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房拆除:龙 先祖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14:11
                                                                                                        
我本人一直以来认为龙这动物的确存在于世,古书文献,宗教典藉中有关龙的记载比比皆是。有人肯定会说:“那都是古人编造的。”但是一直以来尊循孔子教诲“道听途说,德之弃也的”的古代文人学者大多能够做到秉实写史,所以他们编纂的史集资料我认为可信度是很高的,因为福州是我的故乡,我在读家乡的地方史料时,也发现了不少有关龙的记载,特选,,几条,供有兴趣的人士且当茶茶余饭后的谈资吧,书中的记载是以文言文写成,为方便大家,我用白话文翻录如下:   1、《福州府志》,编写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知名学者,福州知府徐景熹主编,可以说是当时福州地区官方所编纂的权威地方志,书中七十四卷《祥异志》记载:“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长乐县后山民房屋着火,有龙起于鼓尾潭,大雨将火熄灭;”“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连江县金钟潭有龙跃出,鳞甲俱现,风浪大作。”   2、浙江钱塘人施鸿葆在福建寓居十多年时间,将其所见所闻记录成册,于咸丰六年(1856年)完成,命名为《闽杂记》,篇幅不多,但书有中有关福建的史料涵盖面很广,天文地理,人物鸟兽,风俗特产,无所不包。其中卷一的《龙虎斗》与卷十二的《火龙》记录了有关福州南台(今福州台江区、仓山区一带)有关龙的异事,两篇故事讲的是同一件事,将其合并为一:“福州南台,也叫钓龙台(编者:今天台江区福州四中校园内还有“钓龙台”古迹),是闽越王余善钓白龙的地方,相传江中有龙,是火龙,它从江中出来就能带来雨水,回到江中就能引来火灾,这一带的居民居住稠密,害怕火灾。因此不是因为天旱的太久了,都不敢轻易祈祷,咸丰壬子年(1852年)夏天,太久没有下雨了,制军(即总督)王春岩效仿古人起伏龙法,在寅日这一天辰时(上午7点—9点)将虎头骨投入江中,到下午约一两点就下起大雨了。但马上中亭街的鞋店就失火了,烧了数百家。人们都感觉奇怪,认为这种作法是真实的。”文中还引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话:“将虎头放到龙潭中,两种威猛的东西相碰击,肯定会相斗,就可以引来风雨,遇到水灾旱灾,用这种方法就很灵验。”可见早在唐代就有这种“起伏龙法”了。   3、福州长乐琴江至今仍有一满族聚居村,此村在清代是清廷镇守福州三江口旗兵水师的驻地,当地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黄曾成编有一本《琴江志》,书中第三卷第八编《文苑》有一小段文章,名为《钓龙》:离开乡村(指水师旗营一带)东面三里的地方,有一个五竹村。村中有一个姓徐的老翁,以打渔为生,一天,在五竹桥边打渔,老翁设好渔具,没一会儿,水中涌起一个东西,像人一样立起跳到桥上,仅有几尺长,慢慢地爬行像丧家犬一亲友,马上又僵硬地卧在地上,身体长得有九亩地那么大,一刹那间,风雷交加,这动物昂首飞腾,身上的鳞甲都遮住了天空,后来就消失了。田间的农夫们都瞠目结舌,老头也晕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桥的栏杆柱都变成了粉末状。这是道光年间的事。后来重修了这座桥,将捐钱的人名字及所捐的钱数都镌刻在了桥左面的石亭里。今天还在。”内容真是活灵活现,希望下次再去泔满族村旅游时,能亲眼目睹这座五竹桥
                                                                         自古以来,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涵义,可以说它占据了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那么龙是否存在?是精神还是物质现象?这似乎至今还是一个谜。但凡龙的传说、龙的故事都源自遥远的古代。然而,您听说过在现代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龙的故事吗?
  2004年6月16日这一天,家住辽宁营口81岁高龄的孙正仁老人,带着一件神秘的东西来到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匣盒被打开了,里面呈现出五块不起眼的骨片,然而,它一经披露,便在营口引起巨大轰动。据老人讲,这是龙骨,自己珍藏多年。难道它们真是龙身上的骨头?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周从一(营口市史志办主任):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市民对这个问题都很关注。有的见证人给咱们挂电话,给咱们提供情况和咱们联系,提供线索。
  为什么这五块骨片在营口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市民竟会有如此高的热情,难道营口真的有龙降临过?
  韩晓东(营口市史志办副主任):因为这龙在世上可以说都是传说中的东西,突然间出了龙骨了,大伙都觉得非常新奇。所以 都想一饱眼福,看一下龙骨到底是什么样。
  营口人对龙的青睐并不是仅仅由这几块骨片而来,实际上他们对龙所保持的特殊热情已经维系了70年。原来早在70年前,营口在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一次“天降巨龙”的传闻。
  韩晓东:我们单位这几个同志到省档案馆翻阅《盛京时报》的时候,打开这个报纸,看到这条消息时我们首先是惊讶。


 
一个传说: 据说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准备建立一个统一的没有互相征战的理想王国,当时各原始部落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图腾,飞鸟禽鱼,不一而足,黄帝为了统一各族的认识和信仰,取各个部落的图腾的一部分,最终拼成了“龙”,这是各个部落图腾的融合,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方式下,最终各部落统一到了这个旗帜下面,互相融合依存,一起开创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必须上溯到三皇五帝,西方人也许认为这些根本不存在,但是古人却一直坚信这些人物的存在,我们首先要感激先人的智慧,因为早早有了文字,从《史记》到《春秋》,历代史书都会记载或涉及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并详细记载保存了下来,所以说,我们的历史基本上是“信史”。 
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龙,是一条女龙。 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 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随着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向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黄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落被征服。征服部落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也就融入了伏羲部落的图腾中。鲵鱼形的原始龙,由此兼并各民族图腾,形成综合的龙图腾,构成华夏民族团结的纽带。后恃武力征服中原大地的非汉民族统治者,在入继汉统,成为中原帝王之际,无不强调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以消除汉民族的"正统论"观念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还为自己编造一个与华夏圣王有关的族谱,如匈奴人刘渊自称汉高祖刘邦后裔,前秦氐人苻坚说自己是"有扈氏苗裔,世为西戎酋长",后秦羌人姚氏自称舜之后代,北周鲜卑人宇文氏说"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等等。 
源自蒙古高原的元代帝王,对三皇特别推崇。成宗皇帝铁木耳,诏令要求全国各州县均修建三皇庙,以通祀之。对三皇之首的伏羲,更是钦崇有加,于是天水卦台山的伏羲庙,盛极一时。以东北偏僻地的满洲,破关而入,统领华夏的大清帝国,也再三申明,自己也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以强调自己继统之合法性。 
其实,无论元帝国或是清帝国,以上均非无源之说。自伏羲而下,炎帝神农、勾芒、共工、颛顼、祝融、轩辕黄帝等远古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夏后氏部落,是龙族;长期雄踞北方的匈奴,也是龙族。此外,我国西南的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伏羲女娲是其始祖的传说。 
远在新疆,也有不少伏羲女娲文物出土。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出土了绢画伏羲女娲图。该图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受到学术界重视。这类图画在交河故城附近,其它墓地也有发现,多出于夫妻合葬的墓穴中。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持矩,女娲在右,右手持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落,曾广泛活动于黄河上游、渭河上游、长江上游、金沙江南北等广大地区。那么,诞生在此地的伏羲、黄帝、炎帝,就不能不与羌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人直说,伏羲实为当时居先进文化地位的羌族首领。稍后的炎帝黄帝,也与羌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神州大地,无论是华夏,还是夷狄,全都包括在龙图腾的旗帜下。此说,可从对伏羲的祭祀,得出丝微证据。 

有关龙几种说法: 
四大灵兽之一 说法一,麒麟、凤凰、龟、龙共称为“四灵” 说法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为“四大神兽” 
最初是指天空中的四个星宿,代表四个方位。因与汉代社会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而演变为四方之神,被称为四灵。《三辅图》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证四方。”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关於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也是有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可以看出,龙曾经地位也不高,仅仅是东方的一个守护神,四大神兽之一。 
但是龙是否真的存在呢? 今年央视的科教频道曾经做过几次探讨和记录片,相信大家都看了,就是1934年,辽宁营口天降真龙的事件,但是此事已经不可考;而在网上广泛流传的那张日本保存的“龙的标本”的东西,也很有可能是一个闹剧。下面还有一种说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龙和扬子鳄 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处在不同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想象中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 
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有角龙的形象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翘鼻、张口、利齿毕现,器身两侧纹饰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雷声的模拟音。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启发了古人,认定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隆”的雷声成了龙字的读音。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人的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古往今来,许多有关龙的记载、传说、民俗都与扬子鳄的生活习性相关。 
扬子鳄生活在河湖沼泽地带,《左传》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就是指龙(即扬子鳄)与蛇是同样生活于类似环境之中,习性相近的两种动物。 
扬子鳄在水边打造迷宫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时也多栖息水中,故人们想像出“龙王居住在水底龙宫”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当发洪水时扬子鳄因洞穴被冲毁四处逃避,便认为“龙王在兴风作浪”,岂不知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蛙、蚌等为食,蚌壳内多有珍珠,鳄生性凶残,长期饥饿时还会自相残杀。当有人看到扬子鳄争食蚌类时,嘴里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是六月交配,七月产蛋,雄鳄是通过叫声寻找雌鳄的(鳄是唯一会叫的爬行动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黄河流域多雨夏季的开始,于是人们把扬子鳄响亮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在一起,认为“龙可以呼风唤雨”。 
《说文解字》中描述“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先民们把二者也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 

诸如此类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 有人说龙只是帝王的象征,在“万恶的旧社会”,龙是专门压迫人民的,老百姓不能用龙的符号和图腾,否则不诛你九族才怪!所谓只有帝王才是龙的化身等等,实属无稽之谈、无知之谈,照这样说,当年好龙的叶公不是要被斩首示众?画龙点睛的张僧繇不是要被株连九族?写《西游记》丑化龙形象的吴承恩不是要凌迟处死?更过分的是,春秋战国时还有个学“屠龙术”的朱泙漫,不知道该怎么处置才好? 
龙的形象在民间,处处可见,舞龙头赛龙舟,也都是用在极其重要的仪式上举行,正是因为龙是瑞兽,是尊贵和祥瑞的象征,才如此深受民间的喜爱,直到后来才被皇帝逐渐专用,因为它是神圣的,是尊贵的,是仁德的,是威猛强大的象征,是英雄般的图腾!当全球华人以龙的子孙自居时,当海外华人神情歌唱《龙的传人》时,我们却在怀疑和抹黑我们数千年来尊贵的图腾,可以料想,当西方那只长着蝙蝠一样的翅膀,口里喷火的邪恶怪兽出现时,我们的龙已经护佑神州千年之久

龙的起源
公元前约4500年,帝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以木德王,建都于宛丘(河南淮阳)。太昊伏羲氏“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继而又发明了武器“木兵干戈”。太昊伏羲氏由此赢得了先民的爱戴,被推为部落首领。后来,太昊伏羲氏又创立伏羲八卦。
在太昊伏羲氏的率领下,这一部落先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八大部落,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组成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九州的大融合,被太昊伏羲氏命名为“龙”。
太昊元年九月初五日,在古宛丘,太昊伏羲氏实现了华夏九大部落第一次结盟。从此太昊伏羲氏“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这样,太昊伏羲氏便成为远古华夏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曾大江从龙的起源中分析得出龙的精神:创造精神、征服精神和融合精神。
创造精神——龙的第一精神
“太昊伏羲氏结网罟,养牺牲,发明“木兵干戈”,创立八卦,创造龙图腾”。这句话描述了远古华夏第一位帝王太昊伏羲氏的五个发明创造:网罟、饲养家畜、木兵干戈、八卦和龙。由此,曾大江认为龙的第一精神就是创造精神。创造精神就是探索真理、发明创造、锐意创新的精神。
征服精神——龙的第二精神
太昊伏羲氏征服八大部落,统一华夏九州,然后创立龙图腾。龙不仅是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充满反抗精神的强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龙是征服困难、征服敌人的胜利者!曾大江认为龙的第二精神——征服精神是征服困难、征服敌人成为胜利者的精神,不是弱肉强食、称王称霸的侵略精神。
融合精神——龙的第三精神
太昊伏羲氏实现了华夏九大部落第一次结盟,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造了一个体现华夏九州大融合的新图腾——龙。
龙的胸怀是博大的宽广的,太昊伏羲氏征服了八大部落,但并不进行屠杀也不进行歧视,而是把他们看成一家人,是华夏大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九大部落的图腾共同融合成龙说明融合精神的核心是平等和统一。在平等的情况下的统一才是融合。存在歧视的统一只能是昙花一现。曾大江认为龙的第三精神——融合精神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统一和融合的精神。
龙的融合精神要求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融合。而只有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距和知识差距,才能消除人种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歧视和偏见,才能实现真正的不可逆转的融合。曾大江主张进行创新革命,让每个人都成为思维灵活和知识丰富的人,缩小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距和知识差距。
龙历6509年
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00万年前。1400万年前到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已能初步用两足直立行走。巴基斯坦、印度、中国、肯尼亚、希腊、土耳其和匈牙利等均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最早的人猿分化出现在700万年前的非洲乍得。580万年前,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出现人猿分化。200万年前,中国长江三峡地区出现巫山人。170万年前,中国云南出现元谋人。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约4500年,多个原始部落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传说伏羲部落征服八大部落,成为华夏九大部落的盟主部落。伏羲成为华夏九大部落的首领。曾大江把这个部落联盟称为“华夏部落联邦”。多个部落共同尊奉盟主部落的首领为共主,听其号令,向其纳贡。伏羲创建“华夏部落联邦”、创立八卦、饲养家畜、发明渔猎、创造龙图腾等,是中国第一位创世帝王。“华夏部落联邦”从此不断发展壮大。西方把传说中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1年。中国也可以把传说中的伏羲创造龙图腾的那一年定为龙历元年。因此,曾大江把公元前4500年定为龙历1年,公元2009年就是龙历6509年。
公元前约3100年,神农部落成为“华夏部落联邦”的盟主部落。神农发明农业和医药,是中国第二位创世帝王。公元前约2700年,神农部落衰落,“华夏部落联邦”的诸侯部落互相攻战,不听神农部落的号令。
在诸侯部落割据的乱世,黄帝部落崛起。黄帝征讨诸侯,阪泉战炎帝,涿鹿战蚩尤。黄帝平定天下,重新统一并壮大“华夏部落联邦”,诸侯尊奉黄帝为天子。黄帝及其部众多有发明创造,并大力推广各个部落的发明创造,使“华夏部落联邦”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由此,黄帝成为中国第三位创世帝王。
黄帝之后,经过颛顼、喾、尧、舜、禹五位帝王的治理,“华夏部落联邦”不断发展壮大,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臣伦理形成,刑罚法度有序,百官尽忠职守,河川疏浚,九州辟定。禹之后,“华夏部落联邦”的帝位禅让制终结,帝位世袭制确立,中央集权正式形成。经过约2430年的发展,“华夏部落联邦”于公元前约2070年正式发展为“夏后奴隶制国家”,史称夏朝。
龙的精神只保持了5149年
认为从伏羲到神农,从黄帝到秦始皇,从汉武帝到唐太宗,从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649年的5149年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了龙的精神——创造精神、征服精神和融合精神。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国的征服精神并未丧失;三国鼎立,三分归晋,中国的征服精神并未丧失。316年西晋灭亡,317年东晋建立,苟且偷安的思想开始侵蚀中华民族的肌体。589年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中国,重拾征服精神。649年开拓创新,身经百战的唐太宗辞世,中国逐渐丧失了龙的精神。公元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分治中国。从公元1127年到1227年的100年间,在中国的疆域上并立着三个政权:南宋、金和西夏。苟且偷安的思想在宋朝成为一种既成事实,1279年蒙古灭亡南宋,苟且偷安的思想延续到1368年。从649年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历经719年,征服精神彻底退化为反抗精神,苟且偷安的思想已经侵入中国的骨髓。1840年之后,清政府的割地赔款把苟且偷安演绎得淋漓尽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拾反抗精神。当今中国只具有反抗精神,不具有征服精神。
认为中国从649年开始逐渐丧失征服精神,1041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中国开始丧失创造精神。1715年,康熙皇帝禁止地方官自行研制新型火炮。从此,中国的枪炮技术固步自封,不进反退。1799年清政府曾改造一百六十门明朝的“神枢炮”,并改名为“得胜炮”,经试放后发现其射程还不如明朝的“神枢炮”。清朝的枪炮技术已经倒退到明朝了。从1041年到1715年历经674年,中国彻底丧失创造精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具有科研精神。指南针(最早公元前2652年,最迟公元前453年)、造纸术(105年)、火药(808年)和活字印刷术(1041年)是中国的原创,蒸汽机(1769年)、电动机(1834年)、汽车(1769年)、内燃机(1860年)、飞机(1903年)、原子弹(1945年)、计算机(1946年)、卫星(1957年)和互联网(1969年)等都是外国人的原创。当今中国只具有科研精神,不具有创造精神,而且中国剽窃、抄袭和学术腐败的程度比西方发达国家严重。
认为由于丧失了创造精神和征服精神,融合精神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元前4500年由伏羲开创的融合精神,在公元前569年由孔子发展成系统的儒家思想。曾大江认为儒家思想必须建立在创造精神和征服精神的基础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雄汉盛唐具有创造精神和征服精神,使用儒家思想自然得心应手。宋元明清逐步丧失创造精神和征服精神,由于基础坍塌了,建立在创造精神和征服精神之上的儒家思想自然就坍塌下来,逐渐束缚了中国的发展。汉族在清朝同化满族是融合精神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体现。2005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再次体现融合精神。但是,中国必须清楚只有以创造精神和征服精神为基础才能实现“和谐”,否则“和谐”就会坍塌下来,束缚中国的发展。“中庸、同化、和谐”是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地对融合精神的体现。融合精神要求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融合,但是必须以创造精神和征服精神为基础。
重塑中国精神,超越一切辉煌
认为从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649年支撑中华民族的三大精神——创造精神、征服精神和融合精神已经丧失了1360年,责怪这1360年中的任何人都于事无补。当今中国只具有科研精神和反抗精神,中国必须重塑中国精神。曾大江认为中国必须把创造精神、征服精神和融合精神定义为国家精神,写入宪法,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国家精神》课程,把创造精神、征服精神和融合精神注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20年之后,每个中国人都将成为探索真理、发明创造、锐意创新的创造性国民;20年之后,每个中国人都将成为征服困难、征服敌人的胜利者;20年之后,每个中国人都将成为平等、统一、融合的中华大家庭的主人;50年之后,中国将建立人类文明共和国,彻底统一全世界

 龙的精神可以用团结凝聚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奋发开拓的精神和与天和谐的精神来概括。  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当年黄帝发动统一战争,龙是出了大力的,涿鹿之战中,黄帝用雄浑的龙吟威慑敌方,并有一条生有双翅的应龙,为黄帝的事业冲锋陷阵。况且,神话中的黄帝本身就是“黄龙体”,炎帝也是其母感神龙而生的“龙种”,炎黄部落的融合,自然是龙族的融合了。再者,先秦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与此同步,龙的形象也在先秦各代得以长足发展,由杂多而整合,由粗简而趋美。就龙自身来说,也体现了一个“合”字,它不但集合了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还融合了云、雷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天象。正由于上述因素,我们讲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
  神话里的大禹是从父亲腹中蹦出来的一条虬龙了。虬龙禹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他“尽力沟洫,导川夷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而其麾下的首位功臣,却是万苦不辞的应龙。作为开路先锋,应龙用自己的尾巴划地,划到哪里,大禹就把河川道路延伸到哪里。以后的岁月里,龙又成了雨师和水神,兴云布雨、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于是,我们看到了演绎在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祷龙习俗,看到了劳苦百姓因普降甘霖、旱象解除而酬龙谢龙,而奔走舞蹈,而欢欣落泪。同时,龙又有征瑞的神性,人们相信,作为吉祥嘉瑞的神物,龙能给他们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正是从这两层意思上讲,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
  龙是水神,水中行走是龙的拿手好戏;龙又是天神,腾飞云天是龙的看家本领。无论水中行还是天上飞,要行得快,要飞得高,都得昂首扬鬣,瞪目振鳞,把劲聚起来,把神抖起来,奋力开拓,全速前进。因此,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具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的一种神物。导致龙形成的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先民们是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崇拜、依赖等等,都贯穿、投注、体现到龙的形象中了。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所以,说龙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对身外众生的敬重,没有错;说龙是人天相通,人和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的产物,更没有错。因此,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与天和谐的精神



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 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 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 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 是龙的血脉潺潺流淌; 夏商周汉,魏晋隋唐, 是龙的翅膀振振翱翔。 五湖四海,三山五岳, 百万里方圆锦绣一方; 元明清后,建共和国, 五千年上下源远流长…… 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 美丽的传说,凄婉感伤, 不朽的精神,深沉悲壮, 不败的斗志,奋发激昂! 盘古开天,女娲孕养, 龙的传人代代成长, 后羿射日,夸父逐阳, 龙的子孙世世流芳! 八百里长城,阻不住孟姜, 阻不住那百转柔肠, 三千尺天河,隔不断牛郎, 隔不断那万仞刚强! 动人的故事,源于质朴善良, 善良的民族,无愧礼仪之邦, 民族的传统,皆为温良俭让, 民族的性格,向来无畏刀枪! 龙的故乡,龙的精神万众传扬, 龙的精神,龙的儿女熔铸身上—— 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哪怕是十万里远航,谁也不会忘记我们的祖上炎黄! 晨风飒爽,夜雨潇湘, 精心雕琢着龙的模样, 冬雪融融,春雷朗朗, 龙的气度照进人间万象! 历尽了无数雨雪风霜, 不断谱写着沁人篇章, 巨龙昂首于新的曙光, 世纪的钟声也为之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