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宏光拉货怎么样:人教版高中高三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高考复习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9:00:56

高三古代史教案:三国两南北朝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把握分裂和统一的关系。
2.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意义和影响。
3.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特点和我国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4.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特点,理解文化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
二.【高考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高考命题涉及较少的单元。选择题考过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原因、敕勒歌、范缜思想等。材料解析题在1993年曾考查过淝水之战前君臣对话。1999年的材料题和2001年的春季高考也曾涉及本单元内容。正因为本单元高考命题的空当多,今后势必成为命题的关注点。要关注民族融合、江南经济的开发、士族制度、佛教的兴盛和引发的矛盾等。
三.【方法指导】
1.本单元重点是封建政权的更替、封建国家的分裂、三国统治政策、西晋统一的原因和速亡原因、东晋十六国长期对峙的原因、苻坚的统治与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屯田制、均田制、江南农业开发、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科技进步、佛教传播与反佛、承上启下的文学、艺术。本单元的复习首先要理出几条线索,即政权更替、民族融合、江南经济发展,并根据这几条线索把握单元阶段特征。要联系单元知识与秦汉、隋唐的关系,认清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2.政权更替是本单元的主线,掌握知识的层次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实上,要注意分析政权更替的类型、分裂与统一的关系,注意重点人物和重点事件的作用并放到当时历史条件下,作出客观公正评价。
3.民族融合的内容较分散,可先理出基本史实,再概括民族融合的类型,分析民族融合概念。
4.经济史复习一定要抓住江南经济发展的重点。文化史复习注意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理论。
5.对本单元的学习,人们在认识上有许多偏见,复习中要正确把握史实,运用正确的理论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残酷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时代”。
四.【基础知识归纳】
本单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称魏晋南北朝,从220年到589年。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①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②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③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解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封建国家的大分裂
(1)形成分裂的原因(了解)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中央政局的混乱、军事割据集团的形成和混战是形成分裂的历史原因。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西晋的速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中原汉族政权的南移、北方诸民族政权的割据混战、士族势力的形成等造成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2)分裂的表现(了解)
①战乱频繁。从东汉末年以来,黄河流域就陷入了战乱不息的局面。其中有曹操与袁绍等北方军事集团的混战;有官渡之战后,曹操南下与孙刘联军遭遇的赤壁之战;有西晋建立前后灭蜀、吴的统一战争;有十六国之间的互相攻伐;有东晋迎击前秦的淝水之战。这些史实都充分表明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②政权并立、交替频繁。除西晋短期统一外,先后出现了近三十个政权和朝代。从三国鼎立到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对峙,胡汉政权交替频繁。政权变化形式多,有的被权臣所篡,有的被大将所夺,有的被战争所灭,有的被外戚所抢,政权的频繁更迭,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3)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①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向边地的扩展,已具备走向统一的经济基础。
②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已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④局部统一的出现。实际上局部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量化的过程,也是实现统一的条件。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三国、前秦、北魏、北周等北部黄河流域的统一和西晋的短期统一。这些都足以说明,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4)中央权力受到一定削弱(了解)
士族对中央权力有一定分割,庄园经济的发展,使封建国家控制的依附农民有了减少。佛教寺院的恶性发展,争夺了部分人口和财力。
3.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1)整个国家出现了大流动、大迁徙的局面,汉民族活动区域扩大,大量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出现了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2)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和抚”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发展当地经济。孙吴政权招降越族,增加人口,促进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3)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时,出现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迁徙的局面。他们与汉族杂居,共同反抗西晋的压迫。
(4)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展开混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缩小,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
(5)南朝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江南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加强融合,南方少数民族和南迁的汉族逐渐融合。
(6)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不少是胡汉复合型政权,一些有识见的统治者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的影响,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采取汉化政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
(7)经过长期的接触和交流,一些少数民族被同化,有的少数民族消失,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4.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由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决定而创立许多制度,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士族制度贯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政治制度,决定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士族制度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是保证士族门阀特权的选官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士族制度。
(2)面对东汉末年以来长期战乱所造成的流民和荒地问题,为增加生产,三国统治者推行屯田制,魏实行均田制。这两项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被后代沿用。对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5.社会经济的变化
(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特点:一是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二是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其中,江南经济赶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一方面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另一方面是北方农业虽屡遭破坏,但总体还是在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3)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门类与秦汉基本一致,但品种更丰富,产量增加,技术有所进步,突出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业、冶矿业、制瓷业和造纸业。发明灌钢法,开始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白瓷产生。
(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畸形发展,钱币衰落,布帛、谷物等实物货币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不逊于前代。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宗教思想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当时的社会局势下,得到广泛流行。道教得到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变成了地主阶级的宗教。佛教盛行,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同时也引发了理论上政治上对佛教的斗争,出现了范缜的《神灭论》反佛学著作和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
(2)反映南北经济发展的科技成就有祖冲之的圆周率《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这一时期的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都带有士族制度的特征,特别是史学的重门第、重名教、重文献资料的整理注释的特点,文学上以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北方民歌为代表。反映北方战乱的诗歌——北朝的《木兰辞》等。
五.【知识拓展】
1.魏晋南北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了解)
魏晋南北朝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又有变化发展,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
由于社会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有所削弱,门阀士族专政更使皇权衰弱不堪,经历了一
个低潮。但南朝各代皇帝宠任寒人,削弱门阀。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从部落制走向中央集权,又是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深入的标志。中央官制因袭东汉发展趋势,尚书台(省)的权力越来越重,中书省、门下省相继设立。西晋时,三省分立制基本确立。地方行政制度上,承袭东汉末年制度,以州、郡、县三级行政为核心,也有许多变化,如在重要州和战略要地设都督,州、郡、县各级行政机构因其所在地理位置及所统民户多少,分为不同等级,其长官待遇不同。这一些变化为隋唐所继承。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
(1)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
(2)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亦然。
(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
(4)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要靠逐步深入的改革来推动,例如北朝经济中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
(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一定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只是破坏,更不是一团漆黑,它也有光明,也有创造和启示。
3.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制度(了解)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因而汉代的察举征辟制等选官制度已无法实行。曹操为扩充实力,延揽人才,惟才是举,用人不拘一格。到曹丕称帝后,为巩固统治,创立了九品中正制。据《通典?选举典》载:“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而中正是品评官,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拔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品级或等级。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否定,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借助世家高门以巩固曹魏政权,而世家高门借政治地位和九品中正制以发展世家大族的势力。到西晋时,已呈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使得世家高门的势力扩充和发展。西晋政权以士族作为其统治基础,士族制度与士族政治得以巩固和发展,西晋政权完全被士族垄断。到东晋时,门第成为衡量贵贱的惟一标准,士族势力膨胀。到南朝末年,南方士族衰败,腐朽性日益显露,士族成员的无能,使庶族地主势力抬头。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在九品中正制基础上完善、发展,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4.汉族地主在南方统治长期存在的原因
从东晋建国到南朝陈灭亡,汉族封建政权在南方一直坚持了二百七十多年。汉族封建政权在
南方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原因如下:
第一,由于当时民族矛盾的存在。南方政权具有华夏正统地位,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他们代表着汉族的统治。不论是否抗战,客观上起着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抵抗的组织和鼓舞作用,因而能得到南北方贵族地主和人民的广泛支持。
第二,南方经济相对发展,提供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江南经济开发,农业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第三,南方汉族政权,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在一定时期内起着保卫封建经济、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四,南方封建政权得到了南北方地主的广泛支持。其政权,基本是以北方大地主为主体,南北地主的共同专政。
第五,南方统治集团有一些比较有作为的人,其政治比西晋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相对清明一些。如东晋时的王导、谢安、南朝时的刘裕等人。当时虽然士族占统治地位,但这些较有见识的士族大家,也采取了一些较清明的政治、经济、军事政策。
第六,南方有着长江、淮河等天然屏障,对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起了一定作用。
5.如何认识魏晋南北朝分裂与统一的关系
纵观这分裂动荡达300年,其总体特征是:分裂不是辐射式,而是向心式的;不是越分越散,而是越分越合,蕴含着统一因素;统一趋势明显发展。
其表现:①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②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而与汉族大融合,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减弱。③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西晋后五胡十六国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继而又北魏统一,最后北周统一,连续出现了天下归二的局势;④一些有识见的政治家,如曹操、诸葛亮、祖逖、孝文帝等人,都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和活动。⑤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总之,在长期的分裂中,仍孕含着统一因素。正是在民族融合加强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下,统一因素逐渐增强,从而为实现更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6.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从社会进程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另外,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
其表现:
(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
(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六.【能力提升】
1.学科内综合提示
(1)从经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创立到263年蜀汉灭亡,三国鼎立达43年,若以280年孙吴灭亡作为这一时期结束的标志,则长达61年,这种鼎立局面相对大一统来说是种倒退。但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乱,则是局部统一,是进步的,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经济因素:东汉以来,江东的浙东平原和益州的成都平原经济状况虽不及黄河南北,但都有很大进步。而北方战乱,人口户数不及汉代全盛时期,经济趋向平衡是三国立国基础。政治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地方大族则是其政治基础;吴、蜀二国在短期交战后,长期结盟;在三国鼎立中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虽进攻不足,但自保有余。地理因素:在依靠步兵,以骑兵为惟一机动力量的时代,地理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孙吴占据长江天险,刘备进入益州,“保其岩阻”,曹魏只得“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因祁山”,处处设防,暂时承认对峙局面。
(2)关于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佛教盛行的原因: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幻想摆脱痛苦。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
②佛教盛行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多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③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3)江南经济开发的认识
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系。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面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条件。
(4)历代主要选官制度
结合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联系并比较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等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
(5)历代主要农学著作
取系两汉时期的《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从作者、内容、农学地位方面进行比较。
2.跨学科综合提示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空前兴盛时期,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政治学科有关宗教知识,以及我国政府的宗教政策和现实启示进行辨析说明。
(2)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联系地理环境和政治知识进行阐释。
(3)运用政治学科相关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和士族制度的内在联系,并辨析士族的腐朽性和士族制度消亡的历史启示。
(4)运用政治学科关于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人口再生产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本单元知识结构
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人口再生产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与估计
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口迁移与环境
中国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①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增长速度极低,表现为“原始型它
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②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期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医卫生事业进步。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这一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1.1,认真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各阶
段的特点,了解其转变过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1.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并能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其地区分
布。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狭义
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广义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原始型”——“很高、极高、极低”
(2)“传统型”——“高高低”
(3)“过渡型”——“高低高”
(4)“现代型”——“三低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差别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异
教学后记: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图表运用的能力,以图代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转变过程。
课后练习
一、项选择题:
1.人口再生产的正确含义是(  )
A.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B.生生死死、世代更替
C.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D.不断有老年人口死亡
2.如果它的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它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二、填空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的      、       和          决定。
2.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型。
三、问答题:
简要写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各自特点。
附:参考答案
一、1.B  2.D
二、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过渡
三、原始型是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和很高的出生率,人口增长速度极低。传统型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原始型,但自然增长率高于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比原始型快,过渡型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速度很快。现代型则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高考题萃-历届高考试题及解析100题
1、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考生对治理淮河问题了解的程度,它要求考生了解淮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治理取得的基本成就。当年的题目是“不定项”选择题,所以该题具有中等的难度。但是,由于选项的表述应与题干的表述相吻合,故从它们的逻辑关系上也可以作出选择。
答案:D
试题2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子公司、运输公司均属于(   )
A.生产区域专业化  B.农业生产机械化
C.生产过程专业化  D.农业生产商品化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考年对社会上新出现的农业方式的变化的理解程试,属于人文地理的基本问题,作为考试试题则属于简单的问题。
答案:C
试题3下列四组中,全部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核电、焦炭、水能、煤气   B.水电、蒸气、汽油、煤气
C.水电、焦炭、炼油、天然气  D.火电、沼气、蒸气、风能
解题思路 能源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日常大量接触的能源,哪些是一次能源,哪些是二次能源,是否有正确的理解。
答案:B
试题4
读所给城市平面图(图2-2-1)。根据工业布局原理,各工业区的布局相对合理的是(   )
点击浏览该文件
A.①微电子工业 ②纺织工业  ③食品工业  ④化学工业
B.①纺织工业  ②化学工业  ③食品工业  ④微电子工业
C.①食品工业  ②化学工业  ③微电子工业 ④纺织工业
D.①食品工业  ②纺织工业  ③化学工业  ④微电子工业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考生对工业布局常识和城市环境问题了解的情况,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在“不定项”选择题的大背景下,该题是明显的单项选择题,在当年也属于比较容易的题目。
答案:D
试题5
下列四地的工业布局属临海型的是(   )
A.匹兹堡  B.伯明翰(英国)  C.福山  D.硅谷
解题思路 题目采用了正向选择比较难、排除不可选项比较容易的方案,目的在于:其一,,扩大知识的覆盖面;其二,适度增加题目的难度。题目中的匹兹堡、英国伯明翰都是典型的煤铁复合体型工业,硅谷则是代表性的临空型工业。剩下的就是正确选项。
答案:C
试题6
核电站的特点是(   )
A.核燃料的运输量小   B.核电站的运转费用高
C.建设核电站的投资多  D.建设核电站的周期长
解题思路 该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考试,进一步强化考生对核电站的认识。在“不定项”选择题的背景下,该题有较大的难度。
答案:B
试题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口国内迁移的主要趋势是(   )
A.从北部向墨西哥湾沿岸
B.从西北部向大西洋沿岸
C.从大西洋沿岸北段向太平洋沿岸南段
D.从阿拉斯加向五大湖附近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国内迁移趋势的认识。美国是这种迁移的有代表性的国家,其人口从发达的工业区,向生存优越的区域迁移。
答案:C
试题8
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不属于那里的主要产品有(  )
A.木材  B.蔬菜  C.花卉  D.水果
解题思路 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农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变化,也是农业部分教学的重点。该题考查考生对这种转变的认识情况。
答案:A
试题9
分析下面各城市工业产值和结构示意图(图2-2-2),下面四组选项中,地名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武汉、济南、自贡、太原  B.唐山、十堰、兰洲、攀枝花
C.鞍山、丹东、吉林、铜陵  D.包头、西安、大庆、本溪
解题思路 该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考试,检查考生对城市业结构,以及我国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类型的理解和了解程度。由于选择的城市较多,题目有较大的难度。
答案:C
试题10
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香港
B.珠江三角洲的地租地价高于香港
C.珠江三角洲的工资水平低于香港
D.球江三角洲是国内主要经经济特区之一
解题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大量的产业转移的情况。该题就是检查考生对这种产生转移现象原因的理解程度。地价便宜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是导致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C
试题11
分析下列城市工业产值结构示意图(图2-2-3),图序与地名排序相符的是(   )
A.大同、宜昌、珠海、唐山、
B.大同、宜昌、唐山、珠海
C.宜昌、大同、珠海、唐山
D.宜昌、大同、唐山、珠海
解题思路 大同和宜昌两个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差异非常明显,很容易判断。因此,全题的关键就集中到了唐山和珠海的差异上。珠海为新兴的特区,城市面积小,没有传统的工业。所以,其产业构成中没有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的工业类型。
答案:C
试题12
分析图2-2-4,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造纸厂由①搬迁到②,MN段铁路由③改线到④
B.造纸厂由①搬迁到⑦,MN段铁路仍保留在③的位置
C.①、⑥、⑦分别规划为商业区、科研文教区和纺织工业区
D.②、⑤、⑥分别规划为工业区、科研文教区和商业区
解题思路 在A、B两个选项中,铁路运输为陆地运输的动脉,但是对城市居民生活来说则一种较强的噪声污染,故在城市的改造中,将铁路线由城市中心迁移出去是正确的。
在C、D两个选项中,山前的、位于居民点边缘的⑥区,是规划为商业区,还是规划为科研文教区也较清楚。
答案:A
试题13
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
A.玻璃瓶、塑料袋  B.废铜烂铁、破布料
C.旧报纸、易拉罐  D.烂菜叶、果皮
解题思路 该题反映的是日常生活琐事中蕴含的大道理: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以及处理过程中要进行的垃圾分类。题目本身的难度非常有限。
答案:D
试题14
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题思路 该题是考查考生对我国华北地区春旱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以及解决春旱问题基本算什么的了解程度。
答案:D
试题15
关于图2-2-5的错误选项是(   )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
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
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解题思路 该题给出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的模式。考题为了让考生了解这种生产模式的优点,所以选择了专选错误选项的方式进行考核。
该题的错误选项是C。
试题16
1996年,美国、俄罗斯、巴西的人口数分别为2.7亿、1.5亿和1.6亿,平均人口密度值D的排列(   )
A.
B.
C.
D.
解题思路 世界面积居前列的几个国家的面积约数,是地理的基础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题就是考核考生利用这些基础语言和所给的资料,作出有关人口问题的判断的能力。
答案:C
试题17
当前世界粮食问题的主要表现有(   )
A.全球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B.发达国家人均粮食消费量过高,粮食不能自给
C.世界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D.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比较落后
解题思路 粮食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问题。该题考查考生对粮食问题的根本症结是否了解。一方面,当今世界总说来,粮食还没有紧张到不够的地步;另一方面,应该了解,世界主要的粮食不足问题是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答案:C
试题18
海尔集团将电冰箱等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并不是依靠(   )
A.企业的全球战略
B.对欧美人消费特点的掌握
C.世界级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理念
D.自然资源优势和临海的地理位置优势
解题思路 人文地理的许多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选择出来一个正确答案,其他答案又要具有迷惑性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该题采取了选择不正确选项的方案。
答案:D
试题19
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解题思路 该题的目的在于引起考生对开发西北农业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同时考查他们对西北自然条件的了解程度。
答案:D
试题20
自然保护区名称与主要保护对象相对应的是(   )
A.鼎湖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B.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C.盐城-红树林生态系统
D.锡林郭勒-绿洲生态系统
解题思路 该题的目的在于通过考试,进一步强调自然保护式的重要性,同时考查考生对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分布,以及其自然条件的认知程度。
答案:B
试题21
沿海核电站污染近岸水域,因为它向海洋排放(   )
A.重金属  B.热水   C.粉尘  D.废气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的是核电站污染问题,此知识内容是教学中较少提到的。其目的就是让考生通过排排除不可选项,得到正确选的同时,受到关于环境保护的教育:人类只要是不恰当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本来状态,就都可能造成污染。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即核电站向水域中排放热水,污染了近岸水域。
答案:B
试题22
图2-2-6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
解题思路 由于可以通过读坐标图进行分析来完成,所以该题的难度中等。关键是要善于从坐标图中进行分析,如城郊的粮食生产不会有“0”起点,蔬菜生产不会完全平稳,近几年蔬菜生产也不是下降的趋势。有了这些分析,正确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答案:B
试题23
图2-2-7中各地段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
A. ①村落②林地③耕地  B. ①果园②林地③耕地
C.①耕地②林地③村落  D. ①林地②村落③耕地
解题思路 小区域的土地利用是地理中最贴近生活的内容之一。该题就是考核考生对这种有直接应用意义的人文地理常识的掌握程度。
答案:D
试题24
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
B.显著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
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
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大型水利工程的定性的了解和认识,是相对容易的题目。该题与其说是选择正确选项,还不如说是要求考生排除错误选项更为恰当。
答案:D
试题25
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00单位,则次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大约是(  )
A.10单位  B.100单位  C.1000单位  D.5000单位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固定情况的定量的把握程度。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部分知识内容,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耗损”状况。
答案:B
试题26
将农业的输入要素按自然和人文两类归纳,同属一类的是(  )
A.化肥、技术、机械、农药、劳动
B.降水、化肥、机械、劳动、土地
C.光照、降水、土地、灌溉、化肥
D.种子、降水、劳动、土地、资本
解题思路 该题考核的是考生对基本概念归类的能力,属于简单题。
答案:A
试题27
1999年夏天,荔枝在京津地区售价偏低,其原因主要有(  )
A.北方居民普遍不喜食荔枝
B.京津地区荔枝丰收
C.逢荔枝挂果“大年”,京津荔枝供应量偏多
D.海运直达,运费降低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商品经济条件下,影响商品价格各种因素的认识,以及初步区分各个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能力。
答案:C
试题28
由图2-2-8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解题思路 该题给出的是以坐标图形式出现的示意图,用以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大致情况。它要求考生能够从图中曲线的图形变化上,分析判断出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和速度。能够读懂的考生,显然能判读出:三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①是城市化水平低,速度缓慢;②是城市化水平快速升高;③是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发展趋于停止。这时,再依据已经掌握的世界各种基本类型的国家的城市化情况,就可以迅速作出正确的选择。
答案:C
试题29
图2-2-9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思路 该题以坐标图形式给出了基础资料: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需要说明的是,坐标图的横纵坐标表示的内容是因研究、表达问题的需要设定的。有时,纵坐标表示的是某种事物的数量,横坐标则表示时间;有时,横纵坐标表示不同的事物的数量等。该题则是属于后者。看清楚了坐标图资料的性质,又明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含义,该题就迎刃而解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
答案:C
试题30
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油茶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解题思路 由于当年是“不定项”选择题,所以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看选项中是否有完全不能在松嫩平原生长的作物。如该题中的油茶、冬小麦和黄麻。所以,解这类题的方便的方法之一就是排除法,去掉不可选项。
答案:A
试题31
读下面自然保护区、宗教名山、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不含六大古都)分布(图2—3—1)。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宗教名山图、古都图、自然保护区图、历史文化名城图
B.历史文化名城图、自然保护区图、古都图、宗教名山图
C.自然保护区图、历史文化名城图、古都图、宗教名山图
D.历史文化名城图、自然保护区图、宗教名山图、古都图
解题思路 无疑,该题强调了在地理教学中形象记忆的重要性。解题的关键是从熟悉的一项入手。如,熟悉六大古都,立即可以发现,第三幅图是古都分布图,正确选项必须在中间两项之中。接下去,发现东北边境的长白山是独特的,那第二幅图必须是自然保护区图。
答案:B
试题32
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有(   )
A.江汉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
B.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和洞庭湖平原
C.成都平原和南疆
D.江淮地区和鄱阳湖平原
解题思路 中国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商品粮基地是中国国情的重点话题之一。该题就是考查考生对主要商品粮基地掌握了没有。
答案:D
试题33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应是(   )
A.在上游和下游控制凌汛
B.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在干流兴建一系列大中型水利枢纽
D.在下游加固河堤,开展引黄淤灌
解题思路 该题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黄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如果明白了治理黄河的重点在下游的水患,水患的成因在于泥沙含量太大,而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就会明白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了。
答案:B
试题34
规划中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
A.建成后可解除长江最长支流汉江的洪水威胁
B.建成后可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涝危害
C.建成后万吨级轮船可上溯至宜宾
D.坝址位于湖北省境内焦柳铁路以东
解题思路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所以对中游的支流的洪水灾害起不到解除的作用。三峡工程完工后,可以改善上游部分河段的航运条件,但是它有一个限度,不可能达到宜宾。故有关的两个选项是不可以选的。
答案:B
试题35
我国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有(   )
A.蒙古族、朝鲜族、布依族  B.维吾尔族、苗族、哈尼族
C.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D.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
解题思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该题考查考生对主要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的了解程度,可以说是一道常识题。
答案:D
试题36
图2—3—2分别为我国部分特大城市、棉纺织工业发达城市、油田、煤矿分布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煤矿、油田、棉纺织工业发达城市、特大城市
B.油田、特大城市、煤矿、棉纺织工业发达城市
C.特大城市、煤矿、油田、棉纺织工业发达城市
D.棉纺织工业发达城市、煤矿、油田、特大城市
解题思路 该题是强调掌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重要性。该问题可以说也是地理普及教育中的恒久话题,是“老生常谈”。
答案:D
试题37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
A.干旱地区与湿润地区的界线
B.棉花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界线
C.农区与牧区的界线
D.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解题思路 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中“永恒”的重点之一。这类的重点任何时候都应该了如指掌。
答案:D
试题38
塔中油田、小浪底水处枢纽、黄骅港、三峡大坝所在的省级行政区依次是(   )
A.新疆、河南、河北、湖北
B.新疆、山西、山东、湖北
C.青海、河南、天津、重庆
D.甘肃、陕西、山东、四川
解题思路 该题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对重大地理时事关注的程度。它的特色就在于同时汇集了四项重大地理时事。当然,它同时也是一道“无图考图”类型的题目。
答案:A
试题39
图2—3—3中,反映从拉萨到重庆年太阳总辐射量变化的是(   )
解题思路 除了会看图外,记住拉萨是全国太阳辐射高值区的城市,重庆则是低值区的城市。我国太阳辐射的最高、最低值的大体数量,是地理基础语言中的重点“语汇”。起伏变化,两个端点分别为200kK/cm2·年和100kK/cm2·年,是该题曲线的主要特点。
答案:B
试题40-43
读图2—3—4并回答40~43题。
40.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
A.180km   B.280km   C.380km   D.480km
解题思路 第40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所跨纬度判断两地间距离的能力。判断此题的基本依据是一个经线圈的长度大约为4000km,而一个经线圈为360°。
答案:B
4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解题思路 第41小题可通过图2—3—4所示区域以及河流、沼泽、纬度等信息,确定开垦该平原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改造此限制性因素是为开发该平原而实施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
答案:D
42.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解题思路 第42小题在第41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里生产粮食的不利自然条件,从该区所处的纬度可得出结论。此题与41题一起,考查学生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的能力。
答案:A
43.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上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解题思路 第43小题引导学生对第42小题提到的开发的反思,并通过正确答案点出本题组的主题。
答案:C
试题44-46
图2—3—5表示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地区(按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划分)分布。参考图2—3—5回答44~46题。
44.与地区④相比,地区③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丰富   B.河流众多
C.河流流量大  D.河流落差大
解题思路 该题从水能资源的地区颁布情况入手,考查考生对我国水能资源地区差异的原因、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分布等基本国情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该题有资料图,没有全国的地图。在后一种意义上,仍然是“无图考图”。
答案:B
45.三峡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分布的地区代号依次是(   )
A.③②④  B.④②③
C.③①④  D.④①③
解题思路 该题从水能资源的地区颁布情况入手,考查考生对我国水能资源地区差异的原因、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分布等基本国情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该题有资料图,没有全国的地图。在后一种意义上,仍然是“无图考图”。
答案:D
46.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   )
A.我国地势的一、二级阶梯交界附近
B.我国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附近
C.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附近
D.内蒙古高原边缘
解题思路 该题从水能资源的地区颁布情况入手,考查考生对我国水能资源地区差异的原因、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分布等基本国情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该题有资料图,没有全国的地图。在后一种意义上,仍然是“无图考图”。
答案:A
试题47
澳大利亚的主要出口物资是(   )
A.煤、铁、牛肉、大豆  B.稻米、纸浆、铁、羊毛
C.煤、铁、羊毛、小麦  D.锡、铀、小麦、羊毛
解题思路 世界主要国家的状况是了解国际市场情况的重要基础。该题考查考生对澳大利亚出口贸易掌握程度。澳大利亚是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和农牧业发达的国家,羊毛生产和出口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号称“羊背上的国家”。同时,它也是世界五大小麦出口之一。了解了这些知识,选择该题的选项就轻而易举了。
答案:C
试题48——49
图2—4—4是2001年世界石油贸易流向、流量示意图(单位:百万吨)。读图完成48~49题。
48.2001年,从西亚进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   )
A.西欧  B.美国  C.东亚和东南亚  D.大洋洲
解题思路 绝大多数考生对第48小题都能作出正确选择。
答案:C
49.2001年向美国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   )
A.西亚  B.欧洲  C.拉丁美洲  D.非洲
解题思路 在判断2001年向美国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时,可能由于过多地信赖已有的经验,或疏于对图中提供的数字信息的注意,有约77%考生选择了A项,既认为当年向美国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西亚而非拉丁美洲。第49小题因此成为旧课程卷中难度最大的题目。
答案:C
试题50-51
图2-2-10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判断50~51题。
50.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解题思路 本组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对世界能源构成变化情况的了解程度,并由此判断图中各个图例表示的能源类别。出成“串题”,则在于更好地降低“蒙分”的机会。两个题合在一起,加大题目的区分度。
答案:B
51.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所示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题思路 本组题目考查的是考生对世界能源构成变化情况的了解程度,并由此判断图中各个图例表示的能源类别。出成“串题”,则在于更好地降低“蒙分”的机会。两个题合在一起,加大题目的区分度。
答案:D

高三地理备课组
【课标解读】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究,对课标的学习要求有更深刻的把握,深刻把握课标的精髓,以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演练探究】
围绕课标展示的精神,精选整合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知道自己知识点的不足,然后再尝试提升与巩固.
【合作建构】
在演练知不足的情况下,对课本知识按照课标要求来进行整理,归纳与点拨,拓展.
教师写在备课笔记上,学生建构在留空处.
【拓展巩固】
精选一组试题,一般控制在1-10道选择题,1-2道综合题,进行当堂巩固与演练,不留课后.
【问题反馈】
此栏要求学生把所记录下来的问题反馈上来,然后师生再次共同研究,把问题全部解决到位.
【教学反思】
每堂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应该改进的,需要完善的.字数不限.
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
【课标·解读】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
理解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的关系.
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阅读太阳系八大行星特征资料,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
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演练探究】
1:读天体系统层次图,回答.
(1)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天体系统名称:
A_________,B_ ____ _,
C_________,D_________.
(2)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填字母),比该天体系统高一级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_.
(3)宇宙间天体的相互 和相互 形成天体系统.
(4)此图中河外星系的级别与 (填字母)图相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填字母),其中心天体是 .
(5)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完成方框中的内容:
2:八大行星的结构分别有哪些特征
行星分类
包括行星
特征
【合作建构】
【拓展巩固】
1.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 ( )
A.太阳 B.月球 C.金星 D.火星
2.人类探测宇宙,星际航行的第一站是( )
A.火星 B.木星 C.月球 D.金星
3.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
A.太阳系——木星——冥王星
B.宇宙——太阳系——银河系
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
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
4.下列天体中,质量最大的是 ( )
A.彗星 B.恒星 C.卫星 D.行星
5.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与地球公转轨道相邻的类地行星是 ( )
A.水星,金星 B.金星,火星
C.火星,木星 D.木星,土星
6.有关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星座都是一个天体系统
B.每个天体系统都包括了所有的天体类型
C.运动的天体,相应组成一定的天体系统
D.目前,天文学上将银河系和现在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称总星系
7 :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行星名称:C ,
F ,I .
(2)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
平均密度最大的行星是 ;
距太阳最近的类地行星是 .
(用字母填写)
(3)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 ,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在 上.
8:读太阳系模式图(局部),分析回答
(1)图中小行星带位于 轨道之间.
(2)图中A曲线是 的运行轨道;该天体上一次回归地球是1986年,它下次回归将在 年.
(3)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①地球磁场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④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4)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登临的是 ,为了寻找什么
【问题反馈】
参考答案:
【演练探究】
1:(1)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2)D 太阳 (3)吸引 绕转 (4)B D 地球 (5)(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2:
分类
包括行星
特征
类地
行星
水,金,
地,火
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大,卫星少或无,无光环,距日近
巨行星
木,土,
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有光环,距日中
远日
行星
天王,
海王,
质量中,体积中,密度中,有卫星,有光环,距日远
【拓展巩固】
1,B 2,C 3,C 4,B 5,B 6,D 7(1)地球 土星 冥王星
(2)E C A (3)自西向东 同一平面
2(1)火星与木星 (2)哈雷彗星 2062(3)①—d ②—a ③—c ④—b,
(4)火 考察火星上是否有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解读】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大气层的分层.
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演练探究】
1.读下图,回答:
(1)不同纬度带的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和黑子相对数之间的相关性是____ _.
(2)图中各纬度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约为_______年,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相比,表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
(3)此图表明了太阳活动对地球_______有影响.除此之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还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 等方面.
(4)以上所说的太阳活动是指_____.其主要类型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其中,出现在太阳大气最内层的是_______,作为太阳活动强弱标志的是_______.
2.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标志是 ( )
A.黑子和耀斑 B.耀斑和日珥 C.黑子和日珥 D.耀斑和黑子
(一)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热情空前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
3.2007 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4.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合作建构】
【拓展巩固】
1,关于太阳的大气层,正确的叙述是 ( )
A,由内向外,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B,由内向外,三层的厚度越来越小
C,由内向外,三层的亮度越来越大
D,由内向外,三层的温度越来越高
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 )
A.内部物质核聚变反应 B.内部物质核裂变反应
C.黑子和耀斑的能量 D.太阳风的能量
3,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太阳活动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B.太阳活动发出的电磁波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C.太阳黑子多的年份,降水量多
D.太阳活动放出的能量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直接所用的能源
4,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是( )
A.太阳黑子 B.耀斑爆发 C.太阳辐射 D.核聚变反应
5,公元前28年(即汉成帝河平元年),曾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中心核
6,太阳活动增强时,地球上相应的变化是 ( )
A.南极冰山融化速度增快
B.地球上火山地震频发
C.南极上空臭氧空洞明显增加
D.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7,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就很少出现
B.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太阳黑子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为11年,耀斑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只有若干分钟
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光球层里
199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空间中心发表公报说,人类将迎来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美国空间环境中心将对其密切观察,并及时发布有关信息.阅读材料后,回答8~9题.
8,太阳活动是 ( )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C.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9,在"黑子峰年"(黑子活动最多的年份),下列行为能有效防范其影响的是 ( )
A.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增强皮肤的活力
B.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C.清除"宇宙垃圾",保持太空清洁
D.加强电信网络建设,保持网络通畅
10,我国下列地区,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是 ( )
A,四川盆地 B,汉中盆地 C,海南岛 D,青藏高原
分析水平学业测试P7 15-16
【问题反馈】
参考答案:
【演练探究】
1(1)有些纬度带的降水量与黑子相对数呈正相关,有的纬度带二者呈负相关
(2)11 两者基本一致 (3)气候 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磁场,产生磁暴;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4)太阳表面的变化 黑子 耀斑 黑子 黑子 2,A 3,A 4,B
【拓展巩固】
1,D 2,A 3,A 4,B 5,A 6,D 7,B 8,C 9,B 10,D
(三)自转及其影响
【课标·解读】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演练探究】
1,填表:
基本
形式
概念(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绕其( )的运动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
时针
日和
日.
地球表面除了 外,各处 ,约为15°/时.
由赤道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 .
2,读下图,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自转方向.
(2)比较说明图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3)当图中A点以太阳为参照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
地时,所用时间是 ,叫做一个 日.
读下图,回答 3—4题.
3.甲地位于( )
A.大西洋 B.非洲大陆 C.印度洋 D.南美大陆
4.已知乙处的昼长为6小时,伦敦的地方时可能是( )
A.18时 B.16:20 C.13:40 D.14:20
下图是巴黎(采用东一区区时)6月22日太阳高度随
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5—6小题:
5.从图中可判断出巴黎的经度是( )
A.27°30′W B.27°30′E C.2°30′W D.2°30′E
6.这一天巴黎的夜长约是( )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6小时
【合作建构】
【难点突破】
(一)地方时
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当太阳在某地上中天时定义为正午.
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同一纬度,经度不同的各地,东边早,西边晚,地方时刻要比西边的大.
地方时求法:(东经度取"+",西经度取"-")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时间±经度差×4 (分钟)
例:已知东经118°为晚上9点,求东经160°.
(二)区时
1,时区划分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为24个时区(0°经线东西7.5°为中时区,或叫0时区.172.5°E-180°为东十二区,172.5°W-180°为西十二区,它们合并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看P17图)
2,如何求时区数:用已知经度数除以15,余数小于7.5,商数即为时区数;大于7.5,时区数为商数加1.注:求得结果必须标明在东西时区.
例1:求115°位于哪个时区
3,区时:又称标准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中央经线=时区数×15,注:不要忘记写东,西经)
4,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求法:在0时区两侧加,在0时区同侧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面取加号,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面取减号.)
例2:已知东8区为15点,求西三区为几点
注:计算时间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如计算结果大于24,要减去24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刻.若运算结果是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时刻.碰到年月时,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要搞清楚.
5,特别计时:
(1)印度:东5,5区(半区时制) 82.5°E
(2)朝鲜:东9区(东部时间) 135°E
(3)中国:东8区(北京时间) 120°E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全国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经120°的地方时.(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北京时间比北京的地方时早16分钟).
(4)美国:西五区(东部时间),西六区(中部时间),西七区(山岳时间),西八区(太平洋时间)
设置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两侧日期的变更:从西向东(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过
6,日界线 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从东向西(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弯曲: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略有曲折,有时过180°经线日期不变.
【拓展巩固】
1,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球体形状
2.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 ( )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时晚
3.关于地方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一条纬线上地方时相同 B.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C.东边的地点地方时晚于西边的地点 D.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4度
4.关于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全球共分成24个时区 B.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C.东经5°属于东时区 D.西经52°属于西三区
5.有的国家采用本国东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其主要目的是( )
A.为了使用方便 B.为了延长工作时间
C.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 D.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6.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
A.二月,海南岛已进入春耕播种时节,而黑龙江仍是一片冰天雪地
B.北半球河流右岸受冲刷,左岸泥沙淤积
C.中国球迷在凌晨3点观看在德国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的比赛电视直播
D.一日内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要变化
7.雅典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于北京时间2004年8月28日凌晨1:00举行,比赛举行时当地时间是:(雅典:东3区) ( )
A.8月28日20时 B.8月27日20时 C.8月29日20时 D.8月28日6时
8.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 ( )
A.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
B.地球上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C.地球上有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D.地球上有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天
9.读恒星日与太阳日示意图,回答:
(1)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 度,需要的时间是 .
(2)从E1到E3,地球自转了 度,需要的时间是 .
(3)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填字母)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填字母) .
【问题反馈】
参考答案:
【演练探究】
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地轴 逆 顺 恒星 太阳 南北两极 相等 递减 2(1)(画图略)逆时针方向 (2)角速度A,B相等,N为0;线速度A>B>N,N为0 (3)24小时 太阳 3,A 4,B 5,D 6,A
【拓展巩固】
1,C 2,B 3,B 4,C 5,C 6,A 7,B 8,C 9(1)360° 23小时56分4秒 (2)360°59′ 24小时 (3)B A
(四)公转及其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了解四季的成因.
【演练探究】
1,填表:
基本
形式
概念(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公转

( )
的运动
从北极上空向下看:
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看:
时针

和 年.
平均为1°/天.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 ,
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 .
平均为30千米/秒.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 ,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 .
2,读下面两幅图,回答.
(1)从9月23日前后到12月22日前后,地球运行在左图公转轨道的______段上.
(2)此时期太阳光直射点移动在右图的 段上.
(3)此时期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4)此时期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 .
3,读地球光照图,回答:
(1)A,B两点此时是日出还是日落: ,A点昼长 小时,这一天B点正午太阳高度是 度.
(2)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3)图中从A到B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
.
【合作建构】
【难点突破】
1,昼夜长短变化(随纬度和季节)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而有规律地变化.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春分日
秋分日
3月21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赤道

由 向南北两方递减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23°26ˊN
由 线向南北两方
递减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23°26ˊS
由 线向南北两方
递减
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纬度
极大值
极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曲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夏至日
冬至日
北回归线至赤道
(90°)
冬至日
赤道
春秋分 (90°)
冬夏至
南回归线至赤道
(90°)
夏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冬至日
夏至日
思考:试求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纬度为φ的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90-φ+23°26ˊ) 最小值 (90-φ-23°26ˊ)
【拓展巩固】
下图所示为6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昼夜长短比例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长),回答1—4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右偏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上空最容易出现极光现象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4.三个月后,贵阳的昼夜长短情况与目前四地昼夜长短情况相似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5.读下图中A,B两建筑物位于30°34′N,欲将B建筑物平顶屋改为两侧对称的坡顶屋,屋顶增加的高度最高不宜超过 ( )
A.tg35°(L+5)-H B.tg35°L-H
C.tg35°(L+6)-H D.tg81°52′(L+5)-H
下图为汕头周边地区太阳高度的等值线图,据此回答6-8题:
a地的纬度为( )
A,45°N B,45°26ˊN
C,21°34ˊN D,68°26ˊN
7,设b地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C地此刻地方时为T.
则下列不等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H>75°,T>13时
B,H<75°,T75°,T<13时
D,H13时
8,航行在b处海面的轮船上,悬挂着一面国旗,此刻旗杆影子的方向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9,读下图,甲,乙两图,判断并回答:
(1)AD两地的纬度分别是:A________ D________
(2)B地在夏至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C地最有可能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
(3)假如其他条件相同,仅从纬度考虑,四点中发射卫星最佳的是________地,能观察到极光的是________地,相同高度楼房南北间距最小的________地.
(4)假如AB两地均为东经120°,则两地分别位于________洲和________洋.就大气环流而言,B地位于________风带.
10,下图甲,乙,丙三幅图反映了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冬夏至阳光照射情况,每幅图中都画出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阳光,用A或B表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根据阳光照射方向判断, 图所示的房屋地处赤道地区; 图所示的房屋地处北回归线以北; 图所示房屋地处南回归线以南.
(2)甲图中阳光 (A或B)反映的冬至日阳光照射情况;乙图中阳光
反映的是冬至日阳光照射情况;丙图中阳光 反映的是冬至日阳光照射情况.
【问题反馈】
参考答案:
【演练探究】
1,太阳 逆 顺 恒星 回归 慢 快 慢 快
2(1)C (2)b (3)极夜 (4)快
3(1)日落 4 90° (2)12月22日24时(或12月23日0时)(3)在北半球时昼短夜长,经过赤道昼夜相等,到南半球昼长夜短
【拓展巩固】
1,A 2,D 3,B 4,A 5,A 6,D 7,A 8,A 9(1)23°26′N 66°34′N (2)21°34′ 热带(3)C D C (4)亚 印度 西风 10 (1)甲 乙 丙 (2)A A A
(五)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
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
【课标·解读】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阅读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演练探究】
1,读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为 辐射,就波长而论,称其为 辐射,它能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原因是 ;到达地面后其能量主要去向是 .
(2)g为 辐射,就波长而论,称其为 辐射,其能量来源为 ,其能量的主要去向是 .
(3)e为 辐射,就波长而论,它属于 辐射,其能量来源主要为 ,它使 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进而使 的温度变化也比较和缓.
(4)综上所述,对流层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直接来源是 .因此,近地面气温的高低与 和 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5)在图示各项内容中,由于 , (填写代表的英文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
2,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合作建构】
【要点解析】
1,热力环流的形成:
注:A,D表示近地面同一高度两地,B,C表示高空同一高度两地.
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③甲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乙地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导致甲,乙高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产生差异,气流就从B处流向C处;因此甲地近地面A处的气压减小,形成低气压,乙地近地面D处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近地面气流就由D处流向A处.
④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A>B,D>C.
⑤不同地点,同一高度,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大;D>A,B>C.
因此A,B,C,D四处气压高低为:D>A>B>C.
2,风向的画法:
在弯曲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a.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于该点相邻的等压线垂直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见图中箭头A).
b.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见图中箭头B).
【拓展巩固】
读右图,回答1-4题:
1,上面图,正确反映热力环流的是( )
2,D图若是正确的,则可能是下列哪种情况( )
①白天 ②晚上 ③冬季 ④夏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2002年春,上海市在取消统购粮后的新的城市规划上决定拿出1/3的土地搞植树造林.根据环流特点,今后造林的重点区应在( )
A,农村 B,近郊 C,郊区 D,市区
4,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
A,气温高,气压高 C,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高,气压低
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描述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
A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 雨后初晴,天空呈现蔚蓝色
C 日落后,天空依然明亮 D 秋天,经常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6,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最主要环节是 (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读右图,回答7-9题:
7, 图中a代表 , b代表 ,c代表 ,d代表 .
8,该图示地区位于 半球.
9,如果是高空大气,则 力可忽略不计,风向为 .
10,若d表示近地面风向,则此气流位于 纬度.
11,下图中A,B,C,D点为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回答:
在A,B,C,D点上精确测定水的沸点时,
则A,B点为99.95℃,在C,D点为99.80℃,试回答下列问题:
用箭头表示O点处的风向,海平面上的摩擦因素可略去不计.
试写出①题的解答理由:
.
③如果考虑摩擦力O点将吹什么方向的风 .
(2)假设A,B,C,D四点沸点全部为99.80℃, O点为99.95℃,则A点垂直方向上盛行 气流.天气以 为主.
【问题反馈】
参考答案:
【演练探究】
1(1)太阳辐射 短波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少
被地面吸收 (2)地面 长波 吸收太阳辐射 被大气吸收 (3)大气逆 长波辐射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地面 大气 (4)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太阳高度 地面状况 (5)e,f
2(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由A→B,高空由B→A,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
【拓展巩固】
1,A 2,C 3,C 4,D 5,D 6,D 7,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8,北 9,摩擦力 西风 10,中 11(1)①北风 ②AB气压高,CD气压低 若不考虑摩擦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方向平行. ③西北风 (2)下沉 晴朗 (解析:一地沸点高则气压高,所以气压梯度力由AB指向CD,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吹北风;在考虑摩擦力,三个力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吹西北风.若A,B,C,D沸点相同,则气压相等,中心沸点高,气压高,所以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二)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课标·解读】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掌握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演练探究】
1.三圈环流的成因有 ( )
A.高低纬度受热不均与地转偏向力
B.地形的障碍作用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海水输送热量
2.填图:
(1)在图上填出七个气压带的名称,它们的排列有何规律
(2)在图上画出风带的风向,并标注名称.
(3)哪几个气压带控制区多雨,哪几个气压带控制区少雨
(4)由于 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
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 北移, 南移.
(5)(05年高考江苏卷)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3.填写:
(1)
(2)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成 状,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成 状.
(3)比较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
得利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4)
气候类型
所受气压带
与风带
气候
特点
分布
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合作建构】
【难点突破】
1,气候判读方法:
世界各地的气候有不同的特点,是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以及时间不同而千变万化的结果,气候类型判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定南北半球:
最热月出现在7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该地点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1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该地点位于南半球.
(2)气温确定所属温度带:
热带
亚热带
温 带
寒带
最冷月
>15℃
> 0℃
0℃
最热月
> 20℃
> 10℃
<20℃
<10℃
(3)依据降水量和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
年雨湿润型
夏雨型
冬雨型
干旱型
雨林,海洋
季风,草原
地中海
沙漠,大陆,极地
(4)气候分布规律模式图判断:
2,气候分布,成因及特征:
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特征


雨林
0 -10 之间
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草原
10 -20 之间
赤道低压和信风
分干湿两季
沙漠
20 -30 西岸和内陆
副高或信风
全年高温少雨
季风
仅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
10 N-25 N地区
季风环流
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
季风
25 -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冬温和少雨夏高温多雨
地中海
30 -40 大陆西岸
副高与西风
冬温和多雨夏高温少雨
温带
季风
35 -5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冬寒冷少雨夏温暖多雨
大陆
40 -60 大陆内陆
深居内陆或山脉阻挡
冬冷夏热降水量少
海洋
40 -60 大陆西岸
西风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寒带
苔原
60 N-70 N地区
地处高纬
全年寒冷降水较少
冰原
70 -90
地处高纬
3,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
①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
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⑥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拓展巩固】
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箭头为气流方向,空间高度为对流层厚度.据图判断1—3题:
1.图示空间最有可能位于( )
A.南半球低纬底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中纬度
2.设A,B,C,D四处的气压值分别为,,,,则( )
A. B.
C. D.
3.若C处气压中心位于北太平洋上,且达到强盛之时,下列错误的是( )
A.我国北方农村正值使用沼气的最佳季节 B.开普顿是多雨季节
C.南美洲温带森林枝叶繁茂时节 D.日地距离大于150,000,000km
4.下图是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压带的名称:A为 ,B为 .
(2)图中风带的风向:①为 ,②为 .
(3)下列关于本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为温暖湿润的风 B,②为寒冷干燥的风
C,受气压带A控制的地方多降雨天气
D,气压带B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5.读"局部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中,与图中C地相对应的是 ;其特点是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2)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中,其典型植被具有耐旱特征是 ,没有该气候类型分布的大洲是 .
(3)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中,与图中B地相对应的是 ,形成原因是 .
(4)当C处盛行西北季风时,亚欧大陆被 (气压中心名称)所控制,此时,我国多数河流正处于 期(枯水,丰水),此时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 时针,向 流.
【问题反馈】
参考答案:
【演练探究】
1,A 2(1)相间分布 (2)略 (3)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 (4)太阳直射点 夏季 冬季 (5)C 3(1)略 (2)带 块(3)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西伯利亚 西北 寒冷干燥,风力强劲 太平洋 东南 温暖湿润 西伯利亚 东北 寒冷干燥 印度洋 西南 暖热湿润,风力强劲 (4)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赤道低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 盛行西风 终年温和湿润 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干旱少雨,冬季暖湿多雨 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岸等
【拓展巩固】
1,D 2,C 3,C 4(1)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2)东南风 西北风 (3)C 5(1)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甲 南极洲 (3)乙 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4)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枯水 逆 西
(三)天气
【课标·解读】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知道锋面的概念,类型.
2,运用图表,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3,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演练探究】
1,填表:
气团移动方向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变化
分布地区
冷锋
暖锋
准静
止锋
2,分析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表示的是 锋天气.
(2)A,B两处比较, 处气温较高,因为它受 空气控制. 处气压较高,因为它受 空气控制.
(3)C,D两处相比,白天 处气温较低,夜间D处气温较 .
(4)受此天气系统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在冬春季节通常多 天气.
3,填表:
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水平方向
气流运动
垂直方向
气流运动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近地面
高空
低压
高压
【合作建构】
【拓展巩固】
锋面是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的方向,可将它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类,据此回答1-5题.
1,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锋面是空气与山地接触的界面
B,一般来说,冷气团在锋面上方,暖气团在锋面下方
C,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没有明显差别
D,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2,关于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冷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B,冷锋活动时冷气团被迫抬升
C,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D,冷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晴朗
3,关于暖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暖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锋面
B,暖锋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C,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D,暖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
4,我国冬季冷锋快速南下时易形成的灾害性天气是 ( )
A,伏旱 B,阴雨绵绵
C,大范围降水 D,寒潮
5,暖锋与冷锋天气的共同特点是 ( )
A,过境时有云雨现象
B,过境后天气无变化
C,降水多发生在锋前
D,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6,下图是某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曲线是冷锋过境
B,该系统过境常有阴雨天气
C,该系统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大
D,该系统是台风作用下的结果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回答7-10题:
7,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图中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地点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甲和乙 D,乙和丁
9,图中四地风力大小相比较,正确的是( )
A,甲< 乙 B,丙丙 D,甲>丁
10,未来几天,乙地天气状况变化,如下列哪幅图 ( )
11,下面是2004年元月20日8时北半球(大致位于40°N-60°N,90°E-120°W)海洋与陆地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
(1)A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B地气压名称是___ _____.
(2)此时C地吹________风,D地吹________风.
(3)A地中心气流作________运动,常出现________天气.
(4)A地地面空气快速移到C地,地面缺乏森林草原,会出现____ ____灾害天气.
(5)ABCD四地冬春经常形成这种气压分布.因此,对于C地防御自然灾害最现实的措施____________.
【问题反馈】
参考答案:
【演练探究】
1,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刮大风,出现雨雪天气 气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冬半年全国较普遍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多云和降雨天气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天气 江淮地区和云贵地区
2(1)冷 (2)B 暖 A 冷 (3)C 低 (4)寒潮和沙暴
3,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低 气旋 逆时针 顺时针 上升 阴雨 台风 高 反气旋 顺时针 逆时针 低 下沉 晴朗 伏旱
【拓展巩固】
1,D 2,C 3,B 4,D 5,A 6,C 7,D 8,A 9,D 10,C 11(1)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2)偏北风 西北风 (3)下沉 晴朗 (4)沙尘暴 (5)加强植树造林
08届高三地理新课程教学案
A
B
C
E
F
G
H
I学习导航
S
D

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
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 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满足不了国家建设的需要,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而且,从现状分布看,我国交通建设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投影图片1:"我国主要铁路,公路网图"
转承:复习西南地区的交通问题
3.读图:我国哪些地区交通线路少 为什么 是不是这些地区不需要很多的交通
(讨论:主要是西部地区,不是不需要,而是由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决定的.
广大西部交通线路少,基础比较薄弱,但西部地区又是我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究其原因,交通不畅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强西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大西南地区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地区.)
(二)知识梳理:
1.投影图片2:"大西南地区位置和范围图"
(教师指图,学生填图,明确大西南地区的范围)
分析:西南地区的区位
(1)内陆范围广,边境线长的内陆边疆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相邻,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对交通建设,对外联系不利.
(2)西南区这些不利条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转化为区位优势:一是在建国后,由于该地区交通不畅,对外联系困难,成了我国战略大后方,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地区.二是,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这里漫长的边境线,众多的邻国,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三是,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西南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加强了区位优势,提供了新的契机.
2.投影图片3:"西南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生共同读图)
多山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横断山区,跨了三级阶梯),使这里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无三里平"等谚语都反映了这点;更给大西南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
平原与山区铁路建设比较表:
地貌类型
输送能力(106t/a)
土石方(104m3)
桥梁(延长m)
隧道(延长m)
造价(万元)
平原
3~8
3~5
24

60~70
山地
3~8
11~12
45
106
170~200
分析:大西南主要地形区对交通的主要障碍:(学生填写表格)
地形区
主要障碍
青藏高原
高寒,高寒荒漠和多年冻土区广,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横断山区
山高谷深,阻断东西交通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崎岖,地表破碎
四川盆地
周围重重山岭环绕,盆内低山丘陵起伏
注意分析:这里多大河(长江段的金沙江,川江,怒江,澜沧江等),穿行与高山峡谷中,水流急,因此交通价值不高.并且,不少河流呈南北走向,因此更降低了它们的航运价值,只有川江及其支流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但这里水能最丰富)
分析:本地区的多山地形还带来了地质灾害,联系必修地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 地震频发,震级高
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多泥石流,滑坡
气候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转承:如此复杂困难的自然条件,还要大力发展交通建设,为什么
3.投影图片4:"大西南地区资源分布图"
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潜在价值高,农林牧和矿产,水能资源比例适当,结构合理.
(学生填写表格)
资源类型
资源概况
矿产资源
1.种类多,有130多种
2.储量丰富,居世界首位的钒,钛,锡;居全国首位或前列的铁,铅,锌,铝,铜,磷,汞等
3.分布集中,地域配合好
能源资源
1.水能,天然气:全国首位
2.煤:贵州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
3.石油:广西北部湾油气前景看好
4.新能源:西藏的太阳能,地热能丰富
农林资源
生物资源: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2.农产品资源:四川盆地号称"天府之国",滇南为我国主要热带作物基地.
3.森林资源:我国第二大林区.
其他资源
1.为我国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分布区.
2.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总结:丰富的资源需要开采,最缺的就是交通.因此要大力发展交通.
4.转承:无论区位还是自然条件的分析,都需要交通运输的发展,但,交通的建设,也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它们的影响是相互的:
交通运输 区域经济发展
读表分析:
地区
面积
人口
资源潜在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西南区
>25
20
23.3
12
60
全国
100
100
100
100
100
总结:该地区经济总体水平较低,但潜力较大.
由于该地区地处边疆内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原有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最主要的是交通的建设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受交通不畅的制约,西南区对外联系不便,区内联系和协作比较薄弱,严重影响当地的正常生产,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状况,是这里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5.总结:
西南地区交通建设的背景:
区位条件优势: 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理位置
西部大开发的一部分 需要大力发展交通
三峡工程建设
重庆直辖市的成立
自然条件:地形条件的制约: 地势跨三级阶梯,起伏大
地形多山地,高原,盆地 虽然地形恶劣,但资源开发
地质灾害频繁多发 需要
丰富资源的需求: 自然资源潜在价值高
矿产能源农林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交通运输的制约
因此交通是大西南区域发展的关键,建国后一直在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加快了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中,1997年建成的南昆铁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6.投影图片5:"南昆铁路示意图" (学生读图分析并填图)
(1)南昆铁路的起止点(昆明,南宁);
(2)途径了哪些省区 (云南,贵州,广西两省一区)
(3)同哪些铁路,港口相连 (成昆,贵昆,内昆,焦柳等相连;与广西的北海,防城,广东的湛江相连——加强了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
(4)途径地区有哪些资源 (煤,石油,铝土,铜,铁,铅锌,钨,磷等矿产资源;水热资源;水能资源;农林牧资源等丰富)
(学生归纳填写表格)
南昆铁路沿线资源分布表
资源类型
资源概况
非能源矿产资源
铝土
广西平果,贵州红果等地,这里将成为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磷矿
云南昆明储量居全国第一
钨矿
全国重要的钨矿产地
铁矿
昆明,广通等地
硫矿
广西百色等地,全国重要的硫矿产地
能源资源
煤炭
贵州六盘水,广西百色等,号称"江南煤海"
石油
广西百色等地,前景可观
水能
广西红水河上游,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南线
气候资源
地处我国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
农林牧资源
盛产芒果,甘蔗等热带农产品,各种农作物达400多种
山地多,水热足,森林资源丰富
草地草山多,饲料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牧业基地
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貌等自然风光,10多个少数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
小结:西南绝大多数在内陆地区,无出海口岸,如果没有这条铁路,大西南的资源外运就很不便,如号称江南煤海的六盘水,只能"以运定产",大大限制了这里资源的开发.有了铁路,加快了西南地区资源的开发,如磷矿和煤矿的外云,同时也促进了红水河水能资源和广西铝土矿的开发.
因此,南昆铁路的建设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西南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工矿业,农林牧业,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些又能带动商业,服务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带动西南经济的发展.
转承:实际现在这里的经济很落后:
7.投影图片6:"全国贫困人口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
(1)贫困人口最多的省是哪个 (云南)
(2)从图中看,西藏自治区贫困人口数分布多还少 (较少)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怎样 (较低)
(3)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多少 (一半以上)
占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比重是多少 (1/3)
(4)西南地区发展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脱贫扶贫及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南昆铁路经过的三个省区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说明这里经济水平很低.(贫困原因:地处内陆边疆山区,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因此,南昆铁路的建设能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帮助沿线地区少数民族的脱贫扶贫,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8.投影图片7:"广西,云南主要的边境开放口岸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
南昆铁路通过其他铁路,公路又可同哪些国家连在一起 (越南,老挝,缅甸等,并在出境口,我国建立了一类开放口岸,沿边经济合作区,沿边开放城镇等)
小结:可加快大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南昆铁路使大西南同东南亚,南亚的联系更为便利,更能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对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意义.
9.同时,穿越在我国边疆的这条铁路,在巩固国防,保卫边疆上也有很大的意义,尤其在战争期间.当然,我们不喜欢发生这些.
10.总结:
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济意义:联系了西南与南部沿海的最便捷通道,结合了资源与区位优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巩固民族团结,体现党的民族政策
战略意义:加强区位优势,加快西南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国防意义:巩固国防,保卫西南边疆
11.投影图片8:"西南地区主要铁路分布图"(指导学生看图分析,填图)
(1)建国后西南地区新建,扩建了哪些铁路 (复建,延长黔桂,湘桂线,新建了成昆,成渝,贵昆,内昆,川黔,南昆等线)
(2)西藏发展了哪些交通 (新建了新藏,青藏,川藏,滇藏等公路并有公路同国外相连,在建青藏铁路)
(3)大西南陆上交通有了怎样的发展 (均初步形成网络,西藏以公路为主,川,渝,滇,桂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
(4)其他运输方式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填表比较)
大西南交通运输的变化表
地区
主要运输方式
交通方式的变化
四川重庆贵州广西
建国前
建国后
方式
建国前
建国后
以人力负重,畜力驮运为主
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
铁路
线少,标准低,运力小
我国发展最快地区,新建,扩建了十多条铁路,已成网
公路
线少,多泥土路
发展更为迅速,公路网不断得到扩充和完善
航道
少,多天然河道
川江,西江水系航道得到全面整治
海港
极少
改造,新建了广西沿海港口
航空
极少
发展快,开辟了国际航线
管道

已发展成网
西藏
牦牛
公路
现代交通空白
公路运输为主,已成网,航空发展快
12.转承:这些交通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的落后面貌,但,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的交通仍很不便,同区域发展的要求相比,交通仍是这里经济发展的"瓶劲",因此,我们仍要加快这里的交通建设.
(1)还存在哪些问题 (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便)
(2)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学生填表归纳)
应着重抓好的工作
可解决的问题
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建设,如改造向北的宝成,襄渝线,向南的南昆,内昆线
解决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运量和运力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通过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发挥水运潜力,实行水陆联运,如三峡工程建设
解决运量和运力之间的矛盾,加强区内联系
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如修建滇缅铁路,公路等
解决对外交往不便的问题,促进区域国际合作
重视援藏公路建设,续建青藏铁路
加强区内联系,支援西藏和边疆地区建设
(三)要点精讲
【例1】读沿"拉萨——南宁的地形剖面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D )
①本区范围横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②(一)(二)(三)(四)代表的地形区依次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③沿线经过的河流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珠江
④地形,地势是限制本区交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四)课堂针对训练:
1.读下图,根据"中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形和地势梯级代号填写下列内容:
(1)乙位于地势第 二 阶梯,③为 巫 山.
(2)B地形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 成都 ,重庆 .
(3)经过B地形区的大致为南北向的铁路干线自西向东依次是 宝成——成昆 , 襄渝——川黔 .
(4)ABC三个地形区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B .
(五)课后跟踪练习:
读图分析:
(1)南昆铁路西起A 昆明 ,东至B 南宁 ,向北延伸至C 红果 ,向南延伸至D 北海 (这里是我国14个 沿海开放港口 城市之一).
(2)经过E城市的铁路线是 成昆 线,E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工业(钢铁) ,其形成发展的条件有 丰富的煤铁资源,交通便利 ,经过F城市的铁路线是 贵昆 线,F城市以 煤炭 工业为主.
(3)南昆铁路修建的意义之一就是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铁路沿线及附近的矿产资源主要有云南的 磷 ,贵州的 煤 ,广西的 铝 .广西 红水 河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云南号称"动植物王国",居全国第一的 生物资源和物种 资源,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 旅游 资源等.
(4)在地形上,南昆铁路中途跨江越河,地势多次起伏,而且还通过了我国著名的 喀斯特 地貌区和强地震区,是我国国内 科技 含量最高的铁路.
(5)由此可见南昆铁路区位的决定因素是 社会经济 因素.
(6)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交通运输 .
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WWW.ZXXK.COM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WWW.ZXXK:COM 版权所有@中学学科网
第 页 共 8 页
先行官,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需求和投入
A
B
C
D
E
F

高三地理等值线专题复习教案
课    题:等值线图的判读
厦门第二外国语学校  杨丽纯
2009年2月26日   高三(9)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等值图学会各类等值线图形状表达的实际意义
2.理解等值线图各要素的地理含义,能运用各种等值线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了解各类图形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树立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图、等压线(等压面)图、等温线图等的综合分析与判断
教学方法:讲解、诱思、启发、归纳 重点采用例题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高考链接:等值线图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容易出题,以选择题或读图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并且题目能很好地体现高考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学这些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感知:
1.等值线的判读一般需掌握“五读”(以等高线为例)。
2.等值线知识是高考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知识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突破。
(1)确定为重点知识,以难点形式系统讲解、训练。
(2)区域知识功底要好,高三复习要照顾到。
(3)注重难点的剖析和讲解,重内涵的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
(4)研究高考试题,以点带面,延伸知识内容。
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一、等值线的共同特征:
1、同一等线上各点等值
2、同一幅图等值距相同(特殊可为零)
3、等值线一般不相交(陡崖除外)
4、等值线的排列规律显示其变化规律(递增或递减)等温线排列规律推导出南、北半球
5、等值线的疏密表示数值差异的大小密-大、疏-小)图幅大小相同、但比例尺不同,比例尺大----差值大)
【二】讲解新内容
二.等值线的判读一般需掌握“五读”
1、读数据     2、比大小      3、看稀密
4、析弯曲     5、判方向      例题讲解:
1、读数据
(1)读等值线(面)上的点:规律一 :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例1   右面四幅等压线图,气压值正确的是:( C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读等值线之间或闭合等值线内的点:规律二一般,等值线两侧的数值不同。
闭合线内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例2  读下列等温线图,各地温度判断正确的是:(  B  )
A、A地<2℃    B、  B地<0℃
C、C地> 2℃    D、D地>4 ℃
2、比大小: 根据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判读等值线(面)的大小。
例3: 右图为某地等压面分布图,将图中各点按气压从高到低排列。
(A>F>C=E>B>D>G)
3、看稀密:
规律三:同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该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越大。
思考:1.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的稀密可以反映什么的大小?
2.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的稀密可以反映什么的大小?
3.在不同等高线或等压线图上的点,能单看稀密判断坡度或风力大小吗?
例4  读下面两幅等压线图,A、B、C、D  四处风力最大的是:(A)
4、析弯曲
规律四:等值线向数值大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小 ,向数值小方向弯曲的
地方数值大。
“河流向凹”法则:
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河流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
【例释】  读右图,a、b
为等高线,判断甲河的流向
和a、b的相对大小。
“洋流向凸”法则:
“一陆南”法则:
规律五 :
等值线的弯曲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分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弯曲处数值与平直处数值的差别程度。
常见等值线影响弯曲的因素:
等值线
等压线
等降水量线
等盐度线
影响弯曲的因素
海陆、地形、洋流等
地形、气温、海陆、洋流等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等
气候(降水量和蒸发量)、河川径流、寒暖流等
例6  读图,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 , 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A)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5、 判方向
主要是在等高(深)线上判断坡向,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规律六:
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例7 读下面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若图中等值线为等压线,且等压线数值向东渐小,则图中各点不可能出现的风向为:( C  ) A、西风 B、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归纳:等值线判读方法;
阴雨天气
【四】课堂练习:
1. 读等值线图,分析判断:
●丁
●丙
●甲
●乙
23o26'
0o
(1) 若此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图,且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丙处多阴雨天气           B. 甲处天气晴朗
C. 丁处吹偏北风             D. 乙处吹偏南风
(2) 若此图为某大洋等温线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海水温度由大到小排列:甲乙丙丁
B. 海水温度由小到大排列:丙丁甲乙
C. 海水盐度由大到小排列:甲乙丁丙
D. 海水盐度由小到大排列:乙甲丙丁
2. 读下面等值线,已知a > b > c,下列正确的是( D )
A. 若为等高线,则L2为山谷
B. 若为等压线,则L1为鞍部
C. 若为海平面等温线图,则L2为寒流
D. 若为1月份等温线图,从海陆分布来看,A是海洋
【五】布置作业  ( 导与练 )
等值线的判读一般需掌握“五读”
1、读数据
2、比大小
3、看稀密
4、析弯曲
5、判方向
教学反馈: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授课人 九江十二中 王学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
[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
(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教师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3.54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生]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承转】咱们结合这幅北半球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和教材图3.54来复习地理环境的三大地带性规律.
【板书】二,地带性规律
(一)地带性规律的表现
[师]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生]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师]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太阳辐射.
[师]对,从这些自然带的名称可看出,从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板书】1. 从赤道向两极 的地域分异:按 南北 方向更替—— 热量 条件
[师]再读图,以亚欧大陆的35°N~55°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师]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水分条件.
[师]对,从这些自然带的名称可看出,从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且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板书】2.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按 东西 方向更替—— 水分 条件
[师]读课本图3.59("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图"),这幅图反映了在一些高大的山地地区,植被或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原因是什么呢
[生]海拔不同,水热状况发生变化.
[师]对,这就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板书】3.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按 垂直 方向更替—— 水热状况随海拔改变
【承转】下面咱们来做一道高考题.
【课堂练习1】(2006年江苏卷)上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B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承转】这道题考查到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等知识点,在高考中还有一位"常客",那就是关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对于这种规律,主要考点在哪呢
【板书】
(二)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师]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尤其是热量条件是逐渐递减的,而在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向两极(低纬向高纬)热量条件也是逐渐递减的.咱们把水平方向上的自然带分布竖直立起来,不就变成垂直自然带了吗!
【板书,学生做笔记】
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板书,学生做笔记】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师]基带是指山麓所对应的自然带,也即最下面的那个自然带.
【板书,学生做笔记】
基带与当地同纬度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
[师]珠穆朗玛峰南坡(28°N附近)的基带是什么自然带
[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板书】
3.判读南北半球:
[师]判读南北半球常常用到朝阳坡与背阴坡的概念.朝阳坡靠近低纬度一侧,热量条件好.所以一般的,北半球南坡为朝阳坡,南半球北坡为朝阳坡.
【板书,学生做笔记】
根据自然带数量判读:一般 朝阳坡 多于 背阴坡 ;
根据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判读:一般 朝阳坡 一侧高.
【板书,学生做笔记】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一般的,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
[师] 乞力马扎罗山(3°S,海拔5895m)和文森峰(78°S,海拔5140m),哪个自然带数量多
[生] 乞力马扎罗山.
[师] 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哪个自然带数量多
[生] 南坡.
【课堂练习2】(2003年广东卷)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3)该山可能位于( A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承转】关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还有一个重要考点,即雪线的高低问题.
【板书,学生做笔记】
(三)雪线高度
1.雪线的概念:终年不化积雪分布的最低高度,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师]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积加,形成常年积雪.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
[师]从雪线的概念可知,影响雪线高低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呢
[生]气温和降水.
【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做笔记】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1) 气温:气温高,消融量多,不易积雪,雪线高 ;
(2) 降水:降水多,降雪量多,积雪多,则雪线低 ;
(3)其他因素: 坡向,坡度,人类活动等.(略讲)
(4)涉及计算雪线高度时,一般按 0℃,利用气温垂直递减率 来计算.
[师]要抓住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咱们来看看雪线高低如何判读.
【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做笔记】
3.雪线高低的判读:
(1)一般的,纬度越高,山脉雪线越低 ;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 .
(2)一般的,山脉朝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 .
(3)低纬度地区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乞力马扎罗山,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
【教师提示学生,并做笔记】
判读雪线高低时,理论上的山体按 朝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来判读;对于低纬度地区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乞力马扎罗山等,则是 迎风坡雪线低 .
【课堂练习3】珠穆朗玛峰 南 坡为朝阳坡,雪线高度南坡 低于 (高于,低于)北坡.
【承转】以上我们复习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上述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布.咱们将在下一节课复习.
【课堂小结】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
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练习4】 (2006年全国Ⅰ卷)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B )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3)依图示资料可知( A )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3.雪线高低的判读: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雪线的
高 低
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
判读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地带性规律的表 现
非地带性分布(将在下一课时复习)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地 域差异性
地带性规 律

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
教案设计及授课人:陆芹
教学目标:
(一)考点说明
1.本考点在近5年高考中重现率为100%.
2.运输紧张,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成为国土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所以交通运输建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建设反映了我国交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图表分析西南区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关系,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考纲要求及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南昆铁路的建设,大西南地区在建国后的交通发展和今后措施.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1.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2.能利用南昆铁路示意图分析南昆铁路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从而能联系当地实际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断转化的观念.
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大西南区位条件的变化,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落后的经济发展对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
2.南昆铁路建设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大西南地区交通的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3.交通运输建设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西南区位条件的不利,有利条件的转化.
4.南昆铁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三,教学方法: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读图分析,启发诱导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一)基础回顾:
引入:回顾必修地理,提问:
1.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些 我国主要以哪一种最突出
(5种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我国主要以铁路为主.)
2.建国后,我国交通建设成绩巨大,为什么还要大力加强交通建设
(可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现状等考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分布集中但不均,需要发展交通进行地区资源间的调剂;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发展交通加强地区间的联系;因此,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满足不了国家建设的需要,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而且,从现状分布看,我国交通建设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投影图片1:"我国主要铁路,公路网图"
转承:复习西南地区的交通问题
3.读图:我国哪些地区交通线路少 为什么 是不是这些地区不需要很多的交通
(讨论:主要是西部地区,不是不需要,而是由这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决定的.
广大西部交通线路少,基础比较薄弱,但西部地区又是我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究其原因,交通不畅是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强西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大西南地区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地区.)
(二)知识梳理:
1.投影图片2:"大西南地区位置和范围图"
(教师指图,学生填图,明确大西南地区的范围)
分析:西南地区的区位
(1)内陆范围广,边境线长的内陆边疆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相邻,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对交通建设,对外联系不利.
(2)西南区这些不利条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转化为区位优势:一是在建国后,由于该地区交通不畅,对外联系困难,成了我国战略大后方,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地区.二是,改革开放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实施,这里漫长的边境线,众多的邻国,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三是,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西南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加强了区位优势,提供了新的契机.
2.投影图片3:"西南地区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生共同读图)
多山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横断山区,跨了三级阶梯),使这里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无三里平"等谚语都反映了这点;更给大西南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困难.
平原与山区铁路建设比较表:
地貌类型
输送能力(106t/a)
土石方(104m3)
桥梁(延长m)
隧道(延长m)
造价(万元)
平原
3~8
3~5
24

60~70
山地
3~8
11~12
45
106
170~200
分析:大西南主要地形区对交通的主要障碍:(学生填写表格)
地形区
主要障碍
青藏高原
高寒,高寒荒漠和多年冻土区广,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横断山区
山高谷深,阻断东西交通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崎岖,地表破碎
四川盆地
周围重重山岭环绕,盆内低山丘陵起伏
注意分析:这里多大河(长江段的金沙江,川江,怒江,澜沧江等),穿行与高山峡谷中,水流急,因此交通价值不高.并且,不少河流呈南北走向,因此更降低了它们的航运价值,只有川江及其支流和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但这里水能最丰富)
分析:本地区的多山地形还带来了地质灾害,联系必修地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 地震频发,震级高
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 多泥石流,滑坡
气候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转承:如此复杂困难的自然条件,还要大力发展交通建设,为什么
3.投影图片4:"大西南地区资源分布图"
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潜在价值高,农林牧和矿产,水能资源比例适当,结构合理.
(学生填写表格)
资源类型
资源概况
矿产资源
1.种类多,有130多种
2.储量丰富,居世界首位的钒,钛,锡;居全国首位或前列的铁,铅,锌,铝,铜,磷,汞等
3.分布集中,地域配合好
能源资源
1.水能,天然气:全国首位
2.煤:贵州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
3.石油:广西北部湾油气前景看好
4.新能源:西藏的太阳能,地热能丰富
农林资源
生物资源: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2.农产品资源:四川盆地号称"天府之国",滇南为我国主要热带作物基地.
3.森林资源:我国第二大林区.
其他资源
1.为我国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分布区.
2.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总结:丰富的资源需要开采,最缺的就是交通.因此要大力发展交通.
4.转承:无论区位还是自然条件的分析,都需要交通运输的发展,但,交通的建设,也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它们的影响是相互的:
交通运输 区域经济发展
读表分析:
地区
面积
人口
资源潜在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西南区
>25
20
23.3
12
60
全国
100
100
100
100
100
总结:该地区经济总体水平较低,但潜力较大.
由于该地区地处边疆内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原有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最主要的是交通的建设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受交通不畅的制约,西南区对外联系不便,区内联系和协作比较薄弱,严重影响当地的正常生产,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状况,是这里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5.总结:
西南地区交通建设的背景:
区位条件优势: 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理位置
西部大开发的一部分 需要大力发展交通
三峡工程建设
重庆直辖市的成立
自然条件:地形条件的制约: 地势跨三级阶梯,起伏大
地形多山地,高原,盆地 虽然地形恶劣,但资源开发
地质灾害频繁多发 需要
丰富资源的需求: 自然资源潜在价值高
矿产能源农林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交通运输的制约
因此交通是大西南区域发展的关键,建国后一直在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加快了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中,1997年建成的南昆铁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6.投影图片5:"南昆铁路示意图" (学生读图分析并填图)
(1)南昆铁路的起止点(昆明,南宁);
(2)途径了哪些省区 (云南,贵州,广西两省一区)
(3)同哪些铁路,港口相连 (成昆,贵昆,内昆,焦柳等相连;与广西的北海,防城,广东的湛江相连——加强了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
(4)途径地区有哪些资源 (煤,石油,铝土,铜,铁,铅锌,钨,磷等矿产资源;水热资源;水能资源;农林牧资源等丰富)
(学生归纳填写表格)
南昆铁路沿线资源分布表
资源类型
资源概况
非能源矿产资源
铝土
广西平果,贵州红果等地,这里将成为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磷矿
云南昆明储量居全国第一
钨矿
全国重要的钨矿产地
铁矿
昆明,广通等地
硫矿
广西百色等地,全国重要的硫矿产地
能源资源
煤炭
贵州六盘水,广西百色等,号称"江南煤海"
石油
广西百色等地,前景可观
水能
广西红水河上游,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南线
气候资源
地处我国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
农林牧资源
盛产芒果,甘蔗等热带农产品,各种农作物达400多种
山地多,水热足,森林资源丰富
草地草山多,饲料丰富,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牧业基地
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貌等自然风光,10多个少数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
小结:西南绝大多数在内陆地区,无出海口岸,如果没有这条铁路,大西南的资源外运就很不便,如号称江南煤海的六盘水,只能"以运定产",大大限制了这里资源的开发.有了铁路,加快了西南地区资源的开发,如磷矿和煤矿的外云,同时也促进了红水河水能资源和广西铝土矿的开发.
因此,南昆铁路的建设把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西南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工矿业,农林牧业,旅游业的发展,会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些又能带动商业,服务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加强同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带动西南经济的发展.
转承:实际现在这里的经济很落后:
7.投影图片6:"全国贫困人口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
(1)贫困人口最多的省是哪个 (云南)
(2)从图中看,西藏自治区贫困人口数分布多还少 (较少)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怎样 (较低)
(3)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多少 (一半以上)
占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比重是多少 (1/3)
(4)西南地区发展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脱贫扶贫及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南昆铁路经过的三个省区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说明这里经济水平很低.(贫困原因:地处内陆边疆山区,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因此,南昆铁路的建设能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帮助沿线地区少数民族的脱贫扶贫,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8.投影图片7:"广西,云南主要的边境开放口岸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
南昆铁路通过其他铁路,公路又可同哪些国家连在一起 (越南,老挝,缅甸等,并在出境口,我国建立了一类开放口岸,沿边经济合作区,沿边开放城镇等)
小结:可加快大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南昆铁路使大西南同东南亚,南亚的联系更为便利,更能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对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意义.
9.同时,穿越在我国边疆的这条铁路,在巩固国防,保卫边疆上也有很大的意义,尤其在战争期间.当然,我们不喜欢发生这些.
10.总结:
南昆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济意义:联系了西南与南部沿海的最便捷通道,结合了资源与区位优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巩固民族团结,体现党的民族政策
战略意义:加强区位优势,加快西南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国防意义:巩固国防,保卫西南边疆
11.投影图片8:"西南地区主要铁路分布图"(指导学生看图分析,填图)
(1)建国后西南地区新建,扩建了哪些铁路 (复建,延长黔桂,湘桂线,新建了成昆,成渝,贵昆,内昆,川黔,南昆等线)
(2)西藏发展了哪些交通 (新建了新藏,青藏,川藏,滇藏等公路并有公路同国外相连,在建青藏铁路)
(3)大西南陆上交通有了怎样的发展 (均初步形成网络,西藏以公路为主,川,渝,滇,桂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
(4)其他运输方式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填表比较)
大西南交通运输的变化表
地区
主要运输方式
交通方式的变化
四川重庆贵州广西
建国前
建国后
方式
建国前
建国后
以人力负重,畜力驮运为主
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
铁路
线少,标准低,运力小
我国发展最快地区,新建,扩建了十多条铁路,已成网
公路
线少,多泥土路
发展更为迅速,公路网不断得到扩充和完善
航道
少,多天然河道
川江,西江水系航道得到全面整治
海港
极少
改造,新建了广西沿海港口
航空
极少
发展快,开辟了国际航线
管道

已发展成网
西藏
牦牛
公路
现代交通空白
公路运输为主,已成网,航空发展快
12.转承:这些交通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的落后面貌,但,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的交通仍很不便,同区域发展的要求相比,交通仍是这里经济发展的"瓶劲",因此,我们仍要加快这里的交通建设.
(1)还存在哪些问题 (运力和运量矛盾突出;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公路等级低,区内联系薄弱;对外国际交往不便)
(2)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学生填表归纳)
应着重抓好的工作
可解决的问题
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建设,如改造向北的宝成,襄渝线,向南的南昆,内昆线
解决区际铁路运输通道不畅,运量和运力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通过河道整治和港口建设,发挥水运潜力,实行水陆联运,如三峡工程建设
解决运量和运力之间的矛盾,加强区内联系
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如修建滇缅铁路,公路等
解决对外交往不便的问题,促进区域国际合作
重视援藏公路建设,续建青藏铁路
加强区内联系,支援西藏和边疆地区建设
(三)要点精讲
【例1】读沿"拉萨——南宁的地形剖面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D )
①本区范围横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②(一)(二)(三)(四)代表的地形区依次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③沿线经过的河流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珠江
④地形,地势是限制本区交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四)课堂针对训练:
1.读下图,根据"中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中的地形和地势梯级代号填写下列内容:
(1)乙位于地势第 二 阶梯,③为 巫 山.
(2)B地形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 成都 ,重庆 .
(3)经过B地形区的大致为南北向的铁路干线自西向东依次是 宝成——成昆 , 襄渝——川黔 .
(4)ABC三个地形区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B .
(五)课后跟踪练习:
读图分析:
(1)南昆铁路西起A 昆明 ,东至B 南宁 ,向北延伸至C 红果 ,向南延伸至D 北海 (这里是我国14个 沿海开放港口 城市之一).
(2)经过E城市的铁路线是 成昆 线,E城市的主要职能是 工业(钢铁) ,其形成发展的条件有 丰富的煤铁资源,交通便利 ,经过F城市的铁路线是 贵昆 线,F城市以 煤炭 工业为主.
(3)南昆铁路修建的意义之一就是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铁路沿线及附近的矿产资源主要有云南的 磷 ,贵州的 煤 ,广西的 铝 .广西 红水 河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云南号称"动植物王国",居全国第一的 生物资源和物种 资源,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 旅游 资源等.
(4)在地形上,南昆铁路中途跨江越河,地势多次起伏,而且还通过了我国著名的 喀斯特 地貌区和强地震区,是我国国内 科技 含量最高的铁路.
(5)由此可见南昆铁路区位的决定因素是 社会经济 因素.
(6)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交通运输 .

大洋洲和南极洲考纲解读
澳大利亚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城市和区域特征。
利用经纬网、海陆轮廓考察局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
关注澳大利亚工农业和人口的分布。
南极洲和北冰洋的位置、范围及主要区位特征。
熟悉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图中标出澳大利亚的主要的地形区、城市、岛屿、河流的名称。
熟练掌握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
1、试描述澳大利亚的位置?
2、澳大利亚的地形地形区有何特点?
3、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有何特点?
知识体系
一、自然地理
1、地形
北部: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2、气候     中部: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 副高或者信风带控制
南部及西南: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成因: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东南部: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气候   成因: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
3、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铁 煤 铝土 锰        分布: 东部 和西部
二、经济地理
1、农业:类型  中部:  大牧场放牧业
墨累—达令盆地:  小麦—牧羊业
区位条件:  气候适宜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 地形平坦
2、人口、城市 分布:  东南沿海地区
区位条件:  交通 工业农业发达  气候温暖湿润
3、工业:布局:  东南地区
条件:  资源丰富 劳动力充足 科技发达 市场广阔
1000
年降水量
1000
500
250
500
P
250
20°
30°
 思考总结区:
1、描述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东、北、南向中西部减少,呈半环状分布
2、试分析东部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
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受暖流的影响大
3、气候类型分布的地方性表现?成因?
1、中部畜牧业发达,主要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地广人稀,草场广布
2、P地农业发达,但是其主要的限制条件
降水较少,水源不足
1、区域位置:
2、分析本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冰雪高原 寒极 风库 酷寒干燥 烈风
3、分析本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环境污染 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
4.了解北冰洋的位置及特征
单元检测
读某国局部地形示意图,完成1—2题 。
1.图中D、G、F、C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
A.D            B.E             C.G              D.C
2.图中阴影地区用地下水灌溉最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
A.荒漠化       B.盐碱化        C.地面下沉       D.海水倒灌
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为陆地
3.下列四项,居于X他所在国的是
A.大堡礁          B.泰姬陵          C.好望角         D.格林尼治天文台
4.Y地所在国
A.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B.东岸附近海域有寒流流过
C.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D.是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国之一
澳大利亚的平均海拔约350米。人口约2000万(2007年),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读“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带示意图”(图2—2),完成5—7题。
5.Ⅰ地带面积广阔的自然原因是(    )
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小  ②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③全部为热带草原气候,草原辽阔   ④沿海有暖流流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与IV地带比较,II地带发展畜牧业的最大优势是(    )
A.草场资源丰富   B.科技水平高    C.土地租金低   D.靠近市场
7.澳大利亚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的根本原因是(    )
A.开发历史晚     B.气候干燥     C.交通不便     D.经济落后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89-1990年,由中、美、
苏、法、英、日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
考察队,历时7个月,又一次把人类的足迹印在了南极极点
上.(见图)
(1)图中南极最高峰B叫____
(2)南极考察队员在考察过程中看到最多的鸟类
动物是(    )
A.企鹅     B.鸵鸟     C.蜂岛     D.巨嘴鸟
(3)当图中A点时间为1989年12月12日12时北京时间为(    )
A.12日14时       B.13日2时       C.12日2时      D.13日14时
(4)南极考察队员们遇到的危险有(    )
①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    ②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
③酷冷的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④整个南极洲上碰不上任何人,无法求援
⑤随时会遭到熊的袭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读图,解答:
(1)当太阳直射图中M点时,一艘考察船从某国N港启
航,此刻正是___月___日___时(北京时间)。
(2)N港是该国第一大港___,中国南极长城站大致位于它的___方向
考察船在向南极长城站行驶过程中,船员经历的下
(3)下列现象哪些是真实可信的?(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多
填、错填均不得分)(    )
A.启航时当地正值旱季                   B.考察船可以顺洋流航行
C.途经某发达国家,补充大量肉类、奶酷   D.途经某世界著名渔场,捕获大量渔产品
E.沿途测得的海洋表面盐度逐渐上升       F.途中白昼时间逐日缩短
G发现巨型冰山以及鲸群、白熊、海豹    H.穿越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
10、读南极洲地图,回答问题。
(1)字母     表示有极昼、极夜现象的中国南极
站,它位于      洋的沿岸。
(2)E点的经度为       。
(3)由南极点吹向D点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其
风向偏转为           。
(4)南极大陆煤炭资源丰富的事实为    学说提供了有力
的证据。
11.图19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该地进行了野外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兴趣小组沿河谷从M点到N点进行考察,这两点之间的高差是       米。(2分)
(2)、为解决用水问题,A村计划修建一条自流引水管道。在L1L2L3L4四条引水线路方案中,兴趣小组认为最适宜的线路是       。试说明理由(6分)
(3)、该地区拟建两个火情嘹望台,通过它们视野能覆盖整个区域,a、b、c、d、e中适合的两个地点是        (2分)
图19
B
A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澳大利亚大陆西部洋流的流向,
并说明它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
(2)A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           ,
这里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                                     。
(3)印度尼西亚一艘油轮欲驶往悉尼,途经B海域时
应注意什么问题?
13、右图为某岛屿地形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甲、丙两地主要农业部门并说明理由。
2、还可提出什么问题?
14、澳大利亚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小麦出口区,也是世界著名的羊毛出口国。读澳大利亚气温和降水的等值线图,分析回答:(24分)
(1)A点在等值线以内,A处气温数值为         ,(2分)B处气候类型为
气候(2分),成因为①                                                     ;③                    。(6分)成因和气候特
征与此地相同的地域还有①                 ;②                (4分)
(2)读图分析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有何特点?(2分)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其国土的                          部分和
部分。试分析其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8分)
15、请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读我国产业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图6
1978年以来三个带GDP增长趋势
注:时期1 1978—1980年   时期2 1981—1985年
时期3 1986—1990年   时期4 1991—1995年
时期5 1996—1998年   时期6 1999—2002年
(4)D、E、F三点代表的产业结构特征分别对应的经济地带是         、         、
。(3分)
(5)在第一个时期,三大地带GDP增长差异约为        %,在第六个阶段三大地带
GDP增长差异东部与西部约为            %,此图表明①
②                  。(4分)
(6)我国开发西部经济地带修进藏铁路曾有青藏、川藏两条方案,试比较两方案在地形、
地貌方面的差异?(5分)
1000
年降水量
(mm)
1000
500
250
500
P
250
20°
30°
图14

16 (9分)读某大陆年降水量分布图(图 14),完成以下各题:
(1)描述该大陆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2分)
(2)试分析大陆东部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3分)
(3)该大陆畜牧业发达,主要有利的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P地区农业发达,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其主要的限制条件(2分)
17(1)在图中找出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帕斯,
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澳大利亚的铁路分布有什么特点?
(2)简要分析铁路和城市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澳大利亚城市和铁路分布
1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为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代号是___
(2)A、B、C、D四个科学考察站中,离北京最近的是___
(3)E地夏季的气候特点是___,
F地冬季的气候特点是___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A  6、D   7、B
9、 (1)文森峰 (2)A (3)B (4)A
10、(1)12  22  10
(2)悉尼  东南
(3)B、C、H、F
11、(1)C  中山站印度洋
(2)135°W
(3)东南风
(4)板块构造
12、(1)、200    (2)、L4    引水线路由高到低,水能自流;距离较短,建设成本低。
(3)、a和d。
13 (1)箭头向上   使沿岸地区气温和湿度都明显减小  (2)混合农业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光照充足。社会条件:海陆运输便利;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力量雄厚。(3)B海域有大范围的珊瑚礁群,时隐时现,是海上交通的障碍,通行时要预防触礁。
14、甲乳畜业和林业;丙小麦种植。
理由:甲西风迎风坡,降水丰富;多山地。丙西风背风坡,光照强;地形平坦。
15、(1)<20;热带雨林气候;①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水汽;②信风登陆后地形的抬升;③附近海域暖流的影响。①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②中美地峡的东侧③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答出其中2点即可)(14分)
(2)呈半环形,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变(2分)
(3)西南、东南(2分);①气候温暖湿润;②土壤肥沃;③地形平坦,以盆地地形为主;④距海较近,交通便利;⑤人口稀少,商品率高;⑥机械化水平高;⑦农业科技先进,实现良性循环。(答出其中6点即可)(6分)
(4)中部(1分)西部(1分)东部(1分)
(5)1(1分) 7(1分) ①东部经济发展速度最快(1分)②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1分)
(6)青藏线:多高大山脉(1分),山间有盆地、宽谷(1分)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1分)川藏线:横贯横断山区(1分),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1分)
16、(1)东、北、南向中西部减少1分,呈半环状分布1分
(2)位于信风1分的迎风坡1分,沿岸暖流增湿1分
(3)地广人稀1分,草场广布1分     降水较少1分,水源不足1分
17(1)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
东部沿海地区铁路网较密,中部和西部铁路网稀疏。
(2)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  气候温暖湿润, 海上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为满足运输的需求,铁路分布和人口、城市具有一致性;
反过来铁路的发展又促进了人口的集聚和城市的发展。
18、(1)A (2)B (3)温和多雨 温和多雨

地球运动
一,考情深度解读
1.考点分布
2.命题趋向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本专题命题有以下走势:
一, 从考查内容来看,高考侧重于考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区时,日界线,标准时,地方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及其意义等主干知识.
二, 从能力要求来看,高考侧重于考察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逻辑推断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注重考查地理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的整合.如日照图的变形,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应用和延伸等.文综试题更是侧重于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历年文综卷命题大多以此作为高考选拔的一道"分水岭",如2004年湖南文综卷10~11题的"中星定点"问题,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的9~11题"阿拉斯加日偏食"问题.
三, 从命题形式上看,有两大特点.第一,以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情景作试题的素材来进行设计.命题的切入点越来越体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文综卷更是如此.第二,除考查本单元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内在联系外,逐步趋向与地理环境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的综合.
二,主干知识整合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形成:如右图所示.
2.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推导.
H =90°-∠B=90°-∠AOB
=90°-(∠COB-∠COA)
=90°-纬度差(所求点和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
[纬差的计算]: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3.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为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1-2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1-2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中E折线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①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图A.
②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图B.
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上图C.
④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6月22)H达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H达最小值.如右图A所示.
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每年冬至日H达最大值,夏至日H达最小值.如右图B所示.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下图A).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B).
③全球范围看: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开始,太阳高度向四周降低,呈同心圆分布(即等太阳高度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例如太阳直射在15°S,60°W时,太阳高度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④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是23°26′.
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4. 正午太阳高度(H)的应用.
①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变形图.
②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垂直物体的日影: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角=纬度差(即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和采光问题:L=楼高×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所示.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走向.
⑤有前檐的窗户与房顶之间距离L的设定:L=前檐长度×tanH.
5. 影子问题.
(1)影子的朝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2)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反之,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变短——正午最短——变长——日落最长(理论上晨昏线影子无限长).
(3)正午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①北回归线以北: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终年南射,正午日影始终朝北;纬度越高,日影越长;6月22日达一年中最短,12月22日达一年中最长. ②南回归线以南:南回归线以南太阳终年北射,正午日影始终朝南;纬度越高,日影越长;12月22日达一年中最长,6月22日达一年中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时,在南北回归线内,太阳有直射,南射和北射.正午日影有时无,有时向南,有时向北;长短由正午太阳高度确定.
(4)极点:任何时候日影始终朝南或北,且日影长短无日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的时空分布规律
1.晨昏线(圈)的运动.
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东向西运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以极点为中心,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极圈和极点之间来回摆动.
(1)侧视图中晨昏线的运动过程,AB为晨线,虚线为回归线和极圈,阴影为黑夜,如右图.
(2)俯视图中晨昏线的运动过程:AB为晨昏线(圈),虚线为北极圈,大圆为赤道,阴影部分为黑夜,如图.
(3)总结规律.
①由于晨昏线把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晨昏线的摆动导致昼弧和夜弧的增加或缩短,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当晨昏线离开极点时,极点周围出现极昼或极夜,其极昼极夜范围是与晨昏线相切的那条纬线和极点之间的区域.
③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增大而西偏,昏线随纬度增大而东偏.
2. 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北极圈内极昼范
围缩小
秋分日—次年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次年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北极圈内极夜范
围缩小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三),太阳周日视运动
1. 周日视运动规律.
(1)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
(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极昼和出现极夜地区除外).
(3)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极昼和出现极夜地区除外).
2. 比较下图甲,乙,丙三图所示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
(1)三地太阳视运动相同点是:太阳有时东升西落,有时东北升西北落,有时东南升西南落.
(2)三地正午太阳位置不同点是:在甲地,有时太阳在头顶,有时在北方,有时在南方,说明甲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在乙地,太阳终年在北方,说明乙地在南回归线以南;在丙地上,太阳终年在南方,说明丙地在北回归线以北.
三,重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时空变化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太阳高度的应用一般可以与以下问题结合进行考查:
1. 确定时间: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
2. 确定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高,日影越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
4.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定位,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 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楼距越短;纬度越高,楼距越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及影长(具体方法见上述"主干知识整合")
6. 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具体方法见上述"主干知识整合")
7.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例1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下图是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0°N)建造的两幢商品住宅楼,请读图后,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1~3题.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φ-δ|式
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
负值.
②tg35°≈0.7,tg45°=1,tg60°≈1.732 
1. 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 )
A. 1个月 B. 3个月 C. 6个月 D. 9个月
2. 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 )
A. 20米 B. 30米 C. 40米 D. 50米
3. 若只考虑楼盘容积率对房价的影响,则下列城市楼盘开发成本全部高于上述图示城市的是 ( )
A. 长沙,南京,济南 B. 上海,南京,北京 C. 广州,福州,郑州 D. 深圳,武汉,天津
【解析】 本题巧妙地从考生熟悉的房地产,阳光权入手,灵活地考查了太阳高度时空变化规律方面的知识,可有效地引导考生关心生活,多学习生活生产中有用的地理.这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走势.
1. 物影的变化规律有: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越大.
2. 根据常识可知,当南楼的影子刚好为40米时,不影响北楼各层的太阳光线,可绘出简图如右下图:
从简图中可知,tgα=69/40≈1.732,即α=60°,也就是说,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不低于60°时,北楼的太阳光线不受影响.下一步推算,太阳直射何处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根据公式H=90°-|φ-δ|,代入数值,算出δ=0°,即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60°,北楼光线不受影响,而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北楼一楼的光线就被南楼挡住了.很显然,太阳直射在南北半球的时间各约半年,即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6个月,因此第1题选C;要使北楼终年阳光不被挡住,且楼距不变的情况下,α角就不能小于当地的最低正午太阳高度角36.5°(用公式可算出).设南楼高为H,则可得出等式tg36.5°=H/40,即H=40×tg36.5°≈30(米),故第2题应选B.
3. 在我国纬度越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则楼距越长;同等高度的楼房,一般楼距越长,楼盘容积率越小,则开发成本就越高,因此,该题要求考生了解第3题中所列城市的纬度位置,上海,南京,北京纬度均高于30°N,因此,上海,南京,北京的楼盘开发成本均高于图示城市.
【答案】 1. C 2. B 3. B
探究点二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
2. 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方法是: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因为地方时正午12时总是会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等份(如下图所示).
3. 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如北纬40°的地区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的地区夜长为15时.
4. 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5. 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例2 [2006年·全国卷Ⅱ第3,4,5题变式题]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 日的日出时间.读下图,回答1~3题.
1. 与③对应的纬度是 ( )
A. 66°34′S B. 66°34′N C. 90°N D. 90°S
2. 图中四条曲线所代表的地点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是 ( )
A. ②①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 8月23日,②地昼长约为 ( )
A. 24小时 B. 22小时 C. 20小时 D. 18小时
【解析】 该题以四地日出时间年变化曲线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昼夜长短的规律.
该图反映的是四地3月21日到6月30 日的日出时间,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四个地点其日出均在6时前说明四地均为昼长夜短.第1题中③曲线在6月22日前后出现极昼,说明该地处于北极圈上,即66°34′N,故选B;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④无极昼极夜,即纬度较低,①地于3月21日前后出现极昼,说明处于极点附近,纬度最高;第3题因为8月23日和4月22日前后与夏至日均相距2个月左右,这两天的昼长大致相同.
从图中可知看出4月22日,日出时间为2时,因此②地昼长约为20小时.
【答案】B D C
探究点三 太阳周日视运动有关问题
利用太阳周日视运动可以考查以下问题
1. 地理坐标确定: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确定纬度,根据时间确定经度.
2. 确定昼夜长短与季节.
3. 影子朝向.
4. 太阳直射点位置.
5. 结合考查气候,自然带,水文特征,洋流等自然现象.
例3 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据此,完成1~4题:
1. 甲地的地理纬度是( )
A. 23°26′N B. 66°34′N
C. 22°N D. 90°N
2. 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A. 22° B. 44° C. 11° D. 68°
3. 该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
B. 尼罗河水泛滥
C. 巴西高原草原一片枯黄
D. 北极考察的好时光
4. 悉尼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
A. 东北 B. 东南 C. 正东 D. 正北
【解析】 该题组考查特殊纬度地区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规律及季节判断,要求建立空间概念,理解太阳周日视运动.该类型题考查的内容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
1. 思维切入点是南北极点上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它们的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甲地位于北半球,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说明甲地位于90°N;∠1=∠2=22°,说明太阳直射点在22°N.选D.
2. 乙地一天的太阳高度都大于等于0°,说明乙地产生极昼现象;且某个时刻的太阳高度=0°,即在晨昏线上.则该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90°.所以该地纬度=90°-22°=68°.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差=90-(68°-22°)=44°.选B.
3. 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尼罗河上游支流流经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兰年多雨,所以河水泛滥;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为其冬季,草木一片枯黄;此时正是北极考察的好时光.而澳大利亚正盛行东南季风,故选A.
4. 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所以,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选A.
【答案】D B A A
规律技巧提炼
日照图判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1. 确定南北极(或南北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2. 根据经纬线与晨昏线的几何关系→判断直射点的纬度或判断节气.
①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或与纬线垂直),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②若晨昏线与某一纬线相切,如70°S,且70°S以南出现极昼(夜),则直射点纬度为20°S(N);若该纬线为极圈,就可以判断出节气.
3. 时间计算的切入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18:00);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为12:00或0:00(或平分昼半球的主要经线为12:00,平分夜半球的主要经线为0:00). 4.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侧视图上的昼半球,过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作一条垂直于晨昏线的入射线,此线与球面切线的交点即为直射点.
直射经线=赤道上晨线所在经线向东90°
直射经线=赤道上昏线所在经线向西90°
直射纬度=90°-极昼或极夜纬线的纬度
四,课标新题借鉴
[2007届·广东省执信中学调研卷]下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的示意图.完成1~3题.
1.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2时 B. 8时 C. 14时 D. 20时
2. 此时,正在交易的股票市场(交易时间为上午9:30—11:30,
下午1:00—3:00)是 ( )
A. 纽约 B. 东京 C. 悉尼 D. 法兰克福
3. 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 安大略湖畔曙光初现 B. 白令海峡烈日当空
C. 火地岛午夜太阳高照 D. 尼罗河畔夜幕深沉
点评
该题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即同一时刻太阳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反映某一时刻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实际上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同心圆.
该类型图一般可以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各地地方时推算,各地太阳高度大小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与图示时间和季节相符合的地理现象等.一般中心点为直射点,外圈(0°)表示晨昏线,所表示的是昼半球的情况,根据该图所示,可以判断直射点地理坐标为0°,23°26′S ,因此 ,北京时间为20时,此时纽约为7时,东京为21时,悉尼为22时,法兰克福为13时,正在交易的股票市场是法兰克福;美国安大略湖位于西五区,此时为当地时间7时,冬至日曙光初现.
[2007届·山东济南调研卷]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据此回答第4~5题.
4. 此时北京时间为 ( )
A. 14:40 B. 9:20C. 21:20 D. 15:20
5. 若c点为69°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天山牧民利用云杉林以下的牧场放牧 B.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C. 南极大陆终日斜阳 D. 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全年最低
点评
该题考查晨昏线的概念及其特点,该题要求学生对晨昏线的特点和性质掌握牢固,具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图中直线为昏线,则西端的160°E为12时,东端的20°W为24时,北京时间即120°E的时间=12时-(160°-120°)÷15°/时=9时20分.第2题昏线上c点存在下图甲乙两种情况,从图中可看出,c点为69°N时,只有乙图合乎要求,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天山牧民在云杉林下的地区放牧,黄淮海平原正处于雨季,土壤盐分全年最低.

《水圈》教案
【专题要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网络】
1 水循环的过程(画图),主要环节,地理意义
2陆地水的相互补给
定义,类型,按性质分类
3洋流 分布KS5U规律:
影响:
【教法指引】
1.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环与海水的运动对地表形态,地理事物形成与分布影响巨大,因此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2.考察的形式以.KS5U.COM图表资料及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河流及其补给,各种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及其影响,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注意考查能力,如空间定位能力,对热点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注意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例精析】
【例题1】一般情况下,河流R ( )
A. 只有春汛 B. 只有夏汛
C. 只有秋汛 D. 春季和夏秋季各有一个汛期
【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是黑龙江省,河流R是松花江.东北地区冬季积雪,春季融化补给河流,积雪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松花江大约20%的水量来自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本区河流有春汛现象.由于本区属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夏汛仍是本区河流的主汛期.W
【答案】 D
【例题2】从下图中河水与地下水的水位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季节该地区河水补给潜水
B.此季节该地区河流处在丰水期
C.此季节该地区河流可以得到潜水补给
D.此季节该地区潜水对河流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
【解析】相邻水体总是由水位高处向低处补给,丰水期地下水可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地下水则补给河流水,此图为枯水期,C是正确的.
【答案】C
【例3】读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水循环过程,给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标出箭头.
(2)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 ,C , E ,F .
(3)由A与B组成的水循环叫 ;由D与E组成的水循环叫 .
(4)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 (填字母).
(5)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 .
(6)环节B与E水量较大的是 .
【解析】本图展示了三类水循环的各种环节,分清每一个环节的含义和名称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答案】 (1)A↑ C← D↑ (2)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3)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4)F (5)C (6)E
【例4】(2008年上海高考)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回答下列(1)-(3)题
(1).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解析】第(2)题,关键要区分水循环和季风环流,海陆间循环中,水汽的输送应在高空由海洋到陆地,应该是逆时针方向的,所以该图为季风环流;近地面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应为夏季.第(3)题,根据等温线越往北,数值越高,可判读该图是南半球,还可看出:同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比陆地高,应为冬季(注意南半球的冬季是北半球的夏季).
答案:(1).D (2).C (3).A
【例5】读图,甲地平均降水量为680mm,丙河年径流总量为118亿m3,(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75亿m3).回答:
(1)丙河的汛期在 季.其主要补给水源为 .
(2)甲地降水的水汽来源于 ,
,其降水量较多的原因是
.
(3)乙湖具有明显的咸淡分区,它的
(东部或西部)盐度较高,原因是 ;另一部分盐度降低,原因 .
【解析】第1题甲地为天山山脉,丙河位山地北麓,故冰雪融水和雨水是丙河主要补给.第2题由于天山北侧降水较多,主要是由于北冰洋水汽能到达.图中甲地降水主要为地形雨.第3题中乙湖是巴尔喀什湖,位于干旱的沙漠地区,该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湖水补给水源短缺,故盐度较高;西部盐度相对较低,是因为丙河大量河水注入,起了稀释作用,同时该湖中间狭窄,也影响了东西部湖水的交换.
【答案】(1)夏;冰雪融水;雨水 (2)北冰洋,大西洋;位于地势较高的迎风坡;
(3)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虽地处内陆,但有大量河水注入,起稀释作用
【例6】下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2.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B.冬季断流
C.有一个汛期 D.年径流总量大
【解析】第1题,可根据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确定该河有春,夏两次汛期,而A,B,D项的地区河流只有一个汛期,故排除;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冬季流量为0,说明河流断流,故选B.
【答案】1.C 2.B
【例7】下图所示区域在28°S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洋流L的流动方向.
(2)在图示海域画两条过洋流L的等温线,分别标注T1和T2,其温度值关系为T1>T2,以示意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简述洋流L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解析】(1)这是南纬28°的西海岸,寒流.应由下指向上.(2)强调这里是南半球,且有寒流经过,等温线的数值南低北高,北侧为T1,南方为T2,并向北凸起.(3)识住寒流对流经沿岸的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应由下指向上,(2)北侧为T1,南方为T2,并向北凸起.(3)降温,减湿.(沿海多雾)
【例8】 读洋流模式图回答:
图8-9
(l)图中①洋流是由于 内的吹送由东向西运动,②是由于受 的影响偏离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
(2)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 方向流动.
(3)图中洋流按成因分③属于 .
(4)按性质来讲,②属于 ,③属于 .
(5)如图中所属海区在太平洋中,则②③的洋流名称分别是② ,③ .
【解析】世界大洋寒暖流的分布规律是:低中纬度洋流,环流的西部是暖流,东部是寒流,其余的除西风漂流外都是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洋流环流,西部是寒流,东部是暖流.答题要全面理解洋流的成因,注意洋流的成因分类和性质分类的区别.
【答案】(1)东北信风 地转偏向力 (2)顺时针 (3)补偿流 (4)暖流 寒流(5)日本暖流 秘鲁寒流
【例9】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3)题:
(1)若AB是30 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若AB是60 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洋流是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若该海域是南大西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甲洋流的名称是:
A.本格拉寒流 B.厄加勒斯暖流 C.巴西暖流 D.加那利寒流
【解析】(1)题,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故应为南半球;(2)题,由题干可知图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洋环流,乙是在西风带影响下的风海流,属于暖流性质.(3)题是南大西洋,则甲是流经南美洲的巴西暖流.
【答案】(1)B (2) C(3)C
【例10】读左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洋流名称分别是:
A ,
B ,
C .
(2) 洋流是西欧 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3)一艘轮船12月从古巴出发,经纽约于1月底到达北极圈以内的摩尔曼斯克港.沿途所见下列现象是否可信 说明理由:
①从古巴出发时,看到当地甘蔗长势很好 .
②从古巴到纽约受洋流影响,船速较慢 .
③船到挪威沿海时,可能发现来自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污染物 .
④船到摩尔曼斯克时,看到当地人正在近岸浅海海面上滑冰 .
【解析】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和北欧的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输送大量水汽和热量,从而使位于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也成为不冻港.
【答案】(1)墨西哥湾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 加那利寒流 (2)B 温带海洋性 C
(3)①可信,古巴正值旱季,是甘蔗的收获季节
②不可信,顺湾流船速快
③可信,顺北大西洋暖流,污染物可能达到挪威沿海
④不可信,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摩尔曼斯克是一个冬季不冻港
【例11】若该图为海洋中某局部地区等温线分布示意图,甲,乙两处等温线弯曲均是由洋流影响所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乙都可能为寒流 ②甲乙都可能为暖流
③甲可能为寒流,乙可能为暖流 ④难以判断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等温线凸出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甲向南,乙向北流,若位于中低纬度大洋东部,则为两支寒流,若位于中高纬度大洋西部,则甲为寒流,乙为暖流.
【答案】A
【专题突破】
据右图回答1—2题.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1.若A是一条河流,B是一条等高线,则河流的流向为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A.自北向南流 B.自东南向西北流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C.自西北向东南流 D.自东北向西南流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2.若A是一条暖流,B是海洋中的一条等温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A.该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海洋西岸 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B.该地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海洋东岸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C.该地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洋西岸 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D.该地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海洋西岸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3.读"世界局部地区图"(图11),和"瓦伦西亚,华沙两城市气候统计图"(图12),完成下列问题.
(1)图12所示甲图和乙图中,表示华沙的是 图.分析瓦伦西亚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2)简述图11中①,②两个海域的海水性质差异,并说明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3)图11中A海峡表层洋流的运动方向是 ,B海峡的重要地理意义有那些
(4)图11中河流③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是西欧航道网的主干.试分析该河流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
4.能正确反映华北地区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的曲线是
A.甲曲线 B.乙曲线
C.丙曲线 D.丁曲线
5.该地地下水位最低值形成的原因是
A.工业用水量大
B.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C.沙性土壤,渗漏严重
D.伏旱严重,降水少
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右侧圆形区域是左图A区域的放大图.据此回答6~8 题
6.A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分别是( )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 B.地势较高,开阔平整;风力沉积
C.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D.地表崎岖,岩石裸露;风力侵蚀
7.图中甲,乙,丙代表黄河流域拥有的能源资源,从甲至丙依次是…………………
A.水能,煤炭,石油 B.煤炭,水能,石油
C.煤炭,石油,水能 D.太阳能,风能,煤炭
8.①处河段比②处河段( )
A.径流量大 B.含沙量大 C.落差小 D.冰期短
读下图(世界海洋多雾区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多雾区说法正确的是
A.多雾海区均为暖流流经的地区 B.与多雾海区相邻的陆地上均为草原
C.多雾海区均为信风盛行的大陆西岸地区 D.多雾海区多为寒流流经的地区
10.关于图中6海区雾的共性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使其上空大气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雾
B.有冷空气从温暖的洋面上吹过
C.锋面频繁过境,使其上空出现逆温层所致
D.受高压系统影响,晴朗少云,大气逆辐射弱
1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图中甲处,在发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朝 方向扩展.
(2)图中乙处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它的出现会导致该地区 加剧.
(3)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有2.5万平方千米,但到了2007年,面积不到2000平方千米.专家预测,如果不对该湖采取切实有效的拯救措施,20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试分析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答案:1,C 2,A
3, (1) 乙 (1分) 受西风 (1分)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1分),终年温和湿润(1分)
(2)①海域的温度,盐度均低于②海域(2分) ①海域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低于②海域;(1分) ①海域蒸发量小于降水量(1分)
(3)自西向东流(或自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1分) 沟通黑海和地中海(1分)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1分)
(4)自然条件:莱茵河水量大(1分),水位变化小(1分),终年不冻(1分),水流平稳(1分),通航里程长,与许多河流之间有运河连接(1分),形成了庞大的内河航道网
社会经济条件:莱茵河流经国家多,流经地区经济发达(1分) 运输需求量大(1分)
4,B 5,B 6,C 7,A 8,C 9,D 10,A
11,(1)土地荒漠化,南(或西南)(4分,每空2分)
(2)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2分,每空1分)
(3)①泥沙淤塞,导致湖面缩小;②气候变干,降水少,蒸发旺盛;③沿河地区用水量增加(4分,每个要点2分)
图8—4
图8—2

世界区域地理——西亚 北非 埃及 巴勒斯坦 以色列
执 教
吴旭明
班 级
高二(7,9)
时 间
12/3/05
高考方向
西亚,北非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及其分布;西亚,北非重要的城市和重要的交通要道;西亚,北非主要国家的经济特征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了解西亚,北非各部分及主要国家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居民,物产,经济概况,并在地图上加以识记;西亚,北非资源,经济等方面的特点成因.
复习策略
结合西亚,北非区域图,结合重要经纬线识记中亚位置,范围等要素;结合前面相关自然地理知识对区域进行分析.
学习策略
结合重要经纬线识记相关地理知识点.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对区域加以分析.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一,西亚,北非地理位置
1.西亚北非识图
西亚和北非虽然地跨亚非两洲,但是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矿产资源,居民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
·30°E经线穿过黑海西侧,小亚细亚半岛西侧
·40°E经线穿过黑海东侧,麦加
·50°E经线穿过里海,伊朗高原,波斯湾,巴林,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60°E经线穿过伊朗,阿富汗两国界线西侧,阿拉伯半岛东北端,阿拉伯海
·40°N纬线穿过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北侧,里海
·北回归线穿过北非5国,阿斯旺大坝,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2.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士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土耳其海峡也称黑海海峡(全部在土耳其的国土上,亚,欧两洲的分界线,直接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组成).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二,西亚,北非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在空白区域图上找出主要城市:开罗,亚历山大,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巴格达,德黑兰,喀布尔,利雅得.
土耳其,叙利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勒斯但,以色列等共20个国家(西亚) ;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共5个国家(北非).
西亚和北非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边缘有较高的山岭耸立.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他们分别时古代埃及及文化和巴比伦文化的摇篮.
地中海沿岸地带也有狭窄的平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还有一个由于断裂陷落而成的死海(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在空白图上找出这些区域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2.气候
死海附近地形剖面: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
世界最高气温记录出现在北非利比亚的阿齐济耶(57.8℃).
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地中海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边,东到红海海滨,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苏丹热带草原,约占非洲面积的1/4.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沙漠中有地下水的地方有小块绿洲. 沙漠形成:岩石崩裂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3.水文
三,居民和经济
1.居民,宗教,阿拉伯国家
2. 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
西亚和北非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
西亚和北非25个国家,其中非阿拉伯国家有土耳其,塞浦路斯,以色列,伊朗,阿富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称为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看作是圣城.
分布国: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储量占世界的1/2,产量占世界1/4,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
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3.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四,埃及
1. 位置和领土
特点:
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大浅多好)
输出:
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油国人口少,工业还不发达,本国石油消费量不大).
线路:
A油田油管 地中海,红海沿岸
B波斯湾 西欧,北美(运输量最大)
C波斯湾 日本
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西亚大部分地区属干燥区,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又多集中于冬季,故水利灌溉成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之一.
里海东南角——地中海东南角一线.线北主要农耕区,灌溉比重大,小麦,棉花,柑橘.线南游牧业或点状分布,线状分布的绿洲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土耳其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伊朗的地毯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摩洛哥的橄榄油.
位于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埃尼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2.河流
埃及
——尼罗河的赠礼
3.经济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给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使沿河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
尼罗河便利的灌溉条件,肥沃的冲击土,加上阳光充足的气候,使长绒棉成为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上.
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首都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的顶端,埃及的首都,阿拉伯国家中最大的城市 ;亚历山大:埃及在地中海沿岸的重要海港.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长173千米,比绕道好望角缩短8000千米—10000千米.先后被法国,英国控制,1956年收回(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美国控制,1999年收回).
(1),传统的出口商品 一 长绒棉 ;
(2),现在的四大经济支柱 — 石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运河(收入逐年增多),侨汇(劳动力资源丰富,多前往西亚石油生产国打工,换取大量外汇),旅游(金字塔(埃及的象征),狮身人面像等名胜古迹,尼罗河的优美风光和沙漠奇景,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五,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1)亚非的"陆桥"
巴勒斯坦地区位于阿拉伯半岛西侧,地中海东岸,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2)先进的灌溉农业
灌溉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为解决水资源问题,以色列政府修建了水渠和输水管线,还大力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大大提高了有效利用率.
阿以冲突: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图解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图解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重要的交通位置
·图解西亚交通枢纽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图解农业灌溉,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的区别
·图解西亚和北非地理特征比较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1.关于尼罗河的正确叙述是( )
A.尼罗河是世界上流程最长的河流
B.尼罗河的最大支流白尼罗河流经热带草原地区,水量季节变化大
C.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向北流入地中海
D.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是世界著名的小麦产区
2.下列关于埃及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领土包括亚洲的西奈半岛
B.全国最大的海港是苏伊士港
C.地下水是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
D.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大金字塔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3. 关于西亚地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濒临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B.两河流域是指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
C.地形由两个高原和一个平原组成
D.国家都属于阿拉伯国家
【解析】 尼罗河是世界上流程最长的河流.其上源有两支:一支是发源于东非高原的白尼罗河,是尼罗河的主干,终年水量都很大;另一支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它受当地热带高原气候的影响,水量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变化,使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使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保证,盛产棉花.
【答案】 A
【解析】 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的领土.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由于几千年来定期泛滥,形成肥沃的土壤,在沙漠地区形成一条"绿色走廊".现在,90%的埃及人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有人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开罗,最大的海港是亚历山大.大金字塔位于开罗附近 ,在撒哈拉沙漠的东北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答案】 A
【解析】 本试题主要考查对西亚地理环境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三洲五海之地";二是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和波斯湾的重要地位.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境内,注入波斯湾.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咸海,都属于内陆地区的河,湖,位于中亚地区.西亚地形由三个高原和一个平原组成,即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土耳其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高原(亦称两河平原).
西亚地区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称其为阿拉伯人,所在国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称阿拉伯国家.西亚不是所有国家都属于阿拉伯国家,如伊朗,阿富汗,土耳其,以色列等,就不属于阿拉伯国家.因此,选项B,C,D是不正确的.
【答案】 A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4. 关于西亚和北非的正确叙述是( )
A.居民都属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
B.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广阔的沙漠
C.石油资源丰富,农业生产需要灌溉
D.石油输出都经苏伊士运河运往西欧,北美或日本
5. 被伊斯兰教称为"圣城"的是( )
A.开罗 B.麦加城
C.加沙 D.伊斯兰堡
【解析】 本题考查了西亚和北非的基本概况,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广阔的沙漠;石油输出大部分由波斯湾的港口装上油轮,运往西欧,北美或日本.本区石油资源丰富,但农业生产需要灌溉.
【答案】 C
【解析】 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发祥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被称为伊斯兰教圣城.另外,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看做圣城.而D项伊斯兰堡最具迷惑性 ,应特别注意.
【答案】 B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6. 读"西亚地区图",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名称填入下面的空格内,并解答:
(1)海,海湾:A______;B______.
(2)C,D,E,F,G,H等国家中,属于阿拉伯国家的有________.
(3)C,D,E,F,G,H等国家中,石油储量居世界前5位的有________.
(4)长期以来,西方强国一直将西亚作为激烈争夺的重点地区,主要是因为西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四城市中,________(填城市代号)是沙特阿拉伯首都.
(2)城市②所在地区属于________气候,该气候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
(3)城市①所靠近的海是________海,其表层海水的盐度________(高于或低于)35‰,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西亚的知识.解此题,先读懂图,然后根据掌握的西亚知识,抓住中心,再逐一分析解释.
【答案】 (1)红海 波斯湾
(2)CGH (3)CEGH
(4)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是世界海陆交通要道,也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外运方便),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解答本题首先要正确判定该图所示地区的位置——阿拉伯半岛.该地区大约地处北纬20°~25°附近,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且深居内陆.独特的位置决定了该地区终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气候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这个地区降水十分稀少,一般全年不足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几年不降一滴雨,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七国,由于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成为无流国.导致城市①麦加所靠近的红海,由于没有淡水河流注入再加上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
【答案】
(1)②
(2)热带沙漠 全年高温少雨
(3)红 高于 降水和注入的径流量少,蒸发强烈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 世界区域地理专题
高考第一轮专题复习 版权所有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 吴旭明 - -
好望角
油管
苏伊士运河
马六甲海峡
阿以冲突
内部因素
巴勒斯坦
问题
外部原因
耶路撒冷问题
被占领土问题
水源问题
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有关
地区
地形
气候
居民
主要资源
农业生产
工业部门
西亚
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小
降水很少,气候干燥
多为阿拉伯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灌溉农业,畜牧业
工业薄弱,炼油业较发达
北非
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炎热干燥
多为阿拉伯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石油资源,磷矿丰富
沿海为地中海式农业,绿洲农业,畜牧业
民族工业有一定的规模
农业灌溉
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均指利用水源灌溉,运用时注意:①分布地区,②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水浇地,湿润地区的水田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
在干旱荒漠地区,有水就能长草,种庄稼
水分主要来源——天然降水
水分补充——水源灌溉
水分主要来源——河湖水,地下水,高山融雪水灌溉
水分补充——天然降水
绿洲农业强调了沙漠地区的农业特色,实际上与灌溉农业是同义词

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保护,垂直分成及逆温现象
执 教
吴旭明
班 级
高二(7,9)
时 间
05.9.15
高考方向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环境保护.逆温层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大气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及对策.
4.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复习策略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应用原理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图形的判读巩固知识点.
学习策略
结合思考,理解原理的本质,通过各种形式的图形,归纳判断的一般思路.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一,大气的组成特点
1.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
2.大气组成成分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的机械混合物.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其中干洁空气也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占99%.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3.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成分比例变化
二,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3.酸雨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污染,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并造成了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燃烧矿物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用冰箱等产生氟氯烃,造成臭氧含量减少,引起大气环境问题.
成因:二氧化碳增多(自然,人为原因)
危害:海平面上升,改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
防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
成因: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氟氯烃
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的破坏
防治:
形成: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河水,土壤酸化,危及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
根本途径: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措施: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如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
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 我国主要为硫酸型
我国的重酸雨分布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川黔桂湘赣等省.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臭氧等
为什么我过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分布区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三,大气的垂直分层
注意变式图形
四,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影响
对 流 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平 流 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
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
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主要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的地面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1.辐射逆温
长波辐射的热能就愈多,气温愈高.愈远,愈低.其次,水汽和固体杂质基本集中在近地面,因而吸收热能的效率越高.高度上升100m,温度降0.6摄氏度.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变化基本稳定,而对流层下层气温受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等条件的变化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常见逆温类型: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图表明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中a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中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中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思考:温度变化的原因.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2.湍流逆温
3.平流逆温
由于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其形成过程可用图2·36来说明.图中AB为气层原来的气温分布,气温直减率(γ)比干绝热直减率(γd)小,经过湍流混合以后,气层的温度分布将逐渐接近于干绝热直减率.这是因为湍流运动中,上升空气的温度是按干绝热直减率变化的,空气升到混合层上部时,它的温度比周围的空气温度低,混合的结果,使上层空气降温.空气下沉时,情况相反,会使下层空气增温.所以,空气经过充分的湍流混合后,气层的温度直减率就逐渐趋近干绝热直减率.图中CD是经过湍流混合后的气温分布.这样,在湍流减弱层(湍流混合层与未发生湍流的上层空气之间的过渡层)就出现了逆温层DE.
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现象.这种因空气的平流而产生的逆温,称平流逆温(图2·37).但是平流逆温的形成仍和湍流及辐射作用分不开.因为既是平流,就具有一定风速,这就产生了空气的湍流,较强的湍流作用常使平流逆温的近地面部分遭到破坏,使逆温层不能与地面相联,而且湍流的垂直混合作用使逆温层底部气温降得更低,逆温也愈加明显.另外,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可使平流逆温加强,而白天地面辐射增温作用,则使平流逆温减
学习和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4.下沉逆温
弱,从而使平流逆温的强度具有日变化.
如图2·38所示,当某一层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时,因气压逐渐增大,以及因气层向水平方向的辐散,使其厚度减小(h'复习过程
知识和能力目标
教和学的互动过程
目标检测
5.逆温影响
此外还有冷暖空气团相遇时,较轻的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在界面附近也会出现逆温,称之为锋面逆温.
上面分别讨论了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大气中出现的逆温常常是由几种原因共同形成的.因此,在分析逆温的成因时,必须注意到当时的具体条件.
天气而言:表明大气结构稳定,对流微弱,天气晴好为主.
环境而言: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例1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判断的理由是 .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是 ;气象原因是 ;地形原因是 .
(3)在商业区,居民区,近郊工业区,农田区域中,烟雾浓度最大的是 .
例2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图.完成下列三题:
(1)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1)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层) (2)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 出现逆温层,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盆地地形,易出现逆温现象 (3)商业区
(1)C (2)C (3)B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例3图33-4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后回答:
(1).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
例4读图 完成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 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 .
(2)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1. 2. .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 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 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1)A (2)②③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4)图中50-85千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 ,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 运动为主.
(5)C层中有 层, 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 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人类活动目前主要使 层, 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
(7)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
.
例5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如图所示:
在夜间,地面由于强烈的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从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现象.据此回答:
(1)逆温现象最强烈的时刻一般出现在
(2)逆温现象强烈时,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如下列图中的( )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例6据以下资料说明人们选择清晨在树林道上锻炼是否科学 分析原因.
资料一: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气很稳定,对流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只能滞留在近地面空气中.
资料二:
例7下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0,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0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日变化图,回答问题: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 ℃以上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 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 时以后.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例8(2001·上海高考题)读"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示意图,"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
资料:《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1)图中CO2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 , , .
(2)上图所示国家中,CO2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 ,最少的亚洲国家是 .
(3)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 ,其能源消费结构以 为主.
(4)在发达国家中,法国的CO2人均排放量仅为英国的52.5%,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5)大气中CO2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世界问题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的掌握,对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以及对加强全球合作,以实际行动来保护世界环境必要性的理解.对于CO2的温室效应,应着重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危害,提醒人们关注世界上主要的CO2的排放地和国家.本题是一道综合读图题,图文资料详尽明了,只需看清图例,充分运用所给资料及所学知识,多方位思考,则可全面得分.
答案:(1)欧洲 北美洲 亚洲
(2)美国 印度
(3)中国 煤炭
(4)法国70%电能由核电提供
(5)大量燃烧矿物能源,过渡砍伐森林等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6)最近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消息传出,即引起世界公愤,这是因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对世界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7)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全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
(8)要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两条)
.
例9读图,结合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6)产生保温效应,世界气候变暖
(7)世界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8)减少CO2排放,推广绿色能源(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材料:伦敦曾被誉为"雾都",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伦敦市区烟囱林立,燃煤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在空气中凝聚成浓浓的雾粒.1952年12月5日,一个高气压中心移至城市上空,并持续4天之久,造成4000多市民死亡,成为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1)图中3条曲线表示全球大气中CO2含量变化的是 .
(2)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气中的CO2含量 ,主要原因是 .
(3)因CO2强烈吸收 辐射,故使大气温度 ,全球气候有 趋势.由此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4)燃煤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成分是 .
(5)为什么说高压的控制与这次"烟雾事件"有关
(6)伦敦历来多雾,除了环境污染因素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1)C (2)不断增加 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 毁林 (3)地面 升高变暖 海平面上升 世界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4)固体颗粒,S和N的化合物等酸性气体,CO,CO2等 (5)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6)海洋性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大
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
解析
例10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都称为温室气体,因为( )
A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
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例11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
A因蒸发加剧,海平面下降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增加
C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D高纬度地区因气候变暖而产生更多的降水
例12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可能出现( )
A海南岛的面积比现在小
B1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将在秦岭-淮河以南
C天山的雪线将下移
D我国暖温带将北移
C
CD
AD
- -
成 分
主要作用
基本
不变

气体

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稳定大气性质.

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
可变
气体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基本原料,对地表有保温作用.
臭 氧
使地表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 汽
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体的存在形式.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层名称 温度变化特点(温度变化原因) 对人类的影响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大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在80-150km有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波.
温度
100
50
0
-50
-100
高度:千米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高度
气温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