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弘磁材资料:古代诗歌鉴赏之—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33:53
古代诗歌鉴赏之—诗   

    

古代诗歌鉴赏之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8分)

谢亭①送别

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1.共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诗人与友人送别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2分)第二个场景是日暮独下西楼,写出了友人离去之后诗人孤寂凄清的情怀。(2分)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2分)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宝贵,离别的痛苦,大好秋光反倒成了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分析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2分)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2分)

    (1)首联点明时间地点,(1分)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1分)为第二联写天地风云变化蓄势,(为后文写旅途飘零作铺垫),(1分)萧森的景象对战乱不息的形势有暗示作用(渲染忧愁的气氛)(1分)。

    (2)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1分),家国的忧伤(1分),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3)“往日”: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想到在故园时必无此境,故两度落泪(或再现往日泪水)。(2分)

    “来日”:两见菊开虽是乐事,但来年回忆起来必当落泪。

4.阅读唐诗完成下列两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2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2分)

    (2)对比(1分)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1分)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2分)(若学生回答“用典”,且分析合理可得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

    2.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1分)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分)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作用2分)

    2、这里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对比也行)来突出幽竹清音不改的形象。(答拟人手法的不算错,酌情给分)用晚春时节竹的花来反衬,突出幽竹清阴不改的形象。(3分)幽竹的不改清阴,体现出幽竹坚持自我的气节,而作者以一个“怜”字,表达了深深地怜爱和赞美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3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7分)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3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4分)

    ⑴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1分),“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1分)。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1分)。⑵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并不显得清冷、空寂。因为“花”在“落”(1分),“鸦”在“飞”(1分),“人”在“归”(1分),三个动词化寂为动,富有生机。(1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3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2. 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刘眘(shèn)虚:生卒年不详,江东人。

    1.诗歌首联写山路由白云而止,春色与溪水等长,暗藏一个“    ”字;颔联写落花“时至”,暗示青溪上游            。(2分)

    2.浅析诗歌的旨趣。(4分)

    1.(2分)行  繁花似锦  2.(4分)这首诗写深山居处的恬静、幽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句句写景,而情寓景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生活情趣。

10.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砧①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3分)

    ⑵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⑵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1).这首词按照什么顺序来铺叙景物,请结合内容具体赏析。(3分)

    (2).词的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抓住了哪些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趣?(3分)

    (1)(3分)这首词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从清晨风斜雨细,晓寒顿生,写到雨停风住,烟云淡荡,沐浴在晴晖之中的中午。(时间为序得1分,早晨和中午的特色景物能结合原诗分析的得2分)

    (2)(3分)“人间有味是清欢”,由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这两件有特色的事物来表现。清欢的意趣表现在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对宁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茶1分,蔬菜1分,意趣情感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

    2.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1、“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2、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箨(tuò)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1.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②③共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②,三谢不能餐。

    [注]①雕胡:即“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作美餐。②漂母: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年轻时穷困,曾受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妈妈(漂母)的一饭之恩。

    (1)第二联上下两句中最富含蕴味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1)分别是。“苦”和“寒”。“苦”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

    “寒”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还要舂米)  (2)诗人被荀媪诚恳的款待深深感动,因无法报答、受之有愧而再三推辞、不忍享用的思想心情。 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暠“私暠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暠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暠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2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2分)

    2.(4分)“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1.【答案】“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释义)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解说)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作用);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释义)钟声一响,朋友就要告别这里了。(解说)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凄楚。(作用)3分,选择其中一个作答即可)

    2.【答案】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1分,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1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4分)

    (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4分)

    (1)【解析】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2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

    (2)【解析】“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

1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①

元  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而酬和次韵之作。

    (1)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4分)

    (2)两首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述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4分)

    (1)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献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实际上是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己,以致形之于梦。(2分)

    这是从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2分)

    (2)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2分)

    元诗用故人不曾来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2分)

20.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这两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3分)

    2.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请作具体分析.(4分)

    3.从两首诗艺术手法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5分)

    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两点1分  三点2分  四点3分)

    2.作者用只求“清气”、“清香”充塞天地之间,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志趣。(每问2分)

    3.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形象鲜明生动。(答拟人、对比均1分  答象征 托物言志2分;鉴赏2分)

2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7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3分)

    ⑴第一首: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2分)

    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

    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1分)

    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分)

2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这两首诗虽然都是送别诗,但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1)运用想象手法言情(或虚写)。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从友人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惜别之情。

    (2)王昌龄的诗前两句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秋风秋雨渲染了与朋友离别之时的悲凉氛围,(1分)后两句通过想象写别后友人生活情景表达离别的伤感,整首诗的感情都是悲伤的(1分);李颀的诗前三联也通过“离歌”“微霜”“鸿雁”“砧声”等意象表达了离别的伤感,(1分)诗的尾联表达了对魏万的真诚劝勉,变低沉伤感而为雄健开朗。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1.“雪堆遍满四山中”一句所写的梅花与唐代诗人齐己笔下的“一枝”、宋代诗林逋所吟的“疏影”有所不同,请对这一句进行赏析。(5分)

    2. 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

    1 四周的山坡上一树树似雪般洁白的梅花迎着寒风盛开。诗人以雪喻梅,写出了梅花之白。以“堆”“遍”“满”写出了梅花开的繁盛,生动形象,景象开阔。(诗句解析1分,比喻分析2分,炼字2分。)

    2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2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路的艰辛,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走过险境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身处逆境,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姿态,这样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

25.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梅花绝句 见梅                      陆游 何应龙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3分)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1)【答案】比喻.(1分)《梅花绝句》把梅花比作雪堆,形象生动地突出梅花之盛.(1务)《见梅》把梅花比作从天而降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的孤独和外形美。(1分)

    (2)【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1分)《梅花绝句》

    写诗人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喜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见梅》写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的掠喜。(分析1分)

    不同点:《梅花绝句》突出诗人对梅花的痴情.(1分)《见梅》突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情。(1分)

26.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清)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大泽乡。颍川汤沐③尽,空羡夥颐王④。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④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1)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4分)

    (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分),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1分),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1分)。

    (2)“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分),“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分),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分),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分)。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8.“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这两句诗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5分)

    8.(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3分)下句则着重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3分)

    9.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书友人屋壁 【宋】魏野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注】达人:指通达知命之人,这里指友人俞太中。

    21.颔联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21.颔联中“吞”和“避”字用得生动传神。友人到流泉洗砚,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墨水;点火煎茶,熏得炉边的鹤来不及避开。这两个动词极富画面感,即写了友人生活的闲散自由,又表现了心境的闲逸安宁。22、尾联从对面落笔,替友人设想,将自己引入了诗中。表达了自己不好名利,心境偏远,脱离尘俗的志趣,更借此传达了和友人一致的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若答和首联“达人轻禄位”相呼应也可。)

2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①。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③。

    【注释】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1)不可以。“挥”字写出了诗人饮酒时的豪放、洒脱的形象,而“饮”不具备这种表现力。(2分)其次,“挥”押韵而“饮”不押韵。(1分)

    (2)让诗人“醉”的一是风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让诗人沉醉。(1分)其次,饮酒时天上有明月星星,身边有绿竹、靑萝、幽径,那环境让人迷醉。(1分)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欢言”、“长歌”,忘记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自然会陶醉。(2分)

30.阅读下边一首宋诗,完成后边题目。(8分)

宋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4分)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4分)

    (1)①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②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大意对即可,答对一点得2分)

    (2)①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②采用了对比和反衬,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③“悠扬”“宛转”,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④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四点中答对两点给满分,有其他合理答案同标准给分)

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刘禹锡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1)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贯穿全篇,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1)①首联睹物思人,由“尘满琴”想到“故人日已远”;②颔联写因故人不在而独酌无趣;③颈联写夜深露重表达思念时间之久;④尾联写身边一切都能触发情思,表达思念之深。(4分。每层意思1分)

    (2)①空阔、幽清、寂静;(3分。每层意思1分)②孤独、寂寞(孤寂)、感伤。(3分。每层意思1分)

3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分)

    (2) 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1)答案: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却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而“忽惆怅”。前后的情感变化,突触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题中有“野兴长”“忽惆怅”、“触景生情”、“思乡之情”三个得分点。

    (2)答案: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1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映衬),(1分)拟人的手法(1分),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1分)

3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刘禹锡(772-842)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但却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晚年写下这首《始闻秋风》。

    (1)全诗是怎样写秋风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赏析颈联“动”“开”二字,说说其中蕴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①全诗用拟人手法来描写秋风(1分)诗人将秋风称作“君”,描写去年秋序已尽时与秋风一起观赏黄菊怒放,暑尽秋来,一返人间,共聆寒蝉啼鸣(2分),诗人用拟人手法匠心独具地创造了一个多情多义,情意款款的秋风形象(1分)。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秋风(1分),前两联正面描写秋风,五更时分,凉风飕飕,突出作别经年,秋风依然那样刚疾劲肃;后两联侧面描写秋风,骏马抖动鬃毛,向往驰骋,鸷雕睁开睡眼,直视苍穹,长天大地澄澈清明,世间万物虎虎生气(2分),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现了虽经政治坎坷,依然豪迈的气概(1分)。

    (2)“动”意为“抖动”“振动”, “开”意为“张开”(1分)。这两个动感很强的词语,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1分)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1分)集中地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或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人生观。)(1分)

34.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7分)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此诗写于1279年秋,诗人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途中,路经金陵(南京)而作。②离宫即行宫,南宋初,高宗曾留驻金陵,建立行宫。

    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诗人目睹之景,衰草遍地、行宫荒凉、夕阳残照,一幅破败景象,暗示了南宋朝廷已经覆灭。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元无异”“半已非”巨大的反差设置,写出了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的景象。

    C.五、六句融情于景,通过写满地芦花的衰落飘零和旧家燕子的无依无靠,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叹惋。

    D.此诗语言不事雕琢,抒情真挚自然,虽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慷慨高昂,却也沉挚悲壮。

    ⑵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⑴C不能只说是对诗人命运的叹惋。

    【分析】第六句化用典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照应着第五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抒发身世之悲,又紧承三四句,通过写经历战争浩劫后“旧家燕子” 无处可飞,抒发兴亡之感,失国之痛。

    ⑵答案要点:①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②对故国山河土地的眷念;③虽九死而无悔的殉国之志(或以死报国的决心)。

    【评分标准】:(共3点,答对1个要点2分,2个要点3分,3个要点4分。)

    【分析】从“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看出对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痛之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诗句,写自己此行将一别无还,“江南”作为南宋家园的象征,眷恋故土之情可见一斑,“化作啼鹃带血归”使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发了以死殉国的决心。

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4分)

    (1)(4分)前一句中“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2分)后一句,“倚”字,则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2分)

    (2)(4分):作者表达了渴望民族长久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诗的前三联的描绘,不仅写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还展示了辽阔的边塞日丽平和的景象。(1分)末联则用了生动的比喻: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自己的心愿(1分)。

3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⑴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⑵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突出一点谈,即可)

3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旱。

    ①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的“秋已暮”点明深秋时节,本词写的是深秋触日所见的特定景色。

    B.本词中的“红稀香少”与《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下阕的“洗”字,将植物着露水后的清新、肃爽的特点突出出来。

    D.尾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鸥鹭的角度抒发情感,更为含蓄、深切。

    ②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词句回答。(4分)

    ①D(拟人)

    ②抒发对深秋时节山水风光的喜爱和愉悦之情。如“湖上风来波浩渺”,写出了秋高气爽之景,令人心旷神怡,“水光山色与人亲”写出了诗人对风光的喜爱之情。而“莲子”“荷叶”“清露”“蘋花”“汀草”“眠沙鸥鹭”这样的清新之景也寄寓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3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宜春苑①

范成大

狐塚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

  连昌②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

    [注释]   ①宜春苑:北宋皇家的东御园,在汴京东二里,靖康之难后被废。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议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②连昌:唐代宫殿名,玄宗时曾盛极一时,安史之乱后荒废。

    (1)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三、四句进行鉴赏。(4分)

    (1)作者通过对宜春苑里萧条冷落之景的描写,抒发了故国山河破落零碎的悲伤之情。

    (2)这两句用了对比的手法。连昌宫虽然被废了,但基础还在,花还在,而如今宜春苑连寸草都没有了,怎不让人伤心到断肠啊!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作者因山河破碎而产生的痛苦之情。(可见靖康之难比安史之乱更惨,唐朝的内乱八年平定了,而宋朝的外患要恢复却是遥遥无期。)

39.读下面诗歌,完成8-9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8)找出写景句,说说它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1分)

    (9)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6分)

    (8)首句。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 岭色千重万重雨。”

    (9)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意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彭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4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你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6分)

    【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境: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昭君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

    【示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41.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曲江对酒①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1分)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1分)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1分)

    (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4分)

    “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2分)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分)

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唐)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注]泉州军:唐末一支军阀部队,据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诗中的两个‘自”字和-个空”字的运用有何妙处?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2)请简要赏析二、四两句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4分)

   (1)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前后呼应,表明一切都是自生自灭,无人问津,(1分)真切地展现了泉州军洗劫后“千村万落如寒食”的悲惨景象,(1分)也把诗人对泉州军暴行的愤懑之情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出来。(2分)(2)这两句诗运用了衬托的技巧。(2分)诗人沿途看到的村庄有“鸣鸦”,但无“鸡犬”;能见到“花”,但见不到“人烟”。以“有”衬“无”,以“见”衬“不见”,尽显荒凉萧条景象。(2分)

43.阅读下面一首五言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诗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4分)

    (2)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4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4分,意思对即可)

4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1)首联描绘了一幅                  图(限四字),有什么作用?(2分)

    (2)请从景情关系上赏析本诗(4分)

    (1)(2分)春郊送别(1分)(春日送别、初春送别也算对)    这联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分别时的气氛。(1分)

    (2)(4分)乐景写哀情,(1分)用江南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和希冀的美景及朋友(裴坦)的倜傥风流和热情自信,反衬自己宦海浮沉,不得意的满腹愁情,(2分)表达了一种送别朋友之后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伤感之情。(1分)(如答借景抒情,言之有理亦可)

4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r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塞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孟诗                        

        韦诗                       

    (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衷情”的反衬手法。(2分),

    (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韦涛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4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2)“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3)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野草的绵延不绝;满眼绿色,凸显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

    (2)借景抒情(或:以景传情/融情于景/绘形绘声)。通过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或“黍离之悲”)。

    (3)“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来映衬城空;“空城”直接点明城的荒芜寂寞。二者都写出了石头城的沉寂与凄凉(或:都给人以沉寂、凄凉之感)。

47.读下面诗歌,完成⑴⑵题。(5分)

小园       黎简(清代)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⑴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分)

    ⑵本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⑴分析示例:

    窥:角度好,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

    “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⑵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负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壁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4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偷”字好,可以显示南风的诙谐,仿佛有意要和老朋友开个玩笑。或:“径”字好,“径”字能突出南风与老友的熟识,相见之情急切,不是轻敲,不是缓推,而是径直推门而入。(言之成理即可,3分)

    (2)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有“青苔”、“绿树”、“南风”。夏日初晴之后,昼梦之余,人的情绪通常是爽朗的、愉悦的;四周一片静谧,吹开大门、拂动书页的夏风显得那样友好。这一切都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意象1分,分析1分,心境1分)

4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 寒花:菊花。

    22.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3分)

    23.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3分)

    22、“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3.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5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2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1.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5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闻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此诗为李白获罪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所作。落梅花: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

    3.  将此诗和《春夜洛城闻笛》作比较,说说两首诗的内容和结构有哪些不同。(3分)

    4.  如果将最后一句改为“江城听闻《梅花落》”,试与原句比较,说说哪个更好,为什么?(3分)

    3.内容上讲:《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是思乡之情,《黄鹤楼闻笛》表现的是去国离情。

    结构上讲:《春夜洛城闻笛》先写所闻,再写所感;《黄鹤楼闻笛》先写所感,再写所闻。

    4.答案要点:原句好,原句不止暗含曲名,而且描绘出了一幅五月落花的图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5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闻砧①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⑴本诗开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3分)

    ⑵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⑵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借砧声以抒游子情怀的诗作。在众多以“闻砧”为题材的诗中,这种借砧声抒游子情怀的诗并不多见。

    砧声的特点在于“哀”而“切”。每当萧萦之秋,月明之夜,一声声砧杵,刺破寒空,无不给人以凄楚苍凉之感。可是为了突出砧声之哀,诗人却不从正面着手,而是先用两个人们熟知的哀音作为比较:“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杜鹃的声音算得哀了,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云:“蜀国曾闻杜鹃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切,似“不如归去”,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然而它与砧声相比,诗人却说它“不哀”。断猿,指断肠之猿。《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又《荆州记》引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亦有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登高》)“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猿声之哀,一至于此。可是这里却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

    铺垫已足,诗人便纵笔描写砧声。这时诗中主人公远游他乡,月下徘徊之际,忽然阵阵砧声,传入他的耳畔。他不由一惊:“月下谁家砧?”这声音好凄苦:“一声肠一绝。”本来杜鹃声、猿声皆令人肠断,然而对一个经常涉水登山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唯有这月下砧声,才能撩拨他心中的哀弦。于是下文转入自我愁思的抒发。

    “杵声”以下四句,重在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所谓“客”和“游子”,都是指诗中人物。孟郊以写《游子吟》著称,他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他还有一首《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也写得情真意切。这里既言“客”,又言“游子”,是一再强调作客他乡之意。是的,“杵声不为客”,它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动捣衣棒。尽管砧声无意,而闻之者却有心:“客闻发自白。”听了砧声,头发不禁为之愁白。古代妇女捣衣,有的是为了寄给征人,故唐代陈玉兰《寄夫》诗云:“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此云:“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是代捣衣妇设想,意为她此时捣衣,并非为了寄给游子,而是想让他听到砧声,惹起乡思,速速归来。语直而纡,感情深挚。上两句分明说“杵声不为客”,而这里实际是说杵声专为游子而发即“为客”,语言似相互矛盾。其实这是反复言之,上两句从游子角度着眼,下两句从对面(思妇)写来,多层次、多侧面地描述了砧声之苦。

    这首五古不雕章琢句,而是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同是咏砧,同是写游子,但作者能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诚如苏轼《读孟东野诗》所说:“诗从肺腑出,出輙愁肺腑。”

5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3分)

    (2)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5分)

    (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1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2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1分)

54.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砧①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悲。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⑴“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内涵丰富,请联系下文作简要赏析。(3分)

    ⑵后四句主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⑴开头两句是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划线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烘托”,说成“衬托”“反衬”“对比”“比较”,都算对。)

    ⑵主要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感情。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游子思乡”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虚实结合”或从其他角度对这四句进行总结,1分。)

5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8.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9.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8.(4分)答案要点: 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每点1分)

    9.(4分)答案要点:1.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5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3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9. 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5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已。

5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最后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诗句?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1)这首诗抒写了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所盼不能实现的愁绪(1分)。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诗人渴望团圆的情感自然显现出来,而秋凉岁昏,更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分)

    (2)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1分)。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2分)

5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第一、二句中的“都”“惊”二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4分。两个字的分析各2分)

    “都”字是个副词,放在“未”字前,表示否定全部,突出了新年已到而春未到、花未开的不满,流露出盼春急切的心情(2分);“惊”字突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草萌芽的惊奇、欣喜(2分)。

    (2)(4分)用比拟(1分)比喻(1分)的手法,写白雪“却嫌”“故穿”“作飞花”,把春雪刻画得富有人性而美好(1分),衬托了诗人盼春的急切和爱春的欣喜(1分)。

6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杂诗二首(其二)

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①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②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③。

吴会非我乡,  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  客子常畏人。

    [注]①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②飘风:暴起的风。③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郡,后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

    8.这首诗描写了何种景物?它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6分)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8.浮云。特点:孤独无依,身不由己,漂泊流落。情感:①感慨生不逢时;②思念故乡,厌倦客居。

    9.采用象征(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浮云的遭遇,揭示客子的心情。前六句写浮云遭遇飘风,表达客子生不逢时、孤独无依的凄苦;七、八两句写浮云不愿留滞他乡,点明客子思乡的主题。

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注】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8.请对第二句中的“遍”字进行赏析。(5分)

    9.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6分)

    8.遍,处处,说明笛声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应是此起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营造了一种壮阔而又悲凉的氛围。

    9.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山一带大雪过后,寒风凛冽。三十万征人在月下沙漠中行军北上,偏偏此时又听到了悲怆的笛声,不由得回首望月,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6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

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4分)

    (2)诗以(“山行即事”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4分)

    (1)运用了拟人手法,“议”字生动地写出了云来云去、时阴时晴的状态,赋予在碧空里来回飘的浮云以人的感情。(2分)由首联浮云“来往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山行即事”。(4分。答出“不矛盾”1分,答出“线索”1分,答出“所写内容”1分,答出“是作者的经历、见闻和感受”1分)

    【宋诗赏析】

    王质仰慕苏轼,曾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雪山集-自赞》)。他的诗歌,俊爽流畅,近似苏轼的风格。

    这是一首五律,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诗人用“浮云在空碧”五字描状,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来往议阴晴”,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这十个字要连起来读、连起来讲: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些什么呢?忙于“议”,“议”什么呢?“议”究竟是“阴”好 ,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感受。“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下起雨来了;“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太阳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

    宋人诗词中写天气,往往用拟人化手法。姜夔《点绛唇》中“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尤有名。但比较而言,王质以“议阴晴”函盖全篇,更具匠心。

    “荷雨”一联,承“阴”而来。不说别的什么雨,而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已令人心旷神爽;另一方面,又表明那“雨”不很猛,并不曾给行人带来困难,以致影响他的兴致。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七绝云:“秋阴不散霜飞晚,流得枯荷听雨声。”雨一落在荷叶上,就发出声响。诗人先说“荷雨”、后说“洒衣湿”,见得先闻声而后才发现下雨、才发现“衣湿”。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杏花雨”大一些,但大得也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 ;“萍风吹袖清”一句,正可以补充说明。宋玉《风赋》云:“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李善注引《尔雅》:“萍,其大者曰萍。”可见“萍风”就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诗人说它“吹袖清”,见得风也并不算狂。雨已湿衣,再加风吹,其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说明如果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鹊声”一联承“晴”而来。喜鹊厌湿喜干,所以又叫“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得很,叫起来了。陈与义《雨晴》七律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就抓取了这一特点。王质也抓取乐这一特点,但不说鹊衣犹湿,就飞到墙头讲话,而说“鹊声喧日出”,借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试想,荷雨湿衣,虽然暂时带来爽意,但如果继续下,没完没了,“山行”者就不会很愉快;所以,诗人写鹊喧,也正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心声。“喧”后接“日出”,造句生新,意思是说:“喜鹊喧叫:‘太阳出来了!’”

    “鹊声喧日出”一句引人向上看,由“鹊”及“日”;“ 鸥性狎波平”一句引人向下看,由“鸥”及“波”。鸥,生性爱水;但如果风急浪涌,它也受不了。如今呢,雨霁日出,风也很柔和;要不然,“波”怎么会“平”呢?“波平”如镜,爱水的“鸥”自然就尽情地玩乐。“狎”字也用得好。“狎”字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这里都讲得通。

    尾联“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虽然不如梅尧臣的“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有韵味,但也不是败笔。像首联一样,这一联也用拟人手法;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正用,后者是反用。有正才有反。从反面说,“山色不言语”;从正面说,自然是“山色能言语”。惟其能言语,所以下句用了一个“唤”字。乍雨还晴,山色刚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它“不言语”,已经能够“唤醒三日酲”;一“言语”,更会怎样呢?在这里,拟人化手法由于从反面运用而加强了艺术表现力。“酲”是酒醒后的困惫状态。这里并不是说“山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唤醒三日酲”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鹊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这首诗的句法也很别致。“荷雨”一联和“山色”一联,都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作者却将上句的末三字改成仄平仄,将下句的末三字改成平仄平,即将上下两句的倒数第三字平仄对换。杜甫的律诗,偶有这种句子。中晚唐以来,有些诗人有意采用这种声调。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的“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梅尧臣《鲁山山行》的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就都是上下句倒数第三字 平仄对调。这样,就可以避免音调的平滑,给人以峭拔的感觉。     

6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8.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9.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

    8.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9.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

 6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3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9. 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6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

    (1)这首小诗中作者突出了白梅的哪些主要特征?(2分)

    (2)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2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⑴耐寒,清高(答对一点1分)

    ⑵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的坚毅;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其高洁守志

    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高格远志。

6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 (Zhan,三声):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8.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9.本诗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8.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9.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3分;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3分)

6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8.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表现离别之时的自然境况来自寄寓自己的离别之情。请结合诗句,对此简要分析。(5分)

    9.“悲”是全篇之诗眼,请问:诗人之“悲”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8.借“衰草遍”(1分),暗写寒风劲吹,渲染一种浓郁的荒凉萧索(1分)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浓重的离别之情(1分)。借“寒云”“暮雪”(1分)写环境的阴冷,寄寓人物内心的凄冷沉重的感受。(1分)(共5分)

    9.诗人之“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离别之悲,身世之悲,国难之悲,相逢无期之悲。(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共6分)

6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8.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

    9.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6分)

    8.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

    9.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