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雪仗作文600字初一:灭绝百年的典型范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29:39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
    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全文完。看好了,这可是考上状元的卷子。


    关于八股文,再说点了解的知识


    八股文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的原文中找出一段,一句,或者几个字,到清朝后期,更弄出把几句话的头一个字连在一起这种匪夷所思的题。
    这篇八股文的题目是“全章题”,即整个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对他最好的学生颜渊说的话。意思是说国家用你的时候,你就按照自己的主张施展才能去推行自己种种设想;国家不用你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主张、设想收起来。能够很自然坦率地作到这点的,看来只有我和你有这点修养和作风了。
    “八股文”叫作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
    文中的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
    现在考大学、考研究生的卷子,都不会流落到市面上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卖废纸了。但在科举考试时,考卷在录取完成后,是要发还本人的。发回的卷子有两份,一份是考生答题时用黑色书写的试卷,叫墨卷。另一份是为了防止考官认识笔迹,在考生答题后,把墨卷上考生名字糊上,然后交给专门人员用红色笔誊写,叫朱卷。考官在朱卷上批阅。光绪朝时期,就发生过考生拿回试卷后,发现就批了四句,其余的没有批阅。这个考生于是大量的复制了这两份试卷。到处散发,结果把主考官弄回家种地去了。
    这种把试卷发回的方法我看今天也可以用,看看判卷的老师是否认真地履行了职责。

 


八股文写法

要而言之,“八股文”是一种以儒家“四书”为题目的议论文体。它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要求文章必须模拟儒家祖师的口气去发表议论,即俗称的“代圣人立言”:另—个则必须按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去行文,其中包含较为固定的对仗规定,即常说的“八股”。“八股文”的字数有限制,各个时期不同,一般低于一千字。

“八股文”的标准结构范式,共有十个部分:

1、“破题”。
“八股文”的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它可能是—段原文。也可能是截取的不完整的文字,甚至有前后文字截断,然后拼接起来当作文题的现象。这也正是戊戌变法时,很多有识之士痛斥“八股文”的弊害之一。所谓“破题”就是文章起首必须用二句话,把经文原来的“题字”、“题意”破解开。如果不破,则称之为“骂题”。“破题”不一定用偶句。

2、“承题”。
因为“破题”仅仅两句话,很难将题意解释得完全、清楚。所以,“承题”,即是承接“破题”,继续将“破题”之意引申、发挥,以使其明白、晓畅。通常只用四五句话,不可过长。“承题”亦不定用偶句。

3、“起讲”。
又叫“小讲”,亦即开始进入议论的意思。通常用数句或十数句话即可。具体写法很多,一般应注意分为起承转合,或正反开合等步骤、环节。所谓的“起承转合”,实质上要求的是作者的思路要合乎逻辑规律。起、承、转、合,不过是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至于,对写文章的老手来说,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规范。“起讲”不限用对仗,语言全部为散文也行。

4、“领题”。
“八股文”的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截取的文句。形式上可能是一二句话,也可能是—大段话;内容上可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也可能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因此,这就需要作者用“领题”来廓清文题的界限,向后面的议论过渡。“领题”多用散文,不用偶句。
—般写“八股文”会遇到三种情况:其一,题目所引的文句,前面还有上文。故而,“领题”就要求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说起,用几句话引“领”到本题上来。其二,题目文句之后还有下文。“领题”就应或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串到下文的末句,点明末句之字也行,概括末句之意也行。总之,要划清题目涉及的经文界限,起到向本题题旨过渡的作用。其三,题目文句没有上、下文。那么,笼统地讲一讲本题的中心论点即可。

5、“题比”。
又叫“起比”。所谓“题比”,即是就题目文字的前部分所拟的偶句。它是“八比”的第一对偶句。通常用四五句,或八九句,两比的字句必须相同。一般讲,“题比”要把文题的“正义”,即中心论点留给下面的“中比”、“后比”去论。因此,。又称它为“起比”。

6、“出题”。
所谓“出题”,即是在“领题”的基础上,须将题目原文全部点出之意。实际写作,如果此处不点出,就要在“中比”全部点出。“出题”多用散行,不作偶句。

7、“中比”。
所谓“中比”乃是“。八比”的第二对偶句。通常它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是发挥题目“正义”,即中心论点的地方。长短无定式,一般情况,它要长于下面的“后比”。如果,“出题”未将题目全部点出,“中比”则必须出齐。如果,“中比”不作重点段。那么,下面的“后比”就必须承担起发挥“正义”的功能,成为全文的重心。总之,“中比”和“后比”应处理成论述的“文腹”,或前或后,必须有—个充作重点段落。

8、“后比”。
它是“八比”的第三对俳句。长短亦无定式。主要看“中比”而定。通常,“中比”长,而“后比”短。然而,倘若“中比”未作题目中心的论述,那么,“后比”则当承担此任,成为全文的重点段,它就比“中比”长了。

9、“束比”。
所谓“束比”,即收束之意,它是“八比”的最后一对偶句。如果,前六比意有未尽,则用“束比”结束一下。 “八比”乃是“八股文”的完整格式,而多数的“八股文”其实仅写六比就足够了。通常,“束比”宜短不宜长。

10、“落下”。
所谓“落下”即是落到文题下文的意思。“落下”并非必备的部分,有无均可。通常它是在文题经文尚有下文情况下,延及下文来作全文结束;倘无下文,则或推阐余波,或自行作结也行。“落下”多为散文,不用偶句。

以上结构不是每篇必备。其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比”、“中比”、“后比”七项,不可或缺;而“出题”、“束比”、“落下”三项则可有可无,自由处置。所谓的“八股文”,虽然以“八比”为其结构的完整模型,然而,实际写作并不拘泥于此,由于“束比”不限,所以写六比较为普遍。而多者可达十比、十二比、十四比、十六比、乃至二十比;少者,如遇到单句经文之题,偶尔也有作两大比、三大比的。假设写两大比,—横说,一竖说,各树一意;三大比,一说过去,—说现在,一说将来。这样也是可以的。具体情况,全视文题而定。
由此可知,“八股文”只是一种特定议论文的基本构成模式。它的构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框架,它规定全文框架须由七个必备部分,三个灵活部分构成。二是论证逻辑,它潜含于结构要求之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到“八比”的发挥“正义”,最后以“落下”作结。其实,就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这个一般论证过程的具体化、模式化。三是语言形式,文章须由散体与偶句错综编排,“起比”、“中比”、“后比”是必备的修饰,其他则不作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