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上长猴子图片:论教育模式建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04:48
 论教育模式建构

 查有梁

 

 

提要 本文论述了教育模式建构的意义,讨论了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并结合案例介绍了不同类型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 * *

一、教育模式建构的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行政领导要学会构建区域性的教育发展模式——宏观层次的教育模式;每所学校的校长要学会构建学校的办学模式——中观层次的教育模式;每位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科,所教学生的实际,构建教学模式——微观层次的教育模式。总之,都要学会构建教育模式。简言之,要学会“教育建模”。

无论宏观、中观,还是微观的“教育建模”,都可分为“定性建模”和“定量建模”。掌握了“定性建模”和“定量建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则可举一反三。

“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的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

社会经济在发展变化,宏观上构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战略模式,也会随之变化;教育对象在发展变化,中观上构建的学校的办学模式,也会有所变化;教学内容在发展变化,微观上构建的各种教学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教育建模”。教育中总有新情况、新问题,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教育建模”。

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新创了许多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①激发兴趣,愉快地学(愉快模式);②情知结合,优化教学(情知模式);③情境陶冶,形象地学(情境模式);④审美立美,乐教乐学(美乐模式);⑤鼓励评价,成功中学(成功模式)等。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便于较好地解决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常称其为模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常称其为模式研究方法。例如,物理模型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经济模式研究、文化模式研究,等等。在此研究中我们取模式一词。

模式方法的主要特点:排开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模式方法要将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调查、模拟,也便于进行理论分析。

模式方法的主要程序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将客观事物的原型,抽象为认识论上的模式;通过模式的研究,获得客观事物原型的更本质、更深刻的认识。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把模式方法表示为:

原型模式新型

其中,原型是提供抽象为模式的客观基础;而新型则是经过模式研究之后,更加深入认识了的原型。

建立教育模式,总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学生学得太苦、太死,于是人们才去探索建立教育的“乐学模式”;正因为存在片面的“应试教育”的危害,于是人们才强调建立“素质教育”的模式。建立各种学科、各种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有明确目的,即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可以把模式方法表示为:

问题模式求解

上式表明:要从问题出发建立模式,使之有针对性;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求解),又是检验建立的模式是否恰当的标准。

模式方法,无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均显示出了重要价值。应用模式方法研究教育,就要研究各种教育模式。教育模式,上有理论基础,下有操作程序,模式处于理论与应用的中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模式能够承上启下,所以意义重大。可以把模式方法表示为:

理论模式实践

上式中,既有从理论到模式再到实践这一程序;也有从实践到模式再到理论这一程序。显然,模式能沟通理论与实践,既能促进理论的提高,又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为什么要研究教育建模?这有科学方法论上的根据;同时,也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改革的实验中,许多情况都归结为研究现有的教育模式,创造新的教育模式。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就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系统地研究教育模式,把握教育模式的整体,尤有必要。因为,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从而作出科学的选择。

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应该从三方面审视:其一,看他们是否对教育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其二,看他们是否针对实际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模式;其三,看他们是否在教育实践中有整体的、长远的打算。许多学校的校长、教师,所缺乏的正是建立教育模式(包括各种教学模式)的自觉意识。建模意识不强,既影响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又影响教育实践的升华。因而,研究教育建模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定性建模的方法

科学研究有两大主要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从模式论看,则有两种建模方式:定性建模与定量建模。

定性建模的框图如图1所示。

教育建模,大多数是定性建模。构建定性模式的基本程序如下。

①建模目的:明确建立教育模式所达到的目的;

②典型实例: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一个较好的、较典型的案例;

③抓住特征:从理论上分析案例,概括出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

④确定关键词:进行“语义比较”,确定表述这一模式的关键词;

⑤简要表述:通过讨论,征求意见,对这一教育模式给出简要的定性表述;

⑥具体实施:在教育中具体实施这一模式,要充分体现模式的特征和过程;

⑦形成子模式群:通过教育实践的检验,针对不同情况有所“变换,”从而形成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子模式群”;

⑧建模评价:将设计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得建模成功与否的结论,以便改进。

定性教育建模的要点是:

——抓住主要特征(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基础上);

——认识教育过程(在明确目的、典型分析基础上);

——确定关键词语(在抓住特征、认识过程基础上);

——给出简要表述(在集体讨论、统一认识基础上);

——形成子模式群(在具体实施、反馈检验基础上)。

(附图 {图})

图1 定性教育建模的框图

[案例1] 小学教育的“科学模式”。

笔者参与构建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成师附小)的教育模式。

经过明确建模目的,分析典型实例,抓住特征,认识过程,确定了一个关键词:“科学模式”。经过反复比较觉得用“科学模式”较为恰当些,但并不理想。对成师附小的教育模式,作者给出如下的“简要表述”。

成师附小的办学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可以把这一模式概括为: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家长素质,整体发展。

成师附小的教学模式是以情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把这一模式概括为:行知结合、情知结合、群知结合,全面育人。

成师附小的课程模式是以多种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可以把这一模式概括为:核心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综合进行。

成师附小的管理模式是以情感与科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可以把这一模式概括为:情感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统一实施。

在教育定性建模中,给出一个较好的“简要表述”非常重要。在具体实施中,要体现特征,分解过程,形成更具有操作意义的子模式群,经反馈检验、归纳总结,从而才能评价教育建模的结果,同时,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教育模式。

[案例2] 小学教育的“美乐模式”

构建教育模式总是有一定目的,同时,也总是要解决一定问题的。这些“目的”、“问题”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目的明确、问题准确、方法科学,构建的教育模式方能较好地达到目的、解决问题。

抚顺铝厂中学小学部(以下简称“抚顺铝小”),是企业办的小学,是普通城市小学。1990年,在构建和实施“小学教育的美乐模式”之前,抚顺铝小的许多方面都是较差的。在校长的带领下,师生们摸索、实验,经过5年的努力,他们构建了小学教育的“美乐模式”。

在进行教育实验之前,确定的关键词是“美乐模式”。其特点是:“审美立美,乐教乐学”。学校校长教师经过反复研讨,给出了美乐教育模式的简要表述:

美乐教育是以主体教育为指导思想,以立美为导向、乐学为动力、美乐整合,以构建美乐的教育场为基本途径,以培养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它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美乐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涉及到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育形式和教育评价等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它不是所谓“快乐教学法”之类的东西。

(2)美乐教育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它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陶冶情操,还要发展智力、能力、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它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

(3)美乐教育反对重教轻学的师生观,重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使学习由被动接受的“苦学”过程转化为主动探索的“乐学”过程。

(4)美乐教育强调用审美的情感感染、激励作用去促进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开发,但也不忽视意志的支撑与推动作用。美乐教育思想不认为学习就是轻松、舒服的事情,毋需刻苦与勤奋。提倡美乐教育,是针对学习中情感受压抑的“痛苦”而言的,而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学习中的“刻苦”精神。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以教师为主导,立美施教,创造美的教育境界,就能激发学生的乐学情趣和专注精神,使美乐整合,强化乐学心理,形成美乐教育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达到高效育人的目的。

[案例3] 中小学教育的“整合模式”。

中小学教育的“整合模式”是“素质模式”的具体化。这一模式对于普通小学和中学都是适合的。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和盐道街中学,聘笔者为顾问。经过与校长和教师的讨论,笔者建议这两所学校都采用和实施“整合模式”。这两所学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这两所学校原是一所学校,很长时期是原四川省教育厅直接指导进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改革实验”的重点学校。他们对于探讨中小学的衔接连贯有较好的基础。这两年学校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和“体能训练”。盐道街小学在开展“活动课程”上成果显著。盐道街中学在全校开展“中学心理教育实验研究”。经过一番思索,终于从系统科学思维方法中找到一个“关键词”:“整合”。“整合”的意思是强调一个系统的“整体协调”,发挥“综合优势”。进而笔者为中小学教育的“整合模式”给出了以下一种简要表述。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的办学模式:

我校构建和实施的教育模式是“整合模式”。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依据。

(1)整合模式充分重视学前、小学、中学,这“三学”的整合,不断探索学前、小学、中学三者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以利于提高教育效率,真正打好基础。

(2)整合模式充分重视核心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这“三大课程”的整合,重视艺术教育的功能,将美育贯穿和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去,以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3)整合模式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的整合。不断优化育人的环境,解决彼此不协调的种种问题,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充分和谐发展。

成都市盐街道中学的办学模式:

我校构建和实施的教育模式是“整合模式”。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现代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依据。

(1)整合模式充分重视小学、中学、大学,这“三学”的整合,不断探索小学、中学、大学三者之间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以利于提高教育效率,真正打好基础。

(2)整合模式充分重视文科、理科、艺体,这“三科”的整合,重视艺体教育的功能,将美育贯穿和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以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3)整合模式充分重视生理、心理、伦理,这“三理”的整合,不断研究和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伦理道德完善,以利于学生和谐发展。

[案例4] 基础教育的“一功四化”模式。

抚顺市教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功四化”的教育实验研究。“一功”,指每个教师都要“练好基本功”。“四化”,指“教学原则科学化,教学方法高效化,教学过程优质化,教学管理规范化”。换句话说,抚顺市教委在全市教育系统中,构建了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即“一功四化”模式。

构建一个地区性的教育发展模式,需要构建一系列子模式。抚顺市教委及所属学校的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构建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短短三年内,他们就编写出《中小学实用教学模式》,概述了全国数十个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小学课堂教学模式选编》——由抚顺市小学教师构建的77个教学模式;《中学课堂教学模式选编》——由抚顺市中学教师构建的50个教学模式。虽然,他们构建的这些教学模式水平有高有低,但通过立模→说模→评模→炼模→定模,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抚顺市的经验是:抓“中介”,带“两头”。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它是“问题”与“解决”的“中介”,它是“原型”与“新型”的“中介”。抓住“中介”,就可带动“两头”。要求广大教师自己去探索构建教学模式,这就促使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联系教学实际,去钻研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水平;这就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认真地构建教学模式,去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抚顺市教委要求教师在构建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论述“理论基础”、“目标指向”、“适用范围”、“结构程序”、“教学方法”,五者缺一不可。这就将抓“中介”,带“两头”,具体落实到整个教学研究的始终。这就使广大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时,不至于感到“空洞”;在具体进行教学实践时,不至于感到“盲目”。实践证明这种抓“中介”,带“两头”的方法是科学的,很有意义。

抚顺市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有构建地区性的宏观教育发展模式,才能有力促进学校去探索中观的办学模式,进而促进广大教师探索微观的教学模式。

三、定量建模的方法

在教育建模中,定量建模会逐渐增多。特别是电脑的广泛使用,为定量建模提供了更加强而有力的工具。

定量建模的框图如图2所示。

(附图 {图})

图2 定量教育建模的框图

区域性教育发展宏观模式,通常要采用“定量建模”。构建“定量模式”的基本程序如下。

①建模目的:明确建立教育模式所达到的目的;

②认识原型: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统计数据,对原型进行定量分析;

③初步模式:尝试构建一个初步的定量模式;

④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抽象出一个教学模式;

⑤求解方法:通过分析与计算,给出教学模式的求解过程;

⑥实施程序:运算比较复杂的需要写出电脑运算程序;

⑦最终模式:进行具体运算,进一步纠错,证实程序的正确;

⑧建模评价:对设计的程序进行维护与解释,从而推广定量建模的成果。

定量教育建模的要点:

——充分认识原型(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

——选择数学模型(在原型分析、数学分析基础上);

——找出求解方法(在数值分析、计算研究基础上);

——设计运算程序(在尝试求解、电脑实验基础上);

——给出操作模式(在纠正错误、证实程序基础上)。

[案例5] 区域性教育发展的宏观比较模式。

笔者在《大教育论》(1990)一书中,设计了一个区域性教育发展的宏观比较模式。该模式的要点是:五个指标,三个层次,两两比较。

(1)“五个指标”。

①按人口平均(每年)的国民收入,用符号[a]表示。这一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上能查出。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上“社会总产值”(Total Product of Society,可缩写为TPS)与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缩写为GNP)有所不同。我们这里采用“国民收入”或“国民净产值”(Net NationalProducat,缩写为NNP),作为经济增长的标志。

②按人口平均每年的教育经费,用符号[b]表示。这在《中国统计年鉴》上不能直接查到。但可查出每一年的教育事业费,除以该年的人口数,即可得知[b]。

③平均每万人口的教师人数,用符号[c]表示。教师可分为五级:高、大、中、小、幼。“高”指研究生导师,其人数用c[1,]表示;“大”指大学本科和专科的教师,其人数用c[2,]表示;“中”指中等学校的教师(普中、中专、职中等的教师),其人数用c[3,]表示;“小”指小学教师,其人数用c[4,]表示;“幼”指幼儿园教师,其人数用c[5,]表示。所以[c]实际是一个“矩阵”。

[c]=(c[1,],c[2,],c[3,],c[4,],c[5,])

我们是研究宏观教育系统,“教师人数”理应是各级各类教师,包括成人教育、职工教育等的教师。

④平均每万人口的在校学生人数,用符号[d]表示。学生与教师类似,分为五级:高、大、中、小、幼。“高”指研究生,用d[1,]表示;“大”指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用d[2,]表示;“中”指中等学校学生,用d[3,]表示;“小”指小学生,用d[4,]表示;“幼”指幼儿园的儿童,用d[5,]表示。[d]实际也是一个“矩阵”。

[d]=(d[1,],d[2,],d[3,],d[4,],d[5,])

⑤平均每万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用符号[e]表示。查《中国统计年鉴》,可以找到“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此便可以查到[e]。文化程度同样分为五级:高、大、中、小、盲。研究生程度的人数用e[1,]表示;大学程度的人数用e[2,]表示;中学程度的人数用e[3,]表示;小学程度的人数用e[4,]表示;文盲半文盲的人数用e[5,]表示。[e]实际也是一个“矩阵”。

[e]=(e[1,],e[2,],e[3,],e[4,],e[5,])

[a]、[b]、[c]、[d]、[e]亦有如下关系: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决定了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b]来自于[a],可以说[a]“生”[b];教育经费供养各类教师,可以说[b]“生”[c];各级各类的教师培养着各级各类的学生,可以说[c]“生”[d];在校学习的学生一经毕业就直接影响着每万人口的文化程度分布,可以说[d]“生”[e];每万人口的文化程序分布直接制约着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

(2)“三个层次”。

[c]、[d]、[e]都分为五级(纵向的五个层次),那么,为什么[a]、[b]不分为相应的五级呢?追求“统一”的美感,要求我们这样思考。虽然现在的统计年鉴还难于查到相应的数据,但通过抽样调查和适当的统计计算是不难得知的:a[1,]是按人口平均每一位研究生程度的人对人均国民收入的贡献;a[2,]是大学程度的人对人均国民收入的贡献;a[3,]是中学程度的人对人均国民收入的贡献;a[4,]是小学程度的人对人均国民收入的贡献;a[5,]是文盲半文盲程度的人对人均国民收入的贡献。[b]中相应的数值是不难得知的:b[1,]是研究生人均教育经费;b[2,]是大学人均教育经费;b[3,]是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b[4,]是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b[5,]是文盲半文盲人均教育经费。

第一层次即 [a]、[b]、[c]、[d]、[e]

第二层次是一个五阶“矩阵”

(附图 {图})

第三层次是在“高”、“大”、“中”下面的细分,这里以[d](平均每万人口的在校学生数)为例来说明。

d[11,]表示博士生;d[12,]表示硕士生。

d[21,]表示大学本科生;d[22,]表示大专生。

d[31,]表示高中生;d[32,]表示初中生;d[33,]表示中专生;d[34,]表示职中生。

(附图 {图})

[d]是第一层次,d[i,]是第二层次,d[ij,]是第三层次。同理,可推其它。

(3)两两比较

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分析之后,就便于我们把两个宏观教育系统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从而为宏观教育系统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个宏观教育系统的数据为[a]、[b]、[c]、[d]、[e];另一个宏观教育系统的数据为

(附图 {图})计数据作“两两比较”得出无量纲的比值,这是横向比较;还可以选定一个年代,求出相应的比值,再选定经过若干年(5年或10年或15年)后的某一年代,再求出相应的比值,这是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可以看两个系统的结构优劣;纵向比较可以看两个系统的演变状况,可以看到发展趋势。在电脑上很容易进行矩阵运算。

[案例6] 学习记忆的“周期模式”。

一门学科的知识,可以分解为若干“组块”与“产生式”,以学习中文、英文而言,一个“字”或“词”,可作为一个“组块”;一个“句型”,可作为一个“产生式”。以学习数学而言,一个“名词”或“术语”,可作为一个“组块”;一个“定义”、“公理”或“定理”,可作为一个“产生式”。

根据记忆与遗忘的实验研究,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的周期应“先短后长”。为了有效地记住一个组块,一个产生式,第一复习周期,是当天复习,T[1,]=1(天);第二复习周期,是第二天,T[2,]=2(天);第三复习周期,是第4天,T[3,]=4(天);第四复习周期,是第8天,T[4,]=8(天);第五复习周期,是第16天,T[5,]=16(天);第六期复习周期,是第32天。Y[6,]=32(天),等等。其一般的复习周期公式是:T[n,]=T[1,]2[,n-1](n=1,2,3……)。实验表明,按1、2、4、8、16、32……为复习的周期是较为合理的。上述周期公式,即是一个数学模型。

教育建模对于教育改革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尤为重要。如果广大中小学的校长、教师明确教育建模的意义,掌握定性建模和定量建模的程序和方法,并在教育改革中去具体设计、实施、修改、发展,这必将大大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成都610072〕

(本文责任编辑:宗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