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减肥:陈国兵 教材比较研究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05:50

教材建设的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资源扩张的重要形式,它体现了多角度、深层次理解和呈现课程标准的开放理念,满足了不同人群对教材使用的多样化需求。这一改革是我国教材建设在走向成熟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

教材编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种理解和再创作过程,不同的编者对课程标准理解角度和深度的差异,对知识内容呈现方式选择取向的差异,必然使各种版本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面对教材建设的这种多样化趋势,长期习惯于“一纲一本”的一线教师必须迅速转变传统的教材使用观念,确立起“围绕课标,融合多本”的新的教材使用观念,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其他版本教材的对比研究,依据学情需要,合理采用其他版本教材的优势资源,形成更为科学的教学思路。

        对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角度很多,如果单从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只涉及“教材的专题结构特征”、“章节内容的呈现特征”、“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征”和“总结、探究及评价特征”的对比研究。目的是便于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减少教学的随意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本文仅就这种研究对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做些阐述,期望能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对教材的比较研究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定位更准确

课程标准中的专题设置是教材宏观知识框架的来源,各教材的编者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编辑设计需要形成专题知识结构。对专题知识框架的对比研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定位单元教学的知识网络。

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课程标准对学习要点的要求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对这一要求,现行的四个版本教材的知识框架存在明显差异,我们选取人民版与岳麓版作一下比较,

人民版的知识框架为:

“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商政治文化

西周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

“六王毕,四海一”

海内为郡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挟书律

法令出一

君权和相权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行省的设置

  内阁制度的形成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军机处

                                                        清朝的边疆政策

近代化浪潮和清末政治

岳麓版的专题框架为:                                             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封邦建国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从群雄局到大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废分封,置郡县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比较以上两种教材的专题知识,我们发现人民版教材的视野较为开阔。例如,在叙述早期政治制度时涉及“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以及周朝的“礼乐制度”;在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部分知识时,涉及“挟书律”;在叙述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涉及“清朝的边疆政策”、“近代化浪潮和清末政治”等。岳麓版教材结构形式活泼而不乏严谨。例如,在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部分时,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始皇帝’ 与三公九卿”    “废分封,置郡县”,层次分明地展现了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条件和过程,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这些特点都是两家教材建设的优势资源,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借鉴的信息。不过,比较研究的过程也是信息资源扩大的过程,如何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还有一个在比较中进行取舍的问题。

要对各版本教材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科学的取舍,首先必须考虑忠实于课程标准。在专题(一)中,课程标准所建议的教育目的是“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为达到这一目的,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具体知识点有“分封制”等6个,宏观知识点有“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在具体知识点上两种教材的处理方法大同小异,都突出了核心知识,教学设计的取舍比较容易。但是对“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这个较为模糊的建议,两者处理相差较大。人民版发挥的着力点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介绍的知识点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监察制”、“选官制”和“行省制”。而岳麓版确定的核心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斗争”。介绍的是汉、唐、宋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所作的努力。前者侧重于从多种制度的发展角度去展示制度演变的过程;后者则注重从某个矛盾的解决过程揭示制度演化的本质。在教学设计中究竟哪种结构方式更值得借鉴和使用呢?这就得依据课程标准。标准中要求很明确,要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因此,弄清“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个关键。应该说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最显要特征。汉至元代正是这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时期。君主专制的发展的核心是皇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发展的核心就是逐步解决地方力量对中央的威胁。据此分析,结合课堂教学“简约”、“典型”和“精确”的需要,我们把这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定位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具体知识点确定为“君权的强化和相权的逐渐削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在取舍过程中还要考虑教学的可操作性。例如,就整个专题的标题来看,岳麓版使用“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似乎不很合适。因为,整个专题既包含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和走向顶峰,还包含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以前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用“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为题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再如,一个界限不很清楚的说法也应该予以充分重视。“中国早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个阶段,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说法吗?它与“中国古代”的概念差异在哪?面对这个问题,在我们暂时无法弄清楚之前,教学设计应该采用更为稳妥并能让学生好理解的说法。比如“秦朝以前”等。

    2、对教材的比较研究能使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更合理

能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提供有效信息资源的是教材中正文的导入与叙述、互动方法的提示和总结评价手段的设计三个方面。

以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第二个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为例,对岳麓版和人教版两部新教材进行比对,就能给我们提供很多灵感。

在正文导入与叙述部分,岳麓版以简短的语言介绍美国新体制确立的原因,并对制度产生的条件和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设问,导入简短有力,富有启发性。正文部分主干知识和细节描述分别以大小不同字体出现,主次分明,易于突出重点。人教版在导语部分颇下苦功,以精美图片配以文字简介,引人入胜。在此基础上列出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主旨明确,便于操作。鉴于导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地位,手法以简练明快、主题突出为宜。我们在教学准备中以人教版的导语设计为基础,适当借鉴岳麓版的语言感染力,效果很好。

对教学互动方法的提示一般是教材中隐在的信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却表现得比较直接,这说明教材的开放性在加强,更注重信息的交互特征。人教版教材对互动方法的提示主要是对正文信息的补充和趣化。手段有“知识结构图片”、“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等。相比较而言,岳麓版的手段要更丰富一些,形式要更活泼一些。有知识技能延伸性质的提问,例如,要求围绕麦迪逊的话理解实施分权制衡在当时美国的重要性;也有各种形式的正文补充信息,如历史遗存和历史事件的照片、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图画、知识图解和历史漫画。这样处理的优势在于更逼真、更生动地展示历史发展的轨迹,便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把握和对核心思想的理解。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岳麓版的这一特点。不过,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对“三权分立和制衡示意图”的采用,我们采取了将两种教材的图表进行拼合的方法,吸收了双方的优势。

        总结和评价手段方面,人教版教材的形式有“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两组,其中,“学习延伸”部分又分成“探究活动”、“百家争鸣”和“阅读思考”。从总结评价设计的合理性看,人教版的设计更符合中学课堂教学的使用习惯。而且把对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对学习能力的延伸区分开来,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要求,使课堂探究有明显的阶梯性。关于史学界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争议的介绍更是为扩展学生的视野提供了直接的素材。与其相比,岳麓版教材的设计略显逊色,从结构上看“自我测评”栏目放在“阅读与思考”前面似乎更好,从内容和功能上看“阅读与思考”与“解析与探究”有重复之嫌,从目的指向上看“活动建议”要求太笼统,形式也过于单一。因此,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人教版的结构,部分采用了岳麓版的史料,形成了以下总结和探究的内容。

学习总结——看看我们都掌握了些什么?

你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吗?你是如何理解其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的?

探究延伸——看看我们还应该了解些什么?

1、比较探究

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首先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议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而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而获得内阁的支持。”

请你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思考:从丘吉尔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英美政治体制的什么本质不同?

2、史学争鸣

(见人教版114页“百家争鸣”)

3、查阅思考

(见人教版114页“查阅与思考”)

3、对教材的比较研究能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运用更科学

学科知识运用的科学性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重要的原则之一,它包括史料的正确叙述、史料的合理运用和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几个方面。

在对历史教材进行比较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同一历史现象,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不尽相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十分小心对即将使用的知识和即将给出的结论进行锤炼和加工。例如,在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部分,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对三大制度的政治地位作一些介绍。不过,就三大政治制度地位的表述各教材表述不一,令人疑惑。

制度名称

人民版

人教版

岳麓版

人民代表大会制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以上表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项制度的定位上,矛盾的焦点在于这两种制度是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笔者在查阅大量的相关材料以后,对三大制度的政治地位的说法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原来,“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两个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从制度类型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属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属于政党执政、参与政权和干预政治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民族政策,其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据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最终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对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表述上。岳麓版的说法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人教版的说法是“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人民版的说法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这里存在一个英国君主立宪制究竟何时确立起来的问题。要给学生讲授英国代议制的发展情况,这个问题无法回避。笔者认为,如果这一问题在史学界已经形成定论,各种教材的说法就应该统一,若属于史学争论的问题,则应该在教材正文后面的“史学争鸣”中予以介绍。那么,三种说法中哪一种更好,更科学到位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看了部分世界史著作,大都明确指出《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因此,在讲授这一知识时,我们采用了岳麓版教材的说法。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对教科书的使用一定要始终存有一种科学的心态。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善于树立正确的教材使用观,要正视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始终围绕新课程标准,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地区教学实际,把现有的资源用好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