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切随风国语铃声:从清西陵看风水的政治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20:33
 从清西陵看风水的政治意义

        赣州风水养生堂(www.zxyfs.com)
       
        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 13766307454)

   

    在中国风水深深地打上政治的络印,因为“风水是天地之学、王者之术”,自古以来风水为强势政权力量的代表者---皇帝所垄断。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权赋于神秘色彩,往往打着天子的幌子,动用国家财富和国家机器,为其谋取永固江山的风水宝地,无论是阴阳宅都梦想寻求有神赐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以维护其统治地位永远坚固。翻阅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皇权风水和农民草根追求生存安全,追求温饱风水的较量。

    近来,我在河北考察清西陵,夜宿清西陵内的忠义村一个守陵人后代家中。据他说,其祖先是满族人,在泰陵修建后就守护在此繁衍生息至他是十几代了。
     北方的农家小院也装上了空调和暖气,我晚上无事捧着介绍清西陵的有关书籍,对我要考察的清西陵有所了解。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陵区周长200华里,共有帝陵4座,即雍正皇帝的泰陵,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绪皇帝的崇陵。后陵3座,即圣宪皇后(乾隆生母)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嘉庆帝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等人(道光帝后妃)的慕东陵。妃陵3座,王爷、公主陵4座。共计14座陵寝。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57个妃嫔,以及王爷、皇子、公主等共计76人。

    在寒风中面对着雍正开创的皇家陵园,我抚摸着那陵前的神像,望着滔滔而去的易水河,脑海里浮现当年燕国义士荆轲刺秦临行前,和高渐离击筑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景,我向苍天叩问:“风水,你被皇帝所宠爱,为它所用到极致,但是你却无力维系清王朝的繁荣,难道风水师永保皇帝后代生生不息,江山永固的承诺,是一纸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吗?!”我俯视大地,大地无语,草木沉默,只有北风呼啸,似乎在高歌曾经在这块土地演绎的清王朝祈求苍天保佑的内心悲曲。
 
    皇帝的内心充满着日后江山不保的担忧,为此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动用一切可动用的利量,铸造皇家铁打江山的风水。北京自元代定都之时起,就被称为帝王之都,在金元之际元世祖忽必烈就得一有识之士羁突鲁的指点,而知北京乃建都之佳地,有“幽燕之地,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天子居中,以受四方朝拜”之形,而且应以“幽燕”之燕命名,方能夺得天下,而成万世之基业。忽必烈即位后定都大燕,更名大都,忽必烈念念不忘羁突鲁的功劳,并说:“朕此以临天下,羁突鲁之功也”可以想象风水师在皇家心中的地位,因为风水师是秉承天意的使者。明成祖朱棣把建文帝赶下台后,他的一帮谋僚上疏劝他定都北京:“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天下,乃为成地万世之都”。朱棣听信了谋士之话,于是就迁都北京了。

    想当年,雍正之所以开辟了清西陵,是因为他开始遵照祖制,在清东陵附近一个叫九凤朝阳山的地方选的陵址开工后发现土质不好,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容易发生进水,是建陵的大忌。
     历代皇帝上台念念不忘的事就是确定自己仙逝后的陵墓。因为对于这些封建帝王来讲,“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也就是说,风水的好坏,关系到国运兴衰。

    雍正皇帝将东陵境内的九凤朝阳山陵址废掉后,派怡亲王允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在京西南一带为其寻找万年吉地。最后,“相度得易州境内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询为上吉之壤。”又称“泰宁山雄高群山献 ,抽脉自管涔恒岳而来,襟带百川,分水以拒马滹沱为界,相其形局,既属大地之凝庥。”当年北直总督李卫也称赞西陵:“易州泰宁山太平峪,乾坤毓秀,川嶽钟灵,山水形胜,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皆系天造地势,前拱后卫,实如玉笏金城。”清朝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这样描述清西陵:“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平坦开阔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 在选陵的过程中,风水师对陵寝的穴位,也就是将来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的土质要求特别严格,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并且还要以秤称量土重,一斗土重六七斤为凶,八九斤为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推断土壤的密实性和地基承载力。

    
 
    在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是所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最气势磅礴的,也是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寝。宫殿、牌坊、华表、桥梁、神道、下马石、石雕、松树林等,应有尽有,宛如北京的紫禁城一般,仅神道就有五华里之长,那也是一道蔚为大观的风水墙,足见其不凡的规模了。 经测,泰陵隆恩殿壬子丙向兼子午,水口甲卯,上堂水为庚酉,案山有元宝山,左右两侧朝应峰为九龙山和九凤山。

    有作为的皇帝也力尽在有生之年为社稷安宁贡献力量!最让吸引人眼球的的是一座巨大的石碑,应该叫功德碑,足有六十多米高,上面用满、汉、蒙文字记录着雍正皇帝的一生功德。按照满清的规矩,不是所有皇帝都可以矗立这样功德碑的,只有皇帝在位的时候国家的土地没有丢失,死后才有资格立这个功德碑。光绪皇帝在位的时候签了不少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大片国土轮丧,所以他的墓前就没有此碑。

    泰陵西侧2公里为昌陵,系嘉庆皇帝和孝淑皇后的合葬陵,经测,龙风门为子山午向丙子与戊子之间界缝,其隆恩殿以花斑石铺地,为帝陵中所罕见。由昌陵再往西3公里为慕陵,是道光皇帝和孝穆、孝全两位皇后的陵墓。经测,为戍山辰向兼乾巽,水口为艮寅,来水为丁未。该陵不置方城明楼,规模较小,但其隆恩殿以香气清远的楠 木构筑,且只施雕镂而不著彩绘,在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中显得朴实典雅。殿内藻井刻满许多腾云驾雾的飞龙,其用意在藉引龙上天,吞云吐雾而不喷水,以保持陵墓内部乾燥。

  

    崇陵位于泰陵东侧、是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4年(1915年 )竣工,是中国最後一座帝陵。经测,隆恩殿、明楼均为壬山丙向兼亥巳,朝应峰有元宝山,丙午丁三支峰秀丽;左青龙高于白虎砂。

   崇陵的地上建筑尚保存良好,色彩仍鲜丽;崇陵地宫也是西陵唯一对外开放的地下建筑,祟陵地宫如同其他帝陵地宫一样,为拱券式石结构建筑,整个地宫有隧道1条,石门4道,券9道(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各l座,门洞券3座),金井l眼,龙须沟2条,漏眼14个,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平方米,空间2170.61立方米。地宫内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个,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券顶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结构。地宫内有宝床,皇帝、皇后的棺停放在宝床之上。四道石门是地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扇石门上浮雕着菩萨立像。

    祟陵地宫于1938年被盗,1980年发掘清理并对外开放。我在寒冷的冬季,游人只有我一个人,当我迈着小步沿着一斜坡往下进入祟陵地宫时,昏暗灯光下感觉有一股阴森森的凉气扑面而来,地宫只有两副石棺放在冰冷的石阶上,其魂安在?我想,光绪这一生真是太悲伤!不甘当傀儡皇帝,有心补天,却回天无力。其死因经现代科学检测是死于中毒。

   

祟陵地宫

   大有大的难处,其悲剧的一生让人平添一分感叹。站到祟陵的宝顶,沿护陵的围墙则可以看到曲线自然光滑的排水设施,联想到地宫内的排水设施,说明风水师非常重视陵墓的排水,因为再好的龙穴进了水,就直接影响风水的质量,当然皇陵进水,风水师以及有关官员免不了杀身之祸,这种事例已见于史册上。

    评价一个区域的风水优劣的标准,当以阴阳和谐、龙水交会、藏风聚气等条件来判断。
清代风水大师评价西陵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皇家风水重视后世接班人厚福,把龙脉雄厚有力放在首位。

   清西陵坐落于县城西部40华里的永宁山下,其地理形势是:“东控河北平原,西隔涞源而接恒岳,南连完唐以接太行,北临涞水遥接燕山山脉。横一百九十华里、纵一百七十华里,境内岗峦起伏,峻岭环峙,拒马河经其北部能贯其间,形势雄伟,自然天险,自古迄今视为军事要地。”西部诸山成突拔之势,高出海面1500米以上者甚多,如平顶山、五回岭、黄岭等为境内最高峰,稍东诸山,高的也超过1000米,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清西陵以永宁山为主脉,永宁山原名泰宁山,乾隆元年改永宁山。

    据众多专家考证,永宁山是太行山的支脉,其主干西起涞源县大岭,“向东延伸进入易县连接黄土岭,再向东北至五回岭,再向东北经车儿岭、蝙蝠岭、龙门岭,约五十公里而至易县紫荆岭,由此直向东北二十里为云蒙山,再至东北二十里为官座岭,再向东北三十里为奇峰岭,再向东北为龙潭顶,再向东稍南为洪崖山,又向东北为天堂山,至此入涞水界。”   自云蒙山向西南为狼牙山脉。这些山脉皆高峰连绵,为易县境内诸干山之纲领,形成对西陵自南向西北至东北的最外围的大的半围合,这就是陵寝的祖山。这一山脉又可分为自西南向东北的十个支脉,形成内部的一个小围合,即陵寝的少祖山。其西南第一支为黄土岭。“山脉由涞源入界,岭上有城路通涞源,为西南第一关隘。此岭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次北为第二支脉石板山脉;又次西北为第三支五回岭山脉;又次西北而东为第四支郎山山脉;又次东第五支为孔山山脉;又次而东而北为燕山山脉;又次而北第七支为紫荆岭山脉;又次西北第八支为泰宁山山脉;又次西北第九支为奇峰岭山脉;第十支山脉为黄土岗山脉,其中又有六个小的支脉。”

   泰宁山山脉自西向南而东巍峨耸峭,其分支第一支为马头山,北易水由此发源。绵互而东为孟津岭,慕陵在其北。东过尧舜口为西华盖山,又东过九龙口为东华盖山,又东至诸葛岭,又东至城治,西为紫荆山,樊馆山。第二支为双尖山,慕东陵在此山脉内。又东南为九凤山,第三支由云蒙山分支,两水夹流,泰陵在此山脉内。第五支为后宝山、前宝山,泰东陵、泰妃园寝在此山脉内。第六支为官座岭分支,崇陵、崇妃园寝在此山脉内,直至泰宁镇所在地梁格庄。

     西陵各陵寝参互错综于各山脉分支内,崇陵以东即为开阔的平原。 以上山脉可以看做是陵寝来龙山脉的构成,也可以看做是整座陵区南、西、北三面环护山脉,其来龙气势磅礴。

    加上陵墓左右的砂山、蜘蛛山、九龙山、九凤山、无宝山、东西华盖山与后面的靠山永宁山成主从朝揖拱拜之势,同时又使整个陵区形成封闭的空间围合和良好完整的小气候,这正符合风水理论中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怀抱蜘蛛、脚踏元宝、手扶左右华盖的完美格局。

    泰陵以永宁山为北面的靠山或称少祖山。永宁山自西南向北而来,又向东北伸延,绵延数百里,巍峨耸拔,端崇雄伟,夷演雍容,顿错有致,形成北面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北面的寒风,迎纳南部的阳光和温暖的气流,形成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圈。这非常符合风水所讲的来龙的气势,即来龙祖山“辞楼下殿,开屏开账”、“大飞蛾”的形势。西陵主龙永宁山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而来,巍峨耸峙,形成北面高大雄伟的自然屏障,挡着北面的寒风,迎纳着南部的阳光和温暖气流。陵寝四周,群山环护,自有洞天,形成远离喧闹的世外桃源。陵前的北易水河,水流平缓,由西北向东南曲折而过。愈显钟灵毓秀,生气发越。清人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曾这样描绘西陵美景:“(永宁山)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重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岗阜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玉笏金城”。

    我站在泰陵前的龙凤门平视眼前的案山是蜘蛛山,大红门的案山为元宝山,泰陵的朝山是东旮旯村南的双耳岭山。左右两侧有对应护卫的青龙、白虎砂山。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有龙无水则阴盛阳枯而无以资,有水无山则阳盛阴衰而无以生”。首先要求水口要关锁。水口砂在风水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水口砂者,水流去处两岸之山也,切不可空缺。”实际上,水口砂所居地们,不啻天然门户,故风水称之为“地户”更喻为“气口”,像人的口鼻通道,实与命运攸关。我观察到九龙山、九凤山即是泰陵的水口砂山。 西陵境内有北易水河,它发源于云蒙山南麓,经陵区自西向东流淌,于定兴县汇入中易水。西陵各陵墓旁均有北易水支流。北易水四季常流,水质甘冽,如弯弓似标带,在陵区盘旋而去。 水在南部为朱雀水,西北涞水叫天门,出东南为水口。可见北易水是风水之法所要求的理想之水。
 
    清西陵各个陵墓的坐向,基本属于自然立向,即有什么来龙,就立什么坐向。据测量各个陵墓的坐向均是子山午向或癸山丁向,适应北方来龙,均属于坐北朝南的格局。
 
    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茂盛绿树组成西陵的“翠海”,形成天然的风水林。自雍正王朝始至光绪末年终,其间载植、养护从未间断过。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松有一万六千多棵,有翠盖拨云的巨人松,有枝干盘旋的菩萨松,有珍贵的白皮松、罗汉松,有秀美的迎客松。这种风景在北方非常罕见。

    如此天地钟情的风水宝地,非皇帝享用莫属。但皇陵风水再好也挽救不了它的败落。
    在离开西陵时,朋友叫我登上一个现代公墓区看看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坟墓。经测,坐山立向为子山午向戊子穴。左右两侧墓穴安葬其两位夫人。这位短命的皇帝,曾在清西陵选址建陵,但由于清王朝的灭亡而中止。自己连皇位也没坐稳,就做了日本人的傀儡和苏联红军的阶下囚,最后被人民政府改造为普通公民,还好在1995年博仪的骨灰被其妻要求移到崇陵北面的皇家华龙陵园内安葬,也算在九泉之下见到了祖宗。

   溥仪的荒凉身后事,就是一个强势政权没落后的写照!

   清王朝延续了260年,由康乾盛世到道光的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国力衰败,再到光绪的有心变法无力回天,最后到末代皇帝被人赶出紫禁城,大清帝国寿终正寝。这说明风水仅是营造一个天人合一,愉悦身心的宜居环境,并非有左右历史潮流的神力,决定一个政权盛衰走向的关键因素不是风水,而是民心的向背。民心的力量是决定历史进程不可抗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