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湿毒的症状及图片: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之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20:09

引 

    2004年5月15日晚上7:30,第一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校长论坛和青年教师论坛在翔宇教育集团隆重举行,江阴华士实验学校校长吴辰女士在会上应邀发言。充满激情的吴校长主要介绍了华士实验学校是如何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心小学发展到现在被授予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模范学校的成长之路。同时,也大致介绍了一下她个人的一些经历:做过乡下小学代课教师,任过班主任、辅导员,当过教导主任、副校长,现在是校长兼书记。她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归结为:“家园”是温馨的,家园中充满关怀,“师生结伴成长”、“同心同行同乐”是家园最美的图画。 理解人、关注人、发展人。教师服务于学生,校长服务于教师。大力发展校办企业,为学校的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最后,吴辰校长还欣喜地告诉大家:“我很高兴,我去年到了乌克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执教的地方,我圆了一个梦!”
    受吴辰校长圆梦思想的激励,我们现在也可以欣喜地告诉大家:经过艰辛的劳动,我们终于把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归纳了出来!也圆了一个梦!
    当然,我们要先声明一下:因为我们手头所能接触到的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既有限且都是中译本(翻译过来自然会与原著有所不同),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时间、水平有限,所以对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研究只能说是初探,还比较肤浅。记得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过一句名言:“做梦都是真的,但说梦未必都是真的!” 但愿我们的研究能成为做梦的一部分吧! 
    一 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
    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它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德育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还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继承并发展了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劳动的准备,发展他们的个人素质、意向和才能”;“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包括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这几方面教育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职能,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意识,也就是形成世界观、道德方面的概念、观点、信念以及多方面的含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不应分出先后主次、第一第二。他所阐述的德育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培养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信念、道德、劳动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觉纪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诚实、正直、原则性、英勇无畏的精神等等。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劳动的准备,发展他们的个人素质、意向和才能。我们在努力使我们的学生在友谊和同志感情的基础上、在尊重每个真诚的人所具有的一切真正的人性的基础上,建立具有高尚道德的美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和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幸福。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基于崇高道德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集体中的生活、劳动、学习和相互关系——所有这一切,我们都竭力使它都受到崇高道德理想的鼓舞。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苏霍姆林斯基还说:从小起和在青少年那段漫长的小路上,我力求让学生们感到,他们的生活价值中最首要的物质福利,不是对衣服、住宅、美味佳肴的关心,而应当是智力生活的欢乐。
我们号召自己的学生们,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生活、学习、奋斗,这绝不是老生重谈。这绝对是为了每个人的公共福利和幸福。我认为一个特殊的教育任务,就在于去除掉青少年思想意识中的那种虚幻的市侩般幸福的理想。我对青年男女们讲《什么是真正富有》的故事,故事迫使他们去思考财富的真正含义。
    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为未来而积累知识。我们教学的目的,应当去创造我们社会最重要的财富——人。只要我们想去培养出真正有渊博知识的人,学习就应当成为今天年轻人积极的、有思想性的、公民的生活。

……

课桌旁的公民生活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具有一种对待知识、对待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一个人相信他是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敌对的意识形态进行毫不妥协的战士、作为一个爱国者、劳动者、军人而处在社会生活之中。思想工作与教学的统一,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培养对知识、科学、劳动的列宁主义的态度以及课桌旁的公民生活,则是我们对青少年的整个教育工作中最复杂、最细微的工作。

二 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的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顶峰,要做到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一致,才能达到它。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道德信念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甬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情的个人态度。只有我为他人做好事自己并不受益,只有当我不止一次地体验过自己不受益而为他人做好事的快乐、这种仅仅由于做了好事而感受到快乐的时候,我才会在有人做坏事而于我毫无损害的情况下,也把它当作自己的不幸来感受和体验。我们在教育工作实践中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从而达到行为和思想的一致。”

如何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般地说,要少空谈那些热爱人们的词语,而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满腔热诚地投入生活中去,参加去创造欢乐,这一些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准则。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孩子们去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精神力量,并把这种奉献作为一种隐秘的、不可侵犯的东西藏在心间。

有一次,我们到森林中去。林中树丛茂密,有的地方只有一个狭窄的小道。有一个男孩绊了一下险些摔倒,恰好这个地方的路旁有一个坑。我们都停住了脚步。我向孩子们建议道:咱们把坑添上吧,这个坑就在路的旁边多危险啊。孩子们问道:要知道我们再不会到这里来了,干吗我们去填它啊?这件事迫使我对多样的利己主义的沉思。在教育孩子35年来,亲自目睹许多事件,我利用这些事件就是为了教孩子们去学会怎样为他人而活着。有关这些事件的故事,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一向认为有一点极为重要: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那种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心情。每当儿童减轻某人的命运、遭遇、生活负担之后,会体验到一种幸福,只有在那时欢乐才会使童年变得高尚起来。
    我组织孩子们给可怜的伊拉写了一封信。我极力使每个孩子们都能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自己的情感倾注到这封信里。几年来,我的学生们一直都在关心着那些在生活上有着艰难困苦的人。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懂得奉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善于同孩子们谈奉献,这条教育上和做人的哲理的重要性是难以估量的。要使孩子们养成奉献的习惯,这意味着首先要教会孩子去观察生活,观察人们,观察你周围的那些事物,理解你周围的在某种程度上与你有关的一切,而且不仅仅去理解这一点,还要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不能容忍冷漠的人。
    我们在果园里看到了一根被折伤了的苹果树枝。是大风把这棵苹果树吹伤了,不是人为地把它折损,但我们不能从旁走过。就在似乎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去做的那些地方,义务感则特别重要。孩子们可能冷淡地看了看悬在空中的树枝,从旁而过。而我们停了下来,把受伤的树枝包扎好,孩子们既感到高兴,又感到不安。我们在乡村大街上行走,在商店旁边看见一位哭着的老大娘,我们也停了下来,了解出了什么事,并去帮助老大娘。我们把去看电影的钱每人十戈比拿了出来,捐给老大娘,老大娘吻着孩子们。
如何让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先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我的每一代学生能够理解人的重要价值的时候,我都要对他们讲《应当做个什么样的人》的童话。我通过讲这个童话,极力使孩子们理解道德的伟大价值:人生在世,不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且作为代代相传永恒链条中的有生命的一环;这一环是逝去的一代一代与未来的一代一代的连接;一个人越是珍重地去缅怀自己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他就越能深刻地感到自己对未来的责任。

三  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坚持言行一致和尊重信任学生。他和马卡连柯一样,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有人在某段时间里偷懒不干,同学们就会当面喊他是懒汉和游手好闲的人。他们谴责和嘲笑的不仅是懒惰本身,而且是意志薄弱、不想克服自己的弱点,不能管住自己的现象。少年对于别人给予自己人格的这种道德评价是非常敏感:他们好象能够用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了。在这一点上,也正包含着对于人的自我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自我认识的实质。如果在集体里没有对少年的道德面貌、劳动和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公正的评价,那就谈不上让每一个少年认识自己。”

“教育学的理论家们,当谈到集体对人的个性的巨大影响时,经常是这么来解释某些青少年缺乏教育的原因的:既然如此,那就是说,集体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对学生的教育不够,而教师呢,据说是不善于通过集体来影响个性。它给教师指错了方向,实质上是在妨碍愿意思考的教师进行工作。如果一个人在集体面前对自己随随便便,如果他自己贬低自己,那么这也就败坏了集体。只有健康的,生机蓬勃的小溪、泉水和水滴才能汇成集体的大河。如果这些小溪污染了,大河就会成为一潭臭水。”

“我坚定的相信,只有当教育者时刻关心使这条大河流域没有一支溪流干枯、腐败和发臭,那时侯集体才能成为人的精神、人的个性的一汪活水。集体成为教育者的能力,是要加以明智地培养出来的。俄语里有一个不大常用的词——‘可教育性’,我认为,这个词应当成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龄初期,布置一些短时间的劳动任务在教育方面是十分有益的。这种集体劳动,我们都从这样的工作开始去做,即在这种工作的结果中要能明显地显示出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如从整花坛的地、植树之类的工作开始去做。在这类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在没有任何竞赛动机的情况下搞起竞赛来,每个人都极力要给集体的工作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所以我们给他们选择那些可以自发产生竞赛的各种劳动。当我们以劳动的社会目的、创造目的、审美目的去激励孩子们时,力求使个人定额的完成对每一个孩子来说,只成为事情的一个方面,而且完全是不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大家都完成了定额,谁也不把它看成是什么功劳。孩子们开始感觉到,个人对集体事业的贡献,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好。如果由于劳动经验会使每个孩子的这种情感得到发展的加深的话,那么,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孩子就会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要把集体的事做得比原来想要做得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说:老师的使命就在于使集体永远有一种精神去追求高尚品格,去追求道德美。集体的精神状态应当永远向上,使那些坏行为、不良思想引起普遍的激愤。我是这样理解集体生活,即思想生活的:对于想去破坏我们所创造美的流氓,我个人是不能容忍的;我对邪恶毫不留情、毫不妥协是和我的学生们的这种情感融为一体并共同组成了一股力量,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会使行为不轨的人感到不舒服。这就是道德意识的活动,以及它付诸行动的一种准备。

四  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使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起作用;自我教育有道德、劳动、学习和体育等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因为自我教育的全部过程是头脑和心灵的复杂活动的统一,是感情和信念的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得多,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得不知所措那要苦难和复杂得多。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上述这些困难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身体锻炼,他说:“身体锻炼在自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学生家里都有淋浴设备,要强制自己天一亮就起床,洗淋浴,而且要每天坚持。家住在湖边的孩子,则每天在湖里洗澡。在冬季,九、十岁的男女孩子练习用雪擦拭身体。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要经常完成这项锻炼,是需要很大勇气和毅力的。如果教师简单地采取强制的办法,那是绝不会收效的。那样一来,就会有许多学生欺骗教师,说他们按要求做了,而事实上却是在暖和的被窝里偷懒哩。全部问题就在于要能够强制自己。我们的孩子都能坦白地说明,谁做到了哪一点,谁没有做到。那些实在没有勇气拿来一桶雪,脱下衬衫,用一把把冰冷的雪往身上擦的学生,就找别人帮助他们。这是自我教育、自我纪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他认为“劳动纪律、作息制度、锻炼身体、增强健康,——所有这些都是精神生活的领域,随着一个人接近青年早期的年龄,它们越来越深入地成为了自我教育的因素。”

“脑力劳动、学习能够为自我教育提供非常丰富的可能性。早在四五年级,我们就促使学生进行重大的意志努力。学生的一天从劳动开始,强制自己完成任务并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做自我汇报,这件事在道德教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珍惜时间,利用空闲的时刻。只有在少年时代就懂得了劳动的欢乐,体验过由于能够强制自己按预定计划进行工作的自豪感和满足感的人,才会珍惜和善于利用空闲的时间。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在劳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才是治疗无理智地消磨时间的良方。”

“学习必须教给少年们读书。我们开辟了一个‘思考之室’,在那里收集了几百种最富有智慧的、最美好的书。在这个‘思考之室’里,我们有一个书橱里放的是名人传记。这一类书是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度。让学生在阅读英雄人物事迹时,同时预备专门的笔记本和摘录本,他们在写笔记的过程中跟自己进行着内心的交谈。这是自我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那从英雄人物的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了榜样,强烈地希望从人类经过艰难困苦而获得的精神财富中为自己吸取养料的人,才能上升到这个阶段。”

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一个人正应当从这里开始认识自己,开始自我教育。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即从七岁到十、十一岁,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

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学生对年长者的劝告比较容易接受,他能很感兴趣地去做一些有益的、必要的事,他开始进行自我观察,区别和评价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譬如,教师向孩子们建议:早上要早起,不迟于六点钟,夏季在五点钟起床,做一套早操,在早晨这个时间用两小时读书,再参加一点体力劳动:给果树浇水,照料花草等。孩子们到学校来的时候,让他们讲一讲,谁做到了哪些要求:有的人能够“强制自己”,有的人则没有做到。渐渐地,孩子们开始认识到,战胜自身的弱点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光荣的事,于是,他们热心地去做那些开始时带有游戏成分的事。在我们的校园里,每一个学生都种几棵树,这些树归他照料。夏季要给这些树浇几次水。班主任并不指定时间让学生给树浇水。每个学生都在他认为浇水的时候来学校浇水。学生怀有强烈的兴趣从事这项独立的劳动。

教师要研究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针对具体情况向他们推荐科普读物。主要的是,要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的欢乐感。我们认为,如果学生还没有入迷地开始阅读科学书籍,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通往学生心灵的蹊径。当学生在阅览室里读过几本书以后,当他体验到认识的 欢乐感以后,他才会把书借回去独立阅读。

人们通常把劳动称为“伟大的教育者”。但是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人在劳动中确立了自己的信心,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天赋时,劳动才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一个人热爱劳动时,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在少年期,使每个学生从许多种劳动中找到他能够获得幸福的那条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让少年去关心别人,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己的劳动、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奉献给别人。这种工作是从小事做起的:让年长的学生在某一方面帮助年幼的同学。学校里成立了一些儿童技术小组和农业小组,它们的指导员就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其中少年机械化工作者小组的活动特别吸引低年级学生:少年们和孩子们一起启动和关掉小型发动机,驾驶玩具汽车,热心地设计电气化铁路的模型。在所有这些活动中,劳动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少年感到自己是年长者,年幼同学则带着许许多问题去请教他们。学生们之间建立了有趣的相互联系:这里既有相互平等的友谊,也有年长同学对年幼同学的关心,少年希望在游戏和劳动中不断地向年幼同学揭示出某些新的和引人入胜的东西,这也就同时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坚决相信,让少年去当低年级同学的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最复杂、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
    几十年过去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却在今天的中国、在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中乃至探究学习中依然熠熠生辉!它至今仍然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最后,我就举以下几位佼佼者们(吴辰校长上面已介绍,此处就不再重复了)的例子,就用他(她)们所引用的苏霍姆林斯基一些原话或采取的一些措施来结束本文吧:

1、朱永新(教授,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州学派的创始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从一个普通的校长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就是因为他坚持写教育日记,坚持观察、思考、研究教育问题,几十年如一日。

2、高万祥(张家港高级中学董事长校长书记,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首届名校长、苏州市首批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中语会副会长,张家港市中语会会长):我校给全体教师发放并组织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3、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每一个人(毫无疑问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每天抬起头,挺着胸膛走路的人!”

“良好的道德品质,美好的人性人格只有在与人相处相交的过程中才得以熔铸锤炼和淬火。要是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时期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这实际上决定着对人、对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这种信任,人的内心将是空虚的。”

4、李镇西(教育哲学博士,现执教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系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我在进行这些探索的时候,脑子里当然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但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理论学习和我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的回顾,使我形成了一个质朴的认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我在学校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几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不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吴文普 徐蕙)

参考资料:
1、《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版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
4、《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朱永新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
5、《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朱永新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
6、《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李镇西著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