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管家学院:科学网—学习漫谈(57):聪明是可以打造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09:01

学习漫谈(57):聪明是可以打造的 精选

已有 3614 次阅读 2011-8-5 08:11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习 聪明 鲁钝 先天 后天

常有青年朋友对我说,自己很想搞好学习和科研,但是看到周围有些同学、同行很聪明,很优秀,自己与他们相比,没他们机灵,有点鲁钝,对于做出科研成绩缺少信心。今天,我想告诉这些朋友:聪明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打造的,也就是说,聪明是后天学习出来的。

当然,每个人的天资有所区别。比方说,有些学者的记忆力特别好,如居里夫人,自幼就有好记性;再如,钱伟长十岁时就能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再说,有些学者从小就有很好的悟性,如杨武之在他儿子杨振宁的12岁照片背面题字“振宁似有异禀”,杨振宁5岁那年进私塾时已从他母亲那里学会了3000多个汉字;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大代数”。这些大科学家的确天资聪颖。但那终究是少数。前面提到的达尔文、周培源就不是这样,他们一生发奋学习和实践,深信勤能补拙,才获得了巨大成功。

为了说明聪明是后天的,这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还在上中学时就听到过印度“狼孩”的故事,一个女婴被狼叼走了,可能那只狼当时不饿,就把女婴在狼群里豢养起来了,当人们发现这个女婴时,她已有七八岁了,大致具有狼的智商:不会说话,只会像狼那样嚎叫,四肢着地,奔跑如飞。后来据说适应不了人间生活,夭亡了。此后又听到过“猪孩”的故事,大同小异。可见鲁钝是后天学来的。

我觉得,聪明人与笨人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依赖于后天的环境,更重要的取决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聪明人思想勤谨,他的脑袋始终处于运转状态,不仅在集中精力做功课时,而且在休闲静坐、走路逛街、游山玩水时,他们的思维也经常活跃着。别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他(她)的眼中,往往能发现某种奥秘,如拉塞尔之发现孤立波、弗莱明之发现青霉素等等。

上苍对人类大致公平,每个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人终其一生只动用其中一小部分,其余就在自生自灭的过程中,聪明人每天不惜工本地动用它们,而且经常琢磨有效的方法,使神经元越来越活跃,思维随之丰富多彩;而笨人的神经元动用得极少,只会越来越鲁钝。

我说这些话有一定的实际依据。我这辈子近距离接触过60位研究生,有些是我的研究生同学,有些是自己带过的学生,够得上“天资聪颖”水平的,只有两位;而够得上“聪明”水平的约占70%,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一天到晚在学习,在想问题,在学习方法和知识,因此在智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上不断有长进,达到较为聪明的程度(当然要绝顶聪明很难);反之,思想上懒惰的,则必定越来越笨。

总而言之,聪明并非天生,青年朋友们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