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高的人坐飞机方法:书家妙悟传佳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4:06:08
书家妙悟
传佳话

自古以来,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少不得经过勤学苦练,书法家也一样。书圣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怀素有“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的故事,都见证了这个道理。
勤奋刻苦虽然是磨炼技艺的必由之路,但要想有创新,仅靠勤奋刻苦远远不够。书法家潜心书艺,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触类旁通,因妙悟而破樊篱,终有创新的故事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汉代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去皇家藏书的鸿都门送文章,在等待被接见时,看到门外工匠在用扫把蘸石灰刷墙,每一刷下去,白道里有些地方透出墙皮来。籍此,蔡邕不断练习,独创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即“飞白书”。这种书体,后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如唐太宗李世民“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草书圣手张旭自称曾看见挑夫在狭路相遇,互不相让,擦肩而过;张旭由此领悟到笔画穿插避让以及偏旁组合中主次处置的方法;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到草书韵律,从此书艺大进,创狂草体。
晋代各种书体完备,篆、隶、真、草样样俱全,后人很难超越。就在这种情况下,清代书法家郑板桥创出六分半体,而让板桥顿悟的,竟是妻子的一句话。郑板桥也相信“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道理,可是写出来的字没有特色。郑板桥除了白天练习,晚上睡觉时还用手指比来划去,一不小心竟然划在老婆身上了。这一下夫人不高兴了,不过说出来的话也是文绉绉的:“自己有体,何必划人!”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整天练习书法,学了书圣学草圣,跟在别人后面,学得再像,写出来的也是别人的风格,为什么不创造一种新的字体呢?从此后,郑板桥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杂糅,根据书画同源的道理,用作画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六分半书”、“乱石铺街体”。
(图为郑板桥草书立轴,纸本墨笔,106×21厘米。“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朱槛在空虚,凉风八月初。山形如岘首,江色似桐庐。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高亭仍有月,今夜宿何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谭曲,安禅制毒龙。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谷口旧相得,濠梁同见招。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板桥居士”)
张春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