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为人之道(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13:20
关于[为人之道(三)]的字幕:
  • 那我们再接着往下说,我想就是古代的,这样一种人生的价值观,这样一种精神,我想说,在这次我们四川的汶川的大地震,以及这一段时间,我们抗震救灾的中间,我觉得还有非常鲜明。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说它确实是一个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它不止是在《论语》里边,或者《孟子》里边,在文献中间的一些。有的年轻说这是一种古董。不止是这个,它是活生生的,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间,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大灾难面前,有一个很突出的表现。
  • 文天祥,在他关在土牢里边的时候,他写过一篇名作,叫《正气歌》。他就讲中国人的这样一种浩然正气。他这种浩然正气叫,他有一句话叫“时穷节乃见”。当在危难的时刻,他就能够表现出这样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 这次我想也正是这样,在平时也许你感觉不到,而在危难面前,他就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抗震中间,我们说最突出一点,现在我们大家说的最多的一点,就是对生命的,它的意义,对生命的珍惜。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对生命的这样一种珍惜,在这次地震的抗震中间所表现出来的。我觉得它特别突出的是一种,表现了一种新的境界,就是它不止是一个对个体生命的珍惜,也不止是对物质生命的一种珍惜。而且最突出的,是对整体的大我的一种生命,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所以我觉得达到了一个新的一种境界。
  • 你想多少的教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孩子。这个事迹太多了。有的坚持就是把孩子先把他救出去,最后房子塌了,自己牺牲了。有的已经逃出来了,又跑回去,去救学生。把学生救出来了,自己牺牲了。还有一位是他扒在课桌上,紧紧地护住了四个学生,自己牺牲了。教师里边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个两个,很多。
  • 很多当地的民警,当地的公务员,自己的亲人也牺牲了,或者有的亲人就埋在废墟里边,但是他首先不是去救自己的亲人。首先是投入到集体的整体的救灾中间,亲手救出了很多人,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儿女,没有救得出来。
  • 当然子弟兵就更不用说了,是冒着极大的危险。从来没有过的,没有冒着死亡的危险去参加救援。实际在他们心目里边,他们对生命的这种关怀,已经完全超越了个体的小我的物质生命。而他们所关怀的是整个的群体,灾民,把这个放在首位。为这个他可以不记个人得失。所以他们对生命的这样的理解,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已经从物质生命的关怀,升华到了对精神生命的一种追求。
  • 所以我觉得像这些,这样大量的事实所表现出来的,就实实在在的是对我们传统的,我们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一种民族精神,那样一种就是说,在《论语》里边所提出来的那样一种对人生的追求,对生命的理解,是一种最好的诠释。
  • 看到了就现在,在灾区一些教师们这些表现,我也想到,就联想到我们春秋时期齐国史官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边讲到过,文天祥就讲,中国人有一种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历代它有它的表现。
  • 齐国史官的,这个叫他的正气歌里边,就讲到“在齐太史简”。齐国太史的竹简,他第一个就举到这个例子,说的什么事情呢?就当时齐国发生了一件事,就一个齐国的大夫崔杼,把他的给国君杀了。这当然是犯上作乱的篡位的一个行为,齐国的史官就要记载这件事情,就写下了五个字, 叫“崔杼弑其君”。大夫叫崔杼了,这个弑就是一个贬义词。就你凡是你在下的人,你杀了在上的人,你是犯上作乱,就叫弑。这个史官就叫崔杼弑其君,就把这件事情写在竹简上。就把这件事情定性了。定了性以后,崔杼当然不愿意,他就把史官给杀了。杀了这个史官以后,史官的弟弟就站出来,拿竹简还继续写,还是写崔杼弑其君。第二个他这样写的,崔杼把他又杀了。杀了以后有第三个人站出来,接着再写,他写的还是崔杼弑其君。到了第三个,崔杼不敢杀了,所以这件事情留下来了。
  • 而同时在别的国家,当时不是很多国家,别的国家有的史官听说这个事以后,就是说像这样的,你写下以后,崔杼就把这个史官杀了,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这件事情就会没人知道了,就传不下去了。所以就有史官就自己带着竹简,就星夜往齐国跑,就是你如果再把齐国的史官杀了,我接着我来写,还要写崔杼弑其君。但后来走到半路听说,第三个史官没被杀,这件事情就记录下来了。他也就回家了,回自己国家了。
  • 这么一个故事,就是体现了中国人的这样一种人生的追求,这样一种浩然正气,威武不能屈,就是成仁取义。就做一个史官,职责所在,就是要秉笔直书,要如实地记载历史,传给后世。就是为了这一点。这个史官就是为了忠于这样一个史官的职责,明明就是说他要面对死亡的危险,但他要坚持这个。
  • 现在我们看汶川地震中间的这些老师们,他们为了坚守自己这样的职责,就是作为一个老师要保护学生,在危难时刻,教师的责任要保护学生。就坚守这样一个职责,忠于职守,要履行自己这样一个教师的职责,可以付出生命。这也就是一个杀身成仁。这也就是把自己的一种职责,放在自己物质生命的之上。这样的行为我看到我觉得,和两千多年前的齐国史官的,他当时的这样一个事迹,完全是一脉相承。
  • 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对生命的价值,对生命的意义的一种理解。就是明末的王夫之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他怎么说,他说生命是可贵的,为什么生命可贵?因为“生可(以)载义”。有了你的物质生命你才可以,有了物质生命,它的意义就在你有生命,你就可以去为仁道而奋斗。就是“生以载义”,物质生命是你去追求,去为弘扬仁道,去做自己事情一个载体。你没有生命,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所以生命可贵就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是由这个义,由这个精神的生命赋予的。
  • 人们说“义以立生,生可舍”,就你这个生命的意义,是由为道义而奋斗,仁以为己任,以这样精神的生活,来赋予你生命的意义。所以叫“义以立生”,义使你的生命有了意义。所以说为了道义的要求,“生可舍”,生命可以舍弃。这其实也是对,就是孔子、孟子讲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一个解释。
  • 我觉得像这样一些思想,在这次我们的汶川地震中间,在我们的普通的百姓中间,在我们教师中间,民警中间,在我们的子弟兵中间,有了非常充分,非常鲜明的体现。
  • 这次不是在四川,也出了这么一个人物。也是个教师,就是叫范美忠,人家给他起个外号。我看我们还得尊重他,还是叫他本名,范美忠。地震以后,他置学生于不顾就逃跑了,自己先跑,有人说他是求生,是人的本能,所以他逃跑也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但实际上,我看他并不是完全出于本能,他有他的思想,他是在一定的,他对生命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做出他行为的。而他就因为,他最后讲了一些话里边 ,有一个很突出的一点。他说什么呢?他说你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也一是种选择,但是不是高尚。舍己救人也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所以在他看起来没有高尚,没有卑下,没有美德,没有丑行,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我想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前进,经济上我们要发展,精神上我们也要提倡高尚,提倡要传扬美德。
  • 儒家所提的,这样一些做人的道理,一方面是确实是一个很高远的,很高的一种理想,另一方面它又是植根于普通人的生活的。它不是孔子乃至圣人脑子里想出来一套高深的理论,而实际上它是中国人普通人生活的一种总结。所以它来源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并不神秘,离普通的生活并不远。
  •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极高明而道中庸”。从高深的方面说,他很高深,很多的道理是即使是一些很有学问的学者,都未必都能够穷尽。但是从它普通的方面来说,它又是和普通人生活完全是结合在一起。所谓不离人伦日用,百姓是日用而不知。普通人往往在实际生活里边,就是那样做的,它就存在这普通人的生活中间。但是人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并没有完全理解到。
  • 所以说我们还要看到这一方面。这也是说我们要达到一个很高的理想的,像刚才我所讲的那样一种高度,那样一种境界,确实比较难。但是要达到那样的高的境界,可以而且也必须是从日常生活每一件小事上面,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间,一步步地来去做,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间开始做起。经过长期的修养,长期的积累,最后达到一个最高的那种境界。
  • 刚才不是说文天祥有一句话吗,叫“唯其义尽,然后(所以)仁至”,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话也是来自于孟子,孟子说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的弟子就问他,这个浩然之气是什么样,怎么才能达到?孟子就说,这个浩然之气是要集义而得,集义就是对义积累才能达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你都按照义的要求去做,长期积累,最后就能达到养成你这个浩然之气,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够形成这样一种大丈夫的精神。
  • 其实在《论语》里边,也给我们指出了,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间,一步一步地去培养我们自己这样一种精神,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