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超宇宙2舅子101:捕捉“文眼”,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34:22

 

捕捉“文眼”,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以落实课标的要求,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呢?我认为要从捕捉“文眼”着手,善用“文眼”,以整合教学,从而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反复阅读,捕准“文眼” 

    “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结构的衔接点、主题的凝聚点、情感的升华点。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如何才能捕准“文眼”呢?我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一) 潜心读文,明主旨

    对于一篇教材,我总是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真正领悟文章的主旨,以期在教学中因学而设,顺学而导。

    (二)静心思考,捕“文眼”

    读过课文明主旨后,接着我会思考“文眼”藏在哪里?而找“文眼”,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条途径:

    1、从标题中去找“文眼” 。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其题目“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就是“文眼”。  

    2、从课文的开头去找“文眼”,如《詹天佑》,课文第一自然段“爱国”就是“文眼”.

    3、从课文的结尾去找“文眼”,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眼” “了不起”则在文章的结尾. 

    4、有些“文眼”则是较为隐性的,不在课题或是开篇时就表露,也不在结尾呈现,而隐藏于课中,只有当你通过反复阅读了解大意,领会主旨,用心捕捉,才能发现。如《鱼游到纸上》主要是通过对青年看鱼、画鱼时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突出了他“爱鱼到了忘我境界”。文中那句话或是那个词能充分体现出这样的主旨呢?当我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读课文时,“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句话中的“忘我”,跳进了我的眼帘。“忘我”就是这课的“文眼”。因为青年看鱼时“忘我”——“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青年画鱼也是“忘我”的——“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了一体了”;“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所以,我就以“忘我”这一“文眼”来整合课堂教学。

    寻找文眼,就是探寻作者思路,潜心读文,深入文本的过程。在反反复复地阅读文本中,对作者通过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的所谓“文眼”,就能够抓准用活,从而更好地整合教学。

    二、善用“文眼”,整合教学

    “文眼”一旦捕捉出来后,我就会以“文眼”整合40分钟的课堂教学。那怎样用好“文眼”,以统领教学的全过程,达到高效、优质呢?

    (一)用“文眼”理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很多方法,充分利用所捕捉到的“文眼”的辐射作用,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月光曲》,写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从表面看,源于他在散步时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但从深层次看,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是他有颗博爱、敏感的心。他有颗博爱的心,所以他被穷兄妹热爱音乐所感动;他有颗敏感的心,所以他为清幽的月光所感动,即兴创作出经典之作《月光曲》。“感动”,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是“传说”的精华。因此,把“感动”作为文眼,用“感动”去串起关键词句段感悟、品味、朗读,能更好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悲痛”,是全文情感的聚焦点,鲁迅的逝世,悲痛的不仅是他的亲人,还有“数不清的”“各色各样的人”。“悲痛”,是全文的情感的聚焦点。上这一课,学完第一段,就以“还有谁悲痛”为问题,直接切入“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的教学,引导体会鲁迅先生的“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人格。

     (二)以“文眼”会主旨

    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以“文眼”领会文章主旨,牵一发动全身,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以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着重讲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在讲修路过程时,着重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他爱国精神与卓越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在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时,着重说明,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再如《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作者借“给桃花心木浇水”这件事来说明一个育人的哲理,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其中,“不确定”这一词语是“文眼” ,育苗人“不确定”地给桃花心木浇水,是为了使树苗的生长能适应老天爷下雨的“不确定”;提高生存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孩子才能适应生活的“不确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抓住“不确定”这一词语教学,能“牵一发动全身”,由事及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通过抓住“文眼”,不仅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更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地读文探究,从字里行间中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透“文眼”悟习作

    通过以“文眼”来整合教学,不仅能使阅读教学有着整体性,显现出课堂

高效,更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文意”的同时,领悟“文言”。做到“言意兼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搭石》一文以“ 一道风景 ”为“文眼” 来设计教学,统领教学,在教学时,我让学生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哪些 美的风景,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进行品读。在品读时,既是引导学生感悟乡亲们的美好心灵,更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如何将“一道道风景”写具体的,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仿写作文。这样,学生不但在“文眼”的统领下,完成了阅读教学的要求,更是透视“文眼”感悟写作方法,做到“以文达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更加突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三、理解“文眼”,体会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是用词才能达意。而在众多的词语中,用来表达文章主旨的那个词语——“文眼”的教学尤其重要。对于这种词语的教学,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词语手册理解词语意思,假如是这样,学生获得的仅仅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词语。因此,对于这种词语的教学,得放在文本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而这种理解不仅只是词语的本义,更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蕴含着的更为深层的含义。如,《伯牙绝弦》一文的“文眼”是“知音”。对于“知音”的本义,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好朋友”、“知心好友”。当学生围绕“知音”进行学习时,也很容易会找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等语句进行品读、体会。当教学的层面只停留在此,“知音”还是“难觅”。所以,我深入语境,让学生品读课文的两处“伯牙念,钟子期得之”后,想像“伯牙鼓琴,志向何在”的丰富的琴弦之音;想像“钟子期必得之”的通晓琴音之外的鼓琴者之心境。这样,让学生走进了文本,与伯牙一块儿低吟,“良朋皆有,但知音难求”;与伯牙一起哀痛,“世再无知音”。并进入了伯牙之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通过这样的教学,在全面把握“知音”意思的同时,让“知音”在统领教学的过程中,具体化、形象化和情感化,让“知音”的意蕴裹着浓浓的情感,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因此说,“文眼”,可以帮助我们统领全文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了整合,从而达到了优化,高效。而在借助“文眼”体会文章的主旨,升华文章的中心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对“文眼”理解的丰富性,让这些承载着“文眼”作用的词语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总之,我认为“捕捉‘文眼’,整合教学”,是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方法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表现出思维更活跃,表达文章的主旨更明确,且在习作的描写中做到了具体化。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更扎实地落实了重点词语的教学和习作的范文引路。让40分钟的课堂,呈现出多元化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