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好心情简谱:美国梦—洛克菲勒家族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43:41

美国梦—洛克菲勒家族传奇

2011-3-14 17:48:11 来源:舒适广告

从19世纪到21世纪,洛克菲勒家族的名字响彻了整个美国。
从金融到政治,从文化到艺术,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这个家族的姓氏烙下深深的印记。
他们的家族中到底遗传着怎样的基因?又或遇到了怎样千载难得的机遇?


1915年,老洛克菲勒与妻子劳拉,儿子约翰和妻子艾比及洛克菲勒第三代子孙们的合影。

        标准石油公司为洛克菲勒家族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开创了家族传奇史的开端。该石油公司为洛克菲勒家族今后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洛克菲勒以其冷静、精明,富有远见的个性,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了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
        1839年7月8日,约翰·D·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约翰自小在一个反差很大的家庭成长起来,在他的父母身上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性格。约翰的母亲是个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勤快、节俭、朴实、家教严格;而父亲却是个非常现实的花花公子,他自信、好冒险。而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约翰作为长子,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现实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显然,幸运或者说聪明的约翰完全继承了父母的优点,这对他日后的成功积聚了决定性的能量。
         约翰的父亲经常在外经商,且常常几个月不在家中,对孩子们的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但偶尔归家的父亲也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他一有空就教约翰如何写商业书信,如何清晰地记账。他深知社会的现实和世道的冷酷,所以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能坚强而且精明起来。然而,约翰并没有完全继承父亲的遗传基因,他没有父亲那种花花公子的秉性,而是继承了母亲勤俭的美德。他把这种信念称作“商业训练”。约翰自打年轻的时候,从刚刚开始经商就记录每一项收入和支出,包括小到一个便士的慈善捐款。从中他还引申出他独到的结论:“只有数字作数”。他建立了一系列账册,第一本账册如今被保存在波坎蒂克山上的洛克菲勒档案中心(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档案记录成了一种家族传统。
“强盗男爵”与“伟大的慈善家”
         在约翰·D·洛克菲勒不寻常的一生中,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商人,人们称他为“强盗男爵”,而有人却认为他的一生为社会的慈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评价他为伟大的慈善家。
         美国劳工史上曾发生了一件臭名昭著的事件——“拉德洛大屠杀”,也是洛克菲勒家族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使洛克菲勒被人们称为“强盗男爵”。拉德洛是科罗拉多州南部的一个煤矿小镇,那里有科罗拉多燃油与铁矿公司,老洛克菲勒在该公司拥有将近40%的股份。这家公司经营着几座煤矿和其他设施。早已退休的老洛克菲勒仍然持有许多公司的大量股份,但他已经不太关注这些公司的经营与管理,只把其当做一种被动的投资。老洛克菲勒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在CF&I的董事会上任职。但是,公司的会议在纽约举行,而他从来没有考察过公司在科罗拉多的经营情况。1913年9月,矿工联合会所代表的科罗拉多州南部矿区的9000多名矿工举行罢工,提出了若干项条件,包括工资、劳动时间、安全条件以及最重要的是要求雇佣者对工会的认可。几个月来,罢工工人与各公司雇用的警卫之间的暴力事件频发,迫使科罗拉多州州长调来了国家卫队。1914年4月20日,公开的战争爆发了。在罢工工人与卫兵之间的激战中,有11名妇女和儿童在燃烧的小帐篷里窒息而死。双方有几十人在该事件发生后的几天里或死或伤,最后迫使威尔逊总统派遣联邦军队强行镇压。那是一场可怕的悲剧。洛克菲勒家族被卷入事件当中,甚至有人在他们居住的美国西54大街的住家外示威游行,斥责洛克菲勒家犯下了“拉德洛罪行”。
而在老洛克菲勒的一生中,他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卫生、艺术等等领域所做的慈善事业是无法否认的。截止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献了5.3亿美元,他的整个家族的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中国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医学人才。

         事实上,老洛克菲勒发现管理自己将近10亿美元的财富成了一个问题。他每年从标准石油公司和其他投资中获得的收益数额巨大,而鉴于他严谨审慎的本性,这些钱必须以适当的方式花费或者投资。由于他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没有兴趣,又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即他那些奢侈的同代人所乐此不疲的所有活动,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很有个性的解决办法:他拿出自己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并最终控制了明尼苏达州富饶的梅萨比岭的很大一部分。可是,自从1897年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以后,老洛克菲勒越来越多地投身于另一种形式的投资:慈善事业。他称之为“给予的艺术”。


年迈的老洛克菲勒与他唯一的儿子约翰的合影,约翰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撑起整个家族事业。

坚持与脆弱的情感
         约翰·D·洛克菲勒与太太生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老洛克菲勒说过,“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份礼物”。出于对家族的责任感,年迈体衰的老洛克菲勒后来把这种人生观传递给了他唯一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
         在老洛克菲勒教育下,约翰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凡事都需要在完整的计划下实施。他很不喜欢突如其来的决定或者是突发事件。也许在严厉的家教下,使约翰的心理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在感情上,他时常会缺乏安全感。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抑郁症所困扰。对于他的婚姻,虽然起初他曾经疑虑、犹豫过,但最终还是作出了真诚的决定。妻子艾比的激情、人缘和社交能力帮助他应对自己的羞怯和不自信,帮助弥补了自己心知肚明的自身的缺陷。从妻子那里,他找到了一个能够理解、关心和保护自己脆弱感情的人。他希望她永远跟他在一起—即便不是在自己的身边,也能够随时取得帮助。他希望能够跟她一起退缩到他们的二人世界。他自小就意识到,如果想得到母亲一丝一毫的注意力,都必须跟父亲竞争。
        小洛克菲勒成了家族的掌门人后,不仅接管了家族的石油生意,同时还接管了家族的慈善事业。有时候,小洛克菲勒发现:自己要想在石油生意和慈善事业这两种祖传家业之间找到心理平衡非常困难,因此他经常经受着神经失常的煎熬和折磨。小洛克菲勒曾经描述说,他在做生意的时候感觉就像参加一场和自己良心进行比赛的赛跑。大卫表示,父亲所受的宗教思想教育经常使他禁不住产生怀疑:自己在生意场上所做的事情究竟是否正确?
        小洛克菲勒在纽约建立了洛克菲勒中心,并设法挽救了美国西部山区的许多古老的红杉。其实,他在把家族事业发扬光大方面也放弃了许多机会,现在回过头来审视他的一生,他的大半生时间都花在了把家族财富送出去方面,而不是积聚更多财富上面。大卫指出,在大做慈善事业的过程中,父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看到社会上存在有许多问题,就想办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小洛克菲勒对保护历史文物和保护环境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他的努力,英国对北美大陆殖民时代所创建的威廉斯堡古城和法国的凡尔赛宫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老洛克菲勒的女儿们也都各自婚嫁。小女儿伊迪丝曾在星期日学校当教师。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伤。1895年,她与哈罗德"麦考密克在圣坛前盟誓结为伉俪。新郎的父亲是美国大名鼎鼎的收割机发明家兼国际收割机公司的创始人赛勒斯·麦考密克。伊迪丝与哈罗德的婚姻,促成了美国两大工业集团的合并,她被称为“芝加哥第一夫人”。

约翰洛克菲勒和他5个儿子的合影:约翰、劳伦斯、纳尔逊、温思罗普和大卫。


劳伦斯洛克菲勒从祖父这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在6个孩子中排行老四,之后成为风险投资之父。


纳尔逊洛克菲勒当选为第41届美国副总统,共和党温和派领袖。1930 年与马丽·克拉拉结婚,共有 5 个孩子。

不负众望 续写家族辉煌
        小约翰·D·洛克菲勒与妻子生下6个孩子:艾比、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大卫。约翰是家里的长子,家族的继承人。他从普林斯顿毕业后,老父亲就让他加入了家族中许多机构的董事会,其中有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和殖民风格威廉斯堡修复协会,培养他成为家族的领袖。但是,他羞涩腼腆,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老二内尔森之后成为洛克菲勒中心的总裁。老三劳伦斯是个哲学家、商人,目光凝望着不远处。他后来成长为航空界领先的投资人,之后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王牌飞行员埃迪·里卡巴克一起买下东方航空公司的大量股份。
         劳伦斯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曾在《福布斯》全球587位亿万富翁中排名第377位。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购入更多的蓝筹股,而是开始投资并协助新成立的企业创业。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预备定制几件家具。当他看到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曲木家具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现代家居的理想选择,于是订下订单购买了一批,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尽管许多人曾对生意前景表示怀疑,但结果家具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迫中断。劳伦斯的第二桩买卖则更有影响力。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于是,1938年,他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东方航空也成为战后盈利最多的航空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成为军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货商。2004年7月11日,坐拥亿万家财、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绝不是一位纨绔子弟,他在有生之年不仅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还为美国的环保及慈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温斯罗普长得最帅气。遗传了母亲奥尔德里奇的特征,很多人将他描绘成“很有性格”。与洛克菲勒的基因综合起来,产生了电影明星般的美貌。温斯罗普是几个兄弟中间最调皮的一个,从来不能融洽相处。他曾经在德克萨斯的油田当过油井修建工。
         大卫是家族中最小的一个儿子。他于1915年6月12日出生,是这个经济帝国的第三代掌门人。他也是最受到祖父,老洛克菲勒喜爱的一个孙子,有人描绘大卫长得最像他的祖父。作为美国第一家族的后代,大卫有其他人没有的机会,可以接触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最有权势的家族、影响整个欧美政局的政治家、每一届美国总统,参与了很多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访问。作为哈耶克和熊彼特的学生,他对经济学,对企业经营和政府影响都有着深刻的见地,这些见地也广泛地影响了美国经济的走向和政策制定。
传奇家族背后的女人
        洛克菲勒家族的女人们自然在这个家族的传奇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约翰·D·洛克菲勒的妻子是劳拉·斯贝尔曼·洛克菲勒。劳拉美丽贤淑,是老洛克菲勒的夫人。15岁时,劳拉在中学的毕业典礼上做演讲。当时她是那个小城里有钱商人的女儿,却用这样的演讲来追求妇女权利,表达对文化和独立思想的追求,引起了高年级学生约约翰·D·洛克菲勒对她的特别关注。毕业后,劳拉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她周围的人评价她是“一个严谨的自律者,一位完美的老师”。 1864 年9月8 日,劳拉和约翰结婚了。那时,劳拉刚刚度过25岁生日。在劳拉的操持下,约翰一家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每天7:30 开始家庭祷告, 然后是读书和早餐,食物很简单。孩子们被教给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的观念。在学习和家务之外, 他们还必须学习音乐。晚年,劳拉的健康每况愈下。从20世纪的初期开始,她被迫大多数时间卧病在床,在痛苦中度过, 但幸好有约翰这个忠实而周到的伴侣。1914 年9月8 日,约翰和劳拉迎来了他们的金婚纪念日。所有的子孙都来为他们庆贺。“我有一个甜心,”约翰说,“并且我感激我仍然拥有她。”次日,是劳拉的75岁生日。劳拉在第二年的春天去世。
        小约翰·D·洛克菲勒和妻子艾比于1901年10月9日结婚的时候,美国媒体报道那是美国最强大的两个家庭的联姻:约翰·D·洛克菲勒的儿子、继承人与美国国会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内尔森·奥尔德里奇的女儿。在有些人看来,奥尔德里奇是“国家的总经理”。约翰第一次见到。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下决心向她求婚。当他最后终于向参议员请求要娶他的女儿时,他那焦急之情表露无遗。他不断地解释自己的经济前景,显然急于证明自己与她十分般配。参议员忍俊不禁地打断他的话说:“洛克菲勒先生,我惟一感兴趣的是什么能让我的女儿幸福。”约翰的确做到了让妻子幸福,而妻子也让他感到了幸福。约翰的妻子艾比生长在罗得岛普罗维登斯的一个由8个子女组成的大家庭,5个兄弟、3个姐妹。艾比排行老三,是家族中的第二个女儿,与她的父亲极其亲密。她父亲在通过建立联邦储蓄系统来设置高税率、建立弹性更大的货币体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艾比记得他曾经在自己华盛顿的家中与同事们一边打扑克、喝酒,一边辩论立法问题。艾比的母亲奥尔德里奇多年没有自理能力,因此,艾比在结婚前大约10来年的时间里,常常承担她父亲的女主人角色。她被推进了华盛顿舞台的中央,对于处理“社会”需求,她不仅处之泰然,而且轻车熟路。外祖父奥尔德里奇喜欢旅游,钟爱艺术。艾比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常常陪伴他去巴黎、罗马和伦敦,而他在那里参加官方会议。在很小的时候,她就认识了巴黎,以及巴黎的艺术世界,而且当时崭露头角的新形式、新思想很对她的胃口。 
         同时,艾比是一个极具艺术鉴赏力的女人。美丽的物品到了她的手里就变得有了生命,仿佛她的赞赏为那些物品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美。她端详一幅画的时间越长,从中发现的东西就越多,好像是她通过某种魔力挖掘到了普通人无法进入的新的深度、新的境界。艾比身上没有什么“收藏家”的味道;收集整套的某种东西对她来说,远远不如欣赏每一件物品更加有兴趣。最小的儿子大卫回忆时说:“从她那里学到的艺术知识超过了所有艺术历史学家和监护人—他们多年来向我传授了艺术历史的技术内容和艺术欣赏方面的知识。”


老洛克菲勒和他的第二任妻子Martha,她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在美国和欧洲开过世界巡回演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