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人员的日常生活:推荐系统:协同过滤 之 Ite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35:54

推荐系统:协同过滤 之 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本文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 原始出处 与 版权信息。
http://www.guwendong.cn/post/2006/item_based_collaborative_filtering.html 说起 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还有一段有意思的争论,是关于它的起源的。

GroupLens 研究小组的 Sarwar 教授等人,于2001年5月在香港召开的第 10 届 WWW 大会上,发表了题为《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的 paper[1]。现在看来,这篇 paper 在 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方面是影响最广的,被引用的次数也最多,基本上见 Item-based 必见此文。在 2000 的时候,同是上文作者之一的 Karypis 曾经完成了《Evaluation of Item-based Top-N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但它仅作为明尼苏达计算机系的一篇 Technical Report 进行了发表,可以看作是 paper[1] 的工作基础。

但实际上,早在 1998 年,Amazon 就已经开发出了自己的 Item-based 推荐系统,并投入了使用。同年,当时 Amazon 推荐系统的设计师、现在 Findory 的创始人 Greg,连同 Jacobi 和 Benson,使用“Collaborative Recommendations Using Item-to-Item Similarity Mappings”的名字对该项技术申请了专利。但该专利直到 2001 年才正式通过!并且在 Sarwar 等人的 paper[1] 里,并没有标明引用了此专利的内容。Greg 在自己的 blog 上专门撰文说明了此事 [1] [2],并得到了 Economist 编辑 Tom Standage 的承认。在 2003 年,Greg 发表了题为《Amazon.com Recommendations: Item-to-Item Collaborative Filtering》的 paper,对 1998 年的专利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这是一段挺有意思的事情。但更能引起我兴趣的,是这项已经被实践证明确实行之有效的技术——Item-based (or item-to-item)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

Item-based 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假设:能够引起用户兴趣的项,必定与其之前评分高的项相似。这个假设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相一致的,基本上喜欢《长尾理论》的人,都会去看《世界是平的》,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豆瓣就是这么认为的。

同 User-based 方法类似,Item-based 方法需要同样的三个步骤:1)得到User-item的评分数据;2)针对项的最近邻搜索,即对项进行相似度计算;3)产生推荐。但相对于 User-based 方法,Item-based 方法最大的改进是提高了协同过滤方法的扩展性及性能。

从上一篇中可以看到,在 User-based 方法中,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大数量级的用户范围内进行“最近邻搜索”会成为整个算法的瓶颈。Item-based 方法通过计算项之间的相似性来代替用户之间的相似性。对于项来讲,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要稳定很多,因此可以离线完成工作量最大的相似性计算步骤,从而大大降低了在线计算量,提高推荐效率。

在 Item-based 方法中,要对 A 和 B 进行项相似性计算,通常分为两步:1)找出同时对 A 和 B 打过分的组合;2)对这些组合进行相似度计算,常用的算法包括:皮尔森相关系数、余弦相似性、调整余弦相似性和条件概率等。

在 paper[1] 里,Sarwar 教授通过试验得到 Item-based 方法的推荐效果要略好于 User-based 方法的结伦。但其实这也并不尽然。在 2003 年,Mild 教授从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各种推荐算法,指出基于 Item-based 方法并不一定好,算法准确度与采用的实验数据数据有关,大多数情况下还是 User-based 方法好。我个人倒是认为,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而应该根据问题的不同和数据集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上面所说的偏重于学术界一些,算法的出发点还是基于打分,多数使用的是 MovieLens 的数据。工业界实际使用的多是在基本 Item-based 方法基础上的变形,例如基于关联规则的方法,这些方法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计算项的相似度方面做文章。其实正如 Greg 曾经说过的,协同过滤最大的特点是“以数据为先”的,只当有了大量的数据积累,才可能找到最有效的、最适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