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是不是怕孙红雷:2011年十月读书书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0:32:22

《无家》  雪夜冰河著

一个农民,被迫放下锄头,离开土地和女人,去一个又一个战场厮杀。

农耕经济是不崇尚武力的(这点与游牧民族不同),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更是如此。他们追求的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平静的生活。

本书的主人公老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他的理想是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但是,历史的发展让我们的主人公走上了他本不愿意走的路。而且,一走就走得轰轰烈烈。先打日寇,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的第一天,就上了前线。日本人的炮弹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使他迅速成长为一个无畏的战士。他经历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打了许多大仗、恶仗,多少兄弟、战友在他身边死去,他也无数次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看到了日本人投降,他在梦中思念着老婆孩子,以为可以回家过安生。可和平没有按照预期到来。于是,就再打解放军,后又成了“解放兵”反过来再打“国军”。终于全国胜利了,又再赴朝鲜打联合国军。看其一生,身经百战,创伤累累,成了名副其实的英雄老兵。绝望中总有希望支持着他继续冲杀,走完回家的路。为着心里那个坚定的希望,他一次又一次举起自己的枪!……

雪夜冰河,男,七○年代生人,曾经的律政精英,当下的媒界翘楚。闲时喜旅游,喜交友,更是舞文弄墨的好手,诗词曲目信手拈来,长篇写作亦是游刃有余,笔杆轻摇即能指挥千军万马,于是有了铁血大作《无家》的问世,一经出品即俘获读者无数.被公认为迄今唯一可与《亮剑》并驾齐驱的优秀长篇军事文学作品。

《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  贾植芳著

贾植芳一生经历坎坷,自云“不是学问中人,而是社会中人”。人生九十多,一生与监狱“有缘”,四次坐监:国民党监狱、日伪监狱、共产党监狱(以这次最长,10年,如加上劳动监督管制时间达25年),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狱里狱外,故事多多。贾植芳与胡风是好朋友,1955年“胡风事件”中,贾植芳被打成“胡风骨干分子”,受牵连入狱。而又因其入狱又有一批人受牵连,其中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人员的命运,作品都有交待。
  本书收录了贾植芳先生现有的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先生对亲朋好友的回忆文字,大致分为“且说说我自己”、“狱里狱外”和“我的三朋五友”三个部分。这样全面地汇集贾植芳先生忆旧性的文章,应该说是第一次。本书的写作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是先生一生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一个知识分子个体的档案和人生史料,作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为认识与思考历史和时代提供值得参考的民间资料。

《三十里铺》  兰一斐著

原来有个陕北民歌叫《三十里铺》,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三哥哥名叫邱双喜,他俩真诚相爱。据说原歌词是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凤英被关在房中一边纺线线一边编唱出来的,共有70多段。该书就是在这个动人的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

Z的悲剧》  埃勒里·奎因著

血案发生在阿冈昆监狱所在的提尔登郡。一天晚上,树敌无数的福塞特参议员被人刺杀于自己的书房内,当天,一个矮小的男人正好从阿冈昆监狱刑满释放。书房内的一封信将线索指向了这个男人。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佩辛斯从一开始表现出缜密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和个人武断主观的原因,地方检察官约翰·休姆对佩辛斯小姐的推论不屑一顾。佩辛斯小姐无奈向雷恩先生求助。最后,受邀参与调查的萨姆巡官及他的女儿佩辛斯在雷恩的帮助下,没有被证据缺乏的困境击垮,最终将真正的罪犯送上了审判席。

不过,作为悲剧系列的终结本,本书的内容经由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子口中叙述,并融入了一段爱慕情节,显得比较温和,纵然是系列谋杀案却显得风光旖旎,少了许多阴霾之感。相比之下看得比较顺畅,但却也少了一些《X的悲剧》、《Y的悲剧》中跌宕起伏的紧迫之感,显得有些不够过瘾。

《全家福》  叶广芩著

该小说围绕王满堂一家及其邻里几代人的悲欢离合,讲述了居住在北京四合院中一个古建家族50年的历史变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世俗生活的画卷。作者娟秀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一生遵循着“平如水、直如线”的人生准则的古建队长王满堂;倾心顾家、对儿孙呵护备至而耗尽心力的大妞,热心助人却时刻不忘“敌情”观念的治保主任刘婶;时乖命蹇却对生活泰然达观的周大夫;以及柱子、刨子、门墩、坠儿等年轻人。尤其是对男主人翁王满堂的刻画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描写,他经历了修整天安门、拆东直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使他承受了巨大考验。新世纪的到来也给古建筑行业带来了冲击,他又面临了新的问题。那块陪伴了他一生、令他视之为生命的影壁能否依旧伫立在九号小院里……

小说在社会嬗变中展开故事,深化了爱国爱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主题。其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风趣幽默。全书处处表现着北京人对生活、对世事的积极态度和达观性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风俗画卷,读来饶有韵味,回味无穷。

    小说跨越了从建国前夕到新世纪五十年的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每个阶段拍一张全家福,其中特别体现了每一个阶段的时代特点。整个小说亲切而又生活化,让人感觉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