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国郑素英吹了:修出入息观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4:20
  修出入息观的方法、要领 (新加坡) 广超法师
  
  3 .出入息观
  
  3.1. 为何修出入息观?
  
  修出入息观是将心集中一处,克服胡思乱想的心。心乱则没有定力,整天被外境所转。佛教经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定在一点,心定不动,心就有力量做很多事情。即观呼吸的出息与入息,很专心地看着呼吸的出、入。因为这种观法在佛教中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我在这里教导大家怎样修。
  
  3.2. 出入息观的修法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垫。盘腿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全身肌肉要放松。就是说,你在静坐时身体的任何肌肉都要舒服、放松,不要拉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身的肌肉不放松,你就不可能把静坐修好。手可以放在腿上,也可以结手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或者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然后两个拇指相碰在一起。当你把坐姿坐好,把头摆正,眼睛朝前方看,如此,头就不会低下来;在头没有低下的情况下,眼睛慢慢往地上看,然后盖住,这样,你的头就摆正了。此时,精神不要集中在眼睛,专心地注意呼吸。
  
  呼吸的观法有数呼吸、观丹田呼吸与观鼻尖呼吸。其中,中国天台宗讲的是六妙门的数息观,而缅甸的马哈希法门则是观丹田的出入息,真正佛说的呼吸观法是观鼻尖的出入息,称为阿那波那——出入息观。这里我介绍阿那波那(Anapana):
  
  出入息观所观的位置在我们鼻尖前面,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这里有个人中穴,你要在这个部位感觉到呼吸。在呼出气息的时候,有一股暖气吹过人中;吸进气息的时候,有一股凉风从人中吹入鼻腔,这个感觉佛法称它为风或息——出入息。依佛法说,心要定下来,就是要心境合一,心所缘境即鼻腔外人中前的出入息;就是说,进入鼻腔、肺、丹田的气息都不是,只有在人中前面的出入息,才是出入息观的心所缘境。
  
  如果能够观察到,你会觉得每次呼吸时,人中会有一股暖风与凉风吹过。如果一个人的心比较细,我一讲,他就能够感觉到;心粗的人就感觉不到。如果感觉不到,就把食指打横靠近鼻孔,你就会感觉到呼出气息时,有暖风吹过你的食指;吸进气息时,有一股凉风吹过你的食指;在食指感觉冷、热的同时,人中也会感觉到冷、热。如此观察风吹过人中的冷、热感觉。这冷、热的感觉辨认清楚后,你才可以开始修,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出入息观的心所缘境。如果这心所缘境你没弄清楚,就没办法修好出入息观。当你清楚、明白了这个境,就安心、静静地看这心所缘境——出入息。
  
  
  杂念多的初学者最好在开始时数息,即先修数息观,从一数到十,每当你呼一口气时,心中就数一,呼第二次时就数二,如此数到十,然后,再从头数一,数二……数到十,这样重复从一数到十。在数息时千万要记得,你的心不要集中在一、二、三、四……上面,要专注在观察呼吸。你要观察呼吸的风的冷、热,呼出的风是粗的,还是细的。呼出来和吸进去的风,哪一个比较长,哪一个比较短。对呼吸的感觉要明明了了,这就是观察呼吸。
  
  如果你修数息观,从一到十能清楚的数几圈,而且一点儿没有乱,那么,你就可以不要数了,转修出入息观。如果你数一到十,每次数到一半忘记了,你就必须从头数起,即重新从一再数起。为什么会忘记自己数到哪里呢?其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散乱和掉举,二、昏沉。
  
  一个人如果烦恼很多,也很散乱,他数了一,在还没有数二时,期间跑出很多杂念,为了避免这些杂念的干扰,当他在数一时就应该随着呼吸,感觉呼吸。心要很清楚知道呼吸,一心想一,心中就数一。同样的,心中数二……这样子,靠这个声音,专心观察呼吸,心中的杂念就少了。
  
  如果杂念越来越多,也不要慌忙,因为当心念越来越平静时,对心中的杂念就会越看越清楚,因此就感觉到杂念越来越多了,你会说:“哎呀!我没修时,杂念没那么多;我静坐了,杂念反而更多!”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你静坐了,把杂念看得更清楚,就看到更多,这是好现象。看到那么多的杂念,你不要怕,只要从一数到十都清楚的话,不管多少杂念,你就是成功了;反过来说,杂念如果很少,但从一数到十,数到一下子就丢失了,忘了,就是你失败了。所以,觉知呼吸,从一数到十,每一个计数都要清楚,不可以弄错。
  
  掉举不是很多杂念,而是心中常想一些事情而忘了修法。比如你修数息观,数息数到一半,想起一件事情而忘记数了。很多静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静坐时,很多早已忘记了的久远往事,都会回忆起来。世间人往往会很高兴,但是以佛法来说,这是掉举的烦恼在作怪。所谓掉举,就是回忆过去的事。如果你掉举的烦恼很严重,就要更加仔细地感觉呼吸,专心地数息,不要只是知道,认为就是这样而已。你不可以说:“哎呀!我从小到大都知道呼吸就是这个样子,何必观察呢?”其实不然,如果你能够数得好、观察得好的话,会发现呼吸有八种变化。
  
  一、呼吸有长、短的差别:你要能够分辨每一个呼吸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即在观呼吸时,你只专注呼吸这件事而已,不加以任何分析,心中要清楚知道每次长短不一样。
  
  二、呼吸有粗、细的差别:开始时呼出来的气息很粗,可以听到声音,后来气息变细了,听不见声音,乃至可以细到若有若无。你在观呼吸时要分辨清楚,前后的呼吸,每次粗细不一样,而且会越来越细。
  
  三、呼吸有滑、涩的差别:当你觉得很容易呼吸就是滑,觉得很难就是涩。前后的呼吸都有滑与涩的差别,即比较前一个呼吸与后一个呼吸,哪一个容易呼出来,哪一个比较难,你要把它们的差别看清楚。
  
  四、呼吸有冷、热的差别:每次呼吸时,人中会有一股暖风与凉风吹过,即你会在人中感觉到,呼时有暖风吹过,吸时有凉风吹过。你要清楚知道每次气息经过人中的冷、热感觉。
  
  呼吸变化的差别有长、短,粗、细,滑、涩,冷、热的感觉,这八种现象是观呼吸的人要观察清楚的。如果每一呼一吸都辨认清楚这八种现象,证明你很专心地在观呼吸。如果每个呼吸都看出差别来,你就知道每个呼吸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任何呼吸是一样的;没看清楚的人就会说每个呼吸都是一样的,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一个人会不会修出入息观。如果真的一心一意地观察呼吸,把这八种现象观察清楚,杂念就会慢慢减少。以上是解释散乱、掉举时,如何观察呼吸。
  
  昏沉烦恼重的人,观呼吸时会观到胡里胡涂,迷失自己,最后什么都不知道了,打瞌睡去了。凡是有昏沉烦恼的人,就应该更加专心地数呼吸,好好地数。他在作观时,最好不要完全闭上眼睛,当眼睛盖下来时留下一条小缝,然后静静地观呼吸,这样比较不容易昏沉。
  
  刚才说过了,当你观呼吸能够从一数到十,至少能够数五圈以上都正确,清清楚楚,你就有小小定力了,可以不必继续数息,而全神贯注在呼吸上,即随息。
  
 3.4. 心念粗者先随息
  
  心观察吸进的气息,随着它进入丹田;气息呼出来时,心也观察它从丹田出来到鼻尖,这就是随息。专注的觉知气息的出入,你的心念会慢慢沉淀和平静下来。如果定力足够的人,就不需要随息。
  
  修随息时,也可以在呼气时念“佛”,吸气时念“陀”;或者当呼气时心中念“热”,吸气时念“冷”,随着冷、热的感觉,心中也念冷、热;或者随着气息出、入的感觉,心中念出、入。不可以每一种都意念,只许念其中一种,即你可以念冷、热,出、入,或者佛、陀,甚至于你不要念,静静地观察呼吸。当然有些时候你还是会生起杂念,但是你会觉得心很平静,很舒服。当你把呼吸观得好,心会慢慢越来越集中,杂念越来越少,心越来越平静时,身上的手、脸或头上会有气跑动。当你知道有气在身上跑动时,不要去管它,还是一心一意地专心观察呼吸。
  
  3.5. 入定要领
  
  出入息观的心所缘境,即人中前的部位。除此之外,其他的境界一知道就立刻丢掉。听到声音也不管,只要很专心地观察呼吸,最终会产生定力。呼吸的长短并不很重要,当然,呼吸越来越长是好的,重要的是呼吸要越来越微细。
  
  修定者在入初禅之前,会觉得身体很舒服,觉得轻飘飘,这种现象称为轻安。当感觉到轻安时,你就会觉得全身放松,舒服、快乐,呼吸也很舒畅,心与呼吸越来越平静,越来越细,这是好现象。千万不要陶醉在乐受中,还是要很专注地观呼吸,你就会慢慢进入一种定,叫做初禅。当一个人入了定,就觉得很舒服,不想出来。当他出定时,就觉得脚麻痹,这说明刚才他是在定中。
  
  如何证明观呼吸已有了成绩?只要你静静地坐下来观呼吸,心中数着呼吸,从一数到十,如果你能够如此地数五圈以上都没有忘记,这时你的心开始安定下来,就不需要数了,只要静静地观察呼吸。如果能够维持在十五分钟之内,一点儿杂念也没有,心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我在观察呼吸。这样就是从观出入息入禅定。入定时必定心情很愉快,全身有快乐的感受,很轻快,有些人觉得轻飘飘,有些人觉得整个人飞起来,有些人觉得身体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很好的感受。一般上,初学者每天至少要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就会见效,心能够定下来。
  
  
  三、修智慧的观行
  
  以佛法来说,不净观、慈心观、出入息观都是属于修定——止,让你的心安定,不是修慧。当心安定了,正念便生起,有了正念,就可以开始观佛法——择法,即观佛所讲的世间真相。不净观、慈心观、出入息观是无法觉悟真理的,这些法门主要是克服不同的烦恼。择法是依佛法观察世间真相,真相就在你现前境界的六根、六尘、六识,你用心、专心地去观察它们,究竟是不是跟佛所说的一样。
  
  在你观察的过程中,不允许胡思乱想、分析。所谓观察佛法,并非用心去分析佛法的道理,而是直接观察到佛法的确是如此。我以比喻来说明:我说新加坡的国旗是红、白二色。你就通过想象,分别、分析、了解我所讲的话,然后从中了解新加坡的国旗是怎样的。但是,当你亲眼看到新加坡国旗时,就知道国旗是这个样子的,不用去分析。你看到的、知道的就是如此。观察佛法就是要这样,即要亲自证明:你看到佛法确实如此,并非佛告诉你是这样子而已。佛告诉你的,是你听来、思惟、明白的;现在你自己要去观察、去修、去看是否如此,这就是修观。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12234&PostID=19823283&idWriter=0&Key=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