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和法国留学:关于红安有机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6:55
按照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安排,为了摸清红安县有机茶(绿茶)产业发展情况,正确评估有机茶产业在红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前不久,由县委办、县委政研室、农办、林业局组成专班,选取华河镇、火连畈茶场、杏花乡刘河村、林业部门、高山有机茶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茶农、采取座谈、实地察看、翻阅历史、统计资料、对比分析等方式进行了一次调研,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探索我县有机茶产业的发展之路,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也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活动形成的调研报告能够取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有机茶(绿茶)产业情况的总体评价
    按照有机茶品种分类,红安有机茶属绿茶;按照我县地理特征和海拔高度分类,红安有机茶分为低丘有机茶和高山有机茶。红安在推进有机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原主要以发展低丘有机茶为主,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2.36万亩,茶叶产量为133万公斤。近年来,在林业部门和火连畈茶场的推动下,我县高山有机茶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初步统计高山有茶机面积约为7800亩。促进我县有机茶产业档次的提升和茶叶品质的提高。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现对我县有机茶产业作出如下总体评价。
    1、红安有机茶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红安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农业弱县,由于红安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地貌,构成了红安"十年九旱"气候特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探索解决如何发展红安农业经济作为一个大课题。经过不断的探索,种植茶树成为促进红安农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历史资料表明,红安在50年代前原本没有大规模种植过茶树,而长期只有极少数农户在村旁、地边零星种植茶树,茶叶长期靠外地输入,50年代前主要饮安徽六安末茶,以后,主要饮英山茶。红安规模种茶始于1958年,自此,红安有机茶产业走上了逐步发展的阶段。1970年,全县茶园面积1.5万亩,产茶9.2万公斤,茶叶基本实现了全县的自给。1973年,全县茶园面积1.72万亩,产茶22.4万公斤,首次输出商品茶0.6万公斤。1977年,全县茶园面积2.4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7万亩。1979年,茶叶总产56.53万公斤,我县被定为全省1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以后,每年产商品茶20-25万公斤。1981年,全县有茶园面积2.48万亩,有揉茶机128台,瓶式复干机185台,喷灌机40台,各种动力机150台,火连畈茶场和赵河骑龙茶场成为境内最大的茶场。此时,红安有机茶产业成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茶叶成为红安的主要农作物产品之一。1985年,全县继续大抓有机茶产业的发展,购进福建福鼎大白茶苗1000万株,茶种1万公斤,良种造园1700亩,1986年,茶叶被列为我县主要开发项目之一,县委、县政府利用扶贫贴息贷款开发茶叶生产,全县新建茶园面积5000亩,改造老茶园2000亩,茶园面积达到2.87万亩,1989年茶叶产量达到68.2万公斤。火连畈茶场自1983年开始,每年向上海口岸提供出口茶8-10万公斤,骑龙岗、龙潭寺、建苏等茶场成为商品茶基地,1989年,全县外贸出口茶叶30万公斤,国内销武汉、黄石、十堰、河南、安徽等地。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到90年代,我县基本做到了村村有茶园,乡乡有茶场。可以断定:90年代和90年代以前,发展有机茶是红安发展农业经济主要措施,是农业产业调整首要选择,是培植农业税源的重头戏。红安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保障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红安有机茶产业仍是部份村组和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我县有机茶产业,在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步入了徘徊停滞期。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全县有茶园面积3.29万亩,茶叶产量128.7万公斤。从2001年起,全县茶园面积呈逐年递减之势,2001年比1998年茶园面积减少5100亩,茶叶产量减少36.1万公斤。2003年比2001年减少1745亩,2005年比2003年减少2317亩,2007年比2005年减少87亩。但尽管如此,我县有机茶产业仍然是部分乡镇村组和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华河镇、七里坪镇、火连畈、天台山管理处、杏花乡刘河村等镇场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县北农民家底比县南的农民的家底殷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县北农民从种茶中取得的收入较多。调查了解到,华河镇几乎是村村有茶园,人称种茶村组的茶园是"牵成线、连成片"。特别是金牛山、佛塔山、老君山、阳台山、龙王山等山区的村组农民种茶的积极性更高。据华河镇分管农业的领导介绍,在全县茶园面积逐步减少的大环境中,华河镇的茶园面积反而在增加,华河镇茶园年报面积3493亩不是真实的情况,初步分析计算,目前华河镇茶园面积应在1万亩左右。有茶园的农户,近年来每年从种茶中取得的收入平均约有3000-4000元左右。无茶园的农户一样能从茶产业中取得不少的收入。在茶叶采摘季节,有的采茶农民采茶收入一天多的可拿到100多元,少的也可以拿到60-70元。天台山管理处的四个村组有茶园面积500亩左右,种茶取得的收入是这四个村组农户的主要收入之一。火连畈所属村组农民因种茶农民人均纯收入早就超过了全县的平均水平。当全县农民人均纯收1400多元时,火连畈就达到了1700多元。目前火连畈因茶园规模面积大、种茶效益高,在有的乡镇村组人为损毁茶园时,仍从种茶中取得了较丰厚的收入。
    3、有机茶产业是我县一个不宜放弃发展的特色产业
    从实践和经济角度来客观评价:我县在90年代末特别是2000年以后,放弃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是一个决策上的失误。一是有机茶产业是特色产业,具有高效益的特征,不宜放弃。所谓特色产业,因受地理和气候的限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宜发展的产业,而我县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气候特征,都非常适宜大力发展茶树的种植,这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结论。它具有较强的发展生命力和持久增效空间,且红安茶与我市英山茶比,具有香气浓、口径大、绵缠悠远、回味无穷的特色,因此不宜放弃,放弃发展最为可惜。二是发展茶产业是村级保障工程的重要内容,不宜放弃。村村有茶园,乡乡有茶场,是增强乡村特别是增强村级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村级保障工程的重要内容。杏花乡刘河村是我县经济实力较强、村级组织堡垒作用发展得最好的榜样村,这多年来红旗依然高高飘扬,主要原因之一是该村没有放弃抓茶产业的发展。该村包书记和耿主任介绍,目前该村有茶园150亩,每年向村上交承包费4万元,加工带动范围方园8平方公里,每年周边村组农民从采茶、茶园管理等劳务中取得收入15万元以上。既保证村级组织建设经费,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该茶场是我县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双建双带"示范基地。从刘河村茶园的带动作用来看,我县有的村级茶园大面积损毁是极为可惜的。三是茶产业兼有经济、生态、旅游三重效益,不宜放弃。茶产业是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而且还可以绿化荒山荒地,美化环境,且低丘有机茶便于管理、运输,发展和恢复成本低,具有极大的生态效益。在国家逐步富强和人民逐步富裕的发展中,追求大自然绿色生态享受将成为时尚,所以茶产业又具有生态旅游的功能,对我县"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绿色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名优茶品牌创建为红安有机茶产业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县曾被定为全省1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这是经过努力得来的荣誉,荣誉里必然包含了一些硬指标,除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以外,茶叶的品质如何应是获得荣誉的重要条件,我县在名优茶品牌创建上也作出了努力。火连畈茶场开发生产名优品牌有"天台翠毫"、"天台翠峰"、"天台云雾"、"红安翠毫"、"红安翠峰"、"珍眉"、"秀眉"等,其中"天台翠峰"、"红安翠峰" 1989 年被省政府评为优质产品。赵河骑龙岗茶场开发生产的"特珍二级" 1982年在全国茶叶生产评比会上,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1984年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优质产品"。杏花乡龙潭寺开发生产的"龙茸茶"和建苏开发生产的"杏花毛尖"被评为省级名茶。至今我们在精品名茶介绍中仍能找到我县生产的"天台翠峰、骑龙茶"名牌。近年来,林业部门在名优茶品牌创建方面也作出很大的努力,"茗宿老君眉"、"金牛卧翠"深受人民的喜爱,提高了我县高山有机茶的品味和档次。这些被我县茶叶生产企业生产开发出来的品牌,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无论是国家部级的还省市县级的,无论是被行业认可的还是被人们认可的,现在我们都可去重新认识和看待,都可以作为我县发展有机茶产业的基础和我县茶文化历史,加以再开发、再利用。
    5、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有机茶产业的宝贵经验
    红安有机茶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有一定的规模,从有一定的规模到可以称之为产业是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循序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一是县委、县政府主导有机茶产业的发展是前提。红安大种茶树,是当时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大胆尝试的结果。不仅仅在资金上给予保证,而且在发展计划上也做得非常周全,派有关职能部门干部赴安徽学习技术,购买茶苗,逐步建造成片的条栽密植的新式茶园,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国营火连畈茶场不可能在不到5年的时间建立起来。二是县委、县政府在有机茶产业发展上长抓不懈是基础。茶产业发展的周期较长,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和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想抓出成效来难于上青天。从1958年到1979年被定为全省1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奋斗了长达21年时间,在这21年内,县委、县政府如果没有做到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我县在茶叶生产上,到1979年就不可能取得"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45万亩、年产茶叶56.53万公斤、其中年产商品茶25万公斤"这样巨大的成绩。三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扩大茶园建设是关键。红安原是国家的贫困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对贫困县的扶持政策,将茶产业列为县的主要的扶贫开发项目之一,向国家争取资金新建茶园,开发商品茶生产基地,推进了红安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在最高峰时,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29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29.9万公斤(统计数据)。四是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主动性发展有机茶产业是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在大抓茶产业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各乡镇场、各村组和企业新建茶园,1981年时,全县有50亩以上的种茶专业场、组80个,100亩以上的场、组32个;产茶大队(村)336个,占大队总数的90.3%,产茶小队(组)505个,种茶专业劳力3118人。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在下一步推进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6、红安有机茶产业中高山有机茶异军突起、特色鲜明
    据分析,我县茶园面积逐年下降主要是低丘有机茶茶园面积的减少造成的,而高山有机茶茶园面积呈迅速发展之势。近年来,在林业部门和火连畈茶场特别是在林业部门的推动下,我县高山有机茶发展态势好,茶叶的品质较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根据近期我们调研掌握的数据分析推算,县北天台山区域、县西北老君山、金牛山、阳台山区域,县东北大斛山,紫云寨,游仙山区域高山有茶机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初步统计全县高山有茶机面积约为7800亩,其中林业部门4780亩、火连畈天台茶场300亩、华河村级和山区农户茶园2000亩、天台山区域的四个村茶园500亩、对天河管理处110亩。高山有机茶的发展,促进我县有机茶产业档次的提升和茶叶品质的提高,仅就林业部门而言,高山有机茶发展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07年,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总面积4780亩,其中,老君山林场1254亩,天台山林场900亩,大斛山林场525亩,紫云寨林场410亩,游仙山林场391亩,金牛山林场1000亩,其它300亩。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投产茶园总面积1551亩,其中,老君山林场626亩,天台山林场300亩,大斛山林场110亩,紫云寨林场60亩,游仙山林场75亩,金牛山林场300亩,其它80亩。林场高山有机茶园面积占全县高山有机茶园积的61.3%。且所有茶园海拔高度都在400米以上。
    二是经济效益逐年递增。2003年,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总面积1000亩,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2004年,高山有机茶总面积1500亩,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2005年,高山有机茶总面积2700亩,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2006年,高山有机茶总面积4300亩,实现销售收入127万元。2007年,高山有机茶总面积4780亩,实现销售收入280万元。2008年春季,尽管在产茶园遭受到了严重大雪低温冰冻灾害,在产茶园仍然实现销售收入342万元。
    三是龙头企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老君山林场、金牛山林场、天台山林场、大斛山林场等。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老君山林场、金牛山林场、天台山林场。老君山林场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 发展茶园1254亩,成立了"红安县老君眉茶场",拥有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生产线,是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龙头企业,创立了荣获"国际金奖"的"茗宿老君眉"茶品牌。金牛山林场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1500亩,兴建了高标准的茶叶加工厂,创立了"金牛卧翠"茶品牌。目前,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管理人员21人,加工技术人员56人,在长年聘请华农大教授为技术顾问的同时,每年选派4~8名职工到华农大学习名茶制作技术,不断充实新的加工技术力量。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加工厂房现有7处,其中有5处是2004年以来新建的,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加工设备都采用针形名优绿茶制作机械,配备有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解块机和整形机等设备。
    四是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全县国有林场高山有机茶共创建了"茗宿老君眉"、"金牛卧翠"等品牌,为了重点做大、做优、做强一个品牌,林业部门近年来挖掘茶文化,把品牌寄存在高品味的文化底蕴上,创建具有"千古名茶文化底蕴"的"茗宿老君眉" 品牌, 统一打造"茗宿老君眉",2000年以来,红安县林业局与华农大携手合作,使"老君眉"古工艺茶重振雄风,再放异彩。"茗宿老君眉",在2000年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会上,荣获"国际名茶金奖";2004年,通过了中国农业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并荣获"湖北省首届有机名茶"称号;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2007年,取得了"国家食品安全QS认证"。
    二、红安有机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茶产业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茶产业由快速发展期进入徘徊停滞期,而与我县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县市中,有的县市茶产业做大做强了,品牌也唱响全省、全国,原因何在?根据调研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有:
    1、各级党委、政府抓茶产业的发展力度有所削弱。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工业经济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农业经济则在县域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此时,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加之茶产业规模未发展起来,效益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导致我县在抓茶产业力度上的削弱和政策扶持上的削弱,造成我县有机茶产业,在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发展上的徘徊停滞,低丘有机茶茶园面积呈逐年递减之势。
    2、生产管理经营上的逐利行为和加工技术的落后阻碍了发展。当我县有一定规模的茶场产生经济效益的时候,由于逐利行为和短期行为,许多茶场没有把"有机"作为茶叶的生命,乱施化肥和农药,勿视"生命"的存在,导致茶叶质量下降,市场萎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后,部分茶园被切块、划埂,分散承包,也是由于逐利行为和短期行为,客观上造成我县茶园建设上的停滞不前和茶园管理上的削弱,使许多乡级和村级茶园受到了掠夺性利用和损毁这是其一。其二茶叶在制作加工工艺技术、机械设备上的落后也阻碍了发展。如果说"有机"是茶叶的生命,那么"制作"就是茶叶的骨架。有其"形"必有其"质",有其"质"必有其"形",说的就是茶的骨架与质量的关系。再好的鲜叶资源,如果制作水平和加工工艺跟不上,同样做不出好茶来,没有"骨架"的茶永远走不出红安。其三茶叶基地的分散性同样制约了发展。我们了解到,县南茶园损毁比县北严重,茶园基地分散的比集中的损毁严重。具体来讲分散的基地规模效应难以体现,而相对集中的基地规模带动作用明显。这就是我县有的乡镇茶园面积在减少而有的乡镇如华河等的面积在增加;分散基地面积在损毁而火连畈基地面积一直保持不变的原因之一。"砍树容易,种树难",特别是正处于丰产期的茶园如果损毁了,那将是一个大的资源浪费。
    3、产业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各自为政的方式制约了发展。我县茶叶生产主体形式有五:一是一家一户的茶农;二是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三是农户+农户;四是小加工作坊+农户;五是茶场(厂)+农户。无论是何种形式,我县茶叶制作大部分是小作坊生产,茶叶销售通过社会或亲戚关系维持着产、供、销产业链。各自为政,恶性竞争,没有统一品牌可打,制约我县茶产业的做大、做强。我县高山有机茶虽然目前发展态势较好,但高山有机茶龙头企业也没有发展起来,唯一以老君山林场为基础成立的"红安县老君眉茶场",目前本身实力弱,技术力量和人才都比较缺乏,不足以带动全县高山有机茶产业的发展。
    4、茶叶品牌开发和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人才缺乏,我县在茶叶品牌开发工作上很落后,到目前为止我们品牌还没有完全走出市、省,更谈不谈打响全国。现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生产规模不大,如高山有机茶品牌"茗宿老君眉"品质较好,有一定的名气,但由于生产规模不大,也处在"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我县高山有机茶茶园基地的水、电、路的问题在茶场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有所改善,简易的路面和基础设施仍不能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新建的茶园大多数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公路和电力设施不齐全等等,这些都是困扰和制约有机茶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5、有机茶发展投入不足,制约了企业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导致我县有机茶产业发展上缺乏技术支撑,茶叶档次和质量难以提高。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茶园更新和良种茶园改造跟不上发展要求。林业部门是高山有机茶发展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已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作法,为我县高山有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自身投入不足,以致良种茶园扩建、厂房改造和设备更新十分缓慢。
    三、红安有机茶产业发展有利条件、思路和建议举措
    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我们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对我县有机茶产业作了总体评价,并分析了我县有机茶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机茶产业是我县花了50年时间发展起来的产业,是多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共同创业的见证。我县有机茶产业到底有没有继续发展必要?有那些有利条件?该如何发展?现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提出如下想法和建议:
    (一)发展有机茶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我县有机茶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红安宜茶性强
    红安县属大别山西南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整个县境形成由北向南逐渐倾斜,以丘陵为主,北部低山,南部岗地的地貌特征。红安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实践证明:红安县无论是土质还是气候都很适合茶树的生长,特别是县西北、东北区域土壤属"油沙性质",更适合茶树的生长,且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高,据喜爱品茶的人士评判,华河、天台山区域生产的高山有机茶虽然茶形不如黄冈英山茶,但口感、香度等品质胜过英山茶。
    2、红安发展有机茶区域面积大
    全县海拔50米以上的土地面积150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3.9%,其中海拔200-500米以上的面积139平方公里。海拔500米以上的面积22平方公里。县境诸山均属大别山及其支脉,主要山峰有201座,其中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4座,全县山林面积108.8万亩。县西北、东北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较多,森林覆盖面积大,老君山、金牛山、阳台山、天台山、大斛山、紫云寨、游仙山等山上生态环境极佳,有的山峰终年云雾缭绕,腐质物土层深厚,土壤呈偏酸性,且具有多样性林相,背风朝阳的区域都可以作为高山有机茶理想的茶园。
    3、有机茶市场前景和潜力大
    因茶具有"三增三抗"的功能,茶能增力、增智、增美,茶能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随着茶叶有利健康生活理念的进一步传播,我国茶叶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据专业人士分析,一个人的年人均正常消费量为3.3公斤,当前全球人均0.5公斤,中国为0.33公斤。在茶叶的消费中绿茶占80%,大宗优质茶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茶叶消费也在迅速增长。消费结构也由低、中、高向中、高、低转变。低档茶叶将逐渐被淘汰出市民消费市场。就我县而言,县内茶叶消费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历史记载"红安人民素爱饮茶",说明红安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我县主要消费的是绿茶,按人均每年消费1.5公斤绿茶计算,我县年消费茶叶在97万公斤以上。调查统计,我县县城内有茶庄33家,每个茶庄每年销售茶叶约为1.5万公斤左右,33家茶庄年销售茶叶总量大约在49万公斤左右。据了解,我县茶庄主要销售的是外地茶,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我县现有茶园的茶叶产量还没有满足我县对绿茶的需求。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专业人士预计,全县高、中、低档绿茶消费量(可能是指销售总量)应在150-200万公斤。而我县2007年,绿茶产量只有133万公斤。绿茶仍有20-70万公斤的市场空间。另外,随着我县食品饮料产业的发展,饮料企业娃哈哈红安公司将新上茶饮料生产线,生产绿茶、果茶、奶茶等系列茶饮料,将大量采购原料绿茶,娃哈哈公司已到我县绿茶生产企业进行过初步考察摸底,这也将为我县有机茶产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此外,我县从1958年开始大种茶树,茶产业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为县抓好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经验。
    (二)红安推进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我县有机茶产业发展建议遵循如下"四为主"的原则:
    1、坚持以发展高山有茶为主,巩固和恢复低丘有机茶园。
    2、坚持以县西北和东北区域为主,新建良种高产茶茶园。
    3、坚持低丘有机茶以火连畈茶场作为龙头为主,带动低丘有机茶的加工销售和深度开发,开发生产饮料企业的所需原料茶。
    4、坚持高山有机茶以林业部门作为龙头为主,带动高山有机茶园的建设,建龙头企业,开发生产"档次高、品质高、价值高"的高山有机茶,培育出具有红安特色的、在全市、全省、全国叫响的名优精品,推进我县高山有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发展我县有机茶产业的几点建议
    据了解,我市茶产业发展得较好英山县其经验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始终如一地将茶作为产业来发展,毫不松懈;二是走规模发展之路,不断推进茶园面积的扩张,茶树下大田;三是不断提高茶叶高水平的加工制造能力,创名优精品,促进茶叶产品档次的提高;四是坚持茶与文化的相互融合,持之以恒地举办茶叶节,拓展市场空间。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针对当前我县有机茶产业存在着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外地和本县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进一步发展有机茶产业的有利条件,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如下七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建议将"有机茶产业"的发展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如果说发展工业是我县强县之举的话,那么发展有机茶产业就是我县的富民之举。特别是县西北和县东北发展有机茶产业更体现出了它的富民作用。华河镇、七里镇、天台山等区域的村组有许多通过种茶脱贫致富典型。我县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只要我们再次将"有机茶产业"的发展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加大领导力度和扶持力度,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地发展有机茶产业,坚持以高山有机茶带动低丘茶的发展,力争一年发展茶园面积1万亩,用5至10年时间使我县有机茶园面积突破10万亩,才能够真正使有机茶做出产业来。在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比照其他县市成立"茶叶生产办公室",做大做强有机茶产业,不仅可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可以促进产茶区域农民的增收。
    第二、建议将"有机茶产业"的发展与退耕还林政策有机结合。退耕还林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实施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补贴到位快,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大政方针,把推进"有机茶产业"的发展与退耕还林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尽管退耕还林补贴不能作发展茶园资金投入的主项,但作为一项政策性补贴,至少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有人算了这样的一笔帐,发展经济林不如鼓励种植茶树,经济林是一次性投资,一次性受益,周期也较长;但种茶树是一次性投资,多年受益,周期比经济林短。从经济效益上来比较,进山拉出一大卡车林木总价值不超过1万元,但一辆桑塔上山带出来的茶叶总价值就可能超过10万元。所以把推进"有机茶产业"的发展与退耕还林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上讲,都显得十分必要和相当重要。
    第三、建议加大有机茶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要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关键。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和模式,支持组建管理公司(中心)、制作公司(中心)、销售公司(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和专业合作的办法,网络乡镇、村组、农户茶园、茶场,以龙头带动千家成万户。管理公司全面负责全县茶园建设、投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制作公司全面负责全县茶叶的制作技术、加工制造、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销售公司全面负责茶叶市场信息搜集和全县统一品牌茶叶销售工作。充分发挥这三大龙头的作用,使我县茶园建设和管理向管理中心聚集,茶加工制造和产品开发向制作中心聚集,茶叶销售向销售中心聚集。实行专业化分工,推进茶产业向企业化、集团化方向的发展。
    第四、建议加大对有机茶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一是千方百计增加科技投入。有机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必须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做好产业发展战略的谋划、加工工艺的改进、机械设备的选购运作,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二是千方百计增加资金的投入。基地建设、基地的基础施建设、龙头企业的培育、品牌的开发等都需要大量持久的投入,建议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有机茶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投入方式、扶持政策方面的研究,并给予一定财政资金的补贴。充分利用"村村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扶持政策支持一批龙头园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以奖代补的政策抓好"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面积在300亩以上有机茶示范园区建设,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要把"红安的宜茶性、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作为招引资的合作资源,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我县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大力开发茶产业资源。
    第五、建议制订奖励政策,鼓励精品名牌的创建工作。树立"品牌兴业"的观念,用品牌战略主导有机茶产业的发展,要把品牌创建工作作为产业(农业、工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象黄冈和黄冈其它县市(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建议县委、县政府制订奖励政策,重奖争创"中国驰名、全省著名、黄冈市知名"品牌商标、其他认证(绿色、有机等)、获奖的行业或协会、企业、中介组织等主体单位。据了解有的地方对能荣获"中国驰名、全省著名、黄冈市知名"品牌商标的企业,政府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5万元的现金奖励。
    第六、支持和鼓励有机茶统一品牌、系列开发。林业部门和火连畈茶场是我县茶产业的两个龙头部门,要充分利用行业的主导地位逐步推进全县有机茶品牌的统一,并全力做好系列开发,在大力开发高档高山有机茶的同时,注重和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让诸如"茗宿老君眉" 或"天台云雾" 等这样的品牌开发出来的普通茶类,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寻常百姓家。利用广泛的中低档茶的"人气"和鲜有的高中档茶的 "贵气"来推进我县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形成浓厚的消费氛围。
    第七、建议以林业部门为主扩大高山有机茶生产规模。近年来,林业部门推动了我县高山有机茶的迅速发展,也可以说,是林业部门把红安有机茶产业带上了第二次创业的旅程。支持和鼓励林业部门按照"统一标准建园、统一标准管理、统一标准制作"的"三统一"方式推动我县高山有机茶的发展。我县国有林场山林资源丰富,适宜发展高山有机茶的山林面积较多,可以适度规模地发展海拔在400米以上高山有机茶茶园。要重点支持林业部门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茶园的建设,强化新建基地建设的标准化,选择适合我县的茶树品种,注重品种的合理搭配和早生与高质茶品种格局的协调。支持老茶园改造,支持和鼓励企业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全面推进茶场的优化改造,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企业、加工厂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县高山有机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