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风流往事 张韬:发展心理学 婴儿的成长 实验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6 13:59:53

婴儿的成长 实验集

一、感情的发展 TO FEEL

未满月,发出咕哝声表达感情,以及不由自主的表情,感觉混沌,但对母亲的触摸有反应,并很享受。此时的微笑只是一种反射动作。安全感与关爱对婴儿情感发展是一个好的开始
满月不久,开始会主动微笑(关键:与爱他的人亲密互动;早期亲密接触,对一生健全情感发展十分重要)
三个月,发出各种声音与人沟通,发生重要的情感转变,会发出交际性微笑(嘴、眼,初现的社交能力);父母带领进行社交性拜访,进入新环境,认识其他人并与之互动。可以表达有限的不同感情

1、Michael Lewis’s Lab Rutgers University, USA(罗格斯大学梦可路易斯研究室)
目的:研究婴儿最早能表达感情有哪些
方法与现象:在三个月大的婴儿手腕上绑一根绳子,绳子与荧幕连结,只要拉绳子即可打开电视并播放有趣的画面,开始infant对绳子着迷,当抬头后对影响表现出惊讶,并发现这项活动由他控制,并不断地拉绳子,并很高兴拥有这项控制权;断开绳子与屏幕的连结,拉绳后,无影像出现,用全身表达挫败感;断开绳子与屏幕的连结,并且银幕随机开关,困惑,随后展现挫折与愤怒
结论:三个月的infant可以感受和传达惊讶、喜悦、挫折、愤怒等基本情感,随着成长,其表达会更加细微

四个月:表达感受毫无困难,哭是传达自身状态的唯一方法(婴儿要生存,就必须能传达不同的需求),母亲会逐渐适应婴儿的情感表达,并知道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

2、Ronit Kahana-Kalman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New York(爱因斯坦学院)
“Recogni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目的:了解婴儿到哪个年纪能明白他人的情绪以及父母的情绪是否比陌生人更容易理解(多大才能将快乐的声音与表情联系起来)
方法:在婴儿面前摆放两个银幕,连续播放好几组男女的影片,有些是婴儿的父母,有些是陌生人,一个银幕显示快乐的表情,另一悲伤,放在银幕中间的喇叭会播放快乐或悲伤的声音(说话声并非同步播放,以确保婴儿是在辨认情绪,而非只是看嘴唇动作)
现象:十二周婴儿看到母亲快乐和悲伤的表情,听到喇叭中放出的快乐的声音,最终目光落在快乐的表情上;用其父亲进行相同的试验,无法正确连接,并对银幕失去兴趣。十五周的婴儿也无法连接父亲的表情与声音;但是能连接陌生女人的表情与声音。十八周,可以连接父亲的表情与声音
结论:十二周能判断母亲的情绪,再大市其他女性的,更大才是父亲和其他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情绪表达比男性更清楚有关)

3、Nathan Fox’s Lab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马利兰大学纳坦福克斯研究室)
○1“Reactivity Paradigm”
引子:每一次与外界的互动都能激发他们的情绪反应,但是孩子的反应不尽相同,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反应的本质与强烈程度要视婴儿性格中某项重要因素而定。
目的:了解性情如何影响婴儿对外界的情绪反应以及三岁前的婴儿是否拥有固定性情(针对三岁前的婴儿持续进行试验)
方法:放一玩偶盒在四个月大婴儿面前,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儿突然受惊时的反应
现象:被试1十分惊讶,研究人员再试一次,看能否适应这项刺激,第二次,被试在预期心理下颤抖起来,在玩偶弹出前就哭了,再次试验前先安抚他,但被试顺着他的性情做出反应(哭);被试2冷静地坐着,只是眨了眨眼,觉得很有趣
○2“Temperament Over Time”
目的:(九个月的婴儿进行性情研究的第二次评估)测量愤怒、喜悦、恐惧等情绪,观察婴儿各方面的性情
方法:先给婴儿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接着立起一片透明板隔离玩具和他想玩的玩具,被试1无论多挫折,被试都不会放弃,在确认拿不到后,他试图施展魅力要研究人员帮忙;被试2试了一两次后就放弃了,之后及时研究人员反复诱惑他也不为所动;用布偶戏引出婴儿的喜悦情绪,及对可怕事物的反应,被试1觉得不好玩(性情偏向易受惊吓),完全无法接受布偶戏,拿走布偶后,他就高兴起来,准备迎接更多活动,被试2很喜欢布偶,并想一起加入玩耍;可怕的面具,被试1被吓到,小丑面具,仍无法忍受;被试2安然接受
○3 “Physiological Test”
目的:查出试验○2中两被试不同反应的原因所在
仪器:脑电波仪侦测罩,其内的电极可以测得被试脑部回应一组声音时所产生的电波
方法:用玩具吸引婴儿的注意力,取得他脑部的基线读数,接着听到一组声音(在有规律的嘀嘀声中夹杂其他不同的声音),记录他脑部对突发新刺激的反应
现象:被试2的右边额叶比较活跃(显示性格比较压抑,性格开放的男孩左额叶反应十分强烈,显示出压抑与开放性格的神经生物基础);被试1反应十分激烈不肯戴上侦测罩,只能猜测他左额叶α波的情况

4、Nathan Fox’s Lab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马利兰大学纳坦福克斯研究室)
“The Prohibitive Plant”
引子:婴儿的情感发展始于惊讶、挫折、欣喜、愤怒、恐慌等原始情感,慢慢学会辨认他人的情绪,与生俱来的性格会左右他们处理和传达感情的方式。当性格与外在世界产生冲突时,压抑情绪反应展现顺从的原因,教养原因,性格原因
目的:探究性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方法:九个月的婴儿,在试验之初,母亲试图要孩子看自己的书。接着搬来一个盆栽引发婴儿的好奇心,母亲受到指示把盆栽当成危险的插座禁止孩子去碰
现象:被试1性格强烈,无法压抑自己;被试2很快安静下来玩自己的书,在受到一次警告后就不去碰盆栽了。此时,被试1的母亲正在安抚孩子,被试2的母亲正在自己看书
结论:父母的养育深受孩子性格所影响(父母若想和孩子配合,就必须顾及孩子的性格)

5、Joe Campos’s La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加州伯克利大学乔康波斯研究室)
“Social Referencing”
引子:父母和孩子之间会不断产生情感上的互动,虽然婴儿是顺着性情对外界做出反应,这些反省却不一定恒久,体贴的父母可以耐心将之一一纠正,周围人对他们的反应会影响他们的反应并帮助其发展
目的:探索婴儿能否透过大人表情传达出来的情感资讯来决定如何应对(尤其是遇到不确定状况时)
方法:十个月婴儿,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婴儿放在浅的一端,必须爬过去找母亲。在视崖犹豫时,母亲只能用表情作指示
现象:当用表情阻止爬过去时——退却,用微笑怂恿——爬过去
结论:满十个月,婴儿就学会从父母的表情取得指引(父母也知道自己拥有左右孩子的有效工具)

母亲应付孩子性情的方式有助于教导孩子各种情绪管理策略

6、Cynthia Stifter’s Lab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比西法尼亚大学)
“Arm Restraint”
目的:不同性情的婴儿面对双手受到束缚的情况时的反应并了解孩子能否在不高兴时转移注意力
方法:六个月的孩子自己开心地用手探索四周,研究人员轻轻压着孩子的手(可以让多数婴儿生气),孩子试图挣脱,然后哭闹,随之让孩子看婴儿脸部的影片,忘记手臂受到压抑,看得入迷,一停止播放就继续哭闹,不久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啃咬研究人员的手臂代替吸吮自己的拇指;九个月大的孩子十分生气,中间相同,最后一直生气哭到研究人员放手为止,之后自娱
结论:幼儿的情绪可经由吸引力的外在事物或自己的不同应对方式调节

7、Sarah Mangelsdorf’s Lab University Of Illinois,USA(伊利诺大学莎拉曼格斯朵夫研究室)
“Emotion Regulation-Fear” 
目的:研究孩子到两岁的时候会有哪些控制焦虑情绪的对策
方法:两岁孩子,要求父亲不予理会,观察孩子怎样面对独自处理情绪——用玩具蜘蛛(可通过拍手或突然的声音启动)观察恐怖情绪
现象:开始无法面对父亲对待他的方式。想看蜘蛛降落,夹在欲望与恐怖之间进退两难,发现必须自己处理时,唱儿歌来克服恐怖
结论:婴儿在满周岁前就已经有独自面对恐怖的应对能力

8、Sarah Mangelsdorf’s Lab University Of Illinois,USA(伊利诺大学莎拉曼格斯朵夫研究室)
“Emotion Regulation-Frustration”
目的:观察不同性情的婴儿如何面对挫折(研究婴儿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法来面对缺乏大人在旁指导的愤怒时刻以及性格会如何影响这些应对方法)
方法:将饼干放在密封袋中,两岁半的孩子,父母不予理会,使之产生挫折感。测量孩子忍受的时间,以及会使用哪些有创意的方法来减轻挫折感
现象: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表达挫折感
结论:不同的孩子面对挫折时会有自己控制情感的方法

9、Michael Lewis’s Lab Rutgers University, USA(罗格斯大学梦可路易斯研究室)
“Self-Recognition”
目的:探究婴儿何时产生自我意识情绪,如自豪,困窘,羞愧(先确定孩子从几岁开始产生自我意识)
方法:在孩子的鼻头涂上口红,带到镜子前,看能否认出自己
现象:十四个月,不知道镜中人是自己,并跑到另一面去寻找;十七个月,仍旧;两岁和22个月的孩子都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口红,摸鼻子
结论:通常孩子在满两岁前(18个月左右)就会进入具有自我意识的阶段

10、Michael Lewis’s Lab Rutgers University, USA(罗格斯大学梦可路易斯研究室)
“Embarrassment”
目的:研究困窘感是否会伴随自我意识而来
方法:孩子有颜色鲜艳又好玩的玩具可玩,突然研究人员和父亲不停喊她的名字并用手指着他(让人困窘的最基本状况就是成为注目的焦点)
现象:被试1(22个月)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事,羞怯的微笑,并摸着自己的身体(困窘的典型迹象);被试2(17个月)毫无困窘反应
结论:惟有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才会出现困窘这种自我意识情感

11、Michael Lewis’s Lab Rutgers University, USA(罗格斯大学梦可路易斯研究室)
“Pride/Shame”
目的:孩子在何时会感到自豪以及相对的羞愧感,什么事会激发这种感受,孩子又会如何表达
方法:三岁,进行智力游戏,由工作人员控制时间,第一回让他完成智力游戏,全身都显露出对这项成就的自豪;第二回让他无法完成,表情沮丧,不敢看研究人员(有的困窘,有的拒绝接受现实)
结论:惟有在意识到自己的成就与失败时,孩子才会露出自豪与羞愧


二、感情的归属 TO BELONG

1、Louis Schmidt’s Lab McMaster University,Canada(梦马斯特大学路易斯史密特研究室)
“Synchronicity”(共时性)
目的:研究依附是否有生理基础,以及是否与研究人员所谓的共时性有关
方法:12个周的孩子和其母亲各自连接一部脑电波仪(EEG)——监测他们面对相同情感事件反应是否相似,播放令人欣喜的音乐(音乐是可以直接影响情感的语言,婴儿在学会说话前,就可对音乐产生情绪反应),记录的心率、脑部电流活动反应母子的反应相同;播放能激发恐怖情感的音乐,孩子表现出来的更强烈,但是在潜意识里他们出现相同的情绪反应强度
结论:母子之间有共时性(观察多对后发现共时性是良好依附的可靠指标,若拥有良好依附婴儿长大后越有可能适应社会良好)

2、Sarah Mangelsdorf’s Lab University Of Illinois,USA(伊利诺大学莎拉曼格斯朵夫研究室)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Study” 
引子:8月大孩子产生依附行为,随之产生新的行为——分离焦虑症(所有孩子,与学会爬行有关,怕得越远,变得越独立,越怕失去母亲),此时对时间和记忆的了解有限,不知道母亲何时会回来或会不会回来,母亲一回来狠快接受她的安抚(健康依附的另一迹象)
目的:研究婴儿的分离焦虑症会持续多久,到几岁会消失,不健康的依附又有哪些迹象
方法及现象:
14个月,接连经历分离与重聚(目的-激发婴儿的依附行为;陌生人令这个年纪的孩子感到焦虑)研究人员走近,孩子就走向母亲寻求保护,母亲安慰并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玩具上,研究人员试图和他一起玩,反而更紧张抓紧母亲,后来渐渐放松情绪和研究人员一起玩;母亲离开房间,孩子试图跟从,研究人员怎么安抚都没用,悲伤的哭泣——健康依附的表现,母亲回来后,立刻收起泪水,肯顺服母亲安抚的意愿——安全依附型(不安全依附型——重聚会出现愤怒、逃避等反应)
17个月,不怕陌生人,主动与之玩耍,母亲安静的离开,发现后寻找母亲,但是研究人员很快就能让其重新投入游戏(过了分离焦虑症年龄)/研究人员离开房间,留下孩子一个人,不高兴,感觉自己被遗弃,工作人员安慰后,有安全感,继续玩耍
结论:分离焦虑症大约出现在8个月,10到18个月症状最为严重,若为安全依附,会在一岁半到两岁消失

3、Chris Moore’s Lab Dalhousie University,Canada(达尔豪西大学克利斯摩尔研究室)
“Shopping Cart Study”
引子:亲子关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不仅是生理方面,在情感和社会关系上也是。婴儿必须先有自我察觉才会产生自信感,自我感受是成为健康社会人的重要指标
目的:探究婴儿多大时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方法:研究人员在推车后系一个摊子,开始时先教孩子如何推,然后让其把车推到母亲那里
现象:15个月,用力推车,但是意识不到是自己站在摊子上妨碍了推车;14个月,有挫败感后想爬到车上去;16个月,知道与摊子有关,但是无法进一步联系到自己身上;18个月,明白是自己妨碍了推车,从摊子上下来
结论:孩子满18个月,才会有自我察觉

4、Judy Deloache’s Lab University Of Virginia,USA(维吉尼亚大学茱蒂德洛许研究室)
“Scale Error”
目的:研究孩童对于大小的理解
方法:邀请两岁半孩童玩大型玩具,之后换成复制的缩小版玩具
现象:开始惊讶,但是之后玩玩具的方式一点都没有改变
结论:这个年龄对大小的判断非常差,又是情感会超过对自我的知觉

5、Diane-Poulin Dubois’s Lab Concordia University,Canada(康克狄亚大学)
○1“Look At Me”
目的:了解婴儿对性别了解多少,多大才能察觉男女之间的差别
方法:婴儿前方放两个银幕,中间有个喇叭,听到女性或男性的声音,两屏幕上分别出现男性和女性的影像
现象:9个月的孩子能准确的配对
结论:婴儿在9个月时就知道人类有两种性别
○2“Gender Study”
目的:了解婴儿对两性的差异了解多少,人类分成两性对他们而言有何意义,他们对性别有何理解,从多大开始会产生性别成见
方法及现象:研究人员向婴儿介绍一系列物品与活动,一些属于中性物品(红毛猩猩),其他只联想到女性或男性。14个月男孩,研究人员演红毛猩猩在床上睡觉,给婴儿男孩女孩布偶各一个,让他选择一个放在床上,结果他把两个都放在了床上;给红毛猩猩涂口红,他把口红涂到了男性身上。20个月男孩,只给女性涂口红;用红毛猩猩哄小孩睡觉,选择女性哄小孩睡觉。14个月女孩,可联系男性与刮胡刀
结论:婴儿20个月的时候就能根据对周遭的观察形成简单的性别刻板印象,有些女孩大约比男孩早6个月理解男女有别

6、Catherine Tamis-Lemonda’s Lab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Free Play”
目的:记录儿童游戏的发展以了解婴儿对社交互动的理解发展过程
方法与现象:玩玩具皮萨。六个月不知道皮萨到底是什么意义,父亲只能引导其注意摩擦的声音;14个月把披萨和披萨铲当成电话,正能进行这些象征游戏;24个月,母亲帮他切下一块,他就自己玩这个游戏,说述一个故事,连续性行为,假装准备食物,这种游戏直接,以动作为基础,游戏不包含任何情感,没有谈及感觉和人际关系;36个月,相当复杂的象征性游戏,喂食玩具猫,即性游戏具有故事性,且充满感情,发展出以假为真的能力

7、Nathan Fox’s Lab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马利兰大学纳坦福克斯研究室)
“Social Dyad”
目的:研究孩子多大时会开始发展分享与协商等社会概念
方法与现象:2岁两未见过面的男孩,在三种不同的情景下玩游戏,母亲不能干预:○1玩相同的玩具,没有任何互动,各玩各的○2(测试两岁的孩子的合作方式)把玩具拆开,分别给两个孩子,须组装才能玩,两孩子十分茫然;只有工作人员介入知道后,才知道如何合作○3进行分享实验,一个孩子独占脚踏车,另一个孩子不断走动;交换后,第一个孩子躺在地下哭闹,令另一孩子对玩具兴致索然。3岁两女孩,在第二种情景下,知道并能合作(较具有社交能力,理解合作的概念);第三种情景能较好的协调,但是两个人的态度完全不同
结论:分享的概念的形成不仅与年龄有关,与性格也有关系

8、Michael Lewis’s Lab Rutgers University, USA(罗格斯大学梦可路易斯研究室)
“The Present”
目的:研究婴儿多大是会出现自我控制的行为
方法:研究者意图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有件礼物给他但是先不能看),从双向镜观察儿童能克制多久
现象:存在很大差异
结论:自我克制的能力与年龄和个人成熟度有关;与性别有关,女孩比男孩更早学会自我控制

9、Michael Tomasello’s Lab Max Planck Institute, Germany (德国马克布朗研究院梦可托马萨罗研究室)
“Co-operation Study”
目的:研究婴儿到多大才能理解目的式合作的意义
方法及现象:设计一系列游戏目的式合作。研究人员向2岁儿童演示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一个人把管子往上推,另一个人才能拿到玩具),孩子不仅明白玩法,而且知道惟有合作才能办到,并可以要求工作人员帮助他(合作意味着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将木块投入管子,工作人员在下面接,工作人员移到另一管子,不仅懂得游戏规则,也知道请求对方合作。[决策交换,冲突,合作]
结论:婴儿在满24个月时对于某些社会运作基本原则已有深刻理解

三、THE BABY HUMAN感情的交流

六个月,把一切看成一连串动作,几个月后,能看出动作背后的意图。任何移动的东西都会引起婴儿的主意
1、Renee Baillargeon’s Lab University Of Illinois,USA(伊利诺大学莎拉曼格斯朵夫研究室)
“Who Can Fly” 
目的:调查婴儿对人类动作的理解
方法及现象:7个半月。看屏幕,一个盒子,上面有一个球,在左右桌子上移动,在婴儿看来,它们是自由移动的;桌子变短,盒子和球跑到桌子外面浮在空中,孩子感兴趣地看着物体的行动,并不感到惊讶(他没有见过怎么知道会怎样);把盒子和球换成人偶,做同样操作,孩子感到困惑,觉得不可思议。
结论:即使只有这么大,婴儿的有限经验已经告诉他们人不会飞

2、Dare Baldwin’s Lab University Of Oregon,USA (俄勒冈大学)
“Point Light Display”
目的:探究孩子是否看出了,是些有头有尾的不同动作
方法与现象:11个月。首先拍摄一个人在厨房进行连串日常活动,接着把一项活动独立出来,包含两个不同的动作,接着把它抽象化,看不到人、背景、物品,只能看见光点(了解孩子能否觉察两种模式),不断播放这段影片,直到他感到厌烦,将两个动作分开播放,人不感兴趣(理解一个动作是如何开始与结束,及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一个连续动作中途被打断,他感到很惊讶,再看一眼好确定并非幻觉
结论:婴儿在10、11个月,甚至更年幼就知道周遭人正在进行活动时动作会如何开始与结束

3、Dare Baldwin’s Lab University Of Oregon, USA 
“Statistical Probabilities”
目的:了解婴儿能否掌握每日目睹的连串动作模式,并预测这些模式中的动作先后顺序
方法及现象:10个月孩子看研究人员连续做一连串基本动作(含4种可预测模式,每个模式都有固定顺序的3个基本动作),直到产生统计规律,孩子感到厌倦;做三个其中的基本动作,顺序不变,孩子没有兴趣;混合这些基本动作,感兴趣的看(他已经察觉到可预测的动作模式)
结论:专注观察原始模式的婴儿对于混合顺序试验会较感兴趣

3个月,只会在母亲凝视他的时候回馈

4、Chris Moore’s Lab Dalhousie University,Canada(达尔豪西大学克利斯摩尔研究室)
“Gaze Following”
目的:(了解在两岁前婴儿会注意人类动作的哪些细节)了解婴儿多大开始追随大人的目光
方法与现象:研究人员接触孩子的目光引起他的注意,接着把头转向一侧,7个月孩子仍然望着他(对他来说转头表示中断接触,不能了解这是邀他一起去看某东西的表示);10个月,追随并对所见之物十分激动。
结论:9-12个月开始具有追随他人目光的能力

5、Michael Tomasello’s Lab Max Planck Institute, Germany (德国马克布朗研究院梦可托马萨罗研究室)
“Gaze Following”
目的:精确追随目光并分辨出究竟在看什么
方法与现象:12个月婴儿和母亲坐在工作人员对面,工作人员旁边有一人工墙,工作人员看向墙上的星星,孩子爬过去并精确地指出;看墙后物品,爬过去进行探究。
结论:在满12个月之前,不仅能够追随目光,还知道那是一种暗示要他们看有意思东西

6、Michael Tomasello’s Lab Max Planck Institute, Germany (德国马克布朗研究院梦可托马萨罗研究室)
“Object Choice”
目的:探索婴儿是不是真能理解他人用手指指物时是想传达某种讯息
方法:工作人员将玩具车拿出来给18个月孩子看,接着在屏幕后方把车放入一个容器,把屏幕拿走,孩子看见两个容器,工作人员只用手指指向一个桶,孩子爬过去并找出

7、Diane-Poulin Dubois’s Lab Concordia University,Canada(康克狄亚大学)
“Animal/Human Activities”
目的:探索婴儿是否认为有些活动只有人类可以做
方法:同“to belong”第6个试验(14个月,跳墙,人、马;20个月,电话,人、牛)
结论:14个月之前就已经知道有些活动人类和动物都会做,有些活动只有人类可以做

8、Renee Baillargeon’s Lab University Of Illinois,USA(伊利诺大学莎拉曼格斯朵夫研究室)
“Keeping Track of Objects”
目的:查明婴儿对于他人的目的了解多少
方法及现象:设计一个游戏场景在14个月的孩子面前,一个研究者拿起小熊玩,另一个拿起洋娃娃,反复进行多次。然后交换玩具位置,这次第二个研究者先拿起小熊,孩子感到十分困惑。之后,第二个研究着拿起洋娃娃,即使位置不同,孩子仍然感到很安心
结论:14个觉得孩子就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并能掌握他们的目标

9、Michael Tomasello’s Lab Max Planck Institute, Germany (德国马克布朗研究院梦可托马萨罗研究室)
“Unwilling/Unable”
目的:探究多大能够理解不能够和不愿意两者之间的差别,他们对这两种态度的反应是否不同(对别人的举止了解多少,能否从他人的行动中明了其内心意图)
方法与现象:18个月孩子与研究人员做游戏。研究人员拿一颗橡皮球要给他,正当孩子伸手去接,研究人员假装不小心掉了球(表示他没办法把球给他),几次以后孩子就放弃了;然后工作人员假装要把球给孩子,当孩子伸手时,他就故意把手缩回,孩子开始抗议,并不耐烦。
结论:9个月,就能分辨不愿意和不能够之间的差别,并开始理解别人的意愿

10、Diane-Poulin Dubois’s Lab Concordia University,Canada(康克狄亚大学)
“Accidental/Intentional”
目的:探究婴儿何时能分辨他人的意外和刻意的行为
方法与现象:14个月。为让孩子了解试验,研究人员向他示范,按下玩具银幕上就出现影像,然后让他做,成功,明白因果效应后,他很高兴。正式试验开始,工作人员作一个刻意动作,做一个不小心动作,并发出相应的声音(表示兴奋和遗憾),让孩子坐,准确选择
推论:孩子在说话之前就能分辨,并可以为之配音

11、Renee Baillargeon’s Lab University Of Illinois,USA(伊利诺大学莎拉曼格斯朵夫研究室)
“Perspective Taking”
目的:从何时开始知道人人都拥有不同观点()
方法与现象;12个月。婴儿看到两片透明屏幕前方各有一个圆柱和盒子,工作人员反复去摸圆柱,孩子和工作人员都能看到这两样物体,屏幕被移走,并交换两物体位置,工作人员改为选择盒子,孩子困惑;木质屏幕前有盒子(工作人员看不到),透明盒子前有圆柱,工作人员伸手够柱子,反复多次后,移走两屏幕,工作人员摸盒子,并不觉得困惑
结论:孩子在一岁以前就能理解俩人会拥有不同视野

12、Renee Baillargeon’s Lab University Of Illinois,USA(伊利诺大学莎拉曼格斯朵夫研究室)
“Understanding False Belief”
目的:了解婴儿是否了解认识根据自己的信念而行动,而非根据事实
方法与显现:18个月,研究人员玩西瓜玩具,之后把玩具放入绿色盒子,孩子全神贯注的看;第二幕,打开门,把手伸入绿色盒子寻找西瓜,孩子觉得正常;研究人员透过窗子往里看,和孩子一起看着西瓜移到黄色盒子,孩子觉得很奇妙;工作人员把手放进黄色盒子找西瓜,并不意外;关着窗,只有孩子看到西瓜移到绿色盒子,工作人员把手伸进绿色盒子,孩子感到错愕
结论:18月孩子已经了解研究人员不应该知道他所看见的事

13、Michael Tomasello’s Lab Max Planck Institute, Germany (德国马克布朗研究院梦可托马萨罗研究室)
“Attention/What’s Novel”
目的:婴儿多大才能理解哪些事能让其他人感到新奇,他们会用哪些线索来辨识他人的新奇感受,即使他们并不觉得新奇
方法与现象:18个月(会声明自己玩具的所有权,当最终还会让出玩具给他人),与两名工作人员共同玩耍,先给孩子一个玩具,然后三个人都玩此玩具;一研究人员离开,另一向孩子解释,虽然她不在但是仍然可以玩游戏,拿一新玩具给孩子,让工作人员和孩子往第三个人没有见过的玩具;工作人员回来,并对第三个玩具表示惊讶(三个玩具都放入一个盒子),孩子从三个玩具中挑选出第三个玩具
结论:18个月之前,孩子就懂得诠释人们看见新奇物品的兴奋之情

婴儿在两岁之前能够看透他人的心思,在玩假扮游戏时会想象其他人的欲望与目标,然后以象征方式演出,这种想象假扮的能力,显示婴儿开始能对本身与他人进行复杂抽象的思考。在快满两岁时意识到其他人对事物的看法可能与自己不同,有时成人世界事物过于庞大会令他们难以理解

14、Judy Deloache’s Lab University Of Virginia,USA(维吉尼亚大学茱蒂德洛许研究室)
“Scale Model”
引子:房间,物品,大史奴比,所有物品的成比例缩小版。2岁半。把小史奴比藏在小房间的某位置,让孩子到大房间去找大史奴比,完全不知道藏在哪里。三岁大的孩子可以找到,研究人员猜测可能是2岁半的孩子很难在脑中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不同形象。
目的:为证实此推测,要知道2岁半孩子能否在大人帮助下理解比例模型与大房间之间具有对等关系(假定有一缩小机)
方法与现象:告诉孩子缩小机的原理,并演示,其间离开房间,换一小的物体,并发出奇怪的声音,这样的变大变小,只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个影像,他认为这只是一个物体。然后作引子中同样的试验,告诉他是缩小机的作用,孩子找到了(只有这样才能在2岁半的孩子的脑海里呈现两个房间,当他自行达到这一点时就能够进入象征世界)

15、Angeline Lillard’s Lab University Of Virginia,USA(维吉尼亚大学茱蒂德洛许研究室)
“Pretend”
方法与现象:两岁半幼儿坐在母亲膝上面对两工作人员,一工作人员宣布他要吃葡萄干,他直视孩子,嘴中发出声响并作出夸张的动作;之后,另一工作人员也宣布,自己默默的吃,不看孩子,没发出声音,动作缓慢。(可从许多示意要素中看出,哪个是真吃,哪个是假的)然后让孩子选择在哪里有葡萄干,选择正确
结论:孩子明白哪些动作纯属象征性,哪些是真的

婴儿在满18个月之前渐渐开始理解其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许与自己不同,人们会因为不同观点而以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在假扮游戏中,婴儿会利用象征来代表外在世界,也会反过来学会诠释他人使用的象征,经过这个虽弱的初步阶段,人类会发展出强大的能力,包括进行抽象思考、以创造性方式表达自己、沉思关于自身与周遭世界的重大问题以及了解别人。


四、蹒跚学步 to walk

1、Esther Thelen’s Lab Indiana University, USA
“The Treadmill”
引子:婴儿在出生后无法立刻独立行走,在外力协助下,出生两天的一个孩子,有踏步模式,六周踏步模式消失,放在水中,重现,(认为是重力影响了踏步模式),几个月后重现
目的:验证引子
方法与现象:6个月(不会走路须搀扶),放在走步机上,启动走步机,踏步模式出现
结论:踏步模式曾未消失过,因为孩子腿太重,无力的肌肉无法克服重力,踏步模式与生俱来,要发展控制踏步动作的能力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2、Esther Thelen’s Lab Indiana University, USA
“The Mobile”
引子:2个月的婴儿最会的就是踢腿(也是踏步模式,位置不同,可增强腿部肌肉)
目的:探究是什么使婴儿了解他们不规律的踢腿动作能变成较受控制且有意义的动作
方法与现象:3个月,仰卧,腿绑上缎带连接到转动玩具。无意识的踢腿,玩具转动,几次后,他了解了其中的关系,踢腿动作越来越频繁
结论:孩子了解他能控制自己的腿部运动,并能短暂控制自己的环境

5个月的孩子在进行连续几个月的踢腿动作和迷你伏地挺身以后,强化了腿部和背部的肌肉,完成第一次翻身,婴儿学会整合手部和手臂动作所需的时间比学会腿部动作要长。

3、Esther Thelen’s Lab Indiana University, USA
“Reaching” 
引子:婴儿的抓握反射动作也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手可以握紧但不会松开,伸手拿东西需要更好的协调能力,伸手拿东西是婴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首次得以借此与世界积极互动
方法与现象:将孩子的手脚连接到电脑上监测他的动作(了解伸手拿东西需要哪些动作),在孩子面前展示诱人的玩具。4个月(不会伸手拿东西,无法协调手臂动作),伸出手,但是不能完成拿东西的动作,放在脚的周围,方便控制;5个月,已发现伸手拿东西的肌肉模式,能拿到吸引他的东西并用嘴检验;5个月,一只手受限,发现新的策略——将手伸到身体另一边尝试(在5个月之前,婴儿的双手只能往前伸,但这时,能突然学会如何适应不同的情况并发展出新的动作)
结论:手臂有多种不同的移动方式,4个月的孩子手未掌握伸手拿东西的肌肉模式,脚步动作范围小,较易控制,孩子在能够伸手拿东西之前就能先学会用脚(与其它灵长类类动物一样)

伸手拿东西代表婴儿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发生改变,欲望突然产生,开始可以掌握外在的世界,新发现的不断产生刺激脑部越来越活跃。坐起来后,将看得更远。7个月(头重脚轻),躯干肌肉不发达,需手脚并用才能保持平衡坐住,可控制自己的视野——首度觉察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4、Esther Thelen’s Lab Indiana University, USA
“Reaching Behind” 
引子:一旦婴儿坐着时能保持平衡,下一个挑战就是将手伸到任何方向都能保持平衡
目的: 了解这个动作需要头部、手臂、眼睛、双腿同时协调
方法与现象:7个月孩子(刚学会坐)的身体各部位贴有标记(电脑可追踪他的动作,关掉灯后很容易看到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在背后弄一吸引他的玩具,为拿到玩具他的身体需要协力完成复杂的任务——先找到玩具的位置了解玩具是否在他伸手可及之处,举起手臂,稳定头部和身躯,很难整合这些动作,拿到后跌倒;大几个周(充分掌握坐的技巧)稳定头和身躯,转动身体以免跌倒,做出必要调整后伸手拿玩具。

5、Karen Adolph’s Lab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The Gap”
引子:对于刚学会坐及开始爬行的婴儿而言这个世界看来完全不同
目的:探究婴儿能否将他们坐着时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新的爬行姿势中
方法与现象:9个月,孩子坐在缺口的一侧,伸手够另一侧的玩具,逐渐拉大缺口,让他知道越过多大的缺口会使他失去平衡,缺口太大以后,孩子拒绝伸手。相同试验,让孩子爬行,并让他看到缺口,他不知道缺口的含义,误判宽度和深度,一直往前爬;另一9个月婴儿,在爬行时在缺口处受挫,学会了关于缺口的教训,第二次试验时,拒绝爬过去
结论:当孩子没学会一个新姿势后必须重新学习自己的极限

6、Joe Campos La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USA
○1“The Visual Cliff”
引子:如果孩子总是被动的移动将永远无法了解潜伏的危险,因为自己能移动才是趋势婴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目的:探究惧高是如何出现的
方法与现象:把孩子放在视崖上,在一侧引诱,刚学会爬行的孩子(尚未学会惧高),毫不惧怕的爬了过去,已学会爬行几个周的孩子,拒绝通过视崖
结论:惧高的出现与爬行经验有关(惧高与爬行时发展出的周边视觉有关)
○2“The Moving Room”
目的:说明上述试验中的结论——惧高与爬行时发展出的周边视觉有关
方法与现象:将两名爬行资历不同的婴儿放在活动房间(两侧和上方的墙壁可以活动)内,正前方有研究人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集中视线,看他们能不能从眼角搜集信息。刚学会爬行的孩子,墙壁移动时并未注意到(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会误以为是自己在移动);有丰富爬行经验的孩子,反应十分强烈,害怕失去平衡,不断重新调整身体以维持稳定
结论:刚学会爬行的孩子,不能从周边视觉中获得信息,爬行经验让孩子对周边视觉很敏感
○3“The Mobility Device”
目的:为测验是否具有这种可能性——还不会爬行的婴儿也能懂得周边视觉并因而认识高度吗
方法与现象:把几名不会爬行的婴儿放入有操纵杆的玩具车并让他们控制车辆。被试一第一次,虽然拉动操作杆,但不动操纵杆和车子移动的关联,操纵杆反而成了他的玩具。被试二第二次,他知道车子可以往前移动,但是忘了如何操作,尝试多种方式后拉操纵杆,发现车子在移动,再次尝试,并发现自己经过墙壁,动作控制能力给了他这个讯息。几周后被试二刚学会爬行,做视崖试验,不愿越过视崖
结论:驾驶训练使他更注意周边视觉因而了解深度的意义

7、Karen Adolph’s Lab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Cruisers”
○1引子:“巡行”——扶着支撑物挪步,这个阶段的动作可增强孩子的腿部肌肉和平衡感
目的:找出这个阶段的婴儿如何决定何者安全或不安全
方法与现象:11个月,尚未准备好自己走路,已开始巡行。用食物引诱,利用可以抓得到的支撑表面横向走到目的地,直到支撑表面的缺口,尽力逾越,当缺口太大时,改为爬行。
○2引子:巡行的要件是双手,婴儿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所有事物协助自己移动,眼睛盯着前方,利用手引导方向,可借此判断自己能否安全移动,但移动的双脚远离巡行者的视线
目的:探索当脚下有危险时,婴儿会如何反应
方法与现象:这次扶手完整,缺口在脚下,同一个孩子,视线远离地板,用双手引导自己,掉入缺口,拉大缺口,并让他看到缺口(防止掉入为偶然的),他看到缺口并掉了进去
结论:婴儿在学习移动的每个阶段都得重新适应环境

8、Karen Adolph’s Lab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the Slope”
引子:刚学会走路,张开双脚,小步行走一保持平衡,步履蹒跚的前进,还无法协调动作,每走一步都要调整身体的平衡,还要挑战不平坦的路,他们的身体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必须决定何者危险或安全
方法与现象:14个月,他决定如何走过越来越陡峭的斜坡,视他独立行走经验的多少而定,每次新的尝试都需要更多的动作控制能力,坡度增大,他选择其他方式应对,再大就拒绝自己处理,向研究人员寻求帮助;
目的:了解婴儿如何适应突然的快速成长
方法与现象:背负重大自己体重1/4的物体(14个月大的婴儿的最大极限),即使在平地上,也左右摇晃以保持平衡,但并未跌到,20度斜坡,孩子知道危险,但是他很快适应了,然后以增加坡度来模拟身体突然的快速成长,一路走下来,后来因负重跌到
结论:每当婴儿移动的方式产生改变,他们的世界也剧烈变化,这代表婴儿控制身体的方式完全改变且需要大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