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介绍核武常识:董福祥和他的後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24:59

寧夏是個小地方,從古至今出自寧夏的名人不多。在近代史上,董福祥算是赫赫有名的一個,他的祖籍是寧夏固原,而最後他終老于寧夏吳忠。

 

翻開中國近代史及西北地方誌,都能找到董福祥這一詞條:董福祥(1839年—1908年)字星五,漢族,清甘肅固原州王朝山人。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席捲整個西北地區的回民起義中,因不堪忍受清廷腐敗統治的壓迫而倡集團練起事反清,後兵敗投降劉松山。所部被編為董字三營,參與鎮壓回民起義。1875年,追隨左宗棠參加了驅逐沙俄走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戰役,屢立戰功。後授尚書銜,加封“太子少保”。義和團運動時期,奉調入京,充五衛後軍統領。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董福祥率甘軍抗擊八國聯軍,殺死日本外交官杉山彬和德國公使克林德,圍攻外國使館,血戰正陽門。北京淪陷後,董保駕西太后、光緒皇帝出逃西安,又被封為“隨扈大臣”,節制滿漢兵權。辛醜條約後,留太子少保銜革職還鄉。1908年,在董府裏只住了三年,便病故于府內。

 

歷史,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個平面化的粗線條。所有有關這個行伍出身者的性情、嗜好、喜怒哀樂等活生生的細節隱約留在了董府這一建築上和子孫後代的口口相傳中——董府的門是朝東開的,那是當年貶歸故里的董福祥為了避嫌,暗含著一個一心只知效忠朝廷武夫的隱忍和企盼;董府中院的木製門楣上刻著武松打虎、西域人訓獸圖案在暗示著尚武是他一生的喜好……

 

董福祥死後葬于固原南鄉十里墩。文革初期,墳被毀。董福祥在寧夏的兩府一墳如今只剩下吳忠金積董府一處。其無子嗣,所過繼其胞兄董福壽之子董天純為子,董恭為孫。

 

1930年,董府遭劫後,董天純一家隨董福祥四姨太搬至固原,不久董天純的三姨太和四姨太因土匪和戰亂輾轉至西安、蘭州兩地。董福祥之侄董天佑和董天裼及其後代在寧夏吳忠、永寧等地居住至今。

 

據永寧回民中學的董文倫老先生介紹,董之後裔現在有第七代,總計在寧夏吳忠、永寧、青銅峽及北京、甘肅蘭州、山西臨汾、西安及四川綿陽等地有董氏後人約百十口。現在仍健在的董家第四代,除了永寧的董文倫、吳忠的董乃倫外,還有:董明倫(又名賀霖)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解放前,隨劉、鄧大軍參戰大江南北,曾任少將軍銜,現居北京;董毓麟,畢業于蘭州大學化學系,現在蘭州,任蘭州教育學院教師;董徽倫(又名明吾),畢業于華北軍政大學,抗美援朝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團副營長,因傷轉業到山西省工業廳。現在臨汾鋼鐵公司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