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螯头上芦村土地案:现代社会最缺的并非是“孝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40:13
现代社会最缺的并非是“孝子”智利地震 翟凌 兽兽 乡村爱情故事 下一站幸福 nba 阿朵 赛尔号 张杰 周杰伦

  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相关负责人称主要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今日本报A17版)。

  此事因被媒体解读为“培养百万名4到6岁小孝子”引发争议。其实看新闻,并非是不到4岁不培养,一到6岁就停止培养。但是,这个工程,还是让我觉得有话要说。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孝道传统的国家,所谓“百事孝为先”,即是说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排在第一位的,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与核心。在汉代,实行“举孝廉”的制度来发现和培养官吏后备人才,及至清代,这一制度虽已废除,但举人仍被称为“孝廉公”。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俗语和典故更是不胜枚举。由此而见,孝道对中国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或许正是因为孝道在我们文化心理中占有如此尊崇的地位,近年来,有关于孝道下滑、家庭亲情关系的疏离,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从政府部门到学校,社会各个层面也都在试图通过各自的努力,来重建我们的孝道传统。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拟在5年内培养百万名孝子,似乎充满了拯救孝道的使命感。

  我当然赞同弘扬我们的孝道传统,但并不认同甚至反感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作为实现的路径。这不仅是因为“5年培养百万名孝子”充满了某种道德自负,模式化指标化的培养手段也曲解了孝道的本质,关键是我不认为我们的孝道传统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

  重建孝道的前提是,我们要以现代的观念来重新理解孝道。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的一项调查称,对各个学龄段100名学生的孝与学习之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立即有网友找出所谓“北大硕士”廖天野打骂父母的例子来反驳。调查的科学性暂且不论,单从以成绩好、是否听话等过于现实和功利化的角度来诠释孝道这一点看,就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尊重和发扬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全盘接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孝道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孝子”根本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更不用说通过某种工程来批量打造了。

  更要看到,孝道传统的式微和亲情关系的疏离,往往并不是为人子女者个人的原因,很多时候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从以家族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到以单位社区为核心的陌生人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遭遇的外部环境都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如何孝敬父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子女异地谋生,这难道说是不孝吗?在高房价高物质的现实下,很多人不但没有给父母更好的生活,反而去啃老,这其中也有着许多不能对外人道出的苦衷。

  这个社会缺的不是孝子,而是合格的现代公民。因此,培养孝子不如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太多的事实证明,孝子未必是合格公民,许多腐败分子就以“孝”著称,而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一定可以成为遵守孝道的人。因为公民本身就含有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内涵,尊重自我也懂得尊重他人,一个尊重他人的人怎么可能不孝敬父母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接受了几千多年的“孝文化”的熏陶,而相对来说,公民意识培养的过程还处于开始阶段。

  (云南 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