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从心的反义词:如何对待学困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32:54
         常听老师们在一起讲我们班谁谁是差生,是后进生。有教育专家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石中英博士指出,“差生”的提法带有侮辱性。“差生”也是人,不能将他们划为二等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区分差学生、好学生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是来自于成人社会的傲慢与偏见造就了“差生”的标签,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在看了石中英博士的网上文章后,一位叫“无伞”的网友在新教育论坛中讲,差生、后进生都是人们后来起的概念,几千年前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原本差别并不大,但我们似乎只看见孩子的弱点,于是便有了这样那样的称呼,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每个孩子的正常发展,消除差生等概念。一位叫辰宇的网友说,当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或许你的心目中就没有差生和后进生这样的概念了。看到这,我就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要想真正了解他们,转化他们,不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看一看,了解了解他们的真实情感。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称谓:一是“学困生”;二是 “问题学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下个定义的话就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达标、不及格的学生。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所说的“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并不差。在学校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似乎把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所以我们容易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学习成绩差就是差生、后进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学困生”这个概念对这部分学生比较合适。问题学生呢,是由于教育链的某些环节脱节,造成学生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延滞,最终导致学生在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缺陷甚至偏激,出现诸如爱打架、迷恋上网和小偷小摸等恶习,我们习惯把这类学生统称为“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大部分会使教育者甚感头疼。也有人称之为“待进生”。这是刚刚出现的一个新词。其外延应该是等同于“后进生”,但本质的内涵是不同的。“待”是期待、期望的意思,我们期待和期望他们在教师的努力下,得到卓有成效的转化。     二、“学困生”、 “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我觉得只有弄清了“学困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转化。(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内部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要学习,以为到年龄就得来。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偷工减料应付老师,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    2、意志力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习进步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他们的知识不连贯,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像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网络连接出现漏洞,时间长了,知识衔接不上,就出现了学习困难。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他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自然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外部原因1、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2、教师的原因。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这只是个别教师的表现。我们在座的各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在这一点上一定做的很好。3、家庭的原因。如今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可能我们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学生出现问题,找家长特别困难,让孩子找,孩子不敢;让同学捎信,置之不理;打电话,推脱事物繁忙;终于来见面,又说,这孩子怎么整,我也管不了,或者连打再骂一顿,然后不管不问。或者干脆说,爱啥样啥样吧。)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受到冷遇,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们老师一定也身有体会,往往单亲家庭的孩子,这种情况居多。(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问题学生”中不仅包括了学困生,也包括思想品德有一定问题的学生,他们形成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1、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问题学生的产生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例如两三个贪玩的学生串通一气,因贪玩而贻误学习,使纪律松懈等。在家庭中,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致使孩子长期得不到温暖和教育,因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甘落后。    2、学生本身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在作祟。如今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其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充满矛盾,当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从而不听从引导和教育。尤其他们的看法与教师、长辈不一致时,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就更容易产生反感,满腹怨气。恰恰相反,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一起交谈、玩耍,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脱离正轨。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其一是个别班主任教育不得法,多批评指责,翻"老帐",朝花夕拾,少表扬或不表扬,甚至采用变相体罚的手段,使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其二是某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引导、教育既片面又简单。三、“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及问题学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是一门艺术,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促使自己想办法,对症下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处理,而应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让爱温暖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精心营造一个促其转化的教育氛围。在这里,我先把当代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的几段话送给大家: 1、“学困生”和“待进生”也是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也有想变“好”的愿望,他们同样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歧视“后进生”,要对他们平等对待,加快“后进生”的转化已是迫在眉睫。2、“学困生”和“待进生”在每个班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他们形成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他们大多数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因而完全可以转化。3、转化“学困生”、“待进生”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对他们,我们不要过多苛求,不要奢望通过一两次谈话就奏效,也不要奢望一定要让他们转化到和优秀生一样,可能一直到他们毕业,我们都达不到这个目标,但转化的过程本身最能体现教育的本质。4、我想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也不安。我想,听了魏书生的这几句话,也许会引发大家一些思考。最近,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讲的就是转化“学困生”的事情,给大家读一读: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大师,几十年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人们问他秘诀时,他的回答令人回味:“世上本无什么移山之术,唯一能动得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那一年,我接了一个班风很差的班级,学习成绩更不用说了,在镇里总是排名倒数第一。而出现这种状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班里有一个叫施超的同学,正是因为他“一粒米拐坏了一锅粥”。第一次见识了施超的本事,是在接班当天的大课间时间。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见校园东南角聚集了20多个男孩子,有的跪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齐刷刷的一片。这是在干啥?我走出办公室,跪着或坐着的孩子朝一个站在墙角的小男孩大呼:“万岁、万岁”(后来得知,他们是在模仿当时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场景)。而那个站在墙角接受“朝拜”的便是施超。施超的个子在全班是比较矮的,但全班的男同学都能受他的“调遣”,老师们说这可能与他的家里特别有钱和娇生惯养有关系。他的坏习气很多,欺负同学向他们要零食,指使同学为自己写作业,很多很多。开学的第一个周末,我找他谈话。当问他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都跪坐在地上时,他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弄得我很难堪。“那是他们自愿的,又不是我逼着他们,我们是在演戏而已。”又是一个星期一,我走进校园刚支好了自行车。学校商店的李阿姨就向我告了一状,说施超经常到她的商店里买东西不给钱……我一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真想狠狠地收拾他一顿。可一想到他那“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的心里又泛起了嘀咕。他可是久经考验过的呀!我反复想着各种对策,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看见施超那双狡黠的眼睛时,所有的对策又不攻自破,因为我似乎看到了那份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自尊。对,与其狠狠地批评他,不如换一种方式,用真心去感化他!那一天,我和他谈了很长的时间,他的错误我只字未提。我谈到了自己小时候也很调皮,偶尔也犯些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他开始时只低着头不说话,后来不时地插上几句。有门!他开始逐渐地反思自己的错误了。趁热打铁,我给他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指挥他的小伙伴每天早晨按时打扫校园的卫生。他答应了,对于他来说这是“小菜一碟”,从此校园的卫生我再也没有操过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多次到他家里去,和他的父母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渐渐地,施超变了,虽然有时还会有点小错误,但他都能主动地到我跟前承认,我也微笑着点点头,以示原谅。说也奇怪,随着施超的转变,我班的班风逐渐好转了,学习成绩也不断地提高,在全镇组织的各项比赛中都名列前茅。大雪无痕,花落无声。“移山”的那则小故事时时提醒我:要想让事物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他人;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山如果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过去吧!听到这,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如果每个特殊学生的教育都这样容易就好了”。我想,这句话道出了班主任的心声。“学困生”的转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需要我们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大都入学早、年龄小,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如果学习成绩跟不上,就会丧失信心,成为学困生。我们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因材施教,注重学法,加强指导,使之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趣,学得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得到发展,“脱困”就大有希望。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相信一定会取得成效的。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尊重人格,用爱心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学方法。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渴望和进步的可能,教师应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忌因“学困”对其产生厌烦情绪;切忌“太差了”、“先天是呆子”、“朽木不可雕也”之类的说法。否则,学困生就会因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同学讨厌自己而变得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甚至破罐子破摔。这对他们是一种心理伤害,这种伤害形成一种灰暗的心境停滞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直接的后果,是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 缺乏上进心,没有竞争意识;缺乏表现欲,丧失自信心,进而形成“疲软”性格。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学困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而实际上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适当加以表杨、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努力创设情景,让学困生展示 “闪光点”,发扬 “闪光点”, 增强学生“脱困”的信心。例如,有这样一个小学生,他不仅年龄小、声音小、学习差,连个子也比别人矮,在教学《图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书上把相同的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学生们都动手涂了起来,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发现他眼睛看着书,手里握着水彩笔却不动,我微笑着问他:“你为什么不涂呀?”他轻声说:“我怕涂错,改不过来。”我鼓励他:大胆涂,我相信你一定能涂对。孩子小声说:“老师,我站起来涂行吗?”看到我点头后,他高兴地站起来,认真地涂着,涂完了,我看了看说:“呀!涂对了,真漂亮”。我又拿起书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看,他虽然年龄小,可是涂的却很好。大家要向他学习呀。”孩子听后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多给他一些鼓励的眼神,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去回答、操作,并不失时机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或展示他的作业,每当他答对了一道题,我就让同学们鼓励他:“棒,棒,你真棒!”激发他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此,他不仅对数学课兴趣越来越浓,而且在其他知识的学习上也逐渐增强了信心。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把爱心多献给学困生一些,从感情上亲近之,生活上关心之,学习上启发之,并通过鼓励性评价的运用,不断满足学困生希望得到承认和肯定的心理需求,逐步改变自我贬低的倾向,增强自信心,取得新进步。班里有个女孩子,学习成绩差,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和她几次交谈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很笨,智力不如人;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她;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下课不愿意与同学接近,学习上有困难也不想问。鉴于她的这种想法,我经常和她交谈,给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让家长给她买一些相关的书籍,让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她投去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利用自习课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使她感受到老师是在关心我,帮助我,鼓励我,逐渐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人也变的开朗起来,有时在班里还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二)热情鼓励,用热心激发学困生的上进心。对于班级中的学困生,我们不要一味的去否定,挖苦,应该多一份宽容,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关爱,少一点讽刺;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与刻薄。以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用身边的例子去教育他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力争“一个也不要掉队”。这一系列工作,如果没有耐心或缺乏热心,均解决不了问题。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声母j、q、x的教学中,教师先利用情境图让学生认识了三个字母的读音和形状,接下来,老师就让孩子练习j、q、x三个声母与韵母i的拼读,并加上四个声调练习,孩子们练读得很投入。在汇报的时候,老师请上台来一位小男孩,让他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音节说词语,那个男孩很自豪地说到:“奇,奇,任奇的奇。”可惜这时老师没有听清楚,一副很愕然的样子,那个机灵的男孩赶快补充到:“我班有个同学叫任奇。”我以为接下来老师应该表扬这个男孩在刚上学十几天的时间就知道了班上同学的名字,可老师显然对他这个答案不满意。由于是公开课,老师低下头,耐心地启发到:“你想想,还有什么 qi啊?”,孩子想了一会,又说了:“我们做游戏,老师要给我们发旗子。”这回老师听清了,赶快说,你说的是小红旗吧?孩子点点头,老师这下高兴地带着全班孩子一起读到:“旗,旗,小红旗的旗。”我想,此时那个男孩心里一定有些失落。毕竟,老师没有给他成功的鼓励,而是只在乎答案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实际上,用同学的名字来组词本来是不规范的,老师的及时引导也是正确的,但我们对学生的回答未加可否也是不恰当的。在这个孩子的回答中,我们一是应该鼓励他回答问题的勇气,这对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尤其重要;二是应该鼓励他在短短的时间内认识并记住同学名字的能力,这是他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体现。同样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已经引导学生说到了小红旗,为什么不再多走半步,让小红旗走向国旗呢?孩子已上小学,在校园里天天看到升国旗的情景,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孩子肯定会说出:“我爱五星红旗”、“国旗国旗真美丽”“国旗随风飘扬”等美丽的句子。看似顺理成章的事,老师没有做。其实不是不愿做,而是没想到,换句话说是还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没有这样的教育意识。这正是我们在新课改中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我们平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如果老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有一定的认识,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的心中就不会有失落感,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很快被调动起来。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遍就能听懂,学困生却要花上几倍的时间,这时教师不能有浮燥情绪,不能有畏难心情,要有针对性地采用恰当地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厌其烦地讲解,直至让其掌握为止。如:在教学完《9加几》做练习时,我发现一位学困生还没有掌握“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就耐心地给他讲了一遍,后来发现他还是不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就想起他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用数手指的方法来计算比较快。我就启发他: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9加几呢?他说:“我喜欢一个数记在心里,用手指伸出另一个数来数。”我当即表扬了他,肯定了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他马上高兴地做了几题,都算对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又多次在学生面前表扬他的计算速度有了提高,同时又开导他:手指的数量毕竟有限,以后学习的数字越来越大,手指不够怎么办?所以,还得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渐渐地,他逐步掌握了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做好转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巩固提高,培养能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情绪多变,对学困生的转化更要有耐心,还要有恒心。稍不注意,转化好的学困生又可能出现反复,还回“旧貌”。这就需要不断巩固,不断提高,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提高转化的实效。小学生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困生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作为班主任,要善于从学困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力。事实证明,学困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力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更聪明”。我们不是常说:“淘小子有出息”吗?我觉得,淘气、调皮不怕,只要能听进道理就行。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对学困生应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学困生品尝到受赞许、受表扬的快乐。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学困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三)逐步要求,用耐心培养学困生的责任心。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有效办法。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只靠学校、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学生的目标上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应该说,许多家长对待“学困生”都是恨铁不成钢,但他们有的太溺爱孩子,有的管理孩子简单粗暴,给孩子的是“横眉冷对”,“批评指责”;有的家长无暇管理孩子,放任自流等等。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家访工作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以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学困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的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当然,对学困生的要求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和期望,要切合实际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可能的。班里有个男同学,平时比较散漫,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差,经过观察,分析原因,进行耐心教育,对他提出争取进步的具体要求,当他比原来遵守纪律,专心听讲,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时,就在班里表扬他的进步,并让他当小组长,期末还获得了学习进步奖。第二学期,根据他好运动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选他当班级的体育委员,使他的各方面积极性都有了提高。再如:某个同学,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管教,从小养成说谎和偷钱的坏习惯,常常受到斥责和打骂,在班上也受到同学的讥笑、歧视而抬不起头,但他却经常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尤其是大扫除的时候,他表现的特别积极,又是打水,又是扫地,干的满头大汗。我抓住这一闪光点,找到他,先对他进行耐心的谈话,既肯定他的优点,又指出存在的缺点,用“狼来了”的故事对他进行启发诱导,让他懂得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孩子,鼓励他勇于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然后,同家长进行沟通,配合教育,还安排班里小干部对他关心、帮助,使他真切地感到老师、父母和同学对他真情善意的关怀和爱护,逐渐改掉了坏习惯,在班级表现更加积极,期末被评为劳动标兵。(四)集体帮助,用细心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一些困难,对学习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而且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很“笨”。针对这些特点,我觉得首先得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决不能使他们放任自流,自暴自弃。记得我带四年级的时候,有个叫小雪的女生,在学校特别腼腆,上课不回答问题,头总是低着,而且我一问她就脸红,我以为这孩子有什么心事,于是,便与家长进行沟通,一问才知道,小雪是个独生子女,她的三个大爷和姑姑的孩子学习都比较好,家里人对她的期望也很高,每天放学回家就让她写生字,背课文,孩子自由玩乐的时间特别少,心理压力也特别大。结果适得其反,成绩总是上不去。家长越说,他的成绩越下滑。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对她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并对学习方法做了适当的调整,鼓励她多和同学交流,每天给她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间长了,小姑娘开始和同学有说有笑,而且上课也能大胆发言,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好转。再如,我们班牛小宝是一个有名的“淘气包”,上课总是爱做小动作,扮鬼脸,作业也懒得去做。后来,我发现他不仅爱劳动,写字很用心,而且画也画得很不错。在布置学习园地时,我选中了他的作品,并借此表扬了他的作业,本上有几个字写的方方正正,他的脸红了。慢慢地,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始认真写作业了。语文课上,总是喜欢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正担任班里的小组长呢。每天帮我发本,收本,忙的不亦乐乎。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学困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学困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班主任在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困生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为此,我在班里开展了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学困生同桌,时刻提醒、督促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多争取一些机会给他们:多提问,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多练习,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多表扬,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树立自信心;多考查,每天留一些特殊的习题给他们,由老师亲自检查。渐渐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使他们融入到集体大家庭中来。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争当环保小卫士,朗读,讲故事比赛,一分钟演讲等等,使学困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3、争当“标兵”活动。每周都要评选出“周标兵”,如:卫生标兵、礼仪标兵、纪律标兵等十项内容;每月从周标兵中评选出“月标兵”;每学期末评出“总标兵”,并报到学校,在学期末颁发奖状。这项活动的开展在班中形成了一个比标兵、学标兵、争标兵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困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觉得“集体需要我,我也离不开集体”。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我班有一个学生由于贪玩,学习成绩较差,常常受到家长和同学的冷眼。每次考卷回收时,常发现他的试卷已被撕成两三块,要不就被揉得皱皱巴巴的。一问,才知道是被他妈妈撕的。并且还说:“再考这样,你就别念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该生产生了很强的虚荣心及逆反心理,平时抄袭作业,爱搞小动作,听不得老师批评。根据这种情况,我与家长沟通,在汇报学生的学习成绩、纪律表现及其他一些在校情况时,尽量多指出优点,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和希望。同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而是要给予孩子从生活到学习的全面关心,努力营造一个让孩子自觉学习、上进的家庭氛围。最后针对学生缺点提出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形成转化合力,促进学生努力向上。(五)持之以恒,用信心支持学困生的转变决心。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件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长城的伟大,是经过上百年,千百万劳动人民用亿万块石头一点一点垒成的,而不是一夜之间吹起来的。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困生,不灰心,不急躁,不应单纯的批评和训斥,而应更多的尊重、信任、爱护和表扬,耐心细致地反复做工作,要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做到经常抓,及时抓,反复抓,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前面谈到的是学困生的转化,对于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更有许多艰巨的工作要做,相比之下,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要比学困生更难一些:1、对待 “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他们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真心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摆正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的心态,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找到心理、思想、体力的合理释放点,比如:当值日小组长,当科代表等等,他们大多有一种号召力,如果恰当地利用他们的长处,值日肯定能完成得很出色;作业保证收得又快又好。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些所谓“问题学生”多有一些逆反心理,班主任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采取强制措施,那样即使能服的住人,也服不了他们的心,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对抗。2、对待 “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高尔基说:“谁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谁,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优等生和所谓“问题学生”有了错误,班主任在处理过程中要一视同仁,惩罚合理,不要在态度上和惩罚上有什么不同,面对有错误的优等生不予批评,不了了之,而对“问题学生”却大训特训,狠批一顿,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千万要不得。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地尊重信任与理解。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一颗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 3、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爱。可能一提起 “问题学生”,很多老师就爱不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多看他们的优点,少看缺点;多鼓励,少批评。给予他们的爱要多一些,用真心、真情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就会使他们改掉恶习,走上正轨。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都来当这个“教育之神”吧!在自然界,太阳给予我们温暖和光明,我们离不开太阳,在我们的心里,也应有个太阳,去温暖和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个太阳就是爱。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你心中有个太阳吗?4、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一颗宽容的心。“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脱离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据研究表明,小时候唯唯诺诺,“特别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很多都不会有大出息的,反而从小表现出很多问题的“问题学生”,只要本质不坏,长大后很多人都会做出一定的成绩。郭沫若在学生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侯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宽容一些,不必太苛责,只要他们的做法不出“大圈”,不出“大格”,不必太过限制。5、对待“问题学生”要坚持做到“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要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木头疙瘩!”……这种心罚的副作用很大,学生觉得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与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仅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因为家庭成员的劣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社会的不当舆论导向或某些不正之风,都可能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或使“问题学生”出现反复。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人摆脱不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于金钱、酒桌、舞场,整日玩牌、打麻将,使子女身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或者过分苛求,期望值过高,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等事务,认定“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轻易的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措施,才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对于家长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欣赏孩子,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孩子一起学习,做出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而转化“问题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奏效。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用高度的热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工作要做细,方法要得当。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就像一棵棵弯曲的小树苗,只要园丁精心浇灌,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育曲为直,育直为壮。不管“学困生”的学习有多么困难,不管“问题学生”身上有多少问题,只要他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就要用爱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书写出人生理想的答案。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他们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成长。概括起来就是: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转化学困生,全凭献爱心;此心唤彼心,顽石变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