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随波逐流初音:90.4%受调查中国公民不满海洋权益维护现状(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06:44
90.4%受调查中国公民不满海洋权益维护现状(图)   文章提供 于 2009-5-1 13:32:28 (北京时间: 2009-5-2 1:32:28)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1433年,明宣宗下达了严厉的“禁海令”,禁止沿海居民从事外贸活动。约有千余艘船舰的明帝国就这样放弃了海权,告别了大海。这意味着海洋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下坡路。

  近六百年过去了,中国人还会把后背对着海洋吗?

  从2009年4月6日开始,《国际先驱导报》联合凤凰网、新浪网和天涯社区进行的联合调查发现,与中国海洋权益被侵犯的现状相比,中国公民的海权意识正逐渐走向成熟。

  在这项于4月23日中国海上大阅兵前夕截止的调查中,有4.4万多人踊跃参与调查。一位参与调查的网友说,“中国人应该加强海权意识,增加海权知识,明确维权战略,坚定维权意志,提高维权决心,增强维权实力。”

  海权观念与西方差异大

  海权,这个几年前仅限于国内学术界的词汇,如今正在走向时髦。本报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就曾经表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19 世纪美国海军战略学家马汉甚至声称“海军即海权”。国防大学海军少将杨毅对《国际先驱导报》指出,“中西方对海权概念理解上的差异表现出双方战略文化的差异。”海权观影响海洋战略,西方扩张性的海洋文化注定了其对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内敛带有更多和平的色彩。

  有国内学者指出,以强调海军力量和海上控制为主的观念是传统的海权观,而认为海军力量、海上安全同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科技并重的观念则是新的综合海权观。无疑,此次中国受调查者的海权观走在了世界潮流的前沿。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中国自始至终都面临“海陆分裂的二重国家性格”,这在明清之际表现的尤为明显。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拓展海外市场,更没有侵略的目的,不惜耗费财力却只是为了施展“天国的恩惠”。

  对此,一名来自福建三明的网友结合近代中国遭遇的海上侵略评论称,“一个开放性的海权观,要比十支航母编队更有价值。”而在本次调查中,只有不到1%的受调查者接受“中国传统上一直是陆权国家,所以没有必要提倡海权观念”的看法,而99%的受调查者都认为海洋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中国有必要提倡海权观念。


建设强大海军被相当多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最好方法。图为2009年2月21日,“广州”号导弹驱逐舰赴巴基斯坦参加多国联合军事演习

  维权意识并不差

  在2001年4月,网络上一篇题为“这就是中国的海权意识?”的贴文认为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和满清时代一样无知,曾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如今,形势正在发生好转。本次调查显示,64%的受调查者承认中国人有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而持有“最近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海洋争端和侵犯事件与我无关或不足为患”观点者只有4.2%。

  一位在凤凰网上参与调查的网友APNIC评价称,“近代中国的敌人都是从海上打进来的,建设强大的海上长城,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心声。”从其他一些受调查者在评价中也表达类似观点来看,近代史上的耻辱其实已经为中国公民海权意识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海权受侵害的事件则进一步唤醒了这种意识。

  2009年2月1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该法案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中国外交部提出严正抗议,指出中国对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从本次调查来看,这起争议经媒体的大量报道,引起的绝不仅仅是对这起侵权事件本身的关注:57.3%的受调查者称,在知道菲律宾立法夺取中国岛屿的新闻后,持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而36.3%的受调查者则开始对如何维护中国海洋权益这个话题感兴趣,或有所思考,或与人探讨。

  知识储备和行动力不足

  不过,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得知菲律宾立法夺取中国岛屿之前,23%的受调查者表示从未听说过黄岩岛;而接近80%的受调查者不知道黄岩岛的正确位置,仅有19.7%的人知道黄岩岛属于中沙群岛。事实上,早在1279年,中国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量”时,在南海的测点就包括黄岩岛。

  对于导致出现很多国人不了解黄岩岛的原因,48.5%的受调查者指出课本没教过,而33.2%的受调查者指出国内的书从来没有讲过这些。

  有维权意识,但是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在调查中较为明显。比如对西方奉为历史教育经典著作的《海权论》,九成多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阅读过或从未听说过该书。

  维护海权更需要行动力。中国海监东海总队高级工程师郁志荣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人维护海权的行动力与日韩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韩国的国力、尤其是海军实力与日本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韩国国民的海权意识和行动能力都很强,这保障了其在“独岛”争端中处于优势地位。当然,专家也指出,行动力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

  威胁一定程度来自自身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海洋开发进程的加快,中国同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国家纠纷日益加剧。那么,中国海洋权益的真正威胁来自哪里?

  调查显示,53.1%的受调查者认为威胁来自外部,其中32.4%的受调查者认为威胁来自“担心和遏制中国强大的势力”,20.7%的受调查者认为威胁来自“与中国有海洋划界争议的国家”。46.9%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

  郁志荣则同意后一种观点,海权意识是加强海洋管理的前提和原动力,“对中国海权最大的威胁来自我们自己,来自我们海权意识的淡薄”。

  “海洋不但有丰富的资源,更系有国家的安全。所以,要有强硬的态度来维系海权。绝不妥协”、“中国不称霸,但更不能允许他国在我国土称王称霸!”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应该以强硬的态度对待它国侵犯中国的海权的行为,但并不主张对外扩张以谋求海外霸权。


维权意识强烈 知识储备不足 呼唤强大海军


  对海洋维护现状不满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4%的受调查者表示对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的现状不满。调查发现,受调查者最为关注南海争端,“按照50年的期限,在2020年9月前,如果中国不能控制这些岛屿的话,将意味着主动放弃对它们的主权”。

  受调查者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国防大学的孟祥青教授就指出,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近一半存在着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情况非常普遍。中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8个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了无理要求,这涉及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至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途径,54.5%的受调查者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和统一高效的准军事力量”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最好方法,26.6%的受调查者认为“国家需要制定明确的海洋战略”。因此,中国海军的建设,尤其是航母的建造备受关注。

  当然,也有极少数受调查者指出应该“建立强大海军打垮周边侵权国家”。对此,杨毅认为,中国维护合法的海洋权益固然需要发展强大的海军,但提高海权意识、解决领海争端并不意味着武力对抗,过于强调武力手段,将加剧地区安全困境。也有部分受调查者认为,除了发展海军,维护海洋权益还需要制定明确的海洋战略、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等综合手段的运用。


  中国公民的海权意识已然觉醒,但孕育其走向成熟的环境尚不具备

  如今,谁人不知黄岩岛的重要,但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黄岩岛的准确位置呢?这是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暗流潜涌,正遭遇相关国家“温水煮青蛙”式的蚕食。维护海洋权益固然需要行动,但再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在呼吁国家加强应对的同时,需要转换的还有公众的海洋意识。

  让“海洋”走进课堂

  “中华世纪坛只铺了象征960万平方千米黄色国土的960块砖,在中小学生的地理教科书里至今找不到我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主张的管辖海域。”中国海监东海总队高级工程师郁志荣认为,中华民族因为海洋意识淡薄而丧失了许多机遇,为此吃了不少亏。

  然而,在近代同样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了国门的日本却是另一番样子。“应该说日本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最大受益者,马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们颇为封闭的岛国根性世界观。日本的未来取决于海洋,这是每一名小学生都会接受到观念。”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佐藤俊彦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日本政府之所以多次顶住国际舆论的压力执意捕鲸、并在中小学推广免费午餐鲸肉,也有让国民时刻不忘海洋“恩泽”的含义。

  日本的海洋公益活动更是办得有声有色。除各具特色的水族馆、海洋馆等设施之外,每年7月份的第三个周一是日本法定海洋日,其主旨是感谢海洋的恩惠,祈祷作为海洋国家的日本的繁荣,“我们缺乏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国土交通省会和海上保安协会等,还会举办向公众开放海上巡视船等活动,并且让民众亲身体验海上监视艇、警备艇。

  对此,佐藤指出,一百年来日本政府其实一直在竭力追求海洋国家的身份,“这些礼仪化的活动是强化国民海权意识的最佳通道”。

  有分析指出,没有对海洋热爱就不会有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和战略。让人欣慰的是,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唯一综合性海军博物馆准备年内开工扩建,该馆将成为促进海洋文化海军建设与学术研究、普及海军知识和加强国防教育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群龙闹海”亟需整合

  “国内海洋研究机构不但鱼龙混杂,而且机构林立、各自为战,没有发挥出整体的效应。”大连舰艇学院从事海洋政治研究的林教官对《国际先驱导报》指出,这些专门性的海洋研究机构自身就非常脆弱,又有什么能力去普及海洋知识、引导民众的海权意识?

  林教官指出,一个国家公民的海权意识水平取决于国家的海洋科研实力,“海洋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领域,一个不具备基本的海洋科学常识的人,他对海洋的认识注定是停留在大海浩瀚或波涛汹涌的层次上,不会有真正的海洋意识”。据介绍,日本官方背景的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在人力、技术、仪器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与民间机构互动形成了一套海洋产学研系统。日本海洋科研机构也承担了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社会责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中国海洋研究机构广泛分布在教育部、交通部、海洋局、气象局、海关等多个部门内部,“群龙闹海”难以形成大兵团作战的合力。此外,海洋科研过于侧重水产养殖、矿产开发、航海测绘等传统的技术领域,在海洋政治研究、海运管理和海商法等社科研究领域则非常脆弱,“以致每次发生国际海上权益纠纷时,政府和企业都要满世界的‘悬赏’找专家咨询。这些机构本身的工作都应付不过来,就别提承担提高公民海权意识的社会责任了。”

  海权意识呼唤理性思维

  “近代中国屈辱史,很大程度上来自海洋,目前,我们的安全威胁来自海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中国所属海域连续遭到周边国家的蚕食。

  在中国生活近四年的佐藤俊彦认为,中国人并不缺少维护海洋权益的热情,缺乏的是总体的战略和理性的思考。“每次同周边国家发生海域纠纷时,都会引起一片愤怒声,但却很少采取有效的行动。中国民众对强大海军和航母的追求也近乎痴迷。”佐藤表示,他非常理解中国民众的心情,但不能过于迷信武力,强大的海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日本可谓是前车之鉴。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佩里舰队叩关后,日本就制定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海洋战略,但正是这种陷入狂热的海权思想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专家指出,中国应该有一种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海权观。

  而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也不只一位专家提出尽快确立明确的国家海洋战略,这将为中国国民海权意识的引导提供“指南针”。

  什么是海权论?

  海权论是美国海洋历史学家马汉在19世纪末创立的理论,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提出如欲发展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力。地理位置、地形、国土之大小、人口数量、国民性、以及政府的政策被认为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海权论的提出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根据马汉思想集结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很早就被引介到中国,但中国学界更习惯使用海洋权益或海洋权利的概念,强调依据国内外法律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摒弃海权论中过分强调权力控制和领土扩张的霸权主义色彩。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