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极到底含不含激素?:常用中药 补充部分之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4:21:06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
    
【植物形态】甘草多年生草本,高约30~70厘米,罕达1米,根茎圆柱状;主根甚长,粗大,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
   单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小叶4~8对,小叶柄甚短,长1毫米许;小叶片卵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偶近于圆形,长2~5.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钝状,基部通常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短毛。
   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长5~12厘米;花萼钟形,长约为花冠的1/2而稍长,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略长,外被短毛及腺鳞;花冠淡紫堇色,长约14~盟毫米,旗瓣大,长方椭圆形,先端圆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龙骨瓣直,较翼瓣短,均有长爪;雄蕊10,2体,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无柄。
   荚果线状长圆形,镰刀状或弯曲呈环状,通常宽6~8毫米,密被褐色的刺状腺毛。
   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滑。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
   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
    本植物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甘草头)、根的末梢部分或细小根(甘草梢)、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甘草节)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
    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
   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
   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
   分布新疆。
    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
   分布甘肃。
    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
   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
   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
   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
   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药材】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
   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
   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
   质坚实而重。
   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
   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
   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
   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
   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
   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化学成分】甘草根及根茎含甘草甜素,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
   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异甘草元(isoliqu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
    
【抗肿瘤作用】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移植的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钠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
   甘草甜素、甘草甙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甘草甜素尚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
    
【炮制】甘草: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甘草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①《雷公炮炙沦》: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暴干,细锉使。
   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
   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②《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
   或用浆水炙热。
    ③《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衍义》:微凉。
    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③《本草通玄》:入脾、胃。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主治-甘草的功效】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
   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
   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宜忌】实证中满腹胀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
   恶远志。
   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②《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选方】①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
   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局方》四君子汤) ②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③治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
   (《圣济总录》凉膈丸) ④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伤寒论》桔梗汤) ⑥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
   水煎服。
   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江西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⑦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
   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㈠瓦楞子五两(煅研细末),甘草一两(研细末)。
   混匀,每服2钱,每日3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楞散)㈡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
   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壳散) ⑨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
   亦补脾气。
   (《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⑩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
   水煎服之。
   (《仁斋直指方》) ⑾治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风: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
   (《幼幼新书》) ⑿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
   (《怪证奇方》) ⒀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养生必用方》) ⒁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四两,滑石粉五钱。
   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
   一日连服三次。
   (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⒂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
   (《本草蒙筌》) ⒃治铅中毒:生甘草三钱,杏仁(去皮、尖)四钱。
   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
   (《健康报》1956年10月) ⒄伤寒咽痛(少阴症)。
   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
   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
   此方名甘草汤。
    ⒅肺热喉痛(有灸热)。
   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
   每服五钱,水煎服。
    ⒆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
   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
   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⒇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
   用灸甘草三两,研细。
   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21)小儿热嗽。
   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
   此方名凉隔丸。
    (22)婴儿初生便闭。
   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23)小儿撮口风。
   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
   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24)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
   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25)儿童遗尿。
   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26)小儿尿中带血。
   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
   一岁儿一天服尽。
    (27)小儿干瘦。
   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
   每服五丸,温水送下。
   一天服二次。
    (28)赤白痢。
   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29)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
   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30)口疮。
   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31)背疽。
   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
   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
   冷了再换。
   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
   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
   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32)各种痈疽。
   用甘草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
   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
   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
   每服一、二匙。
   此方名国老膏。
   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33)初起乳痈。
   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
   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34)痘疮。
   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35)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
   成脓破口,便难治好)。
   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
   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
   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
   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
   温服。
   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36)阴部温痒。
   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37)冻疮发裂。
   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38)汤火伤。
   用甘草煎蜜涂搽。
    
【临床应用】①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据50例以上至200余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上下,尤以对活动期有疼痛症状者疗效更佳。
   一般在服药1~3周内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大便潜血转阴;半数以上X线显示壁龛消失。
   甘草对胃溃疡的疗效优于十二指肠溃疡,对新鲜溃疡较陈旧者为好,治疗后症状的好转比X线改变早;但对有并发症的溃疡病,则往往无效;远期疗效尚欠满意,半数病例出现复发现象。
   用法:㈠甘草流浸膏:一般每次10毫升,日服3次,4~6周为一疗程;也有每日量仅给15毫升的。
   但有人认为,每次用1毫升,每日4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
   ㈡33%甘草浸膏溶液:每日15~30毫升,3次分服,4周为一疗程。
   ㈢甘草粉:每次2.5~5.0克,每月3次,连用3~4周。
   ㈣甘草丸:每日12~15克,3次分服,连用6周。
   经验证明,甘草粉的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因甘草粉包含全部甘草有效成分;而甘草流浸膏含有酒精及氯仿,对溃疡病不尽相宜,改用甘草浸膏溶液则无此弊。
   副作用:甘草制剂能发生去氧皮质酮样作用,影响电解质平衡,使血钠潴留,血钾降低,引起血压增高及水肿,部分病例呈低血钾心电图改变,个别病例出现糖尿。
   对高血压及水肿,一般限制食盐摄入残停药后即可消失,不影响治疗。
   疗程以4~6周为限,超过此限,则心脏受累机会即增多。
   为了防止出现水肿、血压升高等副作用,有人曾合并使用双氢克尿塞。
   临床上还观察到,如以小剂量甘草浸膏配合吸着剂和收敛剂、或用脱甙甘草浸膏治疗,则副作用大大减少或完全避免,但疗效亦随之降低。
   鉴于甘草有潴钠排钾的副作用,故应禁用于肾脏病、高血压病患者。
   长期应用所致的心肌损害亦应予重视。
   此外,临床上曾以甘草为主配合其它药物,如乌贼骨、瓦楞子、陈皮、蜂蜜等治疗溃疡病,效果亦佳。
    ②治疗阿狄森氏病据少数病例观察,对轻度或初期患者疗效较为显著,可使患者体重增加,体力增强,食欲增进,血压增高,皮肤色素沉着减退,血清电解质浓度有所改善,血清中钠、氯的浓度升高和钾的下降可至正常范围,尿中17-酮类甾醇排泄量增加;有些病例X线显示心脏明显增大,可达正常范围。
   对于重症或晚期患者,单独应用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不能预防危象的发生,而必须加用皮质酮才能奏效;两者并用时,可减少后者的需要量,认为是一种互补作用。
   甘草治疗本病的理论根据,一般认为是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次酸的作用与去氧皮质酮有类似之处,能使钠、氯化物及水滞留体内而血钾离子浓度降低,从而收到治疗效果。
   也有认为甘草治疗本病的作用,在性质上与醛固酮最为近似。
   副作用:过量时可发生浮肿、气喘、头痛,伴以高血压,肺水肿,对老年患者可引发心脏性气喘等。
   用法:采用甘草流浸膏,但剂量大小须视各别情况而定。
   各地报告颇不一致,每日量有用15毫升的,有用20~30毫升的,尚有渐增至30~60毫升的。
   也有用甘草浸膏每日20~45克,或甘草酸6克,或甘草次酸3~5克的。
   维持剂量亦因人而异,持续应用数周后,患者可对甘草之敏感度增加,剂量应逐渐减少,有的病例维持量仅需开始量的1/1O。
   还有人用甘草粉,每日15~30克,认为其疗效优于甘草流浸膏。
    ③治疗席汉氏综合征甘草粉10克,日服3次,同时配合甲基睾丸素、甲状腺素、葡萄糖、维生素等。
   试治1例性腺机能减退型的席汉氏综合征,用药1周后体温升至正常,精神好转;2周后体重增加,饮食如常;1月后握力由10磅增至18磅,能自理生活,血压升至正常范围,心尖区杂音消失,空腹血糖由88毫克%增至110毫克%,有性欲表现;3月后月经来潮。
   翌年生-女孩,母女均健康。
    ④治疗尿崩症以甘草粉5克,日服4次,试治两例病吏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
   患者入院时水的出入量维持在8000毫升左右,服药后尿量显著减少,维持在3000~4000毫升,1例最少尿量曾低于2000毫升 ⑤治疗肺结核在应用抗痨药的同时,并用甘草制剂,对长期经抗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的患者,能收到较好疗效。
   不仅对浸润性病灶及胸膜炎能使炎症及渗液吸收、中毒症状短期消失,而且对球形病灶、脓胸等亦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据10余例至数十例的观察结果,用药后大部分病例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血沉下降,痰菌转阴;X线显示进步,肺部浸润病灶吸收或消失,胸腔内积液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纤维空洞型的空洞缩小。
   认为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作用,是其发生疗效的原因所在;副作用亦与去氧皮质酮相似,如血压增高、浮肿,个别出现心动缓慢或心动过速、期外收缩。
   故高血压及心脏器质性病变或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用法:㈠煎剂:一般每日用生药50克,煎汁分3次服;但亦有每日量低至18.6克的。
   ㈡流浸膏:每日5~10毫升,或10~15毫升,加水至60毫升。
   分3次服。
    ⑥治疗支气管哮喘用甘草粉5克或甘草流浸膏10毫升,每日3次。
   试治3例慢性顽固性支气管哮喘,取得显著效果。
   哮喘症状均在1~3天消失或改善,支气管笛音亦于11天完全消失,肺活量显著增加。
   其中1例复发,再用甘草治疗时仍然有效,另有用甘草流浸膏治疗4例,亦获效果。
    ⑦治疗传染性肝炎 100%甘草煎液15~20毫升,小儿减半,日服3次。
   治疗13例,平均黄疸指数在12.9天恢复正常,尿三胆试验在9.9天转为阴性,肝肿大在9.2天显著缩小,肝痛在7.8天消失 ⑧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根据甘草有类似去氧皮质酮的药理作用,用其代替考的松和促肾上腺皮质素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获得较好效果。
   一般用药后1~2天即开始退热,5~10天内大部分退至正常,同时全身情况亦显著好转或恢复。
   用法:甘草粉每日30克,分3次服,热退后减为半量再服1周左右停药。
   总疗程约15~20天。
   治疗过程中可酌情配合其它辅助药物及支持疗法。
    ⑨治疗疟疾用甘草、甘遂等量研粉棍合,于疟疾发作前30分钟取药粉少许撒于肚脐眼,外贴黑膏药。
   经治109例。
   除2例因用药不及时无效外,均获效果。
    ⑩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生甘草1两,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
   经治3例,均有效果。
    ⑾治疗腓肠肌痉挛甘草流浸膏成人10~15毫升,日服2次。
   经治254例,有显著疗效的241例,占94.8%。
   疗程最短3天,最长6天。
    ⑿治疗先天性肌强直甘草粉3克,日服3次,进低盐饮食,疗程15天。
   试治1例病史近两年的患者,用药4天后症状即有好转,疗程结束时症状基本消失。
    ⒀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甘草流浸膏每日12~20毫升,或甘草50克水煎,均分3次饭前服。
   经治8例,除2例显著好转后因故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局部疼痛、浮肿及索条状物均消失。
   认为甘草治疗本病有消炎、止痛,增加机体抵抗力及制止肉芽组织增生之作用。
   个别病例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浮肿及血压升高,减量后即消失。
   此外,曾以甘草流浸膏日服15毫升(分3次),治愈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药3周后自觉症状消失,皮肤转红,皮肤温度、足趾关节运动皆恢复正常。
    ⒁治疗子宫颈糜烂先用1:4000过锰酸钾液冲洗阴道,以干棉签擦干后将甘草流浸膏涂于子宫颈上。
   本法对中度子宫颈糜烂疗效较好,一般治疗2~3疗程(每疗程5次)便能痊愈。
   如患有滴虫者须先治滴虫,再治宫颈糜烂。
    ⒂治疗皮肤炎症以2%甘草水局部湿敷,2小时1次,每次15~20分钟;治疗接触性皮炎12例,一般1~4天即见红肿消退,渗液停止,糜烂面愈合,继以氧化锌糊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敷数日即愈。
   用甘草1两,煎水洗患处,每日1次,对过敏性皮炎亦有效果。
   甘草次酸对湿疹、牛皮癣也有治疗作用。
    ⒃治疗手足皲裂取甘草1两切片,浸于75%酒精100毫升内,24小时滤出浸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后涂搽患处。
   随访17例重症患者,效果均满意。
    ⒄治疗眼科炎症以5%或8~12%甘草酸钠盐溶液,或甘草次酸混悬液(每毫升含10毫克),或10~30%甘草浸膏液滴眼,根据病情需要,每1~2小时滴眼1次或每日滴3~4次,对下列眼病有效:㈠泡疹性眼炎:60例泡疹性角膜炎、角膜结膜炎及束状角膜炎患者,经治2~7天左右,56例获得痊愈(有2例因停药过早而复发);另文报告对泡疹性结膜炎用药2~14天,疼痛、充血及泡疹即渐减轻而消失。
   ㈡上巩膜炎、巩膜炎:分别观察4例和5例,用药后在3~17日内结节消失,6~34日炎症消退。
   ㈢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治疗6例,用药2~3日痒感与结膜充血显著减轻,但停药后立即复发,再用药又能控制。
   此外,对结核过敏性角膜炎及巩膜炎,亦有明显疗效;对深层角膜炎、角膜实质炎、角膜间质炎,能减轻充血及疼痛症状,但角膜浸润改变不明显;对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亦可使充血及疼痛刺激症状减轻,但对前房内渗出物是否有控制作用,观察结果并不一致。
   另曾以甘草酸钠盐与少量考的松并用,同时服异烟胼,治疗1例结核性虹膜睫状体炎收到良好效果。
    ⒅治疗冻伤取甘草、芫花各3钱,加水2000毫升煎后浴洗冻伤部位,每日3次(每剂可洗3~5次),有破溃及坏死之创面洗后用黄连纱条换药。
   治疗手、足冻伤共76例,经用药1~8剂后,58例痊愈,其余结果不明。
   实践证明,对单纯红肿者效果最佳,半数以上用药1剂浴洗3~5次即愈;对红肿加皮肤坏死的创面,洗后肿痛消失,继之坏死组织脱落,创面呈现新鲜肉芽组织,用黄连换药后创面即迅速愈合;对冻裂创疗效稍逊,但经几次浴洗后可使患部由干燥发硬变为滑润柔软而渐痊愈;对三度冻伤胶体坏死者,洗后可使疼痛迅速消失,坏死组织分离,有利于早期外科治疗。
    此外,曾以甘草制剂为主,配合其它药物或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扁桃体炎并发荨麻疹、风涅性关节炎、低血压、小舞蹈症、臂丛炎、颜面神经瘫痪及毒蕈中毒、木薯中毒等,虽然病例较少,但均取得较好效果。
    
【附】《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
   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
   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61.当归
【中文名】当归(《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干归(《本经》)。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植物形态】当归,又名:薜、山蕲、白蕲(《尔雅》),文无(崔豹《古今注》)。
    多年生草本,高0.4~1米
   茎直立,带紫色,有显明的纵直槽纹,光滑无毛。
   叶2~3回单数羽状分裂,叶柄长3~11厘米,基部叶鞘膨大;叶片卵形;小叶3对,近叶柄的1对小叶柄长0.5~1.5厘米,近顶端的一对无柄,呈1~2回分裂,裂片边缘有缺刻。
   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10~14个,长短不等,基部有2枚线状总苞片,或缺如;小总苞片2~4枚,线形;小伞形花序有花12~36朵,小伞梗长0.3~1.5厘米,密被细柔毛;萼齿5,细卵形;花瓣5,白色,呈长卵形,先端狭尖,略向内折,无毛;雄蕊5,花丝向内弯;子房下位,花柱短,花柱基部圆锥形。
   双悬果椭圆形,长4~6毫米,宽3~4毫米,成熟后易从合生面分开;分果有果棱5条,背棱线形隆起,侧棱发展成宽而薄的翅,翅边缘淡紫色;横切面背部扁平,每棱槽中有油管一个,接合面有油管2个。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
   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
   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
   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
   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药材】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
   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
   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
   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著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
   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
   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
    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
   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主产于甘肃、云南。
   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
    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
   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
   质脆,油性较少。
   产吉林延边。
    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
   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产云南。
    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化学成分】根含挥发油,甘肃岷县产者含0.4%,四川汶县产者含0.7%。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亚丁基苯酞、邻羧基苯正戊酮及Δ2,4-二氢酞酐。
    挥发油成分复杂,单是低沸点部分就有10多种,其中有多种烃类,包括3种萜烯。
   另含多量蔗糖(40%)、维生素B12(0.25~40微克/100克)、维生素A类物质(以维生素A计,含率为0.0675%)。
   根的皂化部分中含棕榈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及不饱和油酸、亚曲酸;不皂化成分中有β-谷甾醇。
    全草有芳香,可知各部分都含挥发油,而果实含量特多。
    东当归及北海当归的根含挥发油约0.2%,其中苯酞方面,有东当归酞内酯、亚丁基苯酞及蛇床酞内酯、异蛇床酞内酯。
   此外,还含倍半萜烯类、对-聚伞花素、蔗糖、维生素B12、烟酸、叶酸及β-谷甾醇等。
   前者还含丁基苯酞及瑟丹酸内酯。
   两种当归的根及果实的挥发油中还含丁醇及乙酸。
    
【炮制】当归:拣去杂质,洗净,闷润,稍晾至内外湿度适宜时,切片晒干。
   酒当归:取当归片,用黄酒喷淋均匀,稍闷,置锅内用微火炒,取出,放凉。
   (每当归片100斤,用黄酒1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当归,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
    
【性味】甘辛,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无毒。
   岐伯、雷公:辛、无毒。
   李氏:小温。
    ③《别录》:辛,大温,无毒。
    ④《本草述》:味苦,温,无毒。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肺三经。
    
【功用主治-当归的功效】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癥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
    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
    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
   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
   患人虚冷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
    ⑤《珍珠囊》:头破血。
   身行血,尾止血。
   (《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 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
    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
   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
    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
   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湿阻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闾茹。
   畏菖蒲、海藻、牡蒙。
    ②《药对》:恶湿面,畏生姜。
    ③《太草经疏》: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入。
    ④《本草汇言》:风寒未清,恶寒发热,表证外见者,禁用之。
    
【选方】①调益荣卫,滋养气血。
   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疞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
   共为粗末。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局方》四物汤) ②治室女月水不通:当归(切,焙)一两,干漆(炒烟出)、芎藭各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温酒下。
   (《圣济总录》当归丸) ③治月经逆行从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止之,次用当归尾、红花各三钱,水一种半,煎八分,温服。
   (《简便单方》) ④治血崩:当归一两,龙骨二两(炒赤),香附子三钱(炒),棕毛灰五钱。
   上为末,米饮调三四钱,空心服。
   (《儒门事亲》当归散) ⑤治血瘕痛胀,脉滞涩者:当归三两,桂心两半,白芍两半(酒炒),蒲黄二两(炒),血竭三两,延胡两半。
   为散,酒煎三钱,去渣温服。
   (《医略六书》当归蒲延散) ⑥治妇人带下五色,腹痛,羸瘦,食少:当归一两(锉,微炒),鳖甲一两(涂醋炙微黄,去裙稠),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白术三分,胡椒半两,诃黎勒皮三分,槟榔三分,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荜茇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当归丸) ⑦治妇人怀娠,腹中疞痛: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藭半斤('半斤'一作'三两')。
   上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金匮要赂》当归芍药散) ⑧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金匮要略》当归苦参丸) ⑨治妊娠胎动不安,腰腹疼痛:当归半两(锉),葱白一分(细切)。
   上二味,先以水三蛊,煎至二盏,入好酒一盏,更煎数沸,去滓,分作三服。
   (《圣济总录》安胎饮) ⑩治产后败血不散,结聚成块(俗呼儿枕),疼痛发歇不可忍:当归一两(锉,微炒),鬼箭羽一两,红蓝花一两。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酒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方》当归散) ⑾治瘈疭、或颤振,或产后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当归、荆芥穗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少许,煎至七分,灌下咽,即有生理。
   (《妇人良方》交加散) ⑿治产后腹中疞痛,并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汤) ⒀治大便不通:当归、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
   (《圣济总录》) ⒁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黄耆一两,当归(酒洗)二钱。
   上药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内外伤辨》当归补血汤) ⒂治白虎风,疼痛不止:当归一两,桂心一两,地龙一两(微炒),白僵蚕一两(微妙),威灵仙一两,漏芦一两,芎藭一两,白芷一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二钱。
   (《圣惠方》当归散) ⒃治血痢里急后重,肠中疼痛:当归三分(锉,微炒),黄连一两(去须,微炒),龙骨二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散。
   每服二钱匕,粥饮调下,不拘时候,日二。
   (《圣济总录》当归散) ⒄治盗汗: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蘗、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 ⒅治诸疮肿,已破未破,焮肿甚:当归、黄耆、栝蒌,木香、黄连各等分,为粗末,煎一两。
   (《素问病机保命集》当归散) ⒆治附骨痈及一切恶疮:当归半两,甘草一两,山栀子十二枚,木鳖子一枚(去皮)。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冷酒调服。
   (《奇效良方》当归散) ⒇治汤泼火烧疮,疼痛甚者:白蜡一两,麻油四两,当归一两半(生锉)。
   先将油煎当归令焦黑,滤去滓,次入蜡,候消,相次急搅之,放冷入磁盒中收,以故帛子涂贴。
   (《圣惠方》神效白膏) 
【临床应用】①治疗肌肉、关节疼痛及神经痛采用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腰肌劳损、肌肉风湿、四肢关节捩伤、关节炎,及各种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胁间神经痛、枕神经痛等),有较好效果。
   据100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关节、神经、血管组织病症的治疗结果,有效率达89.1%,其中治愈者381例,好转510例。
   又据50例枕神经痛的观察,经1~15次治疗后,33例获愈,其余亦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绝大部分病例于首次注射后1~3分钟即基本止痛或明显减轻,止痛效果可维持2~8小时,再注射时仍有效。
   实践证明,当归穴位注射,不仅止痛效果显著,而且具有松弛肌肉,降低软组织的炎症性反应,及改善末梢神经和血管功能等作用。
   用法:用5~10%当归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敏感点,或腱鞘内注射。
   每次选择1~4点,每点注入1~5毫升。
   针刺入肌层,出现酸、胀针感,回抽无血后,推入药液。
   一般无副作用,但于腱鞘内注射时,则在注射后数小时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影响功能活动,无需特殊处理,在1~3日内即可消退,并显出治疗效果。
   凡因结核、肿瘤引起的腰背痛或四肢关节痛,局部外伤,化脓性病灶以及皮肤病患者,急性损伤局部瘀血、肿胀严重者皆不宜用。
   孕妇慎用。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以5%当归液注入膻中、肺俞、定喘、孔最等穴。
   每次每穴注入0.5~1毫升。
   针刺入(深约1.5厘米左右)后,用摇动针管及轻度提插的手法,使针下产生酸胀感觉,然后缓缓注入药液。
   治疗50岁以上的患者93例,结果痊愈5例,显著好转26例,好转5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3%。
    ③治疗慢性盆腔炎用当归组织液行穴位注射。
   治疗5例,经1~2疗程,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或消失,腹痛减轻,月经正常,均在治疗后6个月内再次受孕。
   取穴及用法:穴位分两组,第一组维胞(双)、三阴交(左)、足三里(右);第二组关元透中极、三阴交(右)、足三里(左)。
   两组穴位交替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周2次,每次一组。
   每穴注射药液2~6毫升,6~10次为一疗程。
   注药前先捻转针头,使其得气,再注入药液。
   月经期停止治疗。
   注射后局部酸胀感向下放射。
   有3例于注药后自觉心跳、发冷,持续5分钟即自行消失,不需处理。
    ④治疗月经病将当归20克,红花10克分别浸于50%酒精50毫升中,48小时后过滤,混匀,加酒精至100毫升。
   每日3次饭后服,每次3毫升,经期停服。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发育不全等病54例,服药60~600毫升不等,除7例无进步外,其余均有效果。
   复查的11例痛经患者中有7例妊娠;16例子宫发育不全患者中有8例妊娠(大多与性激素合并治疗);月经异常的26例中有6例妊娠。
    ⑤治疗高血压病用20%复方当归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等量)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毫升内,或75%复方当归注射液1毫升加10%葡萄糖液3毫升,于两侧曲池及足三里交替注射,每穴2毫升,10次为一疗程。
   一般用4个疗程。
   第一疗程每日1次,第二疗程隔日1次,第三疗程每周2次,第四疗程隔日1次。
   注射时采用5号针头,刺入穴位后,待患者有酸麻胀感时,再缓缓注入药液。
   初步观察7例,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其中收缩压下降16~56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2~30毫米汞柱;头晕、耳鸣、眼花、失眠等症状也有改善或消失,个别病例还显示出心率减慢的作用。
    ⑥治疗带状疱疹将当归研粉,依年龄大小每服0.5或1克,4~6小时1次。
   治疗儿童带状疱疹54例,服药后1天止痛的22例;2天止痛的32例。
   带状疱疹一般在服药后第3天有部分枯萎,未再发生新疹,第4天结痂。
   又有用0.5克当归浸膏片内服,每次2~4片,4小时1次,治疗成人患者23例,亦取得相似效果。
    ⑦治疗鼻炎用5%当归液于迎香(双)、印堂穴行穴位注射,每穴0.3~0.5毫升。
   每天1次,5天1疗程。
   一般一个疗程即可见效,通常作2个疗程。
   药液注入后,局部有轻度疼痛及酸麻感,无其它不良反应。
   治疗慢性单纯性、肥厚性、过敏性鼻炎和副鼻窦炎等共120例,治愈73例(60.8%),有效45例(37.5%),无效2例(1.7%)。
   实践证明,当归液穴位注射具有消炎消肿、止痛、抗过敏、止血及调节鼻腔植物神经功能等作用,对消除鼻因性头痛有特效。
   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62.何首乌
何首乌 (《日华子本草》) 
【异名】地精(《何首乌录》),亦敛(《理伤续断秘方》),首乌(《经验方》),陈知白(《开宝本草》),红内消(《外科精要》),马肝石(《纲目》),黄花乌根、小独根(《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植物形态】何首乌,又名:野苗、交茎、交藤、夜合、桃柳藤(《何首乌录》),赤葛、九真藤(《斗门方》),芮草、蛇草(《汉英韵府》),伸头草、多花蓼、紫乌藤。
    多年生缠绕草本。
   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
   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
   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4~8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
   托叶膜质,鞘状,褐色,抱茎,长5~7毫米。
   花小,直径约2毫米,多数,密聚成大形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部具膜质苞片;花被绿白色,花瓣状,5裂,裂片倒卵形,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比花被短;雌蕊1,子房三角形,花柱短,柱头3裂,头状。
   瘦果椭圆形,有3棱,长2~3.5毫米,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成明显的3翅,成熟时褐色。
   花期10月。
   果期11月。
    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藤茎(夜交藤)、叶(何首乌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药材】何首乌(赤首乌)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
   质坚,显粉性。
   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
   气无,味苦涩。
    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
    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
   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赤、白之分。
   现代药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乌外,少数地区亦有应用白首乌者。
   白首乌主要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参见白首乌条。
   此外,江苏(南京)亦有用耳叶牛皮消之块根者,参见隔山消条。
    
【化学成分】根和根茎含蒽醌类,主要为大黄酚和大黄素,其次为大黄酸、痕量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蒽酮等(炙过后无大黄酸)。
   此外,含淀粉45.2%、粗脂肪3.1%、卵磷脂3.7%等。
    
【药理作用】①降血脂作用给家兔同时喂饲何首乌和胆甾醇,其所形成的动脉粥样病变较单喂胆甾醇之对照组轻,血清胆甾醇水平亦较低,体外试验何首乌能与胆甾醇结合,在兔肠道能减少胆甾醇的吸收;有认为何首乌中含的卵磷脂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但有报道以何首乌喂饲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虽能使胆甾醇上升较迟缓,病变稍轻,但不显著,其疗效未能肯定。
    首乌延寿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鸽,无论是药物与胆甾醇同时应用,或用胆甾醇形成高胆甾醇血症后给药,均能显著降低血清胆甾醇,但对动脉内膜病变无明显影响。
   首乌延寿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之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有减轻作用,但也有报道对血脂质与主动脉病理变化无显著影响。
   有研究首乌延寿丹及其中4个单味药金银花、杜仲、金樱子、桑椹膏对大白鼠肠道胆甾醇吸收的影响,证明前两药似能减少大鼠肠道胆甾醇的吸收,但全方没有表现出肯定的作用,可能由于全方中杜仲和金银花的含量比单独应用的剂量小的缘故。
    ②对血糖的作用给家兔口服煎剂后30~60分钟内血糖量上升达最高度,然后逐渐降低,6小时后血糖量比正常低0.03%。
    ③抗菌作用何首乌对人型结核菌、弗氏痢疾杆菌试管实验有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何首乌中提出的大黄酚,能促进肠管的运动,并能骤减神经的时值,促使神经兴奋,增加肌肉时值,使肌肉麻痹。
   何首乌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特别对疲劳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著。
   将何首乌茎部新鲜乳汁涂抹于小鼠耳的腹面,抹药后,耳的腹面及背面均见增厚,其在组织学上的变化与用磷脂类所得之结果相似;可用来治疗瘰疬。
    
【炮制】生首乌: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泡至八成透,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方块,晒干。
   制首乌:取何首乌块倒入盆内,用黑豆汁与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汁液吸尽,取出,晒干。
   (每何首乌块lOO斤,用黑豆10斤,黄酒26斤。
   黑豆汁制法:取黑豆10斤,加水煮约4小时,熬汁约16斤,豆渣再加水煮约3小时,熬汁约10斤,两次共熬汁约25斤) 
【性味】苦甘涩,微温。
    ①《何首乌录》:味甘,温,无毒。
    ②《开宝本草》:味苦涩,微温,无毒。
    ③《本草汇言》:生用气寒,性敛,有毒;制熟气温,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足厥阴、少阴。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肾三经。
    
【功用主治-何首乌的功效】补肝,益肾,养血,祛风。
   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
    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
    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④王好古:泻肝风。
    ⑤《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
   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
   截疟,治痰疟。
    ⑥《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
   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
    ⑦《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⑧《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
    ⑩《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
    
【宜忌】大便溏泄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何首乌录》:忌猪、羊肉血。
    ②《开宝本草》:忌铁。
    ③《医学入门》:茯苓使。
   忌萝卜。
   得牛膝则下行。
    ④《纲目》:忌葱、蒜。
    
【选方】①乌须发,壮筋骨,固精气:赤、白何首乌各-斤(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净黑豆二升,以砂锅木甑铺豆及首乌,重重铺盖,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暴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暴干为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取沉者捻块,以人乳十碗浸匀,晒干,研末),牛膝八两(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晒干),当归八两(酒浸,晒),枸杞子八两(酒浸,晒),菟丝子八两(酒浸生芽,研烂,晒),补骨脂四两(以黑脂麻炒香,并忌铁器,石臼捣为末)。
   炼蜜和丸弹子大一百五十丸,每日三丸,侵晨温酒下,午时姜汤下,卧时盐汤下。
   其余并丸梧子大,每日空心酒服一百丸,久服极验。
   (《积善堂经验方》七宝美髯丹) ②治骨软风,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首乌大而有花纹者,同牛膝(锉)各-斤。
   以好酒一升,浸七宿,曝干,于木臼内捣末,蜜丸。
   每日空心食前酒下三五十丸。
   (《经验方》) ③治久疟阴虚,热多寒少,以此补而截之:何首乌,为末,鳖血为丸,黄豆大,辰砂为衣,临发,五更白汤送下二丸。
   (《赤水玄珠》何首乌丸) ④治气血俱虚,久疟不止:何首乌(自三钱以至一两,随轻重用之),当归二、三钱,人参三、五钱(或一两,随宜),陈皮二、三钱(大虚不必用),煨生姜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钱)。
   水二钟,煎八分,于发前二、三时温服之。
   若善饮者,以酒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钟煎服亦妙,再煎不必用酒。
   (《景岳全书》何人饮) ⑤治遍身疮肿痒痛:防风、苦参、何首乌、薄荷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用药半两,水、酒各一半,共用一斗六升,煎十沸,热洗,于避风处睡一觉。
   (《外科精要》何首乌散) ⑥治颈项生瘰疬,咽喉不利:何首乌二两,昆布二两(洗去咸味),雀儿粪一两(微炒),麝香一分(细研),皂荚十挺(去黑皮,涂酥,炙令黄,去子)。
   上药,捣罗为末,入前研药一处,同研令匀,用精白羊肉一斤,细切,更研相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后,以荆芥汤下十五丸。
   (《圣惠方》何首乌丸) ⑦治瘰疬延蔓,寒热羸瘦,乃肝(经)郁火,久不治成劳:何首乌如拳大者一斤,去皮如法制,配夏枯草四两,土贝母、当归、香附各三两,川芎一两。
   共为末,炼蜜丸。
   每早、晚各服三钱。
   (《本草汇言》) ⑧治疥癣满身:何首乌、艾各等分,锉为末。
   上相度疮多少用药,并水煎令浓,盆内盛洗,甚解痛生肌。
   (《博济方》) ⑨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何首乌二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一钱。
   (《圣惠方》) ⑩治自汗不止:何首乌末,水调。
   封脐中。
   (《濒湖集简方》) ⑾治破伤血出:何首乌末敷之即止。
   (《卫生杂兴》)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取何首乌6~8钱,甘草0.5~1钱(小儿酌减),每日1剂,浓煎2小时,分3次食前服用,连用2天。
   治疗17例,15例于服药后症状消除,停止发作;2例在服药4剂后控制发作。
   4个月后有2例复发,仍以何首乌治愈。
   疟原虫转阴时间大体在症状控制后2~21天。
   治疗过程中一般无副作用,仅个别有轻微腹泻及腹隐痛现象。
    ②治疗百日咳取何首乌2~4钱,甘草0.5~1钱,水煎,每日1剂,分4~6次口服。
   治疗35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19例,基本痊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完全消失,仅遗下不时二、三声咳嗽)8例,好转(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次数显著减少,咳时短暂)4例,无效4例。
   经观察,对无合并症、特别是用各种抗菌素疗效不显或晚期病例,有明显疗效。
   如属初起,可再加车前草、百部、白前、连翘、银花煎服;对鼻出血、咯血、咯痰困难、喘咳有哮鸣音者,酌加对症治疗,以提高疗效。
   一般无副作用,有些服后有轻度腹泻现象,可加少许诃子或罂粟壳。
    ③降低血清胆甾醇将何首乌制成片剂(内含70%浸膏及30%制首乌粉剂),每次5片,日服3次,连用半月至3个月;或用何首乌1两煎服,每日1次,连服1~2个月。
   用片剂治疗88例,有78例下降,2例不变,8例上升。
   用煎剂(个别用片剂)观察20例,16例下降,4例上升。
   服后少数病例有胸闷、升火感,个别大便次数增多。
   如连渣内服,其作用似更明显,腹泻现象亦较显著;片剂较煎剂作用明显,大便次数亦增多,但仍能耐受。
   由此似可说明首乌降低胆甾醇的有效成分可能在药渣部。
    另据报道,有用何首乌2钱,桑寄生6钱,黄精3钱,为1日量,制成片剂(何首乌研粉过120目筛;桑寄生、黄精水浸1小时后煎2次各20分钟,过滤浓缩成膏,烘干研粉。
   二者混匀压片),分2~3次服。
   观察86例,治疗前血清胆甾醇均在250毫克%以上,平均值为295.4±41.6毫克%,最高者在400毫克%以上。
   经服药2个月后,血清胆甾醇下降者51例,下降最多者为190毫克%,无明显变化(波动范围在±20毫克%以内)者29例,上升者6例,上升最多者为83毫克%;平均值为257.2±51.1毫克%,平均下降38.2±47.1毫克%。
   测定β-脂蛋白者76例,治疗前平均值为755.7±355.0毫克%,治后平均值为672.1±256.0毫克%,平均下降84.6±257.0毫克%。
   治疗后停药1个月复查,其降脂效果尚较稳定。
   眼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对伴存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亦无不良影响。
    ④治疗疖肿取新鲜何首乌2斤,切片,放锅内(勿用铁锅)加水浓煎成250毫升。
   外搽患处,每日1~3次。
   治疗7例,均在3天内痊愈。

63.诃子
诃子 (《本草图经》) 
【异名】诃黎勒(《金匮要略》),诃黎(《千金方》),随风子(刘禹锡《传信方》)。
    
【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诃子大乔木,高达20~30米
   叶互生或近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7~25厘米,宽3~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钝或圆,全缘,两面均秃净,幼时叶背薄被微毛;叶柄粗壮,长1.5~2厘米,有时于顶端有2个腺体。
   穗状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花两性,黄色;萼杯状,长约3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先端尖锐,内面被毛;花瓣缺;雄蕊10,着生于萼管上,花药黄色,心脏形;子房下位,1室,胚珠2枚,花柱长突出。
   核果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5~4.5厘米,幼时绿色,热时黄褐色,表面光滑,干时有5棱。
   种子1颗。
   花期6~8月。
   果期8~10月。
    多栽于路旁或村落附近。
   原产印度、缅甸等处。
   我国西藏、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分布。
    其变种植物恒河诃子亦同供药用。
   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物的枝、叶、花序及子房均密被白色柔毛;花序及花较密集;果实较小,被毛。
   广西有栽培。
    以上植物的叶(诃子叶)、幼果(藏青果)、果核(诃子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药材】干燥果实呈卵形或近圆球形,长3.5厘米,径1.5~2厘米。
   表面黄绿色或灰棕色,微带光泽,有5条纵棱及多数纵皱纹,并有细密的横向纹理,基部有一圆形的果柄残痕。
   质坚实,断面灰黄色,显沙性,陈久则呈灰棕色。
   内有黄白色坚硬的核,钝圆形。
   核壳厚,砸碎后,里有白色细小的种仁。
   气微,味酸涩。
   以黄棕色、有光泽,坚实者为佳。
    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果实含鞣质23.60~37.36%,其成分为诃子酸、诃黎勒酸、1,3,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及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鞣云实精、原诃子酸、葡萄糖没食子鞣甙、并没食子酸及没食子酸等。
   又含莽草酸、去氢莽草酸、奎宁酸、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蔗糖、鼠李糖和氨基酸。
   还含番泻甙A、诃子素、鞣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树皮含β-谷甾醇、鞣质、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和焦性儿茶酚。
    
【药理作用】①一般药理作用果实含鞣质较多,有鞣质的一般作用(见五倍子条),如收敛、止泻等。
    ②抗菌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对4~5种痢疾杆菌都有效,尤以诃子壳为佳。
   诃子水煎剂(100%)除对各种痢疾杆菌有效外,且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作用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鼠伤寒杆菌亦有作用(纸片法);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有效浓度分别为1:32,1:128,1:64(试管法)。
   诃子在体外有良好的抗伤寒杆菌的作用,用盐酸、乙醚提取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更高的抗菌及抗真菌作用。
    ③其他作用从干果中用80%乙醇提得的诃子素,对平滑肌有罂粟碱样的解痉作用;除鞣质外还含有致泻成分,故与大黄相似,先致泻而后收敛。
   含诃子的中药复方曾报告有某些抗癌效果。
    同属植物Terminalia belenica的果实的醇提取物有促进胆汁分泌、降压、抑制平滑肌的作用。
   其种子仁中所含之油与蓖麻油相似,对小鼠有泻下作用,水解产物(与蓖麻油相似)也有刺激作用,毒性不大。
    
【炮制】诃子肉:用锤打开诃子果皮,除去果核即得。
   炒诃子:清水洗净,晒干,入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事诃黎勒,先于酒内浸,然后蒸一伏时,其诃黎勒以刀削路,细锉,焙干用之。
    ②《本草述钩元》:诃黎勒,水泡,面包煨热去核,或酒浸蒸,去核,焙干。
    
【性味】苦酸涩,温。
    ①《药性论》:味苦甘。
    ②《唐本草》:味苦,温,无毒。
    ③《海药本草》:味酸涩,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肾、大肠五经。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经。
    
【功用主治-诃子的功效】敛肺,涩肠,下气。
   治久咳失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
    ①《南方草木状》:可作饮,变白髭发令黑。
    ②《药性论》:通利津液,主破胸脯结气,止水道,黑髭发。
   ' ③《唐本草》: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
    ④《海药本草》:主五膈气结,心腹虚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
   肉炙治眼涩痛。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奔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怀孕未足月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
   并患痢人后分急痛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熏洗。
    ⑥《本草图经》: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
    ⑦《本草通玄》:生用则能清金行气,煨用则能暖胃固肠。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
    
【宜忌】凡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者忌服。
    ①《品汇精要》:气虚人忌多服。
    ②《医学入门》:气虚及暴嗽、初泻,不可轻用。
    ③《本草经疏》: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泄泻因于湿热所致,气喘因于火热冲上,带下因于虚热而不因于虚寒,及肠辩初发,湿热正盛,小便不禁因于肾家虚火,法并忌之。
    ④《本草求真》:虚大不宜独用。
    
【选方】①治久咳语声不出:诃子(去核)一两,杏仁(泡,去皮、尖)一两,通草二钱五分。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济生方》诃子饮) ②治嗽,气嗽久者亦主之:生诃黎一枚,含之咽汁。
   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一碗服之。
   (《经验方》) ③治失音,不能言语者:诃子四个(半炮半生),桔梗一两(半炙半生),甘草二两(半炙半生)。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
   (《宣明论方》诃子汤) ④治结膜炎:诃子、栀子、楝子各等量。
   共研细末,每次二钱,水煎服,每日服三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老人久泻不止: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圣惠方》诃黎勒散) ⑥治气利:诃黎勒十枚(煨),为散,粥饮和,顿服。
   (《金匮要略》诃黎勒散) ⑦治脱肛日久,服药未验,复下赤白脓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御米壳(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干姜(炮)六分,诃子(煨,去核)七分。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空心热服。
   (《兰室秘藏》诃子皮散) ⑧治肠风泻血: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芷、防风、秦艽各-两。
   俱微炒,研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
   (《本草汇言》) ⑨治白带白淫,因虚寒者: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内与核共捣细),白术、黄芪、当归、杜仲、蛇床子、北五味子、山茱萸肉各二两。
   俱炒研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每早服三钱,白汤下。
   (《医林集要》) ⑩治老人气虚不能收摄,小水频行,缓放即自遗下,或涕泪频来,或口涎不收:诃黎勒,不用煨制,取肉,时时干嚼化,徐徐含咽。
   (《本草汇言》) ⑾治口疮经久不愈:诃黎勒五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好冰片一分。
   共研匀细,不时掺入少许,口含徐徐咽下。
   (《本草汇言》) 
【临床应用】①治疗大叶性肺炎取诃子肉5钱,瓜蒌5钱,百部3钱,为1日量,水煎分两次服。
   临床观察20例,多数均能在1~3天内退热,3~6天内白细胞下降至正常,6~11天内炎症吸收,未发现不良副作用。
    ②治疗细菌性痢疼用20%诃子液作保留灌肠,每日2次,每次10~40毫升;同时口服诃子肠溶胶囊,每日3~4次,每次1粒,饭前两小时服,症状好转后剂量减半,再服3~4次。
   临床治疗25例,23例痊愈,其中体温恢复正常平均为2.4天,腹泻及粪便性状明显好转平均为2.8天,大便恢复正常、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平均为2.9天。
   除个别服药有恶心外,其他无不良反应。
    ③治疗白喉带菌者内服10%诃子煎液,每天3~4次,每次约100~150毫升。
   局部可用煎液含漱,每天4~5次;或用蒸过的诃子含咽,每天4~5次,每次1~2粒;亦可用50%煎液喷射鼻腔及咽喉部,每天1次。
   临床观察20例(其中1例中途加用他药治疗),服药后经连续3次以上喉拭培养均为阴性。
   用药时间最短4天,最长17天,平均为6.9天。
    
【名家论述】①《纲目》: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厚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治咳嗽。
   东垣云,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
   嵇含《草木状》言作饮久服,令髭发白者变黑,亦取其涩也。
    ②《本草经疏》: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
   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惟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下食。
   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澼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
    ③《药品化义》:诃子能降能收,兼得其善,盖金空则鸣,肺气为火邪郁遏,以致吼喘咳嗽,或至声哑,用此烽火敛肺,则肺窍无壅塞,声音清亮矣。
   取其涩可去脱,若久泻久痢,则实邪去而元气脱,用此同健脾之药,固涩大肠,泻痢自止。
   但苦能泄气,真气太虚者,宜少用之。

64.乌梅
乌梅 (《本草经集注》) 
【异名】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梅(《诗经,),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
   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
   单叶互生;有叶柄,通常有腺体;嫩枝上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片,托叶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9厘米,宽2.4~4厘米,先端长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齿,沿脉背有黄褐色毛。
   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通常先叶开放,有短梗;苞片鳞片状,褐色;萼筒钟状,裂片5,墓部与花托合生;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阔倒卵形,雄蕊多数,生于花托边缘;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细长,弯曲。
   核果球形,直径约2~3厘米,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熟时黄色,核硬,有槽纹。
   花期1~2月。
   果期5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叶(梅叶)、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实的盐渍品(白梅)、种仁(梅核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
   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
   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
    
【药材】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
   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
   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
   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
   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
   气特异,味极酸。
   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
   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炮制】乌梅: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
   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
   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
   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
    
【性味】酸,温。
    ①《本经》:味酸,平。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归经】入肝、脾、肺、大肠经。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肝。
    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用主治-乌梅的功效】收敛生津,安蛔驱虫。
   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
   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
   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
   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
   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宜忌】有实邪者忌服。
    ①孟诜:多食损齿, ②《日华子本草》: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
    ③《本草经疏》: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
    ④《药品化义》:咳嗽初起,气实喘促,胸膈痞闷,恐酸以束邪气,戒之。
    ⑤《得配本草》:疟痢初起者禁用。
    
【选方】①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纲目》) ②治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
   (《肘后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
   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
   一服二丸,日三。
   (《补缺肘后方》,即《圣惠方》乌梅丸) ④治痢兼渴:麦门冬三两(去心),乌梅二大枚。
   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
   (孟诜(必效方》) ⑤治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下。
   (《圣济总录》)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济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四十丸,酒下。
   (《纲目》) ⑧治妇人血崩: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
   (《妇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
   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
   (《简要济众方》) ⑩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个,辣五合。
   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
   (《梅师集验方》) ⑾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论》乌梅丸) ⑿治蛔虫上行口鼻:乌梅肉噙之,或煎汤饮自下。
   (《日用本草》) ⒀治伤寒下部生匿疮:乌梅肉二两,炒令燥,捣细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以石榴根皮汤下十丸。
   (《圣惠方》) ⒁治劳疟劣弱者: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长,生姜一块。
   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温服。
   (《本草图经》) ⒂治一切疮肉出: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
   (《刘涓子鬼遗方》) ⒃治咽喉肿痛:乌梅一两,双花二两,雄黄四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一钱。
   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咽下,日三次。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⒄治化脓性指头炎:乌梅肉加适量的食醋研烂,或用乌梅二份,凡士林一份,制成乌梅软膏外敷,每日上药一次。
   此方对脉管炎所引起的指(趾)头溃疡也有效。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⒅治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
   (《圣惠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取乌梅18克压碎,配合香附12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俟药液浓缩至50毫升时过滤,早晚分2次服。
   治疗50人,治愈48人。
   服药后大便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5天;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症都在1~3天内消失;服药最短者2天,最长6天。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反应,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对个别病人加大剂量(乌梅、香附各1两)可以缩短疗程。
    ②治疗钩虫病取乌梅0.5~1两,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
   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1~2钱,每日3次,食前服。
   治疗20例,服药天数最少5天,最多23天,14例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6例阳性。
   据临床观察,乌梅煎剂疗效似高于丸剂。
    ③治疗牛皮癣取乌梅5斤水煎,去核浓缩成膏约1斤,每服半汤匙(约3钱),每日3次,治疗12例,服药12~37天不等,基本治愈5例,显著好转4例。
    ④其他乌梅对胆囊有收缩作用,能促进胆汁排泄,其复方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65.金樱子
【中文名】金樱子(《雷公炮炙论》) 
【类 别】果实类 
【异名】刺榆子(《蜀本草》),刺梨子(《开宝本草》),金罂子(《梦溪笔淡》),山石榴(《奇效良方》),山鸡头子(《纲目》),糖莺子(《生草药性备要》),棠球、糖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糖果(《分类草药性》),黄刺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蜂糖罐、槟榔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金壶瓶(《浙江中药手册》),野石榴、糖橘子(《江苏植药志》),小石榴(《四川武隆药植图志》),黄茶瓶、藤勾子、螳螂果、糖刺果(《广西中药志》),灯笼果(《药材学》)。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金樱子,又名:白玉带、下山虎、刺藤棘、刺郎子树、螳螂子树、三叶勒。
    常绿攀援灌木,高达5米
   茎红褐色,有倒钩状皮刺。
   三出复叶互生;小叶革质,椭圆状卵圆形至卵圆状披针形,侧生小叶较小,叶柄和小叶下面中脉上无刺或有疏刺;叶柄长1~2厘米,有褐色腺点细刺;托叶中部以下与叶柄合生,其分离部线状披针形。
   花单生于侧枝顶端,直径5~8厘米;花梗粗壮,长达3厘米,有直刺;花托膨大,有细刺;萼片5,卵状披针形,有些顶端扩大成叶状,被腺毛;花瓣5;雄蕊多数,花药丁字形着生;雌蕊具多数心皮,离生,被绒毛,花柱线形,柱头圆形。
   成熟花托红色,球形或倒卵形,有直刺,顶端有长宿存萼,内含骨质瘦果多颗。
   花期5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荒废山野多石地方。
   分布华中、华南、华东及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金樱根)、叶(金樱叶)、花(金樱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10~11月间,果实红熟时采摘,晒干,除去毛刺。
    
【药材】干燥果实呈倒卵形,略似花瓶,长约3厘米,直径1~2厘米。
   外皮红黄色或红棕色,上端宿存花萼如盘状,下端渐尖。
   全体有突起的棕色小点,系毛刺脱落后的残痕,触之刺手。
   质坚硬,切开观察,肉厚约1.5毫米,内壁附有淡黄色绒毛,有光泽,内有多数淡黄色坚硬的核。
   无臭,味甘微酸涩。
   以个大、色红黄、去净毛刺者为佳。
    主产于广东、湖南、浙江、江西等地。
   此外,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四川等地亦产。
    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几种同属植物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作金樱子使用。
    ①美蔷薇及扁刺蔷薇,使用于河北、山西。
    ②大花香蔷薇,使用于云南。
    ③大叶蔷薇,使用于西藏。
    
【化学成分】金樱子(果实)含柠檬酸、苹果酸,鞣质、树脂、维生素C,含皂甙17.12%;另含丰富的糖类,其中有还原糖60%(果糖33%),蔗糖1.9%,以及少量淀粉。
    美蔷薇果实含有糖分。
    
【药理作用】①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家兔喂食胆甾醇并加适量甲基硫氧嘧啶以产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用金樱子(品种不详)治疗两周和三周,血清胆甾醇分别降低12.5%和18.67%,β-脂蛋白于给药3周后亦有明显下降。
   肝脏与心脏的脂肪沉着均较对照组轻微。
   粥样化程度也很轻微,对照组则十分严重。
    ②抗菌作用金樱子含鞣质,用平碟法作抑菌试验,25%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很高的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也有效。
   鸡胚试验证明,金樱子煎剂对流感病毒PR株抑制作用很强,而且对亚洲甲型57-4株、乙型Lee株、丙型1233株和丁型仙台株也有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切两瓣,用水稍洗泡,捞出,闷润后除去残留毛刺,挖净毛、核,干燥。
    
【性味】酸涩,平。
    ①《开宝本草》:味酸涩,平温,无毒。
    ②《本草正》:味涩,性平,生者酸涩,熟者甘涩。
    
【归经】入肾、膀胱、大肠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肾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肾三经。
    ③《本草经巯》:入足阳明、手阳明,兼入足少阴经。
    ④《本草汇言》:入足太阳、少阴,手阳明经。
    
【功用主治-金樱子的功效】固精涩肠,缩尿止泻。
   治滑精,遗尿,小便频数,脾虚泻痢,肺虚喘咳,自汗盗汗,崩漏带下。
    ①《别录》:止遗泄。
    ②《蜀本草》: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③《滇南本草》: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
    ④《本草正》: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虚汗,敛虚火,益精髓,壮筋骨,补五藏,养血气,平咳嗽,定喘急,疗怔仲惊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
    ⑤《南宁市药物志》:熬膏治火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或熬膏。
    
【宜忌】有实火、邪热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中寒有痞者禁服。
    ②《本草经疏》: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者不宜用;小便不禁及精气滑脱因于阴虚火炽而得者,不宜用。
    
【选方】①治梦遗,精不固:金樱子十斤,剖开去子毛,于木臼内杵碎。
   水二升,煎成膏子服。
   (《明医指掌》金樱子膏) ②治小便频数,多尿小便不禁:金樱子(去净外刺和内瓤)和猪小肚一个。
   水煮服。
   (《泉州本草》) ③治男子下消、滑精,女子白带:金樱子去毛、核一两。
   水煎服,或和猪膀胱,或和冰糖炖服。
   (《闽东本草》) ④治白浊:金樱子(去子洗净捣碎,入瓶中蒸令热,用汤淋之,取汁慢火成膏)、芡实肉(研为粉)各等分。
   上以前膏同酒糊和芡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吞,食前服。
   一方用妇人乳汁丸为妙。
   一方盐汤下。
   (《仁存堂经验方》水陆二仙丹) ⑤治脾泄下利,止小便利,涩精气:金樱子,经霜后以竹夹子摘取,擘为两爿,去其子,以水淘洗过,烂捣,入大锅以水煎,不得绝火,煎约水耗半,取出澄滤过,仍重煎似稀饧。
   每服取一匙,用暖酒一盏,调服。
   (《寿亲养老新书》金樱子煎) ⑥治久虚泄泻下痢:金樱子(去外刺和内瓤)一两,党参三钱。
   水煎服。
   (《泉州本草》) ⑦治久痢脱肛:金樱子(去刺、仁)一两,鸡蛋一枚炖服。
   (《闽东本草》) ⑧治阴挺:金樱果(去内毛和种子)一两。
   水煎服。
   (《闽东本草》) ⑨补血:金樱子(干了,擦刺令净,捶碎去子,切焙)、缩砂一半。
   蜜丸梧子大。
   空心,酒或盐汤下五十丸。
   (《朱氏集验医方》金樱子丸) 
【临床应用】治疗子宫脱垂取金樱子干品水煎两次,去渣浓缩,使每500毫升含生药相当于1市斤。
   每日120毫升,早晚分服。
   连服3天为一疗程,间隔3天,再连服3天为第二疗程。
   治疗203例,痊愈16例,好转138例,有效率为76%。
   治程中部分有便秘、腹痛、小腹痛、下腹部胀感等,个别发生咳嗽。
   经初步观察,对年青、脱垂程度较轻、没有白带的患者疗效较好。
   而对脱垂程度严重、年龄大的患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
    
【名家论述】①《梦溪笔谈》:金罂子,止遗泄,取其温且涩也,世之用金罂者,待其红熟时,取汁熬膏用之,大误也,红则味甘,熬膏则全断涩味,都失本性。
   今当取半黄时采,干捣末用之。
    ②《本草衍义补遗》:经络隧道,以通畅为和平,昧者取涩性为快,遂(以金樱子)熬为煎,食之自不作靖,咎将谁执。
    ②《纲目》:金樱子,无故而服之,以取快欲,则不可;若精气不固者服之,何咎之有。
    ④《本草经疏》:《十剂》云,涩可去脱。
   脾虚滑泄不禁,非涩剂无以固之。
   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肾与膀胱为表里,肾虚则精滑,时从小便出,此药(金樱子)气温,味酸涩,入三经而收敛虚脱之气,故能主诸证也。
    ⑤《本草新编》:金樱子,世人竞采以涩精,谁知精滑非止涩之药可止也。
   遗精梦遗之症,皆尿窍闭而精窍开,不兼用利水之药以开尿窍,而仅用涩精之味以固精门,故愈涩而愈遗也。
   所以用金樱子,必须兼用芡实、山药、莲子、薏仁之类,不单止遗精而精滑反涩,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此用药之秘,而实知药之深也。

66.常山
常山 (《本经》) 
【异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
    
【植物形态】黄常山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
   茎枝圆形,有节,幼时被棕黄色短毛,叶对生,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长5~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幼时两面均疏被棕黄色短毛;叶柄长1~2厘米。
   伞房花序,着生于枝顶或上部的叶腋;花浅蓝色;苞片线状披针形,早落;花萼管状,淡蓝色。
   长约4毫米,先端5~6齿,三角形,管外密被棕色短毛;花瓣5~6,蓝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约8毫米;雄蕊10~12,花丝长短不等,花药蓝色;雌蕊1,蓝色,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4,柱头椭圆形。
   浆果圆形,径5~6毫米,蓝色,有宿存萼和花柱。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
   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本植物的嫩枝叶(蜀漆)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
   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
   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
   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
   根基类圆柱形而近块状。
   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
   气微弱,昧苦。
   以质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主严于四川、贵州、湖南。
   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化学成分】黄常山含有效成分黄常山碱,简称常山碱,根含生物碱总量约0.1%,主要为黄常山碱甲、乙及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
   还含黄常山定以及4-喹唑酮、伞形花内酯等。
   从根及叶中分离出的退热碱和异退热碱,相应地就是黄常山碱乙和黄常山碱甲。
    叶含生物碱总置约0.5%,其中黄常山碱的含量比根中的多10~20倍。
   另含少量三甲胺。
    
【药理作用】①抗疟作用常山根水浸膏对鸡疟有显著疗效,常山叶(蜀漆)抗疟效价为根的5倍。
   但不能防止复发。
   常山全碱的抗疟效价约为奎宁的26倍。
   常山碱甲、乙、丙对鸡疟的效价分别为奎宁的1、100与150倍。
   常山碱乙对鸭疟的效价为奎宁的100倍。
   常山碱丙对金丝雀疟、猴疟也都有效。
   在过去传统抗疟方面将常山与槟榔合用,但经鸡疟试验,槟榔碱本身并无抗疟效果,既不能增强常山碱乙的抗疟效力,也不能对抗常山碱乙所致的呕吐,反能增加常山毒性。
    ②抗阿米巴作用常山碱乙体外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较依米丁为强;对幼大鼠感染阿米巴原虫后的疗效较依米丁高,治疗指数,也比依米丁大1倍。
    ③解热作用常山粗制浸膏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退热作用。
   大鼠口服常山碱丙,其退热作用比乙酰水杨酸还强。
    ④其他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常山碱甲、乙、丙均能降低血压,呼吸无显著变化,脾、肾容积增加,心收缩振幅减小,对离体兔心均为抑制,故血压降低是由于内脏血管扩张及心脏抑制,对麻醉狗在位子宫、妊娠兔及大鼠的离体子宫均为兴奋,对未孕子宫作用不定,对猴的降压与收缩子宫的作用与等剂量奎宁相似。
    常山水浸液体外与体内试验(小鼠),对甲型流感病毒PR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常山碱丙体外试验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一定杀死作用。
    ⑤体内过程大鼠内服常山碱乙吸收良好,静脉注射后很快离开血液,分布在肾最多,心、肝、肌肉、脂肪及脾次之,血中很少。
   只有16%左右以原形由尿排出,粪中极少,胆汁中几乎没有。
    
【毒性】小鼠口服常山碱乙、丙,兔及大鼠静脉注射常山碱丙均可致腹泻,小鼠甚至便血。
   狗口服常山水浸膏或肌肉注射其醇浸膏或皮下注射常山碱甲可致恶心、呕吐、腹泻及胃肠粘膜充血出血。
   预先口服草酸铈,则呕吐、腹泻均减轻,故系胃肠道刺激所致。
   鸽静脉注射常山碱甲、乙、丙均能引起呕吐,氯丙嗪能推迟而不能阻止其呕吐的发生。
   狗静脉注射小量氯丙嗪不影响常山碱乙静脉注射的催吐阈量,大量能抑制其阔剂量的呕吐,但还不能对抗大剂量常山碱乙的呕吐。
   破坏狗的催吐化学感应区(CTZ)并不减轻常山碱乙阈剂量的呕吐,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则大大减弱其催吐作用,完全切除胃肠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经则能完全阻止常山碱乙的呕吐。
   因此常山碱乙主要是刺激胃肠道的迷走及交感神经末梢而反射地引起呕吐的。
    小鼠连续给常山碱乙或丙14天则生长受抑制,多数有腹泻,病理解剖胃肠粘膜充血或出血,肝、肾呈黄色。
   另有报告,重复给小鼠常山碱丙可引起肝水肿样变性,兔静脉注射常山碱丙则能升高血糖。
    小鼠口服常山碱半数致死量(毫克/公斤)为:乙,6.57±0.47;丙,0.45±0.31;总生物碱为7.79±1.30;乙的毒性比奎宁约大150倍,总碱的毒性约为奎宁的123倍。
   丙口服毒性反比静脉注射大(小鼠)。
    
【炮制】常山:拣去杂质,以水略浸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酒常山:取常山片用黄酒拌匀,稍闷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略呈黄色,取出放凉,(每常山片100斤用黄酒10~20斤)醋常山:取常山片用米醋拌炒如上法。
   (每常山片100斤用米醋10~2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常山,春采根叶,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干,熬捣。
    ②《医学入门》:常山生用令人大吐,酒浸一日蒸熟或炒,或醋浸煮熟,则化痞而不吐。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辛,微寒,有毒。
    ③《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经。
    ③《要药分剂》:入肺、心、肝三经。
    
【功用主治-常山的功效】除痰,截疟;治疟疾,瘰疬。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
    ②《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
    ③《药性论》: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
    ④《医学入门》: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癥。
   ' ⑤《本草正》:治狂、痫、癫厥。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宜忌】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②《本草经集注》:畏玉札。
    ③《药性论》:忌葱。
    ④《本草蒙筌》:忌鸡肉。
    ⑤《本草经疏》:疟非由于瘴气及老痰积饮所致者勿用。
    
【选方】①治山岚瘴疟,寒热往来,或二日三日一发:常山(锉)、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熟)各一两,草豆蔻(去皮),肉豆蔻(去壳)各两枚,乌梅(和核)七枚,槟榔(锉)、甘草(炙)各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候冷,未发前服,如热吃即吐。
   (《圣济总录》常山饮) ②治阳经实疟:常山(酒炒)、草果(煨)、槟榔、厚朴、青皮、陈皮、甘草等分。
   水酒各半煎,露之,发日早晨温服。
   (《易简方》截疟七宝饮) ③治胸中多痰,头疼不欲食及饮酒:常山四两,甘草半两。
   水七升,煮取三升,内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
   无蜜亦可。
   (《补缺肘后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用鸡骨常山藿香片剂,每片含常山0.08克,成人一个疗程的总量为2.64克(33片),第1天每次0.24克,第2~5天每次0.16克,日服3次,均于饭前1小时用冷开水吞服,服R后静卧半小时,服药前后1小时禁食热饮料,以防恶心呕吐。
   据1926例的观察:㈠症状控制:第1天观察668人,控制率59.1%;第7天观察475人,控制率91.6%。
   ㈡疟原虫转阴:间日疟第1天观察298入,阴转率56.7%;第6天观察306人,阴转率76.8%;第7天观察304人,阴转率68.8%。
   三日疟第1天观察103人,阴转率25.2%;第5天观察60人,阴转率81.7%;第7天观察20人,阴转率75%。
   恶性疟第1天观察437人,阴转率37.1%;第5天观察412人,阴转率52.9%;第7天观察385人,阴转率47.3%。
   混合感染第1天观察46人,阻转率31.0%;第5天观察34人,阴转率44.1%;第7天观察29人,阴转率48.1%。
   ㈢副作用(主要指恶心、呕吐等):第1天观察1270人,出现率49.1%;第7天观察1033人,出现率9.3%。
    常山亦可制成注射液,或配合半夏(减少呕吐反应)、柴胡等组成复方,用于治疗现症疟疾或抗复发,均有一定效果。
    ②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用常山2钱煎服,每日1次,连服7天。
   曾治疗1例门静脉性肝硬化腹水合并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患者,服药后便溏、腹胀等症状显著改善,大便检查转阴,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常山,性暴悍,善驱逐,能伤其真气,功不可偃过也。
   病人稍近虚怯,勿可用也。
   。
    ②《纲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
   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
   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
   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盖无痰不作疟,二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而巳。
   杨土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畜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辩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痰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
   其有纯阳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须用北大黄为佐,泄利数行,然后获愈也。
   又李焘云,岭南瘴气,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营卫肉皮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
    ③《本草通玄》:常山,世俗闻雷敦有老人、久病之戒,遂视常山为峻剂,殊不知常山发吐,惟生用与多用为然,与甘草同行,则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钱许,余每用必建奇功,未有见其或吐者也。
    ④《药品化义》:常山……宣可去壅,善开结痰,凡痰滞于经络,悉能从下涌上。
   取味甘色黄,专入脾经而祛痰疟,盖脾虚则生痰,肝虚则发热,若三日一发者,为三阴疟,俗名三日疟是也,以此同人参小柴胡汤,去痰平肝,少用一钱,必不致于吐,即吐亦为解散,使风散食消,一二剂自愈,若不速治,因循延久,则风暑与食合为痰涎,流滞经络,名为老疟,则风暑入阴在脏,宜用血药引出阳分,而后以此截疟。
   第因常山气味薄而性升上,上必须吐,恐为暴悍,特酒制助其味厚,又佐以槟榔为使,沉降逐痰下行,加知母益阴,贝母清痰,共此四味为截疟神方。
   世嫌其性暴,不能善用,任疟至经年累月,则太愚矣,但勿多用及久用耳。
   常山初嚼如木无味,煎尝味甘淡带微苦,气味俱薄,亦非劫药。
    ⑤《本草撮要》:常山,功专劫痰截疟,得知母、贝母、草果治诸疟,得丹砂能劫痰疟,得槟榔、草果治瘴疟,得甘草治肺疟,得豆豉,乌梅、竹叶治肾疟,得小麦、淡竹叶治温疟,得黄连治久疟,得云母、龙骨治牝疟独寒,得麻黄、甘草、牡蛎治牡疟独热。
    ⑥《本草正义》:恒山、蜀漆,本是一物,气味皆辛苦而寒,泄热破结,降逆下气,开痰逐水,其用皆同。
   又《本经》、《别录》所载主治,其旨可见。
   《别录》乃谓蜀漆微温,恐不可信,虽《本经》以治瘴坚、痞结,积聚,似非苦寒之品所能胜任,然此物之能开结破积,皆主痰热而言,本非治凝寒积聚之痞,故所主伤寒寒热,痰结水胀,咳逆鼠瘘,邪气吐逆诸证,皆属于热痰蕴积一途,不能谓其兼疗寒证。
   其专主湿疟一症,则凡属疟邪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皆是凝痰积湿,留于经隧,古人每谓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疟,若不先泄化其痰湿积滞,则病根蟠结,寒热终无休止之时。
   恒山之用,本为开痰迅水、涤湿化积而设,是以《本经》、《别录》均以为治疟主要之药,后人泥于仲景小柴胡汤一法,知柴胡主疟者多,而知恒山主疟者少。
   岂知柴胡治疟,仅主邪在经络之一部,而于痰湿积滞,不能顾及,惟渐发渐晏者为宜,而早用迟用,皆不切当;惟恒山治疟,能疏通在内之蕴结,抉其根株,则寒热之邪无所凭藉,而疟自不作,是柴胡尚治其标,而恒山乃治其本也。
   《仁斋直指》发明恒山主疟之真旨,最是洞澈底蕴,勘透渊微。
   古人又有谓其专主瘴疟者,亦以南方瘴疠之恶毒,无非湿热熏蒸,积于经隧,有以酿成此痰浊耳。
   李焘谓岭南瘴气感人,其邪多在营卫皮肉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邪之根本,非常山不可。
   愚以为温厉之毒,多由口鼻吸入,集于肺胃,与凝痰积湿相合,遂生厉阶。
   恒山治瘴,亦治其在内之湿痰,非祛其在外之邪气,李氏之论,尚属似是而非。
   景岳并谓其治狂痫癫厥,亦取其开泄痰结,藉以镇定其火逆之上冲。
   惟恒山在《本草经》固明言其治吐逆,而《别录》于蜀漆条中,乃有吐出之一句,后入遂谓其为吐剂中之猛药,几有谈虎色变,望而生畏之意。
   虽曰蜀漆为苗,恒山为根,草木之性,每有根荄下行,茎苗上行之理,二者性质客有不同,然《本经》于蜀漆条中,亦自有治咳逆一句,既能治咳、治逆,则亦犹是泄降之品,而反谓其吐,得毋《本经》、《别录》背道而驰?惟蜀漆固自有腥涎;所以古有鸡屎草、鸭屎草之别名,其在肺胃不肃,痰饮壅积之人,触此腥涎,亦易扰动其浊气,引之作呕,而其实则能降逆开结,并不以上涌见长,抑且痰在上焦,引而越之,亦是正法,藉以祛除蕴结,夫岂不可,又安有爱而不去,养痈贻患之理?然苟洗净其涎,则止以下泄奏功,自无虑其上泛,洁古谓洗去其腥,与酸苦同用,能导胆邪,即是此旨。
   濒湖谓常山、蜀漆有消痰截疟之功,须在既散表邪,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持论极为中肯。
   盖常山之功,专于开泄痰浊,若邪在表分,本非其力之所及,且降逆散结,又以下行见长,若疟邪巳入阴分,则苦寒遏之,愈增抑郁之困,而更无外出之路矣。
   濒湖又谓生用、多用,则上行为吐,炒熟少用,亦不致吐,正以生用则腥涎未去,易于引呕,炒之则沉降之力愈专,自不上逆。
   又谓得甘草则吐,……分途论治,自有至理。
   惟破降开泄,其力亦竣,宜于实证,不宜于虚人。
   如久疟气虚,而无痰积者,不可妄试,丹溪已谓其性暴悍,善于驱逐,伤正气,虚怯不可用也。

 


67.樟脑
樟脑 (《品汇精要》) 
【异名】韶脑(《神效方》),潮脑(《品汇精要》),脑子(《本经逢原》),油脑、树脑(《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为樟科植物樟的根、干、枝、叶,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
   植物形态详樟木条。
    
【制法】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树,取其树根、树干、树枝,锯劈成碎片(树叶亦可用),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樟木中含有的樟脑及挥发油随水蒸气馏出,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
   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即得精制樟脑粉。
   将此樟脑粉入模型中压榨,则成透明的樟脑块。
   宜密闭瓷器中,放干燥处。
   本品以生长50年以上的老树,产量最丰;幼嫩枝叶,含脑少,产量低。
    
【药材】纯品为雪白的结晶性粉末,或无色透明的硬块。
   粗制品略带黄色,有光亮。
   在常温中容易挥发,点火能发出多烟而有光的火焰,气芳香浓烈刺鼻,味初辛辣,后清凉。
   以洁白、纯净、透明、干爽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台湾、贵州、广西、福建、江西、四川。
   此外,广东、浙江、安徽、云南、湖南等地亦产。
   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亦佳,称为台冰。
    
【药理作用】①局部作用樟脑涂于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及防腐作用。
   用力涂擦有发赤作用;轻涂则类似薄荷。
   有清凉感,此巧由于刺激冷觉感受器的作用。
   它还有轻度的局部麻醉作用。
   对于胃肠道粘膜,樟脑有刺激作用,使胃部感到温暖及舒适,大量则能产生恶心及呕吐。
   临床上用樟脑擦剂有镇痛、止痒作用。
   口服有驱风作用以及轻微的祛痰作用。
    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樟脑的全身作用主要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对于高级中枢尤为显著,大量作用于大脑皮层运动区及脑干,引起癫痫样惊厥。
   一般剂量的樟脑对呼吸无明显作用,在极度抑制情况下,可看到一些呼吸的兴奋,主要是由于皮下注射时刺激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性兴奋。
    ③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樟脑制剂曾一度广泛应用为强心药,但各家报告结果很不一致,迄无定论。
   它无洋地黄或肾上腺素样作用。
   对正常心肌无作用,高浓度反抑制之。
   在离体心脏上,只有在造成衰竭时,方见有兴奋作用。
   对血管运动中枢,只有在其机能极度低下时,方见有兴奋作用,内脏血管收缩而皮肤血管舒张,血压上升。
   故认为对循环性虚脱或急性心功能衰竭者有效;但也有人对其疗效持怀疑或否定态度。
   有人报告,樟脑在动物体内的一个水溶性代谢产物-氧化樟脑,具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商品名维他康复。
    ④体内过程樟脑经粘膜、皮下、肌肉皆易吸收。
   口服吸收也快。
   在肝中解毒颇迅速,氧化成樟脑醇,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由尿中排出。
    
【毒性】误服樟脑制剂可引起中毒。
   内服0.5~1.0克可引起眩晕、头痛、温热感,乃至兴奋、谵妄等。
   2.0克以上在一暂时性的镇静状态后,即引起人脑皮层的兴奋,导致癫痫样痉挛,最后可由于呼吸衰竭乃至死亡。
   内服7~15克或肌肉注射4克,可致命。
   中毒之治疗方法一般为对症治疗,因其在体内解毒快,故常可救活。
    
【性味】辛,热。
    ①《品汇精要》:味苦辛,温,有小毒。
    ②《纲目》:辛,热,无毒。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樟脑的功效】通窍,杀虫,止痛,辟秽。
   治心腹胀痛,脚气,疮疡疥癣,牙痛,跌打损伤。
    ①《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疾。
    ②《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③《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散剂,2~5厘;或以酒溶化。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气虚者忌服。
    《本草求原》:忌见火。
    
【选方】①治痧秽腹痛:㈠樟脑一分,净没药二分,明乳香三分。
   研匀,茶调服三厘。
   (《本草正义》)㈡精制樟脑10克,白兰地或高梁酒50毫升。
   浸一天,溶解后,每次服1毫升。
   (《现代实用中药》) ②治脚气肿痛:樟脑二两,乌头三两。
   为末,醋糊丸,弹子大。
   每置一丸于足心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围覆,汗出如涎为效。
   (《医林集要》) ③治疥疮有脓者:樟脑八钱,硫黄一钱五分,川椒一钱(炒),枯矾-钱。
   共研末,真芝麻油调匀,不可太稀,摊在新粗夏布上,包好,线扎紧,先将疥疮针刺去脓,随以药包炭火烘热,对患处按之,日按数次,俟其不能复赶脓,用药包乘热擦之。
   (《不知医必要》樟脑散) ④治小儿秃疮:韶脑一钱,花椒二钱,脂麻二两。
   为末,洗后搽之。
   (《简便单方》) ⑤治大人小孩满口糜烂:樟脑三钱,花椒二钱。
   共研末,置铜锅内,用碗盖好,并用盐泥将碗周围敷好,置火上数分钟,药升至碗上,刮取,吹入口中。
   (《贵州中医验方》) ⑥治远年烂脚,皮蛀作痒,臭腐疼痛,日渐痒大,难以收敛:樟脑、黄柏(末)各等分。
   再取豆粞一撮,和匀涂患处,用布扎紧七日,患处作痒忍之,数日则愈。
   (《中医杂志》25:10,1927) ⑦治臁疮:樟脑五、六钱,猪脂油,葱白。
   共捣烂,厚敷疮上,油纸裹好,旧棉花扎紧,一日一换,不可见风。
   (《经验广集》樟脑膏) ⑧治疬疮溃烂,牵至胸前两腋,块如芥子大,或牵至两眉上,四、五年不能疗者:樟脑三钱,雄黄三钱。
   为末。
   先用荆芥根下一段,剪碎,煎沸汤,温洗良久,看烂破处紫黑,以针一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然后用樟脑、雄黄末,麻油调,扫上,出水,次日再洗扫,以愈为度。
   专忌酒色。
   (《洞天奥旨》樟脑丹) ⑨治汤火疮、定痛:樟脑合香油研敷,如疮湿,干掺上止痛,火毒不入内也。
   (《品汇精要》) ⑩治冻疮:潮脑三钱,猪脂一两。
   先将猪脂炼好,去渣,再将炼好之猪油倾入锅内,下潮脑,微火炼十余分钟下锅,冷为膏,用瓶装好,封口备用,敷三、五次即愈。
   (《健康报》1958年10月26日) ⑾治牙痛:韶脑一钱,朱砂一钱。
   为末,每用少许搽疼处。
   (《神效方》) ⑿治牙齿虫痛:樟脑、黄丹、肥皂(去皮、核)等分。
   研匀,蜜丸,塞孔中。
   (《余居士选奇方》)

68.雄黄
名称  雄黄 
拉丁文名 Realgar
英文名   Rabiagar
别名  二硫化二砷、石黄、鸡冠石、黄金石等 
分子式 As2S2 
物化性质
雄黄是砷硫化物矿物之一,含As70.1%。单斜晶系,单晶体呈细小的柱状、针状,但少见;通常为致密粒状或土状块体。桔红色,条痕呈浅桔红色。金刚光泽,断口为树脂光泽。硬度1.5~2,密度3.5~3.6g/cm3。性脆,熔点低。用炭火加热,会冒出有大蒜臭味的白烟。置于阳光下曝晒,会变为黄色的雌黄(As2S3)和砷华,不溶于水和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雄黄主要产于低温热液矿床中,常与雌黄、辉锑矿、辰砂共生;产于温泉沉积物和硫质火山喷气孔内沉积物的雄黄,常与雌黄共生。桔红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黄晶体,显得艳丽、富贵,其柱状晶体长短参差,粗细相伴,多方向生长,势态奇特,再衬上白色方解石等共生矿物,绚丽多彩,构成整体自然美。要注意雄黄晶体免受风化。

用途

砷矿物主要用于提炼元素砷、制造砷酸和砷的化合物,如砷酸钙、砷酸钠、砷酸铅等。在冶金工业中用于炼制砷合金;砷铅合金在军事工业中用以制造子弹头、军用毒药和烟火;砷铜合金等用于制造雷达零件和汽车;在轻工业中用以制造乳白色玻璃、玻璃脱色、浸洗羊毛、制革药剂以及用于木材防腐;在农业上用作杀虫剂、除草剂、灭鼠药等含砷农药;在医药工业上可作药物及强刺激剂,高品位的雄黄和雌黄矿石可直接作中药,砷华制品的药物名称叫砒霜。雄黄精矿粉可用于制造鞭炮、烟花和蚊香等。

【英文名】 REALGAR

【别名】明雄黄、黄金石、石黄

【来源】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采挖后,除去杂质。或由低品位矿石浮选生产的精矿粉。

【制法】雄黄粉:取雄黄照水飞法(附录Ⅱ D)水飞,晾干。取粉末适量,照上述三氧化二砷检查项下的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性状】本品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的臭气,味淡。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

【鉴别】 

(1) 取本品粉末10mg,加水润湿后,加氯酸钾饱和的硝酸溶液2ml,溶解后,加氯化钡试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放置后,倾出上层酸液,再加水2ml,振摇,沉淀不溶解。

(2) 取本品粉末0.2g,置坩埚内,加热熔融,产生白色或黄白色火焰,伴有白色浓烟。取玻片覆盖后,有白色冷凝物,刮取少量,置试管内加水煮沸使溶解,必要时滤过,溶液加硫化氢试液数滴,即显黄色,加稀盐酸后生成黄色絮状沉淀,再加碳酸铵试液,沉淀复溶解。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粉末约0.1g,精密称定,置250ml 锥形瓶中,加硫酸钾1g、硫酸铵2g与硫酸8ml,用直火加热至溶液澄明,放冷,缓缓加水50ml,加热微沸3~5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液2 滴,用氢氧化钠溶液(40→100) 中和至显微红色,放冷,用0.25mol/L硫酸溶液中和至褪色,加碳酸氢钠5g,摇匀后,用碘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滴定至溶液显紫蓝色。每1ml 的碘滴定液(0.1mol/L)相当于5.348mg 的二硫化二砷(As2S2)。

本品含砷量以二硫化二砷(As2S2)计,不得少于90.0%。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常见用法】(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肝癌 雄黄、老生姜等份 取老生姜一块,中心挖空,四周留半厘米厚,填塞以雄黄,用挖出的生姜末把洞口封紧,置陈瓦上,用炭火培干,约7~8小时,焙至金黄色脆而不焦,一捍就碎时即可研粉,过筛,放在一般膏药上,外敷肝肿大处。同时内服:紫胡12克,肉豆蔻、砂仁、枳壳、槟榔各9克,乌药、沉香、木香各6克 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迄症状缓解,肝肿大缩小,能延长生存期。乳腺癌 雄黄6克,露蜂房、山慈姑各15克 分别研,再和匀研细,分成24包,每包1.5克,每服1包,日服2次。能使癌肿缩小,溃疡修复。宫颈癌 雄黄、钟乳石各13.5克,蛇床子4.0克,血竭7.5克,没药9克,乳香、儿茶、冰片、硼砂、硇砂各10.5克,铅丹46.5克,白矾58.5克 共研细末为宫颈散,以适量涂敷宫颈,每周2次。同时内服愈黄丹:水蛭、虻虫、制乳香、制没药、黄连和6克,蜂房、全蝎、黄柏各9克,牡丹皮12克,龙胆草15克 共研细末,用银花9克煎水,泛制为丸,用雄黄9克研细为衣,忌高温烘,每服1.5克,日2次吞服。外敷内服,氨周身关节竣痛缓解,白带减少,宫颈光滑,获临床治愈。阴道癌 雄黄、三仙丹、硼砂各6克,蟾酥0.6克,蛇床子2克,轻粉3克,血竭、乳香、没药各4.5克,冰片7.5克,白矾270克 将上药共研细末,最后加蛇床子、血竭、蝎酥和匀,用开水适量将白矾溶化后与药末拦和制成一分硬币大小的药片,外用。每次1片放癌组织处,隔2~3天换药1次。迄硬肿软缩,溃疡修复,淋巴结消除。血管肉瘤 雄黄、胆矾、丹砂、白矾、磁石各30克 共为末,置大砂锅内,用大瓷碗一个覆盖,将熟石膏粉用醋调成糊状封口,用黄砂土埋没,只露碗底,以重铁块镇压,用炭火先文后武烧一昼夜,往火研细为五烟丹,去火毒,用适量混以少量白灵药(水银,砂石、皂矾、白矾、食盐各30克 共研细末,以不见水银星珠为度,用降丹法炼制成丹),以极少量制成药捻外敷治疗。换药4次后,好坏组织已有明显分界,1个月后肿瘤缩小,2个月后坏死脱落。白血病 雄黄、巴豆、生川乌、乳香、郁金、槟榔、朱砂各等份 共研细末,以大枣肉合丸为抗白丹,配合回回蒜捣敷中脘穴周围。迄症状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白血病。骨世细胞瘤 雄黄、儿茶、赤芍、刘寄奴、血竭各9克,麝香0.2克,藏红花2克,冰片3克,乳香、没药各6克,当归12克 共研细末,水调外敷,3天换药,应保持湿润。同时内服:乳香、没药、玄胡、丹参、红花、刘寄奴、牛膝、续断、益母草各9克,苏木、血竭各6克,土鳖虫3克 水煎2次分服,日1剂。可使肿瘤缩小,局部肿胀、压痛消除。鼻咽癌 雄黄3克,甘草1.5克,炙马钱子、川芎、犀角、全蝎、蜈蚣各6克,炮山甲、当归各9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神农丸,每服1.5克,日2服。同时用:王瓜10克 切碎,浸于75%酒精75毫升、蒸馏水25毫升中,3天后再加蒸馏水50毫升,搅匀,用消毒纱布过滤,去渣,加甘油20毫升为王瓜液,滴鼻,每天3~6次。继续内服外滴,3周后鼻孔通顺,头痛好转,6周后癌肿缩小,全身症状基本消失。舌癌 雄蓝、熊胆、冰片、硼砂、血竭、葶苈子、沉香、乳香、没药各3克,牛黄、朱砂、蟾酥(人乳化)、麝香各6克,珍珠9克 共研细末,水泛为梅花点舌丹,绿豆大,每周1~2颗,用醋化开点舌上,日3次。同时用:全蝎、蛇蜕、蜂房等量 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3次。同时用:全蝎、蛇蜕、蜂房等量 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3次,温开水送。迄放射性疼痛等自觉症状缓解,高起的硬结肿块消失,适检无癌细胞。唇癌 雄黄、乳香、没药各15克,麝香0.3克,蟾酥1.5克,潮脑3克,朱砂、巴豆霜各6克,轻粉9克 共研细末,用适量以陈醋调匀,调敷肿瘤处。能使硬结软缩,溃疡修复。可结合放射线治疗。喉癌 雄黄3克,山豆根、山慈姑各30克,炮山甲、当归各9克,油马钱、川芎、蜂房、蜈蚣、犀角各6克,甘草1.5克,冰片1.2克,麝香0.3克 共研细要为冰麝散,吹喉或直接涂敷癌肿表面,日2次。迄咳嗽痰血、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颈部肿块缩小,活检无癌细胞。食道癌 雄黄60克,全蝎、山慈姑、蜂房、鸡内金各30克,人指甲9克 共研匀,制为丸剂,每服2克,早、晚各1次,用白花蛇舌草30克煎汤2次分送。能使症状缓解,癌肿缩小,吞咽顺利。胃癌 雄黄30克,全蝎、蜈蚣、油炸马钱子(炸至中心黄色为度)、鸡内金、丹参各15克 共为细末,炼蜜和丸,每服0.6克,日2次,温开水送服。迄症状缓解,肿块逐渐消失,饮食好转。胰腺癌 雄黄、朱砂、麝香各9克,千金子(去油、取霜)30克,红芽大戟(焙)45克,山慈姑(焙)、文蛤(焙)各60克 共研细末,用糯米煮浓糊和作紫金锭,每锭3克。内服紫金锭6克,青黛、人工牛黄各12克,野菊花60克 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3次。连续服药2个月,诸症显著改善。经5个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恢复饮食。恶性淋巴瘤 雄黄、血竭、枯矾、全蝎、蜈蚣、生水蛭各30克,轻粉2克,硇砂、苏合油、硼砂、白及各15克,天花粉、乳香、没药、朱砂各60克 研末,水泛为丸,每服1克,日3服,温开水送服。3个月后效果显著。此药缓解期较长,显效期为20~30天,连服6个月,未见毒性反应。皮肤癌 雄黄9克,朱砂3克,皂矾30克,铅丹60克 行将皂矾放入名册人烈火锻成液体,再将铅丹、雄黄、朱砂研成细末,缓缓放入,不断搅拌均匀,倒入盆中,于地面冷却,将晶块研成粉末为化癌散,撤于癌肿表面,每日换药1次。同时内服防风通圣散: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15克,石膏、黄芩、桔梗各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共研为末,每服6克,日2次,用生姜9克煎汤送下,日1剂。并肌注100%半枝莲注射液,每次2毫升,日2次。坚持治疗6个月,癌肿修复,治疗10个月后河检未见癌细胞,达到临床治愈。 
(2)祛痰镇惊,用于痰盛惊风:痰鸣哮喘 雄黄500克 研末,面糊为丸制成1000丸。成人每天服药1丸,温开水送。小孩2~4岁服1/4丸,5~9岁1/3丸,10~15岁1/2丸。亦治慢性支气管炎。痰盛惊风 雄黄、胆南星(酒蒸)、珍珠(豆腐制)、朱砂、法半夏、制白附、僵蚕(麸炒)、薄荷、钩藤、天竺黄各1.5克,麝香、冰片各0.6克,琥珀1克,牛黄1.2克,天麻、防风各3克,全蝎4.5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牛黄镇惊丸,丸重2克。每服1丸,日1~3次,温开水送下。破伤风痉 雄黄、草乌各3克,防风6克 研末为发表雄黄散。每服3克,温酒调服,里和日可三服。 
(3)杀虫疗疮,用于虫疥疮症:虫疥湿癣 雄黄、蛇床子各30克,水银15克 前二味研细,入水银研至不见星珠,以猪油调和,早、晚以汤洗净后涂搽。虫菌阴痒 雄黄、羊蹄各30克 水煎熏洗,宜于滴虫性、念珠菌性及湿癣导致的外阴瘙痒。 
(4)消炎退肿,用于炎症肿痛:腮腺炎 雄黄、明矾各50克,冰片3克 共研细末,每次用3~5克酌加75%酒精调成糊状,涂于局部,日2~3次。1~2天后即明显消肿,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症状完全消失。水田皮炎 雄黄、炙角各1克,麝香4.5克,乳香、没药(去油)各30克 研匀,黄米饭30克,捣和为丸,晒干(忌火烘)。每服9克,陈酒送服。亦治瘰疬、痰核、横痃、流注。妊娠忌用。

【用法用量】 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

【注意】内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密闭。

【摘录】《中国药典》


69.明矾
【药 名】:明矾
明矾又称白矾、钾矾、钾铝矾、钾明矾、十二水硫酸钾铝。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盐。化学式KAl(SO4)2·12H2O,式量474.39,无色立方,单斜或六方晶体,有玻璃光泽,密度1.757g/cm3,熔点92.5℃64.5℃时失去9分子结晶水,200℃时失去12分子结晶水,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明矾性味酸涩,寒,有毒。故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等,可用做中药。明矾还可用于制备铝盐、发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等。


【拼 音】:MINGFAN

【英文名】:Alunite

【来 源】: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功 效】: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

【主 治】:治癫痫,喉痹,痰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

【性味归经】:酸涩,寒,有毒。①《本经》:“味酸,寒。”②《吴普本草》:“扁鹊:咸。雷公:酸,无毒。”③《药性论》:“涩,凉,有小毒。”

    入肺、脾、胃、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肝二经。”②《长沙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2~1钱。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阴虚胃弱,无湿热者忌服。《吴普本草》:“岐伯:久服伤人骨。”《本草衍义》:“不可多服...


70.蛇床子
蛇床子 (《本经》) 
【异名】蛇米(《本经》),蛇珠(《吴普本草》),蛇粟(《广雅》),蛇床仁(《药性论》),蛇床实(《千金方》),气果、双肾子(《分类草药性》),额头花子(《浙江中药手册》),野茴香(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
    
【植物形态】蛇床(《本经》),又名:盱、虺床(《尔雅》),马床(《广雅》),思益、绳毒、枣棘、墙蘼(《别录》),秃子花。
    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
   茎直立,圆柱形,有纵棱,疏生细柔毛。
   根生叶有柄,基部有短而阔的叶鞘;叶片卵形,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锐;茎上部的叶和根生叶相似,但叶柄较短。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伞梗10~25个,基部总苞片8~10,线形,具缘毛;小总苞片8~10,线形;萼齿不明显,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凹,而具狭窄内折的小舌;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丝细长,花药椭圆形;子房下位,花柱2枚,花柱基部圆锥形。
   双悬果椭圆形,果棱成翅状,无毛。
   花期4~7月,果期6~8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或田间、路旁。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采集】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晒干。
    
【药材】干燥果实椭圆形,由2分果合成,长约2毫米。
   直径约1毫米,灰黄色,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宿存花柱基;分果背面略隆起,有突起的脊线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线,其中有一条浅色的线状物。
   果皮松脆。
   种子细小,灰棕色,有油性。
   气香,味辛凉而有麻舌感。
   以颗粒饱满、灰黄色、气味浓厚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此外,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亦产。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1.3%,主要成分为蒎烯、莰烯、异戊酸龙脑酯、异龙脑。
   又含甲氧基欧芹酚,蛇床明素,异虎耳草素,佛手柑内酯,二氢山芹醇及其当归酸酯、乙酸酯和异戊酸酯,蛇床定,异丁酰氧基二氢山芹醇乙酸酯。
   根含蛇床明素、异虎耳草素、别欧芹属素乙、花椒毒酚、欧芹属素乙。
    
【药理作用】①抗滴虫作用以肝浸膏作为培养基,10%及20%蛇床子煎剂对阴道滴虫无杀灭作用或极弱,甲氧基欧芹酚体外亦无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
   虽也有报道对阴道滴虫有效者,但其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②性激素样作用蛇床子乙醇提取物,每天皮下注射于小白鼠连续32天,能延长动情期,缩短动情间期,并能使去势鼠出现动情期,卵巢及子宫重量增加,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以前列腺、精囊、提肛肌增加重量的方法(小鼠)证明,蛇床子提取物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对家兔阴道粘膜无腐蚀作用。
    ③其他作用蛇床子在试管内抗真菌作用的报道不一致,对鸡胚培养的新城病毒,能延长鸡胚生命6小时,放污水中能杀灭孑孓。
    
【炮制】拣去杂质,筛去泥砂,洗净,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蛇床须用浓蓝汁,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时,漉出日干,却用生地黄汁相拌蒸,从午至亥,日干用。
    ②《日华子本草》:蛇床,凡合药服食即按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即不辣,作汤洗病则生使。
    
【性味】辛苦。
   温。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辛甘,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④《本草正》:味微苦气辛,性温。
    
【归经】入肾、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②《本草汇言》:手少阳、足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经。
    
【功用主治-蛇床子的功效】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
   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疮。
    ①《本经》: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创。
    ②《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好颜色,令人有子。
    ③《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疼。
   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
   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
   疗齿痛及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治暴冷,暖丈夫阳气,助女人阴气,扑损瘀血,腰胯疼,阴汗湿癣,肢顽痹,赤白带下,缩小便。
   ' ⑤《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止痒,洗螆癞。
    ⑥《长沙药解》:吹聤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剂。
   外用:煎水熏洗;或作坐药(栓剂);或研末撒、调敷。
    
【宜忌】下焦有湿热,或肾阴不足,相火易动以及精关不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牡丹、巴豆,贝母。
    ②《本草经疏》:肾家有火及下部有热者勿服。
    ③《本经逢原》:肾火易动,阳强精不固者勿服。
    
【选方】①治阳不起: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各等分。
   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
   饮服三十丸,日三。
   (《千金方》) ②治白带因寒湿者:蛇床子八两,山茱萸肉六两,南五味子四两,车前子三两,香附二两(俱用醋拌炒),枯白矾五钱,血鹿胶(火炙酒淬)五钱。
   共为细末,山药打糊丸梧子大。
   每早空心服五钱,白汤送下。
   (《方脉正宗》) ③治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仁,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纳之,自然温。
   (《金匮要略》蛇床子散) ④治妇人阴痒: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
   煎汤频洗。
   (《濒湖集简方》) ⑤治产后阴下脱:蛇床子一升,布裹炙熨之,亦治产后阴中痛。
   (《千金方》) ⑥治妇人子脏挺出:蛇床子一升,酢梅二七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洗之,日十过。
   (《僧深集方》蛇床洗方) ⑦治滴虫性阴道炎:㈠蛇床子五钱,水煎,灌洗阴道。
   (江西《草药手册》)㈡蛇床子一两,黄柏三钱。
   以甘油明胶为基质做成(2克重)栓剂,每日阴道内置放一枚。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男子阴肿胀痛:蛇床子末,鸡于黄调敷之。
   (《永类钤方》) ⑨治阴囊湿疹:蛇床子五钱,煎水洗阴部。
   (江西《草药手册》) ⑩治小儿癣:蛇床实,捣末,和猪脂敷之。
   (《千金方》) ⑾治小儿恶疮:腻粉三分,黄连一分(去须)。
   蛇床子三分。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使时,先以温盐汤洗疮令净,拭干,以生油涂之。
   (《圣惠方》) ⑿治小儿唇口边肥疮,亦治耳疮、头疮、瘑疮:白矾一两(烧灰),蛇床子一两。
   为末,干掺疮上。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⒀治湿疹,过敏性皮炎,漆树过敏,手足癣:蛇床子、桉树叶、苦楝树皮、鸭脚木、苦参、地肤子各适量,煎水泡洗患处,每日二次。
   (江西《草药手册》) ⒁治冬月喉痹肿痛,不可下药者: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
   (《圣惠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先用10%蛇床子煎液500毫升冲洗阴道,然后放入0.5克的蛇床子阴道用片剂(由蛇床子的提取物制成)2片。
   连续治疗5~7天为一疗程。
   经近百例观察,多数经一疗程即可治愈,滴虫转阴,痒感消失,阴道清洁,白带消失或显著减少。
   此外,试用于非滴虫性阴道炎,也有减少白带分泌的作用。
   对有宫颈糜烂者,应用后未见不良反应。
    ②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取蛇床子2两,用纱布包好,加水1500毫升,煮沸半小时;以棉垫浸透后拧半干,温敷局部,盖以油纸或塑料布包扎,使保持一定温湿度,一般可维持0.5至1小时。
   每日罨包4~6次。
   临床观察880例,多数治疗5~10天,渗出物明显减少,炎症消退。
   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亦可将蛇床子研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1~2次。
   观察15例婴儿湿疹(糜烂期),大多在用药第2天开始渗出减少,以后结痴而愈。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蛇床子,味苦平;《别录》辛甘无毒;今详其气味,当必兼温燥,阳也。
   故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恶疮。
   《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令人有子。
   盖以苦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甘能益脾,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
   寒湿既除,则病去,性能益阳,故能已疾,而又有补益也。
    ②《本草新编》: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
   若欲修合丸散,用之于参、芪、归、地、山萸之中,实有利益,然亦宜于阴寒无火之人,倘阴虚火动者,服之非宜。
    ③《本经逢原》:蛇床子不独助男子壮火,且能散妇人郁抑,非妙达《本经》经义,不能得从治之法也。
    ④《本草正义》:蛇床子,温暴刚烈之品,《本经》虽称其苦辛。
   然主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则皆主寒湿言之,必也肾阳不振,寒水弥漫,始可以为内服之品。
   甄权已谓其有毒,濒湖且谓蛇虺喜卧其下,食其子,盖产卑湿汗下之地,本系湿热之气所钟,其含毒质可知。
   观雷敦制法,以浓蓝汁同浸,再以生地黄汁拌蒸,无非监制其燥烈之性。
   故近今医籍,绝少用为内服之药,况市肆中以为贱品,皆不炮制,而可妄用以入煎剂乎。
   《本经》又谓除痹气,利关节,癫痫,则燥烈之性,本能通行经络,疏通关节,然非寒湿,及未经法制者,慎弗轻投。
   《本经》又主恶疮,则外治之药也。
   外疡湿热痛痒,浸淫诸疮,可作汤洗,可为末敷,收效甚捷,不得以贱品而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