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子书阅读器 prc:广州的广丝 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53:35
 当时·今日:纺织女工聚在一起用餐的场景,变了的只有色彩。   古老的珠江三角洲,大大小小的河流星罗棋布,加上南海海洋温润的季候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很早就开始养蚕种桑;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普及,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地理位置,广府地区一度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广纱甲天下”的美誉由来已久。

  近代以来,广府地区开风气之先,率先实现缫丝生产的机器化,生丝远销世界各地,在一些领域,曾引领我国纺织业从手工时代走向机器工业化时代的历史潮流。

  斗转星移,当年的繁华已风流云散。让我们重温当年那跌宕起伏的风云际会,寻找当年的纺织女,聆听她们的故事……

  缫丝:

  从家庭副业到机器生产

  

  蚕丝是广州地区近代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广府甚至全国缫丝业的发展,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陈启沅。陈启沅生于十九世纪20年代, 1854年他随兄出国经商,在其后将近20年中,遍历南洋各埠,然而“仍未尝废农桑之心”。1873年,陈启沅回国以后,在故乡南海简村创办一个名叫“继昌隆丝偈”的缫丝厂。厂子规模最初很小,丝釜不过几十部,后来逐渐扩大,最多达到八百部,工人达到七百多人。所用的机器当时叫做“机汽大偈”,单从机件结构看,这种大偈和十九世纪初期西欧的改良手工蒸汽缫机颇相类似。机汽大偈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十分显著。当时就有人说,在这种丝偈中,“每一个女工可抵十余人之工作”。

  自“继昌隆”后,这种新式缫丝工业在珠三角飞速发展。到1881年,广州地区的丝厂,已经增加到10家,丝年产量近一千担;十九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式缫丝工业在广府地区已牢固地树立了根基;至十九世纪80年代末期,广州已有丝厂五六十家。

  对此,张晓辉教授认为,继昌隆缫丝厂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我国民族资本最早的企业之一”,更在于,在它的带动下,广府的制丝业慢慢脱离传统家庭副业或手工作坊生产模式,走向机器生产时代。至20世纪初,丝厂普遍已使用蒸汽动力运转丝车,机器缫丝业已成为当地主要的近代工业。从此,市场上有了机器缫丝(也称厂丝)和土丝的区别。厂丝生产效率高,大部分产品通过洋行出口到欧美、南洋等地;土丝质量相对差,手工相较粗糙,主要用于国内市场。

  20世纪初期,广州及附近的顺德、南海等地的蚕丝业日渐鼎盛。“桑基鱼塘”成为当地数十万户居民的生产方式,并出现 “家家早起夜眠迟,生丝要赶趁圩期”的忙碌景象。此外,缫丝厂遍地开花,数量和拥有的丝车数量,居于全国首位。当时有民谚:“一担桑叶一担米,一船丝出一船银归。”形容的就是当时的空前盛况。

  广府的缫丝业虽然曾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长期以来一直潜伏着危机。在原料上,广府蚕丝质量不高。由于农民植桑不得法,蚕种不良,一年有6~8次的造数,过于频密,与江浙相比,蚕茧小而且蚕丝质量次。在生产手段和技术设备上,广府也相对落后。虽然在二十世纪20年代,广府的丝厂和丝车数居于领先地位,但大都采用旧式制造法,丝车的产量、质量都比不上江南地区,粤丝以量取胜,终归不是出路。地方政府对丝厂不断加重的苛捐杂税也在摧残着这个行业,当时,不少实力薄弱的丝厂被迫停产。

  此外,粤丝贸易长期为外商所把持。粤丝不直接与国际市场挂钩,而是通过洋丝行进行贸易,洋丝行操纵市况,牟取暴利。

  正因为这些潜在危机,二十世纪30年代初国际市场的衰滞,就促成了建立在外贸出口基础上的广府缫丝业的危机的总爆发。各国高树关税壁垒,粤丝出口疲滞。再加上当时西方已开始生产人造丝,尤其是日本生丝飞速崛起,技术更为先进,严重冲击着华丝。抗战爆发,省内蚕丝区域,原本集中于珠江三角洲,自日军入侵后,大片桑园、蚕种场及缫丝厂被毁,幸免者亦被迫停工。

  

  棉纺:

  从土布当家到洋纱风行

  

  “与蚕丝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不同,广州地区受气候限制,基本不产棉,这使得传统棉纺织业的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地方,生产方式陈旧。”张教授说。然而,这一状况在鸦片战争后发生转变。西方列强打开我国的大门后,大量向我国倾销洋纱、洋布。广东市场是最早被入侵的地区之一,英国从印度殖民地源源不断向广州地区输入洋纱、机制棉布等产品。这些产品是近代机器大生产的产物,质量较传统手工业好,价格也相对较低,它们的大量涌入,反而推动了一直受制于原料不足的广东织布业的发展,并且在全国率先用机器纱淘汰了土纱,洋纱成为织布业的主要用料。

  广州是当时岭南三大织布中心之一。20世纪初,广州附近各县便开始了“洋机盛而土机衰”的过程。1907年,民营的黄埔织造社合资有限公司成立于广州市小东门糙米栏,开始使用铁织布机生产。1911年,广州亚通机器织布厂投产,从日本进口电动织布机100台,是广东省使用现代机器织布的首家企业。1927年,一个名叫赵旋庆的新会人,运回日本式脚踏铁木织布机12台,与其表弟开设针织厂、织布厂,这是广州民营工厂采用脚踏机织布的开始。它比起先前手工织布梭机效率大为提高。到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止,广州已逐步将日本式脚踏铁机改造为引用电机织造,比较重要的企业有兴业、荣新、广生隆、亚通、永新、黄埔织造公司等十余家。全市电机织布多生产上档货品,以花样多、价格廉、质地厚实及供应方便而风行一时。

  二十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物价较平稳,加上国内抵制日货运动等有利条件,广州地区的织布业发展兴盛。资料显示,至1938年沦陷前夕,广州约有棉纺织工厂110家,而其中以 “广东省营纺织厂”规模最大。

  张教授认为,近代以来,广州棉纺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与蚕丝业相比,机器化程度相对较低,用马达作动力的织布厂不多,手工织造仍然是一种主要方式。1922年的《香港华字日报》记载,广州当时有大小织造厂二百余间,“唯多手机织造”。战后初期,因南洋及国内多地需求量大,织布业有所复兴,生产曾蓬勃一时,广州最盛时达四百余家,规模较大者有二三十家,但家庭工艺式占了三百多家。72岁的简丽卿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她的回忆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广州的小北、西关等地方,除了有作坊式的织布厂,很多家庭都会在家里手工织布,女儿打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做好的布自己可以用,或者拿去卖换钱。兴盛时,家家户户的织机声响成一片,昼夜不息。

  广 纱:威名噪天下

  穿衣,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居“衣食住行”之首,足见人们的重视。广东地区很早用植物纤维进行纺织。据《广州府志·前事略》记载:“〔南朝〕宋武帝永和三年(422)广州尝献入简细布,一端八丈。”这表明,南北朝时广州所织的麻布已非常精致。丝织业在广府也有悠久历史。在广州象岗山出土的南越王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套两件青铜印花凸版工具,其纹样构图和同处出土已碳化的织物上的纹样印花相同。

  到了明清时代,广府的丝织业飞速发展。明嘉靖《广州府志》记载:“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在清乾隆《广州府志》中已有 “广纱甲天下,缎次之”的说法。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也说:“'粤缎’和'广纱’皆为岭外京华、东西二洋所贵。”

  广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张晓辉教授,对近代广州纺织业的发展曾做过深入调查研究。据他介绍,广州正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市”,应从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开始。以前所谓“广州城”,地区分属当时的南海、番禺两县,并不是一个行政上的独立建制单位。在清代,现在南海、番禺、顺德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多为“广州府”所辖。因此,考察广州纺织业近代发展,可以放在广府这个更广阔的视野里。

  从狭义上说,织造工业包括缫丝业、丝织业、棉纺织业(织布业、针织业、染整业)等;从广义上说,还应包括养蚕业、种棉业等。

  广州当时丝绸业的兴旺,可以从建于清代雍正元年的锦纶会馆看出来。它是广州丝织业的行业工会,据了解,在现已发现的该会馆的二十方碑中,留下了店号名称的丝织业店铺就有四百多个,这些店号名称是历年来为会馆捐款重修而留下的,但有关人士认为肯定不止四百个,围绕在锦纶会馆旁边的店铺数就应该有上千个。

  《广州地方史志》对于广州当时纺织业发展的盛况有这样的记载: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的85年间,广州是中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进出口商品全经广州集散。广州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是国内最繁盛的城市之一。得天时地利,广州纺织业蓬勃发展,产品出口到美、英、法及南洋诸国。

  香云纱:薯莨河泥出绮罗

  香云纱是近代珠三角驰名中外的特产,曾是我国历史上身价最高的丝绸,一匹售价十二两白银;上世纪30年代起,在全国,尤其是上海、北京风靡一时,畅销南洋、港澳。

  香云纱原名“响云纱”,起初是因为穿着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走路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后因谐音改称“香云纱”。香云纱质地独特,不易褶皱,穿在身上凉爽且便于清洗。

  关于香云纱的起源,有一个传说:据说广府地区以前并不安定,盗寇四起,家家户户都在想办法掩藏珍贵财物。当时丝绸是奢侈品,比土布贵得多,人们就把它埋在地下,经过一段时间挖出来一看,丝绸变黑了,但最奇特的是,它不仅质地没有变坏,反而变得不粘身,更通透、更凉快。后来,人们受到了启发,用同样的办法制作,就有了风靡全世界的香云纱。

  传说如今已无法证实,但香云纱制作过程的巧妙和繁复,却是事实。

  香云纱的制作是纯手工的,共需14道工序,经半个月才能完成。首先,要用广东特有的植物薯莨的液汁对丝织物进行涂层,在阳光下浸晒40遍后,再用河涌淤泥覆于布面上,使薯莨液汁与本地塘泥特有的铁矿物质起化学反应。为防止颜色渗透到另一面,此道工序必须在天亮前完成。河涌塘泥覆盖的丝绸面呈蓝黑色,反面依旧为丝绸的原色。除“过河泥”外,其他工序都离不开阳光。

  香云纱最奇妙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同有生命一般发生着变化:随着洗涤和穿着,颜色越来越浅、纹理越来越细,在过去的人们心中,香云纱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它的美在于收藏时光。

  香云纱在上个世纪30年代是风行一时的畅销商品,后来随着西方人造丝织品的涌入,纱绸业市场不断萎缩,又受到人们穿着口味西化,纱绸业本身花式、质料不合时代要求等因素影响,上世纪70年代后,在市场几乎难觅香云纱的踪迹。

  如今,随着中式服装的崛起,因香云纱风韵独特,又渐渐成为时尚新贵。香云纱已成为广州地区传统丝绸的一个标志。在瑞士“歌德堡”号商船命名仪式上,广州市政府向外国友人赠送的礼物《海上丝路珍藏册》,其封面正是用香云纱制作的。

  纺织女工:

  经济独立

  新女性

  广府的纺织业在近代化过程中,在全国来说,有四个较为显著的特色。

  其一,是开风气之先。继昌隆缫丝厂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蚕丝生产,使这个行业步入机器生产时代。在全国最早用洋纱淘汰土丝,棉纺业获得长足发展。在纺织业的一些领域,率先引入和使用西方先进机器。

  其二,从总体上看,纺织业的发展种类齐全、品种较多,质量相对较高。

  其三,缫丝业是广府纺织业中最核心的产业,机器化程度最高,90%是厂丝,并且,它是外向型的工业,几乎100%出口到国外,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很大,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面临崩溃的危险。

  此外,纺织工人数量庞大,尤为突出的是女工数量众多。女工在当时广东整个工业中的比例较高。广东丝厂的缫丝工人,实际上是以女工为主体。据说当时一个500工人的丝偈,大抵男工不过百人,女工约占五分之四。在十九世纪末期,广东地区的现代缫丝女工,约有6万至10万人左右。这样一支庞大的女工队伍,在当时其他地区或其他产业部门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中国的现代产业工人,虽然在19世纪的40年代,就已经产生,但是在工人队伍中,女工是比较晚出现的。最早的女工队伍是在纺织工业中形成的,而以纱厂与缫丝厂为主。

  广东缫丝女工的出现,是长期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中国妇女对封建制度的最初冲击,是中国女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束缚最早的表现。广州附近地区,尤其是顺德一带,在二十世纪缫丝业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缫丝厂工人6万多人,超过同期上海(5万人)和天津(不足5000人)的总和。其中以女工居多。据记载,女工中几乎有80%是自梳女,她们凭借着一门缫丝手艺自食其力,在经济上逐渐从过去对父母和丈夫的单纯依赖中独立出来。纺织业的发展给了这些终身不嫁、结髻明志的女性独立的经济地位,也给社会关系带来了新变化。


谁帮我找到广重集团在广州南沙公司的电话. 东莞的广外和广州的广外一样吗? 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的通信地址 想请问一下广广州高速路收费员的待遇? 请问广州的广外附中初中用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啊?是人教版的吗? 关于广州名校的调查!尤其是执信、广雅、省实的! 谁知道日本浮世绘画 广重和鸟居清长的作品价值 有无朋友在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工作过的? 请问谁知道雅芳在广广州地区的厂址吗? 从深圳到广州的火车只有广深高速吗? 广州广外北门生活服务区有拆迁的消息吗 2006年广州广雅中学和华英中学的招生信息 在广州哪里还有制作广彩和广绣的地方啊? 在广州广外参加12月份的日语级别考试要带哪一些东东呀? 广州广园新村客运站-东莞的班车时刻以及票价是多少? 广州的广铁一中与十六中相比哪所更好? 介绍一下广外(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风气和特点 请问在广州哪里有最潮,种类最广的钟表批发市场? 广州地区报纸有没有报道过广特通讯设备公司的消息? 广州中广广场在哪里? 广州广园东路怎么做车 请问广州的'广美'就是在哪里啊?什么区?什么路?'广美'又是什么? 重广州到山东的滨洲市邹平县怎么座车呀 我是广西人,我男朋友原籍是花都的现籍是英国的。请问我们在广州可以登记结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