,根据整个作品的构思、构图具体情况处理。文字可多可少,例如,书法作品书写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详细一些可以写成:书唐李太白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简短一些可以写成: 唐李白诗《黄鹤楼》,甚至可以写成: 唐诗一首。
  有的作品在题款的诗文出处部位(一般写在正文之后)标明是“书旧作”,意思是作品中书写的诗文是书法家本人过去的作品,并不是泛指所有人的过去时期的作品,这是学习书法的人应该了解的。
  如果书法作品中书写的是某篇诗文的全文,写出篇名即可。如果书写的是某篇诗文的部分章句,应该标明“节录”、“摘句”之类的字样。这样便于读者准确了解诗文内容。
  如果书法作品是用小篆、大篆、甲骨文等目前多数观众难于认识的书体书写的,最好附加释文。目前已经有书法家也在大草书体的作品中附加释文。释文的书体应采用楷书、行书等易为人识的书体。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观众读懂诗文内容,进一步扩大、加深书法作品在广大书法爱好者中的影响。
  下款中的作者名号也有一些讲究。历史上的多数书法家除了名、字之外,还喜欢使用“雅号”,大致相当于当今作家的笔名或艺术家的艺名。有些书法家的雅号很多。例如,宋代的大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又世称米南宫。清代的大书画家石涛,姓朱,名若极,乙酉(1645年)后更名为原济、元济,又名超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清湘遗人、粤山人、湘原济山僧、零丁老人、一枝叟,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直到当今还有些书法家仍然有专门用于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的雅号。关于古代书画家的雅号,情况十分复杂,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请参看《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及其《字号异名索引》。
  下款中有的注明作者的书斋名号。例如,米芾有一幅书法作品的下款是: “元符三年四月八日坐雨宝晋斋偶试诸葛氏笔书此米芾”。其中的宝晋斋就是米芾的书斋名号。清代文人使用斋号的风气很盛行,有的人以斋号名称行世。比如,脂砚斋主点评本《红楼梦》很著名,可是脂砚斋主到底何许人也?学者们至今仍然考证不出一致的意见来。
  下款中有的标明作者的籍贯,这种做法古代很盛行。例如,宋代王安石的一幅书法作品下款是:“时元丰八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这里的临川就是王安石的籍贯。古今地名有很大差异,必要时应该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许多地名有别称,例如,北京又称为京华,广州又称为羊城,沈阳又称为盛京,这也是需要适当了解的。
  下款中也有注明作品书写地点的。例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一件作品下款是: “贞观九年十月旦日率更令欧阳询书于白庶寺”,这里的白庶寺就是作品的书写地点。
  下款中的书写日期历来的写法十分复杂,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古代多数书法家按照惯例书写当朝皇帝的年号。例如,宋代大学者苏轼有一件作品的下款是:“元丰三年端阳月八日眉山苏轼于净因方丈书之”,这里的元丰就是当时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
  有的下款在书写当朝皇帝年号的同时把干支年分别地写上。例如,宋代米芾有一幅作品的下款是: “绍圣丙戌莫春与周仁熟试赐茶书此乐章米元章”,这里的丙戌就是干支年分,绍圣丙戌就是公元1106年。
  有的下款只书写干支年分。例如,明代的陈淳在一幅作品中的下款写道: “壬辰夏日书旧作元宾一笑陈淳”,这里的壬辰即公元1532年。
  中国古代记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名称顺序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按顺序搭配,每六十年循环一次,称为一个“甲子”。对于每个天干、地支还有一些另外的称呼,因为在书法作品题款中很少使用,这里就不罗列了。
  每年中的四个季节过去有一些不同的称呼。例如:
  春季——青阳、苍天、阳春、芳春、艳阳、阳中、三春、九春
  夏季——朱明、昊天、朱夏、长赢、三夏、九夏
  秋季——白藏、旻天、金秋、素秋、商秋、高商、商节、素节、金天、三秋、九秋
  冬季——玄英、上天、安宁、寒冬、三冬、九冬
  每年中的十二个月过去也有一些不同的称呼。例如:
  一月: 正月,元月,春王,孟春,肇春,端春,早春,初春,上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三正,三微月,三之日,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杨月,陬月,孟陬,十三月,寅月,新正,夏正,月正,开岁,献岁,肇岁,芳岁,华岁,岁岁,太簇(亦作大簇、泰簇)。
  二月:仲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花月,中春,甜春,酣春,四之日,花朝,卯月,竹秋,大壮,仲钟,夹钟。
  三月:季春,晚春,暮春,末春,杪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寎月,夬月,桐月,桃浪,雩风,小清明,樱笋时,稧月,辰月,姑洗,莺时。
  四月: 孟夏,首夏,初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槐月,正阴,纯阴,麦月,麦候,麦序,麦秋,麦秋月,余月,清和月,巳月,中吕,仲吕,朱明。
  五月: 仲夏,超夏,恶月,天中,郁蒸,小刑,鸣蜩,中夏,榴月,蒲月,端阳,皋月,午月,蕤宾。
  六月: 季夏,晚夏,暮夏,杪夏,荷月,季月,暑月,且月,极暑,伏月,焦月,精阳,组暑,溽暑,未月,林钟。
  七月: 孟秋,初秋,新秋,上秋,肇秋,首秋,早秋,兰秋,瓜时,凉月,相月,巧月,霜月,兰月,瓜月,申月,初商,夷则。
  八月: 仲秋,正秋,挂秋,竹小春,大清明,桂月,壮月,获月,酉月,仲商,南吕。
  九月: 季秋,晚秋,暮秋,杪秋,凉秋,穷秋,菊月,咏月,玄月, 朽月,青?, 季白, 霜序, 暮商,季商,杪商,戌月,无射。
  十月: 孟冬,初冬,上冬,开冬,良月,吉月,坤月,阳月,小春月,正阴月,亥月,小阳春,应钟,霷月。
  十一月:仲冬,中冬,葭月,畅月,辜月,子月,龙潜月,黄钟。
  十二月:季冬,严冬,残冬,末冬,穷冬,暮冬,杪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蜡月,除月,涂月,萘月,嘉平月,梅月,三八月,丑月,星回节,穷节,大吕,三人月。
  按照我国传统习俗,每年有不少节令: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朔,元正,元日,元旦,元辰,三元,改旦,履端,履端之始。
  正月初二: 履端二日。
  正月初三: 履端三日。
  正月初四: 履端四日。
  正月初五: 履端五日。
  正月初六: 履端六日。
  正月初七: 履端七日,人日。
  正月初八:履端八日,榖日,榖诞。
  正月初九: 履端九日。
  正月初十: 履端十日。
  正月十五:上元,元宵,元夜,元夕,灯节。
  二月初一: 中和日。
  二月十二: 花朝,百花生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春社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禊日,修禊日,上除,令节。
  四月初三: 展上巳。
  四月初八: 浴佛日。
  四月十九: 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端阳、端节;蒲节,天中节,午日。
  夏至: 长至日。
  六月初六: 天贶节。
  七月初七: 七夕,星节,乞巧带。
  七月十五:中元,盂兰盆会节。
  八月初五: 天长节。
  八月十五: 中秋节。
  八月十八: 潮头生日。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日。
  九月初九: 重阳,重九,菊花节。
  冬至: 亚岁,短至日。
  十月十五: 下元。
  十二月初八: 腊日。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媚灶日。
  十二月二十九: 小除夕。
  十二月三十:大除夕,除夕,守岁。
  每月初一称初“朔”,“旦”,“额”。
  每月初三称“朏”。
  每月十五日称“望”。
  每月十六日称“既望”,“望后”。
  每月末日称“晦”。
  每月初一至十日称“上浣”亦作“上瀚”。
  每月十一至二十日称“中浣”亦作“中瀚”。
  每月二十一至三十日称“下浣”亦作“下瀚”。(据记载,从唐朝开始朝廷每十天放假一天,让官吏洗涤整理衣服,所以叫“浣”。)
  每年清明节前一至二日为“寒食节”。
  按照我国农事传统,每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立春(正月节)——公历2月4日或5日
  雨水(正月中)——公历2月19日或20日
  惊蛰(二月节)——公历3月5日或6日
  春分(二月中)——公历3月20日或21日
  清明 (三月节)——公历4月5日或6日
  谷雨(三月中)——公历4月20日或21日
  立夏(四月节)——公历5月5日或6日
  小满(四月中)——公历5月21日或22日
  芒种(五月节)——公历6月5日或6日
  夏至(五月中)——公历6月21日或22日
  小暑(六月节)——公历7月7日或8日
  大暑(六月中)——公历7月23日或24日
  立秋(七月节)——公历8月7日或8日
  处暑(七月中) ——公历8月23日或24日
  白露(八月节)——公历9月7日或8日
  秋分(八月中)——公历9月23日或24日
  寒露(九月节)——公历10月9日或10日
  霜降(九月中)——公历10月23日或24日
  立冬(十月节)——公历11月7日或8日
  小雪(十月中)——公历11月22日或23日
  大雪(十一月节)——公历12月7日或8日
  冬至(十一月中)——公历12月21日或22日
  小寒 (十二月节) ——公历1月5日或6日
  大寒(十二月中) ——公历1月20日或21日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深入,中国人在许多场合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历纪年。一九四九年以来,为了便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为了我们自己使用的方便,国家正式决定采用公历纪年。几十年来已经被中国人普遍接受了。
  可是,至今采用公历纪年的书法家仍然比较少。这也许与至今书法创作、欣赏中普遍存在的尚古风气有关。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当今继续使用干支纪年,使用农历或异称记月、日,与整个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趋势越来越脱节。实际上,真正懂得古代纪年方法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在书法作者中,真正熟悉、能够比较全面掌握古代纪年方法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所以,适当了解我国古代书法家的纪年、月、日方法是必要的,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在书法创作中应该逐步提倡普遍使用公历纪年,这是书法艺术与现代观众文化心理相适应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书法作品中使用公历纪年实现得缓慢一些,这种情况是应该改变的,也是必将会改变的。
  有的作者在下款中署明自己的年龄,特别是年老的作者署明年龄的比较多。一些年龄的说法是:
  十五岁,又称为志学。
  三十岁,又称为而立。
  四十岁,又称为不惑。
  五十岁,又称为知命。
  六十岁,又称为耳顺、华甲。
  七十岁,又称为从心、古稀。
  七秩,指从六十一岁到七十岁。
  八秩,指从七十一岁到八十岁。
  也有的老人直接写出自己的岁数,下面缀一个“翁”或“叟”字。如果是女性作者似应缀一个“媪”或“妪”字,不过这种写法极为少见。
  下款有的还有缀语,多数书写在作者名号的下面,也有的书写在创作日期的下面。一般用以表示作者创作时的意愿、心态或敬意等等。例如:
  顿首——就是用力叩头,用最高的礼节参拜。表示对于受书者的极度尊敬。王羲之书札中经常使用这个缀语,后来许多书家也沿用。现代书法家已经基本上不使用了。
  敬书——怀着崇敬的心情书写。
  谨书——恭谨、认真地书写。
  沐书——洗手或洗澡以后书写,表示对于所书写的诗文或受书者的尊敬、虔诚。常作为佛教徒抄写经文时署名的缀语。
  书——书写、创作。多作为书法艺术作品署名的缀语。
  漫书——在某种创作冲动的支配下,随意尽兴地挥写。
  信笔——随意挥写,带有某种下意识的意味。
  醉笔——酒醉时书写的作品。
  识——记识、记述。
  遣兴——表现、抒发某种兴致、情趣。
  命笔——使用笔 (墨)表达自己的艺术意趣。往往表明作者是有主动创造精神。或者意指作者受命书写。
  学书——学习书写,意思是自己的作品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
  日课——作为每天练习功课的作品。
  ……
  题款应该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应长则长,应短则短,力求自然巧妙。
  题款应该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与正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题款与正文应该协调统一,组成为一幅完整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书法作品中的用印


  在大片充溢着艺术生命的黑色书迹中,加盖鲜明厚重的红色印章,形成了大与小、黑与红造型、色彩的强烈对比,万墨丛中几点红,十分醒目、悦目,为书法作品增添了动人的艺术魅力。中国早在秦汉时代就比较普遍使用公私信印,从宋代开始在书法作品中加盖印章的做法一直很盛行。当今印章已经成为书法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书法作品中使用的印章至今一般仍然按照秦汉时期的惯例,印文基本上是篆书书体,所以这些印章又称为篆刻。明代以前的书画印章的印文多数是铁线细文篆书,明代以后有人用金文、籀文等书体刻印,清朝中期以后篆刻的字体、刀法越来越丰富多采了。
  篆刻从印在纸上的印文色彩来划分,分为朱文(阳文)与白文(阴文) 两种。两种印文巧妙地搭配,变化而又统一,可以创造出许多奇妙的艺术意味。
  印章的印文外形多数是正方形的,因此一颗印又称为一方印。可是也有一些长方形的,乃至外形不规则的印章。外形不规则的印章称为异形章。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大小,要与整个作品相称相宜。用大印章要力求醒目有力而又不失之粗俗;用小印章要力求精致玲珑而又不失之纤细。
  从印章的印文内容来划分,一般分为名章、闲章两种。名章包括作者的姓、名、号、斋号等等。闲章多是作者喜欢的、概括作者一定时期思想倾向、艺术追求的、具有某种个人特殊含义的名言警句、年岁章等等。
  还有一种印纹与文字相区别的肖形章。肖形章是造型别致的、具有一定寓意的动物、植物、自然景物、器物图案,以十二生肖为多。许多作者喜欢把自己属相的动物形象印在书法作品上。
  题款要与印章统一安排。书写正文时要留出适当的题款位置,题款时要留出适当的用印位置。
  一般在上款开头的位置使用引首章,多数是闲章、长方形或不规则的异形章。一般在下款的结尾处使用的是名章、方形章。下款往往用两方或两方以上印章,姓与名分章,名与号分章,朱文与白文相互搭配。盖印的位置可以错落变化,印章的大小可以适当变换。总之,用印要灵活处理,努力创造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
  还要注意使用“压角章”。压角章,也称为压脚章,一般是闲章,是用以调整整个作品构图效果的印章,可以加盖在作者认为适当的任何部位。压角章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近年来有些书法作者,特别是善于篆刻艺术的、注意书法作品绘画效果的作者,往往在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使用许多印章。这种做法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的造型效果丰富、生动,运用得不好,则可能给人以零散、纷乱之感。
  篆刻本身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使用印章也是一种复杂的学问。以上只是结合书法作品中的用印问题作些简单地说明。使用印章的具体方法,是随着具体作品的创作对象、目的,随着作品的应用场合,随着特定作者的不同艺术修养、风格、意趣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书法作品的用印要灵活多变,不要千篇一律,要多种多样多姿多彩。
  使用印章与整个书法艺术创作一样,有规律而无模式;有艺术境界的高低,而没有固定不变的准标。重要的是每个作者根据自己特有的主观条件,具体创作的实际情况,广泛观摩优秀作品,多方面吸收艺术营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华,不断探索更新颖、更美、更具有艺术表现力的书法作品用印方法、技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