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限极e帆网官网:《金刚经》读书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0:03
《金刚经》读书笔记没有看金刚经之前,只觉得神秘。但如果能静下心好好看看,其实金刚经的篇幅短小,主题集中,并不难解。读经,个人的体会是勿将佛、菩萨、罗汉等神话,须把他们当作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看待。他们所说,所谈的“经典”、理论、主义等,虽然有深奥之处,但丝毫不比任何人类现存的其他理论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而且,如果仅仅取金刚经这篇仅有数千字的“对话录”来看,其所包容的内容更是有限。在这部经典中没有谈论佛教常说的因果、轮回、五蕴、八识、等等,整篇经文用各种表述所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主题。当然可能这个主题比其他各种佛学概念更为接近佛学的核心地带,这个主题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音译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下简称“菩提心”)。整篇经文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要旨:一、菩提心的概念;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三、菩提心的作用;四、对菩提心理解的几个常见错误。我们一一来看:

第一、 菩提心的概念。
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为所谓定义应该是指亚里士多德老师所提倡的属加种差法,释迦老师和亚里士多德老师没有就这个问题讨论过,更不用说达成什么共识了。所以我们只能从经文中菩提心的使用,以及和其他概念的相互关系去分析菩提心的概念。
我替佛祖下一个定义: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这个定义当中有必要进一步解释的是“菩萨”和“布施”。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金刚经开篇,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就问佛祖,如果有人产生了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布施之心,应该如何让这个心念常驻不退,又如何不让邪念滋生哪?佛告诉须菩提,我是这样做的,我将佛法传授给这世间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脱离苦海得到解脱。

第二、 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
这是整篇经文最重要的部分,简单来说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死而不亡者寿”,可能就是“寿者相”的中文词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为“灵魂”,在这里与“众生相”相对,我个人将其理解为是一种“鬼与神的表象与观念”。佛教是无神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即非菩萨”,更不用说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萨布施的时候应当不住相布施,无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这里佛只是给出了结论,并未论证“为什么著相了就不是菩萨”。我猜测可能其他经典有此类论证,因为金刚经是给已经有相当佛学造诣的须菩提所讲的经,这类扫盲性质的基础理论自然是没有的了。佛在此处只留下两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的意思可能是讲,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岭就可以了。
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六祖可以理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哪?

第三、 菩提心的作用。
1、 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看起来又是一个只有结论没有论证的命题。但第一,佛祖在这里用了反证法:若住相布施,则福德有限(甚至没有),所以若不住相布施则福德无限。第二,佛祖在这里用了类比法:虚空没有极限,所以不住相布施也没有极限。但这两种论证总还是让人难以信服,其实我个人认为,所谓福德不可思量不过是说说而已,因为不著相的情况下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没有布施的主体和客体,也没有布施的内容,布施都不存在又说什么布施的后果(福德)。在这里佛说不著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可能是为了引起还未能不著相布施者对不著相布施的向往之心,鼓励他们努力修行而已。至于对于能够做到不著相的菩萨,佛祖在第二十八品特别强调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故菩萨不受福德。

2、 传播《金刚经》,福德不可思量。
全文至少有5、6次提到若受持《金刚经》并与人说,哪怕只说四句佛偈,也有不可思量的福德。也就是说传播《金刚经》的福德与菩萨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一样大,而且还反复强调这一点。从迷米学的角度来说,这正是这部金刚经能够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显然的原因可能是这部经的篇幅比较短小,便于传播。)因为所有看到这部金刚经的人,无论他是否真正理解了佛所说的意思,但至少传播就有无量福德这点是看懂了的,所以会有相当大的比例之人看完之后再介绍给亲人和朋友,如此方能得以不断传播,这是一个典型的迷米复合体中其他迷米借助其中一条促使人类传播的迷米而传播的案例。我不知道佛祖是否是有意如此,或许他在所有重要的佛经中都加入了这一有助于传播的迷米,比如《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若人读诵此一卷经,即等同于读诵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经典。”或许整个佛教能够传播如此广大也是因为这些“传播就有大福德”的迷米的功劳。
但很难得的是佛在《金刚经》中对为什么传播此经即有大福德做了解释:“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就是说,能够听懂《金刚经》的人就能做到不著相,即是有菩提心了。我的理解是,福德(如果说有的话)并非布施而来,而是不著相带来的,不著相就自然会不著相布施,也自然会传播《金刚经》。布施不一定要用财物,传播《金刚经》也不一定要用原文。所谓福德,是人心不著相之后的平和、解脱之状态,与一般的因果报应不同。所以佛才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只要受持读诵《金刚经》,前世的罪业全部能够消灭,立刻就成菩萨,这就是所谓的“福德”。

3、 无相则无贪嗔痴。
这个作用不是正面阐述的,而是在论证过程中偶然提到的,佛曰:“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佛说,有人用刀把他凌迟,他的心里却没有任何嗔恨,就是因为不著相的缘故。以此推理,不著相则不会有贪嗔痴。

第四、 对菩提心理解的几个常见错误。
1、 不要迷信佛的说法。
佛告诉我们,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佛的难处在于,什么都不肯定什么都不否定的态度所导致的悖论。因为当你说“什么都不能肯定,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时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诉我们:“我所说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
所以,佛祖反复强调,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说,否则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说的,否则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古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 修行者著相的几种常见情形。
1) 佛法是不能修得的,也不能认为自己修得了什么佛法,否则就是著相。
如果我说“我懂得了佛法”,那么这话就是错的,是著相的。若说“有我”、“有佛法”、“有所得”就是著相。
2) 断灭相也是著相。
若说“无我”、“无佛法”、“无所得”也是著相,名断灭相。更进一步,若说“著相”就是著相,若说“错”就是著相。
所以,实无佛法可说,一说就是著相。
3) 时间是相,不可著。
佛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相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无相则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
4) 一合相也是著相。
若将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就是一合相。我们说万法归一,但如果执著于一,就是著了一合相。


至此,我的《金刚经》读书笔记完毕。言语皆是相,佛说、我说都是相,不可著。庄子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若依《金刚经》而论,意何尝不该忘,又何尝该忘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