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南省是哪个时区:千万别学英语-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14:52

只有讨论才能说好外语

 

 

 

    你一定听说过散文家皮千得(韩国现代散文家)的名字吧。他的书中这样写到:话题的贫乏意味着知识的贫乏,经验的贫乏,感情的贫乏。语言技巧的拙劣,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混沌沉默是准备语言的时间,是休息的时间,也是愚笨的人维持体面的时间 ’”

 

 

    也许是这样。可是所谓大丈夫沉默是金言多必失啊!

 

 

    这话恐怕已不再适应如今的时代了。我国历史上,由于一语不慎而导致家破人亡的事并不罕见。不过如果是为了传播真理而落到这样的下场,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问题。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维新时期,由于批判政府而举家遭到迫害的传闻相当多。从这些方面看,此话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但那都已是过去了。

 

 

    昔日皮千得还说过,一个不善于言辞的人作领袖的国家一定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而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正是因为他们能用语言来传播他们的思想。肯尼迪之所以为肯尼迪总统,亦是因为他具有高超的演说才能。可以说,今天我国这种由于历史失误的堆积而日趋混乱的现状,与我国历届总统中从未出现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也许有必然的联系。

 

 

    您的意思时说,我国语言教育领域一味地热衷读写而忽视口语表达,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这么说。事实上,在历届政府中,真正愿意虚心听取人民呼声的,一个也没有。表面上标榜着民主主义,而内心却摆脱不了专制和独裁思想的人,怎么会乐于见到善于言辞的国民。如果这样的人到了国外,问题岂不是更严重了?

 

 

    在德国的时候,我曾见过驻德韩国使馆的参赞。听他代读由韩国大使用德文写成的欢迎辞时,连同样身为韩国人的我也听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历届驻德大使,别说是德语,就连英语也不甚了了。碰到出席晚宴和招待会,大使所受到的待遇,竟还比不上身边的翻译,这样的情形已是屡见不鲜了。

 

 

    天啊。那些人不是外交官吗?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

 

 

    这一切,正是对语言的偏见所造成的。至今为止,在我们国家,善于言辞的人还受着不公正待遇。话倒说得漂亮光说不做话再动听又怎么样呢?诸如此类对会说话之人的冷嘲热讽不绝于耳,相反,对不善言辞的后果人们却不置可否。

 

 

    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民族人人太聪明。,所以不可能有所谓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听说过吧?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误解。正确地说,不是因为人们太聪明,而是因为那些能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条理清晰的表达出来的人实在太少的缘故。当然,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作祟而不能容人的人要排除在外。

 

 

    我不知道这是否有些夸大其词,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这种无原则,缺少哲学土壤的现状,正是由于不能接受百家争鸣局面的这种恶习所造成的。讨论的目的在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我国,人们却从不以事理、常识和逻辑出发来对自己的意见做出整理和表述,而偏爱于作一些漫无边际的调侃。你知道这些人最常用的表达是什么吗?只是诸如话虽不错,但那并不解决问题啊!之类而已。

 

 

    据说在检察厅的内部简报上登有这样一段话:进入IMF时代(韩国习惯用语,经济危机之义),应该根除监察厅内部喝炮弹酒(韩国人的一种喝酒习惯,通常将洋酒掺在啤酒里混着喝)的传统。这条建议引发了检察官的争议。接踵而来的各种反驳声让我们啼笑皆非。由于职业的关系,身为检察官,都应该是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善于思考,善于言辞的人。可是你知道他们的观点是什么吗?喝炮弹酒是传统,传统的价值至关重要,应该坚守下去。让这样一批把炮弹酒和南大门(韩国的国宝第一号)的价值等同视之。把恶俗和传统混为一谈的人做我们法律的守护者,岂不让人感到寒心。

 

 

    另一方面,将此事作为花边新闻而津津乐道的报纸报导,也让我感到相当的忧郁。要知道,媒体作为肩负全社会舆论导向重任的机构,大众对报纸的论调有着天生的盲从心理。

 

 

    然而就报道的内容来看,却给人以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感觉。在如此困难的时刻,作为社会领导层的检察官们,却悠哉游哉地对此展开了讨论,如此的笔调,仿佛是说所有的检察官都不务正业,纷纷投身于这场关于酒风的讨论中去。而事实上,这无非是一二位检察官闲级无聊随手记下的笑谈而已。

 

 

    
    呵护子女的文化

 

 

    看来对报纸的报导也应该注意辨别啊。如果说我的英语说的很好的话,是不是就能和西方人那样,科学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呢?

 

 

    可能会是那样。语言是哲学的载体,而哲学是思想的外壳。你知道吗?哲学,正是从割弃自我,意味着克服自我,推而广之,亲情、民族情,亦能于任何时候全然放下,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常称之为懂事了。

 

 

    为什么见不到一个真正懂事人?从德国生活一段暑假后回来,我常常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在德国,高中毕业,就已算是跨入了成人的行列,为何在我国,人们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却是彼此独立增长的呢?过去的三年里,我苦苦思索着,观察着。一般来讲,人们会把这一切归咎于无视人格培养,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但从我所得出的结论来看,它有着更深层的根源,可以称之为呵护子女的习惯。

 

 

    西方社会,新生的婴儿从被抱出产房回到家中的第一天起,就与自己的父母分房而睡。长大后,一旦高中毕业,便彻底脱离父母而独立了。有的人找到一份工作开始自力更生的生活,有的则靠打工挣够学费和生活费,进入大学深造。偶尔也有读大学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但私底下,他们从不以此为荣。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朋友,直到最后走投无路才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孩子,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万般无奈,他才对自己的父亲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无奈力不从心。他父亲却说:在我看来:在我看来,你还有所保留,因为,你还没开口要求得到我的帮助。同样的情况,如果是在我国,结果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解决呵护子女的习惯,或许应该从父母方面着手。21世纪已经来临。但至今仍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直到子女成家为止,如果子女宣布成立,便以为在感情上受到了背叛而大吵大闹。当然,完全没有自立的想法、一辈子想依附于父母之下的子女也不在少数。但这其实还是父母能解决而未解决的事,如果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是啊!我的父母也是这样,他们总是想到我的宿舍来看看。有时候,我都觉得,他们对我缺乏最起码的信任。

 

 

    为什么父母们一直不明白,他们永远都不能保证孩子们一辈子的幸福。看看那些为子女的婚事操碎心,或者想尽办法阻挠,甚至以断绝关系相威胁的父母,真觉得不可理解。这些父母们笃信尾随时尚潮流,福就会从天而降。如果对时兴的各种条件、佩带饰品、婚俗礼仪等有半点疏忽和闪失,天下就不会太平。他们可能看不到追求时尚大潮结婚且照样很不幸的破碎家庭。

 

 

    
    我为什么说这些

 

 

    我为什么说这些?嗯,是啊。看电影的时候,如果出现与我国实情不一致的场景,应该去想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哲学,从而努力让自己接受。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英语,也是培养对不同文明、不同文明、不同哲学理解能力的绝好方法。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突然会这样咒骂:混账家伙,为什么要欺骗这样美丽善良的女孩……’”

 

 

    尤其是女观众里常常有这样的人,一旦看到自己平日最喜欢的演员出演浪子角色,就觉得再也无法喜欢那个演员。这样的话,即使看了几十部电影,也无法体验影片中所包含的艺术和文化。虽说是融入主人公的感情中去了,但这还是无法克服自我的体现啊。

 

 

    “说到感情融入,上次看录像的时候,我也有类似的感觉。男演员说话时没什么,但当女主人公说话的瞬间,‘啊!这不正是我想说的吗?’这样的想法突然从我的脑海中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