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环保局101跨年志工:重庆创三维一体考核模式 民意决定干部官帽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6:55
4161

重庆创三维一体考核模式 民意决定干部官帽子

2011年10月31日04:00重庆日报杨冰 字号:T|T

民意调查在干部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逐年增强。 CFP供图

干部政绩如何,该不该提拔,能不能让老百姓参与评价?这种可能,在重庆逐步走向现实。

自2008年起,重庆创新“三维一体”的干部考核办法,即以“工作实绩靠算账,干部形象看测评、执政效果问民意、考核结果重运用”的思路,系统设计了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三维一体”考核模式。其中,引入民意调查成为该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

.hzh_td{line-height:20px;font-size:12px}·便血 隐藏致命隐患

三年来,民意调查在干部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连年增强,从2008年的10%,增加到2009年的20%,2010年的30%。市委组织部人士称,未来甚至还有继续增加的可能。

这意味着,“民意”将成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考核优秀名单的细微变化

今年5月31日,对重庆的全体市管党政干部来讲,是一个心情颇为忐忑的日子。

这天下午,市委举行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2010年度考核情况通报会。会上,对10个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30名考核优秀的区县党政正职领导,以及市级部门领导班子先进领导集体和考核优秀的市级部门领导进行集中通报表彰。

按说这是一次每年都会进行的例会,但现场一名区县干部却称其“像一场大考”,而现在到了“发榜的时候”。

他的心情如此紧张,源自于重庆干部考核上的新变化。

细心的干部发现,今年获得优秀集体的区县领导班子名单,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优秀区县领导集体和优秀区县领导,不再由“一小时经济圈”内的经济强区“独霸江山”,而是出现了不少“两翼”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县。

例如,石柱县、丰都县、武隆县、云阳县等,均获得了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地处渝西,经济并非最强的铜梁县,已经连续四年获得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

相对的是,主城一些传统经济强区,却跌出了先进领导集体的名单。

“全市只评选10个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这个比例,要想进入优秀,还是要一点真功夫。”市委组织部考核处工作人员说。

这个结果,在一些政绩“唯GDP论者”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不仅如此,细心的人还记得,在2009年市管党政干部考核中,我市最偏远的区县之一——巫溪县,也历史上首次获得了党政领导班子先进集体。巫溪县委书记郑向东说:“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对干部个人的考核中,名单同样呈现出这些细微变化。

在2010年的考核结果中,40个区县(自治县),有15名区县委书记、15名区县长被评为优秀,这个比例也并非全市40名区县委书记、40名区县长“谁都能照顾得到”。

而石柱原县委书记盛娅农、县长冉茂忠,丰都县委书记高必金、县长黄长武,酉阳县委书记陈勇等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两翼”区县党政领导,赫然出现在优秀行列,有些还是书记、县长双双优秀。

与考核结果相呼应的是,铜梁县委书记魏寿明、石柱原县委书记盛娅农,从副厅级干部被提拔为正厅级干部。一大批优秀的党政干部被交流重用。

“改革目的,是让干部考核不再只是走走过场。要让干部考核结果成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市考核办一位领导说。

那么,我市是如何让干实事、有水平的干部在考核中脱颖而出,并且做到结果令所有干部信服的呢?

创新“三维一体”考核模式

答案是我市在2008年推动的干部考核制度改革。

2007年12月25日,我市召开区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薄熙来要求,组织部门要“瞪大眼睛”跟踪考核,对于那些勤政务实,为老百姓造福,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好同志,要及时向市委反映。反过来,对一些不大用心,多少年也没有改变地方面貌的干部,也要掌握和了解;对那些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干部,更要及时向市委报告。

薄熙来说,衡量干部要有客观尺度,绝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

因此,从2008年开始,我市着手在干部考核上进行改革探索。然而,这一改革却是针对“世界上最难的课题”。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曾总结,干部考核实践中存在“五难”:

一是业绩考核难量化。对干部的工作定性容易、定量难,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难以度量。

二是品德考核难做实。德的考核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

三是“官评官”难逗硬。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考核测评,容易使干部相互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失实,而且助长“好人主义”。

四是“民评官”难参与。干部考核中群众参与不进来、评价不准确、意见不管用,民意调查往往流于形式。

五是“考”和“用”难结合。考核结果大多不用,“先进”大家轮流坐庄,考核成形式;选拔干部基本不看考核结果,推荐票数反成关键,削弱了考核生命力。

特别是全市市管干部上千名,做干部考核工作的人只有几十个,又不能“贴身”跟在这些被考核干部身边,如何能对他们的“德、能、勤、绩、廉”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成为重庆干部考核改革的主要目标。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研、考察之后,市委组织部拿出了“三维一体”的考核改革方案。

即按照“工作实绩靠算账、干部形象看测评、执政效果问民意、考核结果重运用”的思路,设计了实绩考核、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三维一体”考核模式。

其中,实绩考核分社会发展和党建,根据市委组织部制定的各项指标打分,最终加总,占总成绩的60%。民主测评引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党人士等对干部、班子进行评议,得分占总成绩的10%。民意调查则是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转换为老百姓关心的生活问题进行调查,得分占总成绩的30%。

目前这一方案已经经历3年考核实践,并在实际中逐步完善,形成了重庆干部考核的特色经验。

考核不再唯以GDP论英雄

考核中,实绩考核以其60%的比重成为重头戏。

然而,实绩是什么?应该由哪些指标组成?作为被考核者,渝北区区长黄玉林介绍,以前的实绩考核很大程度上由“GDP”说了算。而现在,市委、市政府每年的重大决策部署,成为考核的主要“坐标”。市委干部考核组根据这些中心工作和党建目标来确定考核指标,算硬账确定实绩成绩。

指着去年的考核成绩表,黄玉林介绍说,2010年全市区县第一组(主要为主城区)考核指标,共分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16分),扩大开放、外引内联(11分),城乡居民收入(10分)等10个大指标。

10个大指标下,又分了数十项分指标。

例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一项,分为GDP增长率(4分),人均GDP增长率(6分),区县辖区内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外资金增长率(6分)等。

“一项项都很清楚,我们完成了指标就得分,没有完成就不得分,这个账是一笔硬账,没有半点虚头。”黄玉林说。

同时,在黄玉林看来,实绩账还是一笔细账:细化后数十项的指标,一些指标例如“实际利用内资总额”的分值只有1分,“进出口总额”的分值甚至是0.5分。

“这使我们分分必争,各方面工作都要落到实处。”黄玉林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些实绩考核指标可以看出,真正被老百姓所诟病的“唯GDP论”被彻底打破。在2010年考核中,GDP增长率仅占4分,根本不能左右考核大局。

考核指标还体现出“避虚就实”的特点。直接考核反映工作成效的“硬指标”,类似“是否执行XX决定”、“贯彻XX文件”的发文开会、机构编制情况等“软措施”被剔除。

“这些指标的设置,将关系着实绩考核的正确导向性。”市委组织部干部考核处工作人员说,算细账,把指标做细、做实,而不是大而笼统,在考核中就更有针对性。

为了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市委考核组还坚持分类考核原则,对40个区县(自治县),按不同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分成四组考核,指标及权重各有侧重。

例如“一小时经济圈”区县,其经济发展指标相对分值较重,对于“两翼”地区区县,其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指标分值则相对较重。

这正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区县干部为什么也能被评为优秀的原因之一。

对147个市级部门,也根据职能职责,分为党群政法、经济民生、综合服务三大板块考核,每个部门单独设置目标考核内容。

市委组织部考核处工作人员介绍说,改革后的实绩考核方法,一方面确保考核成绩的权威性,使所有被考核者信服;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区县围绕中心工作整体发力,在工作中不能厚此薄彼,拈轻怕重,因为丢了0.5分就有可能落后几个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