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盒子刷h3:用中药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2:52

【功用主治-金银花的功效】清热,解毒。
   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
    ①《滇南本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
    ②《生草药性备要》;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
    ③《本草备要》:养血止渴。
   治疥癣。
    ④《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
   治外感发热咳嗽,肠炎,菌痢,麻疹,腮腺炎,败血症,疮疖肿毒,阑尾炎,外伤感染,小儿痱毒。
   制成凉茶,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选方】①预防乙脑、流脑:金银花、连翘。
   大青根、芦根、甘草各三钱。
   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连服三至五天。
   (《江西草药》) ②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服。
   (《温病条辨》银翘散) ③治痢疾:金银花(入铜锅内,焙枯存性)五钱。
   红痢以白蜜水调服,白痢以沙糖水调服。
   (《惠直堂经验方》忍冬散) ④治热淋:金银花、海金沙藤、天胡荽、金楔子根、白茅根各一两。
   水煎服,每日一剂,五至七天为一疗程。
   (《江西草药》) ⑤治胆道感染,创口感染:金银花一两,连翘、大青根、黄芩、野菊花各五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⑥治疮疡痛甚,色变紫黑者:金银花连枝叶(锉)二两,黄芪四两,甘草一两。
   上细切,用酒一升,同入壶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二时辰,取出,去滓,顿服之。
   (《活法机要》回疮金银花散) ⑦治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未溃,或初起发热,并疔疮便毒,喉痹乳蛾:金银花(连茎叶)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滓敷上,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其功独胜。
   (《积善堂经验方》) ⑧治痈疽发背初起:金银花半斤,水十碗煎至二碗,入当归二两,同煎至一碗,一气服之。
   (《洞天奥旨》归花汤) ⑨治一切内外痈肿:金银花四两,甘草三两。
   水煎顿服,能饮者用酒煎服。
   (《医学心悟》忍冬汤) ⑩治大肠生痈,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一两,麦冬一两,玄参一两,生甘草三钱,薏仁五钱,黄芩二钱。
   水煎服。
   (《洞天奥旨》清肠饮) ⑾治深部脓肿:金银花、野菊花、海金沙、马兰、甘草各三钱,大青叶一两。
   水煎服。
   亦可治疗痈肿疔疮。
   (《江西草药》) ⑿治气性坏疽,骨髓炎:金银花一两,积雪草二两,一点红一两,野菊花一两,白茅根一两,白花蛇舌草二两,地胆草一两。
   水煎服。
   另用女贞子、佛甲草(均鲜者)各适量,捣烂外敷。
   (《江西草药》) ⒀治初期急性乳腺炎:银花八钱,蒲公英五钱,连翘、陈皮各三钱,青皮、生甘草各二钱。
   上为一剂量,水煎二次,并分二次服,每日一剂,严重者可一日服两剂。
   (《中级医刊》(3):167,1964) ⒁治乳岩积久渐大,色赤出水,内溃深洞:金银花、黄芪(生)各五钱,当归八钱,甘草一钱八分,枸橘叶(即臭橘叶)五十片。
   水酒各半煎服。
   (《竹林女科》银花汤) ⒂治杨梅结毒:金银花一两,甘草二钱,黑料豆二两,土茯苓四两。
   水煎,每日一剂,须尽饮。
   (《外科十法》忍冬汤) ⒃解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银花二至三两,明矾二钱,大黄五钱,甘草二至三两。
   水煎冷服,每剂作一次服,一日二剂。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临床应用】①降低人群咽喉部带菌率用金银花、射干各等分,冰片适量,共为细末,咽喉部喷射。
   曾对某中学425名学生作分组治疗,据咽拭培养观察,对降低人群带菌率有一定作用。
   如用银花5钱,寸草1钱,煎水含漱,作为咽喉炎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不但具有局部清洁作用,而且有抗感染的效能。
   可使炎症迅速得到控制,红肿消退,从而缩短疗程。
    ②治疗肺结核并发呼吸道感染用银花制成注射液治疗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炎症12例,其中11例在2~7天内退热。
   随着体温下降,咳嗽、咯痰、胸痛等症状也逐渐减轻或消失。
   用法:取金银花半斤,制成注射液1000毫升;每次5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③治疗肺炎用20%金银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或穴位注射每次O.5~1毫升;均每日2次。
   重症肺炎可同时用50%金银花注射液1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300~500毫升中静滴。
   对暴喘型肺炎加用10%卤碱注射液10毫升,或氢化考的松滴注;对心力衰竭、高热或抽风等,对症处理。
   治疗小儿肺炎25例,16例痊愈,9例好转。
   平均2.5天退热,2.8天呼吸困难消失,3.7天水泡音消失。
    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以银花为主,配合其他药物,制成合剂内服。
   ㈠银花10两,黄连、黄芩各3两,制成煎剂1000毫升。
   每服30毫升,每日4次,直至痊愈。
   治疗80例,治愈77例。
   ㈡金银花320克,紫皮大蒜1000克,茶叶1200克,甘草120克,制成糖浆剂4000毫升。
   成人每服20毫升,每日3次,连服2~7天。
   治疗23例,临床症状均在1周内消失,但里急后重及腹痛的消失较迟缓。
    ⑤治疗婴幼儿腹泻将金银花炒至烟尽(成白灰色无效),研为细末,加水行保留灌肠:6个月以下婴儿用1克,加水10毫升;6~12个月用1.5克,加水15毫升;1~2岁用2~3克,加水20~30毫升,每日2次。
   可作为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一种辅助方法。
    ⑥治疗外科化脓性疾患用金银花饱和蒸馏液肌肉或静脉注射,每4~6小时1次,每次10毫升;轻症每天1次,每次5~10毫升。
   肌肉注射每次加入2%普鲁卡因1~2毫升,以免局部疼痛。
   下肢化脓性炎症可行股动脉注射,用10毫升加入0.5%普鲁卡因5~10毫升,每日1次。
   对急性乳腺炎常作局部封闭,用10毫升加入0.8%普鲁卡因10~20毫升,每日1次。
   曾治疗痈疖、丹毒、阑尾炎穿孔、局限性腹膜炎、急性乳腺炎等10余种外科化脓性疾患,均有效果。
   有用金银花、野菊花各1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000毫升,分装灭菌,供肌肉注射;1~3岁3毫升,3~12岁5毫升,12岁以上10毫升,每日3~4次。
   治疗胆囊炎、阑尾脓肿、深部脓肿、疖、痈、蜂窝织炎、外伤感染、手术后感染、烫伤感染、骨髓炎及败血症等计185例,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
    ⑦治疗子宫颈糜烂用金银花流浸膏涂患处。
   先涂子宫颈管口内,后涂子宫颈外表面。
   涂药前需揩净附道及子宫颈管口的分泌物,否则药物与粘液相混,影响疗效。
   每日1次,两周为一疗程。
   多数一疗程即能奏效。
   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亦可用金银花和甘草粉各半混合后,用阴道棉签蘸药粉塞入阴道内,直抵子宫颈,翌晨取出,10次为一疗程。
   54例子宫颈糜烂,多数用药数次即见好转,红肿消退,或出血停止,新生表皮逐渐出现,白带、腰酸等自觉症状显著改善。
    ⑧治疗眼科急性炎症用金银花、蒲公英各2两,制成眼药水1000毫升。
   每小时滴眼1次,每次2~3滴,直至痊愈。
   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等63例(角膜炎、角膜溃疡须结合其它常规治疗),均有效果。
   此药具有抗菌素的杀菌、抑菌作用,对急性结膜炎,奏效快,疗程短,大部分病例在3~7天恢复;慢性者效果较差。
   亦可单用金银花制成眼药水滴眼,同时配合内服金银花、紫花地丁、一枝黄花制成的合剂,或肌肉注射金银花注射液。
   治疗急性结膜炎125例,一般在2~3天后炎症减轻,4~5天后痊愈。
    ⑨治疗荨麻疹采取新鲜金银花煎服,每次1两,每天3次。
   治疗3例,均在用药3剂后症状消失。
   观察2个月无复发。
    
【名家论述】①《本草通玄》:金银花,主胀满下痢,消痈散毒,补虚疗风,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账利风虚之用,余于诸症中用之,屡屡见效。
    ①《本草正》: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
   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搀酒顿饮,或研烂拌酒厚敷。
   若治瘰疬上部气分诸毒,用一两许时常煎服极效。
    ②《本经逢原》: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
   痘疮倒陷不起,用此根长流水煎浴,以痘光壮为效,此即水杨汤变法。

8.鱼腥草【鱼腥草的功效介绍】:鱼腥草 (《履巉岩本草》
【异名】岑草(《吴越春秋》),蕺(《别录》),葅菜(《唐本草》),蕺菜(孟诜),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纲目,),臭猪巢(《医林纂要》),侧耳根(《遵义府志》),猪鼻孔(《天宝本草》),九节莲(《岭南采药录》),重药(《现代实用中药》),狗贴耳(《广州植物志》),肺形草(《贵州民间方药集》),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福建民间草药》),秋打尾(《浙江中药手册》),狗子耳、臭草、野花麦(《江西民间草药》),臭菜(《中药志》),热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质草(《浙江民间草药》),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湖南药物志》),草摄、红桔朝、臭蕺(《闽东本草》)。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植物形态】蕺菜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长3~8厘米,宽4~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有细腺点,下面常紫色,两面脉上被柔毛;叶柄长1~4厘米,被疏毛;托叶膜质,条形,长约2.5厘米,基部抱茎,下部与叶柄合生,边缘被细毛。穗状花序生于茎的上端,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总苞片4枚,长方倒卵形,大小不一,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具1小的披针形苞片;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1,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离。 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 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采集】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药材】干燥的全草极皱缩。茎扁圆柱形或类圆柱形,扭曲而细长,长约10~30厘米,粗约2~4毫米。表面淡红褐色至黄棕色,具纵皱纹或细沟纹,节明显可见,近下部的节上有须根痕迹残存。叶片极皱缩而卷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青灰色或灰棕黄色。花穗少见。质稍脆,易碎,茎折断面不平坦而显粗纤维状。微具鱼腥气,新鲜者更为强烈;味微涩。以淡红褐色、茎叶完整、无泥土等杂质者为佳。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0.0049%,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癸酸。尚含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花穗、果穗含异槲皮甙,叶含槲皮甙。也有报道花、叶、果中的黄酮类相同,皆含槲皮素、槲皮甙、异槲皮甙、瑞诺甙、金丝桃甙。根茎挥发油亦含鱼腥草素。【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在体外试验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较差。亦有报告,鱼腥草与桔梗的合剂,对肺炎球菌无抗菌作用(试管法,平板法)。鱼腥草能延缓小鼠实验性结核病变的发展,延长小鼠寿命。从鱼腥草中提出-种油状物,对许多微生物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特别对酵母和霉菌。②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观察到鱼腥草(1: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也能延缓孤儿病毒的生长。③利尿作用用鱼腥草灌流蟾蜍肾或蛙蹼,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从而具有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有机物所致,钾仅起增强利尿的附加作用;也还可能由于槲皮甙的血管扩张作用。④其它作用鱼腥草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有止咳作用(氨水法),但无祛痰、平喘作用。【炮制】去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切段,晒干。【性味】辛,寒。①《别录》:味辛,微温。②《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④《纲目》:辛,微温,有小毒。⑤《医林纂要》:甘辛咸。【归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功用主治-鱼腥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①《别录》:主蠼螋溺疮。②《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③《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④《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⑤《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⑥《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⑦陈念祖:生捣治呕血。⑧《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⑨《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⑩《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⑾《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⑿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⒀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宜忌】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①《别录》:多食令人气喘。②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选方】①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②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本草经疏》) ③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三钱。研末,桑枝一两,煎水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④治肺病咳嗽盗汗:侧耳根叶二两,猪肚子一个。将侧耳根叶置肚子内炖汤服。每日一剂,连用三剂。(《贵州民间方药集》) ⑤治痢疾:鱼腥草六钱,山查炭二钱。水煎加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⑥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八钱至一两。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痔疮: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其渣熏洗,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滇南本草》) ⑧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七钱,水煎服。(《陕西草药》) ⑨治痈疽种毒:鱼腥草晒干,研成细末,蜂蜜调敷。未成脓者能内消,已成脓者能排脓(阴疽忌用)。(《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愈。(《积德堂经验方》) ⑾治妇女外阴瘙痒,肛痈:鱼腥草适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⑿治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敷之。(《救急易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肺炎取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煎至200毫升。
每次30毫升,日服3~4次,痰粘稠量多时,并用5%鱼腥草煎剂喷雾吸入。治疗28例肺炎(大叶性肺炎11例,节段性肺炎8例,片状阴影8例,轻型支气管肺炎1例),细菌学检查均证实为细菌性感染,并除外过敏、病毒及结核因素。所治病例均于发病后24小时至3日内开始服药,直至X线照片上阴影完全吸收为止,不加用其他药物。结果26例痊愈。阴影在服药后5~22天内吸收(平均9.4天),白细胞恢复正常平均3.9天。另有应用1:1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7~10天为一疗程,治疗肺炎12例,痊愈9例。用鱼腥草干燥叶粉制成100%煎剂进行细菌敏感试验,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状球菌有一定抑菌作用。鱼腥草合剂在肺炎球菌的培养基上或试管内均无直接杀死或抑制肺炎球菌生长的作用,认为它对肺炎球菌的作用,似应以神经学说来解释。抗菌素在体内的作用原理与它们在试管内对细菌的作用不是等同的,除抗菌作用外尚有生理的防御性作用。②治疗肺脓疡用鱼腥草(干)每天1~2两,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煎一沸即服用(不宜久煎)。治疗5例小儿肺脓疡,最短者用药1周,脓疡即吸收,仅留轻度胸膜增厚,一般均于2周完全吸收。发热于用药后2~8天下降至正常。在疗程第2~3天起大部患儿均出现较剧烈之呛咳,咳出大量脓痰,5天后咳即减轻,不再有脓痰,1周后仅偶有咳嗽。采用本品治疗能使痰臭味减轻,血象可在10天内恢复正常。如用鱼腥草30克,桔梗16克,加水300毫升,煮沸10分钟过滤,分3次服,疗效亦佳。或用鱼腥草注射液,每次肌注5毫升,每日2~3次;同时口服鱼腥草、鸭跖草、肺形草各1两的煎剂,成人每日1剂,小儿酌减;倘有咯血、咳嗽等症,可对症治疗。16例肺脓疡,治愈9例,好转7例,疗程2~6个月;化脓性肺炎3例,全部治愈,疗程10~30天。文献曾报道用鲜鱼腥草2两捣汁内服,每日2次,治疗1例肺脓肿合并脓气胸患者(不兼用任何抗菌素,不抽液),治疗第2日痰量显著减少,咳嗽、气急明显缓解,并能起坐,治疗第3天即能下地散步;共服药10天,摄片复查,两侧脓气胸均基本痊愈。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先取桔梗15克,加水约200毫升,文火煮沸10~20分钟,而后加入鱼腥草20克,再煮沸5分钟,过滤取汁150毫升(如不足150毫升,可以蒸馏水或沸水冲洗残渣补足)。每次20~30毫升,日服3~4次。服药后咳嗽、咯痰均减轻或消失。或用鱼腥草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分注2~3个穴位(主穴:定喘、曲池);同时配合拔罐或针刺(主穴:身柱、膏盲)。2周为一疗程。通过116例的观察,对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均有效者占97.4,其中单独使用鱼腥草穴位注射的效果,不如穴位注射再配合拔火罐或针刺治疗者佳。鱼腥草的提取物-鱼腥草素,已能人工合成,可以制成片剂及注射液。片剂含10~30毫克,日服3次,每次2~3片;注射液每次肌注4毫升(含量8毫克),每日2次,均以10天为一疗程,可用两个疗程。鱼腥草制剂也可与三脉叶马兰或鹅柴浸膏片(鹅不食草及柴胡)合并应用。经数百例临床观察,均以单纯型的疗效较好,喘息型较次。使用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少数病人服药后偶可出现头晕、胃部不适、心窝部烧灼感等,不久能自行消失。④治疗百日咳用1:1的鱼腥草蒸馏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穴0.5毫升,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取穴:双肺俞、曲池;气喘加定喘,痰多加膻中、丰隆,出血加脾俞。治疗52例,治愈32例,好转18例,无效2例。一般1~2疗程治愈(阵发性痉咳完全消失)。⑤预防钩端螺旋体病鱼腥草片,每次5片,日服3次(共含生药5钱)。于双夏农忙接触疫水频繁期间连服2~3天。停药3天再服。⑥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用鱼腥草注射液(挥发油饱和水溶液,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次5~15毫升,注入关节腔内(先抽尽关节腔脓液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每隔2~3天1次;同时肌肉注射5毫升,每日2次。患膝应加固定以限制活动。上法共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3例,分别于7、10、12天症状消失,痊愈出院。关节腔注入鱼腥草注射液,一般1~2次后即能控制症状。⑦治疗皮肤科疾患取鱼腥草1斤,加水3斤,得蒸馏液1.5斤,局部外敷。共治疗单纯疱疹、脓皮病、疖痈及创口感染50例,有效48例,无效2例。其中以对单纯疱疹效果最好。部分病例于外敷同时,再用上述溶液内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⑧治疗慢性宫颈炎采用人工合成的鱼腥草素行局部治疗。㈠0.4%鱼腥草素水溶液:用时先以0.1%新洁尔灭液棉球拭净宫颈分泌物,揩干,阴道后壁放凡士林纱布1块保护,再取棉球1个浸水溶液置宫颈糜烂处,每天上药1次,5次为一疗程。1周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73例,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2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6.7%。㈡鱼腥草素片:每片含鱼腥草素10毫克,每天放1片于子宫颈糜烂处,5次为一疗程。教给病人自用。治疗11例,痊愈3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例。鱼腥草蒸馏液也可用作局部治疗。此外,根据报道109例24种急慢性炎症的临床治疗观察,鱼腥草除对呼吸道炎症有效外,对其他急性炎症如急性结膜炎、睑缘炎、丹毒、尿路感染等疾患,也有一定疗效;对慢性炎症则疗效较差。

9.蒲公英

【中文名】蒲公英(《本草图经》) 
【类别】全草类 
【异名】凫公英(《千金方》),蒲公草、耩褥草(《唐本草》),仆公荚(《千金翼方》),仆公罂(《本草图经》),地丁(《本草衍义》),金簪草(《土宿本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救荒本草》),鹁鸪英(《庚辛玉册》),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谱》),黄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纲目》),奶汁草(《本经逢原》),残飞坠(《生草药性备要》),黄狗头(《植物名实图考》),卜地蜈蚣、鬼灯笼(《草木便方》),羊奶奶草(《本草正义》),双英卜地(《贵州民间方药集》),黄花草、古古丁(《江苏植药志》),茅萝卜(《咽川中药志》),黄花三七(《杭州药植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蒲公英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厘米。
   根深长,单一或分枝。
   叶根生,排成莲座状;叶片矩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绿色,或在边缘带淡紫色斑,被白色丝状毛。
   花茎上部密被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直径2.5~3.5厘米,全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钟状,总苞片多层,外层较短,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有角状突起,内层线状披针形,先端呈爪状;花冠黄色,长1.5~1.8厘米;宽2~2.5毫米,先端平截,5齿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合生成筒状,包于花柱外,花丝分离,白色,短而稍扁;雌蕊1,子房下位。
   长椭圆形,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
   瘦果倒披针形,长4~5毫米,宽约1.5毫米,外具纵棱,有多数刺状突起,顶端具喙,着生白色冠毛。
   花期4~5月。
   果期6~7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此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如:碱地蒲公英、异苞蒲公英、热河蒲公英、西藏蒲公英等,均可同等人药。
    
【采集】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
   除净泥土,晒干。
    
【药材】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或已脱落。
   叶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
   外表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叶背主脉明显。
   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
   气微,味微苦。
   以叶多、色灰绿、根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化学成分】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和果胶等。
    同属植物药用蒲公英的根中含蒲公英醇、蒲公英赛醇、ψ-葡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β-香树脂醇、豆甾醇、β-谷甾醇、胆碱、有机酸、果糖、蔗糖、葡萄糖、葡萄糖甙以及树脂、橡胶等。
   叶含叶黄素、蝴蝶梅黄素、叶绿醌、维生素C_50~70毫克/100克和维生素D_5~9毫克/100克。
   花中含山金车二醇、叶黄素和毛莨黄素。
   花粉中含β-谷甾醇、5z-豆甾-7-烯-3β-醇、叶酸和维生素C。
   绿色花萼中含叶绿醌。
   花茎中含β-谷甾醇和β-香树脂醇。
   又本品含考迈斯托醇、核黄素1.43微克/克和胡萝卜素7.7~8.8毫克%。
    
【药理作用】蒲公英注射浓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蒲公英提取液1:400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菌,但煎剂1:100亦无效。
   其1:80的水煎剂能延缓ECHO11病毒细胞病变。
   醇提取物31毫克/公斤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对某些真酋亦有抑制作用。
   小白鼠静脉注射蒲公英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为58.88±7.94克/公斤,小鼠、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对肾脏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
   煎剂给大鼠口服,吸收良好,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
    国外研究,蒲公英在动物身上有利胆作用,临床上对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有效。
   也有认为它有利尿作用,特别是对门脉性水肿有效,可能是由于植物中含有大量钾的缘故。
   对离体蛙心,小量兴奋而大量则呈抑制作用。
   也有用其根及全草作苦味健胃剂或轻泻剂者。
   内服叶的浸剂可治蛇咬伤,也有用以促进妇女的乳汁分泌的。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泥土,切段,晒干。
    
【性味】苦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平,无毒。
    ②李杲:微苦,寒。
    ③《本草述》:甘,平微寒。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甘,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李杲:足少阴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太阴经。
    
【功用主治-蒲公英的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散结。
   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①《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②《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
    ③《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
    ④《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
    ⑤《纲目》:乌须发,壮筋骨。
    ⑥《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⑦《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
    ⑧《随息居饮食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
    ⑨《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
    ⑩《山东中药》:为解毒、消炎、清热药。
   治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催乳。
   治疔疮,皮肤溃疡,眼疾肿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虫咬伤,尿路感染。
    ⑿《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缓泻。
   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爽,流火,淋巴腺炎,风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大剂2两);捣汁或入散剂。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
   (《本草衍义补遗》) ②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两,香附一两。
   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产后不自乳儿,蓄积乳汁,结作痈:蒲公英捣敷肿上,日三、四度易之。
   (《梅师集验方》) ④治瘰疬结核,痰核绕项而生:蒲公英三钱,香附一钱,羊蹄根一钱五分,山茨菇一钱,大蓟独根二钱,虎掌草二钱,小一枝箭二钱,小九古牛一钱。
   水煎,点水酒服。
   (《滇南本草》) ⑤治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
   (《纲目》) ⑥治急性结膜炎:蒲公英、金银花。
   将两药分别水煎,制成两种滴眼水。
   每日滴眼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
   (《全展选编·五官》) ⑦治急性化脓性感染:蒲公英、乳香、汉药、甘草,煎服。
   (《中医杂志》(11):31,1965) ⑧治多年恶疮及蛇螫肿毒:蒲公英捣烂,贴。
   (《救急方》) ⑨治肝炎:蒲公英干根六钱,茵陈蒿四钱,柴胡、生山栀、郁金、茯苓各三钱。
   煎服。
   或用干根、天名精各一两,煎服。
    ⑩治胆囊炎:蒲公英一两。
   煎服。
    ⑾治慢性胃炎、胃溃疡:蒲公英干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钱,一日三次,生姜汤送服。
   (⑨方以下出《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⑿治胃弱、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胀痛:蒲公英一两(研细粉),橘皮六钱(研细粉),砂仁三钱(研细粉)。
   混合共研,每服二至三分,一日数回,食后开水送服。
   (《现代实用中药》) 
【临床应用】蒲公英是清热解毒的传统药物。
   近年来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它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
   现已制成注射剂、片剂、糖浆等不同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种感染性炎症。
    ①用法㈠注射:目前临床用于抗感染的多以注射剂为主。
   肌肉注射每次可用2毫升(相当于总生药10克),每日2~3次,也有用至每日总量相当于生药40~160克的;静脉滴注每次用含生药25~100克的注射液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滴入。
   亦可根据病情需要作穴位注射(治疗脉臂炎)或胸腔注射(治疗脓胸)。
    ㈡口服:除煎剂(大多配成复方使用)、片剂、糖浆外,尚有用于治疗乳腺炎的酒浸剂(蒲公英40克加50°白酒500毫升浸7天,过滤。
   日服3次,每次20~90毫升)等。
   ㈢外用:蒲公英根茎研末,加凡士林调成膏剂,或用鲜草全株捣成糊剂敷于患处,治疗急性乳腺炎、颌下腺及颌下软组织炎,颈背蜂窝织炎等急性软组织炎症;用鲜蒲公英捣取汁滴耳治疗中耳炎,涂于创面治疗烫伤等;制成1%点眼液点眼,或配合菊花煎水熏洗患眼,治疗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用蒲公英20~90克捣碎,加入一个鸡蛋的蛋清,搅匀,再加白糖适量,共捣成糊状,敷于患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等。
    ②应用范围与疗效临床应用蒲公英的范围较广。
   仅据上海市试用注射剂治疗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就达40种左右,计700余例。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6例,痊愈38例,有效13例;急、慢性支气管炎69例,痊愈19例,有效44例;肺炎43例,痊愈37例,有效1例;传染性肝炎97例,痊愈47例,有效19例;泌尿系痞染52例,痊愈25例,有效14例;各种外科疾患(包括疖肿、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急性胰腺炎、丹毒、阑尾炎、胆囊炎、脉管炎)184例,痊愈42例,有效31例;用于手术后预防感染39例,效果满意者33例,有效者5例;五官科炎症(包括急性和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急慢性副鼻窦炎、急性耳廓软骨膜炎、牙周炎、眼结膜炎)194例,痊愈143例,有效41例;骨科炎症(包括开放性骨折炎症、骨髓炎等)12例,痊愈8例,有效2例;皮肤科炎症(多发性毛囊炎、传染性湿疹、脓疱疮、皮肤感染等)24例,痊愈23例,有效1例。
   其它如败血症、伤寒、胆道感染、腮腺炎、输卵管炎、附睾炎,以及肿瘤、结核等的继发感染,也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但病例均很少,有待进一步观察。
   蒲公英制剂在一定程度上似可代替抗菌素使用,对某些疾病还表现出广谱抗菌素的作用;从治疗病毒性感冒、肝炎等的效果来看,可能还有抗病毒作用。
    此外,蒲公英还曾用于:㈠慢性胃炎:用蒲公英5钱,酒酿1食匙,水煎两次混合,早、中、晚饭后服;㈡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用蒲公英根制成散剂,每日3次,每次5分,饭后服;㈢先天性血管瘤:取鲜蒲公英叶、茎的白汁,涂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③副作用一般很少。
   但有个别病例静脉滴注后出现寒战、面色苍白青紫,或精神症状;部分病人服用片剂后有胃部发热感觉;服用蒲公英酒浸剂有头晕、恶心、多汗等酒性反应,少数病例出现荨麻疹,个别病例出现荨麻疹并发结合膜炎,停药后即消失。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
   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
   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②《本草述》:蒲公英,甘而微余苦,是甘平而兼有微寒者也。
   希雍有曰:'甘平之剂,能补肝肾。
   '味此一语,则知其入胃而兼入肝肾矣,不然,安能凉血、乌须发,以合于冲任之血脏乎?即是思之,则东垣所谓肾经必用者,尤当推而广之,不当止以前所主治尽之也。
    ③《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
   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
   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土衰也,泻火而土愈衰矣。
   故用白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权宜,而不可恃之为经久也。
   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
   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
   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
   或问,蒲公英泻火,止泻阳明之火,不识各经之火,亦可尽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
   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
   或问,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二物毕竟孰胜?夫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于功用也。
   然金银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④《医林纂要》:蒲公英,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疗疗毒乳痈,皆泻火安土之功。
   通乳汁,以形用也。
   固齿牙,去阳明热也。
   人言一茎两花,高尺许,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和,治噎隔神效。
   吾所见皆一茎一花,亦鲜高及尺者,然以治噎隔,则有可得效之理也。
    ⑤《本草求真》:蒲公英,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
   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芷等药同治。
    ⑥《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
   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

10.马齿苋
(《本草经集注》) 
【异名】马齿草(《雷公炮炙论》),马苋(陶弘景),五行草(《本草图经》),马齿菜(《圣惠方》),马齿龙芽(《宝藏论》),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纲目》),酸苋、安乐菜(《医林纂要》),瓜子菜(《岭南采药录》),长命苋、酱瓣豆草(《中国药植志》),蛇草(《南京民间草药》),酸味菜(《贵州民间方药集》),猪母菜、狮子草(《福建民间草药》),地马菜(《江苏植药志》),马蛇子菜、蚂蚁菜(《东北药植志》),马踏菜(《山东中药》),长寿菜(《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 
【植物形态】马齿苋 
一年生肉质草本,全株光滑无毛,高20~30厘米。茎圆柱形,平卧或斜向上,由基部分歧四散,向阳面常带淡褐红色或紫色。叶互生或对生,叶柄极短,叶片肥厚肉质,倒卵形或匙形,长1~3厘米,宽5~14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暗红色。花两性,较小,黄色,通常3~5朵,丛生枝顶叶腋;总苞片4~5枚,三角状卵形;萼片2,对生,卵形,基部与子房连合;花瓣5,倒心形,先端微凹;雄蕊8~12,药黄色;雌蕊1,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顶端4~6裂,形成线状柱头。蒴果短圆锥形,棕色,盖裂;种子多数,黑褐色,表面具5恪;ㄆ?~9月。果期6~10月。 
生于田野、荒芜地及路旁。我国大部地区都有分布。 
本植物的种子(马齿苋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两季当茎叶茂盛时采收,割取全草,洗净泥土,用沸水略烫后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皱缩卷曲,常缠结成团。茎细而扭曲,长约15厘米。表面黄褐色至绿褐色,有明显的纵沟纹。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中心黄白色。叶多皱缩或破碎,暗绿色或深褐色。枝顶端常有椭圆形蒴果或其裂爿残留,果内有多数细小的种子。气微弱而特殊,味微酸而有粘性。以棵小、质嫩、叶多、青绿色者为佳。 
全国各地均产。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残根,以水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酸,寒。 
①陶弘景:"小酸。" 
②《唐本草》:"味辛,寒,无毒。" 
③《本草经疏》:"味辛苦,气寒,无毒。" 
【归经】入大肠,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痕疬。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 
①《唐本草》:"主诸肿○嗄浚房灰鞣次福盍埽鸫鳎蒲卑Y癖,小儿尤良;用汁洗紧唇、面疱、马汗、射工毒涂之瘥。" 
②孟姺:"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敷。治疳痢及一切风,敷杖疮。" 
③《食疗本草》:"明门。亦治疳痢。" 
④《本草拾遗》:"止消渴。" 
⑤《蜀本草》:"主尸脚(人脚无冬夏常拆裂)、阴肿。" 
⑥《开宝本草》:"主目盲白霄,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癥结痈疮。又烧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肿。以封之,即根出.生捣绞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 
⑦《日用本草》:"凉肝退翳。" 
⑧《滇南本草》:"益气,消暑热,宽中下气,润肠,消积滞,杀虫,疗疮红肿疼痛。" 
⑨《纲目》:"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⑩《生草药性备要》:"治红痢症,清热毒,洗痔疮疳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烧灰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宜忌】《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饵方中不得与鳖甲同入。" 
【选方】①治血痢:马齿菜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和马齿苋煮粥,不着盐醋,空腹谈食。(《圣惠方》马齿粥) 
②治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痛:生马齿菜,捣,取汁三大合,煎一剩旅垡缓系鳎俜?《经效产宝》) 
③治小便热淋:马齿苋汁服之。(《圣惠方》) 
④治赤白带下,不问老稚孕妇悉可服:马齿苋捣绞汁三大合,和鸡子白一枚,先温令热,乃下苋汁,微温取顿饮之。(《海上集验方》) 
⑤治阑尾炎:生马齿苋一握。洗净捣绞汁30毫升,加冷开水100毫升,白糖适量,每日服三次,每次100毫升。(《福建中医药》6(3):113,1961) 
⑥治痈久不瘥:马齿苋捣汁,煎以敷之。(《千金方》) 
⑦治多年恶疮:马齿苋捣敷之。(《滇南本草》) 
⑧治蛀脚臁疮:干马齿苋研末,蜜调敷上,一宿,其虫自出。(《海上方》) 
⑨治翻花疮:马齿苋一斤烧为灰,细研,以猪脂调敷之。(《圣惠方》) 
⑩治耳有恶疮:马齿苋一两(干者),黄柏半两(锉)。捣罗为末,每取少许,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⑾治甲疽:墙上马齿苋(阴干)一两,木香、丹砂(研细),盐(研细)各一分。上四

味,除丹砂、盐外,锉碎拌令匀,于熨斗内,炭火烧过,取出细研,即入丹砂、盐末,再研匀,旋取敷疮上,日三、两度。(《圣济总录》马齿散敷方) 
⑿治小儿白秃:马齿苋煎膏涂之,或烧灰猪脂和涂。(《圣惠方》) 
⒀治小儿火丹,热如火,绕腰即损:杵马齿苋敷之,日二。(《广利方》) 
⒁治瘰疬:马齿苋阴干烧灰,腊月猪膏和之,以暖泔清洗疮,拭干敷之,日三。(《救急方》) 
⒂治瘰疬未破:马齿苋同靛花捣掺,日三次。(《简便良方》) 
⒃治肛门肿痛:马齿苋叶、三叶酸草等分。煎汤熏洗,一日二次有效。(《濒湖集简方》) 
⒄治蜈蚣咬伤:马齿苋汁涂之。(《肘后方》) 
⒅脚气浮肿,心腹胀满,小便涩少。用马齿苋和少量粳米、酱汁煮食。 
⒆产后虚汗。用马齿苋研汁三全服。如无新鲜者,以干者煮汁亦可。 
⒇产后血痢,小便不爱,脐腹疼痛。用生马齿苋菜捣汁三合,煎开,加蜜一合调服。 
(21)肛门肿痛。用马齿苋叶、三叶酸草等分,煎汤熏洗。一天二次,有效。 
(22)赤白逅眄。用马齿苋捣汁三合,倒入温热一两枚鸡蛋白中,乘微温一次服下。一般服两次见效。 
(23)腹中白虫。用马齿苋煮水一碗,和盐醋空腹吃下。不久有白虫排出。 
(24)风齿肿痛。用马齿苋一把,嚼汁浸患处,肿即消退。 
(25)耳内外恶疮。用黄蘖半两、干马齿苋一两,共 研为末敷涂。 
(26)小儿脐疮。用马齿苋烧过,研末敷涂。 
(27)疔疮肿毒。有马齿苋二分、石灰三分,共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敷涂。 
(28)积年恶疮。用马齿苋捣烂封住,或取汗煎浓敷涂。 
【临床应用】①预防菌痢 
取鲜马齿苋茎叶,洗净切碎,1斤马齿苋潘?斤,煎取1斤,过滤。成人日服3次,每次70毫升,连服2~7天。儿童服60%马齿苋煎液,或把马齿苋切细做成馄饨、馒头馅,或煮粥吃;每斤鲜马齿苋可分给15个儿童服用,隔日吃1次。有些地区也作为副食晶食用,连续10天。经数千例观察,在菌痢流行季节服用,发病率明显下降。 
②治疗菌痢、肠炎及痢疾带菌者 
马齿苋对急、慢性菌痢的疗效,与其它治痢药物如磺胺脒、合霉素等相仿,对急性病例的有效率在90%以上,对慢性病例的有效率亦在60%上下。剂量:马齿苋有效剂量的安全范围较大,虽大量服用,亦无毒性。但亦有报告1例服用100%马齿苋煎液后引起过敏性皮疹。有人主张鲜草每日服1斤,干草减半。临床上常用50%煎剂(干草),每次50~100毫升,或100%煎剂(鲜草),每次40~70毫升,日服3~4次,小儿酌减,连续7~10天为一疗程。慢性病例连服4周亦未见毒性反应。对顽固病例可用马齿苋煎液稀释后行保留灌肠,每次200毫升,每日1次。又有用马齿苋、铁苋菜等量制成注射剂(每毫升相当于生药各1克),成人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2~3次,连续3天为一疗程。此外,又可用马齿苋与白头翁、黄柏按3:1:1的比例制成合剂,治疗效果亦满意。在马齿苋治疗过程中,对严重失水患者须按常规补液,腹痛者可给颠茄合剂。急性病例绝大多数在服药后一切临床症状迅速被控制,1~2天内体温恢复正常,3~6天内排便次数转为正常,3~4天内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2~6天最迟11天内大便培养转为阴性。又马齿苋对痢疾带菌者、肠炎、消化不良性腹泻,也有同样效果。 
③治疗钩虫病 
成人1次量为鲜马齿苋5~6两,煎汁,加食醋50毫升,也可加适量白糖,每天1次或分2次空腹服,连服3天为一疗程。如需行第二、三疗程,须间隔10~14天。临床观察192例,服药1~3个疗程后粪检虫卵转阴率占80%上下。马齿苋亦可制成片剂或1:2流浸膏,以片剂疗效较高,流浸膏次之,水煎剂较差。 
④治疗急性阑尾炎 
干马齿苋、蒲公英各2两(亦可用鲜草,剂重加倍,水煎2次,煎液合并再浓煎成200毫升,上下午各服100毫升。经治疗31例,除1例疗效不佳而改用手术治疗外,其余均痊愈出院。其中绝大多数在3~8天内体温及白细胞恢复正常,腹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消失,压痛消失或尚有轻微深压痛。另法取马齿苋洗净捣碎,以纱布包裹压榨过滤,取原汁30毫升,加适量白糖及冷开水使成100毫升,为1次量,日服3次,也有疗效。 
⑤治疗淋巴结核溃烂 
取全草6两洗净晒干,加工成细粉,放入熬熟的猪板油8两中,趁热用铁勺不断搅拌,待冒白烟,将锅端下,放入蜂蜜8两,搅拌成糊状独淙春蠹闯扇砀唷S靡┣跋冉即τ锰悦姿?冷开水淘米)洗净,按疮口大小摊成小膏药敷于患处,纱布覆盖,放布固定,每2天换1次,以痊愈为度,不可间断。治疗期间忌食无鳞鱼、鳖,忌房事。此膏对其它骨结核溃破也有同样疗效。同时,此膏又可用于内服治疗多种结核病。服法:每次1~3钱,日服3次。临床观察118例,其中淋巴结核42例,肺结核31例,其它结核(包括脊椎结核、骨结核、肠结核、肾结核等)45例,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疗效。又有用鲜马齿苋洗净煮烂,挤出原汁,熬成膏状,用于治疗寒性脓疡,按常规清创后,将药膏涂于患处,上盖敷料固定,亦取得一定疗效。 
⑥治疗疮疖及化脓性疾患 
取鲜马齿苋4~6两,洗净捣碎,加水2~3斤,煮沸(不宜久煎),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用毛巾蘸药液溻洗患处,每日2~4次;或用4~6层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2~4次,每次20~60分钟;亦可用马齿苋捣成泥糊状敷于创面,外加敷科固定,每日换药4~6次。溻洗和捣敷适用于化脓性皮肤病和外科感染,如暑令疮毒、疖肿、乳痈、丹毒、蜂窝织炎、肛周脓肿、甲沟炎等;溻洗还可用于黄水疮、臁疮、足癣感染等;湿敷法主要用于糜烂渗出性皮损,如湿疹、滦疮、婴儿湿疹、接触性皮炎等.上述疾患用马齿苋外治,并适当配合内服药,,一般在1~2周可愈;对廉烂渗出的皮损用马齿苋湿敷,平均3~5天渗出停止,上皮新生。 
⑦用于收缩子宫 
经500余例临床观察,马齿苋注射液可以代替麦角新碱,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其作用甚至较麦角新碱为强。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1.0钱,对产后流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可肌注2毫升;对剖腹产、刮宫取胎可直接注射于子宫底两侧或注入宫颈。 
⑧治疗小儿单钝性腹泻 
取新马齿苋0.5~1.0斤,煎汤,加适量白糖调味,分次作饮料服下,1天服完,连服2~3天。或取鲜马齿苋洗净焙干研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⑨治疗小儿百日咳 
取50%马齿苋糖浆100毫升,每日4次,3天分服。一般服药3天后,即见咳嗽减少,发作时间缩短,症状减轻。 
【附注】马齿苋所主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肿之功,但现在本品已成为治菌痢的要药。近年来,又用以治百日咳、肺结核及化脓性疾病。此外本品还有利尿的作用。

11连翘

【中文名】连翘(《本经》) 
【类 别】果实类 连翘 
【异名】旱连子(《药性论》),大翘子(《唐本草》),空壳(《中药志》)。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
    
【植物形态】连翘,又名:连、异翘(《尔雅》),兰华、轵、折根、三廉(《本经》),连草(《尔雅》郭璞注),大翘(《唐本草》),黄花杆、黄寿丹、黄花瓣、落翘、黄花条。
    落叶灌木,高2~4米。
   枝开展或伸长,稍带蔓性,常着地生根,小枝稍呈四棱形,节间中空,仅在节部具有实髓。
   单叶对生,或成为3小叶;叶柄长8~20毫米;叶片卵形、长卵形、广卵形以至圆形,长3~7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急尖或钝。
   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半革质。
   花先叶开放,腋生,长约2.5厘米;花萼4深裂,椭圆形;花冠基部管状,上部4裂,裂片卵圆形。
   金黄色,通常具橘红色条纹;雄蕊2,着生于花冠基部;雌蕊1,子房卵圆形,花柱细长,柱头2裂。
   蒴果狭卵形略扁,长约15厘米,先端有短喙,成熟时2瓣裂。
   种子多数,棕色,狭椭圆形,扁平,一侧有薄翅。
   花期3~5月。
   果期7~8月。
    多丛生于山野荒坡间,各地亦有栽培。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江西、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根(连翘根)、茎叶(连翘茎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果实初熟或熟透时采收。
   初熟的果实采下后,蒸熟,晒干,尚带绿色,商品称为青翘;熟透的果实,采下后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
   称为老翘;其种子称连翘心。
    
【药材】干燥的果实呈长卵形,长1.5~2厘米,直径0.6~1厘米。
   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柄,或已脱落。
   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
   青翘多不开裂,绿褐色,表面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翅,黄绿色。
   老翘自尖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
   气微香,味苦。
   青翘以色青绿、无枝梗者为佳;老翘以色黄、壳厚、无种子、纯净者为佳。
    主产山西、河南、陕西、山东。
   此外,湖北、河北、四川、甘肃亦产。
    
【化学成分】果实含连翘酚、甾醇化合物、皂甙(无溶血性)及黄酮醇甙类、马苔树脂醇甙等。
   果皮含齐墩果酸。
   青连翘含皂甙4.89%,生物碱0.2%。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连翘在体外的抑菌作用与金银花大体相似;为银翘散中抗菌之主要成分。
   金银花对沙门氏菌属,特别是伤寒杆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似超过连翘,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之抑制则以连翘似较好。
   二者联合使用,在试管中并无协同作用,与黄连,黄芩组成的复方,体外抑菌作用比单用连翘时据云更强。
   连翘中抗菌的有效成分研究不多,连翘酚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浓度为1:5120;对痢疾杆菌为1:1280;对白喉杆菌及副伤寒(甲)杆菌为1:640,可能为抗菌有效成分。
   花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有一定疗效,对豚鼠则无效。
   此外,还报告过它在试管中及临床上的抗结核杆菌的作用。
   连翘的醇提取物在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其强度不及黄连、荔枝草或金银花、黄芩,而与黄柏、蚤休相似。
   连翘水浸剂(1:5)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氏菌有些抑制作用。
   朝鲜连翘果实的乙醇、丙酮提取物以及从F.intermedia中提出的树脂有抗真菌作用。
    ②其他作用连翘能抑制洋地黄对鸽静脉注射的催吐作用,减少呕吐次数,但不改变呕吐的潜伏期,其镇吐效果与注射氯丙嚓两小时后的作用相仿。
   它又能抑制犬皮下注射阿朴吗啡所引起的呕吐,故推测其镇吐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延脑的催吐化学感受区。
   连翘的果皮中含齐墩果酸(又名洋橄榄叶酸),故有强心、利尿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搓开,除去枝梗。
    
【性味】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凉,味苦。
    ④《纲目》:微苦辛。
    
【归经】入心、肝、胆经。
    ①《汤液本草》:手足少阳、阳明经。
    ②《纲目》: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胃、三焦、大肠六经。
    
【功用主治-连翘的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
    ②《别录》:去白虫。
    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
    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
   治疮疖,止痛,通月经。
    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
    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
    
【宜忌】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痈疽巳溃勿服,大热由于虚者勿服,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②《本草通玄》:久服有寒中之患。
    
【选方】①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温病条辨》银翘散) ②治小儿一切热:连翘、防风、甘草(炙)、山栀子各等分。
   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类证活人书》连翘饮) ③治赤游癍毒:连翘一味,煎汤饮之。
   (《玉樵医令》) ④治乳痈,乳核:连翘、雄鼠屎、蒲公英、川贝母各二钱。
   水煎服。
   (《玉樵医令》) ⑤治瘰疬结核不消:连翘、鬼箭羽、瞿麦、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泔水调下。
   (《杨氏家藏方》连翘散) ⑥治舌破生疮:连翘五钱,黄柏三钱,甘草二钱。
   水煎含漱。
   (《玉樵医令》)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肾炎取连翘6钱,加水用文火煎至150毫升,分3次食前服,小儿酌减。
   视病情需要连服5~10日,忌辣物及盐。
   8例患者治疗前均有浮肿,血压在140~200/96~110毫米汞柱之间,尿检有蛋白、颗粒管型及红、白细胞等。
   治疗后6例浮肿全部消退,2例显著好转;血压显著下降;尿检6例转阴,2例好转。
    ②治疗紫癜病取连翘6钱,加水用文火煎成150毫升,分3次食前服,忌辣物。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性紫癜1例,过敏性紫癜2例。
   经2~7日治疗,皮肤紫瘫全部消退。
   连翘对本病所起的作用,可能与其中含有多量芸香甙,具有保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有关;此外,连翘似乎尚有脱敏作用。
    ③治疗肺脓肿将连翘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连翘1克。
   采用气管滴入法合并肌肉注射。
   气管滴入一般用6~10毫升,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隔日1次;趋向萎缩或闭合后则每周2次。
   治疗25例,治愈14例,好转10例,死亡1例;据18例统计,平均治疗12天退热,气管滴注平均26.8次,最多者50次。
    ④治疗视网膜出血取连翘6~7钱,文火水煎,分3次食前服,2例视网膜黄斑区出血,服药20~27天后,均显著吸收,视力有所增强。

12.野菊花(《本草正》) 
【来源】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植物形态详"野菊"条。 
【采集】秋季花盛开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药材】干燥的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0.5~1厘米,外层为15~20个舌状花,雌性,淡黄色,皱缩卷曲;中央为管状花,两性,长3~4毫米,黄色,顶端5裂,子房棕黄色,不具冠毛;底部有总苞,由20~25枚苞片组成,作覆瓦状排列成4层,苞片卵形或披针形,枯黄色,边缘膜质;各花均着生于半球状的花托上。味苦,继之有清凉感。 
主产江苏、四川、广西、山东等地。 
【化学成分】花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甙、野菊花内酯、矢车菊甙、苦味素、α-侧柏酮。又含挥发油,内含dl-樟脑、廿四烷、廿六烷等。另含维生素A类物质及维生素B1。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 
对动物的急性试验中,野菊花对不麻醉大鼠腹腔注射6~10克/公斤,口服15克/公斤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全草制剂的作用较花的提取物毒性大,降压作用差。野菊花醇浸膏水溶液对麻醉猫16克/公斤亦有降压作用。此醇浸膏经进一步精制后所得的提取物一HC-1(含野菊花内酯、黄酮甙、苦味素及部分杂质)对麻醉猫小肠给药50~100毫克/公斤,不麻醉的正常血压犬灌胃50~150毫克/公斤均获得降压效果,但作用缓慢(因难溶于水,可能吸收较慢),可维持2小时以上。对慢性肾型高血压犬,前2周每日灌胃100毫克/公斤,第3周每日灌胃200毫克/公斤亦获得降压效果。降压时心输出量并不减少,主要是由于总外周阻力的下降。其作用原理据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其抗肾上腺素的作用以及扩张外周血管所致,也可能还有中枢性血管运动中枢抑制的参与。 
②抗病毒、抗菌作用 
在体外,野菊花1:80能延缓孤儿病毒感染后的细胞(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的病变。野菊花煎剂1:320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及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野菊花的毒性低,慢性给药亦无蓄积现象。心电图显示野菊花对心脏无毒性,不麻醉大鼠腹腔注射36克/公斤以下,心电图无改变,剂量增至52克/公斤,心搏显著变慢,P-R及Q-T间期延长及T波变宽而圆钝。正常犬每日服提取物HC-1_300毫克/公斤连续3周,除有时呕吐外,无严重毒性反应,肝、肾功能之测定亦显示正常。 
【性味】苦辛,凉。 
①《本草汇言》:"味苦辛,气凉,有小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微寒,味甘苦,无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肺、肝。" 
【功用主治】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①《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②《现代实用中药》:"用于痈疽疔肿化脓病。
③《苏州本产药材》:"解毒疏风。治目疾眩晕。

④《浙江中药手册》:"排脓解毒,消肿止痛。治痈肿疔毒,天泡湿疮。

⑤《江苏植药志》:"治霍乱,腹痛。

⑥《山西中药志》:"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治诸风眩晕,头痛,目赤,肿毒。

⑦《江西草药》:"治白喉,口疮,小儿高热抽搐等症。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高血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鲜者12)。外用:捣敷,煎水漱口或淋洗。
 
【选方】①治疔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岭南草药志》

②治一切痈疽脓疡,耳鼻咽喉口腔诸阳症脓肿:野菊花一两六钱,蒲公英一两六钱,紫花地丁一两,连翘一两,石斛一两。水煎,一日三回分服。
 
③治夏令热疖及皮肤湿疮溃烂:用野菊花或茎叶煎浓汤洗涤,并以药棉或纱布浸药汤掩敷,一日数回。
 
④治胃肠炎,肠鸣泄泻腹痛:干野菊花三、四钱。煎汤,一日二、三回内服。(②方以下出《本草推陈》

⑤治肠风:野菊花六两(晒干,炒成炭),怀熟地八两(酒煮,捣膏),炮姜四两,苍术三两;地榆二两,北五味二两。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⑥预防流脑:野菊花一斤。将上药粉碎,加水十斤,熬煎至70%煎液,过滤去渣。在流脑流行期,用上项药液滴鼻二至三滴,每日两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大、小叶性肺炎,支气管炎,阑尾炎及一般急性炎症疾病:野菊花一两,一点红五钱,金银花藤叶一两,积雪草五钱,犁头草五铰,白茅根五钱。水煎服,每日一至二剂。
 
⑧治泌尿系统感染:野菊花一两,海金砂一两。水煎服,每日二剂。
 
⑨治扩散型肺结核:野菊花一两五钱,地胆草一两,兰香草二两。水煎服,每日一剂。
 
⑩治头癣、湿疹、天抱疮:野菊花、苦楝根皮、苦参根各适量。水煎外洗。(⑦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临床应用】①预防感冒
 
将野菊花用沸水浸泡1小时,煎30分钟,取药液内服。成人每次2钱,儿童酌减。一般每月普遍投药1次,以往每年感冒36次者每两周投药1次,经常感冒者每周投药1次。以1000人服萄后的发病情况与上一年同时期相比较,发病率下降13.2%;与居住邻近、条件基本相同而未服药的261人相对照,发病率亦显著为低。同时对119例慢性气管炎患者投药前后的复发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未投药时(上一年同一时期)全部复发,投药后的复发率为38%
 
②治疗呼吸道炎症等
 
100%野菊花注射液,每次注射24毫升,六小时1次。治疗上呼吸道感染40例,痊愈35例,好转1例;扁桃体炎20例,痊愈18例;气管炎20例,痊愈5例,好转14例。用药后平均12天退热。另有用50%注射液每日肌肉注射23毫升,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和其他急性炎症(包括气管炎、肺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齿龈感染等)81例,治愈率占49.4%,有效率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