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冰拍马屁是哪一期:台城寻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36:15
虞金星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24 版)

重建的台儿庄古城
或许是18世纪将没的某一天,一位行经此处的旅人带着连日行舟的水汽踏上岸来。暮色中,他看见长街边的店铺陆续挂起灯来,连成一片光亮通向这座小城深处。河道里,南下北上的寄泊船只连绵,而船上的商人、船工们早已成群结队往街巷里去了。夜色,竟让这里越发喧嚣起来。
他不知道,后来,有人描述他此刻所见的景象是“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水,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他更不知道的是,仅仅200年前,这一道河水尚未汇入那渠闻名遐迩的千里大运河时,眼前所见的这片繁华夜景,还只不过是荒原上的一个寂寞小村庄。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此间数百里河道开浚,船闸通航。区区200年,这个小村庄似乎已经彻底克服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清规,走向昼夜不息的繁盛。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那位不知名的旅人一样,我也不知道这座“庄”这200年间升腾的风云。
因为,更为我们所熟知的,是1938年这里遮天蔽日的炮火硝烟。3万中国军人,为抗击日寇,舍身护卫家园,长眠在这里。一场堪称惨烈的胜利,给了绝境中的中国人一种转折的希望,一种保存国族的信心。或许是那硝烟太浓,洒下的热血太烫,被记住的历史太痛苦悲壮,将这座“庄”从17世纪至此300多年间“甲于一邑”的繁盛历史深深掩埋,让人心中只剩下一片被夷为平地的废墟和立于废墟中的血肉长城。
这里是台儿庄,曾经繁盛,又毁于侵略者战火、铭刻英烈之名存于世间的台儿庄。回眼看去,从繁盛到弹痕累累的废墟,台儿庄几乎是用舍身之义为我们这个民族开了一节历史课,讲述一章此后70余年我们都深刻记忆、未来也必然不可忘怀的历史。
台儿庄,曾经在京杭大运河这条中国大动脉的中间点上。它在鲁南苏北之间,更在中国的南北之间。在上千公里的南北水道上,它几乎是仅有的一段呈东西走向的。大运河在此处转折休憩,数百年忙忙碌碌的漕运粮船,也要在这里缓缓过闸。每年400万石粮食,经此处北运,“江浙湖广诸行省,漕粮数千艘,皆峄道北上,商旅岁时往返不绝”。
数百年漕运,使这个以“庄”为名的所在,早已脱了最初的身形,由庄而集,最终长成一座“繁荣富庶”的城。最盛时,台儿庄城内有居民5000户,房屋20000间。到台儿庄大战之时,以官署、庙宇、会馆为主的6000多栋建筑,成为在装备上处于极大劣势的中国将士巷战拼杀、以血肉填枪炮的倚仗。大战之后,那曾彰显运河繁华的飞檐青瓦、长街短巷,几乎成为一片焦土。战后清扫战场,亲历者别志南先生曾以诗记录这惨烈悲壮的场景:
三千人家十里街,
连日烽火化尘埃。
伤心几株红芍药,
犹傍瓦砾惨淡开。
这战后遗存、伤心却坚韧开放的红芍药,或许是台儿庄由屋宇连片的盛景变为断壁残垣、寸寸焦土的最好见证者。它见识了救亡图存的残酷战争,也仍记得那些曾经人来人往的运河生活,或许更是台儿庄浴火重生信念的象征。 看到台儿庄,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另一个场景,是圆明园的残景。它们都残损于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民族受外敌欺凌侵略时,只不过,圆明园只袒露屈辱,而台儿庄,却同时昭示重生。
这是21世纪的某一天,当那位数百年前的旅人在夜色中隐去,新到的游客站在依旧不息流淌的古运河边,看水面上重生的台儿庄古城灯火摇曳的倒影,忽然想起那场弹痕至今仍在的大战,想起曾毁于那场大战的数百年运河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