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挑战二第五期在线:四问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2:46

大学十问(四)

2011-10-31 01:35:37

浏览 2357 次 | 评论 9 条

四问方式

 

 

   最近在一些大学蹭课,出于一个2B文科青年上半身思考下半身行动的惯性,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社科类的课程,并且抱着极其高的期望蹬着我的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学校,但是,对大部分课程的失望程度让我在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中飘飘摇摇,精神失常,几次都差点撞上逆行而来的车辆,一了百了。

    也终于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从中国大学社科专业走出来的学生都是目光呆滞言辞闪烁满身鸡毛和稻草 。

    在这段惨绝人寰的经历中,我最多听到的句型就是xxx曰过~

    雷锋曰过,他是一颗螺丝钉;鲁迅曰过,吃人的礼教;马克思曰过,万恶的资本主义……

    老师不停地重复着这些死无对证的人的调调,曰这曰那,到头来就是为了证明集体主义最重要,证明推翻封建专制很必要,证明社会主义顶顶棒。

     可雷锋是谁?鲁迅是谁?马克思是谁?我们都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曰过什么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曰”变成“日”后的功效。

     于是孔子日出了一个民族,马列日出了一个国家,只是不知道要日出怎样的人们来配套。

     这种硬性思维的传输方式,让我想起文革时期的大字报和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形式壮观内容却苍白无力,只剩下非此即彼的口号在不断放大字号,直到挤满我们的大脑。

     我们的目的性很强,学习什么都是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没有还原真实的必要。

     可是当这些活生生的人都只成为了一个笼统的附和“政治正确”的符号,我们又该向谁学习理性的论调和人性的选择,也许雷锋也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去衡量被动的螺丝钉和主动的扳手哪个更讨巧;也许马克思在死前一直不肯发表《资本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理论还存有很多疑虑和思考;也许鲁迅也并不是那样大无畏甚至最大的本事就是明哲自保适时逃亡……

     在很多年的教育中,显然没有用更加中立的立场和更加辩证的方式去引导我们思考,所以我们这些2B青年,才会在世博会的时候,为了一个小组合展开所谓的“民族性圣战”,热血只为在无聊的世界中寻找一个非此即彼思维的发泄之地而沸腾;所以我们这些2B青年才会在比网游比成绩比学分更重要更严肃的上选择性茫然。

     我们需要有一种更直接更不回避真实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智。

     可现行的教育方式似乎正反其道而行之,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像极了遍布中国山区的“扶贫项目”,学校在广播里声嘶力竭地喊,学生低头闷声盲盲目目地干,我们不停依着各种口号各种校训在那本就贫瘠的土地上刨出一个又一个的大坑,当青春不再灿烂,年华不再烂漫,却依然只看到理性的萎缩和腐烂,科学和民主也只是继续在无聊的问题上操蛋。

     也许,到头来,这方式造成的青年人的智力退化和价值判断的混乱才是这个国家最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