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驼为什么叫草尼马:理想 爱国 创新 让儿童插上飞翔的翅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10:47
理想 爱国 创新
让儿童插上飞翔的翅膀
《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01日   22 版)

人民图片

微笑
人民图片
一个只有13岁的德国男孩实施了一项足以让很多成年人相形见绌的全球性计划——“为地球植树”,并已经在世界各地组织种植了350多万棵树。儿童是世界的未来,他们充满梦想,在爱国和创新教育中畅游,为各国和世界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感染而非说教 概念紧邻实践
本报驻美国记者 陈一鸣
不久前,记者有幸参加了社区里一所幼儿园举办的春季音乐会。小朋友们整齐的服装、欢快的演唱、奔放的动作,让记者深深体会到美国爱国教育生动活泼、无处不在的特点。
演出那天早上,每当有孩子和家长走进社区礼堂时,都会从门口老师的手中接过一张节目单。见记者的目光被这花花绿绿的节目单吸引住了,老师阿罗拉也笑着递过来一份。记者一看,节目单彩印且制作精巧:左上角拿五颜六色的丝带拴起来,学校和曲目名称都用好看的花体字印刷,最后还有全体老师和小朋友的姓名,简直就跟著名乐团的节目单一样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演出开始了,随着音乐响起,小朋友每人手持一面美国国旗,三三两两地从门厅跑进来,一边随着音乐节拍蹦跳,一边挥动着手里的星条旗,向家长们致意。然后,呈弧形站在舞台上,小班(2岁班)在前,大班(3—5岁班)在后。演出持续半个小时,孩子们有板有眼地演唱了《美丽的亚美利加》等10首曲目,几乎都是美国的经典爱国歌曲,堪称美国的“红歌”演唱会。
移居美国时间不长的小朋友坎特英语还不流利,但在舞台上丝毫也不怯阵,只要会唱的歌,便放开喉咙大声地唱,还在老师的指引下做着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果碰上不会的,就大大方方地站在舞台上,并没有尴尬的表情,因为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也不都是全神贯注:有的动作做错了,有的一首也不会唱,有的左顾右盼,甚至在舞台上东摇西晃,并没有老师上前制止。阿罗拉对记者说:“舞台上的孩子年龄不一,演出水平参差不齐,这没什么奇怪的,社会上的人不也是什么年龄、学识背景的都有吗?演唱会的关键是让孩子们体验舞台气氛,由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孩子肯定一年比一年出色。”
幼儿园对这场音乐会极为重视。几个星期前,老师在放学时给每个家长一张通知单,写明要求家长为孩子准备的上台服装——男生白衬衫、蓝裤子、红领带,女生白衬衫、蓝裙子、红头花。坎特的妈妈告诉记者:“在帮坎特选购衣服时,他居然能向我解释说,老师要求的服装颜色源于美国国旗,是老师指着墙上的星条旗告诉他们的,他也‘听’懂了。”
记者了解到,这场迷你音乐会上的所有歌曲和舞蹈都是幼儿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说从幼儿园起,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便浸染到了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从一开始便向孩子展现一种相当正规、庄重的爱国形式和氛围,从穿什么衣服,到唱什么歌,都直接接轨成人世界,但同时又不强求孩子一定要理解什么深刻的涵义、遵从什么刻板的规范,更没有让孩子必须背诵出一些“大人才说的话”。即便小朋友刚刚接触这种氛围时还懵懵懂懂,但类似的教学内容经过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持续深化,再加上每年不断举办的演出、参观、实践等活动,成人之后,爱国意识就会深入心灵。
记者到美国常驻后,采访过一个市议员候选人的筹款晚会。席间的伴奏全由这座城市的中学学生乐队担任,其中好几首曲子都可以在幼儿园的音乐会上听到。那个筹款晚会上,一些学生志愿者还举着筹款箱,挨个桌子出售抽奖券,其中一个姑娘告诉记者,她虽然还不到投票年龄,但能亲自参与这种实际的政治活动,感到很自豪。
感染而非说教,概念紧邻实践,这大概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特色与成功之处。
重视合作参与 激发创新思维
本报驻英国记者 李文云
五年级女生妮芙一边在拿橡皮泥捏着一个“小人”,一边指着课桌上尚未完成的一平方米左右的大型手工作品告诉记者,那是他们小组设计的城市——矗立的摩天大楼是用废纸盒画上窗户做成的、绿色皱纹纸做成了大树与草坪,她手里捏的“小人”是草坪上的雕像。妮芙说:“绿色草坪会让城市很漂亮,而草坪上有雕塑会让城市很酷。”
这是记者在伦敦城南的罗森戴尔小学看到的一节手工课。斯戴斯老师说,手工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技巧,课前他只给同学们讲了手工主题——你想象中的城市,而制作过程中的设计、计算等都要求同学们自己解决,这很锻炼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校的法语俱乐部教室,传出了上汉语课四年级的同学们整齐清楚的中文歌声:“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来自中国的汉语课女教师寇优,熟练地运用复读、唱歌、游戏等不同课堂互动手段,向30名学生教授着汉语口语句型。她对记者说,学习外语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的途径。
英国中、小学教育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梦想。而通过合作式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参与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创新性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方法。罗森戴尔小学校长霍普金博士对本报记者说,中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一个人的雄心大志,常产生于创造性思维。在儿童还没有懂得理想、梦想及人生目标等较重大概念时,教育就格外重要。学校很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手段,学会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巧和能力,有管理时间与资源以及与同学协作的概念,这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参与,避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模式。
霍普金在学校推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取得良好效果。他介绍说,通常在小学课堂上由老师讲课的时候较多,即便提问题时,也是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而其他学生则更多是旁听者。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就不会动脑筋思考答案。而采取分组合作的课堂结构后,学生们4人一组,两个中等生、一个优等生加一个稍差的学生,4人一起商量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全班30名学生就没有人“轮空”,使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得到了锻炼机会。
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首席执行官李丽莎女士也向记者介绍了在英格兰一些中学实行的“学生之声”活动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学生之声”活动是由校学生会成员等20多名学生和8位老师分别去观摩本校的英语、数学等课,然后进行评议并反馈给授课老师。有学生表示:“在刚开始给老师写评语、特别是提出批评时,感觉很紧张,但当老师接受了我的意见时,我真感觉自己长大了,开始做贡献了。”
方式多样生动 一代传承一代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晓东
俄罗斯注重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以多种生动灵活的方式进行。
在俄罗斯,博物馆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而且许多学校建有自己的博物馆。莫斯科1214中学位于西南区,其校内博物馆叫《一代人》,工作宗旨是促进对青少年一代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形成历史意识与博物馆文化,启迪与引导青年研究与创造能力的开始,利用博物馆这一手段对青少年开展美学教育。卫国战争是这家博物馆的中心主题,许多展品和活动都围绕该主题。如描述二战的历史照片与书籍,战争中用过的武器;在2010年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该校密集地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比如以卫国战争为主题的设计作品展,绘画与诗歌大赛,与生活在学校所处小区内的卫国战争老兵进行座谈,听战争亲历者讲述炮火硝烟的过去等等,这些课外活动对塑造孩子们的历史观与爱国主义情操所起的作用,远比课堂上通过阅读与老师讲解等抽象方式大得多。
初到俄罗斯,记者利用各种机会参观了莫斯科几个大博物馆,如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国立特里奇亚科夫画廊……在这些场所,记者经常看到老师组织成群结队中小学生参观,有的孩子手里拿着图纸,看样子是事先老师规定了任务,要按图索骥,也有孩子与家长一起参观。老师与家长为孩子进行细心的讲解,孩子们在对展品初步认知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其所处时代及相关背景知识。
俄罗斯许多学校互联网的主页上有这样一段对学校的定义,几乎已经成为俄罗斯学校的座右铭:学校应该是激发青少年一代产生强大感,用为祖国、先辈开创事业而产生的自豪感来提升青少年心智以及用民族的优点来培育公民与爱国者的机构。
俄罗斯19世纪著名的政论家、历史学家米哈依尔·梅尼什科夫说,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的年轻一代都选择爱国主义的时候才会拥有光明的未来。
爱国主义在俄罗斯确实是一个传统,而且一代传承一代。前不久经过斯摩棱斯克沿岸大街一幢民宅,记者发现几个楼门洞侧面贴着一些方块大理石,上面都刻着头像和几行文字,驻足细看,原来这都是曾经在此住过的名人介绍。一数竟然有三位苏联元帅以及两位获得过苏联国家奖章的艺术家,下面还摆放着鲜花。其实不独如此,一些小公园或者广场上竖立的名人雕像或者纪念碑也是常年鲜花不断。俄罗斯这种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即使政权更迭也不改变的传统已经渗透到了俄罗斯人的血脉之中。俄罗斯青少年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出正确的历史观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
教育内容广泛 培养全面发展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保罗今年6岁,家住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虽然没有到北京,但参加了堪培拉各社区幼儿保育中心(幼儿园)联合举办的模拟奥运会。保罗因此对北京和奥运会有了一些了解,并备受奥运精神的鼓舞。
在那次模拟奥运会过程中,保罗和他的小同学们获得了很多关于中国的风土人情、北京的古老文明和现代化都市的繁荣发展、北京喜迎奥运的激情,以及惊心动魄的北京奥运会赛事等知识。“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北京有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很多比赛项目在那里举行”。保罗在接受采访时把他在幼儿保育中心学到的知识一一道来。
澳大利亚的幼儿教育内容广泛,从识字、数数、唱歌跳舞、体育运动到食品制作、植物栽培、新闻讲述、交通安全、卫生保健、药物教育、动物保护、亚洲概况、世界和平等无所不包。幼儿教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室内的、户外的,有到动物园进行的,也有到博物馆开展的。幼儿保育中心还时常请音乐、舞蹈界专业人士为孩子们表演和介绍有关音乐、乐器及舞蹈知识。澳大利亚幼儿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喜爱运动、关爱他人、热爱和平等,可谓德智体全面发展。
堪培拉社区幼儿保育中心的新闻讲述课程特别引人关注。这一课程紧密联系重大新闻事件,引导孩子们关注国内国际大事,如北京奥运会等。新闻讲述课程是孩子们了解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国的一个窗口。他们不但可以通过这一窗口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各地的文化,还能够了解世界各地人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状况。幼儿保育中心通过这种方式开拓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国际思维。新闻讲述课的另一重大作用是,培养孩子们的表达和演说能力。保罗在妈妈帮助回忆的情况下介绍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他和小同学们可高兴了,不但能参加社区幼儿保育中心举办的模拟奥运会,还能在电视上观看精彩的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在新闻讲述课上,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报道新闻”。他们“报道”重大的比赛项目,还“报道”澳大利亚参赛运动员夺金情况,既兴奋又受到极大鼓舞。
如今的保罗已经很老练了,接受采访时大大方方,有问有答。当记者问到利比亚、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情况时,他认为那些国家少年儿童的境况一定很艰苦。他说:“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希望那些国家的少年儿童都能像我们一样,过上和平的生活。”
幼儿保育中心给了保罗快乐和知识,也拴住了保罗的心。他喜欢那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学习,他喜欢和小同学们一起玩游戏和做运动,他每天都想到幼儿保育中心去。在父母周末领他出去游玩或参观的路途中,他经常说:“不对,不是往这边拐,应该往那边拐。”当父母问他为什么时,他总是调皮地说:“我要到幼儿保育中心去。”
梦想创造奇迹
孙云晓
儿童的美好行为总是让人感动,特别是面对那些有梦想的孩子。
几年前,加拿大男孩瑞恩从电视新闻里看到非洲人缺水喝,就通过自己的劳动积攒钱,捐给他们打井。瑞恩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被誉为“加拿大人的灵魂”,大家成立了以瑞恩命名的基金会并纷纷捐钱,让很多非洲人喝上了水。
最近得知,年仅13岁的费利克斯·芬克拜纳实施了一项足以让很多成年人相形见绌的全球性计划。这名德国男孩是“为地球植树”的创始人,这个组织已经在世界各地种了350多万棵树。
费利克斯的梦想来自9岁那年,老师要求他完成一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作业。他在收集资料时,知道了一个叫旺加里·马塔伊的肯尼亚女人,她30年组织种植了3000万棵树,因此于2004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于是,费利克斯突发奇想,那就是他们这些孩子可以在全世界的每个国家都种100万棵树。
费利克斯说:“这是在拯救我们自己的未来,因为我们将承受今天大人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带来的后果。”令人惊叹的是,费利克斯不仅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孩子,在实现梦想方面也有着明确的计划和方法,同时也有着为遏制气候变化而斗争的强烈意识。费利克斯参加了2010年12月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他提出了三个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将全球气温的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就意味着“未来40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得超过600万亿吨”。费利克斯说:“如果将这一数字除以40年,那就意味着每年最多15万亿吨,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分配这部分排放量。对我们来说,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排放权,那就意味着每人每年1.5吨。”费利克斯说,排放污染少的人可以将排放权卖给工业国的其他人,换取用于卫生和教育事业的资金。另一个目标是在全世界至少种植一万亿棵树,每年可吸收10万亿吨二氧化碳。最后一个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们已经拥有这方面的技术”。
他说:“我们应该促使政治家们做出改变,制定一些国际性的法律。我们少年儿童已经是这个地球上的大多数,只要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有所作为。”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我相信,读过上述故事的人都会心里暖暖的,因为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看到了真正的希望。从瑞恩到费利克斯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却像巨人般地成长着,这是梦想创造的奇迹。对于儿童来说,梦想是理想的雏形,或者说梦想是理想的神秘通道。
毫无疑问,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梦想的,无论是哪个国家或民族的儿童,都是有追求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连续4年进行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高中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显然,这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孩子的理想状况并不理想,类似瑞恩和费利克斯这样拥有全球视野和宏大梦想的未成年人不多,像他们那样积极行动实践梦想的孩子更少。
我从事青少年教育近40年,深知中外孩子本身素质并无多大区别,但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紧紧束缚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和幻想力,并严重抑制了孩子们美好梦想的发展和远大理想的形成。更为可怕的是,应试教育无形中已成为许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望子成龙成为中国家庭最大的生活动力,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的追求排在第二、第三位。可以说,孩子生命的成长与父母的爱心是最大的教育能源,如果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这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振兴中华的希望所在。
如今,人们把提高幸福指数作为时尚,而实际上,有梦想、有理想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梦想和理想呢?我有四条建议:一是不论孩子的梦想听起来多么幼稚或胆大妄为,只要是积极的、善意的,都要尊重孩子的探索兴趣,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尽可能提供各种支持;二是引导孩子多读科普作品和杰出人物传记,并且多参与一些科学实践活动,拓展其视野和动手能力;三是与孩子一起在家庭和学校选择适当的劳动服务岗位,培养其责任心;四是培养孩子有一颗爱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引导孩子关心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