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强火车通行:敦煌研究院已数字再现43个洞窟 樊锦诗:守望敦煌的女儿(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52:16
敦煌研究院已数字再现43个洞窟
樊锦诗:守望敦煌的女儿(人物)
本报记者 王有佳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31日   12 版)

樊锦诗与莫高窟。
孙志军摄(资料图片)
作为上海艺术节的重要部分,甘肃文化周眼下正在举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应邀做了一场主题演讲,两个小时的演讲一气呵成。谁也看不出来,这位73岁的老人是头一天夜里12时才从香港飞到上海,演讲完的第二天一早还得赶回香港参加研讨会。每天都奔波在保护敦煌的道路上,樊锦诗被亲切地称为“敦煌女儿”。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对外来文明的接触、吸纳和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创新和发展。而位于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敦煌,则融会中外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佛教石窟艺术,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敦煌,是樊锦诗近半辈子的坚守,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已经成为这位“敦煌女儿”生命的一部分。“在敦煌就爱敦煌,对敦煌有一种感情,不然就没有资格在这里工作。”
从窟内断代测算出的最早年代至今,莫高窟已有1600余年历史。由于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破坏,如何保护敦煌的艺术宝藏,成为樊锦诗正在承担的历史使命。
莫高窟一年接待游客的最大容量是15万至18万人次,但近年来,游客逐年递增,去年更是达到55万。在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几千名游客走进莫高窟。
监测表明,15个人在一个洞窟内停留10分钟,洞窟温度会升高5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也会大幅提高,这也就意味着游客过量,必然会加速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的老化。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画与彩塑的492个洞窟中,一半以上的艺术品经受着起甲、龟裂、酥碱、霉变等“病痛”,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
“如何保存壁画我们已经尝试了20多年,‘数字敦煌’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樊锦诗坦言。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包括前期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工作环节在内的壁画数字化技术流程。
2004年,敦煌研究院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申请报告。按照规划,敦煌研究院将筹建数字、保护、展示三大综合中心,将数字技术全方位引入敦煌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利用。
在利用数字图像和虚拟技术开发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游人既可以欣赏莫高窟石窟外景、洞窟建筑结构,又能跟随电子向导进入洞窟内部,身临其境地欣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同时通过演示厅的多媒体节目展播,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43个洞窟的数字保存,计划到2015年可完成147个洞窟的数字化保存工作。
“敦煌石窟艺术的创造和发展,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传统,这也是保持敦煌石窟艺术千年生机的生命源泉。”樊锦诗说,但修复洞窟壁画和塑像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不能人为添加。把这个艺术瑰宝保护好,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