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食物清热利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2:14
高青二中举行成功中学生励志教育三大步教改实验动员会

根据教育部全面发展中学生励志教育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励志和学习成绩,建设文明学习文明生活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高导师育人励志,充实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涵,进一步为导师制向纵深推进增加动力和实施操作的“抓手”。12月7日上午,高青二中聘请北京清北育英励志教育发展中心,著名中小学心理教育专家王军先生;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日照实验高中温德峰先生,在学校四楼会议室举行了成功中学生励志教育三大步教改实验动员会。
中学生励志教育三大步是学校全体干部、员工和教师接受科学教育思想、提高育人水平的新机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的必要环节,是进行宿舍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步骤,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理想、责任和情怀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文明礼仪培养和团结友善形成,和谐校园和文明课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孙长海)  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牛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进而形成一个独立学科“励志学”。励志学,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失去创造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话最大的悲哀。而励志,便是让一个人重新焕发起这种力量。励志,并不是让弱者取代另一个人成为强者,而是让一个弱者能与强者比肩,拥有实力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励志,即是唤醒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力。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
名言激励、我的名言、信心激励、交友困惑 近日,一则《特大喜讯》出现在龙赛中学网站,该校《普通高中励志教育实践模式研究》被教育部立项为2009年度规划课题,这是龙赛的励志教育课题在成为省重点课题后又一成果。

课间走进龙赛中学老校区,不时有同学在长长的励志宣传栏前面走过,匆匆一瞥,就能看到这样的话语,“刚进学校时,我是一名三限生,基础不如大家,可在老师的细心教育下,我对自己产生了信心。”这是校三好学生高二(5)班李思懿的励志语录,而省三好生高三(1)班的夏翔留言,“短短三年,龙赛教会了我怎样寻找目标并为之奋斗。”

中学教育素有“德育难,德育苦”之说,早在2004年,龙赛中学就在苦苦思索,“三年离开学校,龙赛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什么?”不能进老牌重点中学的失落,父母的高期待和沉重的学业压力,常常使一些刚刚进入龙赛的学生感到苦闷困惑,有着多年德育经验的厉佳旭副校长说,“成绩尽管有差异,品质才是关键。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成功品质。”

于是,学校提出“在校三年,着眼一生,服务一生”的励志教育,成为龙赛德育的破题之举。从那时起,《励志成长手册》应运而生,学生人手一本,每日自省从学习到心态,从言行到交际,一天一反省,一周一小结。

今年读高三的周一,励志手册已经用到了第五册。刚入学的时候,面对每天17项反思内容,觉得麻烦。高一下学期,老师给她留言,“学会总结,在细节方面发现自己,尽量完善。”周一突然觉得这个小本子很有用。开始认真反思、填写,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习惯渐渐养成。

围绕学生自我反省激励的,是网格状的立体激励体系。读书励志、课堂励志、报告励志组成励志教授系统;由教室、寝室、图书馆等校园空间构建的环境励志系统;活动、生活和管理构成的励志实践系统;评选十佳励志明星、十佳励志事迹、励志班等建起励志教育评价系统。

几年下来,全员抓励志已成为龙赛的特色。学校有位厉老师身患重症,同学们一直很惦念。2008年5月红歌会的时候,高二(6)班合唱完毕并没有离开舞台,观众一时不解。突然,全班高喊:“厉老师,我们爱您!”接着手捧鲜花的学生走下舞台,从观众席间把厉老师请上舞台,合影留念。在全场如潮的掌声中,很多人流下了热泪。

而同学没想到的是,晚自习有一位老师专门来到高二(6)班对他们表示感谢,并提出表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是励志教育的重要内容,你们做得很好,”这位老师就是校长崔国久。

作为班主任,励志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者中占据什么位置?章丹建说:“无处不在。”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个突发事件都成为章老师进行励志教育的契机。今年带高三,学生和父母的压力都很大,章老师的励志教育从学生延伸到父母,从面对面延伸到互联网,她建了一个“高三(2)班家长会”飞信网群,刚刚把上个月月考成绩发给学生父母,并请他们关注孩子的饮食和心理状况,注意缓解心理压力。而这种方式“周围的许多老师都在用。”

励志教育的成功经验引来同行,象山、宁波、杭州、江苏等地的十多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先后来人来电考察学习。2008年,龙赛中学推行励志教育的经验结晶《中学生励志行动指南》出版。崔国久校长说:“励志教育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了,学习成绩上来了,学风更加纯正。关键是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意识和品质,为他们今后长久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动力。”记者 张文波

 一、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磨练、振奋之意;“志”是指有志气、志向、意志,有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及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的目标。现代社会教育,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当前,很多中学生都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对自己生存的氛围压力感觉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心理压力过大;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与无奈,学习上倦怠并充满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归根结底都是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励志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二、如何开展励志教育 
 (一)学会赏识,寻找闪光点 
  学会赏识,是以人为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激发与激励,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学会赏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受教育的过程、是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教育者是要有相当的要求的,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在赏识中,教育便潜移默化地开始发挥其功效了。由此可以发现,赏识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的品质,这是一种既能使教育者自身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与成长的品质,也能发现和促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从打开接受以至成长、完善的品质。 赏识教育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极其自卑的学生。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抱怨教育乃至惩罚教育的挑战,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因此对教育者来说,要牢牢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使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功效。 
  (二)创设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氛围 
  1、读书励志氛围。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修养。中学生要有选择地阅读励志佳作,如《论语》、《人的性格弱点》、《成功法则》、《大长今》、《狼图腾》、《做最好的自己》、《一生中要懂得200个哲理》、《哈佛女生刘亦婷》、《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书籍。 
  2、课堂励志氛围。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励志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导向,要引导学生每天说好的、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尤为重要,比如,每个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怎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如何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培养班级团队精神;如何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问题;如何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必要的准备等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学生面对并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穿插这些励志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励志氛围。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聆听成功人士专题报告等形式激发中学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潜质。 
  4、校园文化励志氛围。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处处受到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营造励志氛围,建设励志校园文化。还可定期开展诵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媒体宣传励志事迹,宣扬励志理念,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 
  (三)激励励志,提供成才原动力
  有了明确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学生最充分、最真诚的激励。通常可采用爱心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等方法。 
  1.爱心激励。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心是一切成功最大的动力,作为教育者应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信任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 
  2.动机激励。动机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者应教育学生以学业进步、创业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仅仅是以成绩、证书为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大胆追求,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未来成功充满信心的健康心态。 
  3.兴趣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生成长的直接内动力。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物就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并发展成热爱。 
  (四)心理励志,积极生活。 
当前,中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养成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认识和处理问题,学会解决心理冲突,应对心理挫折,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中学生化压力为助力,过一个更为充实而美好的精神生活。第一,要引导他们体认生活的意义。心理学家傅兰克(Frank)认为:作为一个人生活的基本要件,即在于了解并坚守生活中的责任,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地生活,就是有意义的生活;一个人即使在毫无压力下生活,也不会感到满足,人们惟有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中,才会感到满足与充实,生活才有意义。第二,确定一个对自我有激励性的合适目标。第三,合理安排生活任务,做到有条不紊,切记松松垮垮。第四,适当运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抵消、合理化、升华、幽默等。第五,制造欢乐的气氛,体验主观幸福感。第六,培养“压弹”素质。“压弹”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泛指物体受压时的反弹。在心理学中则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及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积极构建励志教育平台、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实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视域中大学生励志教育探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部分当代大学生思维观念、思想视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刘匕,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生存环境忧虑等问题,但是又缺乏励志方向,没有明确目标,处于盲目状态。因此,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引领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视域中进行励志教育,作为思政工作者要提高认识,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创造新方法。 

当今励志教育的弊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弄清楚“成功是什么”,才能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我们明确了“成功是一种精神状态”,“成功是快乐工作,积极生活”,那么我们要引导学生的就是调整最佳的精神状态面对每一天,学生在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未来“快乐工作,积极生活”做准备的。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推行励志教育的过程中,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不至于“剑走偏锋”。因为没有理性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就不可能做一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

一、界定目标较为功利

      2001年,湖南省株洲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尹健亭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报纸披露了这件事,有人将尹健亭的观点概括为“(人生的目的就是)挣大钱,娶美女,生一个聪明的儿子”。于是,网上网下一片哗然,人们议论纷纷。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也许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知识改变命运”,很多人渴望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很多人也确实走通了这条路,离开了大山,走进了城市,谋得一份好工作,有妻有儿,有房有车。但是,这并非读书的唯一目标,甚至对很多人而言,这只是人生奋斗过程中顺带而来的“结果”,水到渠成的“结果”。

      哲学家冯友兰曾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励志一生 http://www.lz13.cn)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如此说来,尹健亭读书的“目标”虽然合理,但只能算“功利境界”,但是,如此,那世界就是“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的世界了。人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幸福感也会打折扣的。

      那么,你为何读书?这是学生应该深思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你为何教书?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制订目标脱离实际

      我第一次听到“垃圾时间”这个词是在看NBA的比赛时,当时两队的比分差距太大,球被领先的一方控制着,比分领先的一方慢慢地磨蹭着时间;落后的一方已失去了斗志——距离太远,追也追不上,也在磨蹭时间。当时的解说员用的就是这个词:“比赛已进入垃圾时间……”

      今天,我却在教室里听到一位学生如是说:“这垃圾时间,真难挨啊——”我停下即将走出教室的脚步,本能地回头看他,他的目光和我接触的一瞬,吃下了“啊——”的后半截。我没说什么,步履沉重地走出教室。

      “逝者如斯!”几千年前,先哲站在河边道出了时间的无情:一去不复返!从那以后,“时光如流水”这样的比喻曾被无数人用了无数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少人为这年年岁岁相似的花,岁岁年年不同的人而伤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匆匆中,花已凋,美景逝,人易老!多少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切伤时伤春的语言都未曾留在他的脑海,为什么?我心情沉重。

      看着楼下那块倒计时牌:“离高考仅有43天”!只要一走出教室,站在走廊往下看,就能看到这个数字。但是,对于他而言,这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摆设而已。为什么?

      回到办公室,顺口把学生的这句话说给同事听,一位同事的惊人之语让我心头一震:“他都觉得没希望了,那当然是垃圾时间了!”“再说,在挨时间的学生又何止他一个?多着哩!”

      是啊,看不到希望,只能是“熬”!可是,是谁让他们觉得没希望呢?想起距离高考50天的动员会上,上去表决心者说:“天道酬勤,在流火的六月,一定圆我大学梦!”可1500多人中真正考上大学的又有多少人呢?能榜上有名的,只是三四百人,而有一千多人在高考之后是要么回家务农,或者南下打工,或者再来复读的。但是,我们大会小会上提得最多的就是:“2004年,圆我大学梦!”本想激励人的话却让多少人心生失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之后,那再也无法提高的分数,又让多少人失望乃至绝望!于是,这珍贵如金的时间就被他们视为“垃圾”了!

      脱离实际的口号啊,到底是激励人还是打击人?学生无法登上珠穆朗玛峰,却要对学生说:“珠峰不可怕,只要肯登攀。”学生无法“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却要对学生说:“振动翅膀,定能蟾宫折桂。”全校能“跨长江过黄河”读大学的只有寥寥数人,却要对学生说:“乘风破浪,定能跨长江过黄河挥师北上。”有时想想,这是多么可笑又是多么可悲啊!当我们的口号只剩下声音而没有实际内容时,学生的心中只有失望的漫漫黄沙而没有希望的绿洲,我们的教育是怎样的失败?!

      我想,我们明知道他们不能“上九天揽月”,不能“下五洋捉鳖”,倒不如激励他们去摘那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葡萄”,去捞那努一把力就能得到的“小鱼”。

      前苏联有一个笑话:一位老人听农庄主席作报告,农庄主席说美好的生活已经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了。老人不理解,回家问上学的孙子什么是地平线,孙子对爷爷说:“地平线就是遥远的天边的一条线,我们能看得见却摸不着,你越是靠近它,就觉得它离你反而越远。”老人叹了口气说:“完了,没有希望了。”

      在我们的校园里,这个笑话并不是“笑话”。

      目标的提出是为了勉励学生,当“目标”成为“遥远的地平线”时,它不仅没有激发他们的斗志,而且还让他们失去信心。我们在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时,不能仅仅为了目标之高远而忽略眼前的现状,合理目标,立足于每一天的“修炼”,激励学生克服眼前的困难,一步一步往前走,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

三、追求目标急功近利

      现在的校园不是没有“励志”,而是太多“励志”:早晨,响亮的口号响彻校园:“头悬梁,锥刺骨,拼搏100天,幸福一辈子”;校园里,励志标语处处有:“挥师北上终有日,成功折桂会有时”;教室里,连“我以我血祭高考”这样的横幅都上墙了……但细细读之,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标语的背后都只立足于一个目标——“高考”!但,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勉励学生心志,如果只为着眼于眼前三寸地的这丁点利益,学生就很容易被“考试”打倒,被“名次”击败。老师,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名次的提升和成绩的进步上,而忽略甚至否定学生的努力过程和其他方面的品质。高三的备考,周周小测,月月大考,学生很容易被一次次的考试击中,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头颅刚刚昂起三五日或者三五个星期,又因无法达成目标而失去信心,重新成为“沉默的羔羊”。老师也很容易因为某些学生的“毫无长进”而失去信心和耐心,一次月考上不去,还耐心地教育;第二次月考又来了,学生成绩还是提高不快,老师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耐心也在接受考验;第三次月考又如约而至,成绩依然如故,老师终于发话了:“没戏了,也就这样了……”我们只有认清了“励志”的本质,才能有耐心允许学生在一次一次地考试打击中调整自己,而且也会接受“考试只是学校生活的一小部分内容”的现实。真正的励志,不是看那个“结果”,而是看学生努力的过程,看他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德性。

      《小故事,大道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富翁想培养好儿子以继承父业,可儿子快成年了,富翁总觉得儿子将来难以支撑自己苦苦刨下的家业。尤其令他烦恼的是,儿子拘谨胆小,见了生人竟脸红心跳,甚至瑟瑟发抖。正当富翁为这事一筹莫展时,他的一个练拳击的朋友提出,愿意尝试教育富翁的孩子。朋友只向富翁提一个要求,三年培养期中不得与孩子见面。很快三年过去,朋友约富翁领回儿子。那天,他特地为富翁安排了一场儿子的拳击赛,以展示三年培养的结果。朋友让富翁的儿子跟教练对抗,比赛过程中,富翁的儿子被对手击倒了20次,但他都勇敢地爬起继续搏击。

      比赛结束,当朋友和教练为富翁的儿子喝彩时,富翁却一个劲失望地摇着头,不住地喃喃:“被击倒了20次,20次……”朋友看着富翁的表情,听着富翁的唠叨,恍然大悟地对富翁说:“我终于明白你教育儿子失败的原因了。”随后朋友反复和富翁剖析这了不起的“20次爬起”,富翁也终于领悟到了教子的正确方法。回去后,在富翁的正确引导下,儿子很快成了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实现了富翁的愿望。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就是那个“富翁“,只看到学生跌倒下去的次数,没有看到学生爬起的次数。很多学生在考试的征途中,一次又一次地摔倒,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爬起来,迎接下一次考试……


中学教育究竟丢失了什么

                       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隋慧成                                   2007年5月
   目前,中学教育的真实现状到底怎样?总体情况是,上边天天喊素质教育,下边日日搞应试教育。与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之道相比,时下农村中学教育真的“跑道”了,走调了,应当“仿古”了,归“道”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然而,现实中学教育的基本状况是:教师倦,学生厌,校长烦。原因是:任务繁,活动乱,目的滥。滥就滥在一手硬,一手软,抓考试硬,抓育人软。软的根源是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像中考和高考。软的后果是教育“丢了人”。教育“丢人”了,主要由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把“育人”丢了,二是丢了“育人”的教育真的相当丢人,现在丢的是中国人的脸,将来丢的是中华民族的命,因为丢“人”的教育势必丢了教育的根本,那么,具体来说,中学教育究竟丢失了多少?
    首先,“德、智、体”几乎丢掉了三分之二—“德体”。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了教育的目的,让我们的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发展。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然而,“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发展了吗?政策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可现实是删掉了三分之二—“德”和“体”,只保留“智”。非毕业年级体育时间减少了,毕业年级的体育课没了。后果是学生的健康没了!将来民族健康就成大问题,成了“东亚病夫”,还能屹立于民族之林吗?!在《恰同学少年》影片中,毛泽东非常重视自己的健身活动,进行了极为艰苦而顽强的体育锻炼,他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他倡导的就是“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德育”的状况又如何?言教重于身教,与古代为师者对照,让人汗颜。在重大评估、评价活动中,粉饰太平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让教师造假、让学生撒谎的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分班、分流过程中,教师出尔反尔,正反都是教师的理,学生们感到一头雾水,莫衷一是。可以说,学校功利主义气息浓厚,人文主义气息淡薄。学校中遗忘人、歧视人、压抑人、摧残人等非人道的现象触目惊心。至于“智”,也做不到位,大多数也只能算是浅层次和低层次的“知识”,而深层次和高层次的“识”也丢了。
    其次,“传道、授业、解惑”几乎丢失了三分之二—“传道和解惑”。
    韩愈在其《师说》中指出,“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从教师履行职责现实来看,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 要求中,丢掉了三分之二—传道和解惑。现代的“教书育人”要求中也忽视甚至防弃了“育人”这一半。“育人”是教育的核心。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师者,首当传做人之道,做学问之道,皆须解学生人生之惑,学习之惑。教育家叶圣陶曾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师者却在传着“应试备考”之道,而非做人处世之道。有许多教师自己没有“道”,岂能传道?!《三字经》一书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倘若硬传道,岂不是背“道”而驰?!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谬种流传。
    再次,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几乎丢弃了三分之二—“创新与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许多教师也几乎遗忘了三分之二—创(造)新与情感。为什么中国没有培养出诺贝尔获奖者?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缺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应当提倡异口“异声”,提防异口“同声”。何为创造?创造即“无中生有”。何谓创新?创新即“有中生无”。要想培养出ICE(intelligence, creative, emotion)学生,除了培养智商外,还得加强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态度,让学生探索知识、原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体悟、寻求最佳的方法,同时,在发现方法的过程中生发、丰富、完善学生和谐的情感以及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传统优秀的教学原则或方法几乎丢弃了三分之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从教学原则或方法来谈,传统而优秀的三大教学原则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可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依然存在着“一刀切,满堂灌,一边倒”的现象和做法,,在常态课堂中“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仍然没做到,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做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景难以看到。教师到底选择什么教学方法?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难以抉择,一会儿洋思模式,一会儿东庐模式,过会儿更有杜朗口,等等不一而足。教法玄乎了,教师迷糊了!真是应验了老子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众所周知,教无定法,但教必有良法,万变不离其宗,“其宗”即道。道生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一边倒”是指教师眼睛紧紧盯住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而漠视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假若“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得不到落实,那么,教育公平就很成问题,课堂里就会发生不和谐问题,然而我们深知,没有和谐课堂,就没有和谐班级,也就没有和谐学校,那么,和谐社会又怎样构建?!
    上述四个三分之二的“丢失”是中学教育丢掉的几个主要方面,也很难概括中学教育究竟丢失了多少,因为丢失的那些东西是难以且不能简单进行量化的,倘若丢弃了“德体”,教育就丢掉了根本,丢失了方向,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为丢弃了“体”,就丢掉了生命的根,因为丢失了“德”就丢掉了为人的本,丢弃了为人之道,则丢失了人生之道,总之,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最高追求,丢弃了育人,则丢失了教育的根本。因此,教育当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则教育生,道失则教育亡矣。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关爱生命兼泛爱众的教育,才是有活力和张力的教育。

转载者的话:

   无独有偶,抑或是巧合。本人曾有拙文,题为“中学教育究竟丢失了什么”,是站在消极层面看时下的教育。张志勇先生有了新作,题目是“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是立足于积极层面引领教育的方向,可谓是“姊妹”篇,也可以说是“红白脸”吧,还可以算作是: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每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且有远大理想和宏伟愿景的教育志士或教育官人必读的好文章!

今天,面对极端应试教育的猖獗,人们都在呼唤教育的回归。教育回归的本意何在?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让教育回到其本来的功能定位——育人为本上来。

让我们回到东西方教育的源头,看看人类的教育从其本性上是如何定位的。

遥想2500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他教的是什么课程?是语文、数学,还是物理、化学?都不是,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周公制作礼乐以治天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数”的内容。由此可见,孔子当年的教育内容与今天的学科教育相差甚远,接近于现在的教育方针,每个科目都是指向整体育人的。同时,孔子又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孔子是把“学会做人”放在教育首位的。

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哲人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这与孔子的教育主张颇为相似。不仅如此,苏格拉底也主张,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再次,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借此比喻自己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透过孔子、苏格拉底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产生于东西方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教育,却追求着共同的本质——教人做人!

同时,我们清楚地看到,那时的教育没有当下意义上的分科教育。我想,这与当时人类科学发展水平必然联系在一起。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苏格拉底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之一,曾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而恩格斯则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显然,那个时代的亚里斯多德是全才。也许正基于此,那时的教育是整体的、不分科的,处于“混沌的整体教育”阶段。而从“混沌的整体教育”走向现在的“分科的教育”,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这并不能改变学科教育作为育人手段的基本定位,或者说,学科教育整体育人的性质不应改变。

任何学科都应该是整体育人的。

我认为,没有离开人的教育:或培育人,或扼杀人。只传授知识的教育,只追求分数的教育,是撕裂人的教育,是扼杀人的教育。

今天,从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诉求看,要求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整体育人的根本要求。遗憾的是,或者受制于教育者应试教育的教育价值观,或者受制于教育者整体育人的教育实践能力,在现实的教育中,人们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关注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关注少,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放弃这类目标。杨守菊老师曾听过一节很精彩的高中生物学公开课——《染色体变异》,但有一个细节却深深刺痛了她。为了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知,执教老师在教学中播放了几种遗传病(猫叫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等)的多媒体视屏。“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发生率为十万分之一,在国内外均很少见。患儿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头中央部畸形,哭声轻,音调高,皮纹改变等特点,并有严重的智能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叫,并因此而得名。面对猫叫综合症患者的种种不幸,很多学生却发出了冷漠的笑声。此情此景,执教老师竟没有做任何的引导!

如何看待执教老师对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杨守菊老师认为,换作是自己,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那些人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我们本身,你还会觉得好笑吗?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相信学生们眼里流露出的更多的会是怜悯。在这里,我想起了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谈到,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热情主宰了他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显然,那位老师放弃的是对学生同情与怜悯的这种善端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那位老师在剥夺、扼杀对学生的人性的教育。

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曾指出: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具体地说,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我认为,不能不说,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将人的生命整体单独作为认知体来看待的做法,割裂了人的认知与情感的完整与统一,在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却在不断地削弱甚至破坏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系统,进而从总体在降低学生认知发展的效益。正因为如此,我非常赞赏杨守菊老师下面的话:“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实,当教育具备这些特性之后,当学生进入了人性成长的自然状态,当学生有了积极主动的进取心之后,所谓分数、升学,就是不请自到的自然成果,“无为而治”。总之,在教育中关注完整的人,实施完整的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且是整体效益最好、最大的教育。

远离了“人”的教育,是丢掉了灵魂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如此,教育就没有了激情,就失掉了兴趣,就远离了生命。

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就必须让孩子享受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育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的教育,有“三根支柱”:人、生活与交往。

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尊重人。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在执教“基因的表达”这一课时,杨守菊与学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杨老师问:“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相貌都不同?”生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双眼皮和单眼皮,哪一个更好看?”“双眼皮。”“那么控制双眼皮的基因比控制单眼皮的基因要好吗?”“只要不是致病基因,就没有优劣之分。”“是的,只要是正常人,相貌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表明,任意挑选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个体,其基因的序列差异不到0.1%。但正是这极少数基因上的序列差异,才形成了地球上千差万别的芸芸众生。在这茫茫人海中,我们拥有他人没有的遗传信息和相貌特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就是你,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你在世界上是绝对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而可贵的,都是值得人们尊重而必须尊重的。

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教育必须回到学生真实的生活。罗素早就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杜威更明确地提出,“教育即生活”。陶知知则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天才生物教师,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每每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这一段文字,杨守菊老师总是心潮澎湃。她憧憬着,学生们不必拘泥于课堂,禁锢于教室,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兴致盎然地观察和实验,津津有味地学习和思考,在习得生物知识的同时,感悟生命的内涵,实现自身的成长。杨守菊老师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了解、实验、思考——校园里我和学生一起开辟了“生物园”,种植时令作物,开展生物小实验;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生物工程公司,亲手体验“植物组织培养”;考察盐生植物园、湿地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感受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教学中,她总是引领学生回到生活;《黄河三角洲生物与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唤醒了杨老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精神。在蹒跚地探索中,杨老师的生物课堂不再局限于“压缩在黑板上的世界”,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必须充分地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彼此对人生的体验。请看一位同学的“生命誓言”:“感谢爸爸、感谢妈妈,感谢你们当初把我生下,给予我珍贵的生命。感谢家人、感谢社会,感谢你们教我学习、培养我成长,让我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生命是朵珍贵的花,她的绽放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在这里我要向所有关心我的人说,生命来之不易,我会好好把她珍惜。我会孝敬父母、关爱家人,以感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我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以回报社会对我的关怀。我会珍爱生命、迎接生活的挑战,让我的生命之花开得最美、最艳、最久!”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杨守菊老师的《生物教育人文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倡导和实践完整教育的好书,值得全省广大教师学习与借鉴。

高一新生怎样开个好头?

 

      高一开学已经快一个月了,你是否表现良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高中生活有个美好的开始,但是“万事开头难”,要想心想事成并不是不经过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如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呢?大家不妨试试我的建议。

一、要积极主动,不要怯懦迟疑。

      很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走进一个新鲜而又陌生的环境,加上适应能力弱一点,所以表现得比较怯懦和迟疑。其实,到了高中,每个学生都要意识到自己慢慢长大了,需要自己学会处理各种事务,只有积极主动才会获得机会。

      比如,刚开始老师对大家都不很熟悉,但又必须选出班干部,(励志一生 http://www.lz13.cn)所以常常会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毛遂自荐担任班干部。有的同学就没这个胆量,即使心里想当也不愿抛头露面,结果那些勇敢的同学大多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职位,而犹豫不决的人错失良机。

      即使是金子,积极主动也会助你早点发光。大胆“秀”一下自己,不是丑事。恰恰相反,高中非常需要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闭关自守往往让你学习难过,举步维艰。

      也许过去你不是很优秀,但那只是过去,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表现出你的信心,你就可以成为你心目中想成为的人!

二、要遵守校纪班规,勿做反面典型。

      前几天看到一个班主任在办公室怒气冲冲地批评一个学生,后来还让他站了一个下午,我注意到该生流泪了。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我安慰了该生几句。刚开学的一段时间,我是不会批评任何学生的,因为我认为,相对于高中三年,最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孩子们的热情和情趣,不能让他们“扫兴”。

      可是,如果一个学生过于调皮捣蛋,自由散漫,带动了其他学生,那么很容易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所以,开始的时候,如果确实不能表现优秀(一般人可真是不善于表现哦),那么千万不要做反面典型,班主任为了整顿班风,树立威信,常会杀一儆百,枪打出头鸟。

      而一旦被老师批评,就会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影响自己的心情,有可能产生叛逆心理,与老师作对;也有可能使自己一蹶不振,从而对学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要做题,勿懒惰,立学为本。

      高一未分文理科,课程多,但也是高中压力最小的阶段。有些同学不能改变学习方法,不善于自学,学习心理上对老师依赖感仍很强,凡事需要老师布置,当老师没布置的时候,就无事可做。

      也有些同学,不爱做题,只喜欢看书,懒于动手--我发现这是很多高中生学习成绩差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非常强调新生要多动手做题。高中学习不是义务教育,是有很强竞争性的,麻痹大意和懒散绝对难以成功。高中学习也有很强的功利性,目标明确--考大学,所以一个学生的立身之本,不管素质教育如何说,就是学习成绩。到了高三的时候,一个学生没有学习成绩,是很难找到骄傲的资本的。也许有的学生会跳舞、画画、弹钢琴、踢足球……但是,没有学习成绩作保证,他们很难得真正自信起来!

      这一个月来,我们班的学生表现良好,尽管有个别同学有点小毛病,但是我的口里只有表扬。有些同学表现优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行为表现,我写了上面的建议,希望其他的同学也能得到启示。

      的确,美好的开始会让你受益无穷。你会更容易受到老师的青睐,受到同学们的喜爱,然后,你不管做什么事,心理的标准就不一样,心情也愉快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恭喜你,成功在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 
  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日益减少。许多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也不轻,这种情况极大制约了师生在“时空同一”条件下面对面传统交流模式作用的发挥。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课程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大量师生互动内容搬到网络平台进行,通过师生网络互动法,实现“时空分离”条件下的师生超时空对话和交流。    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如武汉工程大学“原理”和“概论”等课,除了课程网站所提供的课程指南、教学内容、授课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锦、模拟试卷、案例分析等网络资源外,还通过“在线答疑”负责回答学生疑难问题或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通过“最新公告”发布学术讲座、讨论辩论和作业等信息。同时,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武汉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暑期全员实践法:所有本科生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概论”课108个总学时中的28个课外学时,以及6个总学分中的1.5个课外学分,主要就是通过暑期全员实践来实施和完成的。为了使课外学时落到实处,该校将“概论”课课内80学时平分为二,分别在第四、五学期开设,每个本科生除了获得4.5个课内学分之外,还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获得规定课外学分才算修完“概论”课。暑期全员实践方案一般在第四学期期中统一制定,并将方案电子版发送到教学用公共邮箱或公布在“概论”课程网站。 
  3.实践资源整合法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几年来武汉工程大学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为重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从教学计划、组织安排、师资整合、学分认定与成绩考核等方面,将校内政法学院、宣传部、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和专业院系等教学与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利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合力”支持和动力。目前,该校党委副书记叶芄教授主持的这个项目,已取得了系列初步研究成果。在这一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该校在2008年暑期已开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轮暑期社会实践,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试点——20名2006级本科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0-12日开赴湖北赤壁市杨家岭镇和嘉鱼县田野集团,开展“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暑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主体实践活动:教务处下达该团队实践计划,校团委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学生成员并负责活动组织工作,政法学院4名“概论”课教师制定实践调查具体实施方案并随队指导,宣传部派人跟踪活动进展进行相关宣传报道。 
  4.专家学者报告法 
  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每学期聘请3-5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关的学术报告。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前沿和理论背景,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相关原理和知识。这方面的经费一般从学校科技处申请资助。比如,在2008年3月l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两天,邀请中南民族大学李资源教授主讲了与教材第12章内容有关的报告——“十七大报告与海峡两岸关系”,效果就特别好。 
  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每学期配合教务处安排,以政法学院教师为主,举办4—6场教授(博士)论坛,其中2-3场论坛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教务处计算主持论坛教师的工作量(每场计10学时)。 
  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一般是邀请本校毕业的优秀创业者返校来现身说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或聘请著名国有企业老总、优秀农民企业家、律师等成功人士为学生讲授创业就业的相关理论、技巧或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解和认同,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成长成才。 
  5.电影视频教学法 
  电影视频教学法,是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和课外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缓解课程内容较多与课内学时有限的矛盾,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生所观看的电影视频分为必看和选看两种。为了提高电影视频学习法的效果,每学期一般规定一定数量的必看电影和视频篇目,凡是集中安排的教学电影或教师指定的课程网站视频短片,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观看,之后要写1500字左右的观后感或评论交给任课教师,计入课程平时成绩。 
  经典教学电影的播放一般由政法学院与校团委合作,目前已经播放的电影有《张思德》、《邓小平》、《南京》和《走近毛泽东》等。除了课程网站的视频外,还有选择地在课外播放一些经典教学视频,比如《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余秋雨与龙永图论提高中国软实力》、《红歌为什么这样红》等,学生观看这些视频之后,纷纷表示受到震撼和教育,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结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它强调师生全方位超时空的交流和互动,注重学生主体深度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挖掘,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实现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这些方法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验学习乐趣的有效途径。从本质上说,这些方法与其说是教师的“教”法,不如说是教师导向下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机制化教学氛围。本篇文章来源于 【学习啦】www.xuexi.la 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xuexi.la/lunwen/edu/13205.html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课所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转化功能不容忽视。就其价值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政治价值十分突出
  国家意识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必然居于统治地位,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国家意识形态。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学校必然和必须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使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信仰
    我国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政治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思想理论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政党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处于初高中的青少年来说不可能自觉认识。因为他们的主导思维方式处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渡时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只能利用他们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外面进行灌输。由此可见,灌输便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排斥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促使社会价值观的终极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政治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 www.zhLZw.com )
   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意义,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 

天津大学十分重视资助与育人并举,通过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勇敢面对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围绕“综合素质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节俭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将贫困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拥有较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健全人格、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合格毕业生,为他们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天津大学在建立健全新型资助体系的同时,不断探索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形成了一些教育经验,扼要阐述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首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讲诚信、讲奉献,能自立自强的“自强之星”。学校以贫困学生认定、办理助学贷款、助学贷款离校手续为契机,开展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以助困类奖学金为激励,鼓舞勤奋学习的斗志。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贫困学生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的意识,并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经济头脑、管理才能和进取精神,从而增强他们爱国家、爱父母、爱学校的真情实感,培养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

其二,努力搭建自我教育平台,培养受助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教育管理模式。学校鼓励受助学生成立小型学生社团,培养学生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天津大学新长城自强社、可口可乐自强社、曙光基金自强社等一系列小型学生社团。

其三,积极树立贫困学生典范,大力开展励志教育。学校坚持以国奖国励风采人物、十佳大学生和自强之星评选工作为主线,通过获奖者事迹报告和编制风采文集的形式开展励志教育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和鼓励学生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励志成才,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学生以优秀典型为榜样,树立良好的学风,刻苦学习,奋发成才。

三、高校新资助体系下受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解决途径探讨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的同时,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相对滞后,各高校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些受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试析如下,并探讨解决途径,以期更好地做好受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解决理所应当的问题

当前,国家花费大量的财力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各高校、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还有多种资助途径和方式。少数贫困生经过学校贫困生认定后,受到一些资助,认为获取资助“理所应当”。存在这种心理的贫困生,问题在于贫困生对资助功效的错误认识,抱着一种“享受”资助的心态。甚至在评定国家助学金时,有学生认为自己因贫困“该”获得更高金额的助学金,而在学习方面不思进取;有学生只强调自己的贫困而无视其他同学的贫困。

要改变这类学生的错误认识,需要加强资助政策教育,转变他们对经济资助的片面认识,使受助学生明白国家为什么花费巨资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明白资助是一种教育,是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关怀。资助的实施过程是对每个受助者以及其他学生的一种教育和影响,要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党、国家和社会的温暖,体会到学校老师的关心体贴,从而形成一种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如天津大学开展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义务奉献岗位服务,还正策划建立一系列受助学生爱心类团体,侧重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包括环保宣传、义务支教、关注病患、助老敬老、社会实践等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倡导文明新风等活动,以期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2、解决只取不予的问题

各高校在资助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求学费用;以各种助学金为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以勤工助学为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以各种奖学金为主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的资助工作新格局,对贫困生资助的覆盖面达到了100%,这充分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中出现了一些“只取不予”的不良现象。

各高校采用各种形式对受助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但当受助学生真正面对“感恩”、“社会责任”的时候,如在志愿者行动、基层就业、捐赠活动等方面,有些贫困生却当了“逃兵”。国家鼓励贫困毕业生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就业,并予以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但少有贫困生“乐意”响应。目前,受助学生“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的风气尚未形成,改变“只取不予”的现状任重道远。

要改变“只取不予”的思想,还需要我们探索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的新载体,创新教育方法,摆脱单纯的说教,要寓教于学生活动中,力求“深入人心”。天津大学开展终生感恩教育,努力让“心怀感恩、回报社会”成为理所应当。比如,天津大学倡导的北洋励学金,通过学长资助学弟学妹的方式在资助基金方面不断开源,等受助学生毕业后有捐赠能力再回馈励学金,帮助他们的学弟学妹,形成助困文化,传承精神,形成良好的资助循环机制。一些以前获得资助的学生,主动找到天津大学校友总会进行捐赠,有的每年定额捐赠,有的每年捐赠一个月的工资。另外,各高校都重视在毕业生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我们认为,对受助学生需要从大一开始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回报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如在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加强引导受助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3、解决精神贫瘠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贫困学生群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进而提倡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在新的资助体系下,经济贫困已不再是头等问题,有些受助学生存在盲目攀比、不求上进的心理,精神贫瘠开始显现,“励志”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励志教育从根本上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拼搏进取的精神,磨练其坚韧的品格,真正做到“人穷志不穷”。

天津大学通过“自强之星”评选、优秀人物事迹巡讲、“母校行,天大情”之名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开展励志教育,事迹报告之类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需拓展新的励志教育途径。如选读励志丛书、观看励志影片、撰写人生规划等。激励受助学生进行义务支教,社会实践,开拓视野,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协作精神,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的拔尖高素质人才。另外,建立健全受助学生的跟踪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尤为重要,如天津大学正在构建学生荣誉体系,杜绝学生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的现象,努力成就他们“从无到有,从一般到优秀”的内在素质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