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雪茄网购: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10:35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

无忧居士 发表于 2007-7-14 14:02:00 一课文目录
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
17.苏州园林(叶圣陶)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 *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20.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八(上)第五单元(事理说明文)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下)第五单元(科普类文章)
17.笑(高士其)18.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9. *善待家园(吴岗)20. *龙永图趣说WTO(甘远志)
二课文梳理
7-2-17《苏州园林》
1.结构:这篇说明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法,以先总说后分说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交代了写作动机,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2):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
②第二层(3—6):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③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结尾。引人回味。
2. 内容:文章一开始先说苏州园林的多:一百多处(用“据说”一词,语言严密),又说它的地位和价值:是标本,鉴赏园林不该错过。这样就给读者留有一个重要的印象,总领全文,吸引读者。接下来作者用总分式的结构来介绍它的特征。2自然段是总起,交代苏州园林的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完美的图画,即图画美。达到这一点的有“四个讲究”,此外,园林的其它各个细节也是注意图画美,这就是三个细部。“四个讲究”和三个细部共七个方面,分别详尽的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得自然之趣。(举例子、作比较)
(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不雷同,置身山间之感。(分类别、举例子)
(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不寂寞,着眼于画意。(举例子、作比较)
(4)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花墙廊子,界而未界,隔而不隔。(举例子)
(5)注意角落的构图美——阶砌旁、墙壁上,种草栽竹。(举例子)
(6)注意门窗的图案美——雕镂设计,工艺美术的上品。
(7)注意色彩的搭配的图画美——不用彩绘,白色或灰色的。(作比较)
3. 词句品味鉴赏
①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②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③全文只用了几个描写性的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4. 说明方法:作比较
课文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如:第三段中写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只求自然之趣,就是把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比较,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而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这是求自然之趣,是美术画。再如:第五段写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就把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栽种修剪与国外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俯仰生姿、高低成趣的图画美。再如:第九段写苏州园林的色彩调配得和谐,就把园林的门窗墙壁及地面的颜色与北京园林的彩绘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梁柱门窗颜色的淡雅。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使被说明事物独有的特点更鲜明。
7-2-18《桥梁远景图》
1. 解题:“远景”是将来的景象,发展的趋势,“图”是蓝图之意,可见本文是以介绍说明桥梁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本文是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作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2. 结构:全文有13 个自然段落,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说明了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3—13):具体描绘桥梁的远景。又可分三层:
(1)第一层(3—4):介绍说明桥梁的重要性。
(2)第二层(5—8):说明将来的桥会造得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3)第三层(9—13):大胆的设想了将来的桥的发展前景。
3.文章语言。
本文的语言质朴、简洁而又生动。一开头,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说明桥的重要作用,既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大家的想像力,真是恰当而又巧妙。在说明桥梁的构造时,用“一条板凳”打比方来形象的解释什么是桥、桥的基本结构,十分形象,又十分贴切,可以说是“深入浅出”的典范。然后又用富有吸引性的过渡段,把文章转到说明的重点上来:畅想桥梁的发展前景。作者又运用每段的首句做中心句的方法,运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说明了未来桥梁发展的五个好处,从而说明桥梁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此外,如:“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等等,分别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7-2-19*《洲际导弹自述》
1. 解题: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 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洲际导弹“诞生”的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
第二部分(2~8):介绍说明导弹的类别、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等等。
第三部分(9~12):简要而具体说明洲际导弹的外形(高度、重量)、速度、威力以及发展变化。
第四部分(13~15):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3. 写作特色
(1)采用自述说明法,说明形象具体
自述说明法,就是指在介绍事物、事理或人物时,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采用自述说明法,“自报家门”,让人感到格外亲切,又有十分明确的“亲切感”,显得分外真切。极易唤起人们的读兴,便于写作主体与阅读客体的沟通,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洲际导弹是一种尖端武器,其构造及其发射、爆炸原理相当复杂,但作者采用拟人方法,让导弹自叙身世,现身说法,显得既通俗易懂又风趣。如把弹头比拟成“锥形的脑袋”;把制导系统比拟成“大脑和神经中枢”;把洲际导弹的威力,说成是“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都能变深奥为浅显。又如介绍液体导弹现已大都成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工具,说是“复员”“转业”,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2)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本文使用了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易懂的说明。例如:第2段,从三个方面对导弹作了分类说明;第3段把导弹和炮弹作比较,说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第9段、第10段、第11段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数据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外形和威力之大,飞行速度之快,命中误差之小等等。
4. 中心思想: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5. 顺序: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2-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1. 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
2. 结构: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由悉尼奥运会引出说明事物的主体——针鼹,并强调“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一开头便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也突出它的“珍奇”与“稀有”。
第二部分(2~5),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作者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针鼹的如下特点:形体较小,像刺猬一样浑身长刺,十分擅长掘土,其速度之快,“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这一段是从外部写针鼹的神奇之处。
第三部分(6~9),写针鼹的生活习性:以食蚁为主,白天活动,冬季蛰伏,能游泳,胃表皮粗糙,等等。
第四部分(10),主要写针鼹的繁殖。这一段最能体现针鼹的珍奇之处: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的哺乳类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独特的哺育方式,等等。
3. 内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4. 中心思想: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5. 特点: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③语言简洁生动。
6.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8-1-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课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本文运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既具体又明晰。在主体部分作者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这六个方面都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六个方面按照由主到次,从内(自身条件)到外(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分两层逐一说明。
细观这两层也不难发现:作者安排说明顺序时是遵照顾及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其内在的联系这一原则的。如,课文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科学解释时,用的是横向说明的顺序;而从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解释时,则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亿万年前讲到20世纪的有关情况,贯通古今,对花儿“红”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行纵向说明。
2.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这六个方面都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总括,然后再具体说明。这六个方面是按由主到次,由花儿的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2——7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是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的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2—4段,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的角度说明。
第2段,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酸性花青素这一物质基础对花朵呈现红色所起的决定作用。这是从正面加以说明。
第3—4段,以橙色、黄色的花只含胡萝卜素,白色的花不含色素为例,说明它们不呈红色是由于没有花红的物质基础——花青素。从“物质基础”角度作比较,既进一步说明物质基础是花朵呈现什么颜色的先决条件,又照应了第2段的总起句:“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这两段从侧面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对第二段的补充。
第4段中对“添色木芙蓉”的说明是继说明红色、黄色和橙色、白色的三类花的物质基础之后的,这显示了说明的周密。将变色花放在白色一节中讲,是因为它初开放时是白色的,从大范围说可列入白花。
第5段,运用物理学中的光学原理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段由于在说明角度上作了新的开拓,因而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既反映了物质基础与反射作用两者在使花朵呈红色上的联系,又点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6段,从花红生理上的需要来说明。这一段的说明是对第5段说明的深化,花的反射作用不但使人们感觉到红花的颜色,还能对红花生理上所需适度的热量起保证作用。
第7段,通过光谱分析,从进化论角度通俗地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曾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由绿色演变而成。
第二层(第8——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8——9段,侧重介绍自然选择的作用。
第10段,侧重介绍人工选择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作概括。
8-1-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课文结构
课文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第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第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第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人类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说明方法、表达方式
(1)纵观全文,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本文更为突出的是列数字与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结合使用,这样就将事理说得更清楚、明白、透彻了。如文章第一句“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为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类似的例子,在文中不少。数字说明分为确数说明与约数说明。数字说明要准确,但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精确表达时,可以用“大约”“左右”“估计”等约数,力求近似。如,前例中的“40多个”,再如,“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也是用约数反而体现客观、准确的例子。
(2)就全文看,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束部分都穿插了议论。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其议论尤为巧妙,是分别引用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话作议论。如第一段末句:斯科特警告说:“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纪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这里的引用为文章展开说明雨林的消失将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作了铺垫。最后一段引用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意味深长的话作总结性的议论,则更具警示、警告作用。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8-1-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内容与结构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广阔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第3—6段)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一层(第3段)总说。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第二层(第4—6段)分说。逐一说明粮仓中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鱼虾。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的说明,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2.课文运用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
(1)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第6段举了南极鳞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鳞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鳞虾资源的丰富。
3.过渡衔接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8-1-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1.文章主旨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2.结构
第一部分(第1~9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第1~2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展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第3~9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10~17段),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
第一层(第10~13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第14~17段),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9-2-17《笑》
1.结构
第1~8段:从生理功能着手,阐述了笑对人的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第9~22段: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讲笑的社会功能。
第23~29段:作者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对笑给予热烈讴歌,并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 写作特点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极少使用专业术语,文字浅显易懂。文章多用短句,并构成多个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明快,活泼有趣。尤其是文章最后,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使文章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9-2-18《南州六月荔枝丹》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先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次写有关荔枝的专著,再写荔枝的移植,最后写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2.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壳——膜——肉——核。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3.揣摩语言
(1)科学性:“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推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这个事实。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强;再如“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如果把“盛产”改为“能产”,就无形中扩大了荔枝的生产范围,不符合作者的语意表达;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用上。该用确数决不用约数,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的重60克”;该用约数决不用确数,如“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除了准确,本文语言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周密,合乎科学性。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荔枝的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这一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既准确地写出了实际情况,又在数量、范围上加以限制,这样使语言更周密,更好地显示说明文的科学性。再如“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这三句中加粗的词语分别在程
度上、数量上、时间上表示强调,十分准确。
(2)文学性:文章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这七个字既点出荔枝的产地、果实、成熟的时间,又描摹了荔枝的主要特征之一:果实呈红色。引用古代诗歌中的名句,使标题具有文学情趣,符合科学小品的特点。如果改成《说荔枝》或《荔枝的生态和生产》,那就逊色多了;“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分别出自郭明章《荔枝》诗、北宋邓肃的《看荔枝》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荔枝绚丽的颜色;明代徐火勃有《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夸张地写出了吃毕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的情景;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嘲讽李、杨奢侈腐化的生活,作者引用此诗,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引用苏轼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指出我们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使其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9-2-19*《善待家园》
内容:导语中,作者对地质灾害作了简要介绍后,便以一组数字警示我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体部分的第一节“珊瑚礁不仅仅是美丽的”,主要披露的是海南省文昌市80%的珊瑚礁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第二节“大山是知恩图报的”,以北京延庆县两个山村的不同遭遇为例,说明了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第三节“裸露的土地就像裸体的我们自己”,揭示了垦草种粮、过度放牧造成内蒙古草原大面积沙漠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9-2-20*《龙永图趣说WTO》
1.内容:龙永图以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透辟深刻地解说了“入世”的重要意义,表现出他对有关政策的熟稔,也表现子他高超的语言技巧,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爱国之情。
2.结构
第一部分:WTO与两个人打架。写中国加入WTO有利于解决贸易摩擦和纠纷。
第二部分:WTO现篮球比赛。写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加入世界经济主流中,那么道德就要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
第三部分:WTO与卖菜小贩。继续谈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WTO与小孩冲马桶。树立规则意识在中国是长期的任务。
第五部分:WTO与打工仔。为了明天当老板,今天先做打工仔。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考点讲解
三考点讲解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客观性、科学性、知识性是其主要特点。
说明文与记叙文区别:说明文要以知授人,其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记叙文要以情感人,它通常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两类:
1.事物说明文:对事物形状、构造、成因、功用等特征进行说明。
2.事理说明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说明。
语文版初中课本涉及的说明性作品可分为:(1)说明事物的,如《苏州园林》等;(2)说明事理的,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3)科学小品文,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等。
考点1 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标志。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知道说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种事理。我们可以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就是事理。我们也可以借助标题分析文章。说明文的标题有较强的提示性:物名性的标题,文章一般说明事物,例如《苏州园林》《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动词性的标题,往往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过程或某种事理,例如《洲际导弹自述》《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带有疑问性、方法性字眼的标题,往往解释原因,说明事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至影响内容的理解。
弄清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还要把握文章抓住说明对象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如《苏州园林》,课文的标题就是要说明的对象,该园林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风格和特色,这是总特点,作者具体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1)生物: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2)制品:原料、形状、构造、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3)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等;(4)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
考点2 理清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总是按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不同的说明对象要运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从说明文的分类来看,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从说明的内容来看,介绍某类事物的发展历程的,往往运用时间顺序,一般都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时间顺序具体地可分为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等,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具体分别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如《桥梁远景图》;从原因到结果,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从特点到用途,如《什么是桥》;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从概括到具体,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从现象到本质,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有时一篇文章,可能兼用几种说明顺序,以更清楚地说明事物。如《苏州园林》,先从整体到局部,抓住总特征后再分说其余四个特征。四个“讲究”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说明的,每个特征又总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说明。理清顺序应关注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之……”、“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
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它与顺序不同,顺序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但理解顺序对理解结构有帮助。说明事物按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整体到局部,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事物发展过程,工作程序,以时间为序,前后相互承接,采用承接式(连贯式)结构;采用递进式,文章各部分关系是有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常是以逻辑为序的事理说明文;还有总分式,它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它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全文与文章局部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未必是统一的。
考点3 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因此,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下定义要求完整,句子前后可颠倒;作诠释不要求完整,句子前后颠倒,意思有时就说不通。例如“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采用了作诠释,若颠倒,“银白色的金属是铀”就不准确了,因为“银”也是银白色的金属。
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逼真,使人有鲜明深刻的印象。《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石柱上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字态万状,惟妙惟肖”,很好地展现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下面举例比较说明。
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食物的概念,它还可变为:“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果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的内容没有解说“晕”的本质特征,只是描摹了它的具体表象,因而是作诠释。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意
归纳内容要点时应准确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及说明的内容。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另外,归纳段意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省略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同类项”概括出段落的要点。
考点5 品析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重点词语的理解包括理解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重点句子是指那些对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是指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意思的中心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结构复杂的长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或说明方法的句子。品析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
考点6 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特别要注意表示时间、空间、数量、频率、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有关词语,它往往起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平时可以用删除法和换词法比较体会其准确性。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可以以平实见长,也可以以生动活泼见长,平实和生动就是说明文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在有些说明文尤其是科学小品文中,作者会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如《苏州园林》第7段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以此来增强表达效果。
考点7 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
能够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筛选就是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取,一部分淘汰。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弄清所需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筛选、提取出的信息不一定完全,往往还要加以抽象、概括、调整、组合,这是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完善并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成为完整而有条理时表述。
考点8 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想像。这种推测和想像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做此类试题首先要对文章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要求仔细分析,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进行推理,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积累,通过广泛的知识联系来找到解答的钥匙。
总之,阅读说明性作品,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就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从命题趋势上看,试题更注重考查大家的快速阅读能力,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多种信息进行归纳、整合的能力及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将成为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时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并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精选试题进行科学的训练,提高复习质量。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宁德市试题展示
四宁德市试题展示
1.2002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
四、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文段,按文后要求作答。(16分)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侯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侯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拿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跳在这里。
1.第1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了一致。(2分)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4分)
3.第2自然段对物侯知识、物候学的介绍顺序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2分)
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12个字)。(2分)
5.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2分)
6.地球是人类的家国.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来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徒、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白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4分)
2.2003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
(三)阅读《动物奇特的语言》,按文后要求作答。(16分)
①人类信息的交流离不开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语言”呢?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所谓动物“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
②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例如,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的白色“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国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雄孔雀在求偶时,会翩翩起舞,来表达对雌孔雀的“爱慕”。一只猩猩经过人的训练,能掌握几百个用手势表达的“单词”与人进行简单的“交谈”。
③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昆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信息激素,这是一类挥发性的有独特气味的化学物质。尾虫的纷飞、聚集、追踪和避敌都是在一定的气味控制下进行的。例如,一种雌蛾在交配产卵前仅能分泌0.1微克的性外素,但雄蛾依靠头部的触角甚至在1公里外都能接收到这种信号。可见,雄蛾的嗅觉十分灵敏,几乎只要一个气味分子作用于雄蛾的触角,就足以引导雄蛾与雌蛾“约会”。蜜蜂分群时,蜂王离开原来的蜂巢到另一个地方,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使失散的蜜蜂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能很快组成一个新的蜂群。蚂蚁外出寻物时,能利用它分泌的追踪激素标志路线,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寻找食物的所在地。蚜虫发现七星瓢虫等天敌前来袭击时,马上分泌告警激素,警告其他蚜虫不要前来,以免被吃。
④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据动物学家研究,猪有23种声音的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在模仿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海豚是一种很聪明的哺乳动物,其大脑的体积和表面积远大于其他灵长动物,科学工作者正试图破译海豚的语言,使人与海豚进行“对话”。
15.文章②、③、④段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从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说明动物奇特的语言。除分类别的方法外,请再从文中找出两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7分)
16.选文第③段中写到“昆虫的纷飞、聚集、追踪和避敌都是在一定的气味控制下进行的”,联系本段的四个例子,说说能否将“纷飞”、“聚集”、“追踪”、“避敌”四个词语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为什么?(3分)
17.以下是初中课文中描写动物奇特语言的两个例子,如果把它们补入文中,应分别补入哪一段呢?请将段落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
①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斑羚飞渡》)
(应补入_________段)
②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摩擦着长长的颈子。(《白色鸟》)
(应补入_________段)
18.聪明的你请开动脑筋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破译了动物的语言,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4分)
3.2004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
三、阅读《塑料袋:“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完成11—15题。(16分)
①100多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都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多少塑料袋?消费者又使用多少塑料袋?这无疑是个很难统计的天文数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
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回收利用。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式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使用可降解塑料。
⑤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相关法律以减少塑料袋的污染。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1.文中说塑料袋的发明是“最糟糕的发明”,原因是现在用
来生产塑料袋的材料大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
12.③段划横线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这样说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第⑤段中有一句话可作为“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的理由,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第④段的两个横线上应填的内容是:即采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相结合的方法去解决。(4分)
15.请你就减少使用塑料袋来减少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提出一个建议。(3分)
4.2005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
三、阅读《氢动力汽车》一文,完成9—12题。(14分)
①如果未来有一天,汽车不再燃烧油料,你也许会以为这是科学幻想。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巨大市场利润的刺激,这种工业神话正在成为现实。
②谁都知道汽车是燃烧汽油、柴油等燃料的,由于人类一百多年的疯狂使用,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威胁,终有一天,汽车会无油可用。同时,它们燃烧后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每天都在制造着污染,并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要想改变这种困境,唯一的出路在于找到既环保又可再生的替代性能源。
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目前认定的可替代性的能源是氢。该公司已经研制出“氢动力燃料车”,称作“氢动力概念车”。该车造价极高,但物有所值,它实现了零污染。负责“氢动力概念车”项目的总工程师对这种车做了这样的判断:“我们正在进入汽车时代的一个新纪元,氢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是人类在未来最合乎逻辑的选择。”
④氢能源的开发技术是氢动力汽车最终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关键。氢能源不像埋藏在地下的石油,只要简单开采,再经过提炼就可使用。虽然氢无处不在,比如,水就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构成的,但是把氢提取出来制成液态,并安全地存储和使用,成本是非常高的。要想大规模获取液态氢,目前的开发成本是以“亿美元”为计算单位的。然而它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一旦攻克了大规模获取液态氢的难题,人类在21世纪就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汽车时代。
9、第②段中“要想改变这种困难,唯一的出路在于找到既环保又可再生的替代性能源。”一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请说明理由。(3分)
10、请你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氢动力汽车可以实现“零污染”的原因。(2分)
11、在第③段中,负责“氢动力概念车”项目的总工程师认为“我们正在进入汽车时代的一个新纪元,氢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是人类在未来最合乎逻辑的选择。”他做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回答。(4分)
12、第④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本段将石油和氢能源进行比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2005年福建省宁德市(省级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
(二)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有删改),完成1l一15题(14分)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咸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④—⑥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粮仓”中的哪三类食物?(3分)
13、指出划线句子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3分)
14、结合本文内容,请就保护海洋的重要性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15、请运用对偶知识对对子。(任选一道完成)(2分)
上联:滚滚波涛蕴宝藏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     下联:海洋乃人类未来粮仓
【参考答案】
1.2002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
1.“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2.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举例子作比较
3.古代近代4.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5.如“月晕午时风”、“石润而雨”、“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6.能扣住保护动物、森林等生态环境来写,且表达清楚的即可得满分。
2.2003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
15.动作气味声音作诠释如:所谓动物“语言”一般是指同一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传递信息的动作、气味和声音。举例子如: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列数字如:猪有23种声音信号。作比较如:海豚的大脑体积和表面积远大于其他灵长动物。引用法如:常言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16.不能,因为下面的四个例子是按照昆虫的纷飞、聚集、追踪和避敌这个顺序来安排的。若答“能,只需将下面与该词相对应的例子同时进行调换”,也视为正确。
17.第④第②18.从正面或负面的某一方面来谈,正面如:人类可与动物进行“自由”交谈,利用动物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造福人类;人类还可与动物结为朋友,与之和谐相处,等。负面如:人类将控制动物界,将动物当作满足人类私欲的工具,从而破坏大自然原有的平衡,等。
3.2004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
11.具有不可降解和再生的特点。12.①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废弃塑料袋数量之多;②写出废弃塑料袋对世界环境的严重污染。(两个要点只要与其中某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13.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意思对即可给分)
14.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或“可降解”)相结合的方法去解决。
15.只要与减少废弃塑料袋有关,言之成理即可。
4.2005年宁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
9、(3分)言之有理即给满分。10、(2分)意对即可。因为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所以可以实现零污染。11、(4分)只要求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每点2分。
根据是:①石油能源正面临枯竭的威胁(汽车终有一天会无油可用);②氢动力汽车环保(燃油汽车有污染);③氢能源是可再生能源;④市场利润的推动。
12、(3分)中心句是:氢能源的开发技术是氢动力汽车最终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关键。
(2分)意对即给满分。说明了氢能源的开发利用比石油困难(氢能源的开发成本很高)。
5.2005年宁德市(省级课改试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参考答案
11、(2分)说明海洋是人类未来粮仓的原因(未写“原因”只得1分)
12、(3分。每空1分)藻类浮游生物鱼虾
13、(3分。方法1分,作用2分)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或“作比较”) (作用)“说明远洋、深海还有可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或“说明远洋、深海渔业有巨大挖掘潜力”(“说明磷虾产量高、资源丰富”亦可)
14、(4分)要点:点明海洋资源丰富(1分),说明海洋对人类未来生存的意义(1分),强调保护海洋的重要性(1分)。(语意简明连贯1分)
15、(2分。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或相对)示例:①茫茫人海觅知音②南极是地球最后净土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案例剖析
五案例剖析
【考题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帷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脚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选文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中“_________”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选文第二段中的“___________”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3分)
(2)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__________顺序。从《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关系。(2分)
(3)选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登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选文第二段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分)
(5)选文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2分)
(6)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B.选文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C.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选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
D.“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人画的一景”,一句中的“又”字,即呼应了前文中石岸的修砌、石头的布置和花草的栽种都已“人画”的介绍,又强调了游览者看“鱼戏莲叶”的成画效果,体现了语言运用的连贯性。
答案:1(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丫幅画的效果”。点拨:此题意在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和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即区别于其他园林的共同点,从文中筛选找出;贯穿全篇的二字应是作者着重说明的内容,应把握说明共同特征的中心语来作答。(2)逻辑顺序总分关系点拨:此题考查说明顺序.选文第一段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征,第二段则就园林建筑中的一方面进行分说,所以此说明顺序为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3)“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石头,或者种些花草”。点拨:此题意在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前一个空应孤住题干中“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从文中筛选、提取出答案信息;后一个空“这”所指代的内容应在“这”的前面,从前文中找出所代指的词或句子即可。(4)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点拨:此题意在考查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第二段的第一句只表明了该段说明的对象,归纳中心内容时应将假山和池沼的特点一并说出。(5)举例子举游览者赞赏的例子,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点。点拨:此题意在考查说明方法和作用。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用游览者的赞赏来证明,让人感到真实可信。(6 )C 点拨:此题意在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语言风格上看,说明的语言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选文的语言较生动。
总结提示:《苏州园林》是一篇被语文版、人教版、苏教版等多版本选编的说明文。试题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既考查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概括、信息筛选的能力,符合新课标的命题理念。答题时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针对题干,捕捉信息,提炼要点,注意语言的表达要完整。
【考题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物入侵者梅涛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食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佑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城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⑤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贾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贫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莱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绳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
⑥一些生物学家们指出,一旦某种“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大规模繁衍,其数量将很难控制。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有删改)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归咎:②束手无策:
(2)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品读后,请说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为什么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分)
(3)文中通过介绍“生物人侵”的现象,告诉人们“生物入侵”的不良后果。请写出这些不良后果。(2分)
(4)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生物入侵者”下个定义。(2分)
(5)请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3分)
(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联系上文,并就生物物种迁移问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材料①:一些专家主张人类不该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因为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生物入侵者”能够生存下来的虽然是强者,但它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界的平衡终究会实现。
材料②:2003年,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益突出,紫茎泽兰、豚草等在辽宁、云南等地蔓延,累计造成1. 5亿亩森林受害。这些地方正在全面围剿外来入侵生物。
答案:2 (1)①归罪。②比喻没有办法。点拨: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去理解,切忌孤立地去解释。(2)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点拨,此题意在考查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题干中限定了要筛选的信息的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早期”,根据此提示,从相关段落中找出生态系统不会失衡的原因。第②段中“因此”一词,表明前面的内容即为要作答的内容,找出要点加以概括即可。(3)造成经济损失、威胁生物物种。点拨:此题意在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从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筛选出相关的段落为第③、④段,而第④段的首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了生物人侵的不良后果。(4)“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来生活在某地区的通过非自然途径转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种。点拨一: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驾驭能力。命题者避开了让大家简单判断的形式,而让我们对要说明的名词进行概括。解答时要抓住“生物入侵”的本质属性,用判断的句式进行概括。(5)说明的语言特点:①生动形象②准确举例: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点拨:此题意在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本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了生物入侵的现象,属生动说明。男外准确性也是说明文语言的一个基本要求。(6)示例:生物物种的迁移虽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但对有害的生物人侵必须采取措施,因为它破坏了那里的生物物种,造成了经济损失。点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做到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总结提示:本试题涉及的知识有词语含义的理解,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特点,筛选并概括信息等,题型均为主观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重视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敢于提出有创造性的看法。
【考题3】(2004,无锡,15分)
指纹——未来的万能钥匙
①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虽然唇纹、眼睛里的虹膜视网膜也人人不同,但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最常用、最方便的一种。
②指纹识别技术其实分警用和民用两大类,思路是很不同的。派出所里给犯罪嫌疑人录指纹,不但要十个指头都录,而且都要旋转180度,因为犯罪现场找的指纹往往只是残缺不全的小片,所以指纹算法上用残缺指纹在指纹库里找嫌疑人,往往会找到很多个“可能是”的结果,需要专家一一比对排除。民用指纹则不然,录指纹只录一个或两个平面指纹用于身份识别,用的时候也要求完整无缺的平面指纹,算法比对只有“是”或“不是”两种结果。但民用指纹库也可以为刑侦破案服务,比如广州市外来人口指纹库就为抓通缉犯作了不少贡献,有的还是在广州隐藏了几年的重案犯呢,改了名字改了相貌却改不了指纹。
③指纹识别技术最核心的是算法,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或局部特征,如脊、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就可以从特征值中非常可靠地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虽然从出生到老不变,但小时候的成长发育会使指纹变长,中年发福会使指纹变宽,所以指纹算法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指纹算法,在处理指纹变形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一公司前不久还花了十万美元购买了该算法的使用权呢。
④指纹识别的另一关键技术是指纹图像采集技术。以前基本上用光学技术,即用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现在越来越多采用的是电容方式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皮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⑤第二种方式也叫“活体指纹”,采集时你把手指头涂黑了也一样可以取到清晰的指纹,但只能手和身体连着才有生物电流,否则就无法采集到。前不久西安天气很冷,某单位装了这样的指纹系统做考勤,有个女员工骑单车上班,结果指纹仪不认她那“冰冷的小手”,后来用温水洗了洗手再来,指纹仪就认得她了,别人都笑她被冻得不是“活体”了。这种采集技术的设备比光学方式小了几十倍,甚至可以做进你的手机里,使用很方便。
⑥现代人身上现金少了,因为信用卡得到了广泛应用。信用卡是采用密码和签名方式确认身份的,每年犯罪分子窃取信用卡号和密码造成卡主的损失非常惊人。现在指纹技术成了电子商务的“金钥匙”,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最近开始为一些用户提供指纹识别服务,一些美国的国际贸易公司也正在积极试用指纹识别软件进行交易身份确认,国内也有银行等部门在积极试用。
⑦好好保护你的手指吧,你
的指纹在未来社会中的用途将越来越广泛。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分)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3分)
(3)根据第③④两段提供的信息,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指纹算法是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或局部特征,来确认人的身份的一种指纹识别技术。
B.因为成长发育会使人的指纹完全改变,所以用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不一定可靠。
C.指纹图像采集可以采用光学技术,也可以采用半导体技术。
D.算法和图像采集技术都是指纹识别的关键技术。
(4)联系上下文说说“活体指纹”是怎样采集的。(摘引原文回答,2分)
(5)指出第⑤段中别人调侃她“被冻得不是‘活体”,的言外之意。(2分)
(6)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从“日常起居”“经济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设想指缤在未来社会中有哪些用途。(试举三例,表述要清楚完整,3分)
答案:3(1)指纹。指纹的采集、识别及运用。点拨:此题意在考查对说明对象的判断能力和归纳中心要点的能力。说明对象是指作为目标进行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说明的中心指围绕说明对象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说明,解答时应整体把握全文找出要点进行归纳,注意不要丢落。(2)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点拨: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能力。“指纹识别技术其实分警用和民用两大类”是分类别;“比如广州市外来人口……”是举例子;“不但十个指头都录,而且都要旋转180度”是列数字;“警用”和“民用”录指纹的不同是作比较。(3) B 点拔:此题考查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根据选项提供的信息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B项中“成长发育会使人的指纹完全改变”与原文“指纹虽然从出生到老不变,但小时候的成长发育会使指纹变长,中年发福会使指纹变宽”不符。(4)采用电容方式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皮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点拨:此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题中要求用原文回答,解答时只需根据题干的内容限制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即可。(5)她已经不是活人了,指纹仪已无法采集到她的指纹。(答她已不是活人了,或她的手指已经不像括人的手指了都对。)点拨:此题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不要脱离文意,凭空捏造。(6)①用指纹指令开门。②利用指纹密码划卡消费。③利用指纹密码设计个人专用手机。点拨:此题考查联系实际生活,大胆想像的创新能力。题千提示了进行合理想像的几方面的思路,可以据此大胆设想,语言表述要做到清楚完整。
总结提示:本试题涉及的知识有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品析语言、筛选信息和联系生活大胆设想等。第(1)}(5)题是对说明性作品基本知识的考查,解答时要整体把握全篇内容作出相应答案;第(6)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要敢于创新,做出有创意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