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货车app:主题:生脉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5:09

生脉散临证运用举隅

    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为临证常用之名方。其运用日益广泛,并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试举两例,介绍如下。

    多食案

    患者,女,34岁,1990年1月20日就诊。患多食症3年。家居农村,自幼订婚,长大后虽欲不从,但父命难违。婚后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因长期精神压抑,情绪不舒,渐成本症。初期偶发多食,后则常发。每因与人谈及或自己虑及家事而诱发。发作之时,情绪激动,滔滔不绝,心中烦乱,难以自已,自觉腹内空空,有下坠饥饿感,唯大量进食,渐可平复。因家中贫寒,无有他物,便每日做两大锅面粥,每遇发作,随时服食。一次可服几大碗(常人几天的量),服后无撑胀感。前医诊断为脏躁证,方用逍遥、疏肝之属加减。效果不著,时有反复。刻下:体态偏瘦,面色偏黄,二便尚可,月经量少,血糖正常。善叹息,情绪易激动,口渴,舌淡红,苔少欠润,脉弦细。应为木郁土虚,化燥伤阴之脏躁。治宜疏肝补脾,生津润燥。但前医已尽用之。观其舌脉,为阴伤液少之象;虑其病证,肝郁日久,脾土必虚。当以益气生津、疏肝润燥为法。方用生脉散加减:党参15g,麦门冬30g,五味子6g,郁金12g,香附9g,当归12g,石膏30g,甘草6g,小麦30g,大枣lO枚。10剂,水煎服。二诊:食量明显减少,情绪畅快。继服上方20剂而愈。

    按:脏躁一证,多见于女性。多因情志不畅,肝气失和;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所致。仲景治之用甘麦大枣汤。古人云:“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患者服麦面之粥可得一时之缓。观其证,虽因于肝郁,但以疏郁治之却效果不著,何也?多食一证,乃肝郁所致。因肝气郁滞,生火化燥,伤及胃阴,胃中燥热,则消谷善饥。可见,多食的直接原因是胃中燥热。口渴,苔少而欠润,提示胃中阴津不足;脉象弦细,又为阴津亏乏之象。况肝郁日久,必克中土。脾虚胃燥,津伤液少,而成本证。故用益气生津之生脉散为主方加减,而获良效。方中党参、甘草、小麦、大枣甘温补脾;五味子酸温,与甘味相合,酸甘化阴;麦门冬、石膏养阴、清热、润燥;郁金、香附、当归行气活血。诸药合用,脾虚得补,阴津得生,肝郁得疏,而多食自愈。

    口唇燥裂案

    患者,男,45岁。口唇干燥2年,近2月加重。患者因工作原因多年来经常大量饮酒。近两年来,口唇干燥,渐行加重,尤以酒后或舌添后更甚,平时渴不欲多饮。因甚感不适,要求治疗。观其上唇较轻,下唇皮肤焦裂翘起,色白如贴纸。舌质红而微暗,苔薄白少润,脉象平和。诊断为唇燥证。因燥热伤阴,气阴两伤,津不上润所致。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方用生脉散加减:西洋参10g,麦门冬20g,沙参15g,五味子10g,葛根15g,炙甘草5g。5剂,水煎服。劝其戒酒或少饮。二诊:口唇燥裂减轻,已有润色。因公事繁忙,无暇煎药,改用生脉口服液常服。1月后偶遇之,上证痊愈。

    按:本证症状在唇,可知其因在脾。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为津液输布之输。《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虚不运,气不布津,津不上承于口,以荣于唇,故见本证。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麦门冬、沙参养阴润燥,清热生津;五味子酸收敛阴;葛根升胃中阳气,生津布津;炙甘草补中益气,与五味子相配,具有酸甘化阴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益气生津,酸甘化阴之功,使脾气充足,阳升津布,药至效彰。

    总结

    生脉散原治暑热或久咳而致气阴两伤。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临床报道逐渐增多,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凡气阴两伤之证,皆可用之。方中药仅三味,人参补脾之气,麦门冬生胃之津,合五昧子则酸甘化阴,对于气阴两伤之证,可谓配伍得当,药简效宏。

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能量合剂静脉输注,口服辅酶Q10和病毒灵,治疗组150例,相同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散加味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生脉散加味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纠正异常心电图、降低血清心肌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生脉散加味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药物。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部分甚至造成心脏扩大、心脏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等终身性疾病,严重危害着儿童及青壮年的身心健康。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益心气、养心血的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标准。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照1984年九省市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修改的标准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治疗标准。选择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男64例,女86例,年龄5~43岁,平均19岁;病程5~90天,平均78.5天;心电图异常有早搏者81例,窦性心律不齐者48例,窦性心动过速者19例,窦性心动过缓者16例,房室传导阻滞者27例,束支传导阻滞15例。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44岁,平均21岁;病程6~91天,平均79.6天;心电图异常有早搏者15例,窦性心律不齐者12例,窦性心动过速者6例,窦性心动过缓者1例,房室传导阻滞者4例,束支传导阻滞者2例,治疗前两组患者来源、性别、年龄、病程、心电图异常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三磷腺苷20 mg,肌苷200 mg,维生素C 2.5 g溶于10%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口服辅酶Q10 40 mg,病毒灵100 mg,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连用2~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生脉散加味口服(组成:太子参15 g,生黄芪20 g,五味子15 g,麦冬20 g,肉苁蓉15 g 瓜蒌15 g,丹参30 g,甘草l5 g,莲子15 g,琥珀粉4 g等),每日1剂,分2次服,7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观测记录心悸、胸闷、气短、咽部充血等指标;(2)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观察心脏情况;(3)血清心肌酶检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的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值改善60%以上,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值改善30%~60%,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值改善<30%,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组(150例)临床治愈39例,显效63例,有效4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3%;对照组(30例)临床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用χ2检验,总有效率χ2=14.3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单项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咽红等进行诊疗结果分析比较,138例心悸患者中痊愈68例,显效21例,有效4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49%。治疗组中心悸、胸闷、乏力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检验均>9.31(P<0.01),而气短、咽红等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均<0.67(P>0.05),结果见表1。

    2.2  心电图疗效分析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心律失常的疗效标准,治疗组中早搏、窦性心律不齐总有效率分别是77.8%和77.1%,对照组分别为53.3%和50.0%,两组χ2检验分别是3.93和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窦性心动过速总有效率89.5%,明显优于对照组(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P<0.01)。关于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由于对照组样本量较小,没有可比性,故未做对比分析,结果见表2。表1  两组单项症状治疗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分析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P<0.01

    2.3  生脉散加味对血清心肌酶的影响  治疗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照,分别为P<0.05、P<0.01、P<0.01、P<0.01;与对照组对比,除AST P>0.05,其余分别为P<0.05、P<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生脉散加味有降低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心肌酶的作用,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疗前后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根据其临床特点,在中医学中散见于心悸、虚劳、胸痹等篇中,从中医发病学角度看,系因正气虚弱,外邪内侵,由口鼻或卫气分伤肺及心,以致心系气阴两虚,则气行不利,血运不畅,从而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脉细弱等气阴两虚之证和胸闷、胀痛、痛有定处、善太息等气血淤滞等证候。基于这一病机,故给予益气养阴、开郁通阳之法,方中以太子参、黄芪、莲子、甘草等药补益心气,肉苁蓉、瓜蒌鼓动心阳。麦冬、五味子、丹参等滋阴养血通脉,琥珀、五味子安神补养心肌,使受损的心脏得以康复。

    通过临床研究证实,生脉散加味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免疫功能、促进受损心肌恢复的作用,在改善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纠正异常心电图、降低血清心肌酶谱等方面都有明显疗效,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理想药物。

关幼波用生脉散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举隅(善惊善恐、更年期综合征、心悸、秃发)

关幼波老师为全国著名老中医,行医近60年,不仅擅长治疗肝病,被誉为“肝病克星”,而且对杂病的治疗造诣颇深。跟随关老学习多年,深感其辨证用药有其独到之处,许多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的沉疴,有药到病除之效,患者感激难以述说。现仅举数例关老使用生脉散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疑难杂症的病案,以供同道参考。

一、生脉散、四物汤证治

生脉散出自《千金要方》,补气生津,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为治疗气阴两伤之剂,多用于肺、心两经气阴两伤之证。四物汤出自《和剂局方》,用于一切血虚、血滞诸症,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面色无华、唇爪苍白、肌肤干燥、毛发枯黄等,临床上关老运用两方治疗阴虚血虚之证,滋阴养血,同时可以补气生津,使气血充足。

二、病案举例

(一) 善惊善恐案

王某某,男,38 岁,农民,初诊日期2000 年4 月29 日。

患者于1999 年7 月一次排便中,突然产生一种欲死感,而自己大叫,面色苍白,心慌不已。自此以后,每日均有数次发作,自觉双下肢血向头上涌,恐惧,发作时心慌、出汗,发作过后周身乏力,头晕沉,腹部不适,有欲排便感,胸痛,精神紧张,懒言,食欲不佳,夜晚不敢睡觉,睡眠时恶梦不断。经全面检查未见异常,曾服镇静药及中药,治疗近10 个月无效。查:舌红,苔薄白,脉沉弦。辨证:气阴不足,心肾两亏。治以益气养阴,心肾双补。处方:党参10g ,五味子10g ,麦冬15g ,旋复花10g ,生赭石10g ,生地10g ,白芍15g ,当归10g ,川芎10g ,牛膝15g ,远志10g ,首乌藤30g ,琥珀5g。

患者服药10 剂后,恐惧感及紧张感减轻,未再出现自觉双下肢血向上涌的感觉,原方加减服用40 剂,诸症消失,缠绕10 月余的疾病痊愈。

按:此病案属中医“善惊”、“善恐”症。引起此症的病因病机多种多样,关师认为与心肾有关,为气阴不足、心肾两虚所致,心主神,气血一虚,心神失守,则善惊恐,恐为肾志,肾阴亏虚亦善恐,本例患者乏力、心悸、自汗、头晕多梦、夜晚惊恐加重不敢入睡,为心气血不足,肾阴亏虚,关师选方不是常规四君子汤、八珍汤及六味地黄丸之类等,而是用生脉散双补气阴,用四物汤补阴养血,加以镇惊安神的琥珀,药到病除。生脉散多用于肺、心两经气阴两伤之证,四物为滋阴养血之剂,在此关师用这两方加减应用,体现了中医气、血、精相互转化之理,起到了心肾双补、气阴两补的作用。

(二) 更年期综合征案

刘某某,女,50 岁,干部,初诊日期1999 年1 月31 日。

患者近两年来经常周身串痛,经期头痛,时有心悸不安,失眠,头晕头胀,心烦,精神差,月经正常,经多处诊治调理不愈。查:舌红,苔薄白,脉沉。辨证:肝肾阴虚,心失所养。治以滋阴养血柔肝。

处方:北沙参30g ,五味子10g ,麦冬15g ,生地10g ,白芍20g ,当归10g ,川芎10g ,香附10g ,白术10g ,蔻仁6g ,生石决30g。

患者服药20 剂,症状明显减轻,周身串痛好转,经期头痛明显减轻,睡眠亦安,心烦、心悸减轻,又在上方基础上加减服用20 剂,诸症均消。

按:更年期综合征病人症状较多,且较杂乱,不易辨证,关师认为此患者源于肝肾阴虚,阴血亏虚,血不荣筋,则出现周身串痛。月经期阴血更伤,血海更亏,则血虚不能养脑,出现经期头痛,血不养心则时有心悸不安、失眠,治以滋阴养血,柔肝荣筋,方用四物汤滋阴养血,生脉散补心之气阴,生血当究之于心,关师认为“心生血”,所以用生脉散可以补心之气阴加强养血补血之功,人参改用北沙参取加减生脉饮之意,加强养阴之力。此病人关师不由舒肝理气、平肝降逆入手,而从滋补肝肾、养血柔筋立法,体现了关师“治病求本”善用补法的学术

(三) 心悸案(胸痹)


安某某,男,55 岁,农民,初诊日期2000 年8 月9 日。心脏换瓣术后两年, 全心扩张。自感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加重10 余天,夜间不能平卧, 双下肢轻度浮肿, 尿量少, 饮食正常。查:舌无苔,脉沉弦。辨证为: 气阴两虚,心血不足。治以益气养阴,养血活血。处方:生芪30g ,北沙参30g ,五味子10g ,麦冬15g ,旋复花10g ,生赭石10g ,橘红10g ,生地10g , 白芍15g , 当归10g , 香附10g , 牛膝15g ,诃子肉10g。

服用10 剂后,症状减轻,尿量增多,双下肢浮肿减轻,心悸胸闷减轻,又加减服用14 剂后,胸闷憋气好转,心悸减轻,双下肢浮肿好转,夜间可以平卧。

按:此病案为“心悸”案,关师认为不可统按痰浊痹阻胸阳辨证,患者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为心气亏虚,心主血脉,血的运行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虚则血行不畅而致血滞,则心失所养,关师治疗不主张用瓜蒌薤白等药,认为其耗气伤阴,治疗用生脉散益心气,养心阴,配合生芪则加重补气之功,同时配合四物汤养血活血,取“若欲通之,必先充之”之义,全方补心气,养心阴,养血活血,取得较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脉散具有强心作用,且能增加心肌糖原和核糖核酸的含量,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为心肌收缩的能源和肌纤蛋白、肌凝蛋白的合成提供物质基础,还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四物汤能够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四) 全秃脱发案

格某某,男,50 岁,英国人,初诊日期1997年1 月31 日。患者近一年来进行性脱发至全秃,晨起口苦,饮食二便调。查:苔薄白,脉沉。辨证为肝肾阴虚。治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处方:北沙参30g ,五味子10g ,麦冬15g ,生地10g ,白芍10g ,当归10g ,川芎10g ,杏仁10g ,橘红10g ,黑芝麻10g ,炙首乌15g ,丹皮10g。

患者带药回国服用,二个月后长出淡黄色新发,一年后寄来一张长满浓密金发的照片,国际友人异常感激。

按:此病案为脱发症,中医认为脱发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精血不能畅荣毛发所致,关师认为此病人年近50 ,肝肾已虚,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肝肾亏虚则脱发,亏虚甚者则全秃,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生脉散补气养阴,改用北沙参加强补阴之功,关师认为五味子可以养五脏之阴,四物汤和生脉散两方合用,滋补肝肾之阴,而不腻补、呆补,不碍胃,不助热,从补阴养血达到滋补肝肾之功。

浅谈生脉散加味治疗暑热的体会

  在夏季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气温持续38 ℃以上的一段时间里,许多高热(39 ℃以上)的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经输液、注射退热针及服用退烧药物等西医治疗之后,高烧有所下降,在4~6 h内病情稳定,但部分患者出现一种异常的现象:他们的体温在下降后不久又上升到原来甚至更高的体温,再用药退烧,后来又反复高烧,如此迁延不愈。后来经中医老师指导得知:这种发热为虚热,由暑热伤元气、伤津液所致,经运用生脉散加味取得了好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1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42岁。因发热而来诊。体温39.5 ℃,头痛,乏力,汗出,舌红少津,经输液数日,并口服抗炎退烧西药,发热反复不愈,后转中医科。诊断为外感暑热致气阴两虚,治宜解表清热,益气养阴兼顾。方药拟生脉散加味:生石膏30 g,菊花10 g,薄荷10 g,甘草5 g,双花15 g,蝉衣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黄芩3 g,白芍10 g,防风10 g,姜皮6 g,水煎服,每日1剂,3剂而愈。其中:石膏、黄芩清解里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养阴液而兼顾疏散太过;姜皮、甘草调和营卫;菊花、双花、薄荷疏散上焦风热。再辅以生脉散,益气生津,恢复元气,津液生则虚火渐灭。

    例2,患者,男,60岁。因“身热自汗,气短乏力,劳累后加重,西医治疗,十余日不愈”转中医科,诊为外感暑热。热伤元气、伤津液之证以气虚较著,拟用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化裁: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黄芪15 g,白术10 g,柴胡10 g,升麻10 g,羌活10 g,甘草5 g,姜皮6 g,大枣10 g,云苓10 g,水煎服,每日1剂,共3剂。

    由于发热伤及元气,中气不足,虚火内生引起再次或反复发热,劳则气耗,故发热于劳累后加重。运用此方热退汗止,精神恢复,临床治愈。

    2  讨论

    《黄帝内经》中有“暑热伤元气、津液”的记载,单纯运用西药抗感染、退热,无法达到对所伤气、津液的恢复,虚火无所制约,故才会有如此反复发热不退之症。这类病人表现为:神疲乏力,肢体倦怠,气短懒言低声,自汗少尿,或口干咽干,舌红少苔,口渴喜饮,以及心烦不寐等症状。经分析:暑热伤元气,元气亏虚,神形失养,故神疲乏力,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声低;卫气弱则卫外失固,腠理疏松,故自汗。此外,暑热伤津,脏腑津液不足,虚热内生,则口渴必引饮,小便短少而赤,神气失调,故不寐,乏力。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根据不同的症状,运用生脉散加减治疗暑热高烧难退取得很好的效果。生脉散为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在应用中党参、五味子补气生津,敛阴止汗。麦冬滋阴润燥。三药相伍,使元气充而津液自生,使内生虚火得以制约,达到根本上退热的目的。?

  中医传统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于危重病人,有益气固脱,生脉强心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70年代末,将其改为注射剂,名为生脉注射液或生脉散注射液,具有强心升压、益气复脉作用。本品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在中西医结合抢救危重病人时,与一些升压西药同时应用,可达升压快而作用持久、稳定的效果。临床应用于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心肌炎、心力衰竭。可供肌注或静脉注射用。肌肉注射每次2~ 4毫升,每日2次。也可用5%~10%葡萄糖注射液以2∶10的比例混合静脉点滴,用量可达20~ 50毫升/次,每日可1~2次静点。临床应用生脉注射液最大量为100毫升/次,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

生脉散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体会

  近年来,笔者用生脉散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9例,效果良好。现将用生脉散结合常规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病例及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42岁。入院时间最早在发病后2h,最晚50h。9例均有心前区痛,面色苍白,口唇不同程度的紫绀,皮肤湿冷,心电图均有典型的病理性Q波和ST-T改变,血压在45~75/38~60mmHg之间。

  1.2  治疗方法  (1)常规治疗:止痛,吸氧,极化液,预防和纠正心律失常。(2)生脉散:人参15g,麦冬8g,五味子6g,水煎分2次口服。

  1.3  治疗结果  除2例因入院时间太晚,于24h内死亡外,7例患者服2剂后皮肤温暖干燥,脉搏较口服生脉散前明显有力,血压逐渐回升至75~125/60~75mmHg之间,平均服用5剂,平均住院30天出院。

  2  讨论

  生脉散为古代名方,由人参15g,麦冬8g,五味子6g组成。其主要功效是益气敛汗,养阴生津。有益气固脱,生脉强心的作用。主要治疗热伤元气,津液大耗,汗多体倦,气短口渴,脉来虚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复杂多变,抗溶和血管活性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往往交替存在,效果不佳。生脉散中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巧妙组合,形成一补、一清、一敛之功效,可使气复津回,津止而阴存,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早期的皮肤湿冷、脉细无力疗效很好。

  本组死亡的2例,均为发病50h后来院,虽也服用了生脉散,但仍因未能纠正休克而死亡。所以我们认为,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应尽早给予生脉散,对心源性休克可起到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使心肌梗死的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

 生脉散加味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笔者自1999年以来应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心律失常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2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或者门诊病人,并具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暗红、瘀点、脉促、结代、细数等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的症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1岁,平均44岁;冠心病18例,风心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高血压心脏病6例,肺心病5例,其它原因9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心房纤颤8例,室性早搏20例,房性早搏1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8年。对照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0~70岁,冠心病14例,风心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高血压心脏病5例,肺心病4例,其它原因7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纤颤7例,室性早搏15例,房性早搏1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病程最短1.5年,最长29年。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中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型症候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2)西医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制定的心律失常分类诊断标准拟定,且均经心电图、彩超或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口服生脉散加味:红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参15g,三七10g,大枣10枚,苦参15g(快速型心律失常苦参用至3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5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4个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心律平内服,每次150mg,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两组治疗期间除针对病情给予抗感染、护心、利尿、对症等支持治疗外,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均检查心电图1次,观察心悸、胸闷、气短、舌脉等症象变化。

3.2 疗效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心律失常疗效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有效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复查好转;无效为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均已明显变化。

3.3 治疗结果 (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显效30 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76.3%,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88%。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心悸、胸闷、气短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2%(显效33例,有效14例),90%(显效12例,有效13例),92%(显效32例,有效14例)。对照组的有效率则分别是83.3%(显效20例,有效15例),78.6%(显效18例,有效15例),81%(显效22例,有效12例),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60岁。因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于2000年1月6日收入院,患者近5年来常感心悸、胸闷、气短、头晕、曾多次做心电图示:冠脉供血不足、室性早搏,确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1周来因劳累致使心悸、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头晕自汗、舌红边有瘀点、苔少、脉促代。查BP100/60mmHg,心率126次/min,心律不整,杂音不显。心电图:快速性心房纤颤。予生脉散加味:红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丹参15g,三七10g,大刺10枚,苦参30g每日1剂,早晚分服,配合吸氧、输液,护心、对症、支持等处理。1周后上症减轻,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见室性早搏,冠脉供血不足,继续服药,半个月后,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消失、精神好、饮食正常,复查心电图正常,4个疗程后停药,病情平稳,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心律失常防治上,西药虽取得一定效果,但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西药)均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又往往是心肌梗死、诱发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要求而言,心律失常的治疗是不理想的,如何控制心律失常是预防和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死亡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疗效,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是心律失常治疗的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1] 。

中医药在治疗上虽未取得惊人的发展,但在治疗观念上更趋成熟、合理,趋向全面综合地治疗患者。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病位在心,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心之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气滞、血瘀、痰饮、火邪扰乱心神所致,证属本虚标实,治疗上宜补气养阴,温阳通脉,活血化瘀为原则,方中人参益气生津,麦冬清肺养阴,五味子敛气滋阴通血脉,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益血通脉,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白芍、炙甘草、大枣养血和营、安神配合苦参清热除湿、安神,诸药配合,共奏补心气、养阴血、助心阳、促血运、安心神,使心气充、营血足、神得养。全方兼顾阴阳,气血双补及攻补兼用,补而不滞,祛邪不伤正,从而取得抗心律失常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酸、人参总皂苷、麦冬总皂苷、为炙甘草汤中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主要有效成分 [2] ,而且单味人参对心脏能使其功能正常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有双向的调节作用。桂枝、麦冬能扩张血管,有强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3] ,五味子有调节血压的作用,苦参有延缓房性传导及降低自律性、丹参、三七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通过对50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表明该方药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无不良反应,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生脉散治疗阴虚型中风30 例

  摘 要: 目的: 观察生脉散对阴虚型中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57 例患者随机分为
治疗组30 例和对照组27 例, 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相同, 治疗组加用生脉散。结
果: 治疗组疗效好, 病程短, 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 应用生脉散对中风辨证属于
阴虚症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风, 又名脑卒中, 是一种常见病, 临床有很
多阴虚型患者, 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阴虚症状患
者的康复很不理想, 对此预防和治疗阴虚中风意
义重大。自1994 年10 月~ 2003 年11 月, 对内科
中风患者用生脉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将临床确认的58 例中风患者随
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 例, 脑梗塞21
例(包括进展型中风, 阴虚更易引起病情进展) , 脑
出血9 例; 男17 例, 女13 例, 平均年龄67 岁。对
照组27 例, 脑梗塞20 例, 脑出血7 例; 男15 例,
女12 例; 平均年龄62. 7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且经头颅CT 确认。
治疗方法 在降颅压控制脑水肿、抗凝(脑
出血患者除外)、扩容、脑保护及预防并发症的基
础上, 治疗组给人参10g, 麦冬15g, 五味子6g。阴
虚重者加枸杞子15g, 当归、生麦芽各6g, 每日1
剂, 分早、晚2 次煎, 温服。对吞咽困难者可以鼻饲
或静脉点滴生脉注射液40m l, 每日1 次, 治疗10
~ 15d 为1 个疗程。
疗效标准 治愈: 症状及体征消失, 基本能独
立生活; 好转: 症状及体征好转, 能扶杖行动或基
本生活能自理; 未愈: 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18 例, 好转12 例, 有
效率达100%; 对照组治愈11 例, 好转12 例, 无
效4 例, 有效率达85. 6%。
典型病例 张某, 女, 56 岁, 工人。因情绪激
动于2001 年3 月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 急由
120 急救中心就近送医院救治。头颅CT 示, 右侧
丘脑出血, 治疗半月, 肌力达? 级。CT 示: 血肿基
本吸收。但患者不能行走, 心烦急躁, 遂转入我院。
症见: 眩晕, 左侧肢体麻木无力, 心烦急躁, 食少眠
差, 二便尚可, 舌嫩红少苔、呈草莓状, 脉沉细。中
医诊断: 中风, 中经络, 阴虚型。治疗给生脉散加
味, 枸杞子、麦冬各15g, 五味子、生麦芽、甘草、当
归各6g, 怀牛膝、丹参、百合、刺蒺藜、人参各10g,
每日1 剂, 分早、晚2 次, 温服。治疗半月, 眩晕、肢
体麻木缓解, 能自己行走, 肌力ì 级, 出院。后继
服半月, 随访1 年, 无复发。
体 会 中风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基础病
多, 在血管壁病变基础上, 加上睡眠、失水、情绪激
动, 用力过猛等, 使血管闭塞或骤然破裂出现脑组
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功能损伤, 对机体是一次
重创。治疗中应用脱水剂, 使大量的水及电解质流
失。祖国医学认为: 中风之发生, 主要因素在于平
素气血亏虚, 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加之气愤郁
怒、劳累过度、醉酒饱食等因素, 使气血运行受阻,
形成上实下虚, 阴阳不相维系的危急证候。病机虽
复杂, 但基础均为平素积损, 气血亏虚。故治疗采
用益气生津, 敛阴补虚之法, 用人参为君药, 补元
气, 生津液。现代医学研究: 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
有兴奋作用, 能提高机体对有害物质刺激的抵抗
力, 又能调节胆固醇及醛固酮分泌; 臣以麦冬清热
养阴除烦, 佐以五味子酸温, 敛阴生津, 可聚耗散
之气。二者配伍, 具酸甘化阴之功, 并有降低血糖、
镇静、消炎、阻滞动脉硬化作用。诸药合用, 奏益
气、清热、敛阴之效。使气复津回, 阳潜阴存。临床
结果证实生脉散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改善全身症
状, 缩短病程, 给中风患者早日康复带来很大俾
益, 且使用方便, 副作用小, 经济有效, 值得临床推
广应用。

加味生脉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不如欧美高,但是在80年代后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发生在20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尤其以40岁为多,男多与女,严重的危害着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笔者自1996年10月~2003年10月,运用加味生脉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0例,取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在40~50岁29例,51~60岁者60例,61~75岁者31例,病程最长11年,最短15天。
  1.2 诊断依据与疗效评定 均按1979年“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确诊,进行疗效评定。其病史中都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多在3~5min,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应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其心电图检查均有心肌缺血的改变。其中单独心肌缺血78例,陈旧型心肌梗死29例,心房纤颤13例。

  2 临床分型和治疗
  2.1 分型 按中医辨证分型:气虚主证:胸痛、胸闷、气短、自汗乏力,遇劳则加重,倦怠懒言,舌淡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兼阴虚证: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脉细无力。兼血瘀证:胸闷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沉涩。兼阳虚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酸,舌淡白,脉沉细。兼痰浊证:胸闷如塞,型体肥胖,纳差,痰多,苔浊腻,脉滑。将其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虚阳虚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阻型4例,其中气阴两虚型18例,气虚阳虚型12例,气虚血瘀型69例,气虚痰阻型21例。
  2.2 治疗方法 基本方:人参10g,麦冬9g,五味子6g,丹参9g,赤芍9g,川芎9g,郁金9g,桂枝6g,全栝蒌9g。加减:气阴两虚型:基本方:去川芎9g,加黄芪9g,白术9g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加酸枣仁9g,远志6g,养心安神。气虚阳虚型:基本方:去麦冬、五味子、加桂枝12g,加附子6g(先煎30min以减其毒性)以温壮阳气,加熟地6g,山茱萸6g,以补益肾精。若心悸、喘促、肢体浮肿,基本方:去麦冬,五味子加附子6g,白术9g,茯苓6g,车前子9g以温阳利水。气虚血瘀型:若胸痛重者基本方:加降香6g,元胡9g以活血止痛。气虚痰阻型:基本方:加半夏9g,陈皮9g,以化痰降逆,加薤白9g,以通阳豁痰,若痰热者,基本方:去桂枝,加鱼腥草9g,桔梗6g,竹茹6g以清热化痰。
  3 结果
     痊愈72例,占60%,显效36例,占30%,好转12例,占10%。
  4 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胸痹之范畴。早在《灵枢·五邪》篇中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痛,两臂内痛”。在《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治疗提出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在载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应注意保护心阳,补益心气。《类证治裁·胸痹》篇“胸中阳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奇效良方》云:“气塞不通,血塞不流”。据此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运用加味生脉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效甚佳。生脉散具有使心肌收力加强,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功效。以此来改善心肌供血,促进心肌代谢,降低耗氧量。再加以活血去瘀、温经通阳、散结宽胸之品,药证相符,故能起效。此外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还要让患者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低脂饮食,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方解】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化裁】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方论】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三药合用,共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附方】无。
  【附注】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吴怡洛《成方切用》卷7:“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肢皆旺;虚,故脉绝气短也。人参甘温,大补肺气而泻热,为君;麦冬甘寒,补水源而清燥金,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而百脉皆朝于肺,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故日生脉。夏月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御暑也。”
  《医学启源》卷下:“补肺中元气不足。”
  【实验研究】1.微量元素的测定《中成药研究》1986(8):17,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生脉散中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三味药含铁量最高;尤其是五味子;其次是锰含量,亦以五味子最高,镍在麦冬中含量较丰富,铜、铬也以五味子含量较高。2.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中华医学杂志》1974(4):246,心电图与组织化学法的实验结果,显示生脉散可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使缺血的心肌以最经济的方式作功,延长心肌的存活时间,这可能与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和离子传递系统,减少心肌对氧和能量的消耗有关,因而本方对心脏复苏具有特殊的“强心效应”。3。改善微循环《辽宁中医杂志》1984(12):36,生脉散注射液可改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实验性微循环障碍,并能阻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症提供了实验药理学依据。
 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①中暑《续名医类案》:陆祖愚治陈元甫,七月间因构讼事,忍饥,食冷粥数碗,少顷即吐出。自此茶饮皆吐,头痛身热,咽喉不利,昏冒,口中常流痰液。医知为中暑,用冷香薷饮投之,随吐;又以井水调益元散投之,亦吐,昏沉益甚。脉之,阳部洪数无伦,阴部沉微无力。此邪在上焦,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宜涌吐者也。盖饥饿之时,胃中空虚,暑热之气,乘虚而入于胃,胃热极而以寒冷之水饮投之,冷热相反,所以水入即吐;即口中流涎,亦胃热上溢之故也。因用沸汤入盐少许,齑汁数匙,乘热灌之,至二三碗不吐,至一时许方大吐,水饮与痰涎同出,约盆许。即以生脉散投之,人事清爽,诸症顿减。②脱症《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1:48):周某,女,75岁。患高血压及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素血压在190-170/110-100mmHg之间,并有头晕失眠,咳嗽胸闷等。诊前约10分钟,因过劳突感呼吸困难,心悸,头汗如珠,口噤不语,脉形隐伏,怠缓而结,至数不清,每分钟约36次/分。证属脱证。急取红参2支(切片),麦冬15g、五味子12g,开水浸泡,白糖为引,徐徐灌入口中,药尽服,病人始能呻吟,手足扰动。再服即时苏醒,脉形始现,50次/分,仍无力而结,3-5至一止。此元气复而未盛,原方浓煎作饮,2小时内尽服生脉散二剂,神识清楚,转危为安。次日再诊,觉头昏疲乏心跳,六脉弦缓,5-8至一止。血压140/100mmHg,已进食。仍按原方再进三剂,素食调养,脉形整齐,恢复常态。③低血压《四川医学》(1981;2:100):口服生脉散加味(粉剂):党参6g、黄耆6g、五味子2g、麦冬2g,共18g为一人一日量,共研末,每次服6g,每日三次,连服四周为一疗程,选择血压低于90/60mmHg,排除器质性及营养不良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观察10例(男女各5人),经给药1疗程后,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Hg,舒张压平均升高6.7mmHg。④心肌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6:25):治疗心肌炎20例(其中15例经多种西药多疗程治疗无效而改用本法),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⑤休克《新医药杂志》(1974;3:21):收治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20例,其中3例单用西药治疗,死亡1例(33%),而另17例用生脉散注射液治疗,死亡1例(5.8%),16例血压全部回升恢复正常,升压作用温和是其特点。《江苏中医》(1980;3:59):以本方治疗休克114例,包括感染性休克98例,用药5分钟至1小时后开始升压,显效率为71.8%,血压稳定时间平均为17.3小时。⑥心衰《中医杂志》(1980;12:30):生脉液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17例,其中1-3天内症状消失者10例(58.8%),3天以上消失者7例(41.1%),平均消失时间3.81±0.39天,而12例对照组中,3天以上消失者7例(58.3%),1-3天以内消失者5例(41.7%),平均消失时间6.08±1.19天,P>0.05。⑦心律失常《中级医刊》(1959;9:26):患者女性,73岁,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肺炎,继发心力衰竭,采用毛地黄叶粉末内服。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恶心呕吐,心率38次/分,律齐,血压降至90/0mmHg,患者疲乏,嗜睡。经中西医会诊,诊断为毛地黄中毒所致心房室传导阻滞。用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3g;连服5剂,心律恢复至56次/分,诸症逐步缓解。《天津医药》(1978;2:64):用本方配合安他心0.1每日四次,治疗室性,房性早博5例,4例痊愈,1例好转。《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2:52):治疗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21人次(15人),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18人次,伴有二度二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双率枝传导阻滞3人次。结果1人次显效,17人次好转,治疗有效率为18/21(85.7%)。⑧冠心病。心绞痛《中医杂志》(1981;12:67)观察54例冠心病心气虚患者应用生脉散前后的左心功能改变,用药前后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3:40):严氏用生脉液治疗心血管疾病23例,其中冠心13例,高心6例,肺心3例,心肌炎1例,总有效率为70.1%。其中对改善心电图异常的总有效率为69.6%,缓解心功能障碍症状总有效率为70.4%。⑨肺结核《中医杂志》(1959;9:36-37):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治疗肺结核22例,其中心肺型(即心痨与肺痨混合型)用生脉散熬膏治疗。经四个月后,全部有效,大多数恢复健康生脉散主治的气阴两虚主要是指上焦心肺气虚和阴液亏损的证候。心肺相通,同在上焦。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藏神;肺为相傅之官,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君主失职,则相傅最先受累。心气虚,运血无力,则肺朝百脉受累,主气失职而气短,故“喘为心气不足”。肺气虚,不能助心行血,则心气亦会受累。气血同源,心肺二脏息息相关。心气虚和肺气虚相互影响,最终发展成为心肺气虚证。气虚日久,必损及阴液,从而形成气阴两虚。

  心的气阴两虚证形成,与思虑太过、年老体衰、罹病日久、烦劳过度或感受外邪有关。肺的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多因久患肺病,长期咳喘,肺之气阴耗损所致。还可见于外感温热或暑热等热性病过程中,究其成因是由于热耗津伤,汗出太过,甚则导致“气随津脱”。

  气阴两虚证临床可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辄尤甚,自汗、盗汗,潮热颧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若气阴两虚由久咳伤肺而致,临床上还可见干咳少痰,动辄喘促。心之气阴两虚者,除一般见症外,还会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胸闷,健忘,脉结代等表现。另外,在热病过程中,由于汗出过多,气随津脱,还可出现冷汗淋漓,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之虚脱表现。

  生脉散组方之初,本不以治心为其立方之意,但费伯雄在《医方论·卷三·清暑之剂》中云:“肺主气,心主血,生脉散养心肺之阴,使气血得以荣养一身”。指出生脉散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进而说明是治疗心系疾病气阴两虚证的代表方剂。方用人参甘温补肺,益气生津,大补元气为君药。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润肺除烦,为臣药。两药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收敛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即《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三药相伍,一补一清一敛,补肺、养心、滋阴,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气得充,则可复生。《医方集解·生脉散保肺复脉见暑门》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李东垣以本方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补气之力更佳;再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

  生脉散的临床应用要注意把握气阴两虚这个基本证候,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辨证。如出现心悸气短,神疲自汗等心肺气虚证较重者,可加黄芪、茯苓、白术、天冬等以健脾益气。若肺阴虚较甚,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咳喘无力,动则益甚者,可去人参,加北沙参、天花粉、桑叶、川贝母、地骨皮、百合、黄芩等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对心阴不足较甚,见心烦心悸,少寐多梦,潮热盗汗者,可加生地、玄参、柏子仁、酸枣仁、丹皮等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若出现亡阳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可重用红参至50g,并加用附子、肉桂、龙骨、牡蛎、大剂量山萸肉等以回阳救逆固脱。由此可见,生脉散不仅用于多种慢性疾病,也常用于急病重证,属补虚之剂,对气阴两虚证,有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之功,但对实证不可妄投,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现代临床应用生脉散主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除治疗各种心脏疾患外,也常用于肺结核、矽肺、慢性支气管炎、低血压、神经衰弱、心衰、休克、妇科功能性子宫内膜出血等多种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