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瓷砖粘结剂有毒吗?: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219——南宋宋恭宗赵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06:22
 

宋恭帝赵隰(音显,“显”字左半)(1271年—1323年)是

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谥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

 

姓名 趙显 谥号 孝恭懿圣皇帝 政权 宋朝 在世 1271年1323年 在位 1274年1276年 年号 德祐 1275年1276年四月

 

宋恭帝-人物简介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隰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佑。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宋恭帝

当时蒙古的元朝大军己得中国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阳樊城的控制权之後,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进发。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在击破各地的防缐,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宋朝已寿终临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同年年中,元军己经占领了江东(今日的江苏省)大半的领土。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隰出城向元军投降。后来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建、广东抗元,最後在1279年,南宋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逼的走投无路,只好跳海而死,南宋终于还是灭亡了。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19岁的赵隰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于是当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

后来,也就是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隰知晓自己从前身份,便写道: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赵隰对当年元朝政府无理进攻南宋的谴责,因而触犯了文字狱。后来被元朝皇帝发现,大怒,遂下令赐死赵隰,死时享年53岁。赵显长大以后对西藏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八岁那年,在忽必烈的支持下赴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lha-btsun)学会了藏文后,翻译《百法明门论》、 《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教著作著作为藏文。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宋恭帝-生平经历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赵显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

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

宋恭帝

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伯颜

孤儿寡母:南宋王朝的灭亡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元军得以顺利地突破长江防线,于德祐元年(1275)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内外大震,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呼吁“师臣”亲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样取得“再造”之功。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蒙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打算法”来排斥异己,刘整为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听说刘整死后,他才高兴地说:“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请求出征。

贾似道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约相当于今天的40公里)。二月,行至芜湖,与夏贵会合。夏贵一见贾似道,从袖中抽出一张字条,上写:“宋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历时已近320年,国势已尽,不要为它丢了性命。贾似道心照不宣,点头默许。

伯颜

贾似道到达前线之后,率后军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3500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仍然幻想走开庆元年(1259)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释放元朝俘虏,送荔枝黄柑等物给伯颜,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南宋,称臣纳币已不能满足元人的贪欲,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

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讽之曰: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贾似道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一生。

宋恭帝

经过鲁港之役,南宋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伯颜继续沿江东下,德祐元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颜在此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奋勇抵抗。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常州大屠杀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谢太后严厉谴责了这些不忠之臣,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然而,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擅权误国的贾似道已被罢免,此时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终于陷入万劫不覆的深渊。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长期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七月份,他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要求朝廷在这一地区给他安排职务。他拒绝朝廷派来请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无奈,亲自给他的母亲写信。在他母亲的干预下,陈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职。太学生对陈宜中的逃跑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指责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两面派,是和贾似道一样的误国之臣。

陈宜中当国,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懦弱怕事,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再一次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离了临安。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宋恭宗

二月初五,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显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北上。至此,延续了近320年的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宋恭帝-高僧恭帝

     

宋恭帝名叫赵显,是宋度宗之次子,为全皇后所生,生于1271年,正处于南宋风雨飘摇之际,蒙古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南宋的社稷

宋恭帝

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皇帝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长驱直入,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宋度宗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徒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张世杰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称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伯颜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忽必烈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赵氏、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朱元璋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痛哭流涕,北跪於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宋恭帝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暂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宋徽宗赵佶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宋太宗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高山峻岭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宋恭帝-恭帝顺帝传说

元顺帝

关于元顺帝是宋恭帝儿子的传说:

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宋恭帝赵显长的相似。

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

入元降封瀛國公

宋亡後,宋恭帝曾徙居元大都上都吐蕃甘州(一說還有ion=edit&redlink=1">謙州,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内)等地,是中國歷史上遊歷最遠的一位漢人皇帝。

 

恭帝北狩

恭帝降元後,元將巴延促其北上入覲。帝於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1276年)丙子三月從臨安啓程,前往上都。太皇太后謝氏以疾留内。太后全氏、隆國夫人黃氏(度宗母)、福王趙與芮理宗弟、度宗父、恭帝祖)、沂王趙乃猷、樞密院參知政事高應松、謝堂、知臨安府翁仲德及ion=edit&redlink=1">汪元量等朝臣、宮人隨同北上(見劉一清錢塘遺事)。渡江後,宋將李庭芝ion=edit&redlink=1">苗再成等謀奪駕,不克。五月,過大都,赴上都。丙申,見元世祖忽必烈於上都大安殿。忽必烈封恭帝为瀛國公,妻以公主,詔優待之,使居大都;福王趙與芮受封平原郡公(汪元量《水雲集》湖州歌八十一:“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國公”)。至元十九年,中書省奏請徙瀛國公居上都,詔許之。後元仁宗延祐中,隨高麗國王王璋入朝的高麗人權漢功,見瀛國公故宅尚存,作《瀛國公第盆梅》詠之。

 入遯吐蕃

忽必烈欲保全亡宋宗室。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詔遣瀛國公趙?入吐蕃習梵書、西蕃字經(一說瀛國公自求入吐蕃學佛法)。十二月啓程,由脫思麻(今青海省海南州一帶)入烏思藏,駐錫薩斯迦大寺,號木波講師。後為薩斯迦大寺住持。嘗取漢藏佛經互譯比勘,校訂異文。法號合尊。

 賜死河西

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據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賜瀛國公趙?死於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年五十二歲。人多認為瀛國公以詩賈文字獄禍。明初僧人釋無慍《山庵雜錄》云:“瀛國公為僧後,至英宗朝,適興吟詩云:「寄語林和靖,梅開几度花。黄金臺上客,無復得還家。」諜者以其意在諷動江南人心,聞之於上,收斬之。既而上悔,出內帑黃金,詔江南善書僧儒集燕京,書大藏經云。”案:陶宗儀輟耕錄》引此詩,作:“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並云“此宋幼主在京師所作也”。人瞿佑《歸田詩話》引作:“黃金臺上客,底事又思家。歸問林和靖,寒梅幾度花。”謂瀛國公以此詩贈汪元量。藏文史書則謂其罪名為聚衆謀反。元史英宗紀可旁證瀛國公卒年:“至治三年四月壬戌朔,敕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敕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臺萬聖祐國寺,做水陸佛事七晝夜。”

胡三省(1230-1302),宋元之际史学家。原名满孙,旧字景参,以家居磵旁而多古梅,因以"梅磵"为号。宁海中胡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胡钥笃爱史学,人称"山泽遗才"。  

    三省自幼好学,受父亲影响,功课之余攻读《通鉴》。

親族

  • 宋度宗趙禥
  • 度宗皇后全氏
  • 孛兒只斤氏(元公主,見ion=edit&redlink=1">拉施特ion=edit&redlink=1">史集》之忽必烈汗紀、陳霆《兩山墨談》、談遷國榷》等)
  • 妾 罕祿魯·邁來迪(回回郡王阿兒廝蘭之裔孫,元順帝生母),ion=edit&redlink=1">雜史傳為瀛國公妾,後為元明宗所納。
  • 趙完普,長子,幼時出家為僧。至正閒徙居沙州。卒年不詳。
  •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雜史傳為恭帝幼子。

後世盛傳宋恭帝為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之生父。元文宗曾佈告中外,引順帝乳母夫之言,稱明宗在漠北時,素謂太子(妥懽帖睦爾)非己子,遂徙於高麗,後遷靜江。元末明初人權衡撰《庚申外史》,謂瀛國公駐錫甘州山寺(元時稱十字寺,即張掖大佛寺)時,封地位於汪古部舊地及ion=edit&redlink=1">居延一帶的趙王曾以一回回女子與之(即順帝生母邁來迪)。延祐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時值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為元明宗)流亡西北,過甘州山寺,見瀛國公幼子,“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以歸”。明代以後,此說遂成確論。至清代四庫提要認為此說乃宋遺民僞造,明人“附會而盛傳之”,“覈以事實,渺無可據,實為荒誕之尤,非信史也”。”近時學者有謂瀛國公在移駐甘州之前,可能居於謙州吉利吉思地界(今葉尼塞河上游)。當時周王和世琜自陝西至嶺北過金山(阿爾泰山),流亡於察合臺後王封地,地理上與謙州接近,因此有相見贈子的可能。

宰相

  • 陳宜中

    温州人,是南宋末年的宰相。

    少家贫,为太学生员,和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丁大全暗使监察御史ion=edit&redlink=1">关衍弹劾宜中,取消其太学生资格。谪为建昌军,时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3年)廷试第二,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依附权臣贾似道,迁为监察御史,贾似道授意他参劾程元凤。德佑元年(1275年)年春,贾似道被革职,太皇太后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

    德祐元年(1276年)七月,宋军兵败焦山。殿前指挥使ion=edit&redlink=1">韩震提议迁都,陈宜中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宜中胆小怕事,在和与战之间摇摆不定。大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宰相当出督而畏缩犹豫,第令集议而不行。”“张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刘师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败事,臣恐误国不止于一似道矣!”陈宜中知道后,弃职而去。后由其母亲说服回朝,任右丞相。

    德祐元年十二月,宜中派将作监ion=edit&redlink=1">柳岳前往元军大营求和,伯颜不肯,又派正少卿陆秀夫前往,请求称臣纳币,伯颜也不答应。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至臬亭山。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元朝要求与宰相会谈,陈宜中当夜逃离临安,逃往温州,漂泊在海上。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福建,知福州府王刚中投降。陈宜中与张世杰将端宗护送到海上,不久宜中逃走。

    南宋灭亡之时,他曾携家眷至占城(今越南境内),过吴川极浦亭,曾赋诗明志:“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外屿外,无山堪并首阻巅;淡去起处潮细长,夜月高时人入眠,异人北归湏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园。”,希望可以向占城借兵抗元,不果。在占城行医。后来到元朝占领占城,陈宜中败走至遥国(暹罗),并于当地终老。宋史评:“陈宜中心存社稷,忠贞事君。”

  • ion=edit&redlink=1">王爚
  • 留夢炎

    (?-1295年),字漢輔,號忠齋,浙江衢州(今浙江衢縣)人。

    為人奸詐,宋理宗淳祐四年(

    1244年)甲辰科狀元,同榜有ion=edit&redlink=1">鄧文勉ion=edit&redlink=1">陳卓。德佑元年(1275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進左丞相,十一月,元軍逼近臨安(杭州),棄位遁去。隔年任湖南北安撫大使,不久降元。留夢炎曾對文天祥勸降,天祥怒斥之。前朝舊官ion=edit&redlink=1">王積翁ion=edit&redlink=1">謝昌元等十人請求元帝釋放文天祥為道士,夢炎堅決反對,曰:「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入元後,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病死家中。浙人曾說:「兩浙有留夢炎, 兩浙之羞也。」,明朝時,姓留的考生必須要具結「非留夢炎後世」才能進場考試[1]。元世祖曾令趙孟頫作《譏留夢炎詩》以諷刺之

     

  • 陳文龍

  • 吳堅
  • 文天祥

    文天祥-简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元兵南侵、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其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文山全集》等,流传后世的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被后世历代传颂,文天祥写下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豪壮爱国诗歌也成为千古名句。2002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岳飞与文天祥当年是参加“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而非“反抗外敌战争”为理由,不再将他们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

    石鼓书院

  • 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主编余桂元发表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并在《青年时报》发表该观点。此言论一出,在因特网上招致一片骂声。文天祥在香港的后人也在记者采访时表示遗憾。更多的人认为从政治的角度抹杀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定论是对历史的亵渎。 但从2003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原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1283年,因不屈服于南侵的元兵诱降,被秘密杀害。

    文天祥-传奇生涯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时期文天祥先祖文时迁徙至今江西吉州,开吉州庐陵淳化乡富田文氏一脉。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先君子尝考次谱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后面称《纪年录》亦云:“庐陵文氏来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五世(八世—编者)祖正中徙富田。”所以现在有人把文天祥认作是客家人,是不确实的。

    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

    发奋读书、报效南宋是文天祥的坚追求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尽忠南宋是文天祥的坚贞气节

    《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 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诱惑和恐吓都没有改变文天祥的气节

    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

    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后人评价他:“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肯定他主要不是名相,而是以名相能为烈士。

    文天祥-正义事迹

         

    “臣心一片磁针石”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蒙古军两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战成都。忽必烈率东路,越天险长江与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长沙)的另一支蒙古军合围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惊,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归争夺汗位,才允准南宋右丞相贾似道秘密称臣纳贡后撤军。

    贾似道转而谎报朝廷:“诸路大捷”,被加封卫国公,大权独揽。继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贾似道欺上瞒下,国事益乱。文天祥奏疏无人理睬,只被派一闲差。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后人瞻仰的文天祥祠堂

    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在南宋行朝中,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记载文天祥故事的连环画

    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

    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文天祥的故事影响着后人

    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文天祥-文天祥诗词选

         

    文天祥的作品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文天祥词如其人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题碧落堂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鬃欲斑。

    夜坐

    谈烟枫叶路,细雨蒙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文天祥作品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建康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金陵驿二首(选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惧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和中斋韵(过吉作)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现代出版的文天祥作品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水天空阔,

    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

    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清,

    金人秋泪,

    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

    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

    南行万里,

    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

    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

    回旗走懿,

    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淮应是孤月。

    满江红

    燕子楼中,又挨过、几番秋色?

    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

    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

    人间事,何堪说!

    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文天祥-史学见解

         

    史学界对文天祥精神有不同见解

    文天祥临刑前的犹豫

    英雄面对死亡也会有怯懦。电影《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临刑前高呼“自由!”但是在临刑离开囚室前,他却对上帝祈祷,希望获得勇气,以抵抗面临死亡的恐惧。

    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天祥,在留给历史舍生取义的宏大英雄气概之外,面临死亡威胁和元朝的利诱时,也并非全无恐惧,他不仅对自己的信念发生过怀疑,甚至可能有过“投降”的念头。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了他模棱两可的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其中暗示,他有归隐故乡当道士(黄冠),甚至将来做元朝顾问的念头。这样看来,文天祥已经有归降的可能,但忽必烈却不能容忍这样模糊的态度,他要的是奴才式全心全意的投降。

    “幸好”忽必烈并没有同意他归隐当道士的请求。一位被文天祥怒斥过的降元的老同事也不同意:“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正是靠文天祥的鲜血最终一洒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气贯千古的话,我们才获得了一位永远的英雄,而非乱世时常见的隐士。

    文天祥铜像

    杀身成仁的文天祥怎么会怯懦、逃避呢?投降?更连想都不会想。后人多怀疑元朝人修撰的《宋史·文天祥传》,是故意诽谤、侮辱咱们的民族英雄。是的,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英雄永不怯懦,怯懦者绝无勇敢。岂不知,人性比我们想象复杂得多。文天祥临死前的逃避,完全是有可能的。

    在写出《过零丁洋》后不到一年,文天祥其实就开始“怀疑”所谓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受尽苦难被押到大都后,他写了一首《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的诗,其中即有“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意为恐怕自己舍生取义,照不了汗青,只有在野史中流传。

    文天祥无法让“上帝赐予我力量”,他需要历史正义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中间经历怀疑也是正常。此前,当他被押到广州时,劝降的人就“嘲笑”他青史留名的信念,“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正使杀身为忠孝,谁复书之。”文天祥说:“殷之亡也,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义耳,未闻以存亡易心也。”可见,对于丹心能否照汗青,文天祥是有过反复的。

    文天祥不怕牺牲,抵得住利诱。但是,当一个叫灵阳子的道士跟他谈道,却让他动了归隐佛道之心。此前,文天祥认识的一位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就曾被忽必烈赐为黄冠道士。文天祥虽是儒教中人,却对佛道颇为心仪,这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叫道生和佛生即可明显看出。

    纪念文天祥的塑像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这是文天祥在灵阳子来狱中见他后的一首赠诗。此诗与文天祥《正气歌》等正气凛然的作品迥然有别。在儒家杀身成仁、忠君守义的悲壮精神之外,确实还有一个在佛道中徘徊、寻求解脱的文天祥。

    从文天祥给灵阳子的另一首诗中更可看出端倪:“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早年,文天祥仕途失意时,就曾回文山老家终日忘情于泉石,“领客其间,穷幽极胜,乐而忘疲。”当身陷故乡几千里外的大都的监狱中,与灵阳子的谈道,激起了文天祥对往昔逍遥岁月的回忆。

    1280年中秋夜,被忽必烈赐为道士的汪元量挟琴为狱中的文天祥演奏《胡笳十八拍》。这是汉末的蔡文姬在被匈奴掠获十二年、回到故乡后写的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月圆之夜,故国不在,身陷囹圄,汪元量的弹唱响起,和蔡文姬一样亡国无家的文天祥,又是怎样一种悲痛呢。而后,文天祥写了《胡笳曲》十八拍,在序的最后,签名却是“浮休道人文山”。“浮休”语出《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从文天祥自称“浮休道人”可以看出,“得以黄冠归故乡”的言语,并非没有根据。

    七百多年后,当看到文天祥在死亡前信仰的松动,逃避的想法,甚至投降的一念,并不会觉得其形象有所减损,而是更符合人性的真实,让人亲近,让人感动。

    文天祥最终没有逃避,大义凛然地走上了刑场。临刑前,万人观睹,文天祥殊为从容,对吏卒说:“吾事已毕,心无怍矣。”南向拜而死。在他遗体所着的衣服中,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后世评价

         

    后世对文天祥有很高的评价

    文天祥系宋朝理宗时的状元,官至丞相,被封为信国公。当都城临安危急时请缨卫城未成,又奉命去元营议和,因据理论争被扣留。冒死逃脱后转战赣、闽、粤等地,以图复国,後乒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途中,船经深圳南山海域伶仃洋时,曾以《过伶仃洋》一诗斥答元敌的劝降,留下了浩然正气、凛冽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

    在他被拘囚的四年中,每日面南而坐。统治者施尽伎俩对其百般折磨,在生死存亡间他坚贞不屈,矢志不移,四十七岁时慨然赴难。七百余年飞逝,伶仃洋潮涨潮落,惶恐滩春来冬去,文氏祠草枯草荣。

    文天祥的忠贞报国,为真理而战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民族气节,必将对海内外旅游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用,从而振奋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得以加强。

    文天祥-悼念活动

         

    文天祥纪念馆

    经济日报:“文天祥纪念馆”开通

    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的网上“文天祥纪念馆”(http://wtx.china5000.org.cn)今天正式开通。

    据悉,“文天祥纪念馆”是网上人民英雄纪念碑————“民族魂”网站(http://mzh.china5000.org.cn)的系列站点之一,设有生平简介、大事年表等10个栏目。“民族魂”网站收录了30多万名中华英烈楷模的生平事迹资料,已开通“岳飞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毛泽东纪念馆”等系列纪念馆网站140多个,是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式大课堂。

    北京府学胡同小学纪念文天祥诞辰770周年

    在纪念文天祥诞辰770周年(6月6日)纪念日到来之际,6月2日,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1700余名师生在学校操场上,与文氏后裔、专家、学者同唱《正气歌》,纪念文天祥。孩子们用歌声、书画、篆刻等形式纪念文公,传承文天祥精神。

    府学胡同小学与文天祥祠仅一墙之隔,师生每天与文公为邻,和圣人相伴。文天祥忠贞为国的浩然正气时时感染着所有的府学人。为了更好地将文天祥精神传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天祥,感受文天祥,学校与文天祥祠还开辟了专用通道。吟诵会后,在新开通道的月亮门前,专家和来宾为“府学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北京大学人才交流中青少年发展部”举行了揭牌仪式并向学生代表赠送了《正气万古存》文天祥校本教材。(周良 摄影报道)

    文天祥-影视相关

         

    纪念文天祥的影视

    《文天祥》

    产地:香港

    出品:TVB(无线)

    年份:1972

    文天祥-各地纪念馆

         

    江西吉安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吉安县城东昌赣、敦永公路交叉之文山公园内,始建于1984年,是江西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之一,被誉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江西的文天祥纪念馆

    纪念馆坐北向南,依山就势,采取中国宫殿建筑形式,由一组中轴对称的仿古建筑群组成,包括山门,石拱桥,石级,平台,主殿,厢房,原房,电教厅,贵宾休息厅,内花园等。整个纪念馆及公园占地面积480亩。纪念馆陈列了文天祥生平事迹、遗物、手迹、著作、碑刻等,可谓文天祥史迹荟萃一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永彪史册。

    到元代末年,统治阶层宫廷斗争频繁,政治愈益腐败,天灾连年不断,又由于蒙古族本身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终于导致了遍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元朝统治者虽然出动大批军队进行镇压,但是却无法挽回失败的结局,最后,大明军的北伐,迫使元顺帝北逃荒漠,大都城的被攻占,宣告了元朝的灭亡。

    气宇轩昂的文天祥纪念馆

    北京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明清两代为祭祀南宋著名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将当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而成,至今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1984年10月对外开放。文天祥(1236一1282),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1279年抗元失败后,被掳至大都,囚禁在这里一个土室内,在此写成《正气歌》。明洪武九年 (1376),按察司副使刘崧在柴市主持建祠,并将街名改称教忠坊。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门、过厅、堂屋等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过厅内展出文天祥的生平,堂屋中保留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堂屋内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贵文物。如明《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石碑及《宋文丞相国公像》碑等。室内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背面为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全文。后院尚存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树身有如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广东汕头潮阳莲花峰风景区方饭亭

    位于广东的方饭亭

    方饭亭:方饭亭是文天祥被元军捕获之地,位于海丰县城北面的五坡岭上(注:[彭湃中学]后面),坐西北向东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层34级台阶,台阶上面是一幅长20米、宽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攒尖顶,通高9米。亭内后侧再置一庑殿顶小石亭,高3.9米,内竖一碑,高2.7米,宽0.9米,刻[文天祥]画像。该亭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方饭五坡岭时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饭亭”。

    温州文天祥祠

    在江心屿江心寺东。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一月,文天祥受命赴临安(杭州)郊外元营谈判,被扣留。后俟机在镇江逃脱。四月,从海路到温州居留一月后去福建。

    文天祥祠在浙江温州江心屿江心寺东。今祠为清代重建,中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立的文天祥《北归宿江心寺》诗碑。祠堂是三间两进回廊式合院,祠中塑有文天祥像。

    南宋德核二年(1276年)一月,文天祥受命赴临安(杭州)郊外元营谈判,被扣留。后伺机在镇江逃脱。四月,从海路到温州居留一月后去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祥兴元年被俘。至元十九年(1282年)就义于大都柴市(今北京)。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后人在此立祠纪念。

     

    新安古城内的文天祥祠

    深圳南山赤湾天后宫前面一望无际的海洋,叫伶仃洋,伶仃洋中矗主着伶仃岛、伶仃山……在新安古城内,有一定“信国公久氏祠”……

    这山、这海、这城、这祠,部和一个伟大的名字 文天祥连在一起。因此,这山脉、海洋、古城、祠堂,便充满了一片爱国忠烈之气。

     

    据统计,深圳市文氏后裔四万余众,位于新安古城内的文天祥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文天祥之弟文壁的后裔所建,现在保存尚好,被列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