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时间 英文:声音嘶哑 咳嗽,喉痹(西医病名:急、慢性咽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07:45
杏仁煎   【来源】《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   【异名】杏仁桑皮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用法】上九味,切。以水1,8升,煮五味,取600毫升,去滓,内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上煎取400毫升。初服20毫升,后稍增量,日二夜一服。   【主治】暴匆咳嗽,声音不出。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蒜、面、炙肉等。  喑哑,喉喑即声音嘶哑之谓是喉科的常见症候张景岳说,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中医古籍中专门论述本病的著作甚少但散载在历代医著中有关喉喑的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论述却非常丰富至今运用这些传统的中医疗法辨治喉喑仍有相当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为此本文就历代中医古籍论喉喑的辨治作一疏理 【组成】杏仁30克(去皮、尖、双仁,熬) 通草12克 紫菀 五味子各6克 贝母12克 桑白皮15克 蜜30毫升 砂糖30克 生姜汁30毫升  《神灸经纶·卷三》:“暴喑声哑:通里”。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1.喉痹案  楼全善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恶血不散故也。凡治此疾,暴者必先发散;发散不愈。次取痰;不愈,又次取污血也。  (《续名医类案》)  2.音哑案  一男子,年近五十,久病痰嗽。忽一日,感风寒,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暗。与灸足阳明别丰隆二穴,各三壮;足少阴照海穴,各一壮,其声立出。信哉!圣经(《内经》)之言也。仍以黄芩降火为君,杏仁、陈皮、桔梗泻厥气为臣,诃子泻逆,甘草和元气为佐。服之良愈。  (《名医类案》)  1 从风寒论治

  由汉至宋代治疗风寒致喑的常用方剂有参苏饮二陈汤小青龙汤三拗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桔梗汤半夏汤等李梃《医入门》所载:“风寒失音者,甘桔汤(桔梗甘草荆芥姜)加诃子,木通,或诃子散”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所载的卒中冷嘶哑方。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中的治风冷所伤,咽喉肿痛,语声出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所载的咽伤语声出方,治哑塞咳嗽方。唐。王寿《外台秘要》中疗暴咳失声,语出的杏仁煎等。其药物组成均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宣肺祛痰,利咽开音的麻黄细辛桂枝防风荆芥杏仁陈皮通草桔梗法半夏射干等为主。

  2 从风热火论治

  针对风(火)热犯肺,肺气宣的病机,历代医家治疗风热火邪致喑的常用药物有:石膏北杏仁薄荷桔梗甘草蝉蜕黄芩马勃柴胡升麻射干麦冬牛蒡子淡竹叶等。常用的方剂清末。张锡纯《医衷中参西录》中的麻杏石甘汤;宋。赵佶《圣济总录》中治疗风热声嘶的黄芩汤射干汤方和治疗咽喉肿痛,语声出的桔梗汤菖蒲丸和苦参丸;《景岳全书。卷二十八》中治火邪侵肺而喑的四阴煎麦门冬汤;清。张潞《张氏医通。卷四》中清肺除痰,宣肺利喉的清咽宁肺汤;清。唐容川《血证论。卷六》中泻火清肺的人参泻肺汤;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出的荆芥汤;还有《张氏医通。卷十二》中的泻心与小肠之火的导赤散;《景岳全书。卷二十八》中泻胃清金的竹叶石膏汤,清肝胆火热开喑的柴胡清肝散等等。

  3 从阴津足论治

  清。徐椿《类证治裁。卷之二》说:“咽干声槁,润肺为主,脉散加玉竹”;又说“火邪伤肺,咽痛声喑,脉散合六味丸”。《外台秘要》中以桂心散方(桂心杏仁蜂蜜)治疗“咽喉干燥,咳嗽,语无声音”。《景岳全书。卷二十八》云:“百合丸治肺燥失声语”。《医入门》则云:“咳嗽声嘶者,用青黛蛤粉蜜调含化,或润肺丸,蜜脂煎”。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卷七》说:“治虚火炎喉痹声喑,滋阴八味汤”;“肾阴充足,则水能制火,而肺以安,庶金清而亮矣”。以上诸方之共同点为滋水制火,其中有以六味地黄汤滋阴降火,有以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兼心火者用黄连,肺火用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竹沥凤凰衣之类,相火用黄柏知母。总之,治阴虚之喉喑,有润肺开音,滋肾鸣金,制火清金等方法。

  4 从气(阳)虚论治

  历代医家对气虚致喉喑从肺虚阴气盛,气虚湿盛,脾气亏虚等方面论治。肺虚阴气盛者,宜补肺益气,用补肺汤治疗。《圣济总录。卷四十八》所言:“治肺气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含霜雪,语无言声而渴,舌本干燥,甚者咳唾脓血,补肺汤方”。气虚湿盛,用除湿补气汤。金。李杲《兰室秘藏。卷下》说:“除湿补气汤治两腿麻木,沉重无力……语声不出”。脾气亏虚,治宜健脾益气。《景岳全书。卷二十八》所载:“凡饥馁疲劳以致中气损而为喑者,其病在脾,宜归脾汤,理阴煎,补中益气汤,温胃饮之类主之”;《圣济总录》亦言:“治咽喉中肿痒,微咳声不出,黄芪汤”。

  5 从痰瘀论治

  对痰瘀致喑的论治,古人多从痰湿盛而清气滞,气虚挟痰,胸中积瘀等方面论述。痰盛气滞者,宜化痰行气。清。庆恕《医摘粹。杂病要法》说:“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以茯苓橘皮杏仁汤主之”。气虚挟痰者,则滋肺肾之化源。《张氏医通。卷四》说:“至若久病失音,必是气虚挟痰之故,宜滋肺肾之化源,非脉散下都气丸不可”。常用化痰开音的药物有:石菖蒲海浮石贝母白僵蚕法半夏爪蒌皮等。胸中积瘀失音者,用活血化瘀之法。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第五册》所述:“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者,蛤蚧丸”。后人在此法基础上,又以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论治。

  喉喑的治疗,除上述五法外,《景岳全书》还指出:“复有号叫歌唱悲哭,及因热极暴饮冷水或暴吸风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此者但知养息则弗药可愈,是皆所当辨者”。这是最早提出因悲哭与因热极暴饮冷水而喑的记载,也是最早认识到声休在嗓音病治疗中作用的文献。明。曹士衍《保秘要》首次记载了运用导引法治疗嗓音病,“失声导引法,心头推开至脐,想肾水升至肺润之,呼吸归丹田,以调其息”。此法与现代的发声呼吸法很相似。此外,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也有针刺放血治喑之论述。

  6 结语

  回顾历史,古代认识喉喑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隋唐(宋)时代有所补充,金元时代逐渐深入,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前人对喉喑的认识在某些理论上与现代医物理物力的认识是较相符的,在中医嗓音病的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现代中医嗓音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慢喉喑的发病与痰瘀因素关系密切,而前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则侧重于外感致喑的急喉喑,在治疗手段上,前人则以内服药物全身治疗为多,较少论述外治疗法,局部治疗的喷喉法含服法等等则较少记载。所有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天来说,都是中医嗓音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作为新一代的中医嗓音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应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融汇贯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一个崭新的嗓音体系,为人类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