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劫纪念版雨雪冰天:哈佛多元智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0:42
哈佛多元智能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类能够有效地运用数字、进行计算、量化、推论、归纳、假设、验定等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通常数学家、工程师、财会人员、电脑编程人员等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

     说到逻辑·数学智能马上就会想到数学,是的,逻辑·数学智能与数学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逻辑·数学智能不等于数学。逻辑·数学智能是一种智能的倾向,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智能是倾向于理性的、逻辑的。

     逻辑·数学智能在婴幼儿时期是微弱的,处于萌芽状态,因为婴幼儿的思维是行动的、具体的、半逻辑的,要到幼儿后期,逻辑·数学智能才会发展起来。但这并不是说发展逻辑·数学智能对婴幼儿没有意义,因为思维的发展是渐进的,是阶段性的,我们不能超越阶段。但是,我们应该积极顺应、促进发展,逻辑思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前阶段思维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培育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于婴幼儿来说,是为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奠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厦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有必要研究开发儿童逻辑·数学智能的问题。 语言智能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首家喻户晓的咏鹅诗,通过简单的十八个字巧妙构思组合,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清新的画面:白鹅在绿树掩映的溪水中引吭高歌,鹅掌荡起层层水波,白的鹅毛、红的鹅掌与碧绿的溪水,相映成一幅色彩鲜艳、活泼清新的白鹅戏水图。这就是语言智能的魅力。而唐朝诗人骆宾王作这首诗时,相传只有7岁,这又让我们惊奇地看到语言智能的潜力。

所谓语言智能就是综合运用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就是具备灵活掌握、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的能力。语言智能的技巧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的技巧。人人都拥有一定的语言智能,但是每个人的语言智能发展水平却各不相同。

语言智能强势的人对语言的声音、意义、韵律、词汇的变化、长度非常敏感。他们洞悉语法规则,但是并不拘泥于此,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中会有意识地反其道而行之,以便更生动、准确地传达信息;他们善于倾听并迅速获取信息,准确理解他人,从而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叙述更有条理而且明白易懂;善于用语言说服、激励、鼓舞、娱乐他人;善于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使自己的思想保留下来,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语言智能发展的一个完美的例子是诗人。诗人可以采撷几个普通的语句、词汇对它们进行巧妙搭配组合就能赋予它们令人难以置信的意境,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共有的感受。此外,通常作家、记者、演说家、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律师、政治活动家、教师等职业都展示了较高的语言智能水平。

具备较高语言智能的儿童,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喜欢听故事、儿歌;
(2).善于模仿他人的声音和语言;
(3).喜欢讲话,擅长口头表达,词汇很丰富;
(4).喜欢阅读,即使不认识字,也能独立翻阅图画书;
(5).擅长记忆名字、地点、日期和琐事,能很容易地完整复述故事;
(6).总是问有关词、声音或事物名称的问题,如“这是什么?”
(7).喜欢玩文字游戏,善于理解谜语、笑话;
(8).喜欢涂涂写写;
(9).擅长运用比喻性和描述性的语言;
(10).有语言学习的天赋,很容易掌握新的语言。 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而优秀,但却往往忽略了孩子闪烁的智能光芒。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者,包括父母正确认识和养育聪明的孩子开启了希望之门和崭新的视角。  “内省智能” 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到目前为止列出了八项智能,“内省智能”是其中的一种,也是其中最感陌生、最令人费解的一种。内省智能是什么?它重要吗?这是不少人产生的疑问。

    内省智能,通俗的说法就是“认识自我”的智能。别小瞧了这种智能,它关系到孩子当前的良好发展和日后的成材。例如,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很有“自知之明”,而有些人确缺乏“自知之明”,前者有利于立身处事,成就事业,而后者却会因此有不少的障碍和烦恼,这与个人的智慧倾向有关。可见,内省智能是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省智能是分辨自己内心世界的智慧。内省智慧强的人,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动机、脾性,能恰当地认识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并能据此做出适当的行为。有此强项的人,会有比较强的自律、自控能力,并且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无论对于孩子当前的发展和日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内省智能在孩童时期往往被忽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什么,培养内省智能是长大些以后的事,这实在是家教的失误。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建构其最初的内省智能了,这是在与父母及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很薄弱,他们的自我认识主要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可见,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培养内省智能的第一要素。为此,提供以下建议:

    1、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促使孩子独立、自主。例如: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做主;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利用;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应对;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任务,让他自己去发挥。

    2、尊重孩子。小孩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形成积极的心态,能促进孩子的自我认识,有利于萌发自尊与自强。为此,大人要正确看待儿童才能由衷地尊重儿童。例如:和孩子说话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要倾听孩子说话,不要随意打断或制止孩子说话;不随意代替孩子回答问题;不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孩子;批评孩子时,要允许孩子申辩,不说损伤自尊心的话;要给孩子留面子;要重视和爱护孩子的作品;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认真对待;大人应该真诚地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和孩子平等地商量,尊重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气质特点,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空间智能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个人对色彩的感受又很不一样。当夕阳的余辉洒向天地时,有的人会惊喜地驻足留连:“夕阳好美呀!”;而有的人却视而不见,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可见,客观存在是要通过主观感受来摄取的。空间智能强势的人,对色彩很敏感,这是不是天生的呢?实事求是地说,有先天的成分。这在那些艺术天才身上表现得最明显,但是天才只是极其个别的。大多数人是普能的,普能者的先天禀赋差异不大,为什么越发展越有差异呢?这就是后天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孩童时代可塑性较大,外界的影响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但是在一个对色彩冷漠的环境里,怎么可能成长起对色彩敏感的孩子呢?可见,有利的人文环境是很重要的。让孩子有一双对色彩敏感的眼睛,敏感于色彩的变化,敏感于色彩的搭配,敏感于色彩的美和不协调;让孩子有一颗喜欢色彩的心,喜欢玩色彩,喜欢用色彩,喜欢指点评说色彩,喜欢追求色彩的美化。孩子将因此而获得更多收益,孩子的心灵将因此而敏感起来,多彩起来。


1.生活中的色彩

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生活,因为生活是永不枯竭的源泉,然而在一般人眼里,生活是平淡的,是没有光彩的,因为他们的眼睛里缺乏敏感的神经,这是艺术教育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其实在生活当中处处有色彩以及色彩的变化,例如,春夏秋冬,就各有色彩的主旋律:春,是斑斓的五颜六色;夏,是郁郁葱葱地浓绿;秋,是灿烂的金黄;冬,是皑皑的银白。这些绚丽的色彩等待着孩子去发掘,等待着孩子去感受,但是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发现生活的色彩呢?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许多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了。双休日不难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身背画板,在大人的陪同下,急匆匆地走进少年宫或艺术学校,到美术班学习绘画。然而,其中有不少孩子走出绘画班就与艺术脱离了,因为他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生活是最生动的艺术课堂。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是有科学育儿头脑的,他们注意用生活中的缤纷色彩去感动孩子。例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他的小床上悬挂色彩鲜艳的玩具,引得孩子的眼睛亮起来,追逐这些好看的东西。孩子大一些了,就带着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孩子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绚丽色彩,万紫千红、翠绿欲滴,孩子有了美不胜收的体验。在街头,你会看见一些有心的家长和孩子指点五彩耀眼的霓虹灯;在商场,你会听到这些家长指点孩子欣赏美丽的橱窗或商品。就这样,生活中的色彩流进了孩子的心田,孩子的眼睛变得敏感起来,越来越多地发现美、欣赏美,艺术细胞就这样悄悄地在孩子的脑海中逐渐增多,艺术感觉就这样慢慢地在孩子的思维中发展。
2.动物的保护色

动物园里的热心观众是儿童,他们对动物百看不厌,因为动物千姿百态,以动作和色彩吸引着儿童,这实在是最好的“教科书”。当然,“教科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家长的引导和指点,使孩子由“看热闹”深化为"看门道"。

孩子自发地看往往是走马观花,兴致所至,其感受是朦胧的,只会说好看,并不琢磨好看在哪里。此时,大人的参与和指点,能促使孩子有目的地欣赏,“蝴蝶的花衣服真好看,有什么颜色呢?”“有什么花纹呢?”“两边的翅膀好像是一样的。”于是,孩子也随之好奇起来,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欣赏动物的色彩搭配、色彩组合、对称的美 ……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欣赏能力,同时丰富了情趣,获得了认识。
探究孩子的"看"往往是表面的,他们只是感受有什么,并不追究为什么。而适时的点化,能促使孩子探究起来,“为什么蝴蝶要穿花花衣呢?”“翅膀上大大的圆点像什么?像大眼睛!噢,是为了吓唬敌人的。”“瞧,树叶蝶多像树叶,它在树丛里是很难被发现的,就避免危险了”……由此,孩子知道了"保护色",同时燃起了好奇的热情。

3.四季的色彩

大自然是最优秀的艺术家,四季变迁不就是它匠心独具的杰作吗?这是多么好的欣赏对象呀,然而四季的美又是容易被忽略的,因为见惯了,就会视而不见,麻木起来。怎能让孩子敏感起来呢?必须用感动驱除麻木,用惊喜燃起热情,抓住四季的色彩,这才是发展的美、变化的美、流动的美。

可以利用身边的景物欣赏四季,例如社区里的树,欣赏它们四季变换的色彩,然后亲子合作,画一本树的四季画册。常带孩子到公园里去玩玩、看看,每次去都指点孩子发现什么变了。如“哇,开花了!”“瞧,一片金黄,多美呀!背个大画夹去写生吧。”画一本公园的四季画册。

游戏活动:

 

·春季树木变化册
初春的时候,树木的变化是很神奇的,从光秃秃的树上一下子冒出来了嫩芽,一下子伸展出嫩叶,很快就开花,不久就绿荫满树了。赶快抓住春季,画一本树木渐变册,欣赏树木的变化,认识树木生长的奥秘。选择一棵落叶树,最好是开花的树,在初春的时候对孩子说:"这棵树别瞧是光秃秃的,很快就 要变了,我们给它画像吧。"准备绘画小册子,每周给这棵树画一张像(变化迅速时多画),从光秃秃一直坚持画到满树浓绿。最好是画几棵不同变化的树,如先开花后长叶的,先长叶后开花的,长叶与开花同步的。大人积极参与,你画一本我画一本(一本只画一棵树),最后来对照树的变化过程,会发现原来春天的树是这样的多姿多彩呀!
4.颜色作画

用颜色作画,虽然是用普通的水彩,但不是一般的水彩画,一般水彩画是先构思后作画,是有目的地作画,而这里所说的颜色作画都是没有构思的,作画者自己也不知道会作出什么画面来,这样作出来的画往往令作画者自己都惊讶不已。这是一种完全创意的作画,无论制作多少次,都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作品,让作画者感觉趣味无穷;这是一种借助想象来阐释的作画,画面是抽象的,看似杂乱无章,却蕴含着无穷的想象,用 "内在的眼睛"去想象它,会有许多发现,会有许多说法,甚至还能指点画面,编出种种情节和故事来。

颜色作画非常简单,好玩又好做,但是不能仅满足作画,要注重展开作画后的活动,把作品展示出来,欣赏它、想象它、讲述它,"这是什么呀?""这像什么呀?""这是一件有趣的事,看出来了吗?"……大人当热心听众,和孩子一起想象、编讲,用欣赏的态度把孩子的编讲记录在画面旁边,这样,画面就有了生命力,孩子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游戏活动:
·玻璃球作画
材料:圆形盒子(如月饼盒)、水彩、玻璃球、白纸
做法:把白纸铺满盒底,在纸上设置几团水彩(不同颜色,分开设置),将玻璃球放在纸上, 双手捧住盒子晃动,任意晃动或有指向地晃动,玻璃球穿过就会沾上水彩,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交叉穿行,就能勾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染纸作画
材料:宣纸、水彩
做法:将水彩化成颜色水,将颜色水滴洒在宣纸上,可以分开滴,也也可以重叠滴,颜色在宣纸上会蔓延开来,出现各种形态的造型;或将宣纸折一折,再在颜色水中蘸一蘸,打开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造型。变换宣纸的折法,会有不同的效果,让孩子去尽情地想象吧。

·易拉罐作画
材料:易拉罐、水彩、白纸
做法: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设置几团水彩(不同颜色的,最好有红、黄、蓝三原色),再在上面覆盖一张白纸,然后把易拉罐放在覆盖的纸上,任意滚动易拉罐,整张纸都滚到了,然后揭开覆盖的纸,得到了两张五彩缤纷的作品。这种作画的最大特点是颜色的交融,出现了原色、间色、深色、浅色,勾画出了非常抽象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就会看到不同的画面,有不同的感受,给孩子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5.配色游戏

颜色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变化多端的,蓝的和黄的调和变出绿的,而蓝的和红的调和就变出紫的了……玩颜色的乐趣与收获在于尝试和发现,不是单方面地接受,不是索然无味地按方配制,而是孩子主体积极地参与,做着做着,就会有惊喜地发现。

大人需要做的不是传授,不是代替,应该是支持、参与、引导。支持就是提供孩子玩颜色要用的工具、材料、物品等,例如水彩颜料、纸、笔、器皿、抹布等。创设玩颜色的有利环境,例如,有合适的工作台,离水源较近,有工作服(玩颜色容易弄脏衣服)等。

参与是大人以同伴的身份和孩子一起玩颜色,一起研究玩法,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分享惊喜与快乐。引导则是不要急于追求玩颜色的结果,而是要充分展开过程。不要把现成的配方传授给孩子,要鼓励孩子试验,不怕失败,积极尝试,例如,怎样配出绿色来呢?不要告诉孩子用蓝的、黄的就行了,而是要引起孩子试验的热情,“我想画草地,可是没有绿色,我们一起制造绿色吧。”这样试一试,那样试一试,当绿色出现时,孩子是多么高兴呀,孩子的收获绝不只是一个配方,而是可贵的探索精神。

游戏活动:
好玩的颜色水--配制饮料
材料:颜色水、玻璃器皿、空眼药水瓶
做法:调节器配好颜色水用眼药水瓶汲取(用眼药水瓶好汲取,不会洒),注入玻璃器皿。
先与孩子讨论“方案”,“我们来配橙汁吧,该用什么颜色调和呢?”让孩子确定一个配方,再按配方操作,家长帮助记录配方和试验的结果,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配方,都提醒孩子记下来,使孩子的设计逐渐避免盲目。给配成功的饮料写上名称和配方,陈列一段时间,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愉悦。

好玩的玻璃纸--彩色眼镜
材料:玻璃纸(彩色)、硬纸
做法:将彩色玻璃纸剪成较小的长方形或方形,要有红的、黄的、蓝的。引起孩子实验的兴趣,"要想看到彩色的世界吗?透过玻璃纸瞧一瞧吧。"两岁多孩子的绘画已不是杂乱的点和线了,你会看到圆圈、块块、条条,模糊的形象出现了 ,孩子还会边画边嘟嚷:“球球,娃娃,飞机来了……”已经能用绘画表达意思了。

先用单色玻璃纸放在眼睛上看一看,世界变样了。再将两种颜色的玻璃纸重叠起来看一看,变了颜色。让孩子记一记,哪几种颜色重叠,能变出新的颜色。“做个彩色眼镜,很好玩。”帮助孩子用硬纸剪出眼镜框,把彩色玻璃纸粘贴在眼镜框上当眼镜片,可以是单张的,也可以是两张重叠的。做好眼镜戴上,看看四周,再做些彩色眼镜送给朋友。

音乐智能我们教孩子音乐,不是一定要培养他们成为音乐家,而是希望他们在获得很好音乐能力的同时,其它领域的潜能也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孩子们弹钢琴时,常常要从五线谱教起,最初他们连音都找不到,甚至在面目相同的键盘上徘徊半天才能对号入座。但过不了几个月,孩子们都能根据“豆芽菜”在楼梯上的高低变化,调整自己手指在键盘上的位置。即使是陌生的乐曲,试谱弹奏时按错了音也能立刻感觉到。这就说明了练琴(发展音乐智能的一种载体)能使孩子的感官变得敏锐起来。

    很多美学家写过文章,论证美的形式与数学的微妙关系。假如说,数学是心智锻炼的体操,那么,这些从小就接受美育教育的孩子就多了一个从直觉上把握数学的能力。那些小小年纪的孩子们能够毫不费力地把一个短瞬的单位时值均分,甚至可以同时进行两种不同的均分,而他们的父母却缺乏这种良好的时间感、韵律感。

  现代科学的进步已使每个家长认识到:创造力是孩子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许多研究证明:在良好的艺术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想象力,对于科学理论的学习乃至进行科学研究、发明活动以及其它的社会实践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里,企业公司在招聘人才时也会考虑到应聘者的艺术素质。这些考虑也正是以相信艺术的想象力与开拓性工作能力有着某种密切联系为出发点的。  

    音乐活动往往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是学龄前儿童从音乐活动中获取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经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只要是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孩子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开始并且旁若无人地长时间地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

    孩子们要接受的音乐作品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快、慢、快的三段体,有的却是起、承、转、合的曲式,有的要达到高潮后结束,有的在末尾却要飘然而去……种种不同的模式愈来愈多地积累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这对于提高智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基本方法是简化过程,即把陌生的新事物归档储存在脑海中已有分类的各个栏目中去。内心储存的模式越多,想象力、理解力也就越强,而这种大脑储存,又能重新排列组合,构成新的图示,它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粗鲁的人表示自己的情感只有一二种方式,公共汽车上因磕磕碰碰引起的战争,还见得少吗?而心理情感层次丰富的人,就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示自己不同程度的愤怒和喜悦。艺术大师们的各种作品,仿佛是一道道锻炼我们自控能力的习题。不同风格的乐曲,有不同强弱对比方式;不同声部的交织,又有不同表现的要求。弹弱了,未成声音;弹响了,又不成声音;弹快了,过于激动;弹慢了,又显得拖沓。绝大多数经过这样长期训练的孩子,脑子里有鲜明的分寸感。而有机会参加合奏、合唱训练的孩子更懂得协调的重要,他们明白自己在合作中的作用,知道怎样约束自己、怎样发挥自己。

  学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设定目标,努力克服困难使之实现的过程,可以说,这正是我们对待人生的最基本的练习题。每天作这样的习题,注意力集中、持久,意志力的坚定,都会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更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有远大抱负,又能锲而不舍地进取。

    如果音乐能成为每个孩子的必修课,那么他们的心智潜能将得到多么大的发展啊。 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多元智能中的重要部分,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人际交往智能1理解与交流的能力

   ⑴ 通过观察、倾听、询问等方式识别他人的情绪、意图和动机的能力。

   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意图和动机,是孩子与人恰当交往的基础。幼小的孩子即使听不懂话,也能根据面部表情、动作和语调等线索判断成人的情绪,并做出相应反应。而父母的教育则是要进一步促进孩子根据语言、行为、表情、体姿语等,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情绪、意图和动机。

   ⑵ 运用语言、表情、体姿语等表达自己想法、情感的能力。

   懂得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准确地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情绪等传递给对方,这是有效实施人际交往策略的关键要素之一。其中,语言是很重要的交流与表达的手段,但表情和体姿语在增强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方面也很重要。尤其对3岁以前,还不能熟练运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来说,为尽早激发、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兴趣和技能,教会他们恰当使用表情和体姿语进行表达,则显得更为重要。

   ⑶ 移情和共情

   移情是指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用自己的感受去推想他人感受。

   共情是以他人的观点,从他人的感受来看待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情感和感受的能力。

   学龄前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因此他们多以移情的方式来看待他人,感受他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适当地促进他们从移情到共情的发展。主要包括:从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认识自己的情绪开始,去觉察和接纳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学会参照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⑷ 选择适宜的交往策略的能力。

   交往策略是否丰富,能不能在与人交往中适当地选择策略,这是衡量孩子人际交往智能高低的重要指标。

   父母要教给孩子多种交往策略,如表示友好(微笑、拥抱、问好等)、服从、交换、轮流、模仿、借、收回、声明、道歉、提问、赞赏、安慰、建议、说理、协商、申辩等。
   父母还要提供孩子与同伴、成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能在这些交往中,练习使用这些策略,并教孩子能根据对方的反应,选用并调整策略。
  2向他人学习的能力
   ⑴ 模仿学习
   模仿是幼小的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人际交往给孩子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孩子多会模仿他喜欢、亲近的人,如父母、老师,或年龄相仿的同伴等。孩子的模仿是从动作模仿开始的,进而模仿语言、行为、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等。因此,父母的良好榜样,与孩子一起作相互模仿的游戏,提醒孩子关注同伴等做法,都能促进孩子的模仿学习。

   ⑵ 看图画,阅读图书等

   图画、图书记载和传递了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孩子接受他人观点、情感的重要途径。如果能采用亲子共读,用图片共编故事等方式,更能使孩子从看图画、阅读图书中获得充分的学习经验。

   ⑶ 倾听描述和解释

   倾听别人的描述和解释,是从交往中获取信息。听父母、老师讲故事,描述事物,阐明礼仪和规矩,听讲道理等,都是这种学习。

   ⑷ 倾听同伴的想法、建议的能力

   这一能力是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基础。学龄前的孩子很难采纳别人的观点和建议,父母要引导孩子能认真倾听其他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清楚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想法的相同和不同。如果孩子接受能力较强,还可以引导他们比较出哪种方法更适用。  3合作的能力

   ⑴ 乐群

   孩子喜欢与同伴在一起,这本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融入同伴群体,才能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友谊,才能建立归属感和集体意识等。父母要引导孩子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诚恳待人,教会孩子加入群体游戏的技巧等,让孩子乐于,也能够与同伴共同游戏、做事。

   ⑵ 分享与互惠

   当儿童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能提出对交往双方都有利的建议,并表现出相应行为时,他才可能得到同伴和群体的认可。这也说明在孩子的观念中,已能从“我们”着眼来看问题,这是孩子自主、集思广益、合作、共同实现目标的思想基础。

   父母要从鼓励孩子共用物品、分享情感、分担义务和责任等方面,培养孩子共享的意识和行为,并帮助孩子主动改正独占、争抢等行为。

   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食品、玩具,当然这里的“平等”并不等同于成人眼中的等价交换,而是以儿童双方心灵的愉快为标准,通过互相到家中做客、玩轮换角色的游戏(如捉与藏、抛与接等),来培养互惠的意识和能力。

   ⑶ 关心与助人

   能关注别人的感受,自愿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温暖、友谊和帮助,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这样的群体中感到安全、信任与快乐。

   父母要通过讲故事或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引导孩子关心、安慰同伴,关怀长辈,体谅、照顾生病的父母,在节日里相互祝贺等,教孩子知道关心、帮助别人是一件好事,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⑷ 讨论与协商

   在游戏中,当决定游戏分工与规则时,如果发生利益冲突,往往会出现分歧,孩子应能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意识,有与人讨论、协商的技巧,这才能真正养成合作的基本素质。

   父母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给他怎样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说“不”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也要知道怎样做必要的让步,以求得合作。最好的培养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予孩子平等商量的机会。
 ⑸ 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独特作用并承担相应责任。

   有自信,有能力,是孩子与人平等合作的前提。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能在同伴群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给孩子做事的技能和方法,让孩子在合作游戏中,能承担任务,负起责任,才能使孩子在同伴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能力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是最好的培养途径。

   ⑹ 有组织、协调能力。

   在合作中,孩子既要能听从别人的建议,服从别人的安排,同时也要有主见,争取机会能独立建议、组织游戏,协调安排每位成员的角色和任务。父母平时要培养孩子有主见,适当参与家务事的安排和决定。

   ⑺ 能共同完成任务。

   具有较好的坚持性,能和同伴克服一定困难,共同完成任务,是合作成功的标志。父母要支持、帮助、引导孩子经常获得这些有效的合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