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建造者 游乐园: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五——文化维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20:54

2011年国考申论热点梳理五——文化维度

钟 君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资料来源: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

 

热点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制“三俗”(庸俗、低俗、媚俗)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积极探索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切入点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素材一:爱国主义

素材二:奥运精神

素材三:改革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新形势下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切入点二:社会主义荣辱观

²  即道德建设,要注意政府的行政伦理建设问题,也就是政绩观的问题

²  重要意义: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第二,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

第三,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迫切要求。

第四,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

²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措施:

第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

第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修养机制。

第三,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机制。

第四,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机制。

 

热点二: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随之生成,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当前形势下,经济社会正加速转型,网络文化发展十分迅猛,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的特征

开放性(覆盖面广)、虚拟性(隐蔽性)、交互性、平等性、及时性(方便、快捷)

(二)网络功能及其相关热点

1.社会监督功能——网络监督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胡锦涛总书记于2008年6月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²  网络监督的作用

积极作用:

第一,网络监督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党和政府形象。

第二,网络监督有助于促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三,网络监督有助于提供腐败行为线索,打击违法犯罪。

消极作用:

第一,由于网络监督的匿名性,网络监督所提供的线索往往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甚至有“网络暴力”,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第二,网络监督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是一种非常规监督。

第三,网络监督虽然具有广泛性,但不是平均抽样,代表性需要打一定的折扣。

²  做好网络监督引导规范工作

第一,要积极引导,依法规范。要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体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和建设性监督。对于网络监督,也应该按照这个方向加以引导和规范,把握网络舆情的正确方向,注重网络监督的社会效果。

第二,把握重点,讲究艺术。一是要加强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多从正面提出希望和建议;二是要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三是要加强对侵犯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四是要加强对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的监督,弘扬社会正气。与此同时,还要讲究监督艺术,把握网络舆论监督的主动性。

第三,加强研究,形成机制。虽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专门针对网络监督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管理机制建设还没跟上。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网络监督与政府监督监察制度的对接。

2.信息传播功能(信息检索)——人肉搜索

²  人肉搜索的评价

利:一是方便信心查询,提高办事效率。借助“人肉搜索”,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集体智慧,通过人碰人、人挤人、“一呼百应”的方式,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查询,迅速得到想要的结果。二是净化社会空气,方便草根监督。“人肉搜索”可以揭露社会丑闻,还原事实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辽宁女事件”均是网民自发揭露丑恶,还原事实真相的典型案例,其中的大部分事件当事人没有触犯法律,但受到了社会道德的谴责。

弊:一是“人肉搜索”容易侵犯公民权利。“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网民在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难免会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在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中,追求精神刺激者、恶意中伤者也不乏其人。

²  “人肉搜索”应对措施:

一是开展网络实名制。实名制有利于规范“人肉搜索”行为,减少网络上垃圾信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网民之间的信任度,“营造更加和谐的网络文化”。鉴于实名制涉及公民自由言论的问题,可能引起网民的方案,可以考虑先在一些规模大、影响大、人气旺的网站推行网络实名制、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二是加强对论坛的管理和信息审核。要规范“人肉搜索”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网站本身必须负起对网络监管的责任感和责任感,严格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信息审核。

三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肉搜索”侵权案件的日子增多,建议法律明确对“隐私权”的保护,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而且便于规范网络秩序。同时,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专门规定也应细化,明确规范“人肉搜索”。

四是加强培训和宣传引导。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教育网民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网络秩序;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培训活动,提高网站管理员、论坛版主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水平,避免或减少泄露个人隐私、恶意攻击谩骂等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3.舆论导向的功能——网络群体性事件

²  网络群体性事件表现

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等。其中以“史上最牛”、“天价”等词搜索,就会发现“史上最牛的中部地区处级官员别墅群”、“史上最牛的官腔”、“史上最牛的官员语录”、“史上最牛服务通知”、“史上最牛公章”、“天价烟局长”、“天价薪酬高管”、“天价表县委书记”、“天价公款账单”等话题,无一例外都是网上热点。

资料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6月1日

²  网络群体性事件类型

网络群体性事件有大体上三种类型,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

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络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先是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同时一些人把相关情况散布到互联网上引起更多人关注,随后形成了两个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即现实社会的全城出租车司机罢运,与网上以出租车司机为主要话题的群体性讨论。这两个事件互相“感染”,增加了事件对抗性。

二是“现实诱发型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周久耕事件”,直接诱因是南京江宁区房产原局长周久耕在会上,发言反对房地产商降价以及抽名贵烟。他的言行引发了网上持续热议,主要矛头集中到官员的职务消费上。现实社会并没有发生群体性对抗,而网民在网上则形成了强大的“表达对抗”。

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如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中,一位青岛籍留学生高举藏独旗帜遭到网民强烈谴责,引起了网上大规模的群体性抗议,然后逐步升级到“人肉搜索”,当得知这位学生父母在青岛的住处后,一些网民聚集到那里抗议,在各方劝阻下事件才得以逐步平息。

²  网络群体性事件特点

一是传播迅速。在网络中,由于联系的快捷方便,一个简单的共同话题就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建立“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联系。

二是更容易产生冲动。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性行为承担任何责任,因此更倾向于以道德的名义参与事件的发展,很多人的行为更有明显的群体娱乐特征。

三是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空白。虽然社会群体性事件在法源上还未形成一个从权利的设置、组成到行使、保护、规范的完整体系,但还是有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信访条例等,以及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限制。但在网络上,若有集群行为,则不受这些法律法规的的限制。

²  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策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实施网络实名。我国研发成功的IPv6网络,克服了现有IPv4网络IP地址不足的局限性,使得未来从技术上实施网络实名制成为可能。

二是做好教育工作,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要使广大网民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加强是非标准的确立,培养个人自制力,不参与网络群体性活动。

三是使政务公开,政策透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预警,重点排查引发事件的矛盾,从而尽快解决矛盾和冲突。要对一些网络上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做好防范,制订预警机制,确保工作到位。

四是政府电子政务部门要时刻关注重点社区论坛。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早控制,把工作重心由被动应付转移到主动化解上。

五是快速反应,厘清真相。遇到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的力量,一起协调解决。对于参与的网民,要以宣传解释、合理引导为主要的说服手段。对于一些涉及社会稳定的事件,要从行政方式、技术手段和依法处置三个方面加以控制,对利用网络故意煽动闹事的和将网络事件扩展成现实暴力的人员,要果断依法处置,坚决打击。

4.文化传承和公众教化的功能——关键是网络承载的内容

²  高尚的、积极的网络文化内容——参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²  庸俗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内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络监管的滞后,低俗内容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大行其道。网络中的低俗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公害”。鉴于这种情况,从2009年1月5日起到2月上旬,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等七部门联手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²  网络低俗文化现存问题

所谓网络低俗内容,主要包括: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侮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广泛传播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首先,青少年长期在低俗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容易沉迷于色情、暴力等信息当中,只知感官享乐,不思进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抱负,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次,网络低俗媚俗之风盛行,极大地污染了社会风气。传统的社会道德观被曲解、覆盖,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再次,时下有些网站认为只有含有黄色信息、桃色事件、血腥凶杀的内容,才能提高网站的点击率,由此导致网络媒体的误入歧途。最后,网络的低俗现象也容易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很多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就是受到网络传播的低俗内容的影响而造成的。,

²  网络低俗文化主要原因

第一,低俗之风盛行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社会心理。

第二,传媒受利益驱动。

第三,技术条件为网络低俗之风提供了传播渠道。

第四,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五,缺少法律和技术上的监管。

²  治理网络低俗文化对策

第一, 建立贯穿全社会的信息安全预警系统

第二, 逐步实现网络实名制,不断强化不良信息治理的力度

第三, 完善网络不良信息的举报与受理制度

第四,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净化网络环境

(三)总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对策

胡锦涛强调,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他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与网络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把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的要求贯彻到网络技术、产业、内容、安全等各个方面。要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服务。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热点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体制

 

素材一:文化事业

1.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状态,但是作为党和政府来说,始终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的文化权益和基本的文化需求,要满足这两个基本,就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文化部着重在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是我们要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通过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是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其中把新的科技手段引入到传统文化领域是很重要的方面。

四是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责任,要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到政府的目标管理,纳入到当地的财政预算。

五是我们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维护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众的文化权益。

2.文化权益: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

文化权益的内涵: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权益,比如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保护文化成果的权益等。

文化权益的本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本质上是要用优秀文化为大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权益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强烈,而我们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在数量、品种还是质量上都与之还不相适应。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享有的文化权益上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有的地方低俗文化不断蔓延,农民富裕后享受不到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城里人文化生活虽然比较丰富,但也不平衡,一部分高收入者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而有的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几乎与文化生活无缘。进程务工的农民们,其文化需求也很难得到满足。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坚持不懈的抓下去。

维护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措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文化建设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群众各方面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当前,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素材二: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十七大报告

1.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文化产业对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意义。

第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向中起着积极作用,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2.文化产业现状扫描:口红效应

国际金融危机让很多行业黯淡无光,然而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称,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相对有限,中国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且回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

资料来源:《解放日报》,2009年6月17日

3.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内涵的认识。文化既是一种社会事业,更是一种经济产业。要不断深化对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认识,切实吧文化产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编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详细规划,形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行的规划体系。

第二,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企业的专门认定机构,克服行业混乱,政府应成立专门认定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所从事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性质进行认定,确定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使真正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享受到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

第三,政府应尽快出台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所从事的文化产业项目的优惠政策。比如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在土地出让价格上给予优惠,在城市建设配套费和税收上给予减免等。

第四,建立非公有制文化产业的法律保障制度。文化立法,是保障文化产业的根本所在。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从事的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制度要进行立法,才能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五,商业银行要配套出台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产业的具体措施。银行在贷款中,要支持有一定发展前途和规模的非公有制文化产业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有竞争力,才能形成规模,否则无法形成产业。政府确定了项目后,银行要有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到位,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度。

4、国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计划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明显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全面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微观活力。

(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与管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四)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五)加强各项基础性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七)扩大文化消费,拉动文化内需。

八)加强科技支撑,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九)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总结: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发展文化)

1、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第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第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范文示例:

文化建设须坚持统筹兼顾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与矛盾,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保持广大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统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建设是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内的统一整体,两者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以至于许多文化单位事业不像事业、产业不像产业,事业也要搞创收,产业又由政府包起来。这种体制缺陷所带来的是功能上的越位甚至错位,极大地限制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文化事业因政府投入不足或投入取向失当、机制不良,造成活力不足、服务不够,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进而造成文化社会功能弱化;另一方面,某些文化产业又因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未形成进入市场主动竞争的意识和机制而难以有大的发展,进而造成文化经济功能弱化。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统筹兼顾,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区分开来,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功能到位,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文化市场。从国内来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3.6亿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稳定的服务群体;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这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广大农民需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文化建设最大的潜在市场。从国际来看,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空间。汉语是世界上重要的语种之一,海外有5000多万侨胞和华人,外国人学汉语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国际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用好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个文化市场。

统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文化是民族生命体内的血液,包含着独特的遗传基因,文化的传承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屹立不倒的力量源泉。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无法建立。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糟粕,如等级观念、官本位等,对这些东西必须加以剔除。另一方面,文化又传达着一个时代的情绪,表现着一个民族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妥善处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与创新的关系,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同时去除其糟粕,构建适合当今时代要求、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要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这是目的;二是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是保障;三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这是手段。只有大力推进三位一体的全面创新,才能铸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化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