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奥赛康药业怎么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58:27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

 ━━在2002—2003学年度学生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方友实

(二OO三年十二月三日)

 

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2002—2003学年度学生工作总结表彰大会。首先,我代表学院党委和行政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和给予学生工作极大关心和支持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生工作内容,主要有四项: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围绕这四项工作,我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

第一个问题,“小事”能说明什么?

今年10月初,我应邀出访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有两个情景至今印象深刻。一是学校升国旗的情景。当国歌声响起的时候,就连正在工作的泥瓦匠,都主动停止工作,面向国旗肃立。这是对祖国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忠诚;二是放学的情景。教室里,当老师宣布放学的时候,所有学生,起立致谢,等待老师先行离开教室后,方才离开。这是对老师的真诚尊重。因此,我感到泰国的大学生思想素质很高,泰国的公民都很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也感到,泰国的教育很有成效。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有这样的事例:

10月18日,人文系某同学在学院东大门附近拾到两张价值5000元的存折和户主身份证,并及时交给老师帮助寻找失主。对这位同学的行为,我们进行了全院通报表扬。同学们也许要说,这么一件普通的事,值得如此关注吗?我讲,如果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普通的事,人人都能做到,这事也就不普通了。拾金不昧有几个可能:一是金额太小;二是取不出来;三是不交不行;最高境界的是自觉交公。这个同学做到了最好,你们能说普通吗?如果你们坚持认为这事很平凡,很普通,人人都能做到,那我补充两个前提:一是你们的思想素质都很高,二是老师对你们的教育都很成功。

小事见精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即使只是一丝微微的春风拂过小草,也能带来沁人心脾的满目春光。

第二个问题,“非典”期间,离校同学为什么要返校?

非典期间,我们采取的是全封闭管理,学生非常配合。我听说北京某某高校的学生翻墙逃跑,回老家躲着,但只听说我们离开学校的同学坚持要返校学习,有的宁愿违纪也要返校。在非典肆虐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返校呢?至少有一点,是因为学校安全,学校管理得很好。管理得好,是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科学,遵循规律;二是被管理者配合、支持。这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一种和谐。这种和谐生动地说明了我们的学生整体素质是高的,学生也是懂道理的。当然也说明,我们的管理在突发事件面前也是很有成效的。作为领导,作为老师,对同学们的出色表现,我们非常感动。当然,“非典”期间,我们也采取里一些强制措施,给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借此机会,想引用一句歌词,“偶尔无心的伤害,全都为了爱”,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第三个问题,一般院校的学生为什么也能取得不一般的成绩。

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平面设计赛事之一。2002年设计主题是2010上海世博会,参加院校299所。大赛组委会最后按获奖和入围奖作品数量进行了前十名院校排名。中国美术学院12件,列第一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6件,列第8名。299所学校我们列第八名,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在刚刚闭幕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我院选送的四个作品均获全国三等奖,名列安徽高校第四名。2003届毕业生,123名同学考取研究生,两人考取双学士。难能可贵的是考取的学校层次都很高。其中1人考取北京大学,2人考取清华大学, 6人考取中国科技大学,6人考取华南理工大学,还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等。同学们等取得优异的成绩,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耶鲁大学有这样一个调查,题为:你们有目标吗?10%的学生答“有”,能明确写下来的仅4%。研究班里那些没有把人生目标写在纸上的人一生都在干什么呢?答案是:一辈子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帮助那4%有目标有眼光的人实现他们的奋斗目标。

第四个问题,用人单位为什么要预定我们的非毕业生?

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院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积极实施毕业生营销策略,2003毕业生就业率达92。26%,连续多年名列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能找到工作,校领导自然感到高兴,但令我们高兴的还不止这些。前不久,广东科龙集团人事总监彭玉冰博士来我校招聘毕业生。与其他单位不同的是,他不仅招聘毕业生,还预订非毕业生。在他们毕业前的一年时间里,公司愿意为他们提供培训、实习和工作见习的机会,并给予适当报酬。目的是使这些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公司工作,缩短工作的适应期。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主动追加教育资本,优先享用教育成果,是一种有远见的人才战略。我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种机会能来到了我们学生的身边。原因应该有几点:一是已毕业学生的素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们为学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我们的毕生生营销策略初见成效;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毕业生素质的竞争,而根本上是高校间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

以上,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我院学生工作方面的一些亮点。当然,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年年加强,学生拖欠银行利息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队伍不断壮大,而学生干部包括学生党员违纪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学风建设天天抓,沉迷网吧的学生依然很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招不到毕业生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等。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希望引起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下面,我再提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说,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

上世纪30年代,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强调“师资乃大学第一要务”。去年,中科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杨福家提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强调学校要“以人为本”,要倾其所有地爱教师、爱学生,为他们营造安心工作和学习的环境。我们认为,这些还不够。拥有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师资,不一定能办成一流的大学;拥有一流的环境,也不一定能培养出一流的好学生。所以,只有能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才是一流大学。

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应包含三个因素,那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中国有句古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又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话,首先要立德,也就是做人;其次立功,也就是做事;第三立言,也就是做学问。所以,最重要的是做人,其次为做事,最后是做学问。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讲,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也是人才培养的三大要素。大文豪韩愈写《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温家宝总理,对此进行了诠释,媒体上称为新时期“师说”。温总理说,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两种“师说”,说的都是作为老师,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所以,青年学生,在校学习,受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这就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提出的三点希望:

第一,要学会做人。

做人,是人人都要面对的课题。毛主席讲: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人的一生,期望社会和他人给予的评价很多,其中,如果说某人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是个大写的人,这是对他至高无上的评价。

大学生在做人方面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诚信意识淡薄;二是团队精神欠佳;三是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有关联的。不诚信,别人就不愿与你交往。不与别人交往,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更说不上什么团队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等等珍贵的论点都说明了一件事:要想成功地与他人合作,就必须遵守诺言,待人诚信。

孔子曾经对信义做过精辟的论述。一次,他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方法。他说:"确保粮食充足、军队充实以及对人民的信义,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子贡又问:"三者如果要舍其一,应该舍哪个"? "军备"。"不得已再舍一个,怎么办"? "舍粮食"。"为什么不能舍信义"?子贡又问。孔子说:"人难免一死,没有粮食可以,如果没有了信义,根本与禽兽无异,这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古人把诚信看的比生命更重要,宁舍性命而不背信弃义。而我们很多同学,看看有多少能做到的。学生处有个统计,全校国家助学贷款人数621名,截止到9月21日,三个季度,应付利息1600人次。结果有374人次不能按时付息,占21、25 %。这个数据都让人惊讶。最让人惊讶还不是这些,有些欠息的同学,很不以为然,理直气壮地说,不就欠那几十块钱吗?同学们,都听到了,你们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吗?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的失信给我们后面的贫困生和助学贷款工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枪匹马创天下的超人时代已经结束了。社会对人才的团队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人曾经问过闻名世界的指挥家卡拉扬:"您是如何指挥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的?"卡拉扬说:"我只强调三个音,来使我的乐队变成团队。首先是'起音',起音不齐,乐曲就乱。第二是个人的'专业音',不管是吹喇叭的还是打鼓的,要表现出自己在专业上最好的、最高段的音。第三是'团队音',就是个人打出专业音之后,还要考虑到整体,不能成为干扰别人的音"。

任何个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更要靠与你一起奋斗的那个团队。所以,部分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同学们一起上晚自习,想租房外宿搞个人小天地等等,都是缺少团队精神的表现,结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

实际上,不重视团队合作,不重视人际交往,还会产生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90%都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很多因学习原因退学的学生多是不乐与同学交往,不善沟通,团队精神欠佳。

所以,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是很不容易的,标准也是很高的。我认为,至少有五条:一要有高尚纯洁的品行;二要有积极健康的身心;三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五要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学会做人,就是要从以上五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能适应不同社会角色,能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人.

同学们,你们都是社会的示范,是国家的栋梁。这栋梁两个字,不同时代内涵不同。在皇天后土的朝代,为治理社稷当官,是为栋梁;在抗战年代,拿出力量,拼死疆场,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是为栋梁。在今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栋梁之才不仅应该为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应该成为精神文明的表率。一个人,几十年事业生涯,工作可以换,地点可以变,职位可能升降,责任可能增减,但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这样的一个做人目标永远不要丧失。

第二是要学会做事。

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注重能力,而不是资历和学历。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早就把能力当做用人的重要标准,惟才是用,不重学历。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会做事,还对工作挑挑拣拣。

学会做事,首先要充分发展个人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会做事, 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能力,对社会作出贡献。仅有能力,还不一定会做事、做成事。英雄找不到用武之地,是不会做事。社会处处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会不会做事,能不能做成事,就看愿不愿意,善不善于利用能力,发挥作用。也有很多能力很强的人,危害了社会,成为阶下囚,这是更不会做事。

学会做事,更关键的还要从小做起。换句话说,能力要全面发展,但事情要从小做起。有很多有能力的人,一心只想做大事,不愿从小做起,结果什么事也做不成。天下有大事吗?美国太空3号快到月球了,它却不能登上去而无奈地返了回来,为什么?只是因为一节30块钱的小电池坏了!一个人的死,哪个是全身溃烂死掉的?都是肝坏了,心脏有毛病,一个小器官不正常而死掉的!有个大丈夫对人开玩笑地说,在我家里,大事都是我当家,小事都是我爱人当家,但是从结婚到现在,还没有遇到过大事。大、小事是相对的,积小事而成大事。能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眼前的小事不做,怎么去做看不见的大事呢?

所以,学会做事,一是要把自己的能力发展到最强,最全面;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社会做出贡献;三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三是学会做学问。

学会做学问,首先要树立新的知识观。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人类已有的现成的认识成果。包含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包含了人类的全部智慧,后人只要直接获得这些认识成果就可以了。这种知识观是传统教育理论中最具核心意义的理念之一。新的知识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

学会做学问,还要学会学习。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真理。学习是超越学校空间的,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是超越特定时间的,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也是超越个人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君子独学,孤陋而寡闻。学会学习,不仅要重视系统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学会认知的手段;不仅要通过考试,而且应该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

学会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这些名言警句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做学问。

总之,“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一个整体,三者之间相互辅成,相互促进。其中,做人是目标,是一种素质要求;做事是创造价值的手段,是一种能力要求;做学问,是基础,是一种知识要求。一个大学生,毕业时以怎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面向社会, 毕业后,做人能否堂堂正正,做事能否兢兢业业,做学问能否严严谨谨,全在于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我希望你们,用生命中最为宝贵的青春时光,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于是毕业的时候,你们可以自信地说一句:“成为社会栋梁,我,已经作好了准备”。 

    最后,我想回答新生同学几个问题:

学生考入大学后,总有一段迷茫期,丧失了目标,丧失了自我。这些问题的产生,来自对一些现象产生的疑惑,比如说:

一.对学校不满意,对教师不满意

这两个不满意源自对两个问题的疑惑:一是学校不是心中的大学;二是基础课不如中学老师教的好。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不为怪。首先,心中理想的大学本身不存在。即使考入北大、清华的学子,仍有这样的感觉。

中学里有不少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很高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炉火纯青,但只能教中学,对大学的内容有的也难以胜任。中学每堂课上一张,大学每堂课上半章。切入点不同,深度不同。纵然中学无限好,对你不适应,这就象花的移盆,你要有新的发展,必须要从小盆移到大盆了,移的好,才会根深叶茂。

客观地说,我校在师资,教学,实验,图书等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是有一定差距,包括我们校长都可能不如重点大学的校长,但是反问自己,我们与重点大学的学生是不是也存在同比的差距呢?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过多的抱怨。努力的四年与荒废的四年会有天壤之别。

二.学而无用论,实用主义论。

这个观点,源自对两个问题的疑惑:一是基础课、公共课有些与后续课程无关。二是成绩好不如父母好。

中外高校都开设这门课,就说明有存在的道理。“一、二、一”、“起步走”有什么用?那是军人素质培养的需要。拿破仑能以弱胜强,靠的就是不是先进的机枪和大炮,而是一支养之有素的军队。手艺人收学徒,不教基础课,教一手留一手。工程师的培养不是一手一手教的,是整个都教给你,因此必须开设基础课,先打通关节。

无须回避,社会上存有不正之风,但我估计:一,有能力的父母,优势将逐渐丧失;二,无能耐的父母,四年中也很难有惊人之举。到时,既无父母之依靠,又无能力可竞争,皆不很惨。

三.关于时间的分配的问题

学生中总的来说,学风还是正的。每当走到101教室,这种感觉就更好,其它教学楼下面几层学风也是好的。但有一些同学整天浑浑噩噩,把大好时光耗费在网吧聊天、打游戏,和谈情说爱上,虽不能说有百害而无一益,但成效与耗时之比肯定是极低的。关于租房外宿的问题:公开的理由是为了学习和考研,但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心理清楚。2002年我们调查,考取研究生的109名同学中,仅有几名同学是在外租房的,不到5%。试想一下,对租房外宿最为担心的是谁?父母和学校,这些牵挂你的人会害你吗?资本家办教育,希望你们都租房外宿,学校既省电又省水,也不要花钱盖宿舍楼了。我们为什么不愿意你们这样做呢?我们认为,在外租房,一是增加花费,二是有安全隐患,那怕是1%的可能性,你遇上了,就是100%;三是丧失了全日制大学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优势。集体生活能增加知识面,能促进人际沟通,能获得比独居更多的信息,不然与网络学校区别就不大了。

四.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这是两岸公认的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提出来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长明灯,长流水,路边的废纸,教学楼前的草坪,遇到困难的师生,如果视而不见,责任何以体现。我们大学生对自己要高要求。要向爱迪生学习发明创造,向爱因斯坦学习科学精神,向雷锋学习为人民服务。因为你们是社会的示范,是国家的栋梁。