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牧师讲道文章:诗林学步(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5:15
今天我们讲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 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生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我们看颔联的第二句“潘岳悼亡犹费辞” “悼”犯“孤平”,“犹”字来救。我们上章讲过,七言律句的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有相当自由的空间。它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按照平仄的原理,前面加上两个字而成。所以知道了五言律句,就可以知道七言的一般情况了。不再累述。 (2)下句救。 “下句救”适用于对拗句的救。这个拗句也就是太师傅常说的“小拗”。因为它符合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所以称之为“小拗”。不过我习惯称之为拗句,”大拗“称之为“变体(变格)”。在拗句的下句中,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改用平声字,就等于把上一句的”拗“补救回来了。 大家注意:( )里面的是在七言律句中,外是在五言律句中。(上同) 下面我们举首五律: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天末怀李白》杜甫 鸿 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这里“几”字拗了,在下句用了“秋”字救了。记住:拗句是在仄收式里面才犯的错误。 我们再举一首七律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唐朝诗圣 杜甫写的《蜀相》 映 阶碧草自春色, 隔 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自”字拗,下面的“空”字救。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一 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看看这首诗的颔联,它可没有救啊,(*^__^*) 嘻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孤平看的很重,基本上是有孤必救,但对拗句看得不太重,常有不救的。(*^__^*) 嘻嘻…… 这句“六”字拗了,而下句并没有在第五字上用平声字来救。 我们再举个例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字拗,下句为救。 挥 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自”字拗,“班”字来救了。 我们下面再再再举个例子,(*^__^*) 嘻嘻……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句“一”字是入声字,拗了,下句没救。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句“碧”拗了,下面还是没救。由此可见,古人对拗句,偶尔一用,还是允许的。 在拗句的下句紧跟着一个孤平句,在救孤平的同时,也就等于把上一句的拗句救了过来了,“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这是三平和三仄。峨嵋峰是专有名字,我们可以不论,但是上句犯了三仄脚,我们知道李白一向是个放荡不羁的人,他对平仄要求通常不以为然,再说那个时候平仄音律还没定型,所以在早期的一些唐诗中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而在以前的古诗里面却经常使用,成为一种风气,这样的例子我们在以后当然会讲到。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 (3)一平双救。 在拗句的下句紧跟着一个孤平句,在救孤平的同时,也就等于把上一句的拗句也救了过来了。一个平声字,既救了本句的孤平,又救了上句的拗,我们称之为“一平双救”。下面再举前面一首李白的诗: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五”字拗,“寂”字犯“孤平”, “无”字双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下面我们再说说变体,也就是太师傅说的“大拗”。 “大拗”是违背了“二四六分明”的原则的,应该算是出律。谈到变体的出律处,也应该救,称为变体救。变体救一般在下句救。我们举例说明: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不”字出律了,属于“变格”,“吹”字救。注意,不字出律了,不属于“拗”,有的书上称之为“大拗”。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有”字出律,“万”字出律,属于“变格”;“向”字犯了“孤平”;“无”字既救了上句的“有”(拗救),又救了上句的“万”(变格救);又救了本句的“向”(孤平救)。这似乎是一平三救了。 注意:变格,又叫变体,不是诗之正格,初学者从正格入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平平仄仄(平)仄仄”和“仄仄(平)仄仄”。有人也把它当做固定格式,但是在七言这种一联中的起句中,前面两字一定要用“平平”,第一字就不能论。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明天将固定格式。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