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倦神疲: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6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22:19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7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10-27 21:07
  “无射”疯话
  
  王振今认为:周景王铸无射钟是变法,钟上刻铸了变法的纲领“老子文”,所以称为“无射变法”。
  毫无根据,荒唐之极!这不是神话,不是童话,也不是瞎话,而是疯话!
  古代用十二根长短不一的乐管来校音,就是校音器,共有十二个标准音,称为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阴律有六个,称为六吕,就是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阳律有六个,称为六律,就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有时六律也代指十二律,因为六律各有阴、阳就是十二律。无射钟,就是声音符合无射律的钟。
  周景王铸无射钟的事,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和《国语•周语下》。《国语》说是在景王23年(鲁昭公20年,公元前522),《左传》却说是在景王24年,二者相差一年,这就是所谓“传闻异辞”。
  《国语•周语下》说:
  “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
  这话不大好懂。林,大约指十二律中的林钟。因为钟大,所以叫做大林。景王铸无射钟,为什么还要“为之大林”?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解读。
  一说:是铸造无射和林钟两套编钟。无射编钟挂在上面,林钟编钟挂在下面。
  一说:铸造无射,林钟两个大钟。
  一说:一口钟可以发出无射,林钟两种声音,就是双音钟。
  东汉•贾逵注:
  “大林,无射之覆也。作无射,为大林以覆之,其律中林钟也。”
  愚以为贾说为确。他说大林为“无射之覆”,就是把大林钟挂在无射钟的上面,“律中林钟”,就是发出林钟的声音。
  对于景王铸无射,单穆公(单旗)曾进行劝谏。景王还曾问过伶州鸠(伶人州鸠,乐官),州鸠也不同意铸造。单穆公反对的理由,一是劳民伤财。已经铸造了大钱掠夺了百姓的资财,又铸大钟使财政难以维持,财富怎能再增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持续发展。二是从声音上看也不合适。无射声音细小,林钟声音粗犷,两个钟同时敲,听不到无射的声音,而林钟却震耳欲聋。州鸠认为:王整天听这种粗大的钟声,不是要死于心脏病吗?州鸠的话应验了,景王果然在第二年患心脏病而死。
  总之,《国语》和《左传》有关景王铸无射的记载,单穆公和州鸠是从浪费钱财、声音不和谐的角度来说事的,而王振今却认为这是一次变法,钟上刻铸的是“老子文”。他惟一的根据是曲解了《国语•周语下》所记载的伶州鸠的一段话:
  “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
  这话应该翻译为:“第六律是无射。用来宣扬贤哲的美德,为民众树立榜样。”
  古代礼乐并称,音乐常常被赋与政治的、伦理道德的内容,也就是说:每个乐律的本身,就包含着政治的、伦理道德的含义,并不是上面刻铸了什么文件。
  《国语》和《左传》所记单穆公和伶州鸠有关无射钟的言论很冗长,但没有一语涉及到老子和《道德经》;古代经师如东汉的贾逵、三国的韦昭、西晋的杜预等等,在对这些文字的注释中也没有提到老子和《道德经》。春秋人不知道,东汉人不知道,三国人不知道,西晋人也不知道,你王振今是怎么知道的?
  关于无射钟的下落,当代经学大师杨伯峻有过考证。他说:
  “景王初铸于王城,敬王移之洛阳。秦灭周,徙于咸阳,汉至晋常在今西安市。及刘裕(东晋)灭姚泓,又迁之于今南京市,历宋、齐、梁、陈,其钟犹在。东魏(北朝)使魏收聘梁,收作《聘游赋》,有云‘珍是淫器,无射高悬’,即是钟也。隋开皇九年平陈,又迁于西安,置之于太常寺,至十五年,敕毁之(敕命销毁)。”(《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一年)。
  由此可见,这口钟从春秋时代的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到隋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经过1117年,其钟尚存,开皇十五年才由隋文帝杨坚敕命销毁。在这1000多年当中,帝王将相、方家名宿、文人雅客等等见过这钟的人不在少数,怎么没有一个人谈到上面刻了“老子文”?生在2500年之后的王振今有何慧眼,竟看到上面有“老子文”?
  总之,周景王铸大钱,铸无射钟,都是掠夺民财和劳民伤财的事,并不是变法或改革。正如单穆公所说:
  “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国语•周语下》)
  (三年之中就做了两个使民心离散的器物,国家可就危险了!)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879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