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芭蕾的钢琴曲: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特点及风水之美 - 孤狼的日记 - 奇聚网 bor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00:05
  • <震后感>上一篇   
  • 下一篇<数字爱恋>
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特点及风水之美 2008-11-15 14:19

徽派建筑简介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皇。

徽派建筑特点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石雕在徽州城乡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徽派建筑风水之美

    (一)和谐美

 

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纪奇。其山,或峭壁千仞,耸入云霄;或迤逦起伏,绵亘不绝;其水,或飞瀑倾注,万壑争鸣;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论树,或参天蔽日,绿阴成障;或点染有致,亦疏亦密;论竹,或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或翠筱丛丛,触目成景。至于奇花异草,则随处吐芳;珍禽异兽,经常出没。它们承天地阴阳之气,循自然五行之道,共处于徽州山水之间。它们虽各有各的种属、类别、范畴(多样,不一致,不协调),但是,却又能和睦相处(统一,一致,协调)。这叫相反相成,多样统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协调的协调,生动地体现了徽州自然景观的和谐美。明清徽州建筑布局,从总体上看,都是处于这种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的。如此徽州风水,当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也是筑基于阴阳五行运转不息的轨道之上的,因为,在古代徽州人看来,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为徽州建筑风水的和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这就是徽州建筑风水的独特的自然秉赋。

(二)形式美

  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自然的形式美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又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还要与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实用的,审美的)。人是建筑的主人,同时,“人是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可见,建筑艺术形式美与自然美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主要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徽州建筑风水的美,也表现在徽州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中。

 

 

民居建筑环境艺术中的风水理论 

 环境艺术是一门系统的学科,涵盖了城市及地区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广场的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雕塑、壁画等装饰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

  风水学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它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美学于一体,是天地之学,即堪舆学。“堪天道,舆地道”,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实践积累的宝贵的文化结晶,在中国历代环境艺术中都存在风水的规范。下面就来谈一谈安徽民居建筑环境艺术的风水问题。

  

  一、 村落布局

  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对村落的布局有很大影响,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星象,珍禽异兽均在村落布局和周围的环境上有所体现。其典型如传统的城市、村落中,住宅在选址布局时与四神的配置关系。郭璞在《葬经》中形容四神的神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府。”一般位置是:“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据明代嘉靖刻本《新安民族志》中记载,安徽黟县西递村“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从西递村落选址中可看出是受此风水理念影响颇深的。

  

皖南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的村落布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古徽州又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受传统思想的作用,风水观念无不在村落布局上显示出来。

  安徽西递村落选址布局遵循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依山傍水,将村落进行仿船形的建筑布局,以求顺天意,大吉大发。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如一条大船的一间间船舱,村头高大的乔木和十多座石牌坊,宛如桅杆和风帆,四面连绵起伏的山峦像大海的波涛,村口的上百亩肥沃农田似湖田簇拥着村庄,像一只巨轮停泊在平静的港湾。西递人以自己特有的聪明智慧,以这艘扬帆待航的巨轮,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学海、商海、宦海中一展才华,搏击中流。

  村落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风水理论中“穴”的典型模式。内水中的穴一般是三面或四面山峦环绕,地势北高南低。背阴向阳的内敛型盆地或台地,甚至人工经营的地形均可是“藏风聚气”,是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西递四面环山,古时进西递村,要穿越石山街,经过石头亭,来到两山夹峙的狭窄处,随山势的蜿蜒,远处古树参天,庙宇隐藏其间,石板路穿村延伸。西溪潺潺,弯路而行。这就是西递之穴的“水口”。水口是村落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一旦进入水口,即进入该村的界地。水口除种植树木外,还建造庙宇、石桥,铺设道路,使天然的山川形成与人工建筑结合成为一个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既美观又实用。水口作用很多,一是“保瑞避邪”,即保住村庄的瑞气不外泄,避免外面的邪气冲进村庄里来。二是使村庄“谨慎”,即有隐蔽性,安全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可蔽眼目。秋冬季节,村民可在水口上设岗守夜,防盗防火。那成片高大的树林竹海,确实能减弱急烈的山风,防止风灾对人们的侵害。三是可为过路人提供乘凉纳荫、歇息躲雨的场所。

  

  二、 街巷布局

  对民间建筑影响很大的风水著作《阳宅十书·宅外形第一》中提出理想的住宅环境:“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地,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西递古称西川,又名西溪,因水得名。村中前边溪、后边溪、金溪三水平行,自北而南,汇合村口。三水长年不断,或穿村走户,或绕村而流,具有最贵地之条件。背山面水的安排,不仅被传统的风水视为理想的村落布局,更为人们休养生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西递基本保持了几百年前原有的风貌,齐整的青石板街巷,古式的木门板店面,伸向路中高耸的马头墙屋檐,及街头巷尾架设的古朴石凳、石墩,几乎全是明清时期修建的。整齐划一的石板条块两边砌有排水沟,每隔一定距离设有雨水井集中排水,板缝平直清晰,高低石阶外凿有车马轮道。整体设计科学、匠工精细,与百余栋明清民居交相辉映,十分和谐。村街建筑平面多为前店后库、前铺后户的传统格局。

  

  三、 建筑风格

  徽派形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灵活丰富。砖木结构为主,青砖、青石、黑瓦、白灰是其建筑材料。幽静的山、街、巷构成和谐的世外桃源画卷。

  《金氏地学粹编·归厚录阳基章》中记载:“阴宅穴在地中,止穴内一气,阳宅穴在地上,不专以地气为用,兼取门气,盖清虚之上,气本横行。门户一启,气即从门而入,其力与地气相致。须得门,地两旺,然后可以招诸福。门地之外又看道路,道路局势朝归者,作来气断。横截者作止气断,朝路比来龙,横路比界水,所谓三衢,桥梁同断。”

  地气:指宅基大小高卑、土质、地温、湿度等因素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地气过强或过弱,会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感到不适,需要用门气进行调节。

  门气:宅院的咽喉,门不仅为宅内外的交通要道,还涉及居住者的出入平安、防卫、门第尊卑等秩序。门气不宜过强或过弱,门气过盛冲淡地气。

  衢气:宅外道路交通导向及道路对室内产生影响因素。既要考虑交通便利,识别性强,又要避免外界的不良干扰。

  西递民居建筑外表简朴,采用封闭式构制,外实内虚,用高高的外墙围护,大门用平整的黟县青石柱做门框,房屋顶部砌封火墙。高低有致,端部做成形似马头状,即马头墙。房屋与房屋间外设此墙,以使紧急时隔断屋间的火路、防止火势蔓延。由于防火墙高出屋顶,可作挡盗防贼及防风作用。防火墙造型丰富多样,有的作阶梯形,有的作弓形,舒展自如,对墙头进行艺术处理,形成翘首长空的马头墙。在西递,马头墙另具意义,他们敬爱的祖先就葬在天马山上,建马头墙有怀念祖先之意,更象征天马行空,寄寓一种美好的愿望。

  从古民居的正门至天井的空间都称为门厅,它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的一部分。它由正门、屏风、天井等组合而成,作为迎送宾客的留步之阶。因古时送宾客到此便可乘马乘轿,又称“轿厅”。古徽州文化昌盛,房主多儒雅气十足,不愿直接暴露室内活动。因此门厅之间多设置一屏风,即中门,门外路过行人不会一眼望穿厅内陈设。正门的门框是由“黟县青”大理石砌筑而成,上有门罩,砖砌瓦覆雨檐,用砖雕斗拱挑出,因此更为宽大。雨檐下方层层砌以砖雕,左右分挑出立体雕像的青砖浮雕,如持笔文昌、握剑武曲、八仙过海、蟠桃仙会等,周围又饰以百花、鸟兽等小浮雕为图案的花边。

  民居另一显著特点:大门不朝南开。常理坐北朝南是住宅最理想的取向,冬暖夏凉,夏天避开太阳直射,冬天又得到充足的日照。但西递大门都避免南向而开,主要原因是商业。在封建社会,经商被视为贱业。据说,周朝天子灭商朝后,周公把商的遗民迁到洛阳,这些遗民失去了土地,无以为生,只得靠做小买卖养家糊口,后成为专业行业称为商业,经营者因此被称为商人。西递胡氏家庭兴旺,得益于经商,在所建宅第上尽显商人财大气粗的气魄,但虔诚笃信古代传统的“商家大门不宜南向”的周易之说。因为在阴阳五行中,商属金,南向属火,火克金,商人宅门朝南就犯忌了。如此,谁愿意大门朝南招来横祸呢?何况,他们的祖先就曾因此遭致火灾,住宅被焚。传说仕亨公妯娌不合。当仕亨公新第落成之日,其弟媳着红衣红裙去道贺,以咒遭血光之灾。事情凑巧,果然仕亨公府不久遭遇火灾,被烧个精光。而仕亨公住宅门正是朝南。为了讨吉利,西递居宅大门不仅不朝南,而且特意在大门上方造一元宝型门罩,以图避邪招财。这成为徽商住宅的一大特色,并演变为徽派民居建筑形制。

  汉代刘熙《释名》论宅:“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其“择”、“吉”指对自然居住与社会居住的认同。在西递民居,宅建筑内外环境关系上,有缜密细腻的考虑,既兼及宅居的私密性、识别性,也以“忌背众”、“阳宅外形”。诸如村落选址、座向、门户、墙垣、屋角等细致讲究,有效调节了居住聚落建筑环境空间的和谐性。风水常常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建筑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表现出美学特征,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