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寒体质如何祛湿寒:行进中的东山校本教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10:00

行进中的东山校本教研

 

——东山县校本教研工作汇报

 

 

 

东山县几年来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不断强化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意识

在校本教研这项工作中,只有校长发挥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校本教研才能充满活力。当前,在学校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创造精神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我县教育局除了从行政上明确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赋予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更大的自主权外,还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以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提高校长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强化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设计师、引路人、首席研究员”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做法有:

大力宣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通过各种场合的宣导,让校长们充分认识到,教科研是提高质量的第一生产力,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系列校本教研文件中明确认定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从而使“科研兴校”的理念在校长群体中形成高度的共识;加强和改进校长培训专门组织全县校长、教导(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进行新课程参与式的通识培训;确定了14所中学、24所小学为课改重点联系校,每月举行一次县课改办成员(挂点人员)与挂点校校长、教务主任(或小学中心校教导)联席会议制度,汇报、交流等对话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校长们创造性办学的积极性;先后在多所中小学召开了“‘任务驱动,学思结合’校本培训”、“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等十余场校本教研经验交流现场会,以鲜活的现实和典型的经验影响校长们的观念,拓宽他们的办学思路;举办校长谈课改征文、研讨活动要求每位校长(教导、教务主任)从各校实际出发开展问题调研和实践反思,并撰写论文,参与专题研讨会,使校长间的经验、智慧得到沟通、碰撞;我县举行的各种全县性校本教研工作会议,我们都要求校长必须到会,例如前不久召开的两场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会和今天的会议我们都要求校长必须亲自参与,或汇报本校的情况,或了解外校的实践经验,从而互通有无,开拓视野,共享资源;一年一度的“东山教育论坛”活动,闭幕式的大型研讨会我们都要求校长亲自参与最近几年,更是明确提出校长亲自撰写论稿参与研讨的数量在全县论稿中必须占有相应的比例县里面组织的校本教研检查评估从校长开始今年出台的《东山县校本教研工作评估细则》首先就把校长是否认真抓好校本教研作为评估的第一个项目,从学校是否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是否主持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布置校本教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校长是否参加校本教研工作,对本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况是否了解等等对校长工作予以督导评估;去年开展的“东山县十佳小学校长评选”活动正式将校本教研工作开展的情况纳入推荐人选的标准之一;更重要的是,对于长期以来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教研水平的中小学教师,我们都予以及时提拔,把他们选任到校长的工作岗位上来。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一支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校长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起来,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正在不断被激发出来。让校长与教师一起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成长,这是我县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首要着力点。

二、充分发挥县级行政科研部门在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中的服务、指导、评估作用。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但不是不要上一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教研单位的支持。相反,由于目前学校自主发展的机制和能力还有很大不足,县一级行政和科研部门的作用便显得至关重要。

概括来讲,县教育局发挥的是工作规划、部门协调、经费保障、资源统筹以及过程监督、督导评估等方面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作用。课改伊始我们便成立了课改实验的领导小组和六个职能工作组,即师资培训组、学科指导组、宣传报道组、资料保障组、仪器供应组和专家指导组,对基层学校实施引领和推动。几年来,各有关单位既各司其职又齐心协作形成合力——

教育局中教股、初教股将教学常规的检查作为服务基层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推动力,引导教师关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研听课、理论学习,督促学校抓好校本教研的策划、活动的组织、制度的完善,促进各校不断从他律走向自律;将不定期召开各种现场会作为推广各校校本教研成功经验的有效渠道,几年来,在多所中小学分别召开了“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校本行动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专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及时推广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经验;每年,教育局都评选出了许多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对在教育阅读、教育写作、行动研究、网络教研特别是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均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推介。教育局编辑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创办《东山教育》杂志、《教育广角》、《东山课改通讯》、《创建学习型学校工作通讯》等刊物以及组建东山教育博客网,及时报道各校的教研经验和成果,推荐优质学习资源,为各校开展教育阅读活动、倡导教育写作、推广网络教研和创建学习型学校提供引领和服务。

县教师进修学校则不断转变自身的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教研员普遍深入课堂,面对面地观察、诊断、交流,从而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者与引领者,帮助学校走向具有实质意义的学习型组织。

中小学教研室为引领基层学校加强校际教研或联片教研制度建设,推动各中学打开校门搞教研,共享资源分享经验,以各学科中心教研组活动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教研重点,抓实集体备课、开好县级公开课、搞好学科知识竞赛、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研员与教师结对子,开展行动研究,开展跟进式听课;针对我县小学英语教师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小研室与中研室密切配合,邀请中学英语教师到小学上课,同时请中学英语中心教研组的教师参与小学英语教研,拓宽了教研渠道,提高了教研质量。两个教研室都建立了自己的团体博客,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教研员不但亲自撰写文章,还经常性地给基层教师的博客文章写评论,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和教学方法,各学科中心教研组不定期组织全县性在线研讨和网络备课活动,活动不但吸引了全县各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参与,还邀请到省级学科带头人前来指导,实现了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有效结合,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也由此带动了各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网络教研活动与博客建设的热潮。

其中,中学教研室还推行了“驻点式调研”的做法。从2006年起,每学期中学教研室均确定一所学校为服务对象,全体教研员集中整整两周时间进驻该校,参与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上午跟进课堂随堂听课,下午参与相关学科的校本教研,对该校的日常教学进行全程调研,最后通过座谈分别对该校所有学科的总体情况进行详细反馈与指导,每位教研员还须将本学科调研报告同步发布到教研室博客上,与全县教师分享调研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向全县教师推广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小学教研室则以市级骨干教师为主体,组织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教师送去了优质公开课;针对一些“老”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被“边缘化”的现象,他们还专门组织了全县40周岁以上的教师举办教研公开课活动,让同年龄段的优秀教师为其他教师做示范,激发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并邀请青年教师与他们展开对话,相互学习、探讨,共同研究教学中的问题。特别是小研室与县教育局初教股联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更成为了我县“以赛带研”的品牌教研活动。为服务各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进修学校培训处也积极转变职能,以“研修一体”为理念,积极开展“送训下校”活动,针对各校在校本教研中暴露的问题,他们选择了“如何用好新教材”、“新课程教学如何设计”等主题,到各实小、中心小学开设讲座。近年来的暑期继续教育的选题均从教师中去选题,诸如“班主任工作”与“网络教研”全员培训等选题由于切合基层教师的迫切需求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三、坚持不懈致力于创建全县性教研品牌项目

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积极拓宽教研渠道和内容,变革教研形式和策略,从而构建了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教研平台,让全县更多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多年来,许多卓有成效的做法我们都一直坚持下来,持之以恒,最终成为全县性教研活动的品牌项目。

1《东山教育》杂志

于1999年初改版的《东山教育》杂志,以全面反映东山教育动态和东山教师生活为宗旨,为教师抒发教育情怀、畅谈教育理想、纵论教育问题、展示教育个性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进入课改以后,刊物明确了“为教育理想造句,让教育生活闪光”的指导思想,大力倡导教育叙事,使刊物更贴近教师生活,更富于影响力。为引领课改实验和宣传报道先进经验,《东山教育》杂志先后策划、采编了“新评价·新向度”、“教师,作为研究者”、“开发校本课程,突显办学个性”、“关注教师行动研究”等10多组专题文章,出版了“素质教育经验交流现场会”、“创建学习型学校”、“我们的教育博客”、“行进中的东山校本教研”等多期专辑,推出了“铜陵中心小学素质教育成果暨首届艺术节专辑”和“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专号”,积极宣传各校开展校本教研经验。

2东山教育论坛

这是我县于1998年创办的一个融调研、写作、研讨交流于一体的重要平台,每年一届,至今已历时九届。每届都根据当前教改形势选取热点、焦点问题作为主题,如“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与教育创新”、“新课程与课堂教学”等等,在年度主题之下又细化出许多小主题供全县教师参考。活动分调研选题、前期征稿、专题座谈、论稿评选、大型研讨和专家讲座等阶段举行,每一届的活动都掀起一轮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总结反思经验教训的热潮,《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主编张文质先生和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都曾应邀出席我们的研讨会为我们举办专题讲座,并和与会教师、家长对话交流。

如今,《东山教育》杂志为“东山教育论坛”提供充分的宣传和理论支持,“东山教育论坛”的成果又在《东山教育》杂志再现,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呼应,共同构成了我县教师聚首论教、激扬文字的文化走廊。

3教师教育阅读

为化解教学研究与教师成长专业引领力量不足的问题,我县于2003年9月正式推出了一项全员性学习项目——“走近大师”教育阅读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专著、名著中寻找专业支持,向名师大家学习教育智慧。五年来,我们先后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日本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以及教育美文集《赏识你的学生》、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王晓春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今天怎样做教师》、余文森编著的《课堂教学》、刘良华编著的《教师成长》等专著作为推荐书目。为了使该项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县教育局、课改办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订立方案、成立活动指导小组;组织发动各校“订书”;举办现场会,推介基层学校组织管理经验;举办县学习骨干研习班;开展读书经验报告会、演讲会、交流会等读书活动;编发教育阅读活动简报,《东山教育》先后策划、推出了《走近大师,追随理想》、《感悟赏识,成全生命》等多组教育阅读主题文章。特别是04年后,我们还引进了专家讲座视频,开辟了“教育阅读网络论坛”和“阅读随笔交流区(博客)”,引导教师跨越时空与编著者直接对话,或与全国各地的读书爱好者一起探讨。为提高一线教师学科素养,县小学教研室还专门组织了《人民教育·数学备课新思维》专辑的专题读书活动,近阶段全县性的“语文教师读书工程”也正在积极酝酿中。全员性的教育阅读活动,为教师补充了专业学习资源,搭建起一个学习与交流的桥梁,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4校本培训周

建立以校为本、研训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是新课改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县教育局出台了《新课程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对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激励措施和保障办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其中规定,每学年开学前一周作为新课程校本培训时间,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校本培训周”活动。为确保该项活动的有效开展,避免基层校本培训浅尝辄止,我县要求各中小学指派行政领导、骨干教师到进修学校参加培训,为各校开展校本培训培养一支师训队伍。在集中一星期的“校本培训周”活动中,各校既重视激发学校自身的潜力,又主动牵线搭桥促成校与校之间的密切合作;既重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又强化县教研员的职能作用;既保证教师间的交流、切磋取得新成效,又促进教师在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行动研究上实现新突破。每一年的“校本培训周”都促使更多的教师走上“校本培训”的讲台,从而不断培养、壮大本校的教学科研力量。

5全县性课题实践研究

在启动课改实验以前,我县便有“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小学语文民主化、开放性教学”等六个市县课题,1个省级课题,进入课改实验阶段以后,我县又根据课改实验的总目标,从学校和教师上报的项目中确定了80个研究课题和六个综合性的研究项目。近年来,我县又建立了“构建‘任务驱动,学思结合’校本培训体系”(国家级课题)及“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控辍’研究”、“课外阅读探究”“数学学习方法的探究与习惯的培养”等课题,这些课题多数在县里设有课题组,教育局正式下发文件,拨出专款支持课题研究,局领导还亲自参与了课题揭题仪式或阶段性工作汇报。进修学校教研室负责主持县级课题组的开展活动,编印课题研究通讯,开设课题博客,特别是利用博客发表教师的实验心得、学生的收获,并就一些问题组织了网络研讨,邀请省内学科带头人前来指导,从而使课题研究活动取得广泛的影响。各基层学校均设立了课题组,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由此形成了上下联系的课题研究网络,成为学校、教师开展深度研究的重要平台。多位实验教师在省市课堂教学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

6东山教育博客

2004年底,配合第二届教育阅读活动,我们开辟了“赏识学生”网络论坛,开始尝试引导教师开展在线研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教育局开通“东山教育城域网”,发布教研资讯,上传课件资源,构建起了本地学科教研资源网站。经过两年的摸索,2006年正式出台《东山县教育局关于推广网络教研活动的指导意见》,组建起了“东山教育博客网”(http://blog.cersp.com/fjds),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实施网络教研全员培训,推动各中小学校和教师建立博客,积极扶持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和课题研究,开辟“东山教育论坛”博客研讨区及“教育阅读随笔交流区”,汇编教师博客文集,出版《东山教育》“教育博客专号”,举办“中学网络教研沙龙”、“新年博友座谈会”、“博客管理员(评论员)座谈会”,评选教育博客建设先进个人。由此,全县掀起了博客建设及网络教研热潮。仅2007年11月到12月上旬的一个多月里,由县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和各基层学校自主开展的县校两级大型集体在线研讨活动就多达18场次,上千名中小学教师在网络上摆起了教学龙门阵,相关研讨主题帖子(评论)网上浏览量将近9300人次,全县教师发表的评论将近2300篇,特别是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研讨,更是创下了一个多小时发表评论超过300人次的在线研讨记录。

东山教育博客网,已经成为全县教师共同的精神家园。截至2007年12月20日,东山教育博客网已拥有注册会员827个,发表博客文章35335篇,被评为全国特色区域博客群组,多位教师博客被评为“推荐博客”和“博客之星”,部分老师的言论和文章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级刊物转载;《福建日报》、《闽南日报》、《福建教育》杂志、新华网、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东山电视台等媒体先后作了报道,晋江、南靖等兄弟县市先后邀请我们赴当地介绍东山网络教研的特色经验。网络教研,这种新型的教师研修形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东山教育人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正在逐渐成长起来。

7学习型学校

在多年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过份依赖刚性制度的约束以及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了基层学校的自主愿望和教师自下而上的发展需求,被动的低水平的教研活动给教师带来的收获微乎其微,因此,有效的校本教研必须使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使教研组、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让一群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对同样的问题或者话题有热情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相互观察、相互评论、分享经验,而后不断改进各自课堂,最终获取各自不同的提高和发展。为此,我县于2004年推出了以“新课程与学习化校园构建”为主题的第六届“东山教育论坛”研讨活动,在全县掀起一轮校园学习文化建设的大讨论;2004年12月25日在东山二实小举行论坛研讨会,通过了“学习型学校共同宣言”,正式颁布《东山县教育局关于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行动方案》。至此,我县近年来大力推行的校本培训、教育阅读、教育论坛、课例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课题研究以及博客建设和网络教研活动都统一到了“培植学校教研文化、培育教师研究状态、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学习型学校”这一共同愿景和行动目标上来。

四、始终不渝将课堂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校本教研就目的而言,是为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因此,校本教研从本质上讲就是“聚焦课堂”——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出发点,关注课堂内涵的变革,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丰富与提升,关注学生的课堂所得和能力的提高。为此,我县要求各校必须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纳入校本研究的视野,纳入常规管理的必检内容,围绕课前、课中、课后等阶段抓实抓好集体备课、说课、观课、赛课、评课、反思等活动——

推行多个层面(中学为县、片、校;小学为县、片、中心校、基层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密切合作,深化交流,融合吸收,秉持个性”的十六字要求成了各校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以市、县说课比赛为载体,引导各校对教师进行说课能力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掌握说课的艺术,在今年漳州市举办的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中,我县就有7位老师获奖,两位老师分别获得初中和高中英语说课比赛的一等奖;倡导教育局、进修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和各校校长、教务主任(教导)经常深入课堂开展随堂听课,鼓励同校教师之间随时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鼓励同年段(班级)间不同学科教师“跨学科听课”,取它科之“石”,攻本科之“玉”,也从不同学科的课堂观察本班学生的表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还增强了年级组的教研功能,促使年级组从事务性组织逐渐向学习型组织转变;赛课与研课相结合坚持每年举行一次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等学科课堂教学比赛,各片区或中心小学先举行选拔赛,通过教研组研讨、组织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教师选题、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了一人参赛众人受益,从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一大批优秀教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不断创新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如对比课(同课异构)、螺旋课(一人同课多轮)、循环课(多人同课循环)、邀请课、问诊课等等,逐渐探索出了许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模式,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容;为引导教师自觉开展教学反思,县教育局专门设计了“教育教学手记本”,并从思想、内容、文体、篇幅、时间等方面提出了多条建议,各校还将“手记交流”作为一项常规来抓,并明确规定将手记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教训,提高实践能力,生成教育智慧,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五、校本教研的体会与思考

几年来,持之以恒的校本教研实践中,我们从单纯靠“自上而下”推行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从关注理念更新到聚焦课堂实践,从物理形态的教研到虚拟网络的教研,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到“校本研修”理念的提升,从制度建设到文化建设,东山的校本研修走过了一段独特的道路,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东山特色的校本教研体系,那就是——

在管理策略上,县域推动、校际联动、校本行动三管齐下,局长、校长、教务主任(教导)齐手抓,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基层学校同时落实,教研、科研、培训形成合力,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相得益彰。在活动开展上,以“创建学习型学校、营造学习化教育生活”为理想,以县域推进为主导力量,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着力点,大力推行校本培训,广泛开展教育阅读;以转变教研机制,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为目标,构建开放型的教研组及片区学科教研网络;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课例或案例为载体,完善集体备课行为,引进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积极倡导教学反思和案例研究,深化课题研究;以创新教研形式为推力,开展教育论坛,举办课改沙龙,大力推行教育博客建设和网络教研,打造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回顾我们一路摸索的历程,我们也收获了许多的认识和体会:

(一)几点体会

1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是根本。

我县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都得到了县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是许多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全县性大型教研活动能够连续多年持续开展的根本保障。原东山县副县长李云霞要求我们在管理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启发教师道德上自律,工作上自勉,方法上创新,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帮助学校、教师建立和完善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自主创新机制上,使管理成为一种导向,成为一种服务,成为一种激励。县教育局阮水木局长多次在会议中反复强调各校要立足本校实际,通过科学的教学研究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还亲自为“东山课改文丛”作序,大力倡导教育叙事,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手记。在课改前期的宣传和通识培训中,我县教育局几位主要领导均走上了前台担当新理念的宣讲员,亲自为基层教师开讲座普及新理念。

2完善制度、狠抓落实是重要保障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县各校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完善了校本教研的相关制度,如教研组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例研讨制度、教师撰写自我反思制度、教师阅读教育书籍制度,以及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教研活动考勤制度、教研成果(论文)奖励制度等等,从而保证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时间,规范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行为,从制度上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有序可循。我们还要求各校要让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常态化活动,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使统揽全局的精心部署和各项常规教研真正落到实处。安排的活动要一件一件地去做,遇到的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精心部署要点点入地,真抓实干要步步扎实。各校因此建立了本校校本教研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督查制度,将校本教研参与情况纳入教学常规检查的范畴。对此,下阶段我们还将组织开展校本教研专项评估,要求各校要把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管理层次的重要措施来抓。只有形成制度健全、领导有力、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才能使校本教研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使校本教研活动做到务实高效,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

3把握重点、循序渐进是基本原则

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工作要全面开花、平均用力,而要在不同发展阶段,研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以一个方面的突破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也就是说,开展校本教研事先要有着眼长期并分阶段执行的统筹规划,在不同发展时期,根据实际的情况,要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几年来,我县校本教研工作的推进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点阶段:

“任务驱动,建章立制”阶段,通过自上而下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确保各校首先行动起来,通过学习培训逐渐树立校本意识;

“互助反思,搭建平台”阶段,通过推广教育教学手记引导教师开展自我反思,通过广泛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课改沙龙和持续推动教育论坛等活动为教师开展同伴互助提供平台;

“深化校本,培育文化”阶段,通过开展教育阅读活动营造学习化的教育生活,通过推广网络教研致力于打造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积极构建“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教、学、研”一体的“学习型学校”。

4创新形式、拓展平台是重要手段

我县在不同的校本教研发展阶段均推出相应的学习和研讨新形式、新平台,这是东山校本教育之所以能比较有活力,比较能够吸引教师参与的重要手段。如前面介绍到的创办了《东山教育》和《东山课改通讯》《创建学习型学校工作通讯》一刊两报,设计《教育教学手记》本、《“走近大师”教育阅读笔记本》,开展“东山教育论坛”、“课改沙龙”研讨活动,设立“校本培训周”活动,推广一年一度的全员教育阅读活动,组建“东山县教育博客群组”,推动学校创办校报、校刊等等。以学习为主线,以骨干为龙头,以研讨为手段,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团队和学习平台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学习、研究中来。

5持之以恒,以量变促质变是抓出实效的关键

只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各种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要取得切实的成效就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持之以恒做下去,这是东山抓课改、抓校本教研、抓教师学习的重要经验。因此,无论是要求教师做到的阅读教育专著、撰写教学手记,还是要求学校做到的集体备课、每周教研,或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课堂教学比赛、东山教育论坛大型征文研讨活动、教育阅读活动,多少年来我们都坚持做到雷打不动,持之以恒。《东山教育》杂志从1999年复刊直到现在仍不断改进,东山教育博客网从鼓励教师建设个人博客、倡导学校建立团队博客到推动各校开展在线研讨,这些活动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正如叶澜教授和于永正老师所指出的,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我们抓校本教研关键就在于一个“持之以恒”,通过教研活动的量变促进教师成长的质变,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东山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整个东山教育发展的质量。

(二)问题与矛盾

尽管几年来我县抓校本教研略有成效,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事物,在它的兴起、推广、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矛盾和难题困扰着我们。这主要有——

慢的艺术快的见效的矛盾。校本教研以“解决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中遭遇的问题”为宗旨,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学改革是“静悄悄的革命”,提升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更非一日之效,这与许多学校和教师对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又相去甚远,因此,这种急功近利的偏颇认识使不少学校和教师在短时间“看不到”效果后便产生懈怠心理,开始变得消极应付。

区域推进与学校自主的矛盾。区域全面推行校本教研离不开行政力量的推动,但一味依靠上级推动势必弱化了学校的自主意识和发展空间,造成后续动力不足,或被动应付,或敷衍了事。如何使两者更紧密统一起来形成合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行政推动与教师自觉的矛盾。为保证制度的落实与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学常规的检查、评估等行政手段的督促,否则校本教研活动就会变成形式,匆匆走过场,停留于表面。但过多的检查和评估反而造成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感到校本教研是“额外”的任务,过多的统一要求反而束缚了教师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让许多教师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促使教师变得自觉自愿,增强校本教研的主动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以校为本走出校本的矛盾。校本教研,重在以校为本,主要依靠发挥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但一味依靠同等级同伴互助便容易停留于低水平重复,出现“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窘境。因此,“以校为本”不应局限于校内搞教研,“走出校本”搞教研逐渐让大家意识到:只要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参与,只要是以学校层面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活动都是校本教研。于是,“走出校本”的教研需求便突显了出来,而首当其冲的是对周边优质教研资源和更高水平专业引领的需求。这对于许多农村学校来说,在条件上便显得捉襟见肘。尽管我们在联片教研和网络教研方面做了许多弥补,但“产”自本地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引领力量相对薄弱的缺陷马上显现了出来。

总而言之,对于校本教研的内涵认识还不够深刻,校本教研的主动性不足、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教研文化尚未形成,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功能并未有效发挥,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虚化,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引领力量不足等等校本教研推进中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这些困惑将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更加科学的校本教研推进策略,加强优质教研资源的建设,注重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落实课堂教学的改进,突出服务学校自主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等等。下阶段,我们还会在认真总结、及时反思的基础上,冷静面对、理性思考、主动应对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困惑和挑战,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只有这样,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稳步向前推进,不断提升我县教师的素质,持续提高我县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