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man20150517:社会发展的三种模式:美国模式、欧盟模式、中国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5:47
社会发展的三种模式:美国模式、欧盟模式、中国模式作者: gulumufox   发布日期:2006-2-02

 

《序》

 

目前世界社会发展存在着三大模式,即美国模式、欧盟模式和中国模式。所谓模式,是指它在经济、政治的社会发展上,已经形成固定或比较固定,比较成熟的发展形式,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如同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或不断的完善中。除了这三大模式之外,在世界的其它地区还有不同的,相似的模式,甚至新的模式的出现。

应当说,这三大模式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和中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欧盟则是国与国联合发展的模式。三大模式各有特点,也有共同点,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三大模式的发展,以及世界其它国家模式的发展或者相互的借鉴,都会促进全球化的发展,对实现世界大同有着积极的意义。

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一个公正、合理、民主、自由、生活富裕的社会,人类的社会发展理念是共同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人类要求在确保人的尊严和人权基础上,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共同享受民主自由,共同享受经济财富,共同享受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同享受人类一切进步成果。这种共同的要求及其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大模式,以及还有可能出现的不同模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人类对实现幸福社会的积极的、不同的探索。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开拓前进。已经形成的三大模式会对各国产生有益的参考,当然它不能强加于人。任何有益的东西都要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和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果。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拉里?莎莫斯所说:“没有什么能取代判断——你是永远不能从某种模式中得到答案的”。

 

《美国模式》

 

美国建国历史在三大模式中是很短的,但它形成模式却是最长的。美国1776年7月4日建国,人口2.92亿,国土面积9,372,614平方公里,地处北温带,地大物博、物产丰富。200多年来,初期经历过南北战争,此后一直处于稳定的发展中,成为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在经济上美国的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3(全世界生产总值30万亿美元,美国占10万亿美元);在政治上比较成熟的人民民主制度,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军事上是世界各国无以匹比的。美国是当代世界唯一超强的国家。

美国模式,最主要的是:

一、从一建国就建立了,并不断地完善着人民民主制度。北美大陆的欧洲移民、从欧洲带来人民民主的思想、建立美利坚合众共和国,就是为了美国人民的福祉,让人民享受民主、自由和幸福,离开为了人的民主自由和生活幸福是违背人理性和社会发展的。所以美国在1776年还只有13个州的时候通过的《独立宣言》,一开始就明确要建立一个民主政治的国家。民主政治表现在:①坚持人人平等,没有平等就谈不上其它权利;②保障人民的人权,即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民主权利;③政府服务于人民;④依法治国,实行分权,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权力;⑤权力和义务相当,等等。这一切都体现在宪法中,而民主政治的实现则有赖于对以上原则的法律保障制度。

(一)美国人民民主制度的第一个特点是:美国有一个1778年制订的至高无上的人民民主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不仅是世界上最成文的宪法,而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二百多年来始终坚持维护的宪法,迄今宪法修正案只有27条,其中11条是补充人民民主权利和保证人民民主的实现。

美国的人民民主制度最为宝贵和突出的就是这个保障人民民主的至高无上的宪法。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如何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一切职能都要从属于这个主体、这是现代化的宪政必须具备的,宪政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掌握国家的公共权力。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宪法,但有宪法不等于是现代化的宪政,不等于就是从属人民的。一个国家是君主立宪、是阶级专政立宪、是人民民主立宪,都体现在宪法的内容上,既或是宪法上倡言人民民主专政,但君主专政、总统或领导人及其政党专政,都不是现代化的宪政。

美国一建国,制订的宪法就开了个好头。欧洲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制定一个真正的人民民主宪法。美国宪法最大的长处是一切个人和政党都必须置于宪法之下,总统也不能超越宪法之上。宪法规定总统及地方最高行政首长都由人民普选,“公民的整合”正是通过普选与民主宪政实现的。宪法的核心就是人民民主,宪法要求制定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美国宪法认为,民主、自由和法制的观念不能分割,正是人民民主和服务于人民利益的法制创造了和谐、创新、道德文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经济、科技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人民民主最发达的国家,尽管它还没有达到完善,美国基本上实现了主权从属于人民的理念。美国总统的权力很大,但美国总统屈从于人民,而那些也有宪法而实际是阶级集团专政的国家,军阀政客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只是从属于领导人和政党、集团的屏幕。

1941年第31任总统小罗斯福(FranKin?Roosevele)在就职演说中说:“国家的寿命并不取决于年代的久远,而且取决于人们精神的生命力。……只有民主才能谋取到开明意志的全力支持,只有民主才会建立起一种无拘无束的文明,它能够在改善人类生活中取得无限的进步。……对民主的热望,并不只是人类历史上新近出现的阶段,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历史。”民主就是民为主,主权在民,具体说民主就是一个个的人。美国的民主是国家为每个人而存在,不是个人为国家而存在。总统和各级首长是人民选出来的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父母官和主宰。国家和个人不是没有矛盾,但不是对峙的力量。宪法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有了民主才能保证人民的一切。民主、自由,是人生而俱来的权利,人没有民主、自由,是社会造成的。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也应该进一步说:“人应该有自由”。人类社会就是人类,一切都应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柏拉图曾说:“那些加到人身上而无关人性的东西,都不称作人所有的,它们无权要求从属于人。人性对它们并无保证,它们不是人性的目的”。人生而自由是天赋的,但人的权利受社会历史的制约,人权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色彩,扭曲了人的自由。人们要求保障人权,正是因为人们许多人权还没有得到,所以要制订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

美国实现了民主普遍性原则,民主已不是代表着某些党派、某些群体的利益,而是代表着全民的利益。

围绕人民民主的宗旨,美国宪法规定人民通过普选和代议制实现人民民主的权力,代议制民主将是民主制度的一个长远形式,当然它不一定是最完美的形式。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永远都会存在,但不能界定代议制就是完全的民主。代议制民主必然以普选的民主为基础,这才是走向真正民主的途径。世界上代议制制度的国家很多,但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民主。民主制的核心是人民有权直接选举自己的领导人,选举他们的代表。一人一票是美国民主选举制度的基石。美国一人一票选举总统,但选举人团制度实际是对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度的损害。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不止一次普选票多于选举人票而总统候选人落选。2000年总统大选,戈尔比小布什普选票多而选举人票少而落选。由于宪法的规定,法院的裁决,小布什当选第44任总统。选举一定局,戈尔即表示要“相忍为国”,“以兄弟之爱荣耀美国的美与善”;小布什则表示要尊重彼此歧见,衷心合作,总统是为全国服务,不为一党服务。全美人民都在这场大选中经受了考验和鼓舞。美国人认为这次大选僵局,暴露出的选举制度、投票程序、计票程序,以及计票设施都需要改进,应当使公民一人一票真正成为公民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这次僵局并没有造成对美国民主理论、民主制度的破坏。相信未来美国会有更完善的人民民主选举形式。

围绕人民民主的宗旨,美国人都有持不同意见的权利,但不能违背宪法的原则。美国民主对人民的言论、结社、出版、游行示威等的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它既是人民的权利,是人民对政府的监督,也是政府更好管理国家的重要渠道。罗素在《人类的未来》中说:“我站在美国这一边的理由是……我放在心上的就是以下这些事情,思想之自由,研究之自由,讨论之自由……。”人民不敢说话,反映了人民对政府和领导人的信心不足,这正是国家的真正危机。人民的自由权利,使得一切在公开的、全民的监督之下,以减少政府和官员的失误,从根本上捍卫国家的利益,保障国家的安全。政府有权对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法处理,但政府无权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国借口限制人民发表不同的言论。人民进行民主自由和政府约束民主自由的行为不能超越宪法、法律的表达。

(二)美国人民民主制度第二个特点是:有一套制衡权力的机制。人权是美国宪政的精髓,分权是美国宪政的架构。分权的目的是为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和滥用权力,侵害人民的权益。民主制度的国家必须将权力分开,互相制衡,才能避免专制的发生,人民民主权利才有保证。美国开国制宪会议就以限制个人或集团成为垄断权力为目标。

三权分立,主权在民是美国宪政架构的实质内容。立法、司法、行政互不隶属,相互独立、相互制约,达到彼此平衡,这样就可以防止出现独裁和暴政。这种三权分立的制度也称牵制和协调制度。美国开国的宪法制订者,以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的分权说为依据,在于绝对尊重人民的主权。

立法部门主要是国会(议会),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议会包括众议院和参议院。议会以多数表决制通过的立法即法律,所有部门都要执行。立法权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体现立法权在民。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它的脑,引起各部分之运动者,脑可以麻痹,而人仍然活着。但心脏一停止作用,动物即死。”

行政(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也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由人民选举产生不由议会产生,定期由选民和选举人团选举产生。美国总统向国会报告工作,但无权解散国会,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可以行使否决权,并有权召开国会紧急会议。总统的命令与法律同等效力。总统直接任命各部委首长,但要经过国会的认可,部委首长要接受国会的述职听证。

美国总统选举,每4年进行一次,凡年满35岁,生来就是美国公民的人均可竞选总统。宪法规定,总统任期可连任两届,即8年。二战时鉴于大局的需要,人民的积极赞同,小罗斯福竞选连任到第三届,但不久就去世,宪法仍规定总统任期只能两届。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任期过长政绩不思进取,也为了防止最高职务的终身制。这也是开国总统华盛顿带的好头,华盛顿坚决拒绝连任。人民民主就是要使掌权者的任期有限,并有赖于全体国民的认可。

美国总统的权力很大,但他受到宪法、国会和人民的制约。由于是人民选举产生的,美国总统最怕的是美国人民,因为他是人民的雇员,而不是人民的主宰。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职时说,总统的职责是:“将其认为必要而且适应的措施提请你们(指人民——作者注)考虑”,他说:“国家的政策将奠定于个人道德并且始终如一的原则之上……因为真理告诉我们:在经济与自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朽的结合——美德与幸福不可分;责任与利益不可分;诚实高尚政策的准则与民众繁荣幸福的真实回报不可分,他宣布“维护自由的圣火与维持共和制政府的命运这两件事全掌握在美国人民自己手中”。在美国,只要有能力和人民需要,符合宪法规定,不受职业限制,既或年龄大些,只要人民选他,一样可以被选为总统,如第40任总统里根(Ronald?w?Reagan),1981年就职时已69岁,是美国总统中年龄最大的总统。美国除大法官外,总统和所有官员不存在终身制和变相的终身制(易职为官,易地为官,挂名为官等),所以美国没有越积越多的权力层和权力咨询层。权力终生决不是人民需要的人民民主政治。美国总统的竞选,实质是自荐或一部分国民的推荐,让人民自主的选择,每个竞选者总是要提出更优的治国方针和说明他当选后的施政方针比较明显地与前任不同可以更好的为人民利益服务。这就促进了国家管理的发展。总统上台,执政不佳,人民有权不选他;有严重的错误,人民和国会有权弹劾他,罢免他。平民也好,总统也好,触犯法律和道德准则,要受到人民的评判和法律的诉讼,尽管总统可以享受豁免权。如31任总统尼克松(Richard?m?Nixon)的“水门事件”,不得不被迫辞职;42任总统克林顿(Willam?Clinton)因绯闻案而受到查询。

美国司法自成体系。美国联邦法院下设11个上诉法院,州、市、县各级法院不隶属联邦最高法院,只有地区法院是联邦法院的基础法院。所有法院不受立法、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挥,这就保证了司法的公正和有权威。在美国,只有法官是终身制,经立法部门(国会)认可后,由总统任命。对案件的判决实行多数判决制。

美国的政党政治,是从属于宪法原则的、政党政治是人民还没有完全成为主人的历史现象,尽管它是历史的长期的必然现象。美国的多党制是宪法规定的,但实际运作是两党制。多党制的好处是政党彼此竞争,一切竞争为了讨好人民,这样就会在治国上吐故纳新,具有生命力。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及其他政党推选的总统候选人首先是在自己党内的竞选,而能够参加总统竞选的实际只有民主、共和两党的得票最多的总统候选人,两党的总统候选人通过竞选演说和辩论提出与前任总统更好的或不同的施政纲领和政策,让人民去选择,当然只是大同小异,不管哪个总统当选,纲领和政策仍然是宪法规范的根本国策和价值观的延续。但新的纲领和政策总是弥补了前任的不足和弱势。多党,实际200多年来一直是两党竞争的机制,对人民和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人民接受它,认为它有好处,两党政治就会存在下去。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不在于政党的多少而在于国家的制度和政党的性质。民主政治的根本内涵就是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所有政党都应在人民的监督之下,即在人民制订的整个国家行为规范总则——宪法的领导下为人民的利益服务。说美国是世界上人民民主比较好的国家,原因就在于政府政党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在宪法之下行为。所以美国不存在军事政变、宫廷政变,不存在企图根本改变国家政治制度的野心家,不存在至高无上权力的独裁者。美国两党政治也常有不按民意行事的情况,腐败行为仍然存在,但始终没有超出人民可以控制的范围。一个总统违反宪法或者道德腐败,违反民意,就会受到人民公开的反对,人民群众依宪法赋予的权力,使总统就范,使他下台或在任期内成为“跛脚鸭”总统。

(三)美国人民民主制度的第三个特点是有比较完善的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人民民主的法律和措施。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人民对人权的诉求与管理者的责任往往是有冲突的,但有个规范的合理的尺度,这就是法律和道德。大家有了共识就会使法律保障人权,人权尊重法律。美国不是没有人权问题,有些还很严重。但它不表现于政府,政党过多过分地对人们民主自由的干预,而表现于社会群体的认知问题,如种族歧视、枪支管理等。所以美国国内的人权,从法律和道德来说是保证了的。美国的人权状况是比较好的,这也是美国政府错误的以自己的人权状况去干预别国人权问题的原因之一。

保障宪法的实施和保障人民民主的权利,首先是人民有权选择领导人的机制,这主要是竞选、监督、弹劾与罢免。第二是依法治国。美国的法律是世界上最多的,几乎一切都靠法制。第三,实行文官制度,对官员有规定的任期,一般官员实行聘任制。美国服务于公务的文职人员也叫“政府雇员”,是法定身分的职业,其职位、地位、待遇用法律来保障,这就是公务职业化,制度法律化,配置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业绩考核化,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用人者和被用者以契约形式履行职、责、权,享受应得的报酬,美国的文官制度保证了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第四是法律和道德的结合。一个社会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有良好的运转机制,必须具有经济、文化、道德、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谐的构成,道德和法律对人们不良行为的制约是最有效的制约。如政府官员的各种腐败,以权谋私等,要根本解决这样的问题,既要靠法律,也要靠道德,无论法律和道德都体现人民的监督。美国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管理上实行三权分立,这就防止了权力在某一方面过分集中,加上政府官员不拥有对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分配权,官员流动性强,不存在不能胜任或腐败而易地为官,还有监督、听证会审查等立法的制约,考核制度的制约,以及新闻媒介无孔不入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防止腐败,在制度上是健全的,监督上是有力的,在成效上也是稳定的。在美国只有财产可以继承,权力不存在继承。父亲当总统靠竞选,儿子当总统也要靠竞选。平民、演员、律师、议员,只要符合宪法规定的条件,都可以通过竞选当总统。对总统、官员出现不良的道德问题就是卓有业绩,也要受到法律制裁。第五是人民的监督机制比较完备有力,监督是制约腐败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新闻媒体的监督,对民意的调查、选举的监督,听证会的监督,法律的监督等等,平时大量的是法律的、新闻舆论的监督,这就迫使美国政府要有比较高的透明度,以便使美国人民有更多的条件了解监督政府。第六是工会的作用。美国的工会是独立的,是企业、政府机构、院校中政治、经济利益的代言人。工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有权捍卫职工利益,组织谈判、罢工,和雇主进行斗争。美国工会的作用也是协调劳资关系,协调政府机构。院校等组织与职工关系比较和谐的重要的一环,也是重要的监督机制。所以在美国企业、政府部门和院校的雇主们绝不敢轻视工会忽视职工的利益。

美国建立起的一套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和人民民主的监督机制,可靠的保护了人民的利益,比较和谐的处理了社会不同人群的关系,保障了人民的团结、国家的巩固。美国200多年来为争取人民的利益、表达对政府某些政策的不满示威游行经常出现,但没有出现为了推倒政权而举行的大规模群众活动,因为人民信赖自己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政府根据人民的意愿和法制管理国家。依法治国是人类政治史上的一条基本经验,而法治的核心是人民民主制度,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

二、从一建国,美国就建立了富有活力的经济运行制度。

美国建国200多年,有约100年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十九世纪初,人口7600多万,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5%;21世纪初人口增长到2.92亿,经济增长率接近4%,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全世界生产总值30万亿美元,美国占了10万亿,即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政治、经济的本质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美国虽然也还有相对贫困的人口,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富裕的。

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发端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美、法、德、日等国利用产业革命的技术和经验,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先后实现了工业化和机械化。西方先进国家现在不只是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而且正在走向现代化的更高阶段。美国的现代化使经济得到更强劲的增长。半个多世纪,美国基本上摆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率,在此之前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非常显著,虽然以后也有经济增长的起伏发展,但90年代末创造了近17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美国的经济已从“旧资本主义经济”时代走向了“新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式的上升发展,有起伏,但始终保持增长,这就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什么美国百年来一直保持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为什么现在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繁荣?这固然与它的地理环境有关:地大物博、资源雄厚,远离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二战期间,许多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唯独美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一)美国的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调的博取众长的混合经济。

美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以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为经济决策的基础,它遵循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行,供求法则一直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遵守的原理。从国民收入的核算到政府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干预等,主要是根据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资本主义经济学派提出的经济运行机制运行的。根据物资稀缺理论在资源最优配置下,实行节约和效率,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但他们并不拘泥于某一或某些经济学派的理论,而是现实主义的博取众长。北欧的福利社会主义,马克思的某些经济理论,都可以从美国经济中找到对它的应用。美国实行的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正是《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来的。美国人最讲现实,从不囿于一个经济体系之内,只要对美国经济有利的东西都可以化为已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里?莎莫斯说:“归根到底,没有什么能取代判断——你是不能永远从某种模式中得到答案的”。

美国经济的主体是私有经济,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的因素则促进了“人民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越来越有利全体人民利益的变化。

(二)充分的自由竞争和积极的调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分不开。民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资本主义经济是自由经济,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即在市场商品交换中必须自由平等的竞争,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是一匹奔驰的烈马,没有僵绳就会失去控制,这个僵绳就是政府的必要干预。在美国不受任何干预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

国家实行大社会,小政府,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政府对企业的职责就是为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竞争。美国自由经济政策和政府干预政策可以说大多比较成功,没有重大的失误,既或有失误的也能较快的灵活的矫正过来保持经济的增长。美国的宏观控制主要是保持金融货币的稳定,开放市场,以法制保护竞争;实行大社会,小政府的政策不直接干预企业,通过价格、信贷、补贴、税收、利率等经济手段间接干预,特殊的情况也有政府的法律强制干预行为。如第26任总统狄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时代,倡导反大企业垄断以来,政府采取了许多法律及规定分解大石油公司,限制独占企业的经营。以后历届总统继续执行反独占政策,对电力公司的投资报酬率制订高限,对航空公司航行路线的限制,对工会垄断劳动市场的限制,等等,使人民支出的费用下降。克林顿对银行法修正,银行可在他州设立分行,可经营保险、证券、投资等业务,既抵制了垄断,又放松了规管政策有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市场扩大了,效率增加了,消费者受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从美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和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它既是凯恩斯主义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认为“垄断是竞争的必然结局”,但垄断要窒息自由竞争,为了保护自由竞争,国家要限制垄断,从而加强了国家干预行为,即控制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恰恰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尽管美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但美国许多经济学家从《资本论》中领悟了许多道理。

所谓美国的“新经济”,具体表现就是长期的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局部失调的经济危机是经常性的,但通过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纠正;宏观比例失调的危机则由于博取众长、灵活应变、高新科技的注入,使其大大缓和。现实主义的,人(国家)的积极作用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巧妙结合的“新经济”政策,成为美国今后经济政策的主导。

美国“新经济”,采取了中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它不同于旧经济时代财政政策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用赤字来刺激经济复苏,财政的某一项支出或增加,很难收缩或停止。为弥补财政赤字,就要多售国债挤去市场可能获得的信贷资金,从而又使利率上升。国债积累多了,预算中的利息也要增加,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90年代克林顿总统采取了财政平衡政策抑止支出,同时由于冷战结束,国防支出减少,对贫穷阶层救济的社会政策从生活补助改为辅导就业,规定无工作者的补助,不积极寻找就业者若干年内逐渐减为零。这样既限制了政府福利支出的增加,又刺激了懒汉不能不劳而食。由于国民收入和财富的增加,美国财政从1997年已开始盈余,偿还了国债,财政已不对信贷市场发生压力。

90年代美国还采取了新的货币政策。在有通货膨胀或衰退迹象时,采取了事前预防渐进式的小幅的调控利率及货币供应量,给经济的自然进展留有余地,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使经济稳步的发展。不像在旧经济时代,通货膨胀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才提高利率去制止过热的消费和投资,结果使经济大滑大跌,失业剧增,经济萧条持续很久,才去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经济急起急落受到损失。

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但通过充分的自由竞争和积极的调控,通过博取众长的创新和对高科技的应用,缓和,甚至是大大地缓和了经济危机。

(三)占领科技制高点与灵活应变。

美国经济没有特殊的原因,如战争,人为的重大失误,不会再走向大起大落和时间较长的经济危机。美国能保持经济持续的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灵活、创新的意识。

大量新技术的集中发生提高了生产率,这是美国“新经济”的重要支柱。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是相依为命的,领先的高科技和强大的商业竞争结合在一起,就会使经济持续增长。

美国从70年代起就逐步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并使信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它产业的投资。2000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超过2500亿美元,信息产业成为美国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美国高新技术工业,已不仅是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大多数州已把高新技术作为主要经济动力来源。1976年美国国会就已制订了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组织和优先考虑的规定,1983年公布了《科学技术新领域今后五年展望》的文件,那时就已提出了:多细胞生物的遗传程序、植物的分子和遗传工程,激素与神经递质的细胞受体,精神生物学表面科学及其应用、液体中的湍流、激光、下一代机器人等8大增长点。由于政府和各阶层的重视,科技革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尤其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各行业采用高新技术的倍增。

以知识为背景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资金、智力双密集的过程。谁掌握高新科技,站在世界最前列的,谁就控制着最大的利益。在美国,电子网络交易已经普及,使传统商务,包括商业形态、流通系统、行销战略、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变化,方便了消费者,节约了时间和资金,网路工业为美国金融业带来高额的利润,美国把迅速普及的网路部门当作最重要的策略。在国内美国银行竞相运用网路,大的银行着眼于全球性的网路,高科技的新经济时代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也意味着更大的财富。美国的传统制造业,许多大公司如化学品伊士曼公司(Eastman Chemical)福特、奇异公司等,都不惜巨资投资网路,重新架构商业模式,把国内外的买方和卖方聚集在网路上进行交易。互联网的真正威力就是能消除巨大的贸易成本,开拓无限的市场空间。

高新技术的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第一产业(农业)下降,第二产业(工业)上升,第三产业(服务业)迅速增长。美国现在农业人口占3~5%,服务业人口占70%,第二产业的相对量下降而绝对量在增长。白领中层阶级人数居多,工人阶级队伍缩小,资本国际化日益发展,大公司的兼并使得资本和生产更富于竞争力。跨国公司日益深入世界各个角落,而跨国公司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显得更灵活、更富竞争力、使子公司分散、相对小型化和股份制结合,这样使完全个人或家族的垄断企业日渐消失。

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知识化,全球化。企业资产的投入,主要靠知识智力,无形资产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经济全球化,则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世界市场大开放,世界经济进入大融合、大协调,把各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增强各国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市场和科技市场为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大多数发展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它是无法回避的。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跨国公司的日益发展,使美国经济受益极大,美国著名学者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意义、生产是由西方跨国资本主义利益集团来主导的。美国政府放松投资环境,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世界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加上美国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的优势,使美国经济在世界市场更为得利。美国1999年高科技产品出口为1810亿美元,在国外的投资1997年已达1220亿美元。美国是最大的贸易国,经济的增长和强劲,有较高的回报率,对吸引国外投资者把资金注入美国也是卓有成效的。1999年美国在海外的净资产4302亿美元,而外国投资者在美国的净资产即达7536亿美元。当然全球化给富国带来的利益比穷国更多,如果是平等公正的合作,对大家就更有利。这种全球化的趋势迫使发展中国家要迎头赶上,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美国是最大的进出口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的1/5。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是依靠世界经济。跨国公司的触角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全球几乎半数的流动资金以美国为起点和终点。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股票市场执世界股票市场的牛耳、世界的经济利益也就包括了美国的经济利益。

美国经济不仅能占领科技制高点,而且极富弹性。无论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都是如此。从美国1946年的就业法规定中就可看出美国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就业法指出:“联邦政府经常实施的政策和责任是使用一切符合它的需要和义务的实际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力。

这种灵活应变、吸取一切可行的方法发展经济的特点与美国人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分不开、美国经济虽然具有竞争的优势,但始终抱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1999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3月11日发表的《美国繁荣面临的新挑战》报告指出:“如果美国现行的国家政策和投资选择依然故我,美国会丧失其作为世界头号创新强国的地位”。面对新的挑战,克林顿离任前召集各界英才,会诊美国新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寻找对策。这种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正是推动美国不断创新、重视人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经济学家不时警告批评美国经济的薄弱环节,美国政府和经济界始终把它当作一种启示,不管正确与否都是有好处的。金融权威格林斯潘并非每个见解都正确。如1997年10月,格林斯潘警告说,“美国经济处在不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但事实是美国经济一直持续增长。而他提出要密切注意通货膨胀压力的苗头,引起了政府各界的注意,这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却是很有启示。在美国有权威,但不存在绝对的全面权威,只有一个全面绝对的权威,那就是上帝。

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使得美国经济不断创新,保持竞争力。积极创新,保持竞争力,这是企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科学技术的创新作用于经济,就是强大的生产力。创新集中起来叫智慧,只有创新的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本。创新是勤奋的代名词,不是墨守成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境界,甚至有些冒险精神。世界没有现成的包治百病的药方,注重创新和保持灵活性是美国经济成功的经验。

三、美国充分自由的创新精神和勤奋精神是第一流的

一个社会要用科学去启示理性,要用民主去启示感情,人民就会有勤奋创新精神,勤奋创新导致人和社会的进步。勤奋创新的基础是教育,勤奋创新的硕果是人才、生产力和财富。

(一)和社会发展同步领先的教育。

美国能够保持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纵观现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素质的差距,而科学技术和人才要靠教育。美国80年代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自己要成为教育总统。美国政府重视教育表现在:

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1989年的投资是3530亿美元,1999年已达635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7%以上,居世界之冠。

二是全民终生教育的普遍发展。

三是教育和科技紧密结合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四是企业越来越重视教育。

五是把人格教育和知识教育摆在同等地位,培养德智体的全面人才。

美国的经济富裕,民主自由环境好,对教育投资大,因此人才众多、竞争力强、有能力促进国家的进一步繁荣,也更有能力以更多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人才。

美国十二年义务教育,没有给人民增加经济负担,普及率近于百分之百,对提升全民的教育水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产力提高,竞争力的增强,导致经济发展的强劲就是在这样前提下实现的。

美国的大学是自费的,但美国大学生获得经济资助的来源却是宽松的:一是奖学金、助学金,这是不要求偿还的,来源于政府和社会团体所设的基金。92~93年度在600万大学生中有48.1%的人得到的平均额是3487美元。另外还有专门为退伍军人及其子女因公致残的消防队员子女、战俘及失踪人员子女,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提供减免学费。二是贷款,这是要偿还的。三是勤工俭学,受雇于大学的实验室、行政办公室、餐厅、图书馆、运动场等,工作有限量,不影响学习,每年约有10%的大学生参加。四是服务奖励,如有音乐、艺术、体育天赋的学生,为学校服务、争得荣誉的,约有9.5%的人可以获得。

美国的社区大学是属于某一地区或城市的大学,属专科文凭。有些专业学生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转到其它大学。其特点是学费低廉,进门容易(但要获得文凭必须达到测试的学分),学制灵活,大多专业是两年制,但可以提前或延后达到标准。这种社区大学遍布全美,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综合大学提供了大量生源。

为适应知识更新和工作的需要,美国接受远程教育的日渐增多,不进校园独立的学习。全国200多万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中,有10%参加注册远程教育课程。

竞争的机制使人们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得更新的知识,这样,再教育和终生教育就成了热门。美国成人教育多种多样,工作岗位上业余学习、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公司大学以及各种培训等。可贵的是这些教育大都收费低廉,与大专院校合作,保证教育质量,不以赢利为目的。公司大学及各种培训基本免费,甚至提供补贴。美国企业每年用于职工教育的支出已达600亿美元,相当48所大学的教育经费,人数约800万与高校在校生相等。

美国非传统教育,家庭教育也在蓬勃发展,这迎合了各阶层及不同人群的教育需要。

美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包括:知识的更新始终走在前列;教学设施的更新,始终保持和社会发展同步,电脑的普及是世界一流的,就是幼儿园教室都有几部电脑,并与全国联网;教学方法的更新,注重启发式教育,如中小学到大学尝试的“超级教学法”,让学生松弛悠闲的姿态听课,从而比传统的教育方法更易加深记忆;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以及生存的能力,如网上竞赛、股市模拟游戏,如何理财、在困难环境中如何生存,等等;为适应环境、工作竞争需要,广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以强健体魄,美国就是小学,也普遍有棒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以及室内体育馆;为适应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的生活,中、小学普遍设有绘画室、音乐室、雕塑室、精工室、木工室等等;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幼儿园到中学,德育教育始终摆在重要的地位,学校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突出才能,也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美式教育着重的就是启发、思考、自主、竞争,在幼儿园到中学期间着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大学则主要培养专业素质。所以美国学生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富于冒险、不怕挫折、动手能力强、独立能力强。许多富家子弟在校时参加打工,肯尼迪总统在大学时为购得一双喜爱的靴子,给商店老板打工一个月,而他的家庭是豪富。美国360万富翁,据统计有60万的人把大部分财产捐赠给慈善机构,以免财产误了孩子的终生。现代人才的素质就是要:思想健康、求知欲强、勇于创新和冒险、不怕挫折、行为果断、快速、重效率、抓机遇,既能造福于自己,又能造福于别人。

(二)多元的与开放创新的思想。

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靠人才的新想法和创造力。一个新的产品或项目有可能带动经济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事业。新经济需要人才,人才创造新经济。人才必须具有多元的与开放创新的思想。

美国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大学,许多国家的政要到这里访问。哈佛的校训就是“探索真理”(VERITAS),这所私立的1636年成立的大学,有一整套的科学体制和管理系统,创新求实,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它的课程设置、课题研究,既保留优秀的传统,又时时更新。由于新知识、新科技涉及的领域很多,新概念不断涌现,综合、交叉、统一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日见突显,实验室、研究室已不是以前那样固定不变,而是按照课题任务组成,课题任务完成,实验室、研究室自行结束,有新的课题,又组成实验室、研究室。这样培养新的综合性人才和专业人才都是很有作用的,而且使要培养的人才始终处在紧张变化的竞争中。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哈佛、麻省理工学院、耶鲁等大学,毕业的学生公司招聘的年薪起点就是5~6万美元,是美国中层以上的收入。

随着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美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和所占比例急剧增加:1901年到1936年,有13人获奖,占全球获诺贝尔奖的10.3%(共126人);1943~1997年,有170人获奖,占全球获奖的53%(共320人);1998~2000年有16人获奖,占全球获奖的64%(共25人);2000年就有8人,占全球11人的72%。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不到5,而获诺贝尔奖的占世界获诺贝尔奖的60%。

美国教育和人才的卓越成就与民主政治、多元化的创新思想分不开,政府提供有利条件,行政很少干预,和经济发展一样,实事求是,博取众长,一切服从效率,一切服从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框框,别人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知识是最具有民主性格的,它不接受权力的操纵,它唯一服从的是真理,所以美国人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创新和拼搏的精神是很突出的。在硅谷,这块80公里长,30公里宽的地方,高科技公司云集,有48所高等院校,著名的斯坦福、伯克利大学也在这里。硅谷不在乎你的族裔、家世,只要能证明你的智慧,就可大展身手。

美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一万七千个思想库,上百万的学者、专家从事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环保、宗教等许多学科的研究,通过发表论文、演讲等展示他们对学科研究的成果,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不同的利益集团,向政府、向社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成为政府制订政策的广泛的思想源泉,这就避免了政府制订政策时出自一个人、一个党、一个集团思维的局限性,避免尽可能的失误。它同时充当立法者、工商界的咨询机构。由于研究人员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有许多不同的资金来源,所以研究的主张也就多种多样,可以供政府、企业、社会选择。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罗伯特?亨利博士说:思想库是美国特有的,是美国民主制所不可缺少的。

多元化是大千世界的真实形态,自由思想是人的真实需求,任何强制的划一的行为都会扼杀创造天赋的发挥。《资本论》中有一句名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对人民有利的、适用的就是正确的。马克思还说:“财富岂不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的创造,而最宝贵的财富应当说是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人。一个社会当它产生出最完美的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个社会才是最了不起的社会。马克思还指出:人的能力的发展才是目的本身,凡是用其它东西取代了作为“目的本身”的人阻碍了人的发展,压制了人的多方面才能发挥的制度,就是卑俗的,就应当失去存在的理由。美国民主制度多元的开放创新思想,无疑对人的创造天赋的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不拘一格地吸纳人才,美国真正做到了“天下之才为我用”,造就了强国。

国与国的竞争在于综合国力,尤其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美国不只是重视教育培养本国的人才,而且抓住一切机会引进人才。由于资金雄厚,待遇好,在它的高薪,提供的科技人文环境和各种有利的条件,先进设施等,延揽世界各地的人才,很有吸引力。美国以各种方式加快与其它国家争夺人才,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多次修改移民法,只要是专业方面的“精英”,不受国籍、资历和年龄的限制,均可移居美国。1945年,二战结束,1200名德国火箭专家全部送到了美国;1952年和1960年两次修订移民法,优先批准科技人才入境;1949年~1973年,移居美国的科技人员有60万;在1999年签证的H—1B签订的有11.5万人,印度人占46%,中国大陆人占10%。美国在2000年前将H—1B签证增加到19.5万人。“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以本国安全为由,对移居美国的人诸多限制,但对科技人员的引进,并无实质的改变。外裔人才没有抢走美国人的饭碗,而是填补了空缺,使公司增长,创造出新产品,给美国创造了新的就职机会。美国的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等,是靠进入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实现的。而本国的人才只能满足所需的1/3。在美国的外籍科技人员中,博士学位的占5.35%,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公司的70%,硅谷占33%,计算机领域50%以上的博士是外籍人,硅谷的1/4企业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及印度人办的,史丹佛华裔博士杨致远在数年前25岁时创办的“雅虎”,成为现今很有生命力、咄咄逼人的网络工业。美国第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移居美国的科学家。据统计,美国在1949~1969年的20年间,从外国挖走14.3万高级人才;1970~1979年,接受了37.5万外国专门人才。1999年共有49.1万外国留学生在美大专院校深造,比1998年增加2%,有1/3纳入了美国的人才库。但美国仍缺少化学、生物、物理科技人员45万,每年至少需要9.5万电脑专家。引进外国人才是最便宜的聚集人才的方法。

(四)勤奋就是富裕

人们说,美国人会享受,岂不知享受的背后是勤奋,美国是一个勤奋的民族,会工作、会休息,但生活节奏很紧张,美国从新教徒飘洋过海,由英国到荷兰,到波士顿海岸登陆,美国人是在勤奋中开拓了这片美洲大陆,尽管他们对印第安人也采取了殖民主义者的方式。美国人的勤奋表现在他们不畏艰险,善于向别人学习,就是土著印第安人的长处他们也能保留至今。他们的勤奋表现在他们的竞争力,别人做到的他们也要做到,别人没做到的,他们想到的也要做到,美国200多年发明之多,居世界之冠,人们积极好学,厌恶游手好闲,许多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办公桌上没有报纸、茶杯和烟缸,吸烟喝水看报,在专门的地方规定的休息时间里。美国在假日在国内甚至国外旅游也是世界最多的。一个勤奋的民族才是有出息的民族,才是最会享受的民族。

四、美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凝聚力

竞争力加上理想,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气质;信仰加上博爱,是一个民族高尚的文明道德,道德导致团结宽容,文明导致生活的充沛;道德文明导致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

(一) 从小培养的道德文明

美国小孩从小就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力,成人社会尊重这种判断力,父母从不要求子女必须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是诱导、说理,而不是纵容、娇惯和按大人的理念强逼孩子遵守。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认为美国文化是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的,并不是准确的表述。美国主张民主自由,民主自由指的是人是具体的人,它必然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存在,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有个制约,这就是法律和道德文明,尤其是道德文明。美国尊重个人的民主自由,但从小就培养集体观念,既培养个人荣誉,也培养集体荣誉。美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孩子的自主和开拓精神,使孩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美国宪法规定对孩子的抚养权到18岁时为止。父母对孩子从小让他认识劳动的价值,自己动手修玩具,自行车和摩托车、汽车,特别是在社会上参加劳动。孩子劳动并非生计所逼,即使富家子弟也是如此,在美国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超市、在餐馆服务。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里根总统的儿子失业,不依靠父亲的权势,自己谋生找工作。大学生勤工俭学非常普遍。小学、中学孩子都有校车,家家都有汽车,除特殊情况,如要迟到了或学校通知提前到校,家长很少用自己的汽车接送孩子。所以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都比较强,而且思想没有什么压力。他们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核心是利己主义,推而广之,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而美国人是利已主义者,是个人主义者,这是多么荒谬的结论。从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推广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受阶级性的影响,人生观是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是十分片面的。美国主张个人自由绝不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在二战中表现的是集体主义的象征,美国人在“9?11”事件中,发生的在飞机上和恐怖分子的搏斗,积极的救灾行动是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卓越表现。

美国人是一个刚强有志气的民族。1957年原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全国上下为提高太空科技竞争能力进行了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修订了中学小学的教育课程,突出了大学高科技研究的课程,奖励自然科学师资的培养,政府拨出大量经费,设置了太空署,数年之间将太空人首先送上月球,航天事业超过了苏联。

(二) 基督教文明的巨大作用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鸦片”,就不及恩格斯讲的“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需要”来的贴切。任何作品民族的美术、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以及道德、哲学、习俗、生活方式都受到宗教的重要影响。只要人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宗教就长远的存在;只要人不能控制宇宙,宗教就永远的存在。人类很难摆脱宗教的影响。宗教可以起到让人类安定、团结的目的。不管信仰什么宗教,只要真、善、美就是好的。宗教也是一种理想,而理想是生命的动力之一。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在美国信仰宗教的人中,以基督教为多,这是美国道德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美国无疑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而且相当普遍。美国有1600多种不同的宗教和派别,87%的人说他们是基督徒,16%的电视节目是宗教性的。只要不危及社会,政府并不干预。世界上的主要宗教无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有许多共同点,都强调善、爱、公义,而且日益世俗化。世界宗教为了迎合人民的需要,也在相互融合中,尽管它比经济、文化、政治的融合要缓慢得多。

基督教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要按基督的精神爱人,不崇拜偶像,没有繁杂的礼仪,在爱生信中突出爱上帝爱人类爱自己,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形成一种道德观,这是任何别的办法都不能代替的。基督教讲爱,讲的是博爱,讲的是平等。马丁?路德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基督教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强调人与上帝直接的沟通,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这和民主主义思想是一致的。博爱平等是人的天性,但也是要培养的,而非生而俱有,而基督教就起到了积极培养的作用。这样爱人如爱已,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就会形成一种群体的美德。爱是一种信念,就是伟大的力量,这种念也就是凝聚力,它可以成为创造美好家园的重要支柱。人民群众的和谐导致顺乎自然,顺乎规律。

基督教宣扬的平等博爱实际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制度下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发展的综合反映。基督教乐于助人的精神,体现在人民群众中是鲜明的。如美国的非营利体系,包括慈善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基金组织、行业协会等民间自愿组织,主要针对本国也包括国外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内容涵盖很广,援助老弱贫困残疾等弱势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以及对本国及他国各种灾情、疾病、战争创伤等的救援。中国抗日战争时,美国组建的“飞虎队”,就属于民间组织,尽管它也得到政府的赞助。美国非营利体系的资金来源是自愿捐赠的,80%的美国家庭为非营利体系作出过贡献,几乎每个公民都为这个系统服过务。正式参加的就有一亿多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为老人、伤残者,为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宗教团体义务服务已经成了学生深以为荣的习惯。这种非营利体系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人们良好的助人为乐的行为体现了良好的道德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对极端个人主义是个良好的制约。

对美国资本主义的道德文明用反动、腐朽、没落来定论,是多么不符实际,应当说美国人民的道德文明是高的,也是兼容并蓄的,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综上所述,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础比较强,政治、经济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很强。它曾多次遇到风险或陷于困境,但美国总是能突破难关,不断进行体制和政策的改革,博取众长积极创新,所以200多年保持稳定,百多年保持第一经济大国地位,并成为当今世界唯一超强的国家。美国资本主义仍在不以人的意志在发展着,而且在蜕变,酝酿着更美好社会的到来。恩格斯晚年曾到过美国,他不曾为此写有专著,但他认为资本主义是有生命力的,这种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博取众长,有成为自己形式的能力。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术语用法而沿用至今。资本主义作为经济形态在《资本论》中有精确的描述。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确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对现代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虽然过了一百多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还是有启示的。他说:“我们也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马克思没有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而言,而是作为人类社会必然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经济形态。为什么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资产阶级所有制资产阶级进行资本积累,必然带来阶级的社会的诸多不合理的问题。为什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因为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它的过时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还在影响着这个历史新生事物,使人们深受其苦。经济是一个国家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僵化的理论观点去看待美国的经济是多么的不现实。美国的新经济是几百年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体现。美国形成自己的经济模式,并没有衰败的迹象,当然它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应遵循的模式,不能只看到美国是以股票和金融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还应看到其他因素的积极作用。美国新经济是以技术创新、公开市场、取消管制、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的新形式,它为经济增长制止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起到明显的作用,美国200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5.6%,仍是近两年最快的速度。美国资本主义并没有走向衰亡,而是持续发展。

有人认为,从20世纪下半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它资本主义本质没有变,它仍然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列宁早就断言:资本主义是“走向没落的资本主义”。这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世界日益融合的条件下,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富差距越悬殊,劳资对立越严重,无产阶级必然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者所处的时代和条件,提出这些问题是有道理的,在现代仍这样认识问题则有悖于历史的发展。

在美国,贫富差距是比较大的,但这种差距是在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距,赤贫的无产阶级已不存在,工人已知识化,劳资对立的人权因素越来越少,加上股份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民主制的日益发展,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去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已经消失,资本主义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着潜移默化。资本主义不可能是永恒的,事物是发展的,在发展中受主客观的因素在变化着。世界上的事物没有那么纯粹和绝对。美国200多年的稳定局面,关键是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人民支持这个制度,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人民利益得到的越来越多,人民期待并努力使这个制度更完善的发展,而不是要摒弃它。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会发生新的变化,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会变得和传统的资本主义概念大相径庭。当然这也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就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也与过去僵化的社会主义大不相同。

现代科技日益发展,人民民主思想日益进步,世界各方面都在相互融合,无论从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意识形态上都是如此。未来世界不会是某一理论设想的那样单纯,它将是一个综合体,包括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所有先进的内容。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着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人的全面智慧的发挥。

从美国的经济模式看,新经济实际上是综合的(混合的)经济模式,并非单纯的资本主义经济,只要有利于人民的幸福,有利于社会进步,都可以博取众长。美国从来没有发生过为捍卫某一理论而动员全民进行斗争的无比革命的言行,因为那是荒谬的,不必要的。二战前罗斯福总统开始的新政,与其说是消解了美国的社会主义,不如说是吸收了社会主义的先进内容。美国人不喜欢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词,不如说美国人不喜欢被斯大林等扭曲了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华盛顿、潘恩、杰佛逊的社会理想并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源自欧洲民主主义思想。欧洲社会主义正是围绕公民权发动的。而美国人民开始就有了普选权,就有了宪法规定的许多人权。美国式的民主、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了社会主义的替代物。在30年代,L?萨拉松就认为:“美国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即它传播平等主义,否定等级社会的现实,这与英、法等欧洲国家不一样”。就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来说和以前的传统资本主义大不相同,资本主义市场和价格理论,在亚当?斯密之后有了许多改进,就是凯恩斯的供需平衡模式,也有许多新的演绎。应当看到美国加强平等和社会公正计划与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并无实质的区别。公司股份制一部分平均分配给所有成人,收税办法,通过法律使工人控制本公司的利润等等,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美国重新活跃,这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受到了重视,并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和运用”(参看:1994年9月6日《华尔街日报》文章:《共产主义虽崩溃,但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很活跃》)。

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海德门和潘涅库克等欧洲各国思想家都曾断言:社会主义将首先在美国胜利。列宁在1917年以前把“美国式的道路”与“普鲁士道路”作为对立的善恶二元论,他要使俄国走上“美国式的道路”。近代一些社会主义者、民粹派志士到美国去实践“伊加利亚之旅”、“进步公社”“雪松谷公社”等等,绝不是偶然的。号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苏联的社会主义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把马克思、恩格斯富有生命力的理想,在根本目的上、方法原则上引向歧途,发展成封建性很强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等于没有竞争,社会主义要求人的民主、自由、平等,而封建性的社会主义却窘息了竞争,表现出不平等的阶级等级制,形成了漠视人权的专制政治制度,这不能不说是共产主义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不曾料及的。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就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之间的超强合并指出:“超资本主义时代”即将来临。他认为两强的合并意味着企业的业务已不再涉及到交换财产,而且涉及到以短暂的商业时间段方式购买一个人日常存在的手段。现在的企业不仅仅是生产产品的产业,而且也是传播文化的产业,网络为这种新的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这就表明建立在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甚至制造信息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让位于一种新形式的,建立在让人的时间商品化基础上的超资本主义,以产品和财产所有权商品化为起点的资本主义旅程将伴随着人类文化自身的商品化而终结。杰里夫?里夫金的分析十分有远见。他把它叫做“超资本主义时代”即将来临,我认为这是“新社会主义”的前兆。

社会主义的形成是和资本主义的形成伴随而生的,而社会主义的思想则历史久远,从古希腊文明中就已存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现代,它并不以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僵化社会主义为代表。

世界有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它们都在相互联系中发展变化着。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在旧事物的孕育中出现的。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大市场小政府理论的先驱,货币经济学权威弗里德曼,在2000年末曾说:“无论布什还是戈尔入主白宫,美国都会溜向社会主义”,他认为区别不过是布什掌权可能溜得慢点,戈尔掌权可能快一点。“美国溜向社会主义”,这个见解是新鲜的但是实在的。事实上,现今世界上美国存在的社会主义因素比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因素要多。美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比较健全的,是由政府开支;美国的义务教育和终生教育已经普及,也主要是政府开支;公共服务事业基本实现了对社会对个人的全面服务,这主要也是由政府开支;公共服务事业基本实现了对社会对个人的全面服务,这主要也是由政府开支。这就是说资本家和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以货币形式,通过税收进行第二次分配,国民收入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支出是由政府支配。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白领阶层的增多,资本家与劳动者的阶级界限越来越淡化,人与人在政治上的差别越来越小。中国天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庞卓恒教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到了某种“火候”,就会出现某种结局。最关键的还是劳动者物质生产能量和社会推进能量成长的“火候”,它不仅推动着美国经济和政治体制发生变化,而且还推动着美国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

认为美国资本主义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市场、信息技术全球化,会趋于瓦解,实在是无稽之谈。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无疑会使现有行业的蕃篱变得有名无实,一般的说,政治体制是渐变的过程,不容易发生剧变。美国的民主政治机制是牢固的,也会向更好的方向渐变。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换是必然的,但它不是资本主义的崩溃,而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博取众长给资本主义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活力不是使旧的资本主义更加巩固,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融合各方面的长处,不同体制的长处,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甚至新的政治模式。把它叫新资本主义也好,超资本主义也好,或者叫新社会主义也好,总之,资本主义将融合更多的社会主义成分,可以想象,它既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也不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叫什么主义并不重要,只要人民接受就是好的主义。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美国的民主政治不是惟一合理的制度,“第三次浪潮”可能会带来一种新的政治形式。

美国是现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带头人,也是未来新资本主义或新社会主义的带头人。因为只有美国才具有较好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综合因素,才有这样的带头力量,由权力社会向知识社会,由等级社会向网络社会的转变。以科技为先导,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使社会各部门不断地优化组合,私有制和公有制得到更合理、更有利于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和谐协调,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以美国最具有最早进入富裕、民主、平等的社会条件,有可能是最有前途的社会主义发展形式,如果美国始终保持领先的话,如果美国能保持与世界平等合作的话。

欧盟、俄罗斯、中国将在1/3世纪内达到美国所具备的条件。欧盟主要已是发达国家组成的联合体,欧盟为世界国与国合作、互融树立了榜样;俄罗斯是从僵化的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它的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必然融于新的体制之中;中国已经不是僵化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结合本国实际兼容并蓄的吸收了资本主义的长处,中国最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美国模式的经济持续发展、政治民主的新道路;具有广泛合作内容的亚洲、南美、非洲共同体,正在积极的发展中;伊斯兰世界的中西亚地区已经开始寻找民主化的道路,按《可兰经》的公义寻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要肯定,人类都是向着幸福、公正、和谐的目标前进的。如果是在世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会具备美国现有的积极条件,当这个地球上主要的大多的国家和地区都达到民主、富裕的时候,这个地球就有了真正的和平和繁荣,人类共同的理想也就容易实现了。这不是空想,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但它需要排除阻碍这个趁势顺利发展的障碍。

五、美国发展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美国并不是注定的朝着更完美的社会发展,它在21世纪是处在更加繁荣和走向衰落的十字路上。说透了,就是美国是以公正、平等和各国合作,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道路,还是以霸权(极权)主义要统治世界,走孤立的危险重重的道路。问题在于美国本身,也就是在于美国的政府。

这个衰落不是倒退,而是缓慢。美国不可能走向像大英帝国那样的衰落过程,这个衰落是和它目前的其它国家的发展比较而言。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强国家,可以是世界的好事,也可以是世界的坏事。美国以它的经济、民主友好平等的帮助世界它就会受到世界的拥载;如果它要主宰世界,它的衰落就是必然的。美国在政治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美国的超强助长了美国一些人,特别是美国政府一些领导人的自高自大,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

美国民主程度比较高,经济很发达,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文明也比较高,但也并非完美:

美国实行的民主,人民还缺乏在总统、国会任期中制衡总统、国会的有效机制,民主的社会性和权力在一定时期内被少数人占有仍然是个矛盾;美国的法律最多,而且错综复杂,美国律师是世界最多的,人口只占世界的5%,而律师占世界律师总数的一半。法律的繁多是好事,也是坏事,它既可以什么问题就是很小的事都可依法行事,但它也可以削弱道德律的威力;美国种族歧视和犯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白人的优越在司法上种族判决的不公屡屡出现。尽管美国3500万黑人的地位在上升,但许多黑人始终生活在贫困、吸毒和犯罪的恶性循环中。歧视黑人的事件不断发生,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布伦汤说:“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深,好像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行星上”美国各地发生的犯罪率在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的;美国财富分配不均是长期要面对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可能永远都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但悬殊是违背社会公正的。美国2.92亿人口中,3%的家庭拥有的财富相当97%的家庭。1/5的人年收入达到13.75万美元,而大多数仍在1.7万至5万美元之间,还有4300多万没有保险,尤其黑人家庭的财产净值平均只为白人家庭的1/10;美国随着经济的增长,对国外贸易、人才和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也是风险所在。为了确保石油资源,却又不能正确处理与中近东国家之间的关系,意欲铲除伊拉克、伊朗、利比亚不顺服的政权,关键是石油,用战争去解决石油问题,变化莫测,弊大于利;美国经济常常物质循环发生的消费过剩,导致借贷膨胀,股票市场的泡沫现象,受石油国家石油供给的影响,贸易顺差逆差过大的波动,这些都是美国经济的隐患。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的差距及美国国内特殊集团对政府的幕后操纵,是美国民主政治、政党政治的严重弊端。总统在选举之后,只要不出大的问题,无须顾及人民的呼声。总统、国会议员多是背靠各个大的财团,尤其垄断财团,这些财团在背后左右着总统和某些议员,而总统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愚弄人民甚至国会,议员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迎合财团的利益需要,总统、议员根据财团的意愿甚至发动战争。

美国也是一个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十分矛盾的国家:标榜民主、反对独裁,却又支持一些国家的封建专制独裁政权;高唱和平,却时不时地在世界许多地方发动战争;十分珍惜美国人的生命,但对别国平民的生命却无所珍惜;要求审讯所有美国认为是战犯却反对成立国际刑事法庭把美国人也包括在内;几位总统都宣称,要使世界变得有多元体制,但美国政府却把美国的一元置于各国的多元之上,要别人服从美国的标准;它要求别国遵守世贸规则、开放市场,却对别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采取制裁;它高举人权大旗,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却在本国人权记录上,屡屡出现不光彩的问题;它要构筑安全体系,却要把不安全架于别人身上。

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问题就是不完美,就要认真重视,在现代,一个国家的问题不只关系本国的利害,而且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利害。尤其美国这样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美国近代史上,对世界的平衡,两次世界大战的贡献,特别二战后对欧洲,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援助,是人们永远不会忘怀的。但美国逐步成为超强国家,尤其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政府要主宰世界的霸权行为愈演愈烈,已成为这个地球上关系各国命运的头等大事。

美国霸权主义,有的叫“现代帝国主义”、“后现代帝国主义”和“自由帝国主义”等。说明与过去欧洲、亚洲传统的帝国主义不同。传统的帝国主义即霸权主义,以占有土地、经济掠夺为目的,殖民主义的特色很明显,同时出于本民族至上的原则,肆意屠杀他族人民甚至种族灭绝,在本国在他国都是对人民民主的践踏;美国的霸权主义,即新型的帝国主义不一样,它不以占领别国领土进行殖民为目的,而是打着民主的旗号,以战争的手段推翻他国的统治者。当然,它们也有共同点:一是本国利益至上,二是军事力量压倒一切。日本《东京新闻》2003年5月11日的社论作了很好的描述:美国作为拥有压倒性军事力量的唯一超强大国,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力图改造世界,不允许任何国家向超级大国挑战,美国希望根据自己的规则来控制国际社会,而又不允许联合国、国际机构和盟国等干预美国的利益和行动。

美国霸权主义表现是很突出的:由于对自己力量无比强大的自信,认为只有美国的一极世界才能保障世界和平,而这一极是以强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出现的忽视别国的利益和传统,把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主观改造结合起来强制的向别国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对东方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对别国的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有异乎寻常的固执偏见。在全球处处显示军事实力,利用各种借口以战争手段达到经济、政治目的。甚至抛弃联合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9·11”事件,美国政府并未找到一些人仇恨美国的真正原因,而是更加专横,扩大打击面,随意宣布一些国家是“无赖国家”、“邪恶轴心”,把有核国家作为实施打击的对象,扬言可以同时打两场战争,并实施“先先发制人”的战略。美国在“9?11”后,把美国本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一位,但没有以“9?11”为契机,把世界众多国家团结在一起,建立起全球性的真正反恐联盟。现在美国对恐怕主义已经处在防不胜防的地步,而美国没有改变霸权主义的时候,恐怖主义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对美国本土,对美国的盟友将会有更多更严重的袭击,它将在生物战、电脑战、小型核核战、谋杀战等方面展开。

美国应当认识到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其表现有:一是,从以色列建国起美国就一直偏袒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进行压制;二是美国为了石油利益支持阿拉伯的一些封建王朝和专制独裁政权,这些王公贵族和独裁者穷奢极侈,而人民从石油财富中得到很少的利益,甚至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阿拉伯的财富被美国和王公贵族、独裁统治者分夺了;三是美国的“文明冲突论”,继承“十字军东征”和帝国主义强权的传统,使伊斯兰教再次面临强敌——新的十字军东征,“文明冲突论”起到了极坏的宣传作用,激起了穆斯林的团结,使宗教极端主义者得到了最强大的支持,一些上层、富豪资助恐怖主义就不足为奇;四是美国是阿拉伯世界团结的最大挑拨者,它既强力推行自己的民主价值观,又支持一些封建王朝和专制独裁政权,它既资助阿拉伯国家抵御外来的强权,又以强权占领有的阿拉伯国家,使伊斯兰教国家认识到美国并不是真正的朋友;美国是唯一能干预阿拉伯,对伊斯兰世界造成危机的国家。所以阿拉伯人民,对美国已经从失望走向敌视,恐怖主义的矛头自然主要是美国。

美国的霸权主义是以牺牲美国人民的生命和财富为代价的,也是以牺牲盟国人民的生命和财富为代价的,同时给世界人民也带来了明显的损害。它打乱了国际秩序,而一极的秩序又难以建立起来。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也为了打击别的国家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战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先发制人战略可能导致全球的混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不管国际恐怖活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现状如何,先发制人战略与业已确立的国家主权原则是直接冲突的”。先发制人战略要有先决的条件,有确凿的证明,敌对方准备或着手对自己的袭击可以以自卫为目的,否则就是侵略。大国或强国都是可以实施先发制人战略,这个世界就无正义可言,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准则就会遭到破坏。国际秩序的失衡和混乱必然给恐怖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霸权主义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美国的霸权主义是在苏联集团解体以后发展和形成的。从美国内部讲这种发展和形成有它的历史背景。欧洲移民的自由、开放和奋斗创新使他们在北美大陆生根,在抗击强大的英国、法国、西班牙殖民主义的战争中,在征服印第安人和南北战争中统一了国家。一开始就从欧洲带来了人民民主的思想和强权政治的思维。正是建国就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给人以充分的自由、创新精神和自由经济结合起来,创造了强大的经济,强大的经济又创造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一战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出来,二战则成为战胜法西斯的主导力量。二战后的60年,在两极(美、苏)主宰世界的时候,朝鲜半岛战争打成平局,越南战争遭到惨败。苏联集团崩溃后,美国一直处在胜利之中,科索沃战争、攻占阿富汗、两次伊拉克战争均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国家的强大,强权的胜利是美国发展和形成霸权主义的主要原因。美国霸权主义与美国的民主和基督教的文明没有内在联系,恰恰是美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使美国的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有异于传统的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并可能得到遏制;恰恰是美国人民民主制度并没有达到完善,美国霸权主义才能逞极一时。一部分美国人民支持新保守派的行为,也同样是过度的自信和认为美国是救世主的错误思维。美国霸权主义在最近十多年的恶性发展与世界没有对手有关,与一些大国的软弱有关。一些大国多半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强大,人民民主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对美国的希望较多,与美国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有的大国是美国的盟国,美国霸权主义并不构成对这些大国生存的危害,这些大国彼此猜忌,美国充分利用了这些国家的软弱和矛盾。所以一些大国的软弱和矛盾是美国霸权主义发展形成的重要外部原因。人们看着美国对其他国家一个一个地击破而无可奈何。

美国霸权主义总的来说是美国历史中的一段历史现象。美国的霸权主义是可以扼制和克服的。一是美国可以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但不具备对世界左右一切的力量;二是各国要加强经济和人民民主的发展增强免疫力,小国也可以联合起来形成巨大力量对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抵制,尤其大国的合作,促进多体合作的体制,促进多元的发展,促进和维护联合国的作用;三是,也是最重要的要靠美国人民对美国霸权主义对美国根本利益损害的认知,坚持宪法的原则,不允许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占支配一切的地位。美国霸权主义对美国民主的损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人们担心美国会不会进入第二个麦卡锡时代。

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告诉人们两件事: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不是无所不能的。阿富汗、伊拉克战后的反抗美国占领、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美国不得不调整它咄咄逼人的战略,并要求联合国的支持和合作,尤其惧怕美国人民的态度。第二,一个不民主的国家尽管可能拥有大量财富和较强的军事力量,也是不堪一击的。萨达姆政权的迅速崩溃和萨达姆的被捉不是由于亲信的出卖,而是暴政导致众叛亲离的结果。伊拉克有巨大的石油财富,但富了萨达姆的家庭和一部分人,萨达姆父子穷尽奢侈是伊拉克人民的财富,萨达姆政权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是有限的。萨达姆有号称世界第六军事强国的力量,但主要用于长期战争侵略和对人民的镇压。阿富汗塔里班政权以政教合一,实施对人民中世纪的反动政策,塔里班和萨达姆政权背离人民利益的统治,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对外一致顽强抗击的力量。萨达姆在拘留室里仍然口口声声说到伊拉克人民如何,而他的暴政正为中国老百姓说腐败官员那样“人民嘴上挂,随意脚下踏”。同情萨达姆政权的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具有专制独裁倾向的国家。他们的共同点是:把个人家庭和集团的权力和既得利益置于广大人民利益之上。世界人民陷入了这样的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觉得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攻占是一种对主权国家的侵略行为,另方面又觉得美国推翻塔里班、萨达姆政权是值得支持的。

美国的霸权主义在21世纪还会存在一段时间,它的发展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如日本《世界日报》经济评论家鸣泽宏英著文所说:“美国过去就一直主张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新保守派可能乘胜采取下一步行为。归纳起来有三点:一、确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在这个世界秩序中,美国的价值观可畅通无阻;二、届时美国将不受联合国,特别是不受安理会的制约,由美国与志同道合国家组成联盟,确保美国的主导地位。三、对那些美国认为对世界的安全与和平构成威胁的特定国家,不惜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霸权主义的发展三种可能,由于美国人民认知到霸权主义对美国根本利益的危害,利用宪法人民民主的权力,制约新保守派权力集团的违宪行动,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大国的抗争,美国霸权主义会脱离新帝国主义的轨道,重新和世界合作,充分发挥它经济、政治民主的优势,影响、带动全球走共同繁荣的道路。第二种可能即鸣泽宏英所说的。但它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危机、动荡和重新组合,虽然现今世界事实上已承认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一个又一个国家为免受打击而向美国低头。可是这两种可能的最后结果都会导致美国霸权主义的崩溃,这也就会出现第三种可能:当美国霸权主义把一些国家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引发的核大战,会把这个地球的发展毁至殆尽。建立美国的一极世界是困难的,因为世界是多元的,世界的融合不会是一个模式。一极、两极都不好,多极的合作才能产生有力的制约。多元不等于多极,但多元可以产生多极的合作。同时要看到21世纪是世界人民民主日益觉醒和发展的时代,它将洗涤过去的一切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霸权主义在美国、在世界只能是一段历史的现象。美国放弃霸权主义,实践基督对全人类的爱,充分发扬自己民主、自由、奋斗、创新的光荣传统,以平等合作代替强权,尊重他国的文明价值观,反恐问题就会得到解决、美国就会更加繁荣、世界就步入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健康发展全球化的问题,而这是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要共同承担的责任。

美国的社会发展模式是比较成熟的和积极的。最重要的表现是美国的人民民主制度。美国正是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才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才能国力长久不衰,无可否认,美国民主对世界巨大的影响近60年几乎是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在取得节节的胜利。美国的人民民主思想对世界形成两次巨大的冲击:一是二战结束,美国使得欧洲人民民主得以重建,法西斯专政的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民主的道路,成为强盛发达的国家;摆脱殖民主义统治的独立国家,大多采取了人民民主制,尽管有些是不协调的甚至为封建专制、军阀、独裁者所利用。第二次是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一起,影响了苏联的解体,一批东欧国家转向了民主制,现存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民民主的真实含意。10年后的阿富汗、伊拉克、南斯拉夫、格鲁吉亚的变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民主影响的继续。这种影响中东和中亚还有扩大的趋势。面对这种影响,一些国家采取的是守势,为了个人和集团的既得权力和利益,不能适时的面对人民民主大潮流的到来。人民民主毕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阻挡只是暂时的。人民民主归根到底要靠本国人民去实现,只有实现了人民民主制度,国家才有健康的肌体。随着全球化的互融,各国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各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美国以民主作为霸权主义的手段将日益失去作用,美国的民主、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将融于世界人民民主的大潮流之中。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治理的工程,是结合实际博取众长的结果,是良好教育和道德培养的结果,只有高素质的人民、开放创新的精神,才能创造出高素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美国正是这样的国家。

美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它的产出占全世界产出的1/3,虽然进口仍然很高,引起贸易赤字,但居世界首位的外国投资为其增长的预算赤字提供了资金。美国是自由经济,但它的协调能力很强,多种经济杠杆的灵活使用,博取众长,始终保持经济活力。经济虽有波动,但始终保持着持续的发展。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稳定的地区。

总之,美国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模式。美国有着坚实的根基,从准确意义上讲,美国鹰派堕地可能的,但美国永远不会衰落。美国的发展模式已经为世界、并将继续为世界做出贡献。

 

《欧盟模式》

 

欧洲土地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人口有7.2亿,欧洲共47个国家,包括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土耳其。参加欧洲联盟的共25个国家,面积428.043万平方公里,人口4.07亿。在欧洲只有20个国家没有加入欧盟,其中土耳其正在申请加入。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盟国家,是一种保持各参加国主权而形成的比较紧密的共同体性质的国家联盟。而且正朝着政治、经济、军事的一体化发展。这是世界上国与国形成的联盟模式,从目前来看,而且也是成功的首创。国与国的联盟在20世纪前期有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崩溃了,世界上只有欧盟成功了。

一、欧盟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战场,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陆备受蹂躏,人口死亡约数千万。特别二战,几乎所有欧洲国家被卷入了战争,人民深受其苦。二战,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帮助欧洲击败了希特勒法西斯,解放了西欧,苏联在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抗击转为进攻中,解放了东欧一些国家。德国法西斯投降:德国被分割为两大势力集团美苏英法四国的占领,欧洲也被分割为以美、英、法为一方,以苏联为一方的两大势力范围。东欧9个国家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后阿尔巴尼亚退出),叫东方阵营,西欧,包括南欧国家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叫西方阵营。两大阵营的形成,使世界进入了东西方冷战的时代。

美国为了帮助西欧的重建,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了重建欧洲的计划,即著名的“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对外援助法》使马歇尔计划具有法律形式。马歇尔计划被正式命名为“欧洲复兴计划”。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复兴战后经济,并提供一定的战略物资,但要接受美国的监督和控制,要保证美国销售和投资开发的权益。英、法、联邦德国、意、奥、比等16个国家相继接受这个计划提出的条件,同美国签订了双边协定,并成立了经济合作委员会。

马歇尔计划为期5年(1948年至1952年),到1951年底,美国宣布计划提前完成使命而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共实施了4年帮助西欧国家渡过了二战后最困难的时候,西欧各国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指教大大超过战前生产水平。

1950年9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欧洲轧钢联营计划”得到了德国的赞同和美国的支持。

1951年4月,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个国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轧钢联营的条约》创造了欧洲轧钢共同市场。1954年8月开放了特殊钢的共同市场,从而大大增强了西欧的经济实力。

1957年,以上6国又签署了《罗马条约》,把欧洲轧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统一为“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生效。

1961年7月30日,为保护欧洲农业经营者免受外部竞争的损害,6国制订的共同农业政策生效。1968年7月1日,6国取消它们之间的一切关税壁垒,对共同体以外的商品实行统一关税。1973年,丹麦、爱尔兰、英国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成生效,同年6月7日至10日,欧洲议会成员国首次进行了直接选举。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宣布加入。至此,欧洲经济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共同体的经济,不再对美国经济的依赖。1979年的欧洲共同体生产总值已大大超过苏联,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国、日本、西欧三大经济中心。同时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实现了关税同盟、货币同盟,实施了共同的农业政策。198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在1992年年底以前形成一个单一的没有国家边界的市场的条约。

1992年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这是一个在较为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实现单一货币,并在包括外交和安全事务及其他的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条约的内容是:①在欧洲共同体(取消了经济一词)的基础上建立欧洲联盟;②建立货币联盟,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的市场,第二阶段为创立欧洲的货币机构,第三阶段最迟在1999年建立真正的单一货币和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③ 实现共同体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取代政治合作,最终制订共同防务政策,欧盟的武装机构——“西欧联盟”,将执行在防务方面作出的决定;④欧洲成员国的公民具有欧洲公民身分,即具有欧盟所有成员国公民身分,无论定居在那个成员国均有选举和市政选举的选举权,以及在欧洲议会请愿的权利;⑤对成员国的分权问题作了补充;⑥设立了协调基金,以在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援助最贫困地区;⑦设立欧洲议会,在部长理事会和议会之间建立一种共同的决策程序,部长理事会根据欧洲理事会(首脑会议)的方针,决定共同行动的范围;在20世纪末建立起货币联盟,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的联盟。在这份长达6章320页的条约文件中,还包括了在新领域(教育、公共卫生、职业培训)、共同利益(避难、移民、签证、警察)、社会政策等有关问题。

1995年1月,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欧盟。

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议”生效,规定各成员国在边境上取消对成员国人员往来的控制,并加强司法和警务机构之间的合作。

1997年10月2日,成员国签署了《阿姆斯特丹条约》,取代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9年1月,欧盟各国的货币统一成欧元;2002年1月欧盟纸币,即欧元取代了成员国本国的货币。

2000年,欧盟首脑会议签订了《尼斯条约》规定了平等的选举规则。

2002年,欧盟首脑会议邀请在欧的波兰、捷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苑、斯路文尼亚、塞浦路斯、马尔他在2004年加入欧盟,罗马尼亚、保加利亚2007年可以获得成员国资格,土耳其1987年即已申请,但要在2004年以后开始会谈。

至此,在欧洲加入欧盟的由原来的15个国家发展到2004年的24个,2007年的26个。

实现欧洲的统一,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几十个国家地理连系的如此紧密,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尤其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痛苦经历,使人们渴望和平、和睦、共同繁荣,历史上许多有见识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统治者都呼吁欧洲的统一。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认为,在国际舞台上,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分量太轻,都不可能在今后“全球化的世界”里完全代表欧洲的整体利益,而力量联合起来力量就非同小可。他说:“欧洲只有走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稳定与繁荣”。

欧盟历经半个世纪,从经济、军事联盟发展到政治联盟,逐步走向欧洲的统一,是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全面形成的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它是对全世界走向大同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模式。

二、欧盟模式的特点

欧盟的道路是符合欧洲实际的,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欧洲国家密集的地区,长期历史上的经济、文化、政治交融和军事征战,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很深,人民需要和平和共同的繁荣,这就使人们在经济、文化、政治上形成了许多共同的观念和行为。欧洲是各种思想最活跃的地区,他们在各种思想的交融中,使人民民主思想得以诞生,欧洲是世界形成有系统的比较完整人民民主思想的发源地。欧洲正是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在人民民主思想的发展中出现了经济的蓬勃发展,从而使欧洲成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数百多年来至今仍然强大的经济发展形态,所以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这种地理环境、人文状况、经济的发展,欧盟的诞生就是必然的,顺乎自然、顺乎人情、顺乎天理。

欧盟是国与国联盟的形式,但这不是单一的政治因素的联合,而是欧盟内部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因素的自然联合。欧盟的特点主要是:

(一)欧盟的成员国家是主权国家,是欧盟中平等的一员,欧盟是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基础上的联合,其基础是各个成员都是人民民主制的民主国家。这在政治上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欧盟能够团结,形成富有生命力的联盟的根本所在。

人民民主思想几千年前就在欧洲和中国出现,但中国没有延袭下来形成一种长期存在的思想、思潮,而欧洲从古希腊起这种人民民主思潮始终存在,在古希腊形成过管理国家的民主制。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人民民主思想进入了一个高潮,欧洲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诞生和发展是和人民民主思想相依为命的。法国大革命使人民民主思想进入了又一个高潮,从“文艺复兴”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以及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涌现了许多卓越的人民民主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欧洲最值得自豪的,是对人类的进步有着巨大影响的宝贵财富。

欧盟各国在相互影响中,无论采取何种立宪形式,人民民主已经成为立国之本,欧盟各国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才使欧盟能以建立。

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人类社会,人民是主人,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人民民主必须实现,而且必然要实现。欧洲和世界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人民和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人民民主要体现在他们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有人民制订的代表人民利益的至高无上的宪法,有在宪法保障下的一切自由,人民有权选举各级领导人,有权决定自己国家的大事。人民公决国家、社会的重要事务,是人民民主制度必不可少的内容。每个国家的人民民主制才能形成国与国的平等和紧密的合作。在欧洲,还有一些国家保留着皇室作为国家首脑,但它是立宪的发达的民主国家。欧盟各国无一例外的实行了普选制度和公决制度,制订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宪法。虽然在执行上各成员国还有比较完善和比较不完善的差异,但民主化的水平已逐步趋于一致。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欧国家的差异,东欧一些国家摆脱了苏联专制社会主义的束缚以后,也步入了欧洲民主国家的行列。这种人民民主的思想和制度沿用在欧盟的组织上,是欧盟能够强大的根本点。

欧盟在东扩中,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扩展对象必须是人民民主国家,这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欧盟不坚持这一点,欧盟将是一个政治上的大杂会,将沦落为势力集团的结盟,不复存在世界社会发展模式的影响。当然扩展经济自由贸易区、扩大政治、军事同盟这是另一回事。

欧盟国与国的平等缘于民主制,突出的表现在对各国主权的尊重,并一切为了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存在对任何一个国家主权独立和利益的损害。长远的、共同的利益是主要的,暂时的、局部利益是可以妥协的。欧盟无须使成员国放弃主权,实现政治、经济、外交的全面统一。但欧盟可以在外交、防务等方面用一个声音讲话。各成员都是主权国家,历史的、现实的和世界其它国家有着不同的利益关系,主权国家必然根据自己的利益进行外交活动。但可以协调国家利益和欧盟整体利益,使其在不损害主权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代表欧盟整体利益,用一个声音说话。欧盟20多个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增强整体竞争力。

这种民主、平等、表现在欧盟的指导思想上和组织上,“欧盟宪法草案”十分鲜明地表述了这个根本思想。序言中说“欧洲文化、宗教和人道主义的遗产”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基本权宪章是欧盟的共同的象征和价值,欧盟的成立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给每个成员国的公民提供“自由、安全、没有内部边界的空间”,一个“自由、不受歪曲的市场”。在组织上最高的欧盟理事会,由各个成员国共同组成,欧盟主席、副主席选举产生,任期两年半,可连任一届,在世界舞台上代表欧洲;欧盟委员会四年换届一次,并成立立法机构——欧洲议会。各个领导组织采取多数表决制。在欧共体的时候就已明确了,成员有退出的自由。欧盟本身就是一个国与国联盟的民主体制。序言,无疑是欧盟宪法的精髓。

欧盟内部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坚持了民主、平等的原则。欧盟委员会是各成员国的代表机构,欧盟主席可以代表欧盟签署国际条约,专职的外交部长负责欧盟整体外交事务。欧盟议会是欧盟的主要立法机构,它与欧盟理事会一起执行立法和预算职能,在众多领域有共同决定权,能够代表欧盟人口的60%,实行多数通过方式。但对少数的不存在强制,而是必须成为一个原则。力求一致通过方式,但对问题不加区别的一致通过方式才能作出决定,则会使欧盟的能力大大削弱。人口多数表决制是发展的方向,但要和国家平等结合起来。

(二)欧盟的经济发展是蓬勃的。从建立欧共体以来,欧洲几乎没有出现过严重的经济萧条,经济的持续发展,欧盟的今天,已经占世界生产总值30万亿美元的22%,即6万多亿仅次于美国(美国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3,即10.2万亿)。欧盟的经济发展在于他们的民主思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在于他们一切着眼于欧洲人民福祉的博采众长的思维,在于他们对世界各国抱着互利合作的行为方式。

欧盟各成员国政治形态相同,经济形态也相同都是民主制国家,都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只不过发展的快慢,还存在着富裕的差距。原欧盟15国在经济上基本上已融为一体,东欧一些参加欧盟的国家,经过转型的剧烈阵痛已经迈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应当说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快的,在原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40多年和脱离苏联阵营的十年多形成鲜明的对比。东欧一些国家加入欧盟以后将会和西欧各欧盟国家并驾齐驱。

欧盟的经济发展虽然并不是始终明朗,但它的发展不会停滞,欧盟各国的优势互补、互相扶持,使他们具有强大的力量。欧盟各国的教育发达,科技发达,人文状况良好,这也是他们发展不会停滞的基础。欧洲民族不仅具有历史最久的人民民主传统,而且是非常聪明、坚毅、思想极其丰富、创造力极强的民族,欧盟积极的以民主、平等的姿态发展对外贸易,是欧盟经济活力日益增长的源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可能囿于本国本地区的资源始终保持繁荣。而与世界拓展贸易的准则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和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历史不同,靠强权、优势,进行不平等的贸易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欧盟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可以说树立了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发展贸易,推动其他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面鲜明的旗帜。就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援,也必须坚持人道主义的原则,使受援国达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在2003年7月11日的《欧洲应对非洲承担的责任》一文中看出,他表达了一个先进的欧洲对世界发展的正确态度。欧盟认识到,非洲的真正呼吁是:希望富国采取的政策能够帮助非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非洲很多国家贫穷落后、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连年混战、饥寒交迫、疾病流行的关键,是非洲人民无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非洲的灾难主要不是自然的灾害、人口众多和疾病,而是军阀、政客的争权夺利所造成的。过去大国,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也包括欧洲一些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出自政治、经济利益和霸权主义的目的,而进行着对非洲的争夺。着重在军事手段,无原则的支持不同的代理人,这就更加重了非洲的动荡和灾难。所以非洲延续到今天的不幸,这些大国和一些国家是有责任的,虽然也在经援上做了不少好事,但被无原则的支持抵消了。历史的教训对发达国家以及非洲本身都是值得吸取的。普罗迪主席指出:欧盟现在要在和平、改善医疗、消除饥饿、援助发展方面作出对非洲承担的责任。这是符合非洲现实的,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有说服力的指出2001年已支出大约3.85亿美元防止非洲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是美国的2倍);向世界基金组织捐助了25亿美元;援助非洲发展的基金已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0.34%,到2006年以前将达到0.39%。欧盟坚持这样援助非洲的方针,无疑是崇高的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的。如果大国,发达的国家首先考虑的不是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就不会无原则的支持反人民民主的军阀独裁政权和代理人。非洲的正常发展和繁荣,对发达国家经济会形成良性的互补。

(三)欧盟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对外政策空前活跃,所占的份量日益明显和重要。欧盟希望自己好,也希望别人好。在现今世界上很少听到欧盟是某些国家的威胁。欧盟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欧盟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理念,但不搞霸权与各国友好,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欧盟的外交原则是通过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协商解决世界存在的问题。欧盟不愿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不愿别人的意愿强加给自己。意识形态的对立随着两极世界的消失,以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察处理一切已不再是正确的原则。欧盟在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是积极的、友好的、向善的。如欧盟虽然对中国民主、人权状况不够满意,但不认为中国是潜在的敌人,不认为中国的发展构成对谁的威胁,认为中国是在认真的发展着经济、发展着民主。1975年欧盟的前身欧共体与中国建交,1989年期间,中国的“民主运动”遭到失败,欧盟和中国的关系一度陷于低潮,但很快恢复了发展。1995年以后,欧盟通过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1998年发表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等一系列对华政策文件。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欧盟和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美国始终主导于一已的利益,从建立美国一极的角度出发既或与中国关系在时好时坏中不断改善,但万变不离其宗:美国的霸权地位不容任何人,既或是潜在可能的挑战。欧盟则认为与中国可以建立全面的平等的伙伴关系,欧盟和中国都需要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欧盟希望中国在日益发展中不断改善人权状况,向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发展在合作中并没有回避欧盟认为的原则问题,但不是时不时的发出威胁。欧盟和中国的共同发展才是利益的根本。欧盟对世界各国日益明显的抱着平等互利的态度。2003年底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高峰会议证明了欧盟积极的、正确的外交、贸易政策。

欧盟在发达国家中十分鲜明的主张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实现各国的友好合作,解决国际分歧,尽管还有成员国并不鲜明,但欧盟的整体声音是鲜明的,这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联合国的分裂、解体、或作用的削弱,意味着世界会有更多的纷争。

欧盟支持世界的多极化,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极的对抗、一极的迫求,已经证明是世界的灾难,多极化只有在联合国的旗帜下,正如欧盟在欧盟委员会的旗帜下才能团结起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欧盟对中东地区的态度总体的说就大多数成员来说是恰当的,对巴以冲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需要存在,和平解决冲突是唯一的上策。中东问题很复杂,要有总体的思考和政策。简单的、生硬的、强制的办法都会使矛盾越加激化。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初级阶段,从封建转向现代化的,从教权、世袭王权的专制转向伊斯兰的民主,有个艰难的过程。一部分伊斯兰国家的社会进步要靠伊斯兰社会内部的力量,即伊斯兰人民的力量,任何思想、行为的强加都会引起更大的混乱。外部世界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但它是第二位。对恐怖主义的打击是必要的,截至目前,恐怖主义袭击的结果绝大多数是无辜的人民群众。以恐怖主义表达对霸权主义的愤恨,对人民民主思想的愤恨本身就是不正当的,但把反抗和采取不正当的行为都视作恐怖组织也是极其错误的。防止恐怖主义最根本的在于克服霸权主义,纠正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不公正的经济、政治、外交政策,以自己的正确形象、正确的东西影响其它国家,而不是主观判断、强加于人。同时要联合世界所有进步的力量,从正确的思想上、行动上组成强大的反恐统一战线。中东局势的复杂、纷乱,还要有比较长的时间,这是中东形势发展的必然,是伊斯兰世界一些国家正处在转型时期的必然。面对这种局面,欧盟整体来说不贸然支持外部力量强制的行动是对的。现在看来美国的单边军事行动已经陷入比较被动的局面,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仅被抵消了,而且还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特别是美国士兵生命的代价。只有克服霸权主义,实施公正的政策,促进和平才是解决中东问题的唯一出路。相信依赖自己的人民也要相信依赖别国的人民,对恐怖主义组织要在各方面进行孤立,而不是扩大打击面,给恐怖主义组织制造更多的空间。美国对阿富汗这个与“基地”组织合为一体的反动的塔里班政权进行打击,赢得了世人绝大多数的支持,而对伊拉克攻打的借口不实以及单边快速行动却引起了纷争,这不是说萨达姆的残暴专制政权不应该推翻,在原则上、策略上、时间上美国的行动都包含着严重的错误。欧盟在总体上没有支持美国的单边行动——尽管有英国、西班牙的参与——是明智的。欧盟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的协调工作很有价值。任何一个强国立足于在中东政治利益,经济特别是石油利益的争夺,都会使局势更加复杂,矛盾更难化解。

(四)欧盟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行动方式,欧盟认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在军事上强大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冷战的需要,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anization),简称“北约”(NAto)。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成员国初成立时,加上美国共12国,增至现在是26国。“北约”宣布的宗旨是:奉行“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的联合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承诺对任何缔约国在同他国发生战争时给予帮助和武力援助。“北约”还宣称“北约”的成立是防御性的,因为有冷战双方势均力敌的对峙“北约”必须有军事的准备。

1955年,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集团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68年阿尔巴尼亚退出),以对抗“北约”。这样形成了美国控制的“北约”与苏联控制的“华约”的两大军事集团,不断在欧洲加强军事部署,重兵对峙,悬挂起两大铁幕,不断进行着冷战。

“北约”先于“欧盟”的存在。从二战后法国提出的“普利文计划”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波恩专政”和英国提出的“艾登计划”导致“伦敦——巴黎协定”,建立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成立了西欧的共同武装力量——“欧洲军”,隶属于北约最高司令统率。这样“北约”主要有两支骨干军事力量,一是美军,一是欧洲军。“北约”的武装力量大部分是西欧国家提供的,占地面部队的90%,海军的80%,空中力量的75%。从1973年的10~15年的防务计划,1979年的地区核力量现代化,到1984年部署中程导弹,所有目标都是针对着苏联和“华约”组织国家。

1989年苏联和“华约”解体,强敌不存在了“北约”防御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适应新的形势进攻性越来越成为主流。“北约”的继续存在成为世界唯一的最大的军事集团组织。

“北约”在冷战时期起着军事、政治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保障西欧的安全,一方面使西欧国家通过“北约”团结在一起。冷战后到今天仍然起着军事、政治的双重作用,保障“欧盟”的安全已降为次要的地位,更主要是显示“欧盟”存在的力量和美国强大的力量。

“北约”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也是第一次进行的战争是南欧的“科索沃战争”这是一次典型的为政治服务的进攻型战争,是政治争夺战的继续,其功过自会有以后的历史来评说。但它的确是显示了现代化的战争在对一个主权国家进攻中的运用,它给其它主权国家一个警示,它也标明“欧盟”军事力量的“外向型”。

1995年“北约”组织通过了东扩的报告,实际“北约”经历了1952年、1955年、1982年、1999年四次东扩,原苏联集团的一些东欧国家已加入了欧盟和“北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也要求加入欧盟和“北约”,俄罗斯已经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俄罗斯理事会”的协商机构成员。既然强敌不存在了,为什么“北约”还要扩大?这标志着“北约”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它至少在目前没有了明确的强大的敌人。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潜在的目标存在的至少浮在水面的目标是清楚的,2002年“北约”首脑布拉格会议标志着“北约”的转型:从防御转向世界范围的多边行动。

“北约”东扩,是好事还是坏事,需要今后历史证明,但从欧盟成立的宗旨和欧盟建立欧盟的军队来看,应当说是好事,一个没有明确敌人的“北约”,不想完全附属美国的欧盟军队,不大会引发世界大战,由于俄罗斯与中国和欧盟的友好,也不会引发与远东的冲突。东扩的坏处是,如果一味的东扩,对欧盟和北约都是一种损害。多元的世界主要统一在一个军事组织之下,等于没有这个军事组织,而且与成立欧盟的宗旨是违背的。欧盟主席普罗迪说得好“我们战略的全部意图是防备有人指责我们正在将旧日的铁幕向东推移”,正确的战略出自正确的思维。

欧盟成立不隶属“北约”的欧盟军队,符合欧盟的宗旨和利益。欧盟的存在需要自己的军事力量,军事力量是欧盟国家组成的一部分,没有理由它的军队要完全隶属于美国司令指挥的“北约”也没有理由与美国的力量对峙。欧盟建立独立的军事力量对“北约”不是削弱与对立。美国也要求欧盟能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按“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的话说:以对付“不知会在何时何地出现何种形态的恐怖活动——21世纪型威胁”。当然美国有美国的算盘,美国支持“北约”的改革,不反对欧盟的独立军事力量,但希望它成为对付“全球范围的恐怖组织”的重要辅助力量,成为美国“先发制人”的手段之一。

欧盟在军事上的强大是必要的,但一味的东扩不是欧盟发展的方向。建立一支捍卫欧盟利益的独立的军事力量,有利于多极化的多极体系。奥地利议员里尔茨很有代表性的说:“很多人已经厌倦了美国的恣意妄为,欧洲不应该依靠北约,而应该建立欧盟主导下的安全体制”。美国对欧盟独立防备的出现感到不安,是霸权思维的表现,是缺乏远见的。

三、欧盟模式存在的问题

欧盟强盛是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欧盟的发展不能走美国目前的道路,也就是说不能重复帝国主义的老路。欧盟的强盛并不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不应立足于与美国的抗衡。第一位的是内部人民民主的团结,共同发展经济,使欧盟各国人民生活的更好;外部是坚持对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促进各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去谋求霸权、不去以强凌弱、进行势力、利益的争夺。所以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强权思维。这也是世界人民对欧盟的企望和担心。

欧盟内部存在的不良倾向最有可能的是权力斗争和新旧思维的斗争。欧盟内部不团结的因素是存在的,欧盟必须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欧盟不可能形成一个完全单一化的组织,也不应该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的组织,或者一个松散的俱乐部。既要有成员国的独立性,又要有成员国的统一性。正如英国国务大臣麦克沙恩所说:既不能由一个欧盟中央指挥部来强制推行一项共同的外交政策,也不能分裂成相互竞争的外交政策阵营。他说:“这将是一场灾难”。

欧盟内部不可能不存在分歧,譬如英国,往往有自己的见解和行为的独立性,英国和美国有传统的密切关系,但毕竟由于地缘关系,英国不可能脱离欧洲,损害欧盟的利益。同时英国已不再是几世纪的超强国家,英国离开了欧洲就会失去对美国的影响力。英国和美国的特殊联盟是很自然的,并不构成对欧洲的损害,英国也不可能操纵欧洲,英国只会更多的融于欧洲大陆,在欧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人们担心英国和法、德两国成为欧盟的两极,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它对英、法、德并不利,对美国也不利,英、法、德以其强大的实力造福于欧洲,起到凝聚性的带头作用,欧盟的强大就是必然的。欧盟的分歧,还来自西、东部成员发展的不平衡。而可能造成欧盟分裂的因素还来自外部,主要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美国一些政治家和报刊对欧盟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表现出津津乐道、幸灾乐祸,是最多的。而欧盟内有的国家需要美援,图一时的利益就会助长不和谐的存在。美国也好及趋向亲美的国家也好,都是眼光短浅的表现。形成一个团结、强有力的联盟,这是欧盟各国人民的愿望,是欧盟各国共同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世界进步力量所希望的。

欧盟为保证各成员国的权力,可以考虑理事会的组成实行一国一票成为最高的,只负责关系整个欧盟命运、关系每个成员国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机构,如战争、接收或开除成员以及必须各国一致的行动,并负责审查欧盟委员会的工作。欧盟委员会是执法机构,负责整个欧盟的运转和外交事务。平时的事务由欧盟委员会来决定和执行。欧盟议会是立法机构。欧盟理事会一国一票,由各国选任,一年例会1——2次。欧盟委员会委员由各国协商提名,主席、副主席由各国选举产生,欧盟委员会下属机构由主席、副主席任命,并经欧盟理事会同意。这样可以避免权力的重叠和声音的重叠,也保证了各成员国最高的平等权利。欧洲议会代表实行按人口比例由各国选举产生。在欧盟内部各国不平等是不公正的,但每个国家人口不一,任何问题一国一票也是不公正的。现在欧盟按《尼斯条约》规定执行,只能是暂时的,长远的、公正的还应考虑欧盟宪法草案,还应考虑各国民主制的形式。

欧盟应当考虑欧盟内部大国的作用,当然大国的责任在于带头,而不在于获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欧洲一些大国在欧盟内部的作用是重要的,在世界上也是重要的。在欧盟内部应当赋予大国应有的地位和责任。英、法、德不仅是人口因素还有实力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使它们不仅在欧盟内部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既或没有欧盟,它们照样发挥大国的作用。简单的国与国一票制和因此产生的多数表决制对欧盟的健康发展并不利。

2003年12月首脑会议欧盟宪法未能获得通过,这是一次挫折。如果波兰、西班牙坚持自己的要求“双速欧洲”的出现不是不可能的,既或出现“双速欧洲”它们也会在发展中又联合起来。现在还没有理由说明波兰、西班牙心目中第一位的是为了美国的利益而要分裂欧洲。欧洲议长考克斯说,会谈的破裂是一个挫折,但不是灾难,大家有积极的意愿继续谋求确定欧盟宪法的最终文本。

欧盟宪法草案以及现在对欧盟宪法草案的讨论,除序言外技术性问题较多,而对欧盟发展远景和道路则缺乏表述。

欧盟和美国的关系是密切的,但确也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世界存在问题的认知。在民主理念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价值观上却有差异。美国表现民主理念上的顽强自我中心,欧盟则表现出对所有人的尊重。在经济问题上,美国视自己利益高于一切,欧盟则表现了把平等、互惠作为各国关系的原则。在军事问题上,美国认为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应居于主宰地位,欧盟军事力量有必要加强但只能作为美国军事力量的补充力量,欧盟认为建立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才能确保欧盟的利益,美国认为对有的国家可以先发制人,欧盟认为军事力量是最后的手段。在国际关系上,美国认为自己当之无愧的居于主宰地位,承认美国的一极统治,世界才会有持久的和平,因而也忽视联合国的作用;欧盟认为加强与俄、中、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伙伴关系是必要的,认为世界是多极的,只有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能保证世界的持久和平,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才能有效促进国际的合作和和平事业。不同的认知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欧盟追随美国的霸权主义必然给欧盟带来损害。以中东为例,恐怖主义不是强权和军事力量所能征服得了的。中东一些国家正处在转型的初级阶段,本国人民的觉醒是决定性的条件,在酝酿着变革的激烈动荡中,各种力量表现得都会强烈,甚至失控,唯一正确的政策是公正及和平。欧盟一些成员国支持美国单边主义的军事行动,受到恐怖主义袭击是必然的,防不胜防的,没有公正、和平的政策,恐怖主义打击不绝,保护以色列,保护犹太人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火上加油。欧盟就整体而言采取公正、和平的政策,就会促进中东的和平。在世界其它不稳定的问题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欧盟只要追随美国霸权主义,步历史上帝国主义的后尘,就是欧盟衰落、解体的开始。

欧盟在经济发展上应当以史为鉴,有战略远见,工业革命时的许多技术欧洲早就开发出来,但缺乏足够的市场潜力。虽然有技术、有资金,但无法发挥作用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经济上确实需要东扩和南扩。俄国和中亚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非洲和南美洲未来的中东,市场的潜力太大了。以俄国为例,俄罗斯急需外资,以求加快发展经济,欧盟对俄投资占52%,美国只占14%;俄出口欧洲的产品占42%,出口美国的占4.9%;进口欧洲的产品占52%,进口美国的产品占10.5%。这说明欧盟对俄的贸易是居第一位的。对俄应当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中国和中亚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欧盟的资金和技术大有用武之地,经济共同发展是第一位的,潜在的对手可以成为友好的战略伙伴。

总之,经历已有半个世纪的欧盟走出了的路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它是未来世界国与国联合的样版和雏形,它将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伟大的贡献,正像它在近代史上为人民民主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作出伟大的贡献一样。

欧盟的模式主要是国与国联合的模式,但其内部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成熟是欧盟模式力量的所在。世界未来在联合国的领导下走向世界大联合,欧盟的经验是非常有益的借鉴。

欧盟现在已经显现出它在平衡世界局势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世界平衡的重要因素。欧洲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平静的地方,这得益他们自己人民民主的思维和迫求。欧盟委员会普罗迪说:“在踏入新的千年之际,我们有了缔造这样一个欧洲的机会,就是使本大陆的各国人民能够共同生活在和平、安全、自由、公正和公平的环境之中。要建设一个民主的欧洲,使人权受到尊重,使法治蔚然成风;要建设一个经济一体化的欧洲,通过统一的市场和货币来提供经济增长和繁荣”。可以断言,无论外部或内部的分裂力量如何,普罗迪说的欧洲目标都会实现。

欧盟现在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和美国的军事联盟是最强大的;苏联的解体,无须担心外部的强大压力;欧盟内部主要部分成员国人民民主制度和经济发展是稳固的;对外政策是积极的、活跃的。世界人民乐意看到一个人民民主的,具有新思维、新动力、在世界上发挥着积极稳定作用,甚至是示范作用的欧盟屹立在地球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也严重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经济的迅速发展,长期的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生产非常落后。1840年以后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一起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收复了台湾,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经历两次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战争,1949年,共产党取得了大陆改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崛起。一个历经波折苦难的逐渐强大国家屹立在东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自从中国共产党取得大陆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理想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在理想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的:

一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成立就受到苏联指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极参加了与国民党合作为捍卫中华民国以打倒军阀为目标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争夺领导权,国共分裂,共产党学习苏联革命的办法,组织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城市武装革命,在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工业并不发达,和资本主义虽比较落后的俄国相比,中国工人阶级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而代表地主、资本家和军阀、政客利益的国民党,背后有着各个帝国主义的支持显得力量更为强大。这样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没有可能通过城市武装革命夺取政权,在接二连三的城市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发动广大的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激发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从而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坚持了这条道路,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取得了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和进行革命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正是把革命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了强大的威力。

二是,建国以后从革命转向建设,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全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立足本国实际,并吸收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探索;一种是立足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探索。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苏联已宣布1935年建成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要抗拒西方敌对势力的封锁和苏联结成亲密的同盟,后一种倾向居于主导地位,开始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号召“一边倒”。由于和苏联党、意识形态、国家管理上的共性,向苏联学习就是一种必然,在苏联的帮助下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基础。农村的土地革命解脱了对农民几千年的封建枷锁,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对城市工商业改造,从制度上、力量上确立了国家公有经济的主宰地位,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上的集权体制得到确立。

1953年苏联斯大林去世,特别是1956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开始认真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包括毛泽东开始尝试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框,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要适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这种探索突出反映在中共“八大”的文件上。“八大”文件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生产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在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但这时的中国已经建立起政治上的高度集权,经济上的高度计划,思想上的高度统一的体制。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崇高威望,与这时的政治、思想状况相辅相成,对毛泽东神化,表现在中国大陆的一切方面。毛泽东听不得意见,更容不得半点批评,他这种思想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人民民主意识不高,与当时全国全党缺乏民主的历史的、现实的背景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进行着主观主义的、专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他并没有摆脱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他想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上,与苏联争夺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上,成为“世界人民的伟大领袖”,对建设社会主义有所创新的冲破。他受他主观的、激进的“左”的思想支配着整个中国。提出“十五年超过英国”,七年赶上美国,使“资本主义绝种”,生产组织要“一大二公”,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从1957年到1959年强制推行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1957年在全国开展“反右派运动”,1959年在全党开展“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钳制不同意见,使数百万的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受到迫害,“三面红旗”2千多万人饥饿而死。他的急于建成共产主义严重损伤了人民的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造成国民经济的失调。在正直的共产党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的努力弥补下,从1961年到1966年上半年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毛泽东从“三面红旗”的失败后鉴于苏共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为维护自己的权力威望,在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以铲除异己,继续左的路线,人为的鼓动大规模的群众斗群众,伴随着一幕幕的权力斗争,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使国民经济达到崩溃的边缘,使中国好的道德传统也受到破坏。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主要是:①脱离中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实际,看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提出不切实际的赶美超英。②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在所有制关系上推行“一大二公”,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③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断言国内矛盾主要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干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④个人崇拜在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等一伙人的鼓噪下达到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地步。⑤在国际关系上,以粗暴的态度批判南斯拉夫等国的所谓“修正主义”,对一些国家的极左派进行支持,使中国陷入比较孤立和封闭的状态。当然毛泽东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20年并非一无是处,他为了打破在国际上腹背受敌孤立的局面主导了中美的建交,但他领导中国所走的建设道路必须否定,对国家、人民和共产党本身造成的后果是极其负面的。

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使得邓小平、陈云、万里、胡耀邦等领导人从中总结了历史的正反面教训,制订并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开始摸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正确思维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决地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指出这是国家生产力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要经历的阶段,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并提出要认真解决党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要认真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等。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他曾多次论述过,“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这当然是个好办法。但多年的经验表明,光用这个办法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工作重心到生产关系的变革,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建设精神文明、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国防、健全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归纳为10条内容。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并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说,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指出正确认识社会所处的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制定路线政策的根本依据。邓小平说“不要讲计划经济为主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都可以利用”。

1990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12条原则:从不断完善政治、经济制度,对外开放,所有制结构,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繁荣民族关系,实行“一国两制”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内容,归纳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1990年12月,邓小平再次强调:“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了,没那回事”。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点,市场少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992年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总书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这标志着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强调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走自己的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坚持改革开放。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在经济制度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国家的统一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奉行“五项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99年,朱镕基总理宣布: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加大对贫困地区政策的倾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宽对贫穷农村的政策。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说:“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和光明前途,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思想被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这也是江泽民提出的“以人为本”观念的继续。

2003年的中共十六大,以胡锦涛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继续坚持邓小平的理论和路线,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推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并制订了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中西部的开发和重振东北工业基地。建议对宪法有些条文的修改,把“三个代表”思想和保护合法私有财产写入宪法。

二、中国模式的特点

中国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二是从第一点出发和资本主义世界所有的社会主义有着区别,它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0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概括为9条: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的模式。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认为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会有上百年的历史,一切方针政策的制订都必须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超越。

3、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上,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的统一上,实行“一国两制”,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从中共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纳的9条可以作这样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法制国家。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理论指导,共产党是绝对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或叫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这些内容高度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十六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标志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提上了日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民当家作主,二是依法治国,三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要靠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认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并认为现阶段不可能在高层开展直接选举。在全国已有68万个村一级政权实行了村民自治和直接选举。温家宝总理2003年11月说:“中国很大,人口很多,经济不发达,发展又不平衡,在现阶段不可能在高层开展直接选举,条件还不成熟,首先文化素质就不够”。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民民主的认知已与过去不同,“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领导人治国的根本思想,中共十六大之际,服务于民、还政于民,官员开始改变“为民作主”是人民的“父母官”的理念,对人权的概念的认知已趋全面,20世纪末签署了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又进一步。

(二)在经济上,已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总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保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对公有经济的主体,也要成为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接受市场调节,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具有竞争力。同时充分发展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是:

1、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根据建国后50年的经验教训,以及苏联东欧解体的教训,面对世界的复杂现实,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出发。建国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还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欠发达、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所以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要从低起点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不能采取超越阶段的跳跃,中国是一个农民多数的国家,不可能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化的道路。中国教育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就多数农村来说人民生活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然后才是小康,分步走就是必要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主要依赖外援改变面貌,而只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邓小平正是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中国的实际得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支持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最正确的结论。中国政府制订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是过急的、冒进的,而是扎实的,可以预测、可以控制、可以兑现的。21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仍然是首先发展经济,对外不结盟,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

2、突破封闭,博取众长,学习先进,融于世界。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说:“切不可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他认为外国的东西不能照搬照用,外国好的东西要学习、吸收。他提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是非得失的标准。中国领导人认为,应当承认自己的差距,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以及在治国上的经验都应当学习。江泽民、胡锦涛多次率领最高层听专家讲各方面内容的讲座,胡锦涛2003年最后的(上台以来的第九次)讲座是学习外国史。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由经济特区发展到全国。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兴办中外合资、完全外资企业。发展了贸易,扩大了出口,由主要农业、原材料出口到轻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991年出口不到30亿美元,到2001年已达46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17%左右。中国积极开拓与世界的贸易,对周边国家采取务实的睦邻政策,与东盟、欧盟建立了日益密切的关系,与世界的贸易坚持了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几乎很少看到有附加的条件和意识形态的痕迹。中国贸易额由20年前的32位跃居到第6位,2003年对外贸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外汇储备2003年11月已达38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世界经济的行列,中国政府政策透明度提高,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面和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现在已有3万多家企业开展了跨国经营。北京50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项目面向全球招商,中国庞大的市场也为国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中国吸引外资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数字显示,2002年占有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达4480亿美元,居全球第4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外商将更加有利,2003年中国得了57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拉动力。保持了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3、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没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稳定政策,不会有正常的发展;没有发展,政治、经济上稳定也不可能存在。中国把稳定和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这就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发,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中国“以开放改革促发展”,“抓住战略机遇”,作为创新的策动力,而创新又“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要发展就要创新。中国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个崭新的事业,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要不断走出新路,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是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最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的创新走出来的。对实现中国现代工业化,从迫求主要经济指标到GDP的全面发展,迫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的和谐。迫求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再是口号式的理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分三步走,一年上一个台阶,到21世纪中叶达到工业化和全面小康的水平。所以稳定、发展、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4、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90年代后期,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时提出加大对中西部的开发,现在又提出加快对东北地区的开发,重振东北工业基地,这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平衡,提升全国的生产发展水平。2003年把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明确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这就使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壮大公有经济,提升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这确是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80年代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扩大招生规模,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同时把控制人口的增长,一直作为长期性的战略性的国策。所以中国经济走向了全面的协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是中国经济上的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并获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0年基本保持了7~8%的年增长势头,今后的20年也规划了7~8%的增长势头。中国现在国民生产总值1.1万亿美元,人民的收入水平由现在的938美元达到3000美元相当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在路线上,继承延续,目标不变,内容不断充实。政治、经济路线一经人民认可,不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大起大落或改弦易辙,就能保证国家、社会的正常发展。

从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已经有20多年,中国国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自……江泽民、胡锦涛一直坚持了邓小平制订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1983年和1989年的波折,不能说明当时的领导人……要改变这条路线,而要改变这条路线的是一部分“民运”人士和共产党内的“左”派人士以及国外的反共势力。……在“拨乱反正”中,忠实的执行了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针;……在政治上的问题并没有违背邓小平制订的基本路线。江泽民正是在邓小平奠定的前人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稳步的发展和创新。胡锦涛表示新的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展现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所以20多年这条路线一直在延续发展,每一届领导人都保持了目标不变、原则不变,而在内容上不断创新。邓小平说:这个路线一百年也不能动摇,一切要围绕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之后也要继续或者重新干。正是这种坚定的延续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勾画的中国从1997年到21世纪中叶的社会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直在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1978年人均总收入为340美元,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6%,1980年达到460美元,1999年达到938美元。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中国的“先富”战略到“共富”战略正在实施,中国正向着“增长、强国富民、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前进。

三、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经济上宏伟的蓝图比较清楚。新一届政府强调实现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但经济发展中防止过热仍然是一个经常要注意的问题。80年代对彩电生产线的引进,90年代对汽车生产线的引进,以及房地产的发展都有过热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以速度的比例和发达国家论长短。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但达到全面小康,还有一段崎岖漫长的过程,贫困人口仍有约总人口的接近十分之一,中国还有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急需调整和改造,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回收率仍然比较低,坏账数额警人,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恶化的高峰期已过,但仍很严重,固定资产投资各个地方上项目的积极性仍然比较高,2003年上半年中央政府的投资项目总金额为1848亿元而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达13224亿元,原材料的消耗仍居世界前列,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中国吸收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在世界居第6位,2001年为470亿美元,2002年持续不减,但中国吸引外资只有量的优势,而缺乏质的优势。中国解决众多的失业和未充分就业的问题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社会保障体系还正在建立,除富人、高工资者、离休人员外,大多都面临治病负担重的问题,城市和多数农村贫富的差距已经影响到内需的普遍增长。对公务员工资的调整和有的地方准备实施“阳光工程”,本是好事,但人为的扩大了国家机关公务员与国有企、国家事业单位的国家职工,以及退休职工工资、生活待遇的差距,人为的扩大差距是社会的不公正,不是反对平均主义。调整工资要考虑国情、考虑普遍利益,特别是还有众多的贫困人口,解决“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任务还很重,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20年的改革开放中,全民经商、一些地方办教育产业化、以及高薪养廉的提法和做法是欠妥的,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中国计划生育是一项成功的政策,但农村人口仍然偏高的增长,小康的标准不是人人有饭吃,是综合水平的提高,所以计划生育不能懈怠。人口素质的提高涉及教育的巨大投入,而读书的费用,尤其大学的费用过高,使贫困子女主要是农村大量子女入学非常困难。地区的平衡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财物。中国这样一个原来比较贫困、落后、人口有13亿多的大国,提升到今天很不容易,面临的问题很多,但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重视问题的存在,事情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中国不会发生周期性的过热现象,也不会问题积压成堆,局面走向恶化,因为中国需要发展和可以发展的空间很大,政府和人民的心愿是一致的。

中国在政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主政治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问题,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已作为重要议提摆上了日程,政治改革比经济改革更难,因为它涉及到愈来愈复杂和多样的利益和价值,但不改革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正如邓小平一再指出的:“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不下去,甚至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还可能丧失。”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制度。现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人治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民还没有完全的可以直接选举罢免领导人的权力,所以人们说:“美国总统怕人民(选民),中国官员怕上级”。人民无法用人民的权力进行监督,腐败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扼制。买官贿官、贪赃枉法、权钱交易既或在严厉的打击下仍然“春风吹又生”。领导官员是上级任免的,不在乎人民的意见如何,人治使腐败难以克服就是必然的。

(2)设置的禁区仍然比较多。现在中国人民不能说没有言论自由,在群众中几乎什么都说,但对新闻媒体却很难见到独立的评论和对政府各级领导人的批评,除非领导人出了问题。全国报纸、政治新闻千篇一律,不同的只是不同的地区新闻以及花边新闻。对新闻媒体控制不能过于严格,一切都不能超出中央的口径。各国都有新闻控制,要以宪法和新闻法规办事。给新闻媒体发展创造宽松的空间,人民民主也体现在新闻自由中,新闻媒体可以帮助政府做很多政府做不到的事,对官员的腐败现象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监督,包括人民通过新闻监督,这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

只要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的,合乎宪法的都可以报导和宣传,都可以批评和监督,都可以言论自由。一个政党、执政集团,对人民的信任程度标志着它执政能力的自信程度。对人民不但要“使由已”,更要“使知己”。小道消息多是大道消息少的缘故,信息网络时代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几乎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绝大多数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事实,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也是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愿望。80年代,从中央领导层到人民群众都在谈论对共产党的“信任危机”,这是毛泽东的错误造成的,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因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社会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历史的耻辱成了过去,值得自豪的中国强健的屹立在东方。人民要求更多的更全面的民主,是人民觉悟提高的表现。

(3)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目标有了,但不像经济那样有清晰的蓝图、方法、步骤都使人民群众感到踏实。中共十六大把建设民主政治的内容具体的四个方面,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民主,是不清晰的。尤其对人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宣传,没有明确的措施和规划。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已经是政治改革的当务之急。最主要的是各级领导民主意识的提高,即充分认识到人民是主人,要服务于民。对人民群众来说是如何当家作主人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非常薄弱。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取稳步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当然中国大陆人民民主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中美关系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打的主要是政治牌,即民主牌,主要不是经济牌、军事牌,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政权的更迭,迫使中国接受它的民主价值观。对台湾美国事实上是以民主牌支持“台独”势力,又以国际法,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对台关系法对两岸进行制约。陈水扁搞“台独”,打的也是民主牌。台湾原来的三张牌,一是经济牌,台湾经济发展得好,人均收入比大陆高,现在大陆经济发展了,台湾经济已不再是“亚洲四小龙”的时代,对大陆经济越来越具有依赖性,人均收入的差距也日益缩小,经济牌已失去了作用。二是美国牌,这是台湾不能自主掌握的牌。这张牌呈“+、—、×、÷”的数学公式,中美关系好了呈“—”,中美关系不好呈“+”,有突发事件可能是“×”,也有可能是“÷”。这张牌也是有限量的,但对“台独”来说仍是极为重要的。2003年12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美,布什总统重申了执政几年来的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维持“中共不武,台湾不独”的多年形成的架构。美国的平衡政策继续渔利,并对两岸进行制约。在关键时刻美国不会为了“台独”而牺牲本国的重大利益,也不会像“台独”幻想的那样,为了台湾而丢掉大陆,甚至引发世界大战,既或中美战争“台独”也无利可图。美国和台独势力用民主牌对付大陆却是现实的。“台独”势力认准了第三张牌——民主牌,可以诱使民众支持“台独”影响美国暗助台独。香港有的媒体就这次“台独”搞的“公投立法”引起的两岸的斗争认为中国大陆是该重视民主的发展问题了。中国大陆在求稳的基础上加大推进人民民主的步伐,对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对国家统一,对经济、外交都百利而无一害。

胡锦涛、温家宝说:支持台湾人民的民主祈求,这是十分重要的。我在美国对局部的台湾人了解,他们之所以支持台独主要是在政治民主上,他们认为大陆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实施的是专制独裁,漠视人权的统治,他们绝不愿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担心邓小平说的“一国两制”,50年不变,50年后变不变?这中间中共说话算不算数等,他们多数认为大陆如果是民主的,统一对台湾并无坏处。所以中国政府要重视民主发展的问题,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根本大事。纵观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人民争取人民民主始终是一个主题。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中国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一不是民主的主题。20世纪后半叶原苏联社会主义集团的“波匈事件”和苏联的崩溃,要求人民民主是人民群众的主要诉求,中国80年代的“自由化运动”,89年的“……”动乱是打着争取民主的旗号出现的,西方国家也打着民主大旗对中国人权问题连年施压。民主不能长足发展,始终会造成一个国家内外被动的局面。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20年已经走上了发展民主政治的道路,现在又提出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实现民主政治步伐应当加快。如果步履维艰,未来要出的问题绝不是经济问题,仍然会是政治的民主问题,国家发生动荡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推进政治改革、提升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制社会,借用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话说:“重要的不在于宣言,而在于建设对基本人权和对政府权力约束都有明确设定的宪政秩序”。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才是共产主义的根本标志。实现人民民主是理直气壮的事业,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都要走向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湖南省委副书记孙载夫说:共产党必须过市场关和民主关,应该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样的勇气、胆略和力度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要从党内开始,2003年中共十六大,代表中有许多丰富多采的发言,涉及到宪政,党的领导作用如何发挥等不同于过去的发言,这说明党的民主正在发展,市场关要过,民主关也要过才行。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克平的文章说:中国的政治改革不采取西方的“民主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不发生重大的民主政治变化。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变化,中国政治改革无论如何要跟上。中共十六大建议在宪法中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这表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和宪法的关系上,从邓小平开始,历届的领导人都说过中国共产党要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从理论上讲,宪法是人民制订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政党是政党政治中的领导体制。中国法学家江平说:“宪法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宪法和宪政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政党都直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党必须在宪法之下发挥领导作用。曾任毛泽东的秘书,原水利部副部长李锐说:“党章已规定党必须在宪法许可范围内活动,宪法也已有相应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于宪法之上,司法独立是宪法的原则,而政法委是党内机关,现在由党的政法委书记统管的公、检、法执法机关,同依法治国的方针相抵触。现在还是党大于法治,人治大于法治。摆正宪法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是现在人民民主的首要一环,一切政党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之下活动,丝毫不损伤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中国实现政治文明,也不能把政治文明成果拒之门外,有益于中国人民的,也要像经济发展那样博取众长,原深圳工业区创始人袁庚说:“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要有世界眼光,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都是人类文明,值得我们根据国情借鉴,”他认为西方“三权分立”,是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学习'三权分立’的科学成分创造性地建立社会主义的权力制衡政治体制”,这符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动作机制。”

制度改革的根本是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大陆许多人奢谈从制度上源头上解决问题,可是制度上源头上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谁也不去说清楚,只有人民民主制度真正建立起来了,人民主人翁地位真正确立了,人民有权直选领导干部,有权监督,改善、加强党的领导问题,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等等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有的人认为没有法治,民主是脆弱的,并说近20年民主化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和进步,这是一种偏见,本末倒置。没有人民民主,法治何以建立?就是建立了很多法又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人民无权监督,有法也可以不依。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人民民主没有能够建立起来,人民并没有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一个社会要协调地发展,许多事物相辅相成,但根本的主轴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人民民主需要法制来保证,宪政主要就是法治,但立足点必须是从人民民主出发,通过法治又落实到人民民主上去。

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政党来领导。像中国这样一个13多亿人口的大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民受中等教育的尚未普及,人民民主意识比较薄弱,国家尚未完全统一,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坚持正确路线的政党领导集团,中国将成为灾难的乐园。当然这个政党领导集团要忠实的为人民服务,把政党和集团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下,建立真正的人民民主制度,实现社会公正,坚持本国人民认可的富民强国之路。政党总是要随着历史的前进而逐渐消亡,但在有政党政治的今天,政党的作用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宗旨就是为中国人民的利益服务。80年来,有过胜利和挫折,有过成功和错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应当是50年代的口号,今天提到重要位置仍可说明中国共产党已步入了“执政为民”,实现人民民主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人才济济,近20多年的事实证明它可以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的社会。当一个政党为人民利益奋斗着,人民为什么要推翻它?外国有什么理由要反对它?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教训,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全盘学习西方、全盘学习东方(苏联)已给中国带来极大的痛苦。中国用不着走别人的老路,但学习西方的、东方的先进经验,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以博取众长则是必要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应当充分表现自己能够领导一个健康的、崭新的社会向前发展。

总之,中国现今的社会发展是正常的,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走了20多年,美国走了200多年,欧盟走了半个世纪,中国这20多年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在世界上是仅有的。尽管发展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它已经证明是有生命力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现代化,它是一个综合的和谐的系统工程,是要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公正的社会,使每个公民享受到社会主义的成果。中国只要坚持邓小平的理论,与时俱进,就会走出一条光辉灿烂的大道,就会为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积极的榜样。

四、三个模式的共同点

三个模式,两个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模式,一个是国与国联合发展的模式,各有千秋,互有长短,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都具有世界意义。尽管美国、欧盟与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三个模式在发展经济上突出的特点是结合本国实际博采众长,不管意识形态如何,政体如何,在经济发展上彼此都有可以吸取的长处。历史已经证明,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必然导致偏见和封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对任何国家都是适用的。美国和中国在政治上、意识形态的作用很强,但在经济上却比较淡薄,而欧盟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经在融合发展中渐渐消失,很难说社会民主党和基督教民主党、自由党、工党等政党在政策上有多么的不同。从三个模式看,找不出他们在经济思想上的纯粹性,说他们都是混合经济是比较恰当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重要经验。

在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上模式不同,但人的价值观、民主的理念是相同的,方法也不相同,但目标一致。三个模式都已行走在人民民主的道路上,美国、欧盟,还需要不断完善,中国则需要不断的发展。人民民主是人类的共识,是人类社会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实现人民民主的方法、形式不同,但绝不意味着民主的含义不同,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人民民主制度建立了,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才有根本的保证。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必须走实现民主的道路。民主既是方法,也是目的。人民民主制度对现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封建专制、军阀专制、政教合一专制,以及政党专制,与人民民主制度是对立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人们深思: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工人起义要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和和平幸福的生活。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实质上是民主与反民主的较量。前苏联社会主义集团的崩溃,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人民民主制度。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上的强大正是他们已经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制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感到西方民主的压力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前苏联一直把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作为战略和策略的手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结果是脆弱的。因为它自己身上缺乏人民民主的免疫力,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对美国及西方民主影响感到压力,采取军事对抗,甚至求救于宗教的极端,支持恐怖主义,已经证明“药方”是开错了。只有自己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才能强大无比,这与宗教信仰并无关系,信仰基督教的可以实行人民民主制度,信仰伊斯兰教、佛教的同样可以实行人民民主制,实现人民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表现在世界人民对人民民主的日益觉醒,这是任何力量阻止不了的。21世纪是人民日益觉醒的世纪,是人民民主在世界社会更广泛、更深入发展的时代,谁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谁就掌握了人民幸福、社会发展的致胜法宝。

在思想倾向上,美国、欧盟、中国都有保守思想和改革思想的存在和斗争,这主要反映在领导层。在美国主张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叫“新保守主义”意思是在新形势下的保守思想,他们的思想主要是美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美国的强大应当主宰世界,只有美国的一极才能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这种思想导致他们四面出击,八方树敌“不惜把美国孤立起来,损害美国人民的利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不仅表现在民主价值观的唯我独尊和军事霸权上,也表现在经济、本土安全上的自我封闭倾向。美国的改革派是那些具有开放的、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们把美国利益放在世界人民利益之中,运用强大的经济、政治对世界的影响力,而不是强制力,他们继承美国建国以来爱好和平、助人为乐的一面,“广交朋友,喜结善缘”,使美国更加繁荣强大。

在欧盟,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主要反映在是建立依靠美国的强大欧洲,还是独立自主的强大欧洲,欧盟的强大走帝国主义的老路,还是与世界各国共同繁荣;是欧盟各国利益的松散结合,还是各国利益形成坚强的合力。从目前看来,欧盟人民和欧盟各国领导层对建立独立自主的强大欧洲,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共同繁荣,形成欧盟坚强的合力,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对欧盟更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保守派,也叫“左”派,他们对改革的每一个重大举措首先考虑的是权力和既得利益,这是中国政治改革、建立人民民主机制步履艰难而缓慢的主要原因,而改革派考虑的是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

保守思想和改革思想叫它“派”是习惯的叫法,不一定组织上就形成派别,美国政府有个例外,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已经形成一个派别。在欧盟,中国很难说明哪些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派别,他们对社会的改革未必是一概抵制、反抗,但在主要的倾向上、路线上,他们是反对进步的。

解决保守思想和改革思想的矛盾也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标准,这个标准是:凡是有利于造福人民的,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凡是有利于人类团结、和平的都是正确的、进步的,要积极发展的;反之则是落后的要摒弃的。

在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领导人人民民主意识强对社会发展就很有利;人民民主意识差,往往造成社会的灾难。这就要求人民要重视,选择人民民主意识强的领导人,要发挥人民民主对领导人的制约作用。

三个社会发展模式,是客观的存在,都有很好的生命力。世界是多元的,全球化的发展是多元社会发展的共同繁荣,多元世界不可能存在单一的模式。共同的价值观、幸福观的追求,不存在对单一模式的追求。三个模式和更多的模式的成功,都只能是人民民主的,经济繁荣的,生活幸福的。模式的不同,在于各国的实际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这也是客观的存在,只要人民认可的,就是合理的。不合理的人民也会去修正。人民总是在社会实践中,追求更加美好的东西,对任何模式的选择,都要以人民的认知为准。不好的东西会受更好东西的影响,不好的东西,人民知道了就会改变,强力的改变,会导致事物的变形和失败。任何国家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达到人民民主和幸福的社会,都可以达到人类的大同世界。

三个模式,有的基本成熟,有的正在发展,它们都可以为其它国家参考,为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积极的贡献。今后世界还会出现新的模式,如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出自己的模式,大国小国都可以形成自己的模式,各种模式的存在,拼成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三个模式的存在。甚至更多的模式的出现,有 利于世界多级的格局,有利于在联合国的领导下,形成国际新秩序。这个新秩序就是:所有国家一律平等;遵守联合国宪章;履行人权公约,实现人民民主;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反对战争,和平共荣。只有在这种国际新秩序中,世界社会发展才会更具创新和活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本世纪的最伟大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真正是全球化大家庭,从单纯的相互依赖转化到一体化,转化为一个能够分担责任,分担好处和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大家庭。

要坚信,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从低级到高级,从不美好向比较美好和更美好发展,人类共同的民主自由、幸福、繁荣的新的社会形态必将到来。

2004年1月15日 于成都

 

00000鲜花雷人迷惑搞笑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